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研究】鄭羽:當前國際熱點的快速轉換與中俄美三國的政策互動

來源:《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2016年第4期

轉自: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

作者:鄭羽(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

【內容提要】本文通過對2013年底以來相繼出現的國際熱點問題的分析,闡述當前國際戰略形勢的若干最新特徵,分析中俄美三國在其中的戰略運籌和政策目標,並對這些事態對中俄美三角關係的影響作出扼要的分析。

【關鍵詞】烏克蘭危機 敘利亞危機 南海問題 朝鮮半島核危機 中俄美關係

【作者簡介】鄭羽,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

2013年以來,國際戰略形勢呈現出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以來前所未有的特點,國際熱點高密度出現與快速轉移,某一國際熱點危機仍然懸而未決,新的熱點快速到來,當幾乎所有大國面對新危機並在謀求解決之道時,另一場危機已經不期而至。例如,2013年底爆發的烏克蘭危機經過兩次停火協定之後仍然未見走出危機的曙光,敘利亞和伊拉克迅速升溫的難民潮不僅使整個歐洲大陸動蕩不安,而且使全世界都為之憂心忡忡。2015年9月俄羅斯以打擊伊斯蘭國勢力為名大規模出兵敘利亞,將難民問題和敘利亞危機推向了國際輿論關注的頂端。而在中國南海,美國派出偵察機和大型軍艦多次進入中國島礁附近,導致美國國家戰略重心東移以來中美之間最為嚴重的准軍事對抗,同樣使國際社會繃緊了神經。不久,朝鮮半島核危機再度爆發,隨著聯合國安理會空前嚴厲的對朝鮮制裁議案獲得通過,美韓30萬軍隊聯合演習,半島戰事山雨欲來風滿樓,國際社會關注焦點再次轉移到地球的最東端。

近年來國際熱點問題的高密度出現與快速轉移,是傳統安全範疇的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競爭與非傳統安全範疇的恐怖主義與核擴散危險交互作用的結果。在這一過程中相關大國特別是中俄美三國之間的政策互動,既有零和博弈,也面對著榮損一致的共同挑戰,深刻地反映了中俄美三國關係的複雜性和當前國際戰略形勢的新特徵。

一 烏克蘭危機餘波未平

就國際環境而言,烏克蘭危機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全球各國普遍增長乏力,一些國家或國家集團力圖通過擴大區域經濟一體化來為本國或本集團經濟發展尋求外部動力(例如,2009年歐盟「東方夥伴計劃」正式開始實施,2011年10月普京正式提出歐亞經濟聯盟發展的路線圖,2013年9月中國領導人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相鄰地區的一體化機制激烈競爭的產物。

烏克蘭不僅是一個處於多邊經濟一體化機制角逐的國家,又是幅員上僅次於俄羅斯的具有較大市場容量的歐洲第二大國,同時又是兩個一體化機制的地緣交叉國家,歐盟與歐亞經濟聯盟在此處的激烈碰撞,造成了蘇聯解體後烏克蘭烈度最大的對外關係危機和國家生存危機。

2004年烏克蘭發生的顏色革命,就當時的性質而言,還只是烏克蘭制度模式和發展模式之爭,其直接意義更多的只是涉及烏克蘭自身。儘管這次危機導致俄羅斯與美國自九一一事件以來所形成的反恐夥伴關係的終結,但俄羅斯的反應相當克制。而2013年底以來的這次危機,決定了歐洲相鄰的兩個經濟一體化機制在何處分界,對歐洲大陸的地緣經濟態勢和地緣政治態勢具有長遠的和全局性的影響,對俄羅斯今後在國際經濟與國際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因此,俄羅斯對此次危機作出了空前激烈的反應。

