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發現!白馬澗驚現乾隆真跡,這塊近300年的石碑背後,還藏著這樣的故事……

高新區不僅風景秀美、經濟發達

讓人引以為傲的是

還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這不

最近在咱們高新區又有重大發現!

11月29日

有著「江南九寨溝」之稱的

高新區白馬澗龍池景區

發現了一塊「新寶貝」

乾隆御筆「眀鏡漾雲根」石碑

這塊陳舊的石碑,高120厘米、寬37厘米、厚12厘米,字體遒勁,但被收藏人用漆塗過。字體有趙孟頫風韻,已被景區人員移到了龍池邊上;斷裂處已被修復,但明顯留下斷痕,眀鏡的「眀」字是「目+月」的異體字。

經蘇州市書法家協會理事、副秘書長,蘇州高新區文聯副主席、書法家協會主席,中國南社書畫院副院長欽瑞興鑒定,這塊刻有「眀鏡漾雲根」字樣的石碑古迹,為乾隆御筆真跡。

這個發現無疑為高新區的文化古迹

又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而乾隆御筆真跡、目月眀……

這些字眼也讓這次發現變得

更加神秘與珍貴

關於石刻,關於白馬澗

且聽小新慢慢解釋給你聽

這塊石碑是如何被發現的?

這塊碑的發現,其實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有人發現它時,是在白馬澗龍池景區的洗心池邊上的泥土裡,斷成了3塊,被人收藏了。

2004年,在開發龍池風景區時,這塊碑又被收藏人獻給了龍池風景區,但景區一直有些將信將疑,結果是讓這塊寶貝一直躺在了景區的梅林里。

專家欽瑞興經過鑒定,該塊石碑上寫著的「眀鏡漾雲根」五字,明顯是乾隆御筆親題留下的墨寶。

從這箇舊碑的材料、碑刻上留下的「乾隆宸翰」印章來看,痕迹也具滄桑感,可進一步佐證這個碑的真實性。

石碑上為何是「目+月」異體字?

上面提到,眀鏡的「眀」字是「目+月」的異體字,而非現在常用的「日+月」明,這又是什麼原因?

專家解釋到,這個字一般解讀為在晚上不藉助「日」,透過目光、月光便能看清景色,這個「眀」要比「日月明」來的更加不尋常。

明代也更喜歡用「目月眀」。這個例子還可以參考唐伯虎的墓碑題刻「眀唐解元之墓」也是用的「目月眀」。

明代的書法也有用奇字來標新立異來表明自己的與眾不同,有些會想用生造字來表明自身的學問。因此,大部分的目月眀都出現在明代的書法作品當中。

為什麼這塊石碑會出現在白馬澗?

「三山相擁白馬澗,天地靈氣聚龍池」

白馬澗的美自不必贅述

專家解釋,乾隆六下江南,都不曾錯過這片世外桃源。一是嚮往這般無拘無束,得山水之清氣的生活。第二個原因則是與另一位同當地頗有淵源的《寒山志》作者趙宧光有關。

「眀鏡漾雲根」,「眀鏡」指的是龍池,「雲根」指的是寒山雲根泉。

雲根泉是寒山極有情致的一脈細水,為趙宦光開掘,有《雲根泉》詩:清冷石間水,恬淡有餘滋。但可就山酌,出山多濁泥。雲根泉匯入龍池,形成大水,水面波紋蕩漾,靈性百般。

乾隆皇帝由龍池追溯雲根泉,除了題寫大量的詩詞之外,還欣然揮筆,留下了這塊石刻。

由此可見,龍池的美是連乾隆皇帝也為之流連的,「眀鏡漾雲根」這五個字就是龍池優美風景的完美寫照,是白馬澗龍池景區歷史文化底蘊的深刻體現。可以想像時隔近三百年的高士與帝王在這裡品茗賞景、吟誦詩作的虔誠。

到了今天

這個季節的白馬澗

也依舊可以美成一幅畫

相較於前段日子

白馬澗的楓葉已經紅透了

浸染了整片景區

隨著近期反常的氣溫

外加凜冽寒風的合力作用下

白馬澗新添了驚喜的落葉景觀

在感覺一切都在凋零的時候

一些路邊的花卻給了我們以外的驚喜

極力展現著與眾不同的高傲姿態

若再次前往

山茶與玉蘭也應該都開了吧

除了值得觀摩的乾隆親筆題刻

文化底蘊深厚的高新區還有眾多古迹值得探訪

今天就跟隨小新一起了解下吧!

