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學《易經》第四十二卦:益——風雷益,震下巽上

打造給力的文化經典微學習平台,用優秀文化滋養您的生命。

作者:李守力 編輯:凌城

《易經》第四十二卦

益——風雷益震下巽上

小編導讀

益,上水下皿。益卦上巽,巽東南,先天卦兌澤位於東南,故巽風可裹挾澤水之汽,「益」上所以從水。益卦下震,震仰盂,震為長子主器(皿,器也),故「益」下從皿。益卦,減損上邊,增益下邊,民眾喜悅無邊,上層君王從上施恩於下層百姓,其道大為廣闊。

損益兩卦的《彖傳》是對帛書《要》篇損益二卦四時變化之象的高度濃縮,《雜卦傳》「損益,盛衰之始也」則是帛書《要》與《彖傳》論損益兩卦內容的最精簡概括。

帛書《要》說,英明的君主不用序四時,不用日月星宿之占,不用卜筮之占,就能知曉吉與凶,因為他順從了天地本性,這就叫做《易》道。研究天文之道,日月星辰不足以說明其全部(見於《尚書·堯典》),《周易》用陰陽來概括;研究大地之道,水火金土木不足以說明其全部(見於《尚書·洪範》),《周易》用剛柔來概括;研究人倫之道,父子君臣夫婦先後不足以說明其全部(見於《三禮》),《周易》用上下來概括;研究四時變化,複雜的萬物不足以說明其全部(見於《夏小正》、《月令》),《周易》用八卦來概括。因此,《周易》之成書,是因為其他經典里的那一類概念不足以說明天道、地道、人道、四時之變,所以用陰陽變化的原理來囊括天、地、人的變化之情(以簡馭繁),這就叫做《易》。

周易古經

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彖曰:益,損上益下,民說無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慶。「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動而巽,日進無疆。天施地生,其益無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象曰: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初九:利用為大作,元吉,無咎。

象曰:元吉無咎,下不厚事也。

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王用享於帝,吉。

象曰:或益之,自外來也。

六三:益之用凶事,無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象曰:益用凶事,固有之也。

六四:中行,告公從。利用為依遷國。

象曰:告公從,以益志也。

九五: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

象曰:「有孚惠心」,勿問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

上九: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

象曰:「莫益之」,偏辭也;「或擊之」,自外來也。

李守力微學通解

【42.1】

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白話】

益卦:適宜有所前往,適宜渡過大河。

【解讀】

○益卦,下震上巽,風雷益卦。《序卦傳》:「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

○侯乃峰《<周易>文字彙校集釋》:「益」,傳本《歸藏》作「諴」,秦簡《歸藏》殘缺。古音「益」影紐錫部,「諴」匣紐侵部,聲同屬喉音,或可通假。

愚按:符合損乾益坤、損上益下的卦有咸卦、未濟卦、益卦,這三卦都有損上乾一陽增益下坤一陰之象。楚簡《周易》、帛書《易》、傳本《歸藏》「咸」作「欽」,而傳本《歸藏》益卦作「諴」卦(諴的初文為咸),這是因為咸卦、益卦都有增益民眾、上下相感的卦象。由此可見《三易》卦符不變,卦義有繼承,卦名有演變。

○【卦名「益」蠡測】

益卦下震上巽,震為雷,巽為風,風雷益卦。巽為東南,為春夏之交的辰、巳月(農曆三、四月)。辰月穀雨氣,巳月小滿氣,兩氣皆帶水(雨、滿)。蓋地支五行,辰為水庫,巳申合化水。對應實際氣候,是指夏季東南季風裹挾太平洋暖濕氣流吹到中原大地,風馳雷掣而雨生,潤澤萬物,故風雷曰益。孔子在帛書《要》云:「《益》之為卦也,春以授夏之時也,萬物之所出也,長日之所至也,產之室也,故曰益。」

