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愛爾蘭春天裡的行走16
5月16日是我們在倫敦遊覽的第三天,今天的計划行程是上午參觀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吃過早餐,坐地鐵皮卡迪利線,到霍爾博恩站(Holborn), 出西北口,步行去大英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正式的開館時間是10點。我們到達的時間還不到9點半。原以為會在大門外等,走到門口才發現這個時間博物館的部分區域已經開放。
來到倫敦,無論你的行程多麼緊張都不要錯過大英博物館。在很多旅遊專業網站上都把大英博物館列為倫敦排名第一的景點。這個成立於1753年的博物館,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博物館核心建築佔地約56000平方米。收藏了來自於世界各地的800多萬件文物和奇珍異寶。還有很多偉大科學家的手稿,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博物館由於空間的限制,還有大批藏品未能公開展出。從古埃及的木乃伊,破解古法老文字秘密的羅塞塔石碑,中國的古董和珍貴的宋代瓷器,希臘雅典衛城裡石雕的真品,大英帝國最鼎盛時期在世界各地搜羅來的寶貝,包括買的,偷的,搶的,都在這裡免費參觀,還有比這更好的事嗎?如果你有時間,在這裡泡上一天也不會覺得無聊,如果你只有1小時的時間,博物館給你準備了精品Top 10的指南。
經過安檢,你首先進入一個開放的大廳。大中庭(Great Court),位於博物館中心,於2000年12月建成開放,是歐洲最大的有頂廣場。
廣場的頂部用1656塊形狀奇特的玻璃片組成,廣場中央為英國國家博物館的閱覽室,對公眾開放。據說這裡曾經是大英圖書館一部分。現在這裡也用來舉辦短期專題展覽的地方。
大廳的右手一側有一個遊客服務中心。看到服務台前面有個透明的箱子了吧,那裡面有免費的簡易導遊圖。好像沒有中文的。不過和導遊圖放在一起的還有捐款箱。上面寫著:「導遊圖是免費的,建議你捐款2英鎊」。當然,既然是捐款,你不捐也是可以的。不過很多人不好意思,還是有人捐的。呵呵。
在大廳的左側的這個櫃檯是租語音導覽的地方。語音導覽有中文,每台5英鎊。
在這邊的櫃檯上我們看到了這種彩色的導覽圖,每份也是兩英鎊。
上面寫著,如果你只有短短1小時的時間,博物館為你選擇了10件頂尖的不能錯過的精品。其中有兩件來自古埃及,兩件來自南美,一件來自古希臘,至於古老的中國只有一對青花瓷瓶入選。四大文明古國中沒有來自印度的文物,只有一件來自和印度文化非常相近的斯里蘭卡。我們原來的計劃是中午12點離開博物館去聖保羅教堂,這樣我們也只有2小時時間,800多萬件展品對於我們實在不可能都看,因此我們決定按照導覽圖,找到這些TOP10,順便看看自己感興趣的。
英國人的Ground Floor,就是我們說的一層展廳。包括以北美和墨西哥為主的美洲館,古埃及的一部分,古希臘和羅馬的一部分,包括以中國和朝鮮和南亞為主的亞洲館,如果想看中國珍貴的瓷器也在這一層。中東館和啟蒙運動和生死存亡的主題展覽館也都在這一層。
Upper Floor,就是中國人說的二層。古埃及的一部分,古希臘羅馬一部分,亞洲的日本,中東的伊朗,還有鐘錶和錢幣的主題館。
地下主要是非洲的文物,還有克羅爾教育中心。看到這些圖你就明白了,儘管你能夠很方便的找到TOP 10中每個文物的展廳,但是有些展廳非常大,想要找到你想看的東西其實並不容易。好了,現在就跟著我們一起去尋找Top10名錄上的那些珍貴文物,順便看看還有那些好玩的吧。
