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位優秀教師的教育智慧(八)
351、教師應該重視師德的力量
教師在傳授給學生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幾點:一是用激情喚醒理想。師德應充滿人文關懷。這種激情是發自內心的熱愛的自然流露,它能震撼學生的靈魂,點燃理想的聖火。教育,需要教師用激情去和學生進行心靈對話。二是用欣賞培養自信。師德的最高境界就是「愛滿天下」「有教無類」。教師應以欣賞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個學生,在他們的心田播下「自信與自尊」「善良與寬厚」的種子。教師須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容得下千姿百態的學生。三是用行動彰顯人格。一些看似瑣碎的細節,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也會留下難忘的烙印。教師是一本無字的書,學生無時無刻不在讀。加強師德修養,就要從小事做起。
(摘自2005年第五期《人民教育》周友富《師德的力量》)
352、儲藏童年
童年像只彩色氣球,但很多孩子的童年還沒有撐開,還沒有顯示出絢爛多彩的空間,就空癟著被略過了,結束了。
像許多人一樣,我看到老年愛因斯坦伸出舌頭做鬼臉的樣子非常感動。作為世界頂級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一生都保持著一份童心。用他自己的話說,他的成功只是把童年時的問題和興趣一直保持下來。這就是童心的力量。
童心的價值遠遠超越了年齡界限,在一生中發揮著神奇的力量。童心可以讓一個人生命力旺盛,讓人生龍活虎、魅力四射;一個人的創新能力的發育幾乎都是從童心好奇開始;擁有童心的人,能夠真切感到新鮮生命的脈動所帶來的興奮和快樂。
想想看吧,一個人過早地結束了童年時代,過早堵塞了童心,該有多麼悲哀。這意味著麻木侵入了心靈,程式化的生活霸佔了生命,再走得遠一點,就奔著陰暗和仄閉而去,離物質和精神的監獄越來越近。
所以,我們必須把童年作為一種不可再生的財富,小心儲存起來,這會讓你感到一生都很「富有」,有信心;讓童心隨著人生一直跳動下去。
張聖華文 《中國教育報》
361、教好學生的教師,不是好教師;只會教好學生的學校,也不一定是非常優秀的學校。朱永新
362、生命之花常開不敗
生命是一朵常開不敗的花,那挫折必是滋潤花的養分,沒有經歷過挫折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沒有滋潤它養分的花遲早也會枯萎。痛苦和挫折是人生必然要遇到的兩大難題,要想讓我們心中的戈壁荒原開滿鮮花,只有在遭遇挫折時排解痛苦,積蓄人生的力量為新的目標而奮鬥,生命之花才會常開不敗,生命的存在才會有新的更深刻的意義!
(
363、優質學校的體現
學校必須要擴大學生的生存半徑,要讓他們今後生存能力更強、本事更大、可持續發展能力更強,這是學校一項很重要的職責。要讓學生學會面對精彩的世界不能迴避、要主動去參與。要給學生創造各種各樣的條件,搭建各種各樣的平台。要用互聯網提升學生在學校的生活質量,提升教師的生存質量。讓學生在學校的生活也豐富多彩,這才是優質學校的體現。
(
364、要教會孩子從容面對災難
我們遭受的災難並不少,但我們接受的關於災難的教育卻少之又少!所以不光要教會我們的孩子從容面對災難,全社會都應該接受關於災難的教育。
(
365、美德在你心中
美德是茫茫大漠中的一棵堅韌的小草,它勇敢地棲身絕地給人以希望;美德是農場上的一隻蜣螂,默默地還農場以清潔而不為人知;美德是雲中的一粒水珠,在電閃雷鳴中悄悄滲入土地,滋養生命,奉獻自己。
美德不一定要做到驚天動地,美德不一定要使你的名字傳遍大江南北。美德在你心中,不在別人眼裡。
(
366、人要負重前行
那些心懷大志的人,沉重的責任感時常壓在心頭,砥礪著人生的腳步,從風雨中堅定地走了過來。而那些得過且過空耗時光的人,則正像一個沒有盛水的空木桶,往往一場人生的風雨就把他們吞噬了。
(
367、教育不能失去愛和公平
老師的善意,可以使學生終身受益;老師的失范,也可以把學生推向深淵。教育失去了愛和公平,就會失去一切。
(
368、把細節做亮
一位管理學大師說過,現在的競爭,就是細節的競爭。細節影響品質,細節體現品位,細節顯示差異,細節決定成敗。在這個講求精細化的時代,細節往往能反映你的專業水準,突出你內在的素質。燦爛星河是因無數星星匯聚,偉業豐功也是由瑣事小事積累,讓我們不吝從小事做起,把小事做精,把細節做亮!
