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皇帝不急太監急?|羽戈

《大內密探靈靈狗》劇照

所謂先意承旨

不僅是他們的拿手好戲

還是立身之道

文|羽戈(青年學者)


我寫過一篇談奴隸與自由的文章,文中提到一個段子:

話說清朝末年,法國使臣羅傑斯對中國皇帝說:「貴國的太監製將健康人變成殘疾人,很不人道。」還沒等皇帝答話,侍立一旁的的貼身太監姚鄖搶嘴道:「這是陛下的恩典,奴才心甘情願!你怎可詆毀我大清國律,干涉我大清內政?」有人曾費心考證,查詢從1844年到1912年法國駐華使節名單,確認並無羅傑斯其人。其實從太監的答語,便可知這是今人的戲說,「以今度之,想當然耳」。不過這則戲說,相當合理,對太監形象的刻畫惟妙惟肖,對太監心理的洞察深切入骨。有句老話「皇帝不急太監急」,恰可作為段子的註腳。

有人讀後,問我「皇帝不急太監急」這句老話源自何處。我一無所知,只好問百度。搜來的答案,幾乎眾口一詞,認為源於梁溪坐觀老人《清代野記》。這一則「敬事房太監之職務」,雖是古文,卻不難讀,茲錄如下:

敬事房太監者,專司皇帝交媾之事者也。帝與後交,敬事房則第記其年月日時於冊,以便受孕之證而已。若幸妃之例則不然,每日晚膳時,凡妃子之備幸者皆有一綠頭牌,書姓名於牌面,式與京外官引見之牌同。或十餘牌,或數十牌,敬事房太監舉而置之大銀盤中,備晚膳時呈進,亦謂之膳牌。帝食畢,太監舉盤跪帝前,若無所幸則曰去;若有屬意,則取牌翻轉之,以背向上。太監下,則摘取此牌又交一太監,乃專以駝妃子入帝榻者。屆時,帝先卧,被不覆腳。駝婦者脫妃上下衣皆凈,以大氅裹之,背至帝榻前,去氅,妃子赤身由被腳逆爬而上,與帝交焉。敬事房總管與駝妃之太監皆立候於窗外。如時過久,則總管必高唱曰:「是時候了。」帝不應,則再唱,如是者三。帝命之入,則妃子從帝腳後拖而出,駝妃者仍以氅裹之,駝而去。去後,總管必跪而請命曰:「留不留?」帝曰不留,則總管至妃子後股穴道微按之,則龍精皆流出矣;曰留,則筆之於冊曰:「某月某日某時皇帝幸某妃。」亦所以備受孕之證也。

此宮禁中祖宗之定製也。若住圓明園,則此等儀注皆廢,可以隨時愛幸如人家然,然膳牌之遞仍照舊也。所以帝皆住園時多,必至年終始回宮,一至二月中,又幸園矣。覺羅炳半聾為予言。

炳言此猶沿前明宮之例,世祖因其可制子孫淫逸之行,遂因之。

一說梁溪坐觀老人是安徽桐城人、書法家張祖翼,待考。這個人非常有意思,書名「野記」,不免給人以野史之感,於是他在書前例言鄭重聲明,此書所記無論大小,「皆據所聞所見錄之,不為鑿空之談,不作理想之語」;「所聞之事必書明聞於某人,或某人云」,以示出處和真實性。我記得書中最著名的一則,寫彭玉麟勸曾國藩造反,這等秘事,本無對證,作者生怕讀者不信,聲稱曾國藩讀到彭玉麟寄來的那十二字「東南半壁無主,老師豈有意乎」之時,其親信倪人塏在側侍衛,恰巧見證,後來倪人塏將此事說與歐陽潤生,歐陽潤生再告訴他。言之鑿鑿,有板有眼,且如歐陽潤生,史有其人,不由讀者不信服。這則談敬事房太監,亦是如此,梁溪坐觀老人表示,軼聞來自一個叫炳半聾的覺羅,覺羅是清朝的皇族,與宮闈接近,正適合作為爆料人。

不過這則軼聞,並未明言「皇帝不急太監急」。倘將其主旨歸結於此,則與今人理解的「皇帝不急太監急」相去甚遠。今人所云,無疑在嘲諷太監的奴性;《清代野記》所載敬事房太監總管催促皇帝結束性交,高喊「是時候了」,屬於工作需要,恪守本分,並不值得過度非議。

