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傳統:古代書信往來有何特殊講究?
按: 書信,是文化修養與內心世界最直白的表露。往昔的文人,大多能寫出典雅而得體的書信。學習撰寫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書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長期積累。那麼中國傳統的書信的規範究竟如何呢?今天我們和各位守望者一起學習一下彭林教授講述的中國傳統書信的規範。
文|彭林
編輯|學術守望者
來源:《禮樂文明與中國文化精神:彭林教授東南大學講演錄》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一封嚴格意義上的傳統書信,由以下五個部分構成。
1.稱謂語
無論給誰寫信,都要有稱謂。稱呼對方,一般要用敬稱。老北京人很講究禮貌,用「您」稱呼對方。南方人不然,無論老少都稱「你」。在日語、韓語中,至今保留著中國人用敬語的傳統,比如「你好」一詞,對老年人、對父母、對平輩、對晚輩,說法都不一樣。如果對老年人沒有用敬語,老年人可以不理你。
中國文化重倫理,講究名分、尊卑,彼此交往,習慣上總是把對方放在高於自己的位置,以便使用敬稱、敬語。人們常用的尊稱方式很多,比較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以君、公、卿等原本屬於爵稱的字稱呼對方
君。古代領有土地的人都可稱為君,一國的元首稱為「國君」。後來,君被用於尊稱,這在古詩詞中時有所見,如「問君能有幾多愁」、「問君西遊何時還」,「君問歸期未有期」等,都是用「君」指代對方。
公。古代天子三公,地位極高。諸侯也稱「公」,如《詩經》內稱魯侯為「魯公」,《春秋》凡是提及魯君,都稱「魯公」。後來使用很泛,連劉邦都稱「沛公」。再後來成為尊稱,彼此相呼亦稱公,如《戰國策》毛遂說:「公等碌碌。」這種用法在現當代還有,如上個世紀30年代,各地前往重慶的文藝界人士多稱周恩來為「周公」;不久前剛過世的著名學者龐朴先生,北京學術圈內也多以「龐公」相稱。
卿。「卿」原本也是爵稱,大夫有上大夫與下大夫之分,前者又稱為「卿」。後來演變為尊稱,如荀子,人稱「荀卿」,就是一例。電視里,皇帝稱呼眾臣為「諸愛卿」,也含有尊重的意思。今天人們常說的「卿卿我我」,也是用卿指代第二人稱。
侯。在古代的書面語言里,「侯」字用得比較多,比如稱對方父親為「尊侯」。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則很少有人用。
夫人。我們讀《禮記》可以知道,古代天子的嫡配稱「後」,母親稱「母后」,祖母稱「太后」,這些稱呼專屬於天子,其他人不得使用。諸侯的配偶稱「夫人」,後來用來尊稱對方的配偶,如「尊夫人」、「嫂夫人」等。今人不明此理,常有人當眾稱自己的配偶為「夫人」,貽笑大方。
公子。古代諸侯的嫡長子以外的其他兒子,統稱「公子」。後來,人們用以尊稱對方的孩子,對方的女兒則稱「女公子」。
(2)用表敬字來傳達敬意
令。令有美、好的意思,所以稱對方的父親為「令尊大人」,母親為「令堂大人」、「令慈」,兒子為「令郎」,女兒為「令愛」、「令媛」。
賢。中國人仰慕聖賢,賢是德行高尚者,地位僅次於聖,所以尊稱對方兄弟為「賢兄」、「賢弟」,尊稱對方夫婦為「賢伉儷」。