(
369、我們應該勇敢地面對傷疤
成功人士有一個共同的特徵:他們在身心遭受重創的情況下,能夠自舐傷口,自我療傷,努力讓這些苦難化成美麗的堅不可摧的傷疤。傷疤不但是尊貴的苦難標記,更是嶄新的堅固堡壘,傷過以後,它也許就再不會受傷了,成了身心裡最堅硬的部分,讓我們可以更頑強地面對人生,迎接挑戰!因此,我們應該勇敢地面對傷疤!
(
370、將師德植根於教師的幸福感和充實感中
過去的師德建設常常等同於「勞模化「的事迹教育,教師們常常看到勞模們拋妻別子、丟家舍業的事迹,但這樣的價值取向和師德觀不利於教師的可持續發展。因為如果我們單純地要求教師忍耐,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忍耐沒有限度;如果我們一味地要求教師付出,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單向的付出沒有盡頭。要取得教師的可持續發展,要讓我們的師德經久綿長,我們就必須將師德植根於教師的幸福感和充實感中。
(
371、只要心中時時有一面旗
在人生的道路上――起程的時候,理想便是一面旗;
走累的時候,毅力便是一面旗;迷惘的時候,信仰便是一面旗;
失敗的時候,勇氣便是一面旗;一旦成功了,冷靜便是一面旗
……朋友啊!只要心中時時有一面旗,還怕什麼暴風驟雨坎坷荊棘!
(
372、教師具備寬容這一美德尤為重要
寬容不是別的,它是老師的美德懿行,它是老師知識和能力的結晶。寬容的背
(
373、要有所得,必須竭盡全力
一個人為實現目標而奮鬥時,如果不盡最大的努力,就不會有「會當凌絕頂」後「一覽眾山小」的巔峰時刻。因此,要有所得,必須竭盡全力。
(
374、人工作的境界
人與本職工作有著五種境界:1、無心無意;2、三心二意;3、半心半意;4、一心一意;5、捨身忘我。人在無心無意、三心二意的境界中干工作,即使做了大官……也還是不滿足、不幸福、不光榮,也還是要爭名於朝、爭利於夕,也還是會信念流浪、靈魂漂泊、思想浮躁、遠離精神家園。人在一心一意、捨身忘我的境界中工作,即使種地、做工,即使做普通的農村教師……也會心靈寧靜,信念堅定,靈魂安定,思想深沉……他們有著堅固溫馨、愛崗敬業的精神樂園。和那些無心無意工作的人比,他們充滿光榮感、自豪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2004年十一期《教師博覽》魏書生《守住心靈寧靜,建設精神樂園》)
375、真正的德育
真正的德育應該給受教育者帶來精神的洗禮、靈魂的超越、人性的回歸和情感的純化,應該指向人的生成。……可以說,目前德育實效低下的癥結之一,就是過於注重「成事」而漠視「成人」,關注行為的改變而忽略情感的升華。
(2004年二十二期《人民教育》李潤洲《德育追求什麼樣的實效》)
376、德育是追求「養成」,還是「速成」?
人從一個自然人轉變為一個社會人,成為一個有德行之人,是一個長期的、複雜的過程。換言之,人的德行的生成是靠「養成」的,而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速成」的,甚至要用人一生的時間來思考、探索和追求。德育作為轉變人的思想、形成人的德行的教育,無疑是一項耐心細緻而又艱苦複雜的工作。因此,好的德育是不經意中的點悟,而非刻意的規範;是潤物無聲的滋養,而非外在行為的管制;是從外到內的精神熏染,而非終端結果的「速成」。
(2004年二十二期《人民教育》李潤洲《德育追求什麼樣的實效》)
377、德育是追求「內化」,還是「外鑠」?
