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每一個媽媽【小兒推拿】 自己就是醫生

平時一些朋友問給孩子推拿的方法,今天就給朋友們推薦這篇推拿的文章,簡單實用,有小寶寶的媽媽就學學吧。感冒是小兒常見病和多發病,可以通過推拿來治療,效果很好。1、初期:打噴嚏,流清涕,發熱或不發熱,或咳嗽。處方:小天心3 一窩風6 清肺6 平肝6(附:穴位和手法圖)2、化熱期:發熱(38℃左右),流濁涕或濁黃涕,咳嗽,舌苔薄微黃,舌質紅。處方:補腎6 清胃3 清肺6 平肝6 天河水6(附:穴位和手法圖)補腎6小兒推拿大全

【龜尾】[位置] 在尾骨端。[操作] 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稱揉龜尾。[功用] 調理大腸,消炎,止瀉通便。[主治] 泄瀉,便秘,脫肛,遺尿。

【肺俞】[位置] 在第3胸椎棘突下緣(第3胸椎與第4胸椎間)旁開1.5寸,屬足太陽膀胱經。[操作] 用兩拇指或用示、中二指揉兩側肺俞,稱揉肺俞;用兩拇指分別自肩胛骨內緣從上向下推動100次,稱分推肺俞,或稱分推肩胛骨。[功用] 益肺理氣,止咳化痰。[主治] 發熱,咳喘以及一切呼吸道疾患

【脊柱】[位置] 自大椎至長強呈一直線。[操作] 自上而下作直推,稱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稱為捏脊。捏3~5遍,每捏3下再將背脊皮提1下,稱為捏三提一法。[功用] 調陰陽、理氣血、和臟腑、通經絡、培元氣,具有強健身體的功能。[主治] 發熱、驚風、夜啼、疳積、腹瀉、嘔吐、腹痛、便秘等

【天樞】[位置]肚臍旁2寸(約一指)的地方,左右各一個。[操作]用食指和中指分別點按在兩側的天樞穴,輕輕的按揉,揉50~100次。[功用]天樞為大腸之募穴,能疏導大腸,理氣消滯。臨床上常用治療消化系統疾患。[主治]腹瀉、腹脹、腹痛、便秘,消化功能紊亂

【腹陰陽】[別名] 腹。[位置] 在中脘穴與兩脅下之軟肉處。[操作]沿肋弓角邊緣或自中脘至臍,向兩旁分推,稱分推腹陰陽、分腹陰陽;掌或四指摩稱摩腹。[功用] 健脾和胃,理氣消食。[主治] 腹痛,腹脹,腸鳴等消化系統疾患。順時針摩腹可通便,逆時針摩腹可止瀉

【膻中】[位置] 在胸骨上,兩乳頭連線之中央,屬任脈[操作] 中指端揉稱揉膻中;兩拇指自穴中向兩旁分椎至乳頭名分推膻中[功用] 膻中為氣之會穴,居胸中,推揉膻中能寬胸理氣,止咳化痰。[ 主治] 各種原因引起的胸悶,嘔吐,氣逆,咳喘,痰鳴等症

【退六腑】[位置] 在前臂尺側,自肘關節至腕橫紋呈一條直線。[操作]用拇指面或示、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稱退六腑或推六腑。[功用] 清熱,涼血,解毒。[主治] 一切熱證。高熱,口渴,驚風,咽痛,鵝口瘡(口腔舌上滿布白色糜點,形如鵝口),腮腺炎,大便乾燥等

【一窩風】 [別名] 外一窩風。 [位置] 在手腕背側,腕橫紋中央。 [操作] 指端揉,稱揉一窩風。 [功用] 揉一窩風能溫中行氣,止痹痛,利關節。 [主治] 一切腹痛,傷風感冒,關節痹痛,急慢驚風

【內勞宮】 [位置]在掌心中央,握拳屈指時中指、無名指所指處中間,即是勞宮穴。 [操作]用中指揉,稱揉勞宮。揉100-200次。 [功用]左揉發汗,右揉瀉心火,除煩躁。 [主治]發熱、煩渴、目瘡、齒齦糜爛、虛煩內熱等

【端正】 [位置] 在中指甲根兩側赤白肉處,橈側稱左端正,尺側稱右端正。 [操作] 用拇指甲掐或拇指羅紋面揉稱掐、揉端正。 [功用] 掐右端正治嘔吐及鼻出血;掐左端正有升提作用,主要用於水瀉,痢疾等症。 [主治] 鼻出血,驚風,嘔吐,泄瀉,痢疾【端正】 [位置] 在中指甲根兩側赤白肉處,橈側稱左端正,尺側稱右端正。 [操作] 用拇指甲掐或拇指羅紋面揉稱掐、揉端正。 [功用] 掐右端正治嘔吐及鼻出血;掐左端正有升提作用,主要用於水瀉,痢疾等症。 [主治] 鼻出血,驚風,嘔吐,泄瀉,痢疾

【老龍】 [位置]在中指指甲根正中下一分。 [操作]拇指甲掐,稱掐老龍。 [功用]開竅醒神,退熱。 [主治] 突然昏厥,虛脫氣閉,心火實熱,急驚風

【小天心】 [別名] 魚際交。 [位置] 在大小魚際交接處凹陷中。 [操作] 用指端揉,稱揉小天心;拇指甲掐,稱掐小天心;以中指尖或屈曲的指間關節搗,稱搗小天心 [功用] 揉能清熱鎮驚,利尿,明目;掐搗能安神鎮驚。 [主治] 驚風,抽搐,煩躁不安,夜啼,小便赤澀,目赤腫痛,痘疹欲出不透等

