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昭君出塞,詩人傷懷

昭君出塞,詩人傷懷

丁啟陣

漢朝宮女王昭君遠嫁匈奴單于呼韓邪的故事,最早見於《漢書·匈奴傳下》:「竟寧元年(公元前33),單于復入朝……自言願壻漢氏以自親。元帝以後宮良家子王牆字昭君賜單于。單于歡喜,上書願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傳之無窮。」

從字面看,這不過是一次普通的和親,並無奇特之處。但是,漢朝跟匈奴和親,始於漢惠帝劉盈(公元前194—前188在位)、高後呂雉(前187—前180執政)時期。自此以後,文帝劉恆、景帝劉啟時期都曾有過和親之事,見諸史書者就有三四次。其中一次出塞的還是一位真正的公主,那就是漢武帝的姐姐南宮公主。可是,《漢書》中並沒有留下她們的姓名或封號。現在能見到的關於南宮公主下嫁匈奴單于的最早記載,是宋代編輯的《冊府元龜》(卷978)。就是說,王昭君是在漢朝史書中留下姓名的第一個和親女子。不難想像,這次和親的背後,有著不同尋常的故事。

果然,後來,傳為東漢蔡邕(133—192)所撰《琴操》、署晉葛洪(284—364或343)撰《西京雜記》、南朝宋范曄(398—445)《後漢書》和劉義慶(403—約443)《世說新語》等等,就有了種種生動的記載。《琴操》的記載是:「王昭君者,齊國王穰女也。年十七,儀形絕麗,以節聞國中。長者求之者,王皆不許,乃獻漢元帝。帝造次不能別房帷,昭君恚怒之。會單于遣使,帝令宮人裝出,使者請一女。帝乃謂宮中曰:『欲至單于者起。』昭君喟然越席而起,帝視之,大驚悔。是時使者並見,不得止,乃賜單于。單于大悅,獻諸珍物。」跟《漢書》相比,《琴操》增加了描寫王昭君的美貌、昭君自願嫁往匈奴和漢元帝後悔等情節。

《西京雜記》的記載是:「元帝後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按圖召幸之。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者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於是上案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後宮第一,善應對,舉止閑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於外國,故不復更人。乃窮按其事,畫工皆棄市。」(卷二《畫工棄市》)《西京雜記》主要增加了畫工受賄導致王昭君被選和親、漢元帝報復畫工的情節。

《後漢書》的記載是:「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恚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宮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於匈奴。」(《南匈奴傳》)《後漢書》的記載,大致跟《琴操》相同。

《世說新語》的記載是:「漢元帝宮人既多,乃令畫工圖之,欲有呼者,輒披圖召之。其中常者,皆行貨賄。王明君姿容甚麗,志不苟求,工遂毀為其狀。後匈奴來和,求美女於漢帝,帝以明君充行。既召,見而惜之,但名字已去,不欲中改,於是遂行。」(《賢媛》)《世說新語》的記載,選取的是畫工受賄和漢元帝後悔兩個情節。

倘若綜合諸種文獻記載,故事情節就顯得非常曲折:天生麗質,謝絕求婚,入宮,宮怨,拒賄畫工,願嫁匈奴,皇帝悔恨,畫工棄市。環環相扣,動人心弦。聞聽之下,沒有人能夠不為王昭君的遭遇惋惜嘆息,不對畫工的行徑切齒痛恨。至於漢元帝,大約不外乎兩種態度:嘲笑其昏庸,憎恨其無能。

昭君出塞,因為故事精彩、寓意豐富,歷史的真實性已經變得不那麼重要了。任何關於本事的考證,都將不得人心。我們唯一的選擇,就是盡情地釋放各自的感慨和感情。

詩人們,無疑是世上最愛美、最敏感的群體,面對這樣一個講述美女命運的故事,他們的感慨、感情,自然要比一般人來得豐富多彩,細膩真摯。因此,讀幾首歷代詩人詠昭君的詩歌,將是一次不錯的宣洩情感之旅,陶冶性情之旅。

歷代有過多少位吟詠昭君故事的詩人,有過多少首吟詠昭君故事的詩篇,難以計數。這其中,多數是昭君身在匈奴、心在漢家,即思君戀闕的俗套。但是,也有許多優秀的詩人,他們飽含感情,馳騁才華,以各自獨特的心意、視角,清新的語言,為我們留下了一系列精彩的作品。