我們的尋寶之旅是從這個叫做Living and Dying 24號展廳開始的。因為這裡是10點博物館正式開放之前提前開放的一個展廳。迎面就是那個來自復活島的巨大的石雕像,是我們找到的Top10中的第一個文物。
這個展品的名字叫做Ancestral Figure Hoa Hakananai"a. 復活島(也叫復活節島)是一個世界著名的小島,位於東南太平洋上,在南緯27度和西經109°交會點附近,面積約117平方公里,現屬智利共和國的瓦爾帕萊索地區。是東南太平洋上一個孤零零的小島,距離智利約3000公里,離太平洋上其它島嶼距離也很遠。非常不容易到達。這個島的首先發現者,是英國航海家愛德華·戴維斯,當他在1686年第一次登上這個小島時,發現這裡一片荒涼,但有許多巨大的石像豎在那裡,戴維斯感到十分驚奇,於是他把這個島稱為"悲慘與奇怪的土地"。
復活島上有類似這樣的摩艾石像887多座,大小不一,形態各異,有些整齊排列在海邊,有些分散在山坡上。什麼人,為了什麼目的建造,特別是很多石像體積巨大,在科學技術十分不發達的遠古,是怎麼被搬運到島的各處的,這些問題現在依然困擾著考古學家,甚至很多人把它們看成是外星人的傑作。圖片上的這個摩艾石像是如何來到大英博物館的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們有機會不用遠赴萬里,去南太平洋中孤零零的小島去看這些石像,總歸是一件幸事吧。
生存還是死亡,一直就是世界各國人民不斷面臨的現實。全世界的人都在以各種不同的生存方式處理生活的艱難現實。24號展廳的展品顯示著人類所探索的不同的生存方法,關注不同文化的人們是如何尋求和保持健康和幸福的。
純水晶的人類頭骨模型,這個展廳的展品來自於紐西蘭,迦納,美國群島,南美洲和北美北極地區。反映了不同地區的人民為了避免疾病,危險和麻煩,採用的不同方法,探討了人類生存中的相互依賴關係,以及對動物的依賴,精神的力量,和周圍環境的關係。屬於主題展覽。
24號展廳的東側的26號館和27號館就是北美和墨西哥展廳。好像也不能說北美沒有歷史,但是與古老的墨西哥比較起來,北美廳真的就沒什麼了。大家都知道墨西哥也是一個歷史上的文明古國,瑪雅文化的發源地。
27展室的文物反映了大約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第十六年獨特的地域文化在墨西哥的蓬勃發展,直到十六世紀,以及大航海時代以後與歐洲文化的接觸與交流。
27期展室里有早期的墨西哥文明,以及經典的韋拉克魯斯和huaxtec文化,公元第一個千年的瑪雅城邦的文物。
在這個展館文明找到了Top10中的第二件珍貴文物--綠松石鑲嵌雙龍。墨西加(阿茲特克)藝術的代表,這件引人注目的藝術品是在儀式上佩戴的胸飾(佩戴在胸前的裝飾)。其實古代墨西哥文化和中國文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把龍作為吉祥物。蛇像一直是古代中美洲的宗教象徵。蛇與墨西加(Mexica)的幾位神靈相關,這些神靈包括Quetzalcoatl(羽蛇神),Xiuhcoatl(火蛇)和Mixcoatl(雲蛇)即Coatlicue(地母神),是墨西加主神Huitzilopochtli的母親。蛇群每年蛻皮的習性可能被視為傳達了更新變化的訊息。同樣地,一些能在水裡、陸地上和林冠間自由穿梭的物種也使它們成為不同宇宙(水、陸地和天空)空間的媒介。 這個飾品由木頭(桃花心木和西班牙杉木)雕刻而成,外面覆滿綠松石鑲嵌圖案。木頭背面被掏空。海菊蛤(一種多刺牡蠣)殼用來裝飾兩個蛇頭上鼻子和嘴巴周圍鮮紅的細部。鳳凰螺(一種海螺)殼用來做白色的蛇牙。張開大嘴裡的樹脂膠被赭石粉染成了血色。蜂蠟粘附在空眼眶的邊緣,空眼眶可能最初是用黃鐵礦石鑲嵌而成。儘管表面早先可能鍍過金,但蛇身的背面並未裝飾,兩邊的蛇頭經過鑲嵌處理。來自松木和裂欖木(珂巴脂)上的樹脂用來做鑲嵌時的粘合劑。
