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 學佛、做人要依十善 轉載
十善的內容,著重談一談與當前我們修行的有關問題。(一)不殺生而放生、護生從放生護生推而廣之,應多多地去為社會做救死扶傷、敬老愛幼、濟貧助殘、救人急難、調解糾紛以及其它的社會公益事業和維護和平的事業。作為佛教徒我們都應當勇於承擔這類有益於社會的事。這就是在修菩薩行。舉個例:1998年夏天,成都市府南河發生了三個青年捨身救人的事迹,但引起了各種的議論。有很多人讚揚他們這種見義勇為的行為是很值得提倡的;也有人惋惜:那麼年輕就犧牲了,太不划算!還有一些人竟認為這種見義勇為的事情搞不得!從佛教的觀點來看,能夠捨己救人,就是修菩薩行。過去諸佛在修菩薩行時,舍頭目腦髓救眾生的事例不勝枚舉。我們凡夫能夠發這個願,當然可以消除自己多生的罪障,增長福德智慧,提高自己的境界。佛經上有一個記載:一個婦女抱著她的小孩過河,一不小心,失手將小孩子掉進了河水裡,這個婦女當時非常悲痛,奮不顧身地跳入水中救她的孩子,她這一念頭是為了救小孩,小孩也是眾生之一,所以她死後,生到天道。我們從這一事例來推斷,那三個青年雖然死了,但他們下一世必然往生善道。從因可以推果,這不會錯。(二)不偷盜而行布施偷盜的目的是希望得到財富,但是偷盜者不知道種下這個惡因,得的果報是貧窮困苦。反過來說,種布施的善因,才能夠得到富裕的福報。從因果規律來分析,我們用財富來布施,得到利益的是布施的人,而不是接受布施的人。這跟社會上一般人的看法恰恰相反。因為布施的人一生享用的福報絕不會因為他的布施而減少。比如一個應該是百萬富翁的人,他布施出去了五十萬,他最終的財富是不會減少的。就好像一口井,把井水抽完,但過幾天,井水又會重新還原到原來的水位上。也就是說一個人的福報應該有多少,就會有多少。而布施出去的這一部分財富,相當於存放在「布施銀行」里,「布施銀行」是最保險得利息最高的「銀行」。《地藏經》講,這叫「舍一得萬報」,也就是民間常講的「一本萬利」。而接受布施的人,也是過去生中種下的善因,才會得到的善報。但是,你得到布施後,福報就勾銷了。從這個角度來看,接受布施並不一定是好事。《台州佛教》曾刊載一個消息:「1990年,福建莆田廣化寺舉行大規模建設,有一些印尼華人商人,到廟裡來敬香,並大量布施錢財。回印尼後他們的生意都很順利,這件事傳開後,布施的人越來越多,最後算了一筆總賬,這批印尼華人布施給廣化寺重建工程的總額高達1000多萬元。他們由此得出一個結論:越布施越富裕,越布施越發財了。第二個例子是:1991年浙江新昌大佛重建時,有一個叫黃尊祥的香港商人,他在夢中夢見了大佛,於是他到這個廟裡來拜佛,並捐款10000元。返回香港後,他經營的生意異常順利,他信心大增。後來又多次專門到廟裡來捐款,感到每一次捐款後自己公司所得利潤一次比一次更大,於是信心倍增,個人捐款總額竟高達100多萬元。後來他成為香港三家公司的總經理。這些事例可以說明,布施的人才是受益的人,布施決不會蝕本。(三)不邪淫,而修梵行梵行就是清凈的生活。在家居士除了夫妻關係外,絕不能亂搞男女關係。這是不道德的行為,也是破壞別人家庭關係的罪惡行為,必然會受到應受的惡報。我們學佛人首先應該清心寡欲,應該認真持戒修行,做到用佛法來指導生活,把家庭變成清凈道場,把親屬看成法眷,現在大家同念彌陀,將來大家同生凈土,這種家庭才是真正幸福圓滿的家庭。(四)不妄語而說誠實話社會上一些人說假話成了風氣,據說是是怕說真話會吃虧。其實說假話的人,別人最多受你一時的騙,不可能長期騙下去,一旦假話被敗露,這個人的聲譽信義都完全沒有了。學佛千萬不能這樣做,做人,不論你是做什麼行業的,都應該本著誠實的態度工作和生活,用誠實的態度來待人接物,這就是在種善因。北京同仁堂是一個以誠信而發達起來的很好的例子。他的老闆姓樂,從清代開始做葯生意。