唐代之前,詩歌中或許有歌詠昭君故事的,但未見有出色者。可能是唐朝人喜歡將本朝攀比漢朝的緣故,大量出現歌詠昭君故事的作品。許多著名詩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等,或多或少,都寫過此類作品。這其中,以白居易所作最多,有十餘首。

昭君出塞,離別之際是故事的高潮時刻。昭君的怨恨,元帝的後悔,以及單于的喜悅,都達到頂點。我認為,寫離別寫得最好的是施肩吾的《昭君怨》:

馬上徒勞別恨深,總緣如玉不輸金。

已知賤妾無歸日,空荷君王有悔心。

辭別長安,遠嫁匈奴,王昭君當然有怨恨。她恨畫師的只認金子不認人,怨皇帝的薄情寡恩。但是,此時此刻,她顯然已經認命了,怨恨也已經化為無奈之情。詩很寫實。惟其寫實,愈加震撼。

王偃《明妃曲》,巧妙選取王昭君出塞路上的兩行清淚:

北望單于日半斜,明君馬上泣胡沙。

一雙淚滴黃河水,應得東流入漢家。

寫出了王昭君內心的痛苦。

對於昭君出塞,李白滿懷惋惜之情。因此,他的《王昭君二首》,第一首中儘是傷感的句子,「天涯去不歸」,「明妃西嫁無來日」,「蛾眉憔悴沒胡沙」,「死留青冢使人嗟」。到寫第二首時,似乎情無以堪,只能勉強完成一首五言絕句,不同於第一首的五聯十句。「昭君拂玉鞍,上馬啼紅頰。今日漢宮人,明朝胡地妾。」

崔國輔《王昭君》寫的是,護送她至匈奴的漢朝使者返回長安之後,王昭君獨留匈奴時的孤獨,並無新意。但是語言簡練,樸素,也能感人:

漢使南還盡,胡中妾獨存。

紫台綿望絕,秋草不堪論。

戴叔倫的《昭君詞》,寫的也只是昭君身在胡地時的思歸之情,但是詩中以雁比人。雁尚且能在秋風起時往南飛翔,而人卻不能離開匈奴南歸。人不如雁,表現的感情深摯感人:

漢家宮闕夢中歸,幾度氈房淚濕衣。

惆悵不如邊雁影,秋風猶得向南飛。

不少詩人,把昭君遠嫁匈奴,歸咎於畫工的受賄作假。白居易不愧是現實主義大詩人,能直言不諱指出,昭君的悲劇,根源在於皇帝的薄情:「自是君恩薄如紙,不須一向恨丹青。」(《昭君怨》)。

白居易還筆走偏鋒,由昭君故事得出美貌容易惹禍、不如醜陋的教訓。《過昭君村》,寫詩人一次路過昭君村,看到小村子一副偏僻粗陋的模樣,感慨昭君的橫空出世,想起昭君的紅顏薄命,「至麗物難掩,遽選入君門。獨美眾所嫉,終棄出塞垣」。不見村子裡有美貌女子,他借村中遺老之口的解釋,實際上是對摧殘美的時代和社會的諷刺:「不取往者戒,恐貽來者冤。至今村女面,燒灼成瘢痕。」

唐人寫昭君,並非全走悲憫傷情路線,也有另闢蹊徑,用讚美慶幸口吻歌詠的。張仲素《王昭君》最得和親的「和」字精髓:

仙娥今下嫁,驕子自同和。

劍戟歸田盡,牛羊繞塞多。

據史書記載,昭君和親之後,匈奴與漢朝和平相處,六十年間無戰事。王睿《解昭君怨》,不但將悲憫之情全然拋開,甚至認為,怨恨畫工、皇帝都是沒有必要的:

莫怨工人丑畫身,莫嫌明主遣和親。

當時若不嫁胡虜,只是宮中一舞人。

用今天的話說,王昭君只有遠嫁匈奴,才能實現她的人生價值。

汪遵《昭君》更進一步,對王昭君的功績作了高度的評價:

漢家天子鎮寰瀛,塞北羌胡未罷兵。

猛將謀臣徒自貴,蛾眉一笑塞塵清。

猛將謀臣,雖然自視甚高,但是,他們的作用,實際上都不如弱女子王昭君。這詩當然不是在正面肯定昭君和親的禦敵作用,即魯迅所批判的「古人曾以女人作苟安的城堡,美其名以自欺曰『和親』」(《墳·燈下漫筆》),而是諷刺那些自以為是的「猛將謀臣」。