【手陰陽】 [位置]掌側腕橫紋。又稱大橫紋。橈側(拇指側)為陽池,尺側(小指側)為陰池。 [操作]兩拇指自掌側腕橫紋中央(總筋穴)向兩旁分推,稱分推大橫紋,又稱分手陰陽、分陰陽。 [功用]平衡陰陽,調和氣血,行滯消食。 [主治]寒熱往來,腹脹、腹瀉、嘔吐、食積、煩躁不安

【板門】 [位置]手掌面大魚際平面。 [操作]用拇指按揉板門稱為揉板門,順時針、逆時針都可以。從腕橫紋推向拇指根稱為橫紋推向板門,可以止吐。反之,稱為板門推向橫紋,可以止瀉。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導滯。治療乳食停滯,食欲不振。 [主治]食積、腹脹、食欲不振、嘔吐、腹瀉、曖氣等

【五指節】 [位置]在手背,五指第1指間關節處。 [操作]用拇指指甲掐,稱掐五指節,掐5~20次;用拇、食指揉搓稱揉五指節,揉100~200次。 [功用]掐或揉五指節能鎮驚安神,祛風痰,通關竅,掐五指節主要用於煩躁不安。 [主治]驚惕不安,驚風抽搐,咳嗽痰多,腹痛等

四橫紋】(四縫) [位置]手掌面,食、中、無名、小指第一指間關節橫紋處。 [操作]小兒四指拼攏,從食指橫紋推向小指橫紋,為推四橫紋。用拇指甲掐,為掐四橫紋。 [功用]退熱除煩,散結行氣,和氣血。治療腹脹,疳積,不思飲食等症。 [主治]腹脹、疳積、消化不良等

【小橫紋】 [位置] 在掌面示、中、環、小指掌指關節橫紋處。 [操作] 以拇指甲掐,稱掐小橫紋;拇指側推,稱推小橫紋。 [功用] 開胸散郁,化痰涎。 [主治] 氣管炎,百日咳,肺炎以及一切呼吸道疾患

【掌小橫紋】 [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側掌紋頭 [操作]用中指或食指按揉,稱揉掌小橫紋。 [次數]100~500次。 [功用]清熱散結、化痰止咳。 [主治]常用於痰熱喘咳、口舌生瘡,頓咳,流涎等症,為治療百日咳、肺炎的要穴,對嬰兒流涎劇烈者,亦有良效

【腎頂】 [位置] 在小指頂端。 [操作] 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稱揉腎頂 [功用] 揉腎頂能收斂腎氣,固表止汗。 [主治] 自汗或盜汗(白天或夜間汗多),解顱(指囟門應合不合)等

肩井】 [位置] 在大椎與肩峰連線之中點,肩部筋肉處,屬足少陽膽經。 [操作] 用拇指與示中二指對稱用力提拿肩井,稱拿肩井,一般提拿5次;用指端按肩井,稱按肩井,一般按兩分鐘。 [功用] 發汗解表,補益氣血。 [主治] 感冒,昏厥,上肢活動不利等

天柱骨】 [位置] 頸後髮際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線。 [操作]用拇指或示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稱推天柱;或用湯匙蘸水自上向下刮。 [功用] 降逆止嘔,祛風散寒。 [主治] 嘔惡,項強,發熱,驚風,咽痛等症

【迎香】 [位置]鼻翼旁五分,鼻唇溝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揉,稱揉迎香。 [功用]鼻塞不聞香臭時,按之可以通利鼻竅,使香臭得聞,所以命名為迎香。 [主治]鼻塞流涕。

【老龍】 [位置]在中指指甲根正中下一分。 [操作]拇指甲掐,稱掐老龍。 [功用]開竅醒神,退熱。 [主治] 突然昏厥,虛脫氣閉,心火實熱,急驚風

【小天心】 [別名] 魚際交。 [位置] 在大小魚際交接處凹陷中。 [操作] 用指端揉,稱揉小天心;拇指甲掐,稱掐小天心;以中指尖或屈曲的指間關節搗,稱搗小天心 [功用] 揉能清熱鎮驚,利尿,明目;掐搗能安神鎮驚。 [主治] 驚風,抽搐,煩躁不安,夜啼,小便赤澀,目赤腫痛,痘疹欲出不透等

【手陰陽】 [位置]掌側腕橫紋。又稱大橫紋。橈側(拇指側)為陽池,尺側(小指側)為陰池。 [操作]兩拇指自掌側腕橫紋中央(總筋穴)向兩旁分推,稱分推大橫紋,又稱分手陰陽、分陰陽。 [功用]平衡陰陽,調和氣血,行滯消食。 [主治]寒熱往來,腹脹、腹瀉、嘔吐、食積、煩躁不安

【板門】 [位置]手掌面大魚際平面。 [操作]用拇指按揉板門稱為揉板門,順時針、逆時針都可以。從腕橫紋推向拇指根稱為橫紋推向板門,可以止吐。反之,稱為板門推向橫紋,可以止瀉。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導滯。治療乳食停滯,食欲不振。 [主治]食積、腹脹、食欲不振、嘔吐、腹瀉、曖氣等

【五指節】 [位置]在手背,五指第1指間關節處。 [操作]用拇指指甲掐,稱掐五指節,掐5~20次;用拇、食指揉搓稱揉五指節,揉100~200次。 [功用]掐或揉五指節能鎮驚安神,祛風痰,通關竅,掐五指節主要用於煩躁不安。 [主治]驚惕不安,驚風抽搐,咳嗽痰多,腹痛等

四橫紋】(四縫) [位置]手掌面,食、中、無名、小指第一指間關節橫紋處。 [操作]小兒四指拼攏,從食指橫紋推向小指橫紋,為推四橫紋。用拇指甲掐,為掐四橫紋。 [功用]退熱除煩,散結行氣,和氣血。治療腹脹,疳積,不思飲食等症。 [主治]腹脹、疳積、消化不良等

