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三易:神農時代的《連山易》,是從《艮卦》開始,以「山之出雲,連綿不絕」的生活環境為基礎的易經最早形態,與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密切相關。黃帝時代的《歸藏易》,從《坤卦》開始,以「萬物莫不藏於其中"的對大地母親的認識為基礎,表達萬物皆生於地,終究要重歸於地的客觀真理。這一點與西方基督教對大地的認識基本相同,雖然基督教要晚了幾個世紀之後才產生,也許可以說這是人類認識自然的必經之路。 再一個就是周文王被囚時所作的《周易》,它是流傳最為廣泛、影響面最大的易經版本。《周易》以《乾卦》和《坤卦》兩卦開始,表示天地主宰世界,以及生存於天地之間人與天地的關係。自孔子整理和闡述《周易》之後,開創了"天尊地卑,天下定矣」研究易經的新路徑,所謂「乾坤大法」成為後人學習易經的基本規矩,這種以儒家思想詮釋的易經被稱為「儒易」,是從古至今佔據主流地位的傳統哲學理論。 台灣曾仕強教授認為,孔子的最大貢獻在於保護、整理、闡釋了中華文化原點——《易經》哲學,使其得以流轉下來。這個看法無疑是正確的。雖然孔子解釋《周易》的「十翼」與《老子·道德經》和《黃帝內經》有著巨大的區別,但他畢竟留下了文本,給我們後人留下得以仰視先人智慧的書籍。孔子哲學史稱儒易,是今天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必修之課。 如何從整體上把握孔子哲學,是每一個學習傳統文化知識的人必然遇到的問題。以下談談自己的體會,與網友交流。 一。整體看。 1.客體哲學與主體哲學混合體。 從整體上看,儒易是客體的自然主義哲學與主體的道德存在論並存的混合體。 與西方哲學不同的是,孔子創立的儒易,既有從前人繼承下來的從客體角度看待外部世界的自然主義哲學觀,如宇宙生成論、陰陽倫,人是自然之子的哲學思想;又有從人的主體出發看待社會等級制度、個體人的行為規範等人文主義思想,如皇權神聖、禮智仁義信等理念。 孔子哲學可以概括為一體兩面哲學:一是指陰陽存在論,兩面指反映論的認識論統領下自然哲學與道德哲學並存。 2.反映論的認識論佔據突出地位。 《周易》秉承《連山易》、《歸藏易》反映論傳統,堅持反映論的認識論是非常明確地。這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髓就是自然主義哲學觀相關,也與孔子繼承先人哲學思想相關。雖然孔子哲學最終是要落實到他的道德存在論上,但他的道德論的來源卻是自然主義的反映論,而不是康德的先驗論。 這一點很重要,表明孔子由客體哲學向主體哲學轉化過程中,亦然保留了客體哲學的因素,最重要的是,保留了認識論的反映論。而不是像西方哲學那樣完全割裂了與客體的聯繫,進入到純粹理性世界,即先驗世界。因而。孔子哲學中反映論的認識論就成為中西哲學不同的主要標誌之一。 反映論的認識論是中國傳統哲學一大特色,直接導致了中國哲學精華所在,即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論。 3.孔子道德存在論是儒易的主體。 孔子對中國傳統《易經》的改造,最主要體現在建立起孔子哲學的道德存在論。關於這一點,當代新儒學大師、台灣學者牟宗三先生理解的最深、論述的最透,牟先生致力於建立「道德的形而上學」以弘揚儒學,《道德的形而上學》說到底就是孔子儒易哲學中的中心內容——道德存在論。 道德存在論一方面是孔子儒家學說的哲學理論基礎,另一方面又是儒家學說得以建立的邏輯基礎。孔子從天地陰陽說,推導出乾坤之門;從三畫卦推導出天地人三才說;從傳統的客體哲學反映論的認識論推導出主體哲學的禮義仁智信的道德範疇,雖然論證有些勉強,但總算是一個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這就為孔子的儒家學說的完成奠定了基礎。 有學者指出,孔子整理的易經,說來說去,歸根結底就是《繫辭傳·上》第三章的:「易與天地准」。根據以上分析,這樣的概括顯然是不準確的。如果說《連山易》、《歸藏易》和孔子注釋《周易》之前,這種說法有道理的話,在孔子重新解釋和改造易經為儒易之後,這種說法就成問題了。 理由是:第一,孔子改造後的儒易從客體哲學轉向成為主體哲學;第二,從自然哲學轉向成為道德哲學;第三;孔子是把「易與天地准」當做是新儒易的反映論的認識論、他的道德存在論的來源和邏輯論證根據。「易與天地准」是為他的道德存在論服務的,他的哲學的目的是建立以仁義為核心的道德哲學。 關於孔子哲學的實質,牟宗三先生把握的很準確,就是《道德的形而上學》。認識到這一點很重要,這是整體把握孔子哲學的核心內容。 4.舊式8卦是64卦的核心。 一方面8卦有數千年文化積澱的歷史,包含有上古時代開始的對自然界的認識,如方位:東南西北,物質形態:金木水火土,四季:春夏秋冬,紀年:天干地支,等等,這些積累的知識均在8卦中顯現,因此,8卦成為中國一種百科全書式的載體。 另一方面,八卦圖式中的天道左旋,地道右旋,8卦相對倆卦的序號之合均為9,是符合陰陽數理的。