1

通安:真山吳楚貴族墓群遺迹

真山吳楚貴族墓葬群位於江蘇省蘇州市虎丘區大小真山上,是夏商時期以來江南地區的典型遺存,與吳越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1994年與華山墓地一起被國家文物局批準定為吳楚貴族墓地。

2

兩滸地區:沿運河文化遺迹

01

關署(鈔關)遺址

關署綠葉樓位於江蘇省蘇州市虎丘區滸墅關鎮上塘南街18號,為一處民國時期的磚木結構二層建築。當時作為江蘇省女子蠶業學校校務樓使用,後作為蘇州蠶桑專科學校辦公樓,為一處重要的民國時期文化教育方面的建築。

02

蠶桑文化遺存

蘇州蠶桑專科學校前身為私立上海女子蠶業學院,1911年遷至滸墅關改公立更名為江蘇省女子蠶業學堂,1958更名為蘇州蠶桑專科學校,有2幢遺留建築;

蠶種場,有5幢遺留建築;滸關蠶種場辦公樓位於滸墅關鎮滸關蠶種場原種分場內。辦公樓位於大門附近,是一棟二層仿羅馬建築。南北向,左右對稱,愛奧尼亞式柱頭。結構間架均保存完好,門窗脫漆。南側另有民國時期建築一座。

03

龍華寺遺存(原吳縣中學所在地)

龍華寺是「古鎮八詠」前二,被譽為「龍華晚鐘」, 這座坐落在古鎮中心的寺廟原名廣福庵,建於宋寶慶二年(1226年),距今已近千年。滸墅關鎮的龍華橋、漁庄、庵橋,都是以寺得名。

04

文昌閣太平天國營壘

文昌閣始建於明萬曆二十三年,緊鄰京杭大運河。1860年至1863年太平軍駐守滸墅關期間,在文昌閣四周構築磚牆營壘,將文昌閣作為扼守運河和屯糧儲草的要地。磚牆營壘於1958年被拆毀,現僅存殘跡。

當年太平軍駐守的文昌閣前後殿及兩廂尚存,均為清代重建,均為硬山頂清代建築,屋頂上還留有太平天國特有的龍鳳紋瓦當、滴水,是研究太平天國蘇福省歷史的重要遺迹。

05

三里亭

三里亭位於江蘇省滸墅關開發區,運河西側。亭用花崗石砌成,頂為單檐歇山式,坐西面東,面闊3.5米,進深3.8米。亭有四柱,平面呈方形,邊長44厘米,四面皆有踏步。

亭東臨運河面上刻有「三里亭」匾額,左右柱上刻有「橋垂柳蔭,名繼蘇公」、「亭愛棠甘,人心召伯」楹聯,另有「同治元年」字樣。亭本為古代行人縴夫歇腳之用。

06

十里亭

十里亭位於楓橋街道,亭始建於明代,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重建。亭用花崗石砌成,頂單檐歇山式,坐西面東,有四柱,平面呈方形,邊長44厘米。

內立《滸墅關修堤記》青石碑1塊,碑高3米,置於贔屓背上,惜頭已損壞。碑文為明中期太極殿大學士申時行撰,江西巡撫楊成書,翰林院侍讀學士韓世能篆額。該亭是研究明清時期仿木結構石亭建築的實物資料。

3

滸墅關經開區:觀山摩崖石刻遺迹

觀山摩崖石刻位於滸墅關經開區觀山南麓,觀山公墓範圍內。觀山是陽山的一支,山上巉岩壁立,摩崖題刻極多,南麓山壁上有明嘉靖石刻「仙人洞」、「來鶴峰」、「積翠峰」等,還有清代道光時期的「管山」石刻等,大多是點景題字,字體各異,筆力遒勁,是研究明清書法藝術的極好資料。

4

楓橋:支硎山、白馬澗遺迹

支硎山,又名觀音山、報恩山,長約2.8公里,海拔147米。許多史籍都提到支硎山的中峰、南峰、北峰,其實它們都是支硎山的別峰。支硎山這道龍脊似的山巒,不陡不奇不險,卻雄壯而平實,逶迤而蒼翠,還有放鶴亭和馬跡石。

寒山摩崖石刻

(部分屬新區地界、文物古迹屬吳中管理)

位於江蘇省蘇州市法螺寺西的寒山嶺,分布在天平山北、花山東、支硎山的南面寒山壁岩上。從明代萬曆年間開始,自高士趙宧光開始,無數文人墨客乃至乾隆皇帝紛紛在此題詩,並勒之岩壁。

這些摩崖石刻,字體以篆行為多,風格各異,鐫刻極精,惜部分題刻已漫漶,現尚存十七處,有「千尺雪」、「躡青冥」、「芙蓉」、「凌波棧」以及清乾隆長句等。寒山眾多的摩崖題刻,為我們研究明末清初的書法藝術,提供了實物史料。

5

東渚:窯墩遺迹

窯墩遺址位於江蘇省蘇州市虎丘區東渚鎮淹馬村范家裡村北,為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遺址範圍大,年代跨度廣,且緊鄰太湖,是一處極為重要的遺址。

這樣文化底蘊深厚

風景絕美的高新區

你怎能不為TA點個大大的贊呢?

部分圖片來源蘇州高新區旅遊局

新浪博客


推薦閱讀:

讓日本心酸的博弈:澳棄購蒼龍級潛艇背後各國有哪些戰略考量
生在農曆這3天的人,背後有貴人撐腰,再窮也會富
劉備長相背後的秘密,曾因缺少男性特徵惹出人命?
「張藝謀復婚」背後啥玄機? [圖]
觀點|闡釋事物發展背後的「機制」

TAG:故事 | 發現 | 真跡 | 乾隆 | 背後 | 這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