還有一件沒有被列入Top10,但屬於Top20的文物,這個頭骨文物的名字叫做Turquoise Masaic Mask of the Aztec God Tezcatlipoca. 用純金和綠松石裝飾的,也非常珍貴。
離開墨西哥館,我們直奔古埃及館。去尋找我們最想看到的那塊石頭,也是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的羅塞塔石碑。那塊解開古法老文字密碼的石頭。也是博物館Top10。看來和我們有同樣想法人很多,古埃及展廳里圍著遊客最多的地方,就是了。
圍觀的遊客太多了,你能夠擠過去拍一張完整的照片都很不容易。為什麼這塊石頭這麼重要,為什麼它會成為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呢。2008年我們曾經去過埃及,參觀過開羅的埃及國家考古博物館,在哪裡曾經看到過羅塞塔石碑的複製品。有著一個中文名字叫做李健的埃及導遊告訴我們,那塊真品已經被英國人搶回了英國,在大英博物館保存,從此我們就夢想著有一天能夠在大英博物館看到這塊石頭的真品。沒想到整整八年之後這個願望才實現。
在埃及旅遊,你會看到很多寫在古老神廟牆壁和石柱上的象形文字,也就是古法老文字。
這些被記載在牆壁和石柱以及存放在神廟中古老的莎草紙上的5000多年的歷史,隨著公元4世紀末象形文字被廢棄,古老的埃及文明也就失傳了。因為從那以後的一千多年裡,沒有人能夠讀懂那些文字,當然也無從了解古老埃及過去的歷史。直到這塊製作於公元前196年,埃及國王托勒密五世統治時期(Ptolemaic Period)的羅塞塔石碑被發現和被破解,人類才重新掌握解讀古代法老象形文字的鑰匙,重新了解了那段已經失傳千年的古老文明。你說這塊石頭有多寶貴吧。
發現這塊石頭的城市叫做羅塞塔(Rosetta,今日稱為埃爾拉什德)的聖朱利安要塞(Fort St Julien)。這塊石頭上有三種文字,分別是古埃及法老們曾經使用過的象形文字(適用於祭司的法令),通俗文字(當地人在日常使用的草寫體)和希臘文字(行政機關的官方語言)。羅塞塔石碑上的碑文內容是祭司團通過的一項法令。證實了當年13歲的托勒密五世在其第一個加冕禮周年紀念日舉行王室祭禮的其中一條法令。在幾年前,托勒密家族喪失了對國家某些地區的控制權。雖然王室多次派軍隊鎮壓尼羅河三角洲和上埃及南部地區,特別是底比斯的叛亂,但這些地區始終沒有回到政府的控制之下。 在托勒密王朝之前(大約在公元前332年之前),像這樣的象形文字法令通常由國王頒布,而現在由唯一掌握象形文字書寫技能的祭司發布。這說明從法老時代起,有多少事情已經改變。表中列出國王對神廟所做的好事,暗示國王在得到祭司擁護這一方面有了保證。法令在石碑上雕刻了三次,分別用了以下字體:象形文字(適用於祭司的法令),通俗文字(當地人在日常使用的草寫體)和希臘文字(行政機關的官方語言);這對埃及古物學來說,是極其重要的。 1799年,拿破崙軍隊的士兵在埃爾拉什德(羅塞塔)鎮附近為加固堡壘挖地基時發現了羅塞塔石碑。拿破崙戰敗後,根據1801年的亞歷山大協議(Treaty of Alexandria)的條文,羅塞塔石碑以及法國人發現的其它文物都成為英國的財產。 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楊(Thomas Young)研究比較了這塊碑文上的三種文字,他第一個指出,羅塞塔石碑的某些象形文字寫下了王室名字的發音,即托勒密的發音。