【小橫紋】 [位置] 在掌面示、中、環、小指掌指關節橫紋處。 [操作] 以拇指甲掐,稱掐小橫紋;拇指側推,稱推小橫紋。 [功用] 開胸散郁,化痰涎。 [主治] 氣管炎,百日咳,肺炎以及一切呼吸道疾患

【掌小橫紋】 [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側掌紋頭 [操作]用中指或食指按揉,稱揉掌小橫紋。 [次數]100~500次。 [功用]清熱散結、化痰止咳。 [主治]常用於痰熱喘咳、口舌生瘡,頓咳,流涎等症,為治療百日咳、肺炎的要穴,對嬰兒流涎劇烈者,亦有良效

【腎頂】 [位置] 在小指頂端。 [操作] 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稱揉腎頂 [功用] 揉腎頂能收斂腎氣,固表止汗。 [主治] 自汗或盜汗(白天或夜間汗多),解顱(指囟門應合不合)等

肩井】 [位置] 在大椎與肩峰連線之中點,肩部筋肉處,屬足少陽膽經。 [操作] 用拇指與示中二指對稱用力提拿肩井,稱拿肩井,一般提拿5次;用指端按肩井,稱按肩井,一般按兩分鐘。 [功用] 發汗解表,補益氣血。 [主治] 感冒,昏厥,上肢活動不利等

天柱骨】 [位置] 頸後髮際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線。 [操作]用拇指或示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稱推天柱;或用湯匙蘸水自上向下刮。 [功用] 降逆止嘔,祛風散寒。 [主治] 嘔惡,項強,發熱,驚風,咽痛等症

【迎香】 [位置]鼻翼旁五分,鼻唇溝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揉,稱揉迎香。 [功用]鼻塞不聞香臭時,按之可以通利鼻竅,使香臭得聞,所以命名為迎香。 [主治]鼻塞流涕。評論這張孩子都是大人的心頭肉,頭疼腦熱都牽動著家人的心,面對日漸高昂的醫療費用和濫用抗生素的危險處境,很多人都希望有一種不打針、不吃抗生素、療效好,還又便宜的治療方式。「小兒推拿可謂最佳醫術,療效獨特,不僅節約了大量醫藥費用,更對提高國人體質,富民強國,有深遠的意義。」「倡導自然療法,關注嬰幼兒健康,幫助寶寶們遠離藥物 ,教會每一個媽媽小兒推拿」中醫根據小兒發燒的病因,分為外感發燒、陰虛發燒、傷食發燒等多種類型。前面介紹的那個孩子經辨證為外感風寒發燒,採用清肺經(自無名指掌面末節指紋推向指尖)300次。

穴位:肺經(肺金)位置:無名指掌面。操作:①補肺經:在無名指面上旋推,見中圖,約補200~400次。②清肺經: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見右圖,清200~400次。主治:發熱,咳嗽,氣喘,胸悶,咽喉腫痛等。清天河水(自前臂內側正中至腕橫紋推向肘橫紋)100次、

穴位:天河水位置:前臂內側正中,自腕橫紋至時橫紋呈一直線。操作: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橫紋推向肘橫紋,見圖.約推100~500次。主治:發熱,煩躁不安,口渴,口舌生瘡,驚風等一切熱證。開天門(自小兒眉心推向前髮際邊緣)100次、

穴位:天門(攢竹)位置:自兩眉中間至前髮際呈一條直線。操作:用兩拇指面自眉心起,交替向上直推至前髮際,約推30~50次。主治:感冒發熱,頭痛,精神萎靡,驚風等。推坎宮(自小兒眉心沿眉端向兩旁推至眉梢)100次、

揉太陽(按揉眉梢後太陽穴)100次等推拿方法,來源:養生堂

穴位:太陽位置:在兩眉梢後凹陷處。有左為太陽,右為太陰之說。操作:兩拇指或兩中指端分別在左右兩太陽穴上揉動。向前揉為補,向耳後揉為瀉。揉30次。主治:外感發熱,頭痛,頭暈。達到宣肺解表退熱的目的。一般這類患兒經過推拿治療一次後體溫就可以降下來,下午體溫會略有波動,第二天再採取同樣手法治療後體溫基本控制在正常範圍。臨床上小孩發燒以外感為多,所以小孩若是低燒可以試試上述手法,這樣既方便,也可以避免藥物的副作用。這類患兒起病較急,推拿治療效果較好,但家長在家自行治療效果不佳的時候,一定要到醫院接受正規的治療。由於小兒的體質不同,病情變化比較複雜,故小兒推拿必須結合時令、氣候和癥候表現的差異加以辨別和處理。另外小兒要注意隨天氣變化加減衣服,以防感冒發燒。現在正好是春季,天氣變化較大,日溫差也較大,家長一定要適時給小兒加減衣服,預防感冒。注重合理餵養,不可過食肥膩食物,以免傷食積滯,從而引起發燒。發燒時要多飲水,飲食宜清淡。一般來說急性發燒需要1至3天痊癒,長期低熱而用藥效果不佳的患兒相對治療時間長些,因為長期低熱患兒的治療一般都需要從發病的本因入手。治療兒童發燒的穴位按摩發高燒,相信每一個人都有過發高燒的經歷,額頭滾燙、頭暈目眩,嚴重時不僅渾身疼痛,甚至燒到意識模糊、發生抽搐。人的正常體溫約37.2℃左右。除非體溫超過38.5℃(成年人)或39℃(小孩),否則無需太過緊張。其實,發高燒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種癥狀,它提醒你的身體可能有疾病出現了。事實上,散熱對身體有好處,這個體內的防禦措施有消滅外來病菌的功用。如果溫度沒有上升太高,不妨讓它自然散熱,如此有助於排除毒素。理療的方法:(1)天河水(要穴):尺.橈溝.從遠端至近端用布擦.用溫水或涼水(也就是把手抻直,手掌向上.從手腕到手肘中間的溝)(2)清肺經:手無名指腹.兩支手都有,都要按摩.從手指近端向遠端推(注意這個穴位到兒童六歲就消失了)(3)開天門:用拇指推印堂至髮際(推到發紅.不要把寶寶的皮膚推破)現在了解治療兒童發燒的穴位按摩了吧。小兒風寒感冒的穴位按摩:風寒感冒:症見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四肢關節酸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咳痰清稀,舌質淡,苔薄,白。常用手法①重推三關穴500次。

