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070 | 歐洲近代生活的變遷
十八世紀工業革命的興起逐漸改變了歐洲和北美的社會面貌。當工業革命在十九世紀末結束時,歐美告別漫長的農業社會時代,進入了工業社會,千百年來的傳統生活發生了巨變。
十八世紀前期,歐洲及北美的人們生活在少有變化的農業社會中,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都與前人相差無幾。就在18,19世紀二百年間,歐美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遷。
現在讓我們跟隨「一位旅行者」的腳步從這裡出發,親身感受一下歐美這二百年間的變遷吧。
在1700年的歐洲,這位旅行者的交通工具只有馬、木船和自己的雙腿,如果道路不好,他就要費力走上幾天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到達今天看來不遠的地方。夜晚他只有昏暗的油燈或蠟燭來照明,在這樣的傳統社會,絕大多數人口是農民,他很少能碰到識字的人。
而當這位旅行者來到200年後的1900年,他會發現,工業革命中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已經使歐美社會完全改觀。
他可以乘坐火車和輪船,快捷方便。而一種叫汽車的交通工具已經出現在道路上。
為了防止這個比馬跑得快的怪物造成交通事故,英國法律曾規定不用馬拉的機動車輛在街上行駛時不得太快,而且車前必須有一個人執紅旗為先導,這項法律被稱作紅旗條例。
1896年,這項法律被廢除,因為汽車的誘惑實在太大了。
紅旗法 The Red Flag Law
面世時間:1865年,面世地點:英國
1865年英國議會針對蒸汽汽車訂出世界上最早的機動車交通安全法規一項「機動車道路法案」——《紅旗法》。
其中第3條規定,「每一輛在道路上行駛的機動車輛必須遵守2個原則:其一是至少要由3個人來駕駛一輛車;其二是3個人中必須有1個人在車前50米以外步行作引導,並且要手持紅旗不斷搖動,為機動車開道。」
在第4條中又規定,「機動車在道路上行駛的速度不得超過6.4公里/時(4英里/時),通過城鎮和村莊時,則不得超過3.2公里/時(2英里/時)。」
1896年1月20日,一名叫沃爾塔·阿諾爾德的英國人因違反限速規定而被處以罰款,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因超速而被罰的汽車司機。當時他的車速只有13公里/時。
到1896年「紅旗法」被廢止之前,英國對汽車的研製幾乎處於停滯狀態,在英國汽車發展史上留下了可悲的一頁。
這個旅行者還能與千里以外的人用電報迅速通信,用電話直接交談,用電燈或煤氣照明。
他可以看到無聲電影,買到許多報紙雜誌。
商店裡工業品成為主要商品,包括留聲機、縫紉機、打字機、自行車、鋼筆,甚至冷凍食品等。
日常生活中,煤炭取代了木材,火柴取代了千百年來的火石和火絨。洗衣肥皂也被廣泛使用。
充滿奇遇的時光之旅,最後把我們送進了工廠林立和商品豐富的歐美工業社會。在這裡不僅人們的衣、食、住、行已經大為改觀,社會行為、思想意識也都發生了巨大變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吳必康)
「近代社會生活的巨變產生於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歷史變革中,直接因素是工業化和城市化,其深層原因有科技革命促成生產力的飛躍發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經濟體制的完全建立以及民主政治興起,西方殖民地空前擴大等一系列因素。