法國學者讓-弗朗索瓦·商博良(Jean-Francois Champollion)意識到,象形文字記錄了埃及語言的發音,奠定了我們認識古埃及語言和文化的基礎。從而破解了古代法老象形文字的秘密。 羅塞塔石碑自1802年以來一直在大英博物館展出,唯一的一次中斷是在1917年,臨近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博物館擔心倫敦遭受猛烈的轟炸,便將羅塞塔石碑和其它便攜的"重要"藏品轉移到了安全的地方。此後,羅塞塔石碑在霍爾本(Holborn)地下15米的一個郵政地鐵站呆了兩年。 隨後的很多年,埃及政府一直與英國政府協商,打算要回這塊石頭,但是你想,這個寶物是英國人用槍炮和子彈還有無數英國士兵的生命從法國人手裡奪過來的,英國人能輕易還給埃及人嗎。
在埃及旅遊,你到處都能看到拉姆西斯二世的巨大雕像。這是埃及歷史上非常喜歡為自己塑像的帝王。大英博物館裡的這個無疑是最精美的。
埃及館是最大的陳列館,這裡珍藏了7萬多件古埃及文物,是大英博物館最富盛名的收藏,代表著古埃及的高度文明。
在這裡看到的人面獅身像,做工之精美,保存之完整,遠遠超出埃及國家考古博物館的展品。
既然講到了埃及,就順便把在另一個展館的Top10一起看了吧。圖片上的這個金色的木乃伊就是博物館的Top10之一, 叫做The Gilded Inner Coffin of Henutmenhyt, a Theban Priestess . 一對鍍金的棺材,裡面安葬的是一個底比斯的女祭司。
木乃伊是埃及文化中非常獨特的喪葬文化。你在埃及各地的博物館裡可以看到各種不同的木乃伊。當然最精美的是在開羅的國家考古博物館裡的圖坦卡蒙的木乃伊,被一層又一層鍍金的棺木和純金的面具包裹著的。當然如你沒有機會去埃及,在這裡看看也非常長見識。要知道去埃及博物館參觀是要收費的。而大英博物館則是免費的。呵呵。
在博物館的top10中,還有一件來自非洲。
這件展品位於地下的25號展廳。名字叫做:Brass Head of the King of lfe Nigeria . 來自於奈及利亞的伊費聖王銅像。
Ife Sacred King, Artist Unknown(Nigeria), c.1250, Yoruba Culture, Leaded Brass and Pigment,H: 36 cm, British Museum, London 伊費聖王銅製頭像,未知藝術家(奈及利亞),約1250年,約魯巴文化,加鉛黃銅和顏料,高:36厘米,這件頭像刻畫了一個頭戴王冠、君臨天下的統治者,他是古代約魯巴城邦伊費的聖王(oni)。在約魯巴文化中,人們將頭視為一個人最根本的人格和生命力的所在地,因此成為約魯巴藝術家們最為關注的主題。這件頭像的創作者通過刻畫人物沉著的行為,表達出人物的個性及其領導力,比如冷靜、剋制和耐心。有人認為:像這樣使用多種媒介,而且不需要支撐物的頭像,是用來放在聖壇上展示的。 產自伊費的澆鑄金屬製品,目前僅餘30多件,都集中於某一段時間內製作,大約在12至14世紀之間。它們都表現出令人震驚的自然主義傾向,同時又高度理想化,不想精確表現某個人的五官表情特徵。這件威嚴的頭像有著古典的處理手法,有著杏仁狀的小眼睛、向外展開的鼻孔,以及豐滿而富有肉感的雙唇。下顎的穿孔、面部雕刻的條紋,這些特徵用來容納和模擬伊費統治者佩戴的珠狀王族標誌。
好了,文章太長了,先歇會吧。下一篇去古希臘羅馬館,繼續尋找Top10.
推薦閱讀:
※葉慈的愛爾蘭2——一個憂傷美麗的少女
※【鉤針花樣】愛爾蘭鉤花--凸心的五葉花教程,看了很驚訝
※愛爾蘭鉤花裝飾的茶杯墊和手袋
※【圖說愛爾蘭】
※戴上綠帽子,去愛爾蘭過聖帕特里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