王鼎鈞:海水天涯中國人

原標題:海水天涯中國人

章詩依

近年來,有兩部傳記作品掀動了漢語閱讀世界:一是王鼎鈞的自傳四部曲,一是齊邦媛的《巨流河》。兩位書寫者以如椽之筆,記錄家國巨變,描寫大時代中渺小個體的踉蹌身形與心靈驚悸。他們的書,叫好又叫座,被公認為漢語寫作的豐美收穫。令人驚奇的是,兩位作者展紙動筆之時,均是夕陽銜山時分,生命的底色已然暮色蒼茫,而二人的筆力,老而彌精,俱瑧化境;他們的人生經歷與心路,都走出了一個從波瀾壯闊到波瀾不驚的軌跡。而在這樣一個匆忙而凌亂的年代,於黃昏中驀然回首,給世間留下從容而乾淨的文字,實為閱讀者的一種幸運。

機緣湊巧,最近,這種幸運感再添一層——筆者讀到了王鼎鈞的《度有涯日記》。此書被稱為王鼎鈞自傳四部曲的域外篇,蓋因他的四部曲起訖於他的大陸經驗與台灣經驗,未能觸及他52歲後作為移民在美國的生活經歷。《度有涯日記》彌補了這一不足,儘管它只是作者1996年4月至1997年3月間的日記,遠不是37年其美國生活的全部記錄。但是,嘗臠知味,這12個月的日記,讀起來已予人滿紙風雲、妙趣橫生之感,展讀之下,一種久違的閱讀愉悅陣陣襲來。

中國的老江湖,美國的新移民

五十二歲時,王鼎鈞舉家赴美,在紐約定居下來。據說,之所以做出這個選擇,是因為王鼎鈞認識到自己的耿拙無法應付機宜權變,為了改變自己的生命困境,才在這個容易令人產生惰性的年紀,大膽做出離開台灣,到完全陌生的環境中去安妥身心的決定。

顯然,在王鼎鈞的心目中,對美國是有美好想像的。不過,從日記中可以看出,作為新移民,隨著融入美國社會日深,王鼎鈞看待美國的眼光不免複雜起來。在他眼中,美國仍然有散發著理想主義光輝的一面,這一面,體現了人類對公平、正義的普世追求。但是,另一面則令人沮喪與憂慮,那就是政治與道德的嚴重衰敗。

美國的理想主義一面,仍然能讓人感動。1996年7月30 的日記中,王鼎鈞詳細記錄了到一所中學參加畢業典禮的始末。整個畢業典禮,主角完全是學生,典禮開始時的校長致辭三分鐘,結束時的家長代表致辭兩分鐘,其餘的時間都留給了學生。十個學生代表,每人致辭五分鐘。重要的是,每個學生代表的致辭中,都沒有對國家社會空洞的豪言壯語,而是各自講述一兩件具體而微的小事,表達畢業之年對人生的感悟,對世界的認識,對自己的期許。十個人的講話,如十篇勵志小品,且每個人都正好用完五分鐘,沒超出,也沒留白。這讓王鼎鈞很是感慨。

更令他感慨的,是典禮結束時他發現,當地社區的名流們都雲集在座位的前幾排,但他們並沒有被安排上台亮相的機會,對此,名流們臉上並無慍色,相反各個淡然怡然離去。這樣的場景,與華人社區不同。「不過是中學生的典禮罷了,居然能到這個境界,不過是個中學校長罷了,居然如此表現了教育家的風範。」王鼎鈞寫道。

然而,這樣閃耀理想主義光輝的場景並不多見。日記中,更多的是王鼎鈞對美國的憂慮與審視,是他耳聞目睹的美國正到處出現的「第三世界的作風」。

——紐約市政府為了節約用水,鼓勵住戶改裝一種新型的馬桶,每個馬桶補助二百四十元,報紙廣告欄立即出現幾十家包辦換裝馬桶的新商號,他們以六十元買一劣質馬桶,花三十元雇一臨時工人,用戶得到的服務卻極差,然後一夕之間這些商號又全部失蹤了。用戶也可以自己直接向市政府申請補助,但是申請表寄出之後沒有迴音,眼看截止的期限近了,委託商號代辦,一周之內就能順利批准。

——美國政府每年用於老人的經費佔財政總預算的百分之三,但老人機構人浮於事,層層疊疊,用在人頭上的花費不菲,而花了巨額經費建立起來的老人福利機構,對老人的服務很差,工作人員態度惡劣,療養院里,有些老人睡在床上不能翻身,背上生蛆滿床便溺,卻無人過問。在有的老人中心,老人和服務人員結成圈子,排斥新來的老人。給工作人員送禮也是家常便飯。

面對如此世相,王鼎鈞不僅發出這樣的議論:「連中國這個號稱敬老的地方,也有一句格言『壽則多辱』,我想人生在世確實不必追求長壽,『六十歲活埋』,也許嫌早,八十歲九十歲申請安樂死應該成為老人福利的一個項目。」