他始終不渝的認為:生意一定要以誠信為本,尤其是做葯生意這類行業,就更是直接地為病家救死扶傷,是在做善事。所以同仁堂的葯保證質量第一,絕不摻一點假,葯的療效可以達到藥到病除,深為眾所信賴。比如說,有些中成藥里要用黃金製作,他就一定會認真地把黃金的用量用夠,決不打絲毫折扣。甚至有時急需用時,還將家人的黃金首飾拿出來用。他的很多親戚朋友對此很不理解,都說做生意怎麼能這樣做呢?你就打個廣告說葯里有黃金就行了,買主又不在場,你這麼認真,要虧本的呀!但是同仁堂的祖先的看法就迥然不同,他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實實在在地在種因,種的善因,怎麼會虧本?怎麼會得惡報?果然,他這個做法完全正確。雖然他的葯成本高,價格比別家的貴一些,但貨真價實,療效顯著,深獲用戶信任,沒有任何一家藥房能與他競爭得過的。現在北京同仁堂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並至今享有盛名。顯而易見,說誠實語,不妄語,是不會受惡報的。(五)不惡口而說柔和語我們學佛的人,應該是以慈悲為懷。菩薩行里的四攝,有一條叫愛語攝,愛語就是說話和顏悅色,使用讓人樂意接受的語言,這樣能廣結善緣,也才會受到別人的尊重。(六)不兩舌而說調解語在人際關係當中,當遇到別人之間有矛盾時,決不能在雙方之間製造糾紛,反而使矛盾激化。而我們只能用善言去調解、去幫助別人排憂解難,這才是很好的結善緣。多結善緣於人於己都非常有好處,尤其是受過菩薩戒的居士更需要特別注意,勿說四眾過失,因為《優婆塞戒經》的戒條里把說四眾過失列為了重戒。我們常常在不經意地閑談之中就犯了這條戒,這樣做對自己的修行十分不利。(七)不綺語,而說樸實正直語綺語,就是花言巧語,不正經的語言。學佛的人要懂得:直心是道場。我們應當存直心,說直話,這才是佛教徒的本色。如果用花言巧語欺騙別人,或者說黃色下流的語言來污染別人的心靈,這個很不應該。而且種這種惡因,必然要受到相應的惡報。(八)不貪而修不凈觀從這一條到第十條是對治貪、瞋、痴三毒的。貪慾主要是指的對財、色、名、食、睡,這是每一個人在學佛道路上的大障礙,這個問題不解決,學佛要想成就很難。貪財一般人對於財富的追求和慾望都是無止境的,永遠不會有滿足的那一天,貪得無厭是最為貼切的形容。因此往往可以不擇任何手段盡量謀求財富,待到財富到手,又大肆揮霍,盡情享受。非但如此,還不肯將財富回報社會,更不願為社會做一些有益的善事。這樣一來,既種下惡因,必定會受惡報。「貪夫殉財」,事實如此。貪色這是我們能否了生死的一個關鍵問題。我們要重視因果,種了惡因,必得惡報。你種了破壞別人家庭,敗壞社會風氣的惡因,你和你的親屬也必然要受到惡報,也必然會破壞自己的家庭,這是很現實的惡報。這種壞影響會讓子孫後代都受到極壞的傷害,招致惡報,是非常可怕的。作為佛教徒,更應在提高道德品質和凈化社會風氣方面做出榜樣。貪名名,本來是一個抽象的概念,雖然沒有實質,但總會讓人很不容易放下。其實,貪名的根子就在於「我執」。有個人說:「我學佛做到了"無我』,我捐功德到廟裡從來不寫我的名字,而只寫一個"無名氏』」。一天,他來到寺廟,仔細看著功德碑上「無名氏」捐的錢最多,心裡很滿意,惟恐無人知道,於是他就問別人:「你知道這個"無名氏』是誰嗎?」因為不少人都知道他的代名就是「無名氏」,卻故意推說不知道。他迫不及待地說:「那就是我呀!」大家對此大加讚揚一番,他飄飄然起來,心理也得到了充分的滿足,如此而已。由此可以看出,「名」這個東西雖然是虛假的,卻害人不淺,它讓人產生妄想、分別、執著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如果我們不把「名」搞清楚,不破掉 「我執」,那麼這種妄想、分別、執著會時時刻刻擾亂我們想修行的心。儘管我們種了一些善因,卻讓「我執」更加重了,這樣出不了六道輪迴。