台。古人以星空比喻人世,在帝星的附近有「三台」星,人們將其比附為朝廷中的司徒、司馬、司空三公,故書信中常用的「台鑒」、「台覽」、「兄台」,正是為了誇讚對方尊比三公之意。有一點要注意,千萬不要把此處的「台」寫成「臺」,「臺」和「台」原本是兩個字,內地文字改革後把它們合併成了一個字。浙江有個台州市,「台」念[tāi],不能寫成「臺州」;更不能把「台鑒」寫成「臺鑒」。
(3)用陛下、殿下、閣下、左右等詞表敬
陛下。有個成語叫「分庭抗禮」。如果倆人的身份一樣,像毛澤東和尼克松,一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一個是美國總統,那麼這倆人的禮數完全對等,談判時各坐一邊。如果是普通官員,沒有資格與皇帝平起平坐。「陛下」是表示知道自己身份的委婉說法,有話只能請站在宮殿的丹陛之下的下級官吏轉達。
殿下。天子之位,由嫡長子繼承,其餘諸子分封各地,這一類貴族,清代稱「親王」,或稱「殿下」。大家熟知的柬埔寨前元首西哈努克親王訪華時,周恩來總理即尊稱他為「殿下」。
閣下。不言而喻,閣,是低於陛、殿的建築。普通人之間,一般不用陛下、殿下相互稱呼,而常常用「閣下」指代對方。
左右。書信中稱「某某左右」,字面意思是指收信人左右的秘書之類的工作人員。其實對方是普通人,身邊並沒有助手。之所以這樣說,純粹屬於表達敬意的辭令,諸位不要誤解。
(4)通過表字、官銜、籍貫等方式稱呼對方
表字。古代男子生下來三個月,父親為之取名;年滿二十舉行成人禮,為之取表字。名,只有父母、長輩才能呼喊。此外,皇帝是天下的至尊,對任何人都可以直呼其名。古代但凡有些文化的人,在姓名之外都有字,甚至還有號。例如:
孔丘字仲尼,班固字孟堅,
鄭玄字康成,錢大昕字竹汀,
魏源字默深,王國維字靜安,
錢穆字賓四,毛澤東字潤之。
普通人之間,直呼對方姓名,是一件非常失禮的事情。稱對方的表字,不僅是尊重對方,也是自己尊重傳統文化的表現。
官銜。中國古代選拔人才的理念是「學而優則仕」,能夠出仕之人,一般都是學有成就,或者政績卓著者,所以,人們習慣上又以對方的官銜為尊稱,例如:杜甫做過工部侍郎,故人稱杜工部。王羲之當過右丞,故人稱王右丞。陳子昂當過名為「拾遺」的官,故人稱陳拾遺。顏真卿死後封為魯國公,故人稱顏魯公等。
籍貫。有些人成就很高,聲名遠揚,故人們以他的籍貫或出生地作為尊稱,例如戊戌變法領袖康有為,廣東南海人,故人稱康南海。洋務運動領袖張之洞,直隸南皮人,故人稱張南皮。
此外,稱呼與對方有關的事物,也要用敬語、美稱。
感謝對方宴請:承蒙賜宴、承蒙賜席。
感謝對方饋贈:厚贈、厚賜、厚貺。
尊稱對方文章:大作、華章、瑤章。
尊稱對方信函:大函、大翰、琅函、惠示、大示、大教、手示。
書信中對於自己的稱謂要用謙稱,有敬則有謙。《老子》上講: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人往往不喜歡孤寡,即沒有配偶、很孤獨的那樣。「寡」指老而無夫,「孤」是沒有父母,「穀」就是善,「不榖」就是謙稱自己不善。古代的王公,稱自己為「孤家」、「寡人」,稱孤道寡,這都是謙稱。《禮記·曲禮》中也有關於謙稱的說法:
天子之妃曰後,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婦人,庶人曰妻。……夫人自稱於天子曰老婦,自稱於諸侯曰寡小君,自稱於其君曰小童,自世婦以下自稱曰婢子。
古代這種嚴格的叫法,可以衡量一個人有沒有教養。依我看,關於稱謂,其實算不得高深,像「不學詩,無以言」才是厲害的。
此外,司馬遷在《報任安書》謙稱自己為「牛馬走」,意為自己像牛和馬一樣供人驅使。作為普通人可以謙稱自己為「在下」,或稱自己為「晚」。有些人雖然年齡與對方差不多,但自稱為「晚學」,聞道也晚,寫信落款經常落「晚」。都是謙虛的說法。
