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雲老和尚說法開示(三) - 頓慧的日誌 - 網易博客

虛雲老和尚說法開示(三)

虛雲說法 2009-07-01 20:16:02 閱讀21 評論0 字型大小:大中小

開示輯錄

什麼是佛

印度國「佛陀」二字,譯即「覺者」。覺的意義包含有三點,第一是自覺,第二是覺他,第三是覺行圓滿。自覺即自己覺悟,自己了解善、惡、苦、樂,概由因果演化而來。如果能夠自己明明白白,徹悟這些道理,便能了卻四相,即成覺者。覺他即一切宇宙萬有之生物,無論是胎卵濕化,蜎飛蠕動,皆有佛性,只因迷而不覺,故曰眾生,我們應該自重自愛,本著我佛慈悲普度的宏旨,把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去轉教他人,去拯拔這苦海沉迷的眾生,我們如果體會《楞嚴經》所說:「一切男人作是我父想,一切女人作是我母想」,自然對人深心敬愛,尤其對一般鰥寡孤獨無靠之人,更能加以尊敬憐愛的情意,布施濟恤而使覺之,這樣才能達到真平等真大同的目的。覺行圓滿者,即依佛法戒律而行,以至功德圓滿。佛滅度後遺留下的經、律、論三藏,皆是我們的寶筏,所有一切規戒,都應切實奉行,行至充量完成的時候,那便叫做覺行圓滿。所以,佛是覺者,眾生是迷者,迷與覺即是眾生與佛所由區別的界限,背迷入覺,背妄歸真,這即是覺,也即是佛。

(1947年在揭陽第一中學講演詞,林雨農、周百齡記)

立志成佛

人生在世,無論士農工商,欲求不虛生浪死作一有為人物,首要立志高尚。蓋志高則趨向上,人格自高,志卑則趨向下,人格自卑。且死後神識升沉,亦由斯而判。欲知後世界,今生作者是。吾人立志,可不慎歟。曠觀古往今來之人物,至高至上,無如佛者。佛為大覺王,聖中聖。首倡平等無我之旨,以解救一切眾生痛苦為務,萬德周圓,九界尊仰。然則立志,舍學佛其誰與歸。況眾生皆有佛性,本與佛同,立志成佛,終當成佛。倘若不負已靈,必以伸佛為趨向。故皈依佛為吾人第一當決定之志願。但今末法,佛已過去,傳佛心者唯法,奉佛傳法者唯僧,故並稱三寶。立志學佛,故必奉法奉僧,此三皈依所由設。皈者一心嚮往,依者頃刻不離,嚮往不離則我心即佛心,凡身即聖身,更何善不興,何惡不去。增善滅惡,自然災消福至。故知欲求世界和平,人人當以三皈為本也。

然三皈屬立志,有志當有行,行以念佛為最簡便,而以持戒為根基。若口念彌陀,身行惡行,或心中散亂者,亦屬徒然。故初步學佛,當受持五戒。進一步當受持菩薩戒。五戒者:戒殺、戒盜、戒邪淫、戒妄語、戒飲酒。其義即儒家之五常。特以五常乃空洞名詞,故於其中各擇一簡要事實,以為下手。仁以戒殺為始,義以戒盜為始,禮以戒邪淫為始,信以戒妄語為始,智以戒飲酒為始,根本既固,自可日進有功矣。菩薩者,精進求佛道,慈悲救眾生,謂之菩薩。行持以四弘誓願為目標,事事以損已利人為趨向,雖粉骨碎身,不退不悔。若一念生二乘心,或作損人利已念者,即為破戒。菩薩戒首重戒心,受持者不可不慎也。

(在雲門授皈戒開示)