益,上水下皿。益卦上巽,巽東南,先天卦兌澤位於東南,故巽風可裹挾澤水之汽,「益」上所以從水。益卦下震,震仰盂,震為長子主器(皿,器也),故「益」下從皿。

【42.2】

彖傳說:益卦,減損上邊,增益下邊,民眾喜悅無邊,上層君王從上施恩於下層百姓,其道大為廣闊。「適宜有所前往」,因為九五與六二中正而應,有喜慶之德。「適宜渡過大河」,因為巽木震動故能運行。益卦下震動而上巽隨,日日前進沒有疆界。上天施降恩惠,大地受益化生,其增益遍及萬方。凡增益之道,要配合其時而行進。

【解讀】

○損上益下,民說無疆:

益卦上巽下雷,巽乾體,震坤體。損上乾之初陽而為巽,益下坤之初陰而為震,是為「損上益下」。乾為君,上也;坤為民,下也。益卦是上乾增益下坤之象,所以說「民說無疆」。

○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上」,指上卦巽卦的主爻六四,代表上層統治階級;「下下」,前「下」是動詞,指下降,往下施恩;後「下」是名詞,指下卦震卦的主爻初九,代表下層百姓。按卦象,上層君王從上施恩於下層百姓,其道大為廣闊。光,廣也。

○釋卦辭「利有攸往」:

指九五與六二既中且正而且相互應與,有喜慶之德,故「利有攸往」。

○釋卦辭「利涉大川」:

益卦上巽為木為舟,下震為大途為動為行,此之謂「木道乃行」,故曰「利涉大川」。此觀象從上卦到下卦,是《連山易》的繫辭理法。

○益動而巽,日進無疆:

此按《彖傳》傳統思路,觀象從下卦到上卦,益卦下震動,上巽隨,動而隨之,故「日進無疆」。

○「天施地生,其益無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天施地生,其益無方」,與「損上益下,民說無疆」意義相同,無方、無疆是互文,損上即天施,益下即地生(從卦象角度,將損益二卦看作由泰否二卦變來,似有道理,但若類推到其它卦,就必然導致「失之毫釐,謬以千里」的「卦變說」。)

「損上益下,民說無疆」,言人事,要讓民眾受益;「天施地生,其益無方」,言方位,要讓萬方受益;「凡益之道,與時偕行」,言時機,要讓民眾隨時受益。

損卦《彖傳》出現三個「時」,說明統治者納民稅要謹慎適時;益卦《彖傳》只出現一個「時」,兩個「無疆」,一個「無方」,說明統治者施民惠要因時隨地並持之以恆。此再次體現了《周易》的民本思想。

○「益動而巽,日進無疆。天施地生,其益無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是由帛書《要》篇孔子論益卦「春以授夏之時也,萬物之所出也,長日之所至也,產之室也」提煉而成。詳見文末。

損益兩卦的《彖傳》是對帛書《要》篇損益二卦四時變化之象的濃縮,《雜卦傳》「損益,盛衰之始也」則是對損益兩卦的《彖傳》又做了高度總結。

○范仲淹《易義》曰:

《益》,剛來而助柔,損有餘而補不足,自上惠下之時也。天道下濟,品物咸亨。聖人下濟,萬物咸寧。《益》之為道大矣哉。然則益上曰損,損上曰益者,何也?夫益上則損下,損下則傷其本也,是故謂之《損》。損上則益下,益下則固其本也,是故謂之《益》。本斯固矣,干斯茂矣。源斯深矣,流斯長矣。下之益上,則利有竭焉。上之益下,則因其利而利之,何竭之有焉。是故,木以動也,涉大川而無患。雷風與也,興萬物而無疆。明《益》之道,何往而不利哉。

【42.3】

象傳說:上風下雷,是益卦的象;君子由此領悟看到善行就跟著去做,有過錯就立即改正。

【解讀】

○益卦上巽,巽為齊,為繩直,為白,為遜,故可引申為見賢思齊。震為雷,為改過,故曰「有過則改」。

《大象傳》觀象自上及下,此先儒所忽視者也。如李光地曰:

「雷者,動陽氣者也,故人心奮發,勇於行善,故有遷善之義。風者,散陰氣者也,故人心蕩滌,消其惡念,故有改過之義。」

按《周易·大象傳》,震卦有改過悔過之義,而無有遷善之義。如:

雷電噬嗑。先王以明罰敕法。

雷在天上,大壯。君子以非禮弗履。

雷雨作,解。君子以赦過宥罪。

洊雷,震。君子以恐懼修身。

雷電皆至,豐。君子以折獄致刑。

震卦所以有改過之義,蓋古人以為雷為天之怒,如嚴父教訓子女之呵斥也。

【42.4】

初九:適宜用做農耕大事,至為吉祥,沒有咎害。

象傳說:初九能至為吉祥而無咎害者,乃因(居上位者)不增加民眾農耕之外的其他勞務。

【解讀】

○按卦象,益卦乃上乾初陽增益下坤初陰而得,故初九為益卦成卦之主(如損卦上九為成卦之主)。益之大者,莫大於耕植,《國語》所謂「夫民之大事在農」,「大作」謂農耕也。言「無咎」者,初九處於卑下之位故。處農耕大作之時,「王事唯農是務,無有求利於其官以干農功」,即「下不厚事也」。不厚事,謂不增加下民其他勞務,使能專事耕種。

○「大作」謂農耕(此義自漢以後近於失傳,故特此論證):

1.《繫辭傳》「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2.虞翻曰:大作謂耕播耒耨之利,蓋取諸此也。坤為用,乾為大,震為作,故「利用為大作」。震,二月卦,日中星鳥,敬授民時,故以耕播也。

3.侯果曰:大作,謂耕植也。處益之始,居震之初。震為稼穡,又為大作。

4.《國語·周語上》:

宣王即位,不籍千畝。虢文公諫曰:「不可。夫民之大事在農,……(註:農,從辰,震為辰。)

「先時九日,太史告稷曰:『自今至於初吉,陽氣俱蒸,土膏其動。……(註:震卦初陽上舉,故為蒸,震為動。)

「先時五日,瞽告有協風至,……(註:震為協風。「協」(劦)字為眾人耕田之形象。)

「是日也……稷則遍誠百姓紀農協功,曰:『陰陽分布,震雷出滯。土不備墾,辟在司寇。』……(註:震為雷。墾,耕也。)

「是時也,王事唯農是務,無有求利於其官以干農功,三時務農而一時講武,故征則有威、守則有財。……(大意:「這個時候,天子的事務只注重於農耕,從不要求自己的官員干別的事而妨礙農務,春、夏、秋三季務農而在冬季演習武功,因此征伐則有鬥志、守備則有財力。」此謂之「下不厚事也」。)

【42.5】

六二:有人來增益,進獻價值十朋的神龜,無法推辭,守持正固而永保吉祥;被君王委任主持祭獻上帝,吉祥。

象傳說:有人來增益,來自意料之外。

【解讀】

○損益二卦為互覆卦,益卦六二,似損卦九五,故其卦辭皆言「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然文字雖同而含義有別。損六五君位,居上而受下之益,故其佔為「元吉」。益六二臣位,居下而受上之益,故其佔為「永貞吉」。

○六二卦辭有兩句,前句言六二與初九的親比關係,後句言六二與九五的正應關係。

1.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

六二本可自守柔中之德而獲吉,然六二柔爻居於柔位,陽剛不足,處益卦之時,理應有所來增益者,故卦辭言「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

損卦六五、益卦六二「弗克違」,帛書《易》作「弗克回」,違、迴音近義通,意為無法推卻辭謝。「永貞吉」,守持正固而永保吉祥。

《象》曰「自外來也」,是指六二所受之益從外來的,不是自己主動招取,此與損卦六五《象傳》「自上祐也」之義接近。孔穎達《正義》說:「明益之者從外自來,不召而至也。」

王用享於帝,吉:

六二與九五正應,九五為君王,六二為大臣,故被君王委任要職,主持祭祀上帝大禮,為民祈福,而獲吉祥。所以言「享於帝」者,六二處震卦中爻,應九五巽卦中爻,《說卦》雲「帝出乎震,齊乎巽」也,齊與齋古相通。

【42.6】

六三:將增益用於搶險救災之事,沒有咎害;心存誠信,依中道而行,使者執天子珍圭符節通告公侯。

象傳說:將增益用於搶險救災之事,是本來應有的職責。

【解讀】

○益卦損上益下,六三柔爻,故需增益。六三居位不中不正,《繫辭傳》雲「三多凶」,上下皆陰,變卦為坎險,故言凶事,即搶險救災之事。益卦六三似損卦六四,故損卦「損其疾」而益卦六三「益之用凶事」,疾、凶事,皆坎卦象。

○六三變卦為坎,「行險而不失其信」,故「有孚」。

○釋「中行」:

朱熹《本義》曰:「三、四皆不得中,故皆以中行為戒。」

中行,謂中正之道、中正之行也。《論語·子路》:「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孔子說:「找不到行為適中的人來交往,就一定要找到志向高遠或潔身自好的人。志向高遠的人奮發上進,潔身自好的人有所不為。」)

《周易》爻辭或《象傳》言「中行」凡六處:師卦六五《小象傳》、泰卦九二、夬卦九五,此三卦二五皆得中;復卦六四,得群陰五柔爻之中;益卦六三、六四,乃全卦六爻之中(《繫辭傳》所謂「中爻」),並非得中,故「皆以中行為戒」也。

○「告公用圭」是「有孚中行」的具體表現:

公,三爻為三公,四爻為諸侯,諸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稱,以「公」為首。公,《爾雅·釋言》「無私也。」有利公眾之德行,方配公侯之爵位也。

圭,珍圭,是天子徵召守國的諸侯,或派使者去諸侯國賑災時專用的符節。《周禮·春官·典瑞》:「珍圭以徵守,以恤凶荒。」鄭玄註:「珍圭,王使之瑞節。制大小當與琬琰相依。王使人徵諸侯,憂凶荒之國,則授之,執以往,致王命焉,如今時使者持節矣。恤者,開府庫振救之。凡瑞節,歸又執以反命。」當諸侯國發生災荒,天子派使者帶著珍圭做憑信允許下邊開倉賑濟,撥款救災,故《禮記·郊特性》曰:「大夫執圭而使,所以申信也。」

【42.7】

六四:行乎中道,致意公侯,公侯同意。適宜作為依靠遷移國都。

象傳說:致意公侯,公侯同意,都是以增益為志向。

【解讀】

○六四陰柔得位,順承九五於上,應與初九於下,志於順君益民也。

朱熹《本義》:三、四皆不得中,故皆以「中行」為戒。此言以益下為心,而合於「中行」,則「告公」而見「從」矣。《傳》曰:周之東遷,晉鄭焉依。蓋古者遷國以益下,必有所依,然後能立。此爻又為遷國之吉占也。

○「利用為依遷國」,李鼎祚《集解》作「利用為依遷邦」,侯乃峰先生認為作「邦」為是,與上「告公從」之「從」字古音皆東部,諧韻。此爻辭「國」當是漢人避諱改(劉邦)。

【42.8】

九五:我(九五君主)心懷誠信,以施惠天下為念,毫無疑問必獲元吉;庶民亦以誠信感惠我之德行。

象傳說:心懷誠信,以施惠天下為念,無需占問吉凶;庶民以誠信感惠我之德行,我因此實現了自己的遠大志向。

【解讀】

○「有孚惠心,勿問之矣」,如「施恩不圖報」之意;「惠我德,大得志也」,損上益下,本固邦寧也。九五與六四親比,與六二相應,二至四互坤為民眾,此上下交惠,心志相通,大得民心也。

○鄭維岳曰:損之六五,受下之益者也;益之九五,益下者也。損之六五受益而獲元吉,益之九五但知民之當益而已,勿問元吉也。

○帛書《繆和》曰: 西人舉兵侵魏野而□□□□□□□□□□□而遂出見諸大夫。過段干木之閭而式,亓仆李義曰:義聞之,諸矦先財而後財(身),今吾君先身而後財,何也?文矦曰:段干木富乎德,我富於財;段干木富[乎義,我富於地。財不如德,地不如義。德而不吾]為者也,義而不吾取者也,彼擇取而不我與者也,我求而弗得者也。若何我過而弗式也?