美國所支持的歐盟與俄羅斯領導的歐亞經濟聯盟是造成此次烏克蘭危機的兩大外部因素。就俄羅斯的因素來說,在1991~2013年的二十餘年中,烏克蘭將俄羅斯作為對外經濟合作的首要夥伴,但是透過國家關係影響經貿關係的曲曲折折可以明晰地看到,與俄羅斯的經濟合作在最好的情況下也只是帶來增長,但沒有帶來發展,也就是說沒有給烏克蘭的國民經濟帶來值得稱道的技術進步和產業提升,而原來比烏克蘭落後得多的波蘭由於與歐盟,特別是與德國合作而一躍成為東歐的電子技術中心,經濟指標和產業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進步。上述情況對於已經失去等待耐心的烏克蘭精英的啟示是,俄羅斯以能源生產為主題的經濟運行模式是烏克蘭無法效仿的,其產業技術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都不會給烏克蘭帶來快速的進步,烏克蘭必須重新選擇對外經濟合作的優先方向。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亞努科維奇由於種種現實困難,在總統的許可權內只是暫停與歐盟簽署聯繫國協定,就在烏克蘭國內引發了直接威脅政權生存的軒然大波。

俄羅斯在2014年3月迅速奪取了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半島後,並沒有停止對烏克蘭的懲治。它對烏克蘭東部俄羅斯族謀求獨立的地方武裝的各種形式的支持,使亞努科維奇政權倒台後的危機不僅沒有止息,而且愈演愈烈。

烏克蘭危機對中俄美三角關係產生且仍保持著全局性的影響。2011年底美國國務院對俄羅斯國家杜馬選舉舞弊的指責嚴重地毒化了美俄關係的氣氛,2013年7月俄羅斯收留避難的斯諾登使俄美關係嚴重惡化,但是它們都沒有像烏克蘭危機那樣不僅在實質上,而且也在形式上徹底終結了奧巴政府第一任期開始的美俄關係重啟的進程,美國動員了幾乎整個西方世界和全體盟友對俄羅斯進行逐步升級的全面經濟制裁。儘管仍然存在著不時進行的兩國外長級接觸,但俄美關係實際上已經處於蘇聯解體以來前所未有的外交對抗狀態,以至於2015年2月發表的最新版《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將「應對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當作目前美國維護國際安全的五大任務之首(註:這五大任務分別是:應對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削弱和擊敗伊拉克境內的伊斯蘭國;抑制埃博拉病毒的傳播;控制核材料的擴散;減少全球碳排放。2015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The White House.http://www.whitehouse.gov/sites/default/files/docs/2015_national_security_strategy.pdf)。

就俄羅斯方面來說,在美國奧巴馬政府於2009年開始執行美俄關係「重啟」政策,2010年實施戰略重心東移後一度「賦閑」的俄羅斯重新開始處於中俄美三角關係角逐的前沿,俄美關係的緊張程度同樣在俄羅斯的最新官方文件中有所反應。例如,2015年12月31日俄總統批准的《俄羅斯聯邦國家安全戰略》,在蘇聯解體後的25年來首次在本國的官方戰略文獻中明確將美國表述為對俄羅斯的遏制力量:「俄羅斯奉行獨立的內政外交政策遭到了試圖保持自己在國際事務中統治地位的美國及其盟國的反對與阻撓,美國及其盟國實施了遏制俄羅斯的政策。」在美國及其西方盟友的聯合制裁中陷入經濟困境和外交孤立的俄羅斯,開始尋求中國的經濟和外交支持,將談判多年懸而未決的天然氣合作項目作為俄方在外交和經濟上一舉兩得的有力手段,2014年5月中俄東段天然氣購銷合同,2014年11月中俄西線天然氣供氣框架協議相繼簽署。中國方面給予戰略夥伴的支持具有相當的力度,在世界各國普遍譴責俄羅斯對烏克蘭侵略的時候,中國政府「事出有因」的表態實際上袒護了俄羅斯,而且,中國明確表示反對和不參加隨後開始的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2015年7月在俄羅斯烏法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峰會發表了元首聯合宣言,提出「未經聯合國安理會授權將經濟制裁作為對國家的施壓工具是不能接受的」。2015年5月10日,中國海軍艦隊與俄羅斯海軍在地中海一起舉行了以慶祝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70周年為名的聯合演習。其不同尋常的意義在於,中國軍隊在二戰中沒有成建制地參與歐洲戰場的作戰行動,在烏克蘭危機的背景下,在通往黑海的水上通道地中海舉行聯合軍演,實際上是對俄羅斯在黑海沿岸外交和軍事行動的支持。