佛法是家常便飯

大眾!今日人們聞著佛法兩字,腦中便起奇特和神秘的幻想,至少亦以為是很深邃難解的一回事。其實諸佛的道法,皆是眾生本分上的東西,就是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亦是眾生本來具足,並非從外邊跑進來的,亦非諸佛祖師替我們加得微塵許的。大眾只須遵守佛門的戒律,著實行持,「諸惡莫做,眾善奉行」,久而久之,惡染漸漸捐除,身口意習氣漸漸清凈,智慧光明,「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無師智、自然智皆能通利。所以《楞嚴經》說:「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戒、定、慧名三無漏學。無漏者,謂這三種學問,不使煩惱滲入,不漏落六道輪迴。大眾能體會斯意,三學等持,或時觸著碰著,頓見自家本來面目,原來與諸佛祖師一樣都是鼻直眼橫,別無奇特。

一冊《佛遺教經》,不夠兩千字,公開流通,別無神秘,五戒十善人人可曉,人人可行,別無深邃難解地方,看來佛法簡直是家常便飯。所以釋迦牟尼在雪山苦行六年,於夜見明星時,忽然覺悟,便道:「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這是釋迦示現成正覺時的真語實語。大眾!迷為眾生,覺即是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在迷,妄想不停,如江流洶湧,動蕩混濁,水的本明,不能映照;倘若息卻妄想,心如澄潭止水,明凈如鏡,那麼日月星辰,人物好醜,皆能鑒照。眾生在迷,執著四相,執著我法,像穿袍衣入荊棘稠林,隨處鉤牽,不能走動。倘能將這執著成見,以智慧力,照破人、我、眾生、壽者,任運隨緣,不起愛僧,不落分別,歷歷孤明,如如不動,如天馬行空,自由自在,所欲從心,一切妙用神通,亦是家常便飯。大眾!總要信得及,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實無奇特,要先持戒修行,踏實地步,立穩腳跟,自然入妙。若說一念頓超,上齊諸佛,不假修持,這話是為最上根人,老朽懡愣一生,豈不能嘴漉漉地胡哼高調,可是陽春白雪,起而和者,能有幾人。老朽今天不是牽高就矮,若是個漢,也許會得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三學等持。說有次第,即非次第,是名次第,漸修頓證,一道齊平,珍重!

(1947年在南華上堂法語,一還居士記)

誠心用功

今承眾位居士邀請,略談佛學。論到此事,老衲抱愧萬分,蓋緣自己毫無實行,雖然浮談淺說,無非古人剩語,與我本沒交涉。想我佛為一大事因緣降世,垂訓八萬四千法門,總皆對病開方,果若無病,葯何用施?倘有一病未愈,則不可不服其葯。其方在我華夏最靈驗者,莫過於宗、律、教、凈,以及誦持密咒。以上數方,在此土各光耀一時,目下興盛見稱者,無越江浙,於台、賢、慈恩,東西密教,大展風光。諸法雖勝妙,唯於宗律二法,多不注意。嗟茲末法,究竟不是法末,實是人末。因甚人末?蓋談禪說佛者,多講佛學,不肯學佛,輕視佛行,不明因果,破佛律儀,故有如此現象。大概目下之弊病,莫非由此。既然如是,你我真為生死學佛之人,不可不仔細,慎勿暴棄。