②揉外勞宮100次。

穴位:外勞宮(外勞)位置:手背中央與內勞宮相對處。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揉之,約揉50~100次。主治:風寒感冒,腹痛,腹脹,腹瀉,腸鳴等。③雙手提拿肩井穴部位肌肉5~7次。

穴位:肩井位置:在大椎與肩峰連線中點,肩部筋肉處。操作:用兩手拇指與食指相對用力捏拿肩上大筋,稱拿肩井,約捏拿5~10次。主治:感冒,驚厥,肩背部疼痛。④用食、中指揉二扇門50次,揉時要稍用力,速度宜快。

穴位:二扇門位置:在手背中指根兩側凹陷中。操作:用兩拇指甲掐揉之,掐5~10次,揉100~300次。主治:驚風,昏厥,身熱無汗。小兒風熱感冒穴位按摩:症見發熱重,微惡風或惡寒,咽痛,口乾,有汗,面赤,鼻塞,流黃涕,咳嗽痰黃,舌邊尖紅,苔薄黃。①清肺經300次,清天河水100次。

穴位:肺經(肺金)位置:無名指掌面。操作:①補肺經:在無名指面上旋推,見中圖,約補200~400次。②清肺經: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見右圖,清200~400次。主治:發熱,咳嗽,氣喘,胸悶,咽喉腫痛等。

穴位:天河水位置:前臂內側正中,自腕橫紋至時橫紋呈一直線。操作: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橫紋推向肘橫紋,見圖.約推100~500次。主治:發熱,煩躁不安,口渴,口舌生瘡,驚風等一切熱證。②按揉大椎穴1~3分鐘。

穴位:大椎位置:在第7頸椎與第1胸椎棘突之間。操作:以中指端按揉,或用拇指與食、中、無名等指作對稱用力,捏擠大椎。按揉約100~300次,捏擠10~15次。③以掌橫擦骶尾部,以透熱為度。④拿肩井3~5次。

穴位:肩井位置:在大椎與肩峰連線中點,肩部筋肉處。操作:用兩手拇指與食指相對用力捏拿肩上大筋,稱拿肩井,約捏拿5~10次。主治:感冒,驚厥,肩背部疼痛。(3)咳嗽痰多者,加按揉天突、豐隆穴各1分鐘,推小橫紋100次,分推膻中100次。

穴位:天突位置:胸骨上窩正中。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按揉。約15~30次。主治:咳嗽氣喘,胸悶,噁心,嘔吐等。

穴位:豐隆位置:外踝上8寸,脛骨前緣外側1.5寸,脛腓骨之間。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揉之。約1~3分鐘。主治:痰多,氣喘,胸悶等。

穴位:小橫紋位置:在掌面小指根下掌紋尺側頭。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見右圖。約揉100~300次。主治:氣管炎,百日咳,肺炎等。

穴位:膻中位置:兩乳頭連線之中點。操作:分揉法和推法,揉用中指端按揉,約揉50~100次;推用雙手拇指腹自膻中穴向外分推,約50~100次。主治:胸悶,咳喘、吐逆,心悸等。(4)高熱驚厥者,加清肺經300次,清心經300次,推湧泉200次,清天河水500次。

穴位:心經(心火)位置:中指掌面。操作:①補心經:在小兒中指面作旋推,見中圖,約補100~200次。②清心經:指尖向指根直推,見右圖,清100~300次。主治:高熱神昏,煩躁,夜啼,口舌生瘡,小便短赤等。

穴位:湧泉位置:足掌心前1/3與2/3交界處。操作:用拇指腹自足跟推向足尖,稱推湧泉。見右圖,推100~500次。用拇指端在穴位上按揉,稱揉湧泉,見左圖。揉30~50次。主治:發熱,嘔吐,腹瀉,五心煩熱。(5)食欲不振者,加揉板門100次,摩中脘3分鐘,按揉足三里穴1分鐘

穴位:板門位置:手掌大魚際部。操作:用拇指端在大魚際中點按揉,約揉200~400次。主治: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積滯,阻瀉,腹脹等。

穴位:中脘位置:臍上4寸(胸骨下端至臍連線之中點)。操作:①揉中脘法: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約揉2~5分鐘。②摩中脘法:用掌心或四指摩中脘,約5~10分鐘。主治:泄瀉,嘔吐,腹痛,腹脹,食欲不振等。

穴位:足三里位置: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操作:用拇指端按揉。約1~3分鐘。主治:腹脹,腹痛,食欲不振,泄瀉,便秘,四肢無力等。隨證加減(1)如流鼻涕、咽痛等癥狀重者,常用手法加①點揉風池穴1分鐘。②按揉曲池、合谷穴各1分鐘。

穴位:虎口(合谷)位置:拇、食兩指之間凹陷中,第2掌骨之中點邊緣處。操作:用拇指按揉或拇、食二指對稱拿之。約拿3~5次,揉100~300次。主治:風寒感冒,口眼歪斜,牙痛等。③多揉太陽穴。

