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菩薩為什麼會由男變女?
觀世音,梵文為阿婆盧吉低舍婆羅,又稱「光世音」、「觀自在」。但因唐朝時避太宗李世民之諱,去掉了中間的「世」字,簡稱「觀音」。
也許有的看官知道,佛教有「三大凈土世界」一說,其中影響最大的乃「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就是阿彌陀佛,他有兩大肋侍,左為觀世音菩薩,右為大勢至菩薩。
西方三聖圖,中間的是阿彌陀佛,兩邊分別是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
什麼是肋侍?淺白講是護法。有時候也作「肋士」,這「士」就是「大士」。所以,在《新白娘子傳奇》中,我們常聽見白素貞喊「觀音大士」,正緣於此。
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中的觀音大士
按:《法華經》云:「苦惱眾生,一心稱名,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以是名觀世音。」還有一說,佛家謂觀世音化三十二應身,入諸國土上現八萬四千手臂,指引眾生,所以又有「大慈大悲」之稱號。
此處多補一句。今天我們有三大道場,即:五台山的文殊菩薩,峨眉山的普賢菩薩,普陀山的觀世音菩薩。
普陀山觀音雕像
那觀世音為何又叫「觀自在」呢?
這是唐玄奘的翻譯。大概取自佛教「常樂我凈」的四德:永恆、恬靜、自在和清凈。所謂「自在」,就是沒有束縛,自己能夠主宰「我」。至於「觀自在」,一是有大智慧,二是有慈悲。
但其實觀世音的前半生並不可考。讀過《紅樓夢》的看官,興許記得第五十回「蘆雪庭爭聯即景詩,暖香塢雅制春燈謎」,李紈說老太太昨兒叫燈謎,她做了兩個《四書》的,其中一個謎面即是:
觀音未有世家傳。
林黛玉猜著了,道「雖善無征」。意思就是說,觀世音生平不可考。
不過,貧道還聽到一個說法,觀世音是由印度《梨具吠陀》中的雙馬童神演化而來。因為兩者都有救苦救難之秉性。但限於篇幅,此處不再展開。
在宋代以前,觀世音是男是女,並沒有定論。
宋彩繪木刻觀音菩薩像
看官們應該都熟知杜牧的這句詩,「南朝四百八十,多少樓台煙雨中」。確實如此,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華大地迅速發展,信徒甚多。尤其出家的尼姑和在家的女居士數量暴增。
在這裡貧道普及一下,出家並不是佛教的發明。但佛教信徒有出家男女二眾和在家男女二眾之分。出家的一般稱「僧人」。而「尼」是從「比丘尼」的字尾而來,後演化成女信徒的稱呼。
確實南朝的女信徒太多。然而當時的諸佛、菩薩和羅漢清一色都是男性。這不合理啊。但是在我們道教中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因為以西王母為首的女仙很多。
看官們知道,女性更具親和力,更善於傾聽。佛教只能打破慣例,塑造一名女菩薩滿足信徒們(包括男的)的需求。而觀世音正是最佳「神」選,因此逐漸由之前的非男非女,變成一名女菩薩。
按:明胡應麟《庄岳委談》云:
今塑畫觀音像,無不作婦人者。蓋菩薩相端妍靚麗,文殊、普賢悉爾,不特觀世音也。至冠飾以婦人之服,則前此未聞。
確實如此,在我國早期觀世音造像多是男身,而且,那時觀世音嘴唇上還留有兩撇小鬍子。
有兩撇小鬍子的觀音像(局部)
那麼觀世音從何時由「男的」變成「男的」呢?
大約在南北朝後期,開始出現觀世音女性像。而女相觀世音盛行卻在唐代以後。譬如《北齊書·徐之才傳》載:
武成酒色過度,恍惚不恆,曾病發,自雲初見空中有五色物,稍近,變成一美婦人,去地數丈,亭亭而立,食頃,變為觀世音。
到了宋代,又有人將觀世音附會成妙庄之女「妙善」。從此以後,觀世音像皆是女性。
這裡,貧道得出一個結論:凡是外來的神仙在中國,都要「入鄉隨俗」。否則無法立足,觀世音和上帝皆如此。
推薦閱讀:
※菩薩戒比丘體妙:印順法師破滅大乘的行為正是佛教「獅子身中蟲」
※菩薩戒正說(上)第五講 悟顯法師 講述
※山頭庵舉行「觀音菩薩成道日」敬拜活動
※普賢菩薩行願品(廣超法師講解)
※常啼菩薩的求法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