法門雖多,門門都是了生死的,故《楞嚴經》云:「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所以二十五聖各專一門,故云一門深入。若一聖貪習多門,猶恐不得圓通,故持六十二億恆河沙法王子名,不及受持一觀音名號也。凡學佛貴真實不虛,盡除浮奢,堅願堅固,莫貪神通巧妙。深信因果,懍戒如霜,力行不犯,成佛有日,別無奇特。本來心佛眾生原無差別,自心是佛,自心作佛,有何修證?今言修者,蓋因迷悟之異,情習之濃,謬成十界區分。倘能了十界即一心,便名曰佛。故不得不儘力行持,消除惑業,習病若除,自然葯不需要。古云:「但盡凡情,別無聖解」。喻水遭塵染,一經放入白礬,清水現前。故修學亦如是,情習如塵,水如自心,礬投濁水,濁水澄清。凡夫修行,故轉凡成聖也,但起行宜辨正助,或念佛為正,以余法作助,余法都可迴向凈土。念佛貴於心口不異,念念不間。念至不念自念,寤寐恆一,如是用工,何愁不到極樂?若專參禪,此法實超諸法,如拈花微笑,遇緣明心者,屈指難數,實為佛示教外之旨,非凡情之所能解。假若當下未能直下明心之人,只要力參一句話頭,莫將心待悟,空心從忘,及貪玄妙公案神通等;掃盡知見,抱住一話頭,離心意識外,一念未生前,直下看將去,久久不退;休管悟不悟,單以這個疑情現前,自有打成一片,動靜一如的時候。觸發機緣,坐斷命根,瓜熟蒂落,始信與佛不異。溈山云:「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豈欺我哉?每見時流不識宗旨,謬取邪信,以諸狂禪邪定,譏毀禪宗,不識好惡,便謂禪宗如是。焉知從古至今,成佛作祖,如麻似粟,獨推宗下,超越余學。若論今時,非但禪門,此外獲實益作獅吼者,猶罕見之,其餘諸法,亦不無弊病。要知今日之人,未能進步者,病在說食數寶,廢棄因果律儀,此通弊也。若禪者,以打成一片之工夫來念佛,如斯之念佛,安有不見彌陀?如念佛人,將不念自念,寤寐不異之心來參禪,如期參禪,何愁不悟?總宜深究一門,一門如是,門門如是。果能如此用工,敢保人皆成佛,哪怕業根濃厚,有甚習氣不頓脫乎?此外倘更有他術能過此者,是則非吾所能知也。每嘆學道之士,難增進勝益,多由偷心不歇,喜貪便宜:今日參禪,明日念佛,或持密咒,廣及多門,不審正助,刻刻轉換門庭。妄希成佛,毫無佛行,造諸魔業,共為魔眷,待至皓首無成,反為訕謗正法。古云:「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

今逢大士勝會,同心慶祝,各各須識自家觀自在。大士從聞思修、入三摩地,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虛雲一介山野之夫,智識淺薄,因承列位厚意邀來,略敘行持損益云爾。今朝九月正十九,共念觀音塞卻口,大士修從耳門入,眼、鼻、身、意失所守,絕所有,切忌有無處藏身,當下觀心自在否?

(1911年在上海靜安寺成立佛教總會上海居士林請普說)

貴在用心

你們打佛七,貴在一心。如果心不一,東看西聽,這樣的念佛,就是念到彌勒下生,還是業障纏身。佛法世法,都是一樣,世法無心,尚且不可以,何況佛法呢?念佛的人,從頭到尾,要綿綿密密,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不亂的念去。佛來也這樣念,魔來也這樣念,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這樣才有成功的日子。為什麼呢?佛者,是覺也。既然能覺悟,自然知道用力專心念去。魔者,是惱也。惱害眾生慧命,知道他惱害慧命,當然更加用力專心去降伏他。所以當能夠覺時,就是見佛。如果遇害,就是著魔。現在佛七場中,如果坐在本位不動,繼繼念下去的各位居士,算是見著佛了。你們叩頭接我的有幾位,你們說接到什麼?既說不出好處,豈不是虛耗時光,空無所得?豈不是我來惱害你們一心大事?擾亂你們一心凈業,這樣就是你們置我於魔羅邊處了。可嘆世俗人,每每不知恭敬三寶,實在可憐。他們有的用什麼燒豬、雞、魚供養觀音菩薩,既然犯了殺戒,又不恭敬。有一次,我在上海時,正遇梅蘭芳在上海演戲。有某居士包一個廂位,花數百元請我看戲,我告訴他說:「八關齋戒弟子,尚且不可看戲,何況我出家的僧人?你請我看戲,無異燒豬供菩薩。」那個人叩頭悔過說:「我今天花了幾百元得到開示,知道敬僧的道理了。佛法無上,貴在用心。」

(1933年福建功德林佛七開示,署燁居士記錄)