對自己的家人要用謙稱。稱自己的父親就是「家父」、「家君」、「家嚴」,稱自己的母親為「家母」、「家慈」,嚴父慈母。另外還有「家伯」、「家伯母」,「家叔」、「家叔母」,「家兄」、「家嫂」,「舍弟」、「舍妹」,稱自己的配偶為「內人」,或者「內子」。
對自己一方的事物也要用謙語。《紅樓夢》里提到,送給別人一件物品,說是「聊表芹獻」。芹菜是不值錢的東西。「寸志」就是小小的一點心意。請人家吃飯,叫「略備菲酌」,「菲」是菲薄,或者叫「薄酒」。稱自己的作品可說「拙作」,就是很拙劣,然後請人家「斧正」,為了體現人家的水平高,叫作「郢政」。《莊子》講,在古代「郢」這個地方,有個人可以用斧子把對方鼻子上一點點白的地方弄掉,卻毫髮無傷,這就叫「郢政」。稱自己的家為「寒舍」。總之,要把自己說得很低調、很謙虛。
2.提稱語
光有稱謂不夠,為了充分表達敬意,後面還要綴以「提稱語」。提稱語可以用一個或者兩個,也可以幾個詞疊加使用。如毛澤東寫給他的老師符定一(字澄宇)的信,稱「澄宇先生夫子道席」。因為是老師,不能直呼其名,先稱老師的字,後面先是「先生」,再是「夫子」,又是「道席」,足見其鄭重。「道席」,是有道之人的「席」。我們讀王靜安先生的書信,他常用的稱呼是「某某先生有道」。這些提稱語不要用得太隨便,得看對方的學養夠不夠。
提稱語要與稱謂匹配,應該根據對方的身份來選用,不能混搭。日常書信中最常用的提稱語有如下:
用於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鑒。
用於長輩:幾前、尊前、尊鑒、賜鑒、尊右、道鑒。
用於老師:函丈、壇席、講座、尊鑒、道席、撰席、史席。
用於平輩:足下、閣下、台鑒、大鑒、惠鑒。
用於同學:硯右、文幾、台鑒。
用於晚輩:如晤、如面、如握、青覽。
用於女性:慧鑒、妝鑒、芳鑒、淑覽。
上列提稱語,諸位大多能看懂,有少數幾個需要略作解釋。
先說「幾前」。魏晉南北朝以前,人們席地而坐,每人的席位是一張席子。若是有貴客到來,則要在他的席位上再鋪一層席子,叫「加席」。特殊身份的人來臨,則要鋪三層席子,以示客人的尊榮。客人一定會謙虛地表示,必須撤去一層席子才敢坐。跪著坐不好受,坐久了就想靠一靠。「幾」,就是擺在身體左右用來依靠的。出土文物中有不少「幾」,大致呈矩形方框,類似沙發的扶手。天子有「左右玉幾」,即兩邊都有用玉鑲嵌的幾。普通人只有一個。師長年紀大了,身邊當有幾,稱「幾前」,也是委婉的說法,表示不敢直接交給師長。
再說「膝下」。我們小時候總是繞著父母的膝蓋玩耍,如今雖已長大成人,但在父母面前永遠是小輩,故仍以「膝下」為稱。相對而言,「膝下」、「膝前」,強調的是家庭的親情;「尊前」、「道鑒」,強調的是師長的尊嚴。
再說「函丈」。古代學生聽老師講課,要在靠近老師的地方坐,但又不能離得太近,彼此的坐席之間要留有一定的空間,以便老師講課時用手杖指劃,所以自古有「席間函丈」,「函」是涵容,「丈」與「杖」通。這是講堂里的規矩,所以稱老師為「函丈」。
最後,「慧」字通常用於女性。女性最完美的形象是秀外慧中,故以此字突出其內在的美德。「妝鑒」、「芳鑒」、「淑覽」,也是女性專用的詞語。
3.思慕語
中國人自古重情義,《詩經》說:「一日不見,如三秋兮。」離別,給人帶來是綿綿不絕的思念。這樣一種情懷,必然體現在書信中。而在文化高度發達的國度里,這種思慕之情,借優美的文學語言,每每被表達得淋漓盡致,雙方的距離由此被拉近。
思慕語的寫法,沒有一定之規,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親近而自然,下面是集中最常見的切入語。
從回憶上次分別切入:
京華快晤,暢聆麈論。
自賦河梁,又成闊別。
握別經時,每縈夢寐。