而8卦之外其餘64卦余卦均沒有這個特性,這就給8卦賦予了特殊意義。如在《易經大傳》的孔子寫作大綱《說卦傳》中基本是以8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為主,組織起孔子道德範疇體系,從而為孔子創立的道德存在論打下基礎。 5.改造卜卦舊習,建立起以因果論為邏輯基礎的64卦對策體系。 64卦每個卦象解構的6個爻卦,代表了各個時點內外陰陽變化的形勢動態圖,揭示事物發展變化趨勢、走向、力度等等動態信息,據此,通過卦辭、彖辭、象辭、爻辭、文言等等給出了分析形勢、判明動態趨勢以及正確對策建議,使得預測、決策有了科學依據。 64卦圖和卦、彖、象、爻辭、文言是儒易實用部分,它的基礎就是道德邏輯範疇表,它根據個人的道德優劣程度,結合個人應對外部挑戰不同形式,提供給個人應對的策略和方法,以解決人在社會環境中遇到的各種壓力、困難、挑戰,利用各種因素的變化,化被動為主動,化消極為積極,化劣勢為優勢,從而擺脫困境,走向光明。 二。具體說。
1. 兩點論。
孔子論述《周易》的主要文字在《易·繫辭傳》上·下各章中。易經大傳是從質和量這樣兩個角度論述的:質指本質,即孔子道德論;量指數量,即64卦形體。一個指本質,一個指本質藉以存在的形式。質是道德本體,量是64卦形態。一個是存在的本質,一個是存在的形式。
古今中外哲學幾乎都要講本質與形式,這也算一條規律,是與哲學探求本質的學科性質分不開的,而本質往往存在於形式之中。所以,分清本質與形式往往佔據哲學論著很大的敘說篇章。
2. 64卦的形成。(邏輯數量分析)
周文王用數理邏輯對《易經》8卦進行了開拓性思考,發展出64卦。所謂數理邏輯通俗地說,就是由哲學方法論——邏輯給出新思路,再由簡明準確的數學算式給出驗算過程和結果。《周易》八卦:1.乾、2.兌、3.離、4.震、5.巽、6.坎、7.艮、8.坤。64卦由內八卦與外八卦兩兩結合而成,即:8*8=64。
孔子儒易首先進入我們視野的就是64卦象,64卦象是根據易經的邏輯義理和數量關係相結合的產物,既有易經太極陰陽「天道左旋,地道右旋」的基本原理,又根據太極陰陽交界線S形而定的八卦次序,又有八卦兩兩組合形成的64卦數量關係。所以64卦中既包含有形象思維的卦象,又有抽象思維的數理邏輯。
從八卦到64卦是《周易》易經發展的突變,代表了思維革命新成果。確立內卦與外掛相結合的邏輯思路,使古老的卦象體系發生質的飛躍,形成了嶄新的內外信息交換新格局,由封閉系統發展成開放系統,綜合考慮內外因素影響力,使之卦象更能顯示事物發展變化實際狀況,從而使卦象更好地展示出事物發展的邏輯脈絡。
由三畫卦組成的八卦,到由六畫卦組成的六十四卦,是易經發展史上一次革命。除了卦形變化,卦象數量變化之外,最引人關注的是對易經所要表達的內涵擴展與更新,易經所能承載的內容的擴充。六十四卦易經為孔子完成從客體哲學向主體哲學的轉化提供了技術保障,從此,易經從以前對外部自然事物的運動描繪,擴展到對人類社會、人的主體思想和行為的動態分析。
3. 孔子儒家的思想在乾卦和坤卦倆卦《文言》之中得到表達。
在乾、坤卦後附的文言,帶有很強的哲理性和政治色彩,內容已脫離乾卦和坤卦論述範圍,與孔子以仁義道德論為中心的思想相符,並統帥其他各卦含義。文言中提到的對君子的道德規範,仁、義、中正思想,在孔子的《論語》中得到進一步闡述。
4.《易·繫辭傳》是孔子論述他的哲學思想的主要著作,也是理解孔子創立的儒易的一把鑰匙,因而把《繫辭傳》當做重點來研讀,是不可或缺的學習儒易的路徑。《繫辭傳》中有幾條重要的邏輯論述過程,它們跨章節的論述結構,凸顯了所述問題的重要性,當引起學習者注意。
舉例。
1)四營而成易。
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祐神矣。(繫辭傳·上·8章)
2)聖人之道四。
孔子說:「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繫辭傳·上·9章)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嘖,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言天下之至嘖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繫辭傳·上·6章)
5.道德範疇體系。
在《說卦傳》第11章,對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卦,給出了比較完整的道德範疇表。
推薦閱讀:
※孔子嫡傳後人之謎:為何不在山東曲阜卻在浙江?
※亞里士多德的「德性」與孔子的「德」之比較
※一曲《幽蘭操》,再見王者香
※孔子故里志概述
※人是否該一直保持謙恭有禮的態度,即便自身權利被侵犯?
TAG:哲學 | 原創 | 孔子 | 轉載 | 思路 | 提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