所以我懷疑,「皇帝不急太監急」的說法,古時並無成例,純屬後世附會,其意不在弔古,而在傷今,諷刺那些先主子之急而急、先主子之憂而憂的奴才。這樣的奴才,不獨太監一種,只是在太監身上,先意承旨的奴性表現最為鮮明,拿他們作靶子,不為冤枉。

《甄嬛傳》中的敬事房太監

所謂先意承旨,亦作「先意承志」,出自《韓非子·八奸》:「優笑侏儒,左右近習,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諾諾,先意承旨,觀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這四個字,充分呈現了漢語的精緻,用來形容太監的工作,無比真切。

說起來,這代表了做奴才的最高境界。相形之下,低級奴才,猶如鷹犬,任主子號令驅使,對主子惟命是從,主子叫往東絕不向西,主子叫打狗絕不攆雞;高級奴才,其奴性則具有一定主動性,不是被動做奴才,而是主動做奴才,想主子之所想,急主子之所急。主子內急,還未吩咐,他便端來馬桶;主子恐懼哪個人,還未表現在臉上,他便對其人痛下殺手,令主子高枕無憂。

除了段子里的姚鄖公公,再舉兩例。一個出自歷史:做《封禪文》獻給漢武帝的司馬相如;一個出自小說:《琅琊榜》中揣摩梁帝心思而構陷、清洗赤焰軍的懸鏡司首尊夏江。此二人,皆是先意承旨的模範,尤其是後者,給人的印象,不是太監,勝似太監,他的惡行,可謂對「皇帝不急太監急」的最佳詮釋。

不是太監,勝似太監。《琅琊榜》中的夏江

反觀現實,案例更是不勝枚舉。以我的生存經驗,這世上最難打交道,最喜歡擺譜、耍橫、刁難民眾的人,往往不是權力者本身,而是他的秘書、助理、司機等,這些人的言行,大抵可歸入先意承旨、「皇帝不急太監急」的精神譜系。

我曾採訪一位局長,訪談之前,其秘書千叮萬囑,這個不能問,那個不能問,這個不能說,那個不能說,總而言之,不要讓領導為難。實則採訪之時,局長談笑風生,思想開明,不僅敢於批評,還敢於自嘲,後一點相當難得。後來我把訪談稿發給他們審核,秘書大筆一揮,把局長所言的精華刪除殆盡,並美其名曰「替領導著想」。我忍不住問他:局長都不怕,你怕什麼?他一臉不屑,說老弟你不懂,我們的工作不但要想領導之所想,還要想領導之所未想!

由這個故事,回頭再說「皇帝不急太監急」。為什麼皇帝不急呢?皇權時代,皇帝乃是九五至尊,大權在握,予智予雄,予取予求,對於批評,愛聽就聽,不聽何妨,反正無損其分毫,故而不必著急。太監則不然,他的飯碗,由皇帝賜予,儘管同時被去勢,他對皇帝,卻無仇恨,唯有感恩,當皇權被質疑,皇帝被非議,他必定著急,急赤白臉,怒形於色,這未必是作態給主子看,而關乎他的飯碗。說到底,皇帝可以不在乎其權力與顏面,太監則必須在乎。這正可以解釋,太監何以為太監,奴才何以為奴才。

如果把皇帝與太監視作一對政治隱喻,那麼我們將會發現,「皇帝不急太監急」這一規律,幾乎適用於所有專制權力體系。在此體系之中,最善於作惡的那些人,做起惡來窮形盡相、肆無忌憚、喪心病狂的那些人,以及為維護體制而竭盡全力、無所不用其極的那些人,未必是最大的權力者,而是處於權力中層、基層的爪牙和嘍啰。所謂先意承旨、急領導之所急,甚至急領導之所未急,不僅是他們的拿手好戲,還是立身之道。

2015年12月18日

羽戈 青年學者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推薦閱讀:

慈禧守寡與兩個假太監
北京發現明代太監墓群?出土大量金鐘、金壺
九千歲太監魏忠賢為何敗給少女皇后
扒一扒為什麼中國武俠電影里太監都武藝高強!
歷史上有三個假太監混進宮,有兩個得太后寵幸,都有自己的絕活

TAG:皇帝 | 太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