貪食關於飲食,學佛人應該如何看待?飲食是用來解除飢餓,維持生命的,無須有更高的要求。但是現在許多人在飲食上也貪得無厭,深入研究食物的色、香、味。甚至將山珍海味吃厭了,還將螞蟻蝸牛等列為上品佳肴。不惜殺害大量生命,花費無數的錢財,浪費寶貴的光陰來享用所謂的「美食」,而造成的是種種罪惡,給自己製造種種疾病。醫藥雜誌上曾報道,近二十多年來我國殘廢率最高的三種疾病為:心血管病、腦血管病、癌症。這三種正是西方國家死亡率最高的疾病,而在短短的二十多年裡,我們也迎頭趕上了。現在一些西方國家的醫學科學界發現這類疾病的根源是在於攝入了過多的高脂肪高蛋白質所致。近年來研究並提倡「素食主義」,就是為了防止疾病,解決哪些食物會致人於死命這個問題。他們通過化學分析化驗,發現素食中所含營養成分和營養價值與肉食品沒有高下,只是強調素食一定要加上花生、核桃等硬殼果,以及新鮮水果和蔬菜。從佛教的觀點來看,如果你能素食、戒殺、放生,種的這種因,就會得到健康長壽的果報。當然我們學佛人並不是追求健康長壽,因為這不是學佛的目的,而健康長壽只是學佛的副產品,只要我們認真學佛,身心清凈,必然能得到健康長壽。貪睡對這個問題學佛的人與社會上的看法也不同。學佛人當然需要睡眠,睡眠可以調節身體疲乏,使身體得到休息,讓體力得到恢復,精力充沛。但是,睡眠過多,貪睡卻反而使人頭昏腦脹,精神疲乏。如果一旦養成貪睡這個習慣,好像永遠沒有睡夠似的,精神萎靡,懈怠懶散。真正的修行人都是節制睡眠,用功辦道。節制睡眠對身體絕對沒有害處。美國萬佛城的出家人都是實行的日中一食,夜不倒單。實際上,只要我們內心清凈,哪怕睡眠時間不多,但睡眠的質量提高,同樣可以恢復疲勞,恢復精力。成都昭覺寺方丈清定上師,長時期以來都是每天晚上只睡眠兩小時,九十幾歲高齡的人卻面色紅潤,神采煥發,精力充沛!僅從健康狀況來看,那些每天吃生猛海鮮、雞鴨魚肉的人能跟他老人家相比嗎?所以睡眠少,飲食清淡決不會影響健康。上面幾種貪慾都是為了滿足身體這個軀殼。應該懂得我們這個軀殼就是造罪惡的聚集點。佛經說:「形為罪藪」,藪就是聚集點,通俗一點說就是垃圾桶,一個隨時造罪惡的垃圾桶,為了愛護這個軀殼,造下了種種罪惡。現在,我們有幸聞到佛法,也懂得了這人身得來不容易,就應該利用它去修福慧,去做利人的事,決不能為它去製造罪惡。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要隨時隨地對治種種貪慾,才會減少再造罪惡。以上講的都是如何對治貪心,下面一條是如何對治瞋心。(九)不瞋而修慈悲觀瞋心也是最難對治的。瞋恨心、嫉妒心的危害非常大!在一切人際關係裡面,有瞋恨嫉妒之心,小可以使家庭不和,社會上、周圍環境里人與人產生摩擦以及發生衝突;大則可以導致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人類的互相屠殺等,歸根到底都是與瞋心有關。佛教導我們要修忍辱波羅密,這是一個重要的法門,是專門用來對治瞋心的。佛教提倡的忍辱是建立在因果觀、慈悲觀這個基本觀點上的,是從三世因果上來看待這個問題的。所以,我們對待別人無緣無故的侮辱我們、加害我們,應當以償報和悲心看待,我們應該受,甚至願意犧牲自己。佛教有一個最好的典型,那就是當歌利王砍了佛的膀子時,佛的第一個念頭是:如果我成佛,我首先度你。這是何等的氣量!所以我們學佛的人,當然應當以佛陀為榜樣。當我們遇到別人給我們難堪、過不去的時候,應該想一想,他還沒有砍我的膀子嘛,佛被砍了膀子,都要先度砍膀子的人,我們僅僅受了點難堪,又算得了什麼?你這樣一想,你的心量一下就擴大了,什麼事就都能包容下去了。社會上講的「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那不是擴大胸量,而是把瞋恨心深深地埋藏在內心,等待機會到來時再報仇。