穴位:太陽位置:在兩眉梢後凹陷處。有左為太陽,右為太陰之說。操作:兩拇指或兩中指端分別在左右兩太陽穴上揉動。向前揉為補,向耳後揉為瀉。揉30次。主治:外感發熱,頭痛,頭暈。(2)如高熱者,常用手法加①清天河水300次,清肺經300次。②直推脊柱5~10次。

穴位:脊柱位置:大椎至尾椎成一直線。操作: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直推,稱推脊柱,約推100~300次。主治:脫肛,便秘,泄瀉等。③搓擦湧泉300次。(3)脾胃虛弱,食欲不振者,常用手法加①補脾經100次,推三關100次。

穴位:脾經(脾土)位置:拇指橈側面。操作:①補脾經:使患兒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患兒拇指橈側緣向掌根直推,見中圖。②清脾經:在小兒拇指面上直推,見右圖。約推100~300次。主治:消化不良,腹瀉,嘔吐,疳積,四肢無力等。

穴位:三關位置:在前臂橈側,自腕演紋至肘橫紋成一條直線。操作:用拇指或食、中二指自腕橫紋推向肘橫紋,約推100~300次。主治:②按揉中脘、足三里穴各1分鐘。

穴位:中脘位置:臍上4寸(胸骨下端至臍連線之中點)。操作:①揉中脘法: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約揉2~5分鐘。②摩中脘法:用掌心或四指摩中脘,約5~10分鐘。主治:泄瀉,嘔吐,腹痛,腹脹,食欲不振等。小兒推拿是中醫的一種傳統療法,在兒科中應用比較廣泛。它通過一些特定的手法作用於患兒體表的特定部位,以調整機體的生理和病理狀態。因此,小兒推拿可以用來治療小兒發燒、腹瀉、遺尿、咳嗽、便秘等疾病。一穴就能療糖尿,方便簡單不求人

糖尿病被很多人看成是無法治癒的頑疾。一旦自己被醫院診斷為糖尿病,心裡就慌慌的,認為要一輩子打胰島素了。其實,從中醫的角度看,糖尿病就是脾氣虧虛引起的,只要把脾養好,糖尿病就能夠控制。在中醫裡面,糖尿病屬於消渴症的範疇,顧名思義,就是患者總是有一種口渴的感覺。明人李曾在《醫學入門·消渴》中明確指出:「養脾則津液自生。」因此,益氣健脾是治療糖尿病的一項基本法則。如何自我治療糖尿病呢,良工不費外治,可以從外治方法入手,外治療法治療糖尿病既簡單又奇妙,且不求人。方法很簡單:取一小片質量好的白參,貼在左極泉穴上,用醫用紗布和醫用膠布固定。晚上睡覺前貼,早晨取下。也可以用大拇指按壓,每天至少20下。為什麼要選極泉穴及用白參片貼極泉穴,因為,心火為脾土之母。按照「虛則補其母」的中醫理論,治療脾虛當然要先補益心氣。極泉穴是手少陰心經的起點,在此穴上外貼大補元氣的白參,就能促使心氣儘可能多地回歸心臟。心氣充足了,脾自然就不虛了,這樣也就達到了益氣健脾的目的。什麼是白參呢?人蔘按產地分,有東北參、高麗參以及西洋參幾個品種。其中,東北參和高麗參按製作工藝,又能分成白參、紅參、糖參等類型。直接以太陽光或熱風自然晒乾的,稱為「白參」;蒸熟後再晾乾的稱為「紅參」;刺成蜂窩狀後用糖水浸泡再晾乾的稱為「糖參」。糖尿病治療時,最好使用白參,紅參也可以,只是效果沒有白參好。至於西洋參,它的藥效重在清火,補氣的作用比白參要差得多,因此不建議大家使用。糖尿病人的飲食宜忌糖尿病人在日常飲食上有很多禁忌,少吃糖、少喝酒等大家都知道的我就不多說了。另外,患糖尿病的朋友還不宜吃高梁、豆芽、菠菜、涼粉、蓮子等食品;另外,燒烤煎炸的食物、散發出濃烈氣味的蔬菜(如香菜、韭菜、洋蔥、大蒜等)和導致內熱的蝦和狗肉等也是不能吃的。不過,東北產的玉竹非常適合糖尿病人用來煮水當茶喝,還有土豆、大白菜、青菜、大米、豬肉、山藥等平和的食品最適合糖尿病人。落枕扭腰 按一個穴位搞定一、落枕:   落枕多因夜間睡覺時姿勢不當或頸部受風寒所引起。患者經常是頭一天晚上睡覺時脖子還好好的,但一覺醒來,便發現脖子酸痛,不能轉動,影響工作和日常生活,使人十分痛苦。這時,只要你按摩特定的「落枕穴」,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落枕穴」位於人體的手背上,中指和食指相對的掌骨之間,兩指骨盡頭起,向外一拇指寬處。按壓時,用食指或中指的指腹側面,用較大力氣來回按壓。雙手皆要按壓。

二、閃腰:閃腰在醫學上稱為急性腰扭傷,是一種常見病,多由姿勢不正、用力過猛、超限活動及外力碰撞等造成軟組織受損所致。閃腰時可按摩「上仙穴」,非常顯效。「上仙穴」位於第五腰椎正下方凹處。人體雙側肋弓下緣連線與脊柱的交點對應的是第二腰椎,只要向下再數三個突起就是第五腰椎了。按壓時,用一指腹尖端壓住穴位,逐漸用力,旋轉按壓。此穴對慢性腰部疼痛也非常有效。

