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董其昌作品欣賞(七)
明代 董其昌作品欣賞(七)
仿黃公望山水 立軸 設色紙本
題識:自義陽至大石天池,山水間深,歷閱兩月都不作畫,今往梁溪,友人攜大痴道人畫見示,乘興為此亦差近之。玄宰畫並題。鈐印:董其昌、玄宰氏
董其昌《仿大痴山水》為清宮舊物,曾入內府遞藏,干嘉兩代君主均有收藏印鈐蓋於本幅。《石渠寶笈》三編並有詳述。玄宰畫筆稱雄當世,又開清代繪畫正統派之先河,其功德昭於畫史。此《仿大痴山水》其自題曰:「友人攜大痴畫見示,乘興為此,亦差近之。」其「抗心稀古」的高標自許可以想見。雖為仿先賢法所成篇幅,而筆墨情味實則自家機杼。畫中樹如曲鐵,山似畫沙,全以草隸奇字之法,皴筆不多,絕去甜俗。這一時期作者已由「熟外熟」轉向「熟後生」的審美追求,構思運筆均任其自然,隨興而行。在有意無意之間,顯現出粗細、虛實的筆墨變化,故其作能於簡淡中存韻味,於秀潤中見精神。這些特旨在這幅《仿大痴山水》中均能領略而須悉心玩味。誠如古人所云「看似尋常最奇崛,誠如容易最艱辛」。
仿黃公望山水 鏡心 水墨紙本
款識:自義陽至大石天池,山水間深,歷閱兩月,都不作畫。今往梁溪,友人攜大痴道人畫是示,乘興為此,亦差近之。
董其昌這幅擬公望之作,創作年代不詳,根據推斷,當是他在六十歲左右所作。畫之右上方款識可見,董其昌對自己信筆擬古之作頗為自信與滿意。此畫所鈐之印除畫家的兩方朱文印章外,還有嘉慶御覽以及三希堂、石渠寶笈等八方。足可見證董畫堪為稀世之珍。細覽畫圖,果然大痴氣象,雖僅為截句短章式的片斷之作,但筆墨之功顯然千錘百鍊,爐火純青。山石的勾勒與皴擦輕鬆逸如,彷彿信筆寫來。子久常以虞山、富春江作為素材入畫,披麻長皴是黃公望表現蔥蘢蓊鬱的江南春秋之多見手法。董其昌深得其意,寫來一樣清靈優雅,婉轉生姿。其疊石成峰,積木為林,神與心會,渾如天然。因無凝滯,方得機趣與韻致。其峰巒之外的曠野、村舍,溪橋漁舟,在蒼茫空朦的氣色中歷歷入畫,昭示了江南翠微杳靄的特有風情。此圖筆調洗鍊,造型無概念化。近景石坡及幾株俯仰多姿的喬木掩映下的板橋將視線引至畫外,無形中延伸了畫之意境,中景以寥寥數筆勾畫的屋舍,則簡約到了極致。遠處的空明虛靜,使人遐想不已,這也是文人畫品的高妙所在。
仿黃公望山水 手卷 紙本水墨 1616年作
董其昌對元代山水名家黃公望的藝術極為讚賞,認為「元季四大家,以黃公望為冠」。他對所得黃氏作品悉心體會,臨摹不倦。此圖便是董其昌62歲時臨仿黃公望筆意創作的一幅山水畫精品。圖中峰巒綿延,於高低錯落中顯現出逶迤起伏的節奏感。在移步換景的設陳布勢及草木樹石的勾描筆法上均可見董氏宗學黃公望注重神韻的表達。
溪山秋霽 手卷 水墨絹本
仿北苑溪山亭子圖 立軸 設色絹本
題識:仿吾家北苑溪山亭子圖。玄宰。鈐印:董氏玄宰
題跋:亭皋木葉下,瀧首秋雲飛。二語極類此圖,玄宰亦必點首。眉公。鈐印:眉公