歷史上認為著名的越王勾踐是很能忍辱的,其實這種忍辱是一種冤冤相報,無法了結的,與佛法的忍辱完全是相反的兩回事。(十)不痴而修因緣觀這個愚痴,不是指沒有文化知識,而是指不想信宇宙人生的真理,不相信客觀存在的貫通三世的因果規律。不懂得這些,沒有正知正見,就分不出是非、善惡、邪正,干出愚痴的事情。《參考消息》上曾登載:一個叫湯姆遜的美國人,個人資產高達兩億美金。但生性吝嗇,生前一毛不拔。當他身患不治之症時,立下遺囑,並請律師給他做了公證:將二億美金的資產從銀行取出現金放進棺材裡,再將墳墓用鋼筋水泥做好,請兩個保安守墓。天下居然有如此愚痴之人!他就是不懂得三世因果的典型。從因果上講,他種下慳吝這個因,即使下一世為人,絕對要受貧窮困苦報。他投生以後會知道自己前生的墳墓在哪裡嗎?這是不可能的事。墳墓裡面裝有巨額美金,要想保得住,也是不可能的。中國的皇帝就是最會打主意的,常常把一座山都用來做墳墓,但是到現在還有幾座皇帝的墓被保留下來的?上面講的是十善的一些基本內容,都與大家日常工作和生活有著關係,是佛陀要求我們做人應該遵守的準則。我們既然學佛,就是要用佛法來指導人生,指導生活,就是要遵循佛的教導,走佛指引的利益眾生,利益社會,修福修慧,幸福圓滿的人生道路。因此我們必須做一個深信因果,遵守戒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人,進而念佛求生凈土,成佛度生。最後,再強調一點,要把人做好,必須正確認識和對待逆境和順境,才能克服人生道路上的重重障礙。印光大師在給衛錦州居士的信中,列舉大量的事例,說明「大聖大賢也不能使其只有順境,沒有橫逆」,開示了「因果報應貫通三世;轉變寒舍由心」的高深妙理,要我們做到「上不埋怨天,下不責怪人,隨遇而安,一心念佛,往生西方。」我們必須奉行印祖的開示,在受人輕賤時,或者受了冤枉,遭到打擊時,決不能存怨恨心,報復心,要心甘情願去受果報,作還債想,還要感謝人家替自己消了業障,成全自己一生成就;並且,回過頭來,嚴格地、深刻地反省自己,真誠懺悔,化解冤讎,知過改過,努力行善。你能這樣做,善業逐漸增長,惡業逐漸消除,自然可以轉禍為福,改變自己的命運,在歷史上和現實生活中這種例子不少呀!如果我們處順境,也不能生貪著心,因而留戀娑婆;或者,你發了財,就應該廣行布施,多種善因,同時還要勤儉過日子,愛惜自己的福報。弘一大師是一個富貴人家庭出身的,他常說:「惜食惜衣,非為惜財原惜福」,非常值得我們學習。香港田氏化工集團的負責人田家炳,前幾年為四川師範大學捐款八百萬元,修建了一座教學行政大樓。而他自己一家生活卻非常節儉,從不鋪張浪費,教育兒女從小孩子起,吃很廉價的烤紅苕都不準吐皮皮,紅苕皮並不值錢,但都不讓孩子們有一丁點浪費,他這不是惜財是惜福呀!在他的教育下,他的五個兒女都很有成就,都相繼成為他事業的得利助手。《四川日報》對這件事專門寫了一篇文章高度讚揚他,從吃紅苕不吐皮皮,到一捐款就是八百萬!如此大的舍心,的確值得讚歎!從佛法的觀點來看,擁有財富,是你的福報;如何運用財富,則是你的智慧。這位企業家,既有福報,又有智慧,難捨能舍,值得稱讚。我們學佛人還應該明白,富貴榮華容易令人迷戀,障礙修行。所以「富貴學道難」。我們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就不會被好環境所轉移。我們真要想這一生了生死,生凈土,成佛道,就必須從做人下手。我今天特別提出這個問題,與同修們共勉。
推薦閱讀: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譯文(八)--學佛網
※凈空法師新加坡學佛答問(51-60集)
※學佛哪是下手處,只在心意用功夫
※永明延壽大師:日行108件佛事(包括晚上施食)--學佛網
※閉關開示【三】學佛要看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