總之,烏克蘭危機徹底終結了美俄關係「重啟」的政策,也終結了美國試圖緩和與俄羅斯的關係專註於戰略重心東移的三角關係格局。烏克蘭危機出現以後,美國實際上開始同時面對與中國和俄羅斯的激烈的外交角逐。但需要指出的是,由於美國在烏克蘭危機中投入不多,「亞太再平衡」的國家戰略沒有因為美俄關係的惡化而受到實質性的影響,而俄羅斯不僅國際形象嚴重受損,經濟遭受嚴重打擊,而且歐亞經濟聯盟開局就元氣大傷。

二 敘利亞危機異軍突起

2015年9月30日,俄羅斯空軍突然對敘利亞境內的「伊斯蘭國」勢力實施了第一輪大規模空襲。儘管2011年1月以來敘利亞危機愈演愈烈,俄羅斯曾經向親俄的阿薩德政權提供了各種方式的外交、經濟和軍事援助,但直接大規模的參戰,這還是危機爆發五年半以來的首次,也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在獨聯體國家以外首次使用軍事力量。俄羅斯選擇在此刻開始大規模的空襲行動,固然與敘利亞內戰的形勢有很大關聯,此時,阿薩德政權在逐漸強大的伊斯蘭國勢力和反對派武裝的同時進攻中,關鍵城市和軍事要地連連失手,政權已岌岌可危。但除了挽救親俄政權於既倒外,俄羅斯這一看起來突然實際上準備已久的軍事行動具有多重目的。

首先,突破西方國家聯盟因烏克蘭危機對俄羅斯的外交孤立,顯示俄羅斯仍然是中東地區,同時也是國際舞台上舉足輕重的力量。

其次,「伊斯蘭國」勢力的迅速壯大導致中東地區難民數量迅速增加,歐洲國家由於難民的大量湧入而引發了各種問題,俄羅斯以打擊恐怖主義為名而採取軍事行動,意在啟動與美國及其歐洲盟友的反恐協作,從而改善與西方聯盟的關係。

其三,打擊發展迅速的伊斯蘭國勢力,這不僅要有效地遏制其勢力逐步與俄羅斯境內恐怖力量兩相呼應,而且對俄羅斯周邊安全和中亞安全也有著重要的防範作用。

其四,有利於提振因陷入經濟困境而低落的民族精神與軍隊士氣。

在持續的大規模轟炸行動穩定住敘利亞戰場的軍事形勢後,俄羅斯不斷地向美國為首的西方聯盟展開了緩和關係的外交行動。2015年9月末,普京親自出席聯合國大會,並積極聯絡各國,希望建立儘可能廣泛的打擊「伊斯蘭國」統一戰線。普京同時向聯合國安理會呈遞議案,要把「伊斯蘭國」作為恐怖組織列入聯合國的制裁名單。美國反對普京的這一議案,全力阻止此議案被提交安理會投票「。2015年11月,俄羅斯總檢察長在國際檢察官大會上再次提出在聯合國簽署國際反恐怖主義公約,但同樣不被西方國家理睬。普京在2016年1月繼續向西方做出和解姿態,表示願意與西方達成妥協,即不再堅持用武力保衛巴沙爾政權,而是同意通過各派政治力量的和談尋找解決危機的途徑,同意通過新的總統選舉決定現政府的去留。2016年3月14日,在日內瓦敘利亞各派政治和談啟動的第一天,俄羅斯宣布從敘利亞撤出大部分武裝力量,只留下少量部隊駐紮在塔爾圖斯和拉塔基亞的海空軍事基地。對於俄羅斯這次具有實質性意義的讓步,美國作出了積極反應。3月28日,美國國務卿克里訪問莫斯科之後表示,如果俄羅斯切實履行明斯克協議,美國將解除對俄羅斯的制裁。俄美關係有所緩和。