不睹芝儀,瞬又半載。
自違芳儀,荏苒數月。
從眼前景物切入:
雲天在望,心切依馳。
相思之切,與日俱增。
望風懷想,時切依依。
仰望山斗,嚮往尤深。
風雨晦明,時殷企念。
寒燈夜雨,殊切依馳。
瘦影當窗,懷人倍切。
數行錦字,萬疊情波。
從仰慕對方風範切入:
久仰仁風,未親德范。
大雅圭璋,向慕無似。
仰望雅範,用傾葵向。
從訴說自己的思念切入:
十年契闊,只雁未通。
千里相思,一葦難溯。
從自責懶惰切入:
茂陵善病,久蕪硯田。
叔夜多疏,終成懶辟。
從祝願對方安康切入:
久違大教,想起居佳勝,定符私祈。
久疏問候,伏念寶眷平安,闔府康旺。
上引文句,有些是典故,如「茂陵善病」、「叔夜多疏」等。這裡挑幾個常用的詞語略作解釋。「不睹芝儀」與「自違芳儀」,古人欣賞芝蘭,故用「芝儀」讚美對方的儀容,「芳儀」的意思也是一樣;「睹」是見,不睹就是不見;違也是不見,「自違」,就是自從分別以來。「時殷企念」,「殷」是深深地,「企」就是踮著腳企望、企盼,合起來的意思,是說時時都在深深地思念你。「久違大教」,是委婉的說法,很久沒有聽到您的重要教導,實際上是說很久不見了;「想起居佳勝,定符私祈」,可是我猜想您的起居都很好,與我私下所祈禱的一定相符。
思慕語結束之後,便可以進入正文。正文是書信的主體部分,敘述具體事宜,各抒胸臆,這裡就不做介紹了。
4.祝願語
書信正文寫畢,要寫祝願語,猶如倆人將要分手,彼此要互道珍重,此時還可以寫幾句表示內心不舍以及書不盡言的話語,如:
話長紙短,欲言不盡。
臨風修牘,不盡依依。
最後才寫祝願語。因寫信人和收信人的背景、性別、職業的不同而有區別,選擇得體的祝願語,也很有講究。以下,照例為大家提供一些常用的詞語(下文中「」後面的字要另起一行,頂格書寫):
用於父母:恭請福安,叩請金安,叩請禔安。
用於長輩:恭請崇安,敬請福祉,敬頌頤安。
用於師長:敬請教安,敬請教祺,敬頌誨安。
用於同輩:順祝時綏,即問近安,敬祝春祺。
用於同學:即頌文祺,順頌台安,恭候刻安。
用於女性:敬頌閫福,恭請懿安,即祝壼安。
「頤安」是什麼意思?在漢字里,「頁」字旁的字都跟頭有關係,如「須」、「項」、「頸」、「額」。「頤」是指臉頰,相關的成語有「解頤之笑」、「大快朵頤」、「頤指氣使」等。頤和園是為慶賀慈禧太后六十大壽而建,心情好,頤就和了,故以「頤和」為園名。壼[kǔn],本意是宮女走的小路,文言中借指女性。
祝願語還可以用更為文氣的語言,使書信的表達再顯典雅:
潭第延釐,儷祉集祜。
遙企文暉,彌殷千祝。
恭請履安。
恭請麈安。
「釐」即福祉。麈[zhǔ],古書上指鹿一類的動物,尾巴可以做拂塵,魏晉名士喜執麈尾,故或稱名士為「麈」。
5.啟稟語
傳統書信在落款之後,一般還要根據彼此關係寫敬語或啟稟詞,如:
對長輩:叩稟,敬叩,拜上。
對平輩:謹啟,鞠啟,手書。
對晚輩:字,示,白,諭。
「叩」是叩首,俗稱磕頭。鞠,鞠躬。長輩對晚輩可以不用任何敬語,曾國藩致兒子曾紀澤的信,就用「手示」、「父白」、「父諭」之類。
此外,我們還要談一下關於信封的格式:
信封用語
有同學寫信給我,說「彭老師敬啟」。他寫得對不對?不對。他的錯誤不在於稱呼我老師還是教授,而是後面的「敬啟」二字。有同學會說:「敬啟是尊敬您啊,怎麼就錯了呢?」下面我們來分析這句話的語法。主語是「彭老師」,謂語是「啟」,啟是開啟,這封信只有彭老師才能打開。怎麼「啟」呢?「敬啟」,彭老師,你恭恭敬敬地把信打開!其實,我相信這位同學的本意不是這樣,他確實想表達對我的尊重,但由於缺乏常識,適得其反。