德育的本質不是他律,而是自律。道德是發自個人良心的、自覺自愿的,正如馬克思所說:「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人的思想品德的提升就其本質而言,是一個「內化」的過程,而非是一個「外塑」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覺悟的過程,而非是一個外在灌輸的過程。如果一個人不能從主觀方面理解、接納和贊同某一道德規範,即使他能按照道德規範所要求的去做,其行為也很難稱得上是道德行為。因為此時的道德行為更多的是做給他人看的,而沒有把此舉融入個人的情感,內化為個人的道德需要,不是基於一種道德自覺。因此,任何強制性的德育「外塑」,都難以培養起真正的道德人格,都會在道德人格生成的知、情、意、行諸環節,尤其在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方面發生阻隔。
(2004年二十二期《人民教育》李潤洲《德育追求什麼樣的實效》)
378、我們應當反思自己的教育
當今知識爆炸、功名浮躁之時,我們更應提倡反思,在反思中去浮躁,在反思中尋規律,在反思中辨得失,在反思中出智慧。……我們應當反思自己的教育,是否心急氣躁,是否違背規律,是否追求立竿見影;反思自己的課堂,是在教知識,還是在教人?是在展示自我,還是在發展學生?是在關注教案,還是在關注生成?反思自己的素養,自己的知識結構合理嗎?自己的教育理念科學嗎?自己的教育藝術高明嗎?自己的教育智慧豐厚嗎?
(2004年二十二期《人民教育》孫雙金《情感管理的思考與實踐》)
379、只要堅持不懈
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更多的時候不是因為知識的淵博,而在於意志的堅定。成功只給於那些持之以恆並為之付出巨大努力的人。也許你並不具備天生的聰慧,但如果你堅持不懈,黃土會變成金子,沙漠會變成綠洲。
(2004、12、6《德育報》第三版裘美芳《比爾。蓋茨曾是小圖書管理員》)
380、敲門的勇氣
生活之門,在開啟之前,成功與失敗都無從判斷,當它對你關閉著的時候,你尋求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必須具備敲門的勇氣。
(2004、12、6《德育報》第三版蔣忠平《敲門的勇氣》)
381、教師要樹立生命教育觀
教師首先要樹立生命教育觀。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把學生看成是自我生命的實現者,把學生理解為同時具有自我保護生命力與可以完成生命力保護的實體。教育不僅要有它的長度,即對人的一生關懷;還要有它的廣度,即展示人全部生活的各種層面;教育更要有它的深度,即教育應該指向人生終極意義的體認與終極關懷,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因而,我們要把教育上升到生命的高度,用生命的標準來評價教育。
(
382、德育也是服務
傳統德育注重為社會發展服務的功能,重視從社會發展需要去安排教育內容、設計教育方法。但是,這種理念下的德育越來越受到學生的抵觸和不合作。……其實,德育更應該具有為學生自身發展服務的功能。從這樣的理念出發,應該從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去安排教內容、設計教育方法。這樣,由於激發了學生的內在需要,得到了學生的參與和認可,德育的內容就會內化為學生終身受用的良好品質。
(
383、怎樣才能讓學生親近德育
怎樣才能讓學生親近德育,對德育「一往情深」呢?具體來說,就是要貼近實際,貼近學生,讓德育充滿人情味,走進他們的心靈世界。
(
384、德育在學生面前怎樣體現出自己的魅力
德育要在學生面前體現出自己的魅力,就應該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緊密結合,與解決學生的思想困惑和生活困難緊密結合,與醫治學生的心理創傷緊密結合,與培養學生健康的心態情感價值觀緊密結合;就應該讓德育拋棄冷漠,充滿溫暖,減少殺傷力,增強吸引力、感染力;就應該在具體工作中少一些無病呻吟,多一些心靈震撼,少一些隔靴搔癢,多一些入心入腦,少一些表面文章,多一些深入細緻,少一些空洞說教,多一些入情入理,少一些強行灌輸,多一些自省體驗。唯有如此,德育才能抓住學生的心,學生才能在德育的陽光雨露下茁壯成長。
(
385、「負擔」的辯證法