三 中美南海對峙成為新的熱點

就在國際社會密切關注敘利亞境內軍事形勢的變化之時,2015年10月末,中國媒體報道了美軍偵察機在中國控制的南沙群島島礁12海里的空域飛行,引起了中國國內輿論一片嘩然,認為是對中國主權的直接侵犯。在此之前美國官方曾經多次表態指責中國在南沙群島大規模擴建島礁,修建軍事設施的舉動威脅和破壞了南中國海水域的航行自由。此後又有輿論指出,美國軍機以前也曾出現同樣的飛行,而根據相關國際法,海平面以下的島礁不具有12海里領海權。儘管如此,中國國內各界普遍對美國是否有意挑起軍事摩擦,牽制中國的穩定發展充滿疑慮。更重要的是,這是2010年美國開始實施戰略東移政策以來,美國軍事力量涉嫌直接挑戰中國主權的行為,不能不引起國際輿論的密切關注。

就在中美政府之間就上述事態進行各持己見的溝通以及互相指責,中國國內朝野分析和揣度美國戰略意圖之時,同樣在中國南部的事態釋放出與島礁事件相反的信息。

2016年1月,在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前夕的民調顯示,民進黨領導人獲勝將毫無懸念之時,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羅茲重申「一個中國」的立場,美國四位前國防部長則罕見地一起隔海喊話,警示台灣新政府要「珍惜兩岸成果,勿讓美國為難」。選舉後,美國現任副國務卿和前任國務卿分別重申一個中國的立場和對台海局勢穩定的關切。這表明,美國在與中國的全球性競爭中仍然相當自信,鼓動台獨勢力,造成中美兩國軍事對峙以牽制中國大陸的發展與穩定,並不在美國的對華戰略考慮之內。

在這種背景下,台灣領導人選舉前後美國官方關於堅持「一個中國」,希望保持台海地區的和平穩定的表態,不僅對消除上述疑慮起了重要作用,而且進一步說明了美國方面主要是在經濟領域與中國展開競爭的戰略謀劃。這在近兩年的美國政府的國家戰略文獻中也可以得到證實。

2015年1月20日,奧巴馬總統發表執政以來的第七篇國情咨文。在論及重塑美國國際經濟領域的優勢地位和振興本國經濟時多次談到中國,而且政策表述明確具體,諸如在經濟發展最快的亞太地區用美國制定規則來取代中國制定規則;同中國爭奪「世界工廠」的地位,「從中國回收工作機會」;像中國一樣加快經濟改革,甚至提及像中國一樣發展世界領先的高速鐵路技術,等等。可以認為這是鎖定他執政任期最後兩年內美國對華戰略競爭的首要領域。

中國戰略分析界認為,奧巴馬政府推行主要針對中國的戰略重心東移政策始於2009年11月他那次不太成功的北京之行。從那時以來,奧巴馬政府試圖從以下幾個領域制約中國實力的增長:軍事力量向亞太地區集結以威懾中國用武力解決島嶼爭端的可能;加強與亞太地區盟友的關係以牽制中國政策目標的實現;以TPP為機制來保護美國在亞太地區貿易和投資領域的利益和地位,對中國進行准入式限制。然而五年來的經驗表明,增加在亞太地區軍事投入不僅與國內削減軍費的法規相矛盾,而且對於控制中國自衛式行為效果不大;加強與盟友關係的政策也無助於制約中國在這一地區眾多國家貿易與投資合作的快速增長。而且,美國開始實施戰略重心東移前後的歷史經驗都表明,中國不是通過軍事與外交政策的大幅變動來造成美國政府所謂的亞太地區戰略失衡的,而是通過持續的經濟發展所產生的對外貿易額與海外投資能力的迅速擴大來影響國際與亞太地區貿易格局與投資市場的。因而,奧巴馬政府確定未來首先是在經濟技術領域和貿易與投資規則領域與中國展開競爭,是對以往經驗的明智總結。