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今日諸位發心來歸依三寶,老衲甚為欣慰。諸位遠道過江來此,無非希望得些益處。但若想得益,自須有相當行持,如徒掛空名,無有是處。諸位須知現既歸依,即為佛子。譬如投生帝王之家,即是帝王子孫。但能敦品勵行,不被擯逐,則鳳閣鸞台,有分受用。自今以後,須照佛門遺教修持。要曉得世間萬事如幻,人之一生,所作所為,實同蜂之釀蜜,蠶之作繭。吾人自一念之動,投入胞胎,既生以後,漸知分別人、我,起貪嗔痴念。成年以後,漸與社會接觸,凡所圖謀,大都為一已謀利樂,為眷屬積資財,終日孳孳,一生忙碌,到了結果,一息不來,卻與自己絲毫無關,與蜂之釀蜜何殊?而一生所作所為,造了許多業障,其所結之惡果,則揮之不去,又與蠶之自縛何異?到了最後鑊湯爐炭,自墮三途。所以大家要細想,要照佛言教,宜吃長素,否則暫先吃花素。尤不可為自己殺生,殺他之命,以益自己之命,於心何忍?試觀殺雞捉殺之時,彼必飛逃喔叫,只因我強彼弱,無力抵抗,含冤忍受,積怨於心,報復於後。以較現在武力強大之國,用其兇器,毀滅弱小民族,其理正同。

諸位既屬佛子,凡悖理之事,不可妄作,佛法本來沒甚稀奇,但能循心順理,思過半矣。許多人見我年紀虛長几旬,見面時每有探討神通之情緒,以為世外人能知過去未來,每問戰事何日結束?世界何日太平?其實神通一層,不但天魔外道有之,即在鬼、畜俱有五通,此是性中本具,不必注意。我們學佛人,當明心見性,解脫生死,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從淺言之,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但不可損人利已,更宜損已利人。果能切實去做,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一切自知自見,自不枉今日歸依也。

方才有幾位詢問《楞嚴經》意旨,茲乘大眾在此機緣,略說概要。此經原有百卷,而此土所譯,只有十卷。初四卷示見道,第五、第六等卷示修行,第八、第九卷漸次證果,最後並說陰魔妄想。阿難尊者為眾生示現詢問,而佛首明諸法所生,唯心所現。因阿難尊者見佛三十二相,如紫金光聚,心生愛樂,佛問其將何所見?阿難尊者白佛言:「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佛問:「心目何在?」阿難尊者白佛言:「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我今觀此浮根四塵,只有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佛告心不在內,不在外,亦不在中間,若一切無著,亦無是處。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皆由不知二種根本。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凈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應知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而一切眾生,不成菩薩,皆由客塵煩惱所誤。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是為十二處;加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為十八界。雖地、水、火、風為四大,再加空大、見大、識大為七大,合為二十五數。由二十五位賢聖分別自陳宿因,入道途徑。至於六道輪迴,淫為其本,三界流轉,愛為之基。阿難尊者為眾生示現,歷劫修行,幾難免摩登伽之難。所以示罪障之中,淫為首要,因淫損體,遂殺生補養,而盜妄等惡,亦隨之而生。阿難見了如來三十二相,如紫金光聚,對摩登伽之美色,而不愛樂。男子見女子,或可觀想自己亦作女子,女子見了男子,或可觀想自己亦作男子,以杜妄想。自己終日思想,確可轉移心境。譬如我從前幼時在家垂辮髮,衣俗衣,終日所觸所想無非俗事,晚上做夢無非姻親眷屬,種種俗事。後來出家所作所思,不出佛事,晚上做夢,亦不外念佛等等。

