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穴位
按摩穴位頭面部百會:前頂後一寸五分。 主治昏迷不語,頭痛等症。印堂:兩眉間隙中。 主治頭痛、頭暈等症。攢竹:即兩眉頭,有兩筋可以撥動。 主治頭痛等症。承泣:目下七分,直對瞳子陷中。 主治口眼喎斜等症。四白:在目下一寸,直對瞳子。 主治口眼喎斜等症。太陽:眉後陷中的紫脈上,距兩眼梢五分陷中。 主治頭痛等症。頰車:耳下八分,曲頰近前陷中。 主治口眼喎斜,牙痛等症。人中:鼻柱下近孔陷中。 主治口眼喎斜等症。承漿:唇棱下陷中。 主治口眼喎斜等症。天庭:從鼻直上入髮際五分。 主治頭痛、頭暈等症。率谷:耳上入髮際一寸五分,陷處宛宛中。 主治頭痛。風府:頸後入髮際一寸宛宛中。 主治受風等症。風池:腦空下髮際陷中。 主治傷風感昌、頭痛、頭暈、口眼喎斜等症。啞門:頸後入髮際五分 主治舌強不語等症。內迎香:鼻孔內,鼻膈兩邊。 主治穿腸毒等症。大迎:曲頷前一寸二分,骨陷中動脈。 主治口眼喎斜、牙痛等症。胸腹部天突:喉下一寸宛宛中。 主治氣閉、痰厥等症。璇璣:天突下一寸六分。 主治胸悶脹滿,為開胸利氣之穴。華蓋:在璇璣下一寸六分。 主治咳嗽哮喘,胸脅脹滿等症。華蓋、璇璣、天突三穴,同時並用,在治巨闕時,使胃中濁氣下降,不得上逆。或中:華蓋穴旁開二寸。 主治咳逆喘急,胸脅支滿。或中與陰陵泉並用,可使上下氣分疏通。為虛實諸症,在治任脈各穴後的必須施治之穴。
巨闕:在胸骨歧骨下二寸,胃上口,膈膜稍下處。主治胸脅脹滿,不思飲食,或飲食不下;以及胃痛、氣逆等症。推按此穴,可通順食道之氣。為治諸病時開胃納氣之穴。
建里:臍上三寸,系脾臟部位。主治調和脾胃經的氣分。凡治諸症,必須施治此穴。也可以斟酌病情與上脘、中脘並用,以調和脾胃氣分。上脘:在巨闕下一寸,胃上口處。 主治腹痛、積聚,翻胃嘔吐、噁心等症。
中脘:在上脘下一寸,臍上四寸。 主治腹脹、翻胃吐酸、消化不良等症。
下脘:在建里下一寸,臍上二寸。 主治等症。
闌門:臍上一寸五分。為大小腸交會之處,水谷運化經過的暫停之所。 主治通上下之氣,為按摩諸症時,必須首先施治的重要穴位。
水分:在臍上一寸。主治此穴為分開水谷之處。水谷運化至此,清者滲入腎臟,粗者轉入大腸,所以點按此穴,可治腹瀉、腹脹、水腫等病。多點按數次,有特效。如與督脈穴並用,對下肢浮腫、各種水腫症,有特效。
氣海:臍下一寸五分。 主治肚痛、腰痛、疝痛、臟虛、便秘,小兒遺尿,以及婦科疾病。又此穴為生氣之海。治一切疾病必須施治之穴。推按時,感覺氣機已開即止,不可推按過久。過久傷氣。
關元:臍下三寸,膀胱部位。 主治小便便膩,尿中帶血,遺尿,氣淋等症。治不足之症,推按時,氣通即止。
章門:臍上二寸,旁開六寸。在小腸上口的下邊,接近胃與小腸的交合處。主治點按時,只取左章。治失眠、吐血等症。有通順小腸氣分之功。與闌門穴呼應治療,為治諸症的必施之穴。梁門:臍上四寸,旁開三寸。左梁門在胃下口與小腸交會處。 主治消化不良等症。
右石關:臍上三寸,旁開一寸五分,胃囊部位。 主治左梁門與右石關必須同時施用,治胃病。治胃氣錯亂時如不通,轉撥按左幽門。
幽門:在巨闕穴旁開一寸五分,左幽門在左梁門之上,胃下口。 主治積聚,胃氣錯亂等症。
天樞:平臍旁開二寸,系大腸部位。 主治便秘,少腹脹痛,泄痢,便血等症。左右兩穴並用,能調大腸之氣。
帶脈:季肋下二寸八分陷中。主治閉經,血崩,各種結症。與闌門穴互應治療,能使氣血和暢,達於四肢。無論虛實各症,均宜施治。又,與三陰交同時並用,有散瘀疏滯之力。對於腸胃積滯及諸般結症,能促使濁氣下降。對於劇烈腹痛、胃痛、膽痛、後胸痛等症,為必須施治的重要穴位。
註:闌門穴是王文先生口授的重要穴位,載於《推按精義》。通過臨床實踐證明:對於順通上下之氣,有顯著療效,為點按諸症時的首先施治穴。《十四經發揮》、《針灸大成》等重要文獻,均無闌門穴的記載。