西人聞之曰:我將伐無道也,今也文矦尊賢□□□□□兵□□□□□□□□□□何何而要之局,而冣之獄獄,吾君敬女而西人告不足。易卦亓義曰:「又覆(孚)惠心,勿問無(元)吉;又復(孚)惠我德」也。

大意是說:西邊的敵人將要侵略魏國。魏文侯經過賢人段干木的門口時手扶橫木表示敬意,文侯的僕人李義問道:「我聽說,諸侯先聚集財產而後敬重人身,現在君主您卻是先敬重人身而後注重財產,這是為什麼呢?」魏文侯說:「段干木富有品德,我富有財產;段干木富有仁義,我富有土地。財產不如品德,土地不如仁義。品德不是我所能做到的,仁義不是我能取到的,他的擇取不是我能給與的,而我的求取也不能獲得啊(因段干木不想做官)。如何我經過他的門口就不能表示敬意呢?」西方的敵人聽說了這件事,就說:「我們將要討伐的應該是無道昏君,而現今的魏文侯尊重賢人……。」(於是按兵不動,不敢攻打魏國了……百姓對段干木說:「我們的君主尊敬您,於是西人不敢來犯我國。」)這就是易卦說的「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

這裡魏文侯「有孚惠心」於百姓,通過對段干木賢人的尊敬表現出來,於是百姓皆歡喜踴躍,致使西人懼之。此「有孚惠我德」,損上益下,本固邦寧也。

《呂氏春秋·期賢》有類似的記載:

魏文侯過段干木之閭而軾之,其仆曰:「君胡為軾?」曰:「此非段干木之閭歟?段干木蓋賢者也,吾安敢不軾!且吾聞段干木未嘗肯以己易寡人也,吾安敢驕之!段干木光乎徳,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義,寡人富乎財。」其仆曰:「然則君何不相之?」於是君請相之,段干木不肯受。於是國人皆喜,相與誦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

居無幾何,秦興兵欲攻魏。司馬唐諫秦君曰:「段干木賢者也,而魏禮之,天下莫不聞。無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為然,乃按兵輟不敢攻之。

【42.9】

上九:不要再增益他,甚至有人會打擊他;居心不安(而貪求無厭),有兇險。

象傳說:不要再增益他,這是有求不應之辭;有人會打擊他,這是求益不已導致的意外風險。

【解讀】

○按卦象,恆卦下巽上震,益卦下震上巽,故有「無恆」之象。上九體巽,巽為進退、不果,亦「無恆」之象。因居心無恆而不安心,求益不已而貪得無厭,遂導致「莫益之,或擊之」的窘狀。

○王弼曰:處益之極,過盈者也。求益無已,心無恆者也。無厭之求,人弗與也。獨唱莫和,是「偏辭也」。人道惡盈,怨者非一,故曰「或擊之」也。

○《繫辭傳》曰: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

孔子說:君子先安定其自身,然後才有所行動;先平和其內心,然後才發表言論;與人確定了交情,然後才可以求人。君子修習這三種德行,做人方可周全。自身不安而行動,百姓不會跟從;戰戰兢兢而發言,百姓不會響應;沒有交情來求益,百姓不願給予。沒有人會給這種人利益,甚至損害他的人還會來到。《易經》說「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

【益卦總結】

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註》:

就六爻大義分析:下卦三爻主「受益」,上卦三爻主「自損」。其中初九陽剛處卑位而獲益,利在「大有作為」,遂致「元吉,無咎」;六二柔中得正被賜「十朋之龜」,當長守中正美德,以「永貞」為吉;六三不當位而受益至甚,須不辭辛勞,努力施用於「救凶平險」之事則「無咎」。這三爻以居下獲益,均當有所施為,不可安逸無事。至於六四柔正而居上卦之始,利於依附尊者行「益下」之道;九五剛中而居尊位,能夠真誠施惠「天下」遂獲「元吉」。這兩爻體現損己益人的意旨,並表明凡施惠於人者,終將也獲人之益。惟上九一爻極處高位而不能自損,反有損人利己、求益無厭的居心,故被「擊」致「凶」。

【孔子論損益二卦】

《淮南子·人間訓》:

孔子讀《易》至《損》《益》,未嘗不憤然而嘆曰:益損者,其王者之事與?事或欲以利之,適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利害之反,禍福之門戶,不可不察也。

《說苑·敬慎》:

孔子讀《易》,至於《損》《益》,則喟然而嘆。子夏避簾而問曰:「夫子何為嘆?」孔子曰:「夫自損者益,自益者缺。吾是以嘆也!」子夏曰:「然則學者不可以益乎?」孔子曰:「否!天之道,成者未嘗得久也。夫學者以虛受之,故曰得。苟不知持滿,則天下之善言不得入其耳矣。昔堯履夫子之道,猶允恭以持之,虛靜以待之,故百載以逾盛,迄今而益章。昆吾自藏而滿意,窮高而不褒,故當時而虧敗,迄今而逾惡,是非損益之徵與?吾故曰:『《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夫《豐》,『明而動,故能大』,苟大則虧矣。吾戒之,故曰:天下之善言不得入其耳矣(註:此十一字與上文重複,盧文弨認為是衍文)『日中則昃,月至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是以聖人不敢當盛,升輿而遇三人則下,二人則軾,調其盈虛,故能長久也。」子夏曰:「善!請終身誦之。」

《孔子家語·六本》(王肅注):

孔子讀《易》,至於損益,喟然而嘆。子夏避席問曰:「夫子何嘆焉?」孔子曰:「夫自損者必有益之,自益者必有決之,(《易》損卦次得益,益次夬,夬,決也。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決,故受之以夬)吾是以嘆也。」子曰:「然則學者不可以益乎?」子曰:「非道益之謂也。道彌益而身彌損。夫學者損其自多,以虛受人,故能成其滿博哉!天道成而必變,凡持滿而能久者,未嘗有也。故曰:『自賢者,天下之善言不得聞於耳矣。』昔堯治天下之位,猶允恭以持之,克讓以接下,(允,信也。克,能也)是以千歲而益盛,迄今而逾彰;夏桀昆吾,(昆吾國與夏桀作亂)自滿而極,亢意而不節,斬刈黎民如草芥焉,天下討之,如誅匹夫,是以千載而惡著,迄今而不滅。觀此,如行則讓長,不疾先,如在輿遇三人則下之,遇二人則式之,調其盈虛,不令自滿,所以能久也。」子夏曰:「商請志之,而終身奉行焉。」

帛書《要》篇:

孔子繇(籀)《易》,至於《損》《益》一卦,未尚(嘗)不廢書而嘆,戒門弟子曰:「二厽子,夫《損》《益》之道,不可不審察也,吉凶之[門]也。《益》之為卦也,春以授夏之時也,萬勿(物)之所出也,長日之所至也,產之室也,故曰益。《授(損)》者,秋以授冬之時也,萬勿(物)之所老衰也,長[夕]之所至也,故曰產道窮焉,而產道[啟]焉。《益》之始也吉,亓(其)冬(終)也凶。《損》之始凶,亓(其)冬(終)也吉。《損》《益》之道,足以觀天地之變而君者之事已。是以察於損益之變者,不可動以憂憙。故明君不時不宿,不日不月,不卜不筮,而知吉與凶,順於天地之心也,此胃(謂)《易》道。故《易》又(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星)辰盡稱也,故為之以陰陽;又(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木土盡稱也,故律之以柔剛;又(有)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婦先後盡稱也,故要之以上下;又(有)四時之變焉,不可以萬勿(物)盡稱也,故爲之以八卦。故《易》之爲書也,一類不足以亟(極)之,變以備亓(其)請(情)者也,故胃(謂)之易;又(有)君道焉,五官六府不足盡稱之,五正之事不足以產之。而《詩》、《書》、《禮》、《樂》不[止]百扁(篇),難以致之。不問於古法,不可順以辤令,不可求以志善。能者繇(由)一求之,所胃(謂)得一而君(群)畢者,此之胃(謂)也。《損》《益》之道,足以觀得失矣。」