三、鼻衄:鼻衄俗稱流鼻血,在天氣乾燥時常有發生。發生鼻衄時除了低頭、用冷毛巾濕敷頭部等外,還可以按壓「止血點」來加快止血。「止血點」位於面部正中線與髮際交界處上一拇指寬處。按壓時,用一指腹尖端壓住穴位,逐漸用力,旋轉按壓。以上各法只適用於家庭日常應用,請讀者酌情使用,並儘快到正規醫院就診。治療落枕的穴位及刺激方法治療落枕時,可刺激天柱穴、大杼穴、大椎穴、完骨穴、肩井穴,即可見效。這裡僅介紹其中的天柱穴、大杼穴的找法。先摸到枕部最突出之處(枕外粗隆),在往下摸,則有凹陷。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後頸窩」,天柱穴就在後頸窩往下2厘米處,脖子兩側直向筋肉的外緣上,一壓,會有強痛。脖子往前傾,從枕部往脖子後側摸,頸項底部有大塊凸骨(第七頸椎骨)。從它的下一個凸骨(第一胸椎骨)和下兩個凸骨(第二胸椎骨)之間起,再往左右二指寬處,就是大杼穴。治療落枕時,用綁好的5、6支牙籤連續刺激這些穴道即可。對治療落枕十分有效的落枕穴落枕穴是治療睡覺時落枕的特效穴道,因而命名為落枕穴。落枕穴在手背上。在手背上食指和中指的骨之間,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觸摸,從骨和骨變狹的手指盡頭之處起,大約一指寬的距離上,一壓,有強烈壓痛之處,就是落枕穴。用食指指腹,或圓珠筆頭(不是筆尖)按在此穴上,稍微用力刺激它,落枕的脖子便會變得輕鬆多了。落枕是指人在睡覺或外傷後突感頸部肌肉疼痛,尤以頭頸部轉動時更甚,引起落枕的原因有:①睡眠時頭頸姿勢不當;②枕頭墊得過高、軟硬不當或高低不平;③頸部外傷;④頸部受風著涼;⑤如為頸椎病引起,可反覆「落枕」。前四種只要去除病因就可緩解。落枕的臨床表現為晨起突感頸後部,上背部疼痛不適,以一側為多,或有兩側俱痛者,或一側重,一側輕。多數患者可回想到昨夜睡眠位置欠佳,或有受涼等因素。由於疼痛,使頸項活動欠利,不能自由旋轉,嚴重者俯仰也有困難,甚至頭部強直於異常位置,使頭偏向病側。檢查時頸部肌肉有觸痛、淺層肌肉有痙攣、僵硬,摸起來有「條索感」。落枕的治療方法很多,手法理筋、針灸、藥物、熱敷等均有良好的效果,尤以理筋物法為佳。家人可幫助落枕者進行按摩、熱敷以減輕痛苦:(1)按摩:立落枕者身後,用一指輕按頸部,找出最痛點,然後用一拇指從該側頸上方開始,直到肩背部為止,依次按摩,對最痛點用力按摩,直至感明顯酸脹即表示力量已夠,如此反覆按摩2~3遍,再以空心拳輕叩按摩過的部位,重複2~3遍。重複上述按摩與輕叩,可迅速使痙攣的頸肌鬆弛而止痛。(2)熱敷:採用熱水袋、電熱手爐、熱毛巾及紅外線燈泡照射均可起到止痛作用。必須注意防止燙傷。(3)選用正紅花油、甘村山風濕油、雲香精等,痛處擦揉,每天2~3次,有一定效果。(4)傷濕止痛膏、膨香止痛音外貼頸部痛處,每天更換一次,止痛效果較理想,但病人自感貼膏後頸部活動受到一定限制,孕婦忌用。(5)耳針:耳針埋穴於頸、枕區,以食指尖按壓上述耳穴5~10分鐘,或以食指端按摩上述耳穴。(6)針刺:不能前後俯仰者,取大抒、京骨穴、崑崙穴;不能左右回顧者,取肩外俞、後溪、風池穴。一般可取懸鐘穴,位於足外洞上三寸,針4~5分,灸3~7壯,亦可按摩此穴,每次15分鐘。(7)口服去痛片1片,有臨時止痛之效。(8)改變睡眠姿勢,調整枕頭高低,自己扭動脖子。(9)如為頸椎病引起,在體療科醫師指導下,進行家庭自我頸椎牽引療法。(10)落枕嚴重者,局部注射025%奴夫卡因10毫升,止痛效果明顯。另外提供按摩治療法:①將左手或右手中、食、無名指併攏,在頸部疼痛處尋找壓痛點(多在胸鎖乳突肌、斜方肌等處),由輕到重按揉5分鐘左右。可左右手交替進行。②用小魚際由肩頸部從上到下,從下到上輕快迅速擊打兩分鐘左右。③用拇指和食指拿捏左右風池穴、肩井穴1-2分鐘。④以拇指或食指點按落枕穴(手背第2、3掌骨間,指掌關節後5分處),待有酸張感覺時再持續2-3分鐘。⑤最後進行頭頸部前屈、後仰、左右側偏及旋轉等活動,此動作應緩慢進行,切不可用力過猛。〖落枕〗368.治落枕按摩法本人由於睡姿不好或受冷風吹等,時有落枕發生,頸、肩部劇痛,工作不便,多次去醫院治療,後看按摩書,講到落枕治療之法,各書不一,歸納起來是按摩天牖、風池、啞門、天柱、肩中俞、肩並、秉風,或乳突、發後、手三里等。經我實踐,腫下是最佳穴位。用指壓法指壓,手到病除。如再配以上述穴位,療效更為理想。遇到有人落枕,多次使用此法,效果亦佳。 張海如241.防治落枕一法我過去常常落枕,要兩三天才好。一老人告我一法,從心向下,聳肩縮頸,然後脖子慢慢轉到左邊看到肩,再從左邊慢慢轉到右邊,再轉回到左邊依次做七八次就行了。一下不能做七八次,可以少做,每天堅持活動一次。 黎 英421;醋敷法治落枕取食醋100克,加熱至不燙手為宜,然後用紗布蘸熱醋在頸背痛處熱敷,可用兩塊紗布輪換進行,痛處保持濕熱感,同時活動頸部,每次20分鐘,每日2至3次,兩日內可治癒。牽引療法對於落枕後是否用牽引療法,則有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可以像頸椎病一樣採用頜枕托牽引,且重量可適當加重,常用重量為4公斤一7公斤,牽引時間為20一30分鐘。但也有人認為,落枕後牽引不僅無效,反而使疼痛加劇。在與頸椎病頸型作鑒別診斷時,若用兩手稍用力將患者頭頸部向上牽引時,頸型頸椎病癥狀可消失或緩解,而落枕者則疼痛加劇。一般認為,因為落枕後肌肉處於痙攣狀態,所以牽引時的重量大小尤其要講究,過輕往住效果差,過重又易加重損傷。因此,可用其它方法進行治療。當然,是否使用牽引療法,也可以在臨床工作中進行探討、研究。有些醫院應用牽引療法治療落枕已積累了不少經驗。根據實踐,也可使用牽引療法。物理療法落枕的物理療法主要為電興奮療法。將一電極置於痛點,另一極置於其周圍,電極間距2厘米一3厘米。治療後,患者作頭部運動數分鐘。每日1—2次,數日即可痊癒。