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郢都新發現?
06-10
追溯荊州這座古城的歷史,不得不提楚郢都。楚郢都位於今荊州市荊州區紀南鎮楚紀南故城。紀南城因在紀山之南而得名,史稱「郢都」。因地處楚國南方,又稱南郢。又因在紀山之南,也稱紀郢。紀南城之名最早見於《三國志·吳志·朱然傳附子績傳》,其後在《荊州記》、《水經注》、《括地誌》等書中都有記載。郢字最早出現於春秋初期,《世本.居篇》載:「武王徙郢」;《史記.楚世家》載「文王熊貲立,始都郢」,而清華簡《楚居》則明確記載了楚武王居大郢(浧)(又稱疆郢),並記載楚王遷居「×郢」14處。楚國都城為何稱郢?清華簡《楚居》記載,自季連以來,楚人建都凡二十六處,庶幾每王必遷,因楚人承傳殷商文化的遺習之故。楚武王遷都「大」後,「眾不容於大,乃潰疆浧之波而宇人焉,抵今曰郢。」意為「大」地人口發展很快,城區不能容納,武王就在「大」附近的「疆浧」填湖來擴展城區居住地。「疆浧」原來有水,所以字從水作「浧」;填湖後成為陸地,就從「阝」,寫作「郢」。值得一提的是,「郢」在一般人觀念中均指楚國都城,其實是不準確、不全面的。因此楚人所稱之「郢」是指行政中樞及楚王宗廟所在地。這從郢字(左一個口,口下為王,右邊一個邑)象徵一座沒有城牆的城可知。自春秋早期楚武王徙郢,到戰國晚期秦將白起拔郢止,楚國以郢為都長達400餘年,譽為「天下第一城」,是楚國曆時最久的都城。據桓譚《新論》云:「楚之郢都,車轂擊,民肩摩,市路相排突,號為朝衣新而暮衣蔽。」郢都確實曾經繁華一時。關於郢都的地望,學界經過多年的探索,逐漸集中到湖北宜城楚皇城和荊州紀南城之上。遺憾的是,楚皇城和紀南城建築年代均為戰國之際,但絕不是楚始都之郢。以至於楚郢都究竟在何處,至今尚未確切定論。據《左傳.哀公六年》載:王(楚昭王)曰:「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漢、雎(沮)、章(漳),楚之望也。」換言之,楚人遷徙定居是沿漢水及沮、漳河流域進行的,尤其是沮漳河流域荊州、當陽、枝江三市交界處應是早期楚國中心區域。據清華簡《楚居》載,楚國早期居荊山和沮漳河流域「京宗」(今湖北保康聚龍山一帶)、「夷屯」(今湖北南漳武安鎮)、「鄀」(今湖北宜城鄭集鎮)等地,從夷屯至鄀的連線看,楚國應該是沿蠻河逐漸向東遷移,然後沿漢水向南發展,至楚武王時徙居大郢(今湖北鍾祥冷水一帶),再沿沮漳河開啟了楚東周時期在江漢地區的大發展。至楚文王時先後徙居湫郢(今湖北鍾祥郢中街道)、蔿郢(今湖北荊州市荊州區)等地。而今荊州蔡橋台基遺址群、當陽季家湖城址、枝江青山墓群,均與沮漳河相去不遠,三處共同構成了一處面積廣大的高等級聚落群,顯然該區域應是東周楚文化的核心區之一。附:季家湖城址位於當陽市草埠湖鎮季家湖村南,為春秋楚城遺址。1973年發現,1979年試掘。城址南北長1600米,東西寬1400米,面積4平方千米。保存有部分城壕和台基。曾出土了「秦王卑命竟坪王之定救秦戎」銅鐘和大型青銅構件及繩紋筒瓦、板瓦。城北楊家山子發現有東周時期房基、制陶作坊、窖穴和墓葬。距城北不遠的趙家湖楚墓群(長15千米寬5千米)已發掘近300座楚墓,其中多為春秋時期,以「王孫飊乍(作)蔡姬飲簠」、「番仲作戈」、「許由造戈」、「楚子超鼎」及有重要銘文的銅器等最為精美。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青山楚墓群 位於枝江市問安鎮。為春秋時期楚國貴族陵園。面積15萬平方千米,共24處大型墓冢和密集的楚墓群(其中問安楚墓群面積3萬平方米)。歷年出土文物有青銅器、兵器、車馬器及絲綢等珍貴文物。2012年,鄰近白洋鎮萬福堖村出土的「楚季」鍾是湖北地區首次發現的西周時期楚國公室青銅器。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蔡橋遺址群位於荊州市荊州區馬山鎮蔡橋村傅家咀。距紀南城西北約18千米處。台基遺址群南北長3.5千米,東西寬2千米,面積約7平方千米。