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改善你說話怯場的焦慮心理

你有沒有說話怯場的體會?

很多口才不好的人,在開口之前,往往會有一種不敢說話的壓抑感。

這種心理,會影響到說話者與受眾交流時的流暢性,自然性和參與性;嚴重的話,甚至還會讓他們有種想立刻逃避現場的衝動。

說得好聽,就是他們的性格比較害羞;說的不好聽,這樣的人多數都是具有社交恐懼症。

而社交恐懼症的源頭,往往就來自於我們人類天性的焦慮心理。

我們為什麼會有社交焦慮

我們人類,是由兩種進化方式而形成的產物。

生物進化,讓我們擁有現在的直立行走的身體和強於其他物種的大腦;而文化進化,則讓我們人類學會如何感知、思考並與他人進行互動。

在人類漫長的進化演變過程當中,對陌生的事物感到焦慮,是我們保護自身和族群的一種警戒信號。

早期的人類,社交圈十分狹窄,他們的活動範圍僅限於熟悉的狩獵環境或共同協作的族群團體。一旦外界有什麼風吹草動,好比是遇到猛獸,或者被其他陌生的族群入侵佔據領地,這種警惕心理,就會提醒他們採取相應的應對措施。

儘管發展到現今時代,我們已經身處一個安全的文明社會,但這種烙印在我們基因裡面的特質,依然時時刻刻影響著我們。一些隱性情況,依然跟遠古時候的人類生存方式非常相似。

例如:

我們進入一個新的群體,會擔心這個群體會不會接納我們?

我們在所屬的群體里,加入了新的成員,會不會威脅到我們擁有的資源?

我們遭遇陌生人,會本能地警覺,這個人會不會對我們資源和安全造成傷害?

這些擔憂,跟早期人類的擔憂,並無二致。

於是,當遇到這些情況的時候,我們天性中的焦慮心理就會出現。

所以,你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在陌生的群體里彰顯自己的價值,被對方接納,或者有過被排斥的經驗,那你這種焦慮感就會更強;開啟自我保護的心理模式,免受傷害。

當你覺得自己目前的能力無法足夠應對當前挑戰,或者陌生人的出現讓你沒有足夠的安全感,你同樣也會感到焦慮。

但事實上,這些感受不一定是真的。

很多有能力或資源豐富的人,他們產生的焦慮感不一定比我們普通人少。究其原因,就是大多數人,並不懂得利用我們文化進化的能力,去調整我們生物進化的天性。

換言之,想要緩解我們身上這種焦慮感,需要從思想和行為兩個方面著手改變。當你不被焦慮所困擾,你才有機會去冒更多的險,成功的機會也就更大。

內在思想改造

我曾經遇到過兩個參加搭訕訓練的男生。

我問他們同一個問題:如果你去搭訕,被女生拒絕了,你會有什麼感覺?

A說:「沒覺得什麼啊,搭訕女生被拒絕,這是很正常的事情。這個不行,就去搭訕下一個了。只要態度真誠,姿態友善,總有一個會願意跟我認識的。」

B說:「每次看到心儀的女生,我總是希望能夠上前跟她們聊天。可是心裡想著怎麼開場,怎麼用自然的方式去聊天,怎麼才不會讓對方抗拒,想著想著,對方還沒有機會拒絕我,她就消失在我的視線里了。搭訕女生,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很多人覺得,自己之所以感到焦慮,是外界那件事給予自己的反應,如果那件事不存在,這種焦慮感也就消失了。但這是正確的嗎?

並不完全。

正如A和B他們兩個,面對的是同一件事,可是卻得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

事實上,有些人覺得跟陌生人聊天很難受,另一些人覺得沒什麼大不了,其原因並不在於事件,而是我們對這些事件的看法。

事件本身並不會引起人們情緒上的變化,我們對它持有什麼樣的看法才會。

六祖慧能的禪語「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正正說明這個道理。如果你對這件事沒有思緒,它又怎麼會讓你心神紛擾呢?

同樣,你對一件中立事件,是持有正面看法還是持有負面想法,它們留給你的感覺也是大不不同的。而很多時候,我們這些不好的想法,往往並不理性。

行為主義學家埃利斯博士和貝克博士做過幾十次的研究發現,如果人們能夠改變非理性的看法,取而代之的是理性的態度,那麼就能最大程度的減少焦慮。

而我們不理性的地方,體現在四個地方:

1 /逃避放棄

逃避放棄,會讓你不斷從心裡說服自己放棄接觸陌生場合。很多人怯場的焦慮,往往就是屬於這種負面思維。

這個時候,你就需要給自己理性發問:為什麼這件事會讓你感到緊張?你把原因描述得越是具體,你就容易找到解決辦法。

例如你給喜歡的人打電話,你很緊張,遲遲不行動,那讓你緊張的是什麼原因?擔心被對方拒絕?擔心你的電話對對方造成滋擾?那為什麼對方會拒絕你呢?理由是什麼?是時間不對?說話不得體,還是不知道說什麼呢?