亦可用局部照射、局部旋磁療法及局部冷療法或濕熱敷法治療。拔罐(一)取穴主穴:阿是穴。配穴:風門、肩井。阿是穴位置:頸部壓痛最顯處。(二)治法阿是穴,用力揉按片刻,常規消毒後,以三棱針快速點刺3~5下,或用皮膚針中等度叩打,叩打面積,可相當於罐具口徑。然後,選用適當口徑之罐具吸拔。配穴可取1~2個,針刺得氣後,留針,再於針上拔罐。吸拔時間均為10~15分鐘。起罐後,可在阿是穴用艾卷迴旋灸5~7分鐘。每日1次,不計療程。(三)療效評價以上法共治260例,均在1~3次內治癒,其總痊癒率為100%。體針(一)取穴主穴:懸鐘、養老、後溪。配穴:內關、外關、中渚、陽陵泉。(二)治法以主穴為主,每次僅取一穴,效欠佳時,加用或改用配穴。懸鐘穴,直刺1.5~1.8寸深,用強或中等刺激,得氣後留針15~20分鐘;養老穴,針尖向上斜刺1.5寸,使針感傳至肩部;後溪,直刺0.5~0.8寸,得氣後捻轉運針1~3分鐘,亦可加電針刺激,頻率40~50次/分,連續波。配穴,用常規針法,深刺,務求得氣感強烈。在上述任一穴位針刺時,均須要求患者主動活動頸部,範圍由小漸大。留針均為15分鐘,每日1次。(三)療效評價以上法共治624例,結果均在1~3次治癒,總痊癒率達100%。穴位電興奮(一)取穴:主穴:分2組。1、養老、新設、外關、肩中俞;2、風池、肩井、大椎旁1寸、肩外俞。(二)治法上穴均取。應用直流感應電療機,取直徑為3厘米的圓形手柄電極操作。其中陽極取第1組穴,陰極取第2組穴。通電前先輕揉穴位片刻,再通以感應電,電量漸增大至2~10V,以患者能耐受為限,每次通電約3~5秒鐘。當看到患側肌肉收縮,即改為直流電治療, 為20~40mA,每次亦通電3~5秒鐘,治療時令患者作頸部活動。全部治療時間約5~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一療程。(三)療效評價以上法共治落枕患者242例,結果痊癒182例,顯效60例,總有效率為100%。指針(一)取穴主穴:外關、內關、阿是穴。配穴:風池、肩井、肩貞、養老、天柱、風府、大椎、理想穴。理想穴位置:風池至肩井穴之中點。(二)治法主穴為主,效不佳時加配穴。先輕拍或指按疼痛處即阿是穴1分鐘。術者以拇指掐壓患者內關穴,中指或食指抵於外關穴,每次2~3分鐘,用力由輕而重,使壓力從內關透達外關,患者可有酸、麻、脹、熱感,或有此類得氣感上傳的感覺。掐壓過程中,宜囑患者左右旋轉頸部。配穴,單手拿風池穴20次,雙手拿肩井穴20次,余穴可採用指壓法,或上下左右推按,每穴1~2分鐘。上述方法每日1次,3次為一療程。(三)療效評價以上法治療257例,結果治癒252例,緩解5例,均治1~3次,其總有效率為100%[10~12]。耳穴壓丸(一)取穴主穴:頸、神門。(二)治法雙側主穴均用。取綠豆1~2粒,置於以市售活血止痛膏或傷濕止痛肓剪成的1×1平方厘米的方塊中,粘貼於所選耳穴,將邊緣壓緊。之後,按壓該耳穴0.5~1分鐘,手法由輕到重,至有熱脹及疼感為佳,並囑患活動頸部2~3分鐘。要求患者每日自行按壓3次,貼至痊癒後去掉。(三)療效評價共治68例,均1次治癒。針灸(一)取穴主穴:大椎。配穴:肩井。(二)治法令患者端坐於椅上,頭向前傾。取准穴後,針尖偏向患側進針深度約0.5~1寸,使針感向患側頸、肩部傳導,得氣後,操作者用一手按患側肩井穴,讓患者作最大限度左右活動頸部,同時,另一手捻針3~4分鐘。如效果不顯著,取艾條長約5cm,插於針柄上點燃,至灸完後起針,穴區加拔罐10~15分鐘。每日1次。(三)療效評價上法共治療62例,痊癒52例,顯效6例,好轉4例,全部有效[14]。治病不如防病好。預防落枕並不難,關鍵是堅持做好以下三方面:首先,準備一個好枕頭。按人體頸部解剖生理特點,一個適宜的枕頭既不能太高也不宜太低。應掌握在10~15厘米為宜。枕頭也不能太寬太輕,寬度最好在相當於肩至耳的距離即可,柔軟度以易變形為度。在製作枕頭時,還可加入研細的中藥,例如黃芪、當歸、甘草等,以促進頸部血液循環。其次,做好防寒保暖工作。睡覺時蓋被不但要蓋全身,而且還要蓋好頸部,將被子往上「拉一拉」。天氣炎熱時,不要將頸部長時間對著電風扇吹,睡覺不可睡在有「穿堂風」的地方,以免頸部著涼引起頸肌痙攣誘發落枕。久坐伏案工作的人,勿忘頸部保健,要經常起身抬頭活動頸部,防止頸肌慢性勞損。第三,補充鈣及維生素。鈣是構成人體骨骼的主要成分,維生素是維持生命的要素。足夠的鈣及維生素。還能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有利於體內代謝廢物的排出,平時應多食用骨頭湯、牛奶和豆製品以及新鮮蔬菜,必要時也可適當服用鈣片和維生素B、C。落枕癥狀緩解後可行頸部功能鍛煉,以增強頸部力量,減少複發機會。方法如下:兩腳開立,與肩同寬,雙手叉腰。分別作抬頭望月,低頭看地、頭頸向或後轉,眼看右方、頭頸向左後轉,眼看左後方、頭頸向左側彎、頭頸向左後轉,眼看左後方、頭頸向左側彎、頭頸向右側彎、頭頸前伸並側轉向左前下方、頭頸前伸並側轉向左前下方、頭頸轉向右後方上方、頭頸轉向左後止方、頭頸各左右各環繞1周。以上動作宜緩慢,並儘力作到所能達到的範圍。落枕起病較快,病程也很短,1周以內多能痊癒。及時治療可縮短病程,不以治療者也可自愈,但複發機會較多。落枕癥狀反覆發作或長時間不愈的應考慮頸椎病的存在,應找專科醫生檢查,以便及早發現、治療。落枕的治療方法很多,一般與頸椎病的治療方法相仿。因為落枕是急性起病,僅為單純性肌肉痙攣,本身有自愈的趨向。所以,只要及時採取治療措施,癥狀是可以很快消失的。落枕一病名。見《外科證治全書》卷三。即失枕。詳見該條。二經外穴名。別名項強。①位於手背,當第二、三掌骨間隙的前1/3與中1/3交點處,或平指掌關節後0.5寸取穴。②一說位於天容與天柱穴連線之中點。前者有第二掌骨間肌,正當掌背神經、動、靜脈,指掌側總神經、動、靜脈和掌深弓、尺神經掌伸支的分支。主治落枕,偏頭痛,肩臂痛,胃痛等。直刺0.5-1寸。民間九大催乳偏方