至蔥、蒜五辛,不可進食,為免助長慾念。所謂除其助因,修其正性,更加精勤增進,自能漸次成就。更須自己勤奮,不可依賴他人。阿難尊者以王子佛弟,舍其富貴,出家從佛,希望佛一援手,即得超登果位,詎知仍須自己悟修,不能假借。不過吾人如能發心勤修勿怠,則由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以至十地,亦自得步步進益,以達等覺、妙覺。而三界七趣,無非幻妄所現,原本不出一心,即一切諸佛之妙明覺性,亦不出一心,是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香嚴童子可說即是我鼻。憍梵菩薩可說即是我舌,二十五位聖賢因地,雖有不同,修悟並無優劣。不過現在時機,發心初學,似以第二十四之大勢至菩薩,及第二十五之觀世音菩薩,二種用功方法或更相宜。觀世音菩薩於阿彌陀佛退位時,補佛位。而大勢至菩薩,則候觀世音菩薩退位時,補佛位。大勢至菩薩以念佛獲圓通,吾人學習,應念阿彌陀佛,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因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至於觀世音菩薩,則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上合十方諸佛,同一慈力,下合六道眾生,同一悲仰。若遇男子樂持五戒,則於彼前現男子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則於彼前現女子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如是或現天人,或現聲聞、緣覺以至佛身,所謂三十二應,以及十四無畏,四不思議。經無量劫,度無量眾生,眾生無盡,悲願無盡,諸位善體斯意可也。

(1943年1月17日在重慶慈雲寺開示,侍者惟因筆錄)

檢點身心,精勤修持

現在與大家隨便閑談,開示二字,愧不敢當。因為虛雲連自己都未明白,豈敢謬教他人?佛教開示,場合很多,如叢林坐香,班首輪流開示,觀音七、念佛七等亦復如是。但拜懺不同打七,禮懺須五體投地,三業清凈,不能加以雜言亂語,故懺壇上不說開示。禮懺時須觀想「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今頂禮觀音前,感應道交自實現。」以能禮之心,禮所禮之佛,諦觀能禮之心,現在、未來、過去三世了不可得。一切空寂,則如來藏本有體性,自然發露。故《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都是雙遮雙照的意思。空非空,色非色,即真空真色。我們大家都是佛子,處此水深火熱之中,不逢治世,所遇的不是炸彈、就是飛機,真屬不幸。但不幸中還是幸福,何也?佛子的本來勾當,所謂「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游」,可是現在亦有些行不通了。我們此時只好放下一切,檢點身心,以身為苦本,心為罪源,若不及今力自修持,更待何時?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放下妄想,心本如如,不從外得,能精勤修持,何患生死不了?所以儒家亦云:「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現在人心不古,不知政教之關係,於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的意義,完全不懂。最近達識之士,多知目前大劫,非政教一致努力,不足以救苦息災。如此次政府元首及各院部當局,發心啟建護國息災大悲道場即此意也。從前法會是常造的,甚麼十輪金剛法會等等,我也記不得許多。可是用心各有不同,如西藏喇嘛在中原弘法者,近來甚多,而政府特別加以崇敬,其意甚遠。是否政府特別信仰,不得而知。唯對於中原青衣僧徒,則時加種種壓迫,毀廟逐僧,不一而足。本來青、黃二教,均佛弟子,後人以居華東者,在日本為東密,居華西者,在西藏為藏密,近年密教在中國風行一時,以為特長處,能發種種神通變化。可是閑時不燒香,急時抱佛腳,是不成的。虛雲化食人間,中外地方,差不多都到過,我是凡夫,沒有神通,不會變化,所以不敢吃肉,亦不敢過分用度。一般不明佛法者,未忘名利,求通求變,存此妄想,非邪即魔。須知佛法是在自己心內,不可心外取法。神通屬用功之過程,豈可立心希求?有此用心,豈能契無住真理?此類人們,佛謂之可憐憫者。