同一門功課,不喜歡的學生會「負擔」,但對喜歡這門課的學生來說,就未必是「負擔」。同一門課程,某個「填鴨式」上課的教師會使學生感到「負擔」,換一位以「啟發式」上課的教師,就可能使學生反而感到是一種享受。我們一定不會認為計算幾麻袋的數學草稿是件賞心樂事,但是陳景潤卻在那繁難的公式中快樂地度過了自己的數學人生;一些孩子玩遊戲甚至通宵達旦,不能說眼不酸、手不痛、人不累,但是從沒有聽到孩子們感到玩遊戲機有「負擔」。為什麼會這樣呢?古人說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什麼東西,一旦心生快樂和喜好,「負擔」就沒有了,而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就會感到痛苦。
(
386、在加大教學的趣味上做些文章
在談及減輕學生「負擔」的時候,能不能在「加」字上也做做文章呢?譬如說,增加課文的趣味性,增加教學手段的多樣性,增加課程的吸引力等。如果我們在加大教學的趣味上做些文章,使學生因興趣的增加而在心理上減輕對學習的「負擔」,大概也不失為一種減輕學生「負擔的做法。只有在那樣的情況之下,我們的教學改革或者說「素質教育」才是成功的。
(
387、可怕的教學惡性循環
實際上,在進行「題海戰術」時,教師也少不了同樣艱辛的重複勞動。在學生負擔沉重的時候,教師並不輕鬆,並已失去自身寶貴的學習、進修、知識更新的機會為代價。當教師也負擔重重,沒有時間學習新觀念、新方法來改進教學、提高效率的時候,教育的成本又大大提高了。可怕的是,這是一種惡性循環。低劣的教育質量,將導致低劣的學生,而低劣的學生又將拉扯住低劣的教學水平。
(
388、讓語文教學充滿詩意
語文教學可以充滿詩意:課堂上,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體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帶領學生開展富有活動的對話,讓課堂充滿了圍爐般的氛圍與深厚的人文關懷氣氛。教師也要勤讀書,多動腦,文學、史學、哲學、美學、教育理論等方面的著作都要廣泛涉獵。在與書本、與大師對話的同時,更要與自己對話,與自己的心靈為友,使思想更加厚重與深刻,自覺增強自身的文化底蘊。帶著對生活的熱情,對文學的鐘愛和睿智的思想走進課堂,滋潤學生的生命,這樣的語文課才會洋溢生命的律動,這樣的語文教學才能擁有無窮的魅力。
(
389、學會取捨
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誘惑,因為有太多的慾望。有太多的慾望而滿足不了就痛苦。一個人要以清醒的心智和從容的步履走過歲月,他就必然學會取與舍。……生活中,需要我們取捨的東西很多,無論大小,只要我們應該擁有的,都要學會取捨。幾十年的人生之旅,會有山有水,有風有雨,人走在山水風雨中,只有學會取捨,才會生活得踏實、輕鬆、安詳、幸福。
但是,如何做到該取則取,該舍則舍?這裡面大有學問。「取」是一種本事,「舍」是一門哲學。沒有能力的人,取不足;沒有通悟的人,捨不得。只有先取,才有後舍。取多了之後,常得捨棄,才能再取。所以「取」、「舍」雖有反義,卻也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人當取其所必需,取其所當有,取其所該有,而舍其不能有,舍其不當有,舍其不必有。只有這樣,生命才會在「順當」中度過。
(
390、要做好「後教育」
人們常說:教師是園丁,園丁的職責不僅在於種花植樹,更重要的是做好日常的維護和保養『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責任,也是這樣,重要的不是發現學生的錯誤,而在於發現錯誤後要做一系列紮實的挽救工作。……然而現實的情況則正好相反,我們更多看重的是事中的教育,而對事前和事後的教育則往往被忽略。課堂不守紀律,老師會大發一通脾氣完事;作業未交,訓斥一通或罰做幾遍,過後作業依然不交;書未背熟,罰站一節,再無任何補救;做錯一件事,一紙檢討或保證書便了事,再無下文。這也許就是當今許多教師在學生中沒有威信的主要原因。
(2004年第六期《中小學班主任謀略》劉漢青《如何做好「後教育」工作》))
391、老師的境界
肯定學生是一種教育資源,就不會因為學生的插嘴而惱羞成怒,不會因為自己的淺薄而倒打一耙,不會因為學生的超越而燃起妒火。老師,要有奉獻「肩膀」的精神,讓學生「登高」望遠;老師,要有容人之心的示範,讓學生大膽發表見解;老師,要有顧全大局的胸懷,讓學生遊刃有餘。
(2004年第十二期《教師博覽》8頁蘇軍《學生是一種活化的「教育資源」》)
392、教師的精華品質的兌現
學生的教育資源,經過教師乃至教育有深度的開發,有力度的挖掘,有精度的分流,有高度的提煉,就能成為學生和教師乃至社會的共同財富,這也正說明了教育的巨大作用。當然,不是把學生「煉」成自己澆鑄的模子里的「模樣」,才是教育的全部;相反,把學生最大的潛能開發出來,甚至超越自己,這才是教育的優良質地的體現,是教師的精華品質的兌現。