應該承認,奧巴馬政府這一新的對華政策定位,將對中國的相關政策構成極大的挑戰。顯而易見,美國的總體經濟實力,在眾多加工工業技術領域的領先水平,在服務貿易和金融領域明顯的優勢,亞太國家與美國關係正常化水平遠遠高於中國,都會幫助美國在這場戰略競爭中獲取相當大主動。而中國在亞太地區與美國競爭的主要工具主要是由於地緣相近和價格水平低所產生的貿易優勢,以及多年貿易順差所積累的外匯儲備所形成的巨大的海外投資能力。同時,應該承認,中國在亞太地區所倡導的海上絲綢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都面臨著一系列的不確定性。

特別應該強調的是,中美兩國在經濟技術領域的戰略競爭,並不完全是消極的。根據美方的統計,2013年中美貿易額已經高達5 800億美元,2014年超過6 000億美元。根據中方統計,在中國對外貿易總額下降8%的2015年,中美貿易額仍然達到了5 583.9億美元,同比增長0.6%。中國取代了加拿大成為美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兩國如此巨大廣泛的經濟依存會產生一個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結果,任何一方的經濟技術進步都會使另一方受益。這種競爭也將迫使中國加快經濟領域的改革和調整,尋求更加具有競爭力的技術、經濟結構和管理機制。而且,中美兩國在亞太地區經濟一體化領域所展開的博弈,在客觀上將給該地區的經濟貿易發展帶來更多的活力。

當然,奧巴馬政府對華政策這一新定位並不意味著美國在軍事安全領域放棄對中國的防範、圍堵甚至威懾。然而,綜上所述,在經濟領域、在制定國際規則、技術與貿易方面與中國展開全面競爭將是美國近期對華戰略博弈的主要領域,這將比軍事外交領域的圍堵和防範給中美關係帶來更多的正能量。而且,很明顯的前景是,中國在國際競爭中將越來越多地表現出自己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將更多地參與全球治理和國際秩序的維護,這將是未來美中合作的必然領域。奧巴馬總統在本次國情咨文中以讚賞的口吻談及兩國在2014年11月在全球減少碳排放領域所達成的協議,就說明了這一點。

2016年新年伊始,美國對華戰略的上述指向得到進一步加強,美國政府將經濟領域的競爭作為美國與中國進行全球領導權競爭的首選領域,從2016年的咨文看,這一戰略選擇沒有變化。奧巴馬在他最後一篇國情咨文中強調:「在當今世界,與其說邪惡獨裁國對我們構成威脅,不如說經濟衰退國對我們的影響更大。……中國經濟的轉型正在對我們產生衝擊。」這裡所說的衝擊,其實是指中國的經濟轉型客觀上造成了對美國的新的競爭態勢。2015年,兩國在國際經濟領域和國內經濟發展的競賽中各有千秋。

首先,在制定國際貿易規則領域。2015年10月5日,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12個國家已成功結束「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談判,達成TPP貿易協定,美國在制定貿易規則方面領先一籌。同年6月2日和17日,中國分別與韓國和澳大利亞正式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在美國制定的貿易規則中打開了兩個不小的缺口。

在國際金融和貿易領域,中美兩國也各有斬獲。隨著美國經濟的持續好轉,美元的國際地位進一步鞏固,對全球主要貨幣的匯率有較大幅度上升,對人民幣匯率同樣出現了大幅度升值。同時,中國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卻表現不俗。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發布的《1915年亞洲經濟一體化報告》的數字,2014年中國在亞洲高科技產品出口方面佔比達到43.7%,居亞洲第一位,韓國為9.4%,日本則為7.7%。此外,據美國的統計,2015年前三個季度美國高科技產品進口總額為3 162億美元,其中從中國進口為1 104億美元,佔比高於三分之一。

此外,在中美競爭的一個重要領域,國內經濟或者說國家實力發展的競爭中,美國方面表現更好。美國政府近年來的「製造業回歸」政策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產業技術進步卓有成效,就業率穩步上升,美元持續升值。而中國國內經濟狀況有所惡化,產能過剩狀況加劇,倒閉企業增多,特別是地方政府債務增多,對中國金融形勢和宏觀經濟形勢穩定形成較大壓力,在客觀上對曾經被廣泛宣傳的「北京共識」或「中國模式」提出了挑戰,即政府主導型和政府投資對國家產業布局和發展發揮重大影響的發展模式亟待調整。同時,美國政府治理經濟的經驗日益受到中國方面的重視。