這些問題,有時候並不是客觀情況的反映,它們只是你自己的設想,說不定對方並不是這樣想的。即便你說錯話,對方可能也不會太在意。

當然,如果這些問題真的讓你感到緊張,不要逃避,積極去解決它們。

你過往的經驗讓你有過類似的感受,現在你要做的,就是改變它們,提高你的能力直到能夠適應當前的挑戰,而不是默默在心裡祈禱別人突然對你大發慈悲,接受你的不好!

2 /小題大做

有些事情,不一定是你自己能力不足的問題。

也有可能是當事情沒有按照你預定的發展軌道行進,你就會認為事情朝著糟糕的結果演變。而這種心理,就是小題大做。

對於事情做出不合常理的設想,認為一件事做不好,接下來就會引發出一連串更不好的結果,其實這種自己想像出來的結論,是屬於邏輯學上的謬誤,稱之為「滑坡謬誤」,好像沿著一個滑坡一直向下滑下去,根本停不下來。

例如,你不好好讀書,你將來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你就沒有錢;沒有錢你就無法好好生活;無法好好生活,你就只能偷拐搶騙;當你偷拐搶騙,你就會被送進牢房;被送進牢房,你這輩子就完了。

你說,這是不是小題大做?

你在焦慮心理下,對可能情況發生的設想,也是這樣。

然而,事實往往並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可拍。當你有了這種心理,問一問自己:你想像中的那些可怕後果,有多大的概率會發生?給自己一個確切的答案。

千萬不要用籠統的辭彙來描述自己的情緒,諸如太可怕了,太糟糕了,太不堪了,太丟臉了這些,最好把它們放在一邊。實驗證明,減少使用情緒化的辭彙,能夠顯著減少焦慮。

所以下一次,不要一來就用這些負面辭彙去描述自己的情緒,也不要把事情想像的很糟糕。

應該告訴自己:反正最差的結果也只不過是尷尬而已,但如果我能夠及時道歉或者糾正,沒什麼好怕的。

3 /以偏概全

一次不好的經歷,就認為有的事情都會有不好的結果。這種偏頗的想法,只會影響到你發揮自我。

而給自己貼上不好的標籤,就是常見的做法。例如你覺得自己一個內向的人,你就認為自己這麼內向,應該怎樣都說不好話了;你覺得自己是一個安靜的人,你就認為還是不要開口了,安安靜靜坐在一旁就行。

有些人會認為,過去的行為會決定自己將來的行為;過去的失敗,也決定了自己將來的失敗,這些說法都是給自己貼標籤的負面想法。

沒有人是一個完完全全內向的人,否則就是重度孤僻;也沒有人是一個完完全全安靜的人,否則就是嚴重憂鬱。你在某些情況下,肯定表現出跟標籤那個特質不同的樣子。如果你接受這些標籤,你很容易陷入以偏概全的惡性循環里。

你覺得你很失敗,因為你之前做的事沒有成功,於是證明了你做事很失敗;正因為你覺得自己做事很失敗,所以你什麼都不敢去嘗試;因為你不敢什麼都不去嘗試,於是你就做什麼都不成功,最後又循環到你做事很失敗這個開頭,周而復始。

所以改變這種以偏概全的想法,就要跳出窠臼,反駁自己的標籤。你要找出相反的例子,去證明自己並不是一直這樣。克服焦慮感,不是要找出一些相應的例子去證明,而是要找出一些相反的例子去推翻。

4 /吹毛求疵

苛求自己一定表現得完美無瑕,完全符合自己的預期,那這種思想就是吹毛求疵了。

很多有社交焦慮的人,往往容不得自己有一點表現不好的地方,總覺得自己做錯了一點,就覺得很難過,很尷尬,很丟臉。如果他們認為自己做不到完美的表現,就寧願呆在舒適區里,遲遲不敢行動。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隨機找了三組人去臨時發表一場主題演講。但每一組人,都被隔離起來,分別被告知演講的要求。

對於第一組人,他們被要求整個演講過程一定完美無瑕,不能犯錯;對於第二組人,他們被要求可以稍微犯錯,但不應該超過一定次數;而對於第三組人,他們就被允許可以犯錯,沒有次數限制。