(2004年第十二期《教師博覽》8頁蘇軍《學生是一種活化的「教育資源」》)
393、教育者的人格力量
作為一名教師,應保持一顆純樸、真誠、自然、率直的心。雖然生活閱歷賦予我們成熟,社會經驗賦予我們練達,文化知識賦予我們修養,人生挫折賦予我們機智……但是,對真善美的執著追求,對假醜惡的毫不妥協,火熱的激情、正直的品質,永遠是教育者的人格力量!從教師的第一次與學生的見面開始,教師哪怕表現出一點點矯飾、敷衍塞責,都逃不過學生那一雙雙明凈無邪的眼睛。面對學生,教師只能有唯一的面孔――誠實,因為真誠只能用真誠來喚起,正直只能用正直來塑造。
(
394、「錯」里的契機
每個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難免磕磕絆絆,「跌倒」在所難免。當自己「跌倒」時,不怨天尤人,能反躬自省;當別人「跌倒」時,不冷眼旁觀,能熱心相助……這樣,既能求得自己心靈的平衡,也能贏得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寬鬆的工作環境。
(
395、用詩意的語言構建道德認知
這是學生們自己制定的班規:(1)它默默地承載著我們的重量,即使我們的重量一天天地增加。你忍心聽到它痛苦的呻吟,看到它殘損的肢體嗎?――不損壞桌凳。(2)一滴水就有一朵花的故事。――節約用水。(3)大地是一位樸實的老人,它可不願再讓我們給它塗脂抹粉。――不亂丟瓜皮果殼
這些條規不再露著一張張冷冰冰的面孔,舉著「禁止」、「不許」的拐杖,而是在啟發,在誘導,在吟著一段段詩句。她傳遞著美,就像一股清泉流淌在孩子們的心田,她帶來的不再是拒絕和對抗。
(2004年第十一期《班主任之友》張永清《行走在教育的詩情畫意中》)
396、這種情境是詩意的
有一種情境,在這裡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嚴,感受到心智成長的快樂;在這裡創造著一種新的表達方式和分享方式;在這裡充分展開著思想與思想的碰撞,心靈與心靈的接納。這種情境就是詩意的。
(2004年十一期《班主任之友》張永清《行走在教育的詩情畫意中》)
397、在起點上不給孩子施加太大的壓力
許多人往往津津樂道於「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卻忘了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一場百米賽跑。在起點上就給孩子施加太大的壓力,甚至隨意地下毀滅性的斷語,如「木頭」、「笨坯」等,就彷彿一個小偷竊走了孩子五彩斑斕的夢。
(2004年十一期《班主任之友》張友香《班主任工作三「位」》)
398、適時缺位,以免擋住了孩子的陽光
傳統教育中的學生是被管理者,班主任如果搞包辦代替,學生只會變得更為脆弱。班主任要轉變教育觀念,善於「發現」學生,在信任了解的基礎上,給孩子充分的成長空間,讓孩子在自我體驗中長大。有時候,班主任要做的其實就是讓開一點,別擋住了讓孩子成長的陽光。
(2004年十一期《班主任之友》張友香《班主任工作三「位」》)
399、教育學生淡化功利觀念
教師,在平時教育學生時,也應注重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教導――讓學生淡化功利觀念,樹立拼搏進取的精神和看重「過程」的心態,正確面對人生的每一次挑戰。只要「過程」堅實了,成功定會不期而至。
(2004年十一期《班主任之友》鮑培利《話說「華倫達心態」》)
400、感恩節的由來
美國的感恩節始於1621年,那年秋天,遠涉重洋來到美洲的英國移民為了感激上帝賜予的豐收和印第安人的幫助,舉行了3天狂歡活動。從此,這一習俗就延續下來,並風行各地。1863年,美國總統林肯正式宣布感恩節為國定假日。於是,美國人每逢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都要隆重慶祝一番。這一天,全家人圍坐在餐桌旁,面對著火雞、南瓜派的豐盛大餐,進行餐前的祈禱和感恩。這時,每個人都會懷著感激之情細說值得他們感恩的事。現在,在美國人的心目中,感恩節比聖誕節還要重要。
(2004年十期《班主任之友》江瑛《陽光人生的支點――感恩之心》)
推薦閱讀:
※你是優秀男人嗎?
※優秀作文 ▏夜遊秦淮河
※一個優秀女朋友的基本標準
※為什麼盲山盲井這種荒腔野調的電影在國外能獲獎?而很多優秀國產電影在國外卻無人問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