國家間的國際競爭,一定程度上是國際戰略和政策之爭,但歸根結底是國家間綜合實力,特別是經濟實力之爭。一貫強勢的普京總統在俄羅斯經濟形勢的一片慘淡之中,不得不轉而謀求與西方的妥協,是國家實力無法支撐外交戰略和行為的最新案例。中美間競爭目前以經濟領域為主的態勢,在客觀上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對全球性的產業技術進步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同時對兩國間競爭性合作關係的形成與發展,對中國國內政策的調整與改革都有著極大的正面意義。

四 朝核危機再度出現

朝鮮2016年1月6日進行的第四次核試驗以及2月7日進行的第六次遠程導彈試驗,使原本就沒有解決,只不過其危機烈度時有起伏的半島問題再度引爆,不僅已成為東北亞地區政治與外交最為緊張和激烈的話題,而且,隨著美國軍隊大規模快速地在朝鮮半島海域集結,高達30萬人的美韓軍隊在2016年3月舉行了一系列空前規模的軍事演習,半島爆發戰爭的可能性急劇加大。半島局勢出現2003年10月六方會談啟動以來的最大變數,半島問題正在走向顛覆性的變化。這一新情況和新現實,使得中國的對朝鮮半島政策正在面臨新世紀以來前所未有的挑戰,朝鮮核問題以前所未有的緊張度成為中俄美政策互動的新熱點。

此輪朝核危機造成的新現實是:

其一,半島爆發戰爭的危險空前加大。鑒於美國與韓國對此輪危機的激烈反應,朝鮮半島防止核擴散的問題已經與北朝鮮政權的生存聯繫在一起。由於朝鮮政府通過不間斷的核試驗與導彈試驗來擴大本國核導彈的打擊距離,美國政府不能容忍或者說不能等待朝鮮政府最終擁有能夠威懾和攻擊美國本土的遠程核導彈,半島發生戰爭的危險已空前增大。

其二,中俄兩國被迫對朝鮮採取空前嚴厲的制裁。中俄兩國曾經不止一次地參加過因朝鮮進行核試驗或導彈試驗而引發的經濟制裁,但每次都有很大的保留,制裁主要是在軍事技術領域。而2016年3月以來,中俄兩國對朝鮮的幾乎所出口商品都進行了封鎖制裁。然而,這些未能改變中俄兩國特別是中國在此問題上的不利處境。儘管這些嚴厲制裁表明了中國主張半島無核化的堅定立場,有利於消除中國以往袒護朝鮮政權的誤解,但中國面臨著兩難的前景,不僅擔心朝鮮因制裁而經濟崩潰,最終威脅到其政權生存,而且還面臨著這些嚴厲的制裁未必能迫使朝鮮政權願意棄核的結果。同時,中朝關係因這次嚴厲制裁而瀕於全面破裂,增加了中國勸說朝鮮政府通過談判解決去核問題的難度。

其三,朝鮮半島先進反導武器的輸入和戰略穩定的破壞越來越難以阻止。在此輪朝核危機之後,日本韓國都先後與美國討論在本國部署美國最先進的高空導彈攔截系統「薩德」的問題。(註:較於美國名號響亮的「愛國者」反導攔截系統,其性能更加全面、優越。特別是「薩德」的攔截高度達到了40~150千米,即大氣層的高層和外大氣層的底層,這已經覆蓋了射程3 500千米以內彈道導彈的飛行中段,洲際彈道導彈的飛行末段。因此,這種「高也成,低也就」的系統既可以與「愛國者」等低層防禦系統中的「末段攔截系統」配合,攔截中、短程導彈的飛行中段,又可以與其他高空攔截系統相配合,對洲際彈道導彈的末段形成雙層攔截。同時,「薩德」所配雷達是當今最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解析度非常高,具有跟蹤和識別假彈頭能力。對戰術導彈彈頭的有效探測距離為1 500千米,對彈體的探測距離更遠,可用於對敵方發射的彈道導彈進行早期預警跟蹤並對其飛行的末段實施攔截。)如果說在此之前韓國還由於中國的立場有所顧忌,在朝鮮不斷進行核試驗和導彈試驗的情況下,中國反對立場的合理性被削弱,韓國不顧中國反對加快部署的可能性大幅提高。在韓國部署「薩德」系統,比起部署在日本,能將「薩德」的探測距離向西、向北至少推進300千米,從而能更方便地監視中國東北、華北、東南沿海大部分地區,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大部分的中遠程導彈發射活動。因此,這一態勢不僅會從根本上破壞半島的戰略穩定,而且對中國的戰略安全構成前所未有的威脅。