而實驗結果,表現得最自然,演講效果最好的就是第三組人,因為他們沒有任何壓力,可以隨心所欲地講述自己想說的。而第一組,由於被要求要完美無瑕,所以整個演講過程都給人很死板、僵硬、毫無創造力的感覺。

這個實驗證明了,我們與人交往時,如果過分要求表現完美,焦慮感就會非常明顯;但如果你對自己,對他人不那麼吹毛求疵,你反而更能表現得更加自然。

所以,不要害怕犯錯,只要你沒有傷害他人,一些錯誤可能會讓你更加可愛。

外在行動改變

把上述四種不好的負面想法調整好,必須透過行動去運作。當你的行動用一種正確的方式改變,這樣才會讓你真正減緩焦慮。

美國學者溫德爾·約翰遜創造出一個叫IFD的理論,這個理論說明,在追尋理想目標的過程,如果沒有詳細的規劃,你就會不斷遭受挫折,直到後來變得意志消沉,最終放棄。

為了讓你更好的克服社交焦慮,你也必須給自己設定一個切實可行的周詳計劃,以此來提高你的心理素質。

而這個計劃,我建議分為五個步驟實行。

1 /制定具體目標

2 /制定具體的行動方案

3 /私底下演練準備

4 /褒獎自己

5 /重複行動

克服焦慮感,增強自己的心理素質,一定要循序漸進,從易到難,千萬不要一蹴而就,奢望用幾天時間就能夠完成蛻變,最低限度,也要給自己一個月的時間去行動。

例如,你想克服焦慮,可以設定目標到底是克服當眾演講的焦慮,還是與人接觸的焦慮,還是跟心儀對象約會的焦慮。

如果你想克服與人接觸的焦慮,你希望自己在面對任何陌生人時,都能夠流利交談,自然應對,這是你的具體目標。那有了這個目標,接下來,你就要制定行動方案。

你要從易到難入手鍛煉,剛開始,你給自己制定每天跟一個陌生人聊天的要求。這些陌生人,可以是服務員,銷售員,快遞小哥,圖書管理員等等。

而每次聊天,要求自己說出三句話就行。當你堅持了一個星期後,覺得這樣沒什麼難度,就開始加大行動,每天跟三個陌生人聊天,每次聊天時間大概五分鐘等等。

這個過程,你一定會出現前文那種非理性思想,那麼你就要運用自己的理性去克服這些人類的天性反應,而私底下模擬這些做法,會讓你真正行動起來時,更加得心應手。

例如你先設想好,你怎麼跟快遞小哥開始聊天,到底是說完謝謝後,詢問對方下雨天對送遞有沒有影響;還是向對方了解,以後要送快遞,要怎麼聯繫他(儘管你未必真的需要,但這個話題可以引發聊天)。

這些情況,你在開始行動之前,最好在私底下演練幾遍,先準備好幾個問題,想一想怎麼發問才得體才自然才不會惹人反感;設想一下對方是這樣反應,如何應對,那樣說話,又如何回答。有了這些準備,你真正行動的時候,你就會更容易落實。

這種排練,既可以提高對技巧的熟悉程度,也可以提高你的心理素質,因為你行動之前的模擬情況,肯定會讓你心驚膽戰。

只要你能夠從易到難一層層去克服這些心理障礙,行動起來,你就會慢慢習慣這種焦慮感,直到減緩為止。

最後,當你在第一天完成跟一個陌生人聊了三句話這個要求後,你就要褒獎自己,喝杯奶茶,跟朋友逛逛街,看看電影等,都可以。每一次獎賞自己,千萬不要夾雜自我批評的言語,如「這次聊天很拘束,做的不夠好」或者「我還是太緊張了,說等於沒說」。

記住,沒有一個性格開朗的人時常責備自己;也沒有一個性格內向的人常常表揚自己。一旦你達成目標,一定要打從心底的讚美自己。

有了鼓勵,有了信心,接下來就是重複行動,根據自己的需要加大難度,增加應用場合去鍛煉,積累不同情況下的經驗,直到自己可以輕鬆表現。

只要你能夠堅持這樣做,你的焦慮感,自然懂得怎麼控制;它也不會對你造成影響了。


推薦閱讀:

拖延症有什麼辦法可以改善嗎?
改善事業的幾個風水招法
改善財運的訣竅
怎樣改善你的財運?
改善甲亢的方法是什麼?

TAG:心理 | 焦慮 | 說話 | 改善 | 怎麼 | 怯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