工業社會形成空前的社會經濟變革,創造了巨大的社會財富,湧現出各種各樣的發明創造,這些變化都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內容和生活方式。
近代社會生活的巨變是一個長期和複雜的歷史進程,有五光十色的豐富內容,也存在巨大的陰暗面,有生活條件的改善、生活質量的提高,但是不要忘記也有各種各樣的生活痛苦。」
工業化中湧現的大量發明創造,是科技革命的成果,一方面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另一方面也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
報刊書籍的大眾化
1814年,德國人發明滾筒式蒸汽動力印刷機,大提高了印刷速度和印刷數量,降低了成本,促進了報刊書籍的大眾化。書報不再是可望不可及的貴重物品,而成為了知識大眾化的傳播工具。
注釋②:
1814年11月29日,在古騰堡發明手動印刷機360年後,弗里德里希·科尼希與安德里亞斯·鮑爾共同研製的新型蒸汽驅動雙滾筒印刷機首次在倫敦成功印刷《泰晤士報》。
英國第一份成功的大眾化廉價報紙是《太陽報》,每份一分錢,是人人買得起的報紙。
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化
隨著資本主義的工業化生產方式和經濟體制的確立,社會的階級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千百年來作為社會主體的傳統農民越來越少,開始走向消亡。在英國的勞動力中,從事農業、林業和漁業的勞力在1770年佔42%,到1901年就只有8.7%了。
與此相反,聚集在城市和工廠里的勞動者則越來越多,他們出賣自己的勞動力換取工資被稱為工人階級。工人階級處於社會的下層,卻是社會的主要階級,他們工作和生活時常不穩定甚至痛苦不堪。
同時中產階級逐漸興旺起來,他們比較富裕,有教養,追求生活的舒適、穩定和品位。
正是圍繞這些不同階級,上演了工業化社會生活的歡樂和痛苦、進步和墮落,而城市則成為了最眩目的舞台。
城市化進程
城市化猶如一台巨大的抽水機,以工作機會、逃脫貧窮、發財夢想等種種誘惑從農村吸入數以百萬計的農民,又潮水般灌進那個既是天堂又是地獄的地方——城市。
工業化改變了社會的經濟地理,使一個個鄉村和小鎮變為工業城市。鄉村開始成為一個懷舊的字眼,而有的機器轟鳴和大煙囪的工廠和城市則越來越為人所熟悉。
在英格蘭和威爾士的人口中,城市人口在1750年佔25%,1851年達到50.2%,1911年則達到了78.1%。
倫敦
1800年,倫敦是歐洲第一個突破100萬人口的大城市。隨後,倫敦加速膨脹成了一個龐然大物。1851年有250萬人口,1900年達到500萬人口。
巴黎、紐約、柏林等也都成了百萬人口的大城市。
城市物質生活的進步
工業城市作為工業革命的最大產品之一,是近代社會生活和集中體現之地,首先引人注目的是物質生活的進步。
新的建築
歐美城市出現了大量的新建築,比如為舉辦世界博覽會建造的倫敦水晶宮和巴黎艾菲爾鐵塔。
香榭麗舍大街
城市有了更寬闊的街道,比如雄心勃勃的拿破崙三世改建巴黎後的香榭麗舍大街、里伏尼大街等。
新建的城市也出現了,比如俄國的聖彼得堡。
新的照明工具
十八世紀初,城市街道在夜晚很少有照明。1783年,巴黎還在用蠟燭或火把照明街道,此時倫敦用有玻璃罩的魚油或石油街燈照明,這就足以使一位摩洛哥王子覺得輝煌壯麗了。