——一位移民同胞走在人行道上大廈旁邊,被樓上掉下來的磚頭砸傷,他將業主告上法庭,三次上訴,都沒用。他向政府投訴,五年之內寫了兩千封信,也沒有用。如此悲催的遭遇,讓王鼎鈞聯想到「上訪」這個詞。

雖然對於美國有種種批評與擔憂,但對於美國的選舉制度,王鼎鈞還是給予好評。日記中,記載了他與一位曾任新華社記者的朋友的對話。這位朋友對美國大選有濃厚的興趣,一連參觀了幾處投票所,最後到王鼎鈞家喝茶時說,他看見了兩個國家,「美國每四年就要這樣分化一次,如何永遠維持一個完整的國家?」

聞聽此言,王鼎鈞給這位朋友講述了從電視看到的這樣的場面:一邊是民主黨的群眾,一邊是共和黨的群眾,都呼喊各自的口號,揮舞各自的旗,等待選舉結果。待到結果出來,宣布某一黨的候選人當選,兩派人馬立刻收起自己的口號,捲起自己的旗幟,人們開始揮舞美國國旗,喊出共同的口號。

這就是答案,王鼎鈞告訴這位朋友。

美國鏡像下的「民族劣根性」

王鼎鈞1925生於山東臨沂,青少年時代歷經家國巨變,在天翻地覆中被歷史的巨浪甩到海峽彼岸。這樣的身世,註定了他對中國大陸不變的牽掛,對中國文化不滅的熱情。即使在移民美國,信仰了基督教並矢志融入美國之後,對中國大陸的關注仍然絲毫不減,對中國文化的思考也未曾停止。

在新的環境里,王鼎鈞對中國文化有了不同的看法,這突出體現在他對「民族劣根性」的重新認識上。

王鼎鈞讀小學時,「中國人的民族性」是一個熱門話題,當時這是一句罵人的話,全稱是「中國人的民族劣根性」,其領唱人物,是魯迅。

當時所說的「民族劣根性」,指中國人愛流淚、愛下跪,一盤散沙,自掃門前雪。不過,在王鼎鈞看來,八年抗戰,中國人「一寸山河一寸血」的不屈精神已經讓「民族劣根性」的說法破產。行過萬里路之後,王鼎鈞更愈發感覺「民族劣根性」的說法可疑。他發現,許多行為並非中國人所獨有。

紐約地鐵的車廂中,發生過惡徒當場強暴婦女,一眾黑白乘客目不斜視、無人出面阻止的事情。英國某大學對學生髮出問卷,說明水資源日益減少,全球面臨水荒,「你是否願意每天只洗澡一次節省用水?」結果反對者佔百分之九十九。美國一家調查公司說,他們的調查發現,大多數人便後不洗手,而食品店裡拿最低工資的人、託兒所里的工作人員,還有青少年,所佔比例最高。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王鼎鈞不認為一些不良行為因為外國人也有,就有了合理性,他只是不希望把人類共有的惡習當成中國獨有的「美德」,讓「民族劣根性」泛濫到使中國人瞧不起自己。

日記中,頗多王鼎鈞對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變化的觀察,有的是通過媒體的報道,更多的是通過與大陸來客的直接接觸。對於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的變化,王鼎鈞的觀察與評價非常正面,也或許是這個原因,當聽到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逝世的消息時,他在當天的日記中有這樣的記載:「得聞噩耗,食客皆為之停箸。」

王鼎鈞在日記中記載了一個「哈爾濱小姐」前後的變化,他把她看做是中國大陸變化的象徵。

這位哈爾濱女孩於九十年代初來到紐約,當時的她找不到營生,躑躅街頭。王鼎鈞勸她回國去學氣功推拿。當時美國正興起氣功熱,來自中國的各路氣功「大師」各顯神通,但王鼎鈞認為他們都將混不下去,因為他們把氣功吹得太玄乎了。女孩聽從王鼎鈞的勸告,回到國內苦學五年,練了一身實實在在的本領又回到美國,被一家醫院聘用。

五年前的女孩,不施脂粉,嘴唇乾裂,著裝單調,一望而知從何處來。五年後,同一個女孩,卻「容光煥發,不但臉部化妝,還穿了黑色網狀的褲襪,說起話來語言清亮,充滿自信,已與久居紐約的女孩無大差別」。從她身上,王鼎鈞看到了一個國家驚人的蛻變。