腰背部肩井:在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五分。以三指取之,中指下陷處。主治與百勞穴並用,治癆傷虛損等症;並有升清降濁的作用,可使胃中濁氣下降。
百勞:即大椎,在脊椎骨第一節上陷中,兩肩的平行線上。主治與氣海穴呼應治療。凡治腰背部和督脈各穴時,無論何症,必須首先施用百勞穴。
風門:在第二椎下兩旁各二寸。 主治為散風之主穴。凡治諸症,於治督脈時均用之。
肺俞:在第三椎下兩旁各二寸。 主治發燒、吐血等症。
心俞:在第五椎下兩旁各二寸。 主治心氣虧損等症。
膈俞:在第椎下兩旁各二寸。 主治等症。
肝俞:在第九椎下兩旁各二寸。 主治治肝氣不舒等症,為平肝之要穴。膽俞:在第十椎,兩旁各二寸。 主治受驚腹泄等症。
脾俞:在第十一椎下,兩旁開二寸。 主治各種脾胃症。因其有升脾陽之功,故為治虛實勞損及脾胃虛實各症的要穴。
胃俞:在第十二椎下,兩旁各二寸。 主治諸種胃病。
腎俞:在第十四椎下兩旁各開二寸。 主治下痿、半身不遂、青盲、疝氣及先天不足諸症。
大腸俞:在第十六椎下,兩旁各開二寸。 主治便結便膩。唯虛弱等症,須慎用或禁用。
小腸俞:在第十八椎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 主治疝氣,尿血等症。
膏肓:在第四椎下一分,第五椎上五分,兩旁各開三寸五分。 主治虛損,並能開胸順氣。
命門:第十四椎本節。 主治脊強、腰酸痛、遺精、白濁,婦女赤白帶下,小兒發癇等症。長強:在背骶骨端。即尾閭穴。 主治腰脊疼痛,腸風下血、寒池等症。
手臂部少商:拇指上端內側,距爪甲角一韭葉處。 主治小兒科疾病。有消五臟惡血之功。商陽:食指內側,距爪甲一韭葉處。 主治與少商同。二間:在食指本節後內側陷中。 主治小兒科疾病。有通經達表之功。三間:在食指本節前側陷中。 主治小兒科疾病。有通經達表之功。合谷:在手大指與食指歧骨間橫紋盡陷中。 主治牙疼,胃病等症。
勞宮:手掌心,屈無名指盡處。 主治舌強、心氣虧損及小兒科疾病。
列缺:手腕內側一寸五分 主治手腕無力、半身不遂等症。
大陵:在掌後橫紋中兩筋間陷中。 主治手臂拘攣、疼痛等症。
曲池:在肘外輔骨屈肘橫紋頭陷中。 主治手臂麻木不仁、肘攣等症。
腳腿部湧泉:在足心。 主治頭暈、目眩、頭頂痛等症。
大敦:在足大趾,距爪甲一韭葉處。 主治受驚腹泄、膽氣衰弱等症。
公孫:在足大趾本節後一寸,內踝前。 主治婦科疾病,胃病酌情用之。
解溪:從第二趾直上足關節前面橫紋兩筋間陷中。 太溪足內踝後五分,跟骨上動脈。 主治胃腸消化等症。
崑崙穴在足外踝後五分,跟骨上陷中。主治太溪與崑崙穴並用,治牙齦腫痛,上顎腫脹作痛。
懸鐘外踝骨中線上三寸。 主治筋拘攣等症。
三陰交在足內踝上,陰踝三寸骨陷中。 主治與帶脈並用,治腸胃積滯及諸般結症,能使濁氣下降。對於劇烈腹痛、胃痛、膽痛、後腦痛等症,亦為必須施治的要穴。
承山在腿肚子下邊的分肉間隙中。 主治腿攣痛、麻木、半身不遂等症。
委中腿中央兩筋間約紋內。 主治膝痛、膝攣等症。
金門足外踝下,稍後處,丘墟後,申脈前。 主治化積痞。為治積痞的要穴。
足三里膝下三寸,珩骨內。 主治各種胃病。陽陵泉膝下一寸,外廉陷中。 主治偏頭痛。
陰陵泉 膝上內側二寸。主治與或中(在華蓋穴旁開二寸)並用,可使氣分疏通,為虛、實各症,治任脈各穴後的必須施治的穴位。註:陰陵泉的部位,系王文口授《按摩精義》中的記載,與《十四經發揮》、《針灸大成》的記載不同。虎眼即膝眼。 主治膝痛、鶴膝風等症。
環跳 髀樞中,即硯子骨宛宛中。 主治腰腿疼痛、麻木不仁、半身不遂、下痿等症
推薦閱讀:
※【保健養生】→老中醫教你手太陰肺經穴按摩法 治病養生很管用(圖)
※中醫推拿行業的未來前景怎麼樣?
※女人如何保養胸部?教你冬天按摩出完美胸型
※用油養的肌膚又嫩又滑~親測史上最好用的美容油!
※男人淋浴按摩可使「小弟弟」更強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