然而到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許多城市已經在家裡或街道使用明亮的煤氣燈甚至電燈了。
新的城市交通
城市交通更有進步,1819年公共馬車在巴黎開始出現。
1830年更快捷和載客量更大的有軌馬車在紐約出現。
1880年,紐約的有軌電車替代了馬車。
不過更重要的是在1863年,倫敦開通了世界上第一條地鐵,後來又出現了汽車。
濃厚的文化生活氣息
城市中還洋溢著濃厚的文化生活氣息,公共圖書館在十八世紀還不多見,而到了1844年,法國、美國、普魯士和奧地利則各有上百個公共圖書館。劇院、音樂廳、博物館,還有十九世紀末的電影院,已在城市普遍出現。
咖啡屋和酒吧的興旺
咖啡屋和酒吧的興旺發達是近代城市生活的一大特色。在倫敦、巴黎和紐約,大量的咖啡館和酒吧不僅是尋常人的去處,更是文學家、藝術家和思想家的光顧之地和社交場所。
夜間咖啡館
十八世紀法國咖啡館的常客就有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盧梭、狄德羅,他們都曾在咖啡館撰寫著作。歌德、狄更斯、雨果、巴爾扎克、貝多芬、梵谷等也都與咖啡館和酒吧有著不解之緣。荷蘭畫家梵谷甚至畫有《夜間咖啡館》這樣的作品。
社會時尚的流行
各種各樣的社會時尚也流行開來。
在西方各國,講究的西裝外套、馬甲、禮帽,到十九世紀中葉成為男裝主流。巴黎更以時髦服裝和名貴香水聞名於世。此外,長期為王公貴族獨享的法式大餐在法國大革命後也向社會開放了。
時尚點綴了中上層階級的家,財富更讓家成為享受生活之地。
豪華的貴族莊園
近代的貴族莊園,如英國大貴族丘吉爾的莊園就體現著豪華、高貴和莊嚴。中產階級紳士的家常有三、四個卧室、優雅的書房、寬敞的客廳餐廳、以及吸煙室、廚房、貯藏室、洗衣房,還有花園或後院。紳士家庭不惜重金裝修房屋。
到十九世紀中期以後,中產階級家中還流行使用室內的沖水廁所以及用熱水洗澡。這樣的家庭當然得有一個女僕以及家庭女教師。
城市生活醜陋的一面
但是,撕開溫文爾雅的面紗,城市生活也有醜陋可怕的一面。
一位英國近代作家說,一個好的社會有紅葡萄酒和天鵝絨地毯,有歌劇和交際舞。但是,這樣的社會是用巨大代價換來的,包括許多人的節衣縮食、震耳欲聾的工廠、苦難的礦井、磨房和鐵匠爐,以及貧瘠土地上的茅草小屋。
工廠制度使勞動者變成對機器和金錢資本的依附奴隸,對依靠出賣勞動力勉強維持生活的工人來說,12個小時的工作時間是普遍情況。工人收入微薄、身心疲勞、健康惡化。更有甚者,工廠里的廉價童工隨處可見。有些失業家庭,甚至要依靠孩子當童工來養活。
貧窮、疾病和罪惡,似乎是城市與生俱來的弊病,無可救藥。城市中貧窮人口迅速增加,形成了大量的貧民窟。
1850年,一位慈善家發現,倫敦基爾斯大街的一棟房子里,平均每個房間競有17人居住,很多人睡在地上的草墊中。
十八世紀初的格拉斯哥只有萬餘居民,是英國最清潔美麗的城市之一。1840年,它成為30多萬人的工業城市。
政府調查官員發現它是充滿骯髒、犯罪、痛苦與疾病的地方。疾病流行,是城市生活的可怕之處。許多城市沒有下水道,污水橫流、垃圾如山、蚊蠅孽生,造成天花、傷寒、霍亂、痢疾流行。
1832年,紐約發生瘟疫,人們驚恐萬分、四散逃離,紐約工商業和社會生活為此完全停頓了四個月。
社會犯罪是城市生活的又一深淵,盜竊搶劫、強姦賣淫、賭博酗酒,隨處可見。大量的窮人、失業者、無地農民、流浪漢和無家可歸的孩子成為犯罪大軍的來源。
在英國,政府制定了所謂濟貧法,強迫流離失所的人們住進如同監獄的濟貧院,甚至拆散家庭分居、強制勞動。無情的法律並未解決現代城市愈演愈烈的犯罪問題。澳大利亞起初就是英國政府驅逐成千上萬罪犯的流放地。
工業社會的生活中,還有許多其他棘手的社會問題,比如賣淫是古老職業,在工業社會則更加猖獗,大規模的貧窮、失業和各種誘惑迫使更多的婦女從事妓女職業。