共有夯土台基12座,台基為長方形,東西長約50米、南北寬約25米,保存完好的有9座。初步推定其年代為東周時期,疑為楚都紀南城的前身。 紀南城遺址位於荊州市荊州區紀南鎮,距荊州古城4.5千米。是中國目前南方發現的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城址。1950年被一位叫做張雲鵬的人探訪發現。城址呈正方形,東西長4450米,南北寬3580米,周長15.5千米,面積約16平方千米。殘存夯土台基84座,水陸城門8座。城內分為宮殿區、貴族府第區、平民居住區、手工作坊區。其中宮殿區佔地約2平方千米,已發現古井400多口。城內陝家灣發現有部分小型楚墓外,城外有三大墓區,保存著當年楚國王公貴族的大、中型墓家700多座。城周有小型楚墓數千座。據考證有可能是楚宣王至楚頃襄王元年時楚「栽郢」,時間近200年。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青山楚宮殿遺址群位於江陵資市鎮青山村,西距楚故都紀南城城址約35千米,東距潛江市楚章華台遺址約23千米。面積約20萬平方米。遺址群由8個長方形台基組成,台基之間相距50多米。保存較好的有4個(分別為邵王台、中王台、少王台、新戶台),東西長約120米,南北寬約70米,面積近1萬平方米。遺址東有朱家冢墓地,面積約1萬平方米。初步考證可能為楚國游宮遺址。 章華台遺址位於潛江市龍灣鎮。西距紀南城的遺址50千米。1984年發現,1987年發掘。遺址平面呈長方形,南北寬1000米,東西長2000米,面積約120萬平方米。東南部發現有十餘座宮殿基址。其中以放鷹台為最大,長約300米,寬約100米。高約5米,由4個相連的夯土台基組成。其中1號台基為雙層台基,下層是夯土的,上層是磚坯的,基址上部分布著東西側門、貝殼路、磚坯牆等遺迹,出土有瓦當、板瓦、銅門環等遺物。據《國語·楚語》等文獻記載,此地為楚靈王所建的章華台,亦稱「細腰宮」。若把上述遺址串聯起來,不難的發現,早期楚國中心區域凸顯出來,雖然目前尚不能確定春秋始郢都確切位置,但大致可看出楚都演變軌跡。另外,當我們把目光聚焦到荊州古城城址的變遷時,可以發現,它可分為楚都紀南城、漢晉荊州城、唐宋江陵城和明清荊州城四個時期。荊州城前身為楚渚官,即楚王建在江邊小洲上的離宮。秦時改郢置江陵縣,名「江陵城」。漢武帝時為荊州刺史治所,改稱「荊州城」。始建於三國蜀將關羽,後吳太守朱然、東晉荊州刺史桓溫、南朝梁元帝蕭繹、五代十國南平國王高季興等都曾對古城進行擴建、修葺。北宋靖康之亂城毀,南宋安撫使趙雄奏准重修磚城。元至正十三年(1276)拆除。明初又建,明末被毀。現有城牆為清順治三年(1646年)依照明舊基重建。城址呈不規則的長方形,東西長3.75千米,南北寬1.2千米,周長10.5千米,面積4.7平方千米。城垣高8.8米,厚約10米;城周護城河寬10米,深3米;城上有藏兵洞3座,戰樓、炮台遺迹24處。原有城門6座,僅存清道光十八年(1838)重建的朝宗樓。後復建了東門賓陽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意思的是,今荊州市荊州區古城除荊州城、紀南城外,尚有郢城遺址。其中郢城、紀南城距荊州古城1.5千米、4.5千米。不熟悉的人常因此而混淆,事實上紀南城、郢城、渚宮(荊州城的前身)三者相加總稱為郢都。公元前278年,秦白起拔郢(即今紀南城),郢都化為廢墟。而郢城(今荊州區郢城鎮)的建築年代至遲應在白起拔郢之後,其鼎盛時期在秦漢。據史書記載,今江陵是秦時南郡所在地,郢城為秦南郡治所。西漢時,又為郢縣(王莽時郢亭)治所。東漢時,郢縣併入江陵縣,郢城遂廢。或者正是這個「郢」字,將郢城如此密切地與楚國聯繫在一起。也許有人問,楚國統治時期,郢城存在嗎?郢城與紀南城是什麼關係?對於郢城的身世依舊是個謎。不過,一般認為郢城晚於紀南城。也有人認為,郢城與紀南城基本同時存在,郢城是紀南城的子城或衛星城。知識鏈接郢城位於荊州城東北1.5千米。城址