巨變中的中國也有許多令人不安的信號。一九九七一月十三日的日記,時年已經七十二歲且名滿紐約華人世界的王鼎鈞,彷彿突發奇想,記載了一篇他寫給中國某少爺的信。這位少爺,留學美國,是個官宦子弟,他在美國穿名牌,開名車,租住豪華旅行社的房間,一頓飯一個人常常吃掉一百多美元。王鼎鈞認為,這位少爺太不為他在朝為官的老太爺著想了,西方國家把「財產來源不明」列為犯罪行為,兒子在外面揮霍,足以證明他家中有許多錢來歷不明,是「越闊越丟臉」,王鼎鈞對中國經歷過「三年災害,十年浩劫」後冒出來的這種「先天下之樂而樂」的人十分看不起,因而拿起筆來想對少爺有所規勸。在信的結尾,他寫道:「滔滔天下,袞袞諸公,總還有生活用度不超過合法所得的人吧?總還有『有守有為』、『可以取,可以無取』的人吧?總還有『大儉之後必有大奢』、『大公之後必有大私』這些定律不能支配的人吧?光榮應該歸於他們!」一腔憂患,真是天日可鑒。

可惜,這股可愛的叫真勁兒沒有堅持到底,本想寄給這位少爺的信並沒有發出,王鼎鈞想,「這等事還是留給他爸爸去做好了。」不過,作為文章大家的王鼎鈞,近二十年前就留意到了留學生中官宦子弟的驕奢現象並發出警告,不失為一個有趣有益的掌故,值得錄此備忘。

在散文大家中,王鼎鈞以見解「開通」著稱,而開通基於對人性的洞察。他認為,不要幻想徹底改造世界和人性,人類註定要與自身的缺陷共存共舞。有此認識,他樂於做融合、溝通的工作。比如作為基督徒,他對宗教的看法是:佛教說大話,要普渡眾生,基督教說狠話,宣稱末日審判,道教說空話,追去遺世獨立長生不老。對拯救世界,道教不儘力,佛教不量力,基督教不得力。他樂於以佛教來彌補基督教的不足,更反對基督教以批評中國文化來開闢自己在中國的發展空間。

這種開通,從王鼎鈞對待中國某市的官員來紐約招商的態度中也可見一斑。

該市赴紐約的招商團由當時的副市長帶隊,一行二十四人,在王鼎鈞眼中,這些九十年代中後期的中國地方官員,衣著都像外交官,相比改革開放之初的官員形象,顯然又進化了一層。但是,這種招商活動在王鼎鈞看來不過是公費旅遊,因為他們對美國商界並沒有多大吸引力。不過,王鼎鈞並沒有從道德上去批判這些公費旅遊者。他認為,該市本是一個窮地,開發有了成果,拿出一點前揮霍一下,算是變相的獎勵,上級默許,自己心安,作為遊子的他,也看到了國內未落人後,所以就不要提把錢省下來扶貧濟困這樣的話了。

「你得讓葡萄園的工人先吃葡萄」,日記中,王鼎鈞這樣寫道。

短打扮的文章大家

閱讀日記的一個好處在於,你可以在西裝革履或長衫馬褂之外,看到一個穿著汗衫短褲的人。兩種打扮的形象綜合起來,才能看到一個接近真實與完整的人。

王鼎鈞當過國民黨的兵,參加過國共間的大戰,在《中國時報》做過二十多年的編輯,年過半百移民美國開始人生下半場,且重要的作品都是在下半場完成的,這樣的的人生,有一般人少見的大開大合,沒有膽識與智慧,走不出這樣的軌跡。關於大智大勇,王鼎鈞在自己的長篇巨制中已有充分展現,紐約日記中,讓人看到了難得一見的穿著「短打扮」的王鼎鈞。這個王鼎鈞,時時為自己的一見之明而面露得色,一副老頑童的形象。

於杜牧的名句「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一般人認為表達了作者對浮浪往事的遺憾,但王鼎鈞卻解為詩中透露的是作者的自命不凡。因為青樓中的女人一向不把生張熟魏放在心上,杜牧能讓她人罵薄倖,豈是等閑角色?

美國人開車遵守交通規則,禮讓行人,向為美談,但王鼎鈞住的紐約城,常常讀到汽車撞死行人的新聞,一些肇事多的路口被市民稱為「死亡大道」。作為老人,王鼎鈞如是向其他老人傳授安全穿過十字路口的秘訣:一,站在路邊等一等,人多了結夥通過,目標大,開車的顧忌多;二,與黑人一同過街,他們不敢撞;三,與美女一同過街,他們捨不得撞;四,開車出了事,賠償金是按照被告的財力來裁定的,盡量在名牌的私家轎車前頭通過,他們有錢,怕賠。雖有調侃、賣弄的意味,但也不失趣味與實用。

王鼎鈞向有「能言」之譽,他也很為自己的急智得意,日記中頗多這方面的記載,有一次,他甚至記錄下自己在教會的發言博得了38次掌聲的事情,得意之情,溢於言表。

諸如此類的片段,如散金碎銀般,遍布王鼎鈞的紐約日記中,吸引你一路讀下去。不知不覺中,近四百頁的厚書就在會心中翻完,並化成一段愉快的回憶。


推薦閱讀:

欲相守難相望,人各天涯愁斷腸
這一別已是天涯
笑聲滿天涯(225)
天涯明月心【情感美文】
素心為墨,寫一箋天涯相依

TAG:中國 | 中國人 | 海水 | 天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