作為一個劃時代的山水畫大家,董其昌特別幸運的是能以鑒定家的身份遍讀當時南北各大收藏家所藏的歷代法書名畫,目識心會,淘洗精華,融鑄古今,終於獨出機杼成就為一代宗師。對於古人,他幾乎不作真正意義上的臨摹,他所說的「仿某家」、「法某家」等,其實只是取意思,啟靈感,尋一個作畫的契機而已。這幅畫就是這樣,說是仿北苑,不過是取其江南氣息及圓潤的筆意罷了。但它接近於宋元的江南畫派卻是實情,如一江兩岸的構圖出自倪迂,長披麻的皴法接近大痴,高處的峰巒則彷彿二米和高克恭。化眾法為我法,變古則今,這便是董其昌的手段。董其昌畫水墨為多,設色的較少。此圖更有其摯友陳繼儒題識,頗難得。
秋山圖 立軸 丙辰(1616年)作
此為董其昌於1616年(萬曆44年丙辰)10月為金玉檢所作,是年董其昌62歲。根據畫上的題跋可知,該畫於1625年(天啟5年乙丑)4月為金玉檢轉贈相國聖斐,聖斐大喜之下又向董其昌索題,董見此精心之作所贈得人,被聖斐珍愛有加,於是又題云:「此余為金玉檢作者,今歸聖斐相國,聖斐攜之游梁,嘗掛之菟園雪台中,煙雲詞賦,俱為俱養傢具矣。乙丑四月之望,玄宰。」這時的董其昌已是71歲高齡的老人了,但題字依然神采奕奕,炯炯有神。聖斐何人也?尚未查出,但從目前已知的資料可知,董其昌贈聖斐相國的書畫作品共有四件,俱為董氏平生精品。1611年董其昌以藏經紙書《別賦》《舞鶴賦》冊頁二十二開,1625年(乙丑)4月,題贈聖斐丈;是年是月聖斐相國喜得董其昌在1616年為金玉檢所作此《秋山圖》而請董氏囑題;1623(癸亥)10月22日董其昌為其題《山水冊》;1632年(壬申)8月29日董其昌以高麗鏡光紙為聖斐作《雜書卷》(現藏無錫博物館),這四件作品在《董其昌年譜》中都有記載。由此可見,董其昌與聖斐其人的交情非同一般,不但所贈作品精詣出眾,而且可知在近20年的時間段里不斷往還,交誼至深。
《秋山圖》所用的絹料也卓然不同,它取用於董其昌自製的麥牙黃絹本,據史料記載,董其昌既為一代書畫大家,所用絹素紙本均極精心,曾自製麥牙黃絹本用於平生得意之作,而此種絹本目前流傳存世的只有兩件:其一為上海博物館收藏,再者就是這件《秋山圖》軸了。此作設色輕麗明靚,色墨之間互為融洽又見骨見筆,皴法則一反常見的披麻皴而兼用折帶皴的手法,近景的樹法則穿插得宜,層次分明,整幅畫的境界可稱「骨力洞達,氣韻超逸」,實是董氏平生少見的奇絕之跡。
疏林晴巒 手卷 水墨絹本
仿黃子久筆 立軸 丙辰(1616年)作
仿黃子久秋林讀書圖 水墨絹本
林壑幽居 立軸 水墨紙本
款識:董玄宰仿子久筆意。鈐印:董其昌印(白文)
此作乃意仿黃公望山水之作。隔江遠山靜卧;中景兩間茅屋在坡石大樹旁閃現;近處群樹成行,勁枝繁葉,林木叢生於山石間,而下掩著通幽曲徑。山石用潤筆,筆法乾淨利落,皴染結合。畫面突出山峰,渲染江南秀潤風光。整幅作品,畫家用筆肯定,技巧熟練,無輕浮之感,用墨富於變化而不雜亂,畫面濕潤,墨氣淋漓,筆勢瀟洒而秀潤,墨色透明而凝重。體現了作者秀朗明潤的筆墨技巧和蔥鬱蒼茫的山水畫風格。
推薦閱讀:
※寶寶棉襖棉褲裁剪及作品
※Michael Lewis攝影作品
※貝藍品作品欣賞
※Wen Liu 時尚人像攝影作品欣賞
※俄羅斯女畫家Maria.Kreyn繪畫作品
TAG: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