難怪雨果在小說《悲慘世界》中指明了社會的三大悲慘問題,男人因窮困而道德敗壞,女人因飢餓而生活墮落,兒童因黑暗而身體羸弱。
再讀一讀狄更斯的《霧都孤兒》和《艱難時世》,就更能體會到當時生活的艱辛了。工業化和城市化,財富的積聚和分配,特別是貧富的惡性分化,都帶來巨大的社會衝突,城市裡罷工和遊行示威不斷,還時常發生暴動和革命。因此,城市是社會衝突和階級鬥爭的聚焦之地。
1780年,倫敦發生反天主教的戈登暴動,死亡850人。
在1848年歐洲資產階級革命中,巴黎、柏林、維也納、布達佩斯等城市都是起義者的浴血之地。1870年巴黎公社起義更是血火交加,革命和暴動為歐美近代社會生活抹上了最為濃厚的悲壯色彩,社會苦難喚起了對新生活的夢想。
羅伯特·歐文
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抱著美好理想在美國建立新和諧公社,進行共產主義實驗,卻很快失敗。
畫於1818年的新拉納克村
注釋③:
1800年到1825年,歐文在新拉納克村度過了25年。這25年是歐文人生中最成功的一個時期,他把新拉納克村改造成了理想中的社會主義小鎮。
然而,歐文沒有能力說服英國其他僱主縮短工人的勞動時間,拒絕僱用童工,改善工人的工作環境。相反,特立獨行導致他在本地越來越不受歡迎。1825年,歐文賣掉新拉納克村,希望到更廣闊的世界裡實現自己的理想。
1825年,歐文和幾個兒子來到美國,在印第安納州南部的沃巴什河岸邊,購買了3萬英畝土地,並投資4萬英鎊,創建他理想中的烏托邦社區。
1848至1858年,紐約的奧內達社區又有一批人建立了共產共妻社會,卻也無力長久維持而瓦解了。
工業革命所引發的許多不同社會觀念,卻有著持久的影響,其中包括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高度重視科學技術的觀念,各種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觀念,當然也有無政府主義思想和社會達爾文主義。
1848年,五位美國婦女發出了仿效《獨立宣言》的《感傷宣言》,要求婦女解放,推動了女權運動的發展。
嚴重的社會問題和社會衝突,終於促成了十九世紀後期的社會改革運動,社會生活得到了逐步的改善。
十九世紀後期的社會改革運動
工人階級的生活狀況和工作條件有所好轉,政府制定法律如《工廠法》,禁止童工,限定工作時數,監督工廠的勞動條件。
德國俾斯麥政府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推行社會立法,包括一定的老年撫恤金、醫療和失業保險。
城市衛生和治安條件越來越引起重視。
1842年起,倫敦歷經20多年建造新的地下排水系統,改進了城市公共衛生。1848年,英國頒布了第一個公共衛生法令。
1829年,英國首先建立專業的警察隊伍,開創了現代警察制度,其他國家也紛紛仿效英國。
教育和婦女地位也逐步得到重視,為了社會安定和發展,政府普遍推行義務初等教育,讓窮人接受教育。十九世紀末,歐洲婦女地位有所改善,享有財產權、就業和教育機會增多了。
十九世紀歐美經歷了巨大的變遷,然而當二十世紀來臨時,一場更大規模的社會生活變革又開始了。
謝謝大家,本集內容完
下集內容預告
世界歷史 071 | 近代文化與藝術(1)
『世界歷史069 | 美國的崛起』
推薦閱讀:
※小龍蝦做法全在這 歐洲杯宵夜走起
※敲黑板!「到此一游」該這麼畫才對!
※超實用的歐洲旅遊退稅全攻略,劃重點!存下來一定用得上!
※尼斯恐襲 | 法國為何又被極端分子盯上?
※歐洲「束腰」風俗殘忍堪比裹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