現在幾位大心菩薩,發願為國息災,修大悲懺法,邀虛雲來此主持。我們大家要精誠一致,當自己事來做,護國息災功德,此是人人應當做的。我們拜懺,稱揚聖號,最靈感的觀音,於此土最有緣,但心若不誠,亦不能感應。如誠心稱名,觀音無不尋聲救苦,《楞嚴經》二十五聖,唯觀音菩薩妙證圓通。文云:「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忘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一者十方諸佛同一慈力,二者十方眾生同一悲仰。觀音有大無畏,三十二應列為第一。又云:「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念六十二億恆河沙法王子聖號,與念觀音一聲相等。這部《大悲懺》是四明法智大師所修,其悲願不可思議,其感應力亦不可思議,載籍甚詳,不可忽也。朝於斯,夕於斯,五體投地,三業清凈,能斷殺、盜、淫、貪、嗔、痴,變十惡為十善,便符懺法妙量。並鬚髮四大宏願,將他入香花,莊嚴自己福慧,何樂而不為?說是假,行是真,今天將佛法大概說一說。彼既丈夫我亦然,自尊自貴,自然感應。

最後講一段故事你們聽聽,清代康熙帝時,元通和尚主持西域寺,一日有黃衣僧來,帝甚崇之,命師招待,師云:「彼非僧亦非人,是一青蛙精,但神通廣大。」時適久旱,帝乃命其求雨,雨果降,帝敬之愈甚。元通和尚曰:「可將雨水取來,是青蛙尿耳。」試之果然,邪正乃分。故《楞嚴經》五十種陰魔,均須識取,不然被其所轉,走入魔道了,請大眾留心。

(1943年1月18日在重慶慈雲寺開示,侍者惟因筆錄)

但向已求,福慧雙修

菩薩們,這個法會,虛雲太不知自量,不知各位上殿過堂,還要應酬佛事,辛苦萬分。晚上還要請各位念佛,聽開示,豈不是打閑岔嗎?內中有點說不出的意思,所謂諸佛菩薩,難滿眾生願。因為有許多居士,在法會中想聽開示,但昨天我也說過,拜懺與打七不同,沒有講開示的必要,他們發心,也很難得,我現在不是虛雲,變成虛名了。說不出來的話,我已曾同當家師說過。這次法會,各位受辛苦,當自己事做。如他方打凈七,天天無休息時間。這邊常住,田無一塊,瓦無一片,不應酬佛事不成功。應酬佛事,不能找七用功了。但佛事很忙,天黑大殿還要放焰口,所以在此時講一講,以便居士們過河回家。但拜懺四十九人,不能停聲,換人亦不停聲。常住最忙,這二十四人不可下壇。所謂開示者,開即開啟,示即表示,講為人之善惡,開顯本來面目。但這面孔無大小、方圓、聖凡、男女等色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故也。視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但盡凡情,別無聖解。

學道的人,須真實,不可掛羊頭賣狗肉,但向已求,莫從他覓。但有言說,都無實義,說是假,行是真。充一人而多人,一家而一國,而多國,展轉變化,全世界不治而化矣。學佛不論修何法門,總以持戒為本。如不持戒,縱有多智,皆為魔事。《楞嚴》二十五門,各證圓通。故云「方便有多門,歸源無二路」,自已擇一門為正行,余者為助行。須福慧雙修,單福則屬人天有漏,單慧則為狂徒。修行不斷殺心,臨終非作土地即城隍。我看見很多的人,吃素半世,學密宗即吃肉,實可悲痛,完全與慈悲心違背。孟子都說:「聞其聲,不忍食其肉。」何況為佛弟子也?取他性命,悅我心意,貪一時之口福,造無邊之罪惡,何取何舍?何輕何重?每見出家釋子吃肉的也不少,我的嘴不好,叫我講,我就無話不說,望大家共勉之


推薦閱讀:

句句經典 - 永遠的仙人球的日誌 - 網易博客
對聯大全(2) - 雲居山人的日誌 - 網易博客
中國富豪移民的原因是什麼? - 天涯海角客的日誌 - 網易博客
大傻冒 - 浪八圈的日誌 - 網易博客
偽命題 - 菠菜的日誌 - 網易博客

TAG:網易 | 博客 | 網易博客 | 日誌 | 和尚說 | 和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