其四,中俄兩國的戰略協作面臨著空前複雜的挑戰。應該承認,中俄兩國一直都在堅定地反對朝鮮開發核武器與進行導彈試驗,堅定地主張半島無核化,朝鮮政府一意孤行的政策給兩國的利益都造成了很大的傷害,但同時兩國對朝鮮政權也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安全依賴。從中俄美三角關係的角度來說,朝鮮政權的存在同時成為中國東北和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一道地緣安全屏障,因此中俄希望朝鮮去核的過程不會改變朝鮮半島現存的地緣政治生態,這也是以往中俄對朝制裁問題上多有保留的根本原因,即使在此輪危機中被迫採取全面制裁的情況下,這一地緣安全考慮仍然沒有變化。當前的挑戰在於,一旦戰爭爆發,中俄將如何干預事態的發展來保留這一地緣安全屏障?

朝鮮去核的過程無論是以和平的方式還是非和平的方式都將是一個耗時較長的過程,有關國家的前期行為必然伴隨著一系列的後續行動。由於2016年是美國的大選年,奧巴馬政府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在其任內解決半島去核問題。因此,在目前相對沉寂之後的2017年,半島的軍事安全與大國博弈形勢,將充滿波雲詭譎。

五 幾點結論

其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各國經濟發展普遍乏力,各國和國家集團希望通過建立或擴大區域一體化機制來為自己的發展注入外部動力,導致一體化機制之間競爭空前激烈,同時,同樣目的的貿易規則之爭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儘管烏克蘭危機仍沒有結束,但美國阻止烏克蘭被歐亞經濟聯盟所包容的目的已經達到,在中美競爭是美國國家戰略長期首要目標的狀態下,美國始終具有緩解至少是凍結美俄競爭關係的戰略意圖。

其二,新興經濟體在21世紀初以來的加速發展,美國實力優勢的相對減弱與主動實施的戰略收縮的疊加效果,造成了多極化趨勢的加速發展,對原有的國際規則形成了較大衝擊,國際政治與經濟的戰略重心也隨之發生了位移,導致相關大國間的博弈也出現了與以往不同的新態勢。其最顯著之點是,大國間戰略博弈激烈程度增加,熱點轉換頻率加快。

其三,俄羅斯在反恐領域頻頻向西方示好並在一定程度上被美國所接受,在嚴厲制裁朝鮮核試驗問題上中美俄三國空前的基本一致,反映了三國間的競爭關係主要集中在傳統的地緣安全、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領域,而在非傳統安全領域則有著共同的利益並相對容易達成政策共識。

其四,美國較長期地奉行全球性戰略收縮,並將主要國家資源用於內部發展,將美中戰略競爭的主要領域鎖定在經濟領域,不僅將對美中新型大國關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而且其競爭結果對各自製度模式的全球示範效應具有意義深遠的影響。而俄羅斯將再次被排除在這種競爭之外,並隨著時間的推移日益顯示出其在產業技術競爭領域的劣勢,其溢出效應不僅涉及歐亞經濟聯盟,而且最終累及其國際地位。


推薦閱讀:

第一次北伐即使是不失街亭,諸葛亮能滅魏國嗎?
第十章 經達權變荀攸篇【原創】
音樂節目陸續開戰 今年要上演音樂節目「三國殺」
【地圖上的歷史】赤壁之戰(上)
【三國遺傳】鮑忠傳

TAG:三國 | 俄羅斯 | 政策 | 國際 | 中俄 | 互動 | 研究 | 轉換 | 熱點 | 羅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