歷代詩人中,唐代戎昱的《詠史》詩是批判和親的代表作。它雖然不是借王昭君故事發表感慨,但是,也同樣適用於王昭君故事。這裡照錄如下:

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

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

詩中,不但批判了輔佐之臣,就連「明主」也在嘲諷之列。詩中旗幟鮮明地反對將國家安危的職責推諉給「玉貌」「婦人」,即使是以今天的眼光看,仍然十分正確。

當然,要論講述故事,還得數杜甫的《詠懷古迹五首》之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詩句境界,極大與極小,錯落有致,使得語言極富張力,有驚心動魄的藝術效果。例如,起首兩句,前人就曾指出:「謂山水逶迤,鍾靈毓秀,始產一明妃,說得窈窕紅顏驚天動地。」(吳瞻泰)郁達夫也曾經在談寫作古體詩的訣竅時,舉這首詩為例,稱讚其句子境界的忽大忽小安排。

宋代詩人,王安石如奇峰突起,於嘉祐四年(1059)作《明妃曲二首》,如下: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含情慾說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

黃金捍撥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

「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這兩首詩,在唐人戴叔倫、王睿、白居易等人的見解和詩意的基礎上,而有所發展,話說得更加鮮明有力(尤其是「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和「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兩聯,前者有「逝將去汝,適彼樂土」的意思,後者有愛情不論國界的境界),意象飽滿,氣韻生動。黃庭堅認為,其中前一首詩,可以跟李白、王維「並驅爭先」(宋李壁《王荊文公詩箋注》卷六引)。詩作問世之後,不脛而走,同時代的著名詩人歐陽修、梅堯臣、曾鞏、司馬光、劉敞等人紛紛唱和,為詩壇一時盛事。

一般認為,在眾多和作中,歐陽修的兩首最為出色。第一首題為《明妃曲和王介甫作》,如下:

胡人以鞍馬為家,射獵為俗。泉甘草美無常處,鳥驚獸駭爭馳逐。誰將漢女嫁胡兒,風沙無情貌如玉。身行不遇中國人,馬上自作思歸曲。推手為琵卻手琶,胡人共聽亦咨嗟。玉顏流落死天涯,琵琶卻傳來漢家。漢宮爭按新聲譜,遺恨已深聲更苦。纖纖女手生洞房,學得琵琶不下堂。不識黃雲出塞路,豈知此聲能斷腸。

第二首題為《再和明妃曲》,如下:

漢宮有佳人,天子初未識。一朝隨漢使,遠嫁單于國。絕色天下無,一失難再得。雖能殺畫工,於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漢計誠已拙,女色難自誇。明妃去時淚,灑向枝上花。狂風日暮起,漂泊落誰家?紅顏勝人多薄命,莫怨春風當自嗟。

對第一首,清人方東樹有「思深筆折」的評語(《昭昧詹言》卷十二);對後一首,歐陽修自己十分得意,曾向其子歐陽棐說過「太白不能為,唯杜子美能之」的話(據葉夢得《石林詩話》卷中)。這兩首詩,的確都寫得不壞。前一首的好處在於描寫了昭君在匈奴的生活情形,尤其是昭君借琵琶曲寄託故國思念之苦的情節。後一首的好處,在於繼承了唐人戎昱《詠史》詩的批判精神,寫出了「耳目所及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這樣有警示作用的詩句。

前人詠王昭君的詩歌實在是太多了,今天的詩人倘若還想以此為題,翻出新意,殊非易事。但是,我這裡還能說出一點新意:王昭君的價值,除了她的美艷永遠令人懷想(民間傳說的「閉月羞花,沉魚落雁」「四大美女」,王昭君佔了「落雁」)、為漢匈和平作出貢獻等前人詩歌已經指出的幾點之外,還有,她的命運撥動了唐宋許多優秀詩人的心弦、激發了他們的創作靈感,使他們寫出了上述介紹的那些優秀作品,讓我們能夠享受到含英咀華、陶冶性情的樂趣!

推薦閱讀:

(2)詩人李白死於「醉駕」?
歷代著名詩人詩選(77冊)
胡風及七月派詩人
序田幸雲女詩人《思玉集》
毀三觀:大詩人李白當街砍人,是個不折不扣的古惑仔!

TAG:詩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