民間催乳偏方一:花生米60克,黃酒半兩,紅糖半兩,先將花生米煮熟,再加黃酒,紅糖略煮一下,連湯全食;或花生米煮粥吃;或花生米燉豬肚(或豬蹄)連湯全食。

民間催乳偏方二:活鯽魚一條(約500克左右)去鱗及腸雜,洗凈,煮半熟加黃酒半兩,清燉,吃魚喝湯,每日一次;或活鯽魚一條。加通草l0克,煎濃湯不用鹽,每日服一次.

民間催乳偏方三:鮮大蝦2兩剪去須足,煮湯加黃酒半兩,吃蝦喝湯;或將蝦仁炒熟,黃酒拌食,每日三次。

民間催乳偏方四:党參、黃芪各30克,通草10克,裝紗布袋中。豬蹄2隻,蝦仁一兩,與葯同燉.明火煨至肉爛,去葯。吃肉喝湯,加食鹽少許調味。

民間催乳偏方五:豬蹄1隻,蔥白2節,豆腐2兩,加水適量,文火煮半小時,再加入黃酒半兩,食鹽少許,煮熟後食之。

民間催乳偏方六:萵苣子粥:萵苣子15克、甘草6克、粳米100克。將萵苣子搗碎,加甘草,再加水200毫升同煮,煮至水剩餘100毫升時,濾汁去渣。將濾汁、粳米一同入鍋,加水同煮,米爛即成。

民間催乳偏方七:花生粥:花生米30克、通草8克、王不留行12克、粳米50克、紅糖適量。先將通草、王不留行煎煮,去渣留汁。再將葯汁、花生米、粳米一同入鍋,加水熬煮。待花生米、粳米煮爛後,加入紅糖即可食用。

民間催乳偏方八:炒黃花豬腰:豬腎(腰子)500克、黃花菜50克、澱粉、姜、蔥、蒜、味精、白糖、植物油、精鹽各適量。將豬腎一剖為二,剔去筋膜腺體備用。鍋燒熱後,放蔥、姜、蒜入鍋煸香,再放入腰花爆炒片刻,至豬腰變色熟透時,加黃花菜、鹽、糖再炒片刻,加澱粉勾芡推勻,最後加味精即成。

民間催乳偏方九:王不留行燉豬蹄:豬蹄3~4個、王不留行12克、調味料若干。將王不留行用紗布包裹,和洗凈的豬蹄一起放進鍋內,加水及調味料煮爛即可食用。


推薦閱讀:

寶寶咳嗽不用慌,不打針、不吃藥,中醫推拿來幫忙!(3月21日小兒推拿媽媽學習班課程)
小兒推拿終於出動圖了,收藏啦!
保健、通便、感冒、止汗小兒推拿方法
帶動畫的小兒推拿,太實用了
4種常見小兒推拿手法

TAG:醫生 | 媽媽 | 自己 | 推拿 | 教會 | 小兒推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