那麼,給尊長寫信,信封怎麼寫才得體呢?一般可以寫「賜啟」或「俯收」。賜,是上對下的動作。我們求人書法時,會說「請賜墨寶」;請人指教時,會說「請賜教」;請人讀自己的信而說「賜啟」,屬於同一種用法。俯,也是上對下的體態。我們給尊長寫信,總是會在信末寫「某某仰呈」,對方高大,你才需要仰面遞呈。同理,對方收信,需要俯身。有一位文墨很深的外國教授寫給我兩封信,一封上寫著「彭林教授侍史」,另一封寫著「彭林教授行幰[xiǎn]」。估計大家不一定能看懂。「侍史」是什麼意思?這裡有個典故。戰國有四公子: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以及孟嘗君。《史記·孟嘗君列傳》說,孟嘗君會見客人,與之談話時,旁邊有一屏風,後面有人記錄談話內容,這人的身份是「侍史」。以後,「侍史」就成了助手的代稱。寫信的人自謙,表示這信不敢讓對方親自收,助手收下就行了。
「行幰」,古代使者出行外訪時乘坐的車子,外面圍著的布簾稱為「幰」。我當時在該國訪問,寫信人把我看作中國文化的使者,所以用「行幰」一詞,表示請車外邊的工作人員收下即可,都是謙退自抑的表達方式。
廣·告·時·間
書名: 禮樂文明與中國文化精神——彭林教授東南大學講演錄(人文大講堂)
作者: 彭林
定價: 49.00
出版日期: 2016-05-30
一本講「禮」的通俗讀本,本書為彭林教授於東南大學中華禮儀講座整理稿彙集而成,語言通俗活潑,舉例形象生動。
2016年7月中國好書榜推薦
內容簡介:
21 世紀東西方文化博弈的實質,說到底是中華民族能不能向人類社會提供一種不同於西方文化的社會發展模式。在這場博弈中,我們要想立於不敗之地,為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基本的一點就是要了解我們的文化。基於此認識,本書闡明了作為中華文明核心的「禮」的文化內涵和現實意義。全書論理深入淺出,語言通俗活潑,舉例形象生動,讀後發人深省。
作者簡介:
彭林,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導,中國禮學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學術委員會委員,長年從事中國古代史與學術思想史的教學與研究,兼任中國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華夏文化交流促進會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全國政協「人民政協講壇」特聘教授,東南大學、東北師範大學、福州大學等校兼職教授,香港中華禮儀推進會顧問,京都大學、香港城市大學、中正大學等校客座教授,法國人文之家、台灣「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韓國成均館大學等訪問學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儀禮》復原與當代日常禮儀重建」首席專家。
特別聲明:本文為網易自媒體平台「網易號」作者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觀點。網易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
推薦閱讀:
※古代文化常識精練十道題(含答案及解析)
※古代陣型中弓箭手的位置有什麼學問?
※八字手冊:三十六、徐樂吾:古代帝王命造
※古代女子的頭髮會油嗎?用頭油梳頭會不會更油?
※中國古代八字命理學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