愚按:

《說卦傳》云:「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此言後天八卦,兌為正秋,即秋分,日夜等分故為正。以此推,震為春分;巽為立夏;離為夏至,即「長日之所至」;坤為立秋;兌為秋分;乾為立冬;坎為冬至,即「萬物之所歸」、「長夕之所至」;艮為立春,「萬物之所成終而成始也」。

益卦下震上巽,按《說卦》,震為春分,巽為立夏,從春分到立夏,陰消陽息為增益,立夏之後就是夏至,白天日照時間達到最長,萬物得以生長(出、產,生也、長也。春為生,夏為長),故孔子曰「《益》之為卦也,春以授夏之時也,萬物之所出也,長日之所至也,產之室也,故曰《益》。」夏至一陰生,《淮南子》「夏日至,陰乘陽,是以萬物就而死。」故下文說「《益》之始也吉,其終也凶。」

《益·彖傳》:「益動而巽,日進無疆。天施地生,其益無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益動而巽,日進無疆」,言從震到巽,「春以授夏之時」,白日增進沒有邊界。自春分到立夏,白日逐漸增長,夏至離卦在益卦之外,故言「日進無疆」。帛書《要》雲益卦「萬物之所出也,長日之所至也,產之室也」,《彖傳》濃縮為「天施地生」,李學勤《周易溯源》說「秦至漢初簡帛文字,凡「生」多改作「產」,《說文》「產,生也。」

損卦下兌上艮,按《說卦》,兌為秋分,艮為立春,從秋分到立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自秋分經立冬到冬至,陽消陰息為減損,黑夜的時間達到最長,故孔子曰「《損》者,秋以授冬之時也,萬物之所老衰也,長夕之所至也,故曰《損》,產道窮焉」;第二階段自冬至到立春,艮為立春,《說卦傳》言艮「萬物之所成終而成始也」,此即「產道窮焉,而產道啟焉」。故下文說「《損》之始凶,其終也吉」。損卦所包含的節氣有四個,益卦只有兩個,所以孔子對損卦的闡述較益卦內容多出一部分,益卦在「之所至也」後只有「產之室也」一句斷語,而損卦在「之所至也」後有「產道窮焉,而產道啟焉」兩句斷語。

《損·彖傳》:「損剛益柔有時,損益盈虛,與時偕行。」損剛益柔、損益盈虛,即是陽氣消減,陰氣增長,即帛書《要》雲損卦「秋以授冬之時也,萬物之所老衰也,長夕之所至也」。

損益兩卦的《彖傳》是對帛書《要》篇損益二卦四時變化之象的高度濃縮,《雜卦傳》「損益,盛衰之始也」則是對帛書《要》與《彖傳》論損益兩卦內容的最精簡概括。

研究君主治國之道,用五官六府五正不足以說明其全部(「六府」見於《尚書·大禹謨》、《禹貢》、《左傳·文公七年》、《禮記》等,鄭玄註:「府,主藏六物之稅者。」「六府」是君主理財之道;「五官」見於《禮記·曲禮》、《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和定公四年,「五官」是君主行政之道;「五正」見於《黃帝書·經·五正》、《鶡冠子·度萬》,「五正」是君主正己以正天下之道),《詩經》《尚書》《禮經》《樂經》不止百篇之數,難以窮盡天道、地道、人道、四時之變以及君道。不考察《周易》古法,不可能使辭令順達,不可能求得卦意完美。而有能力的君子可「由一求之」,由《周易》這一部經典求之,「得一而群畢」,一通百通,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按:由此可見「《易》為群經之首」的觀點源自孔子晚年,西漢晚期的劉向、劉歆說「《易》為六藝之原」只是沿襲孔子之說而已。)

以上「孔子論損益」文獻的成書年代,《孔子家語》最初領纂者是孔子裔孫子思(前491年—前400年),到西漢由孔安國(約前156年—前74年)整理,三國魏王肅(195年—256年)作注。帛書《要》篇屬於馬王堆帛書,帛書的下葬時間是漢文帝六年(公元前186年,西漢建國二十年),帛書《易傳》的內容大都是孔子早期研究《周易》的記錄。《淮南子》成書,按淮南王劉安的生卒年為公元前179至公元前132年;《說苑》成書,按作者劉向生卒年約公元前77至公元前6年。以上孔子論損益的文獻基本反映了孔子研究損益二卦的階段性成果,到《彖傳》成書方臻大成。

《說苑·敬慎》一共引用了損、益、夬、謙、豐五卦,「夫自損者益,自益者缺」,這是言《周易》卦序,缺即夬(《孔子家語·六本》作「決」),損卦之後是益卦,益卦之後是夬卦;「《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這是《繫辭傳》的文字;「明而動」、「日中則昃,月至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這是豐卦《彖傳》的文字。故《說苑·敬慎》的內容最接近傳本《易傳》。

我推測,以上孔子論損益的四處文獻應該是同源的,《說苑·敬慎》中涉及《序卦傳》、《繫辭傳》、《彖傳》的內容所以不見於帛書《要》,是由帛書《易傳》重視《連山易》的特徵決定的。由於「明而動」釋卦象卦德不合帛書《易傳》風格,所以不見於帛書《易傳》,而「豐之盈虛」仍是義理風格,故見於帛書《衷》論「剛柔之失」。《說苑·敬慎》孔子論損益的記載,反映了孔子從帛書《易傳》階段向傳本《易傳》階段的轉化,這一年孔子剛剛七十歲,孔子、顏回開始依據《易象》著述《易傳》。

與劉向同時代的揚雄(公元前53年至公元後18年)《太玄賦》首句:「觀大易之損益兮,覽老氏之倚伏。省憂喜之共門兮,察吉凶之同域。」

「觀大易之損益兮,覽老氏之倚伏。」揚雄這裡將《周易》與《老子》並提,顯示《周易》與《老子》二者思想的相通之處:

《老子》第四十二章:「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老子》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帛書《要》篇引孔子曰「《益》之始也吉,其終也凶。《損》之始凶,其終也吉。」

《淮南子·人間訓》引孔子曰「益損者,其王者之事與?事或欲以利之,適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利害之反,禍福之門戶,不可不察也。」

《說苑·敬慎》引孔子曰「夫自損者益,自益者缺。」

《孔子家語·六本》引孔子曰:「夫自損者必有益之,自益者必有決之」。

可見,《周易》與《老子》思想多有相通之處,並非水火不容,儒道是同源的。

揚雄似乎讀過類似帛書《要》篇「孔子論損益」的文字,因為《太玄賦》「省憂喜之共門兮,察吉凶之同域」與帛書《要》篇「夫損益之道,不可不審察也,吉凶之門也。……是以察於《損》《益》之變者,不可動以憂喜」相應。

提示:本課完,回復「易經+卦序」(如「易經01」)或卦名(如「乾卦」)給文化傳統,獲得該卦課程。


推薦閱讀:

它們都能取代糖 讓你輕鬆減肥?
輕鬆變大廚 | 湯煲粥菜譜大全(獨家做法)
主動「放下」 輕鬆前行
新款真絲連衣裙,輕鬆遮住小肚腩,穿出迷人線條,到哪都是亮點
情有風景心有同,愛有感覺人輕鬆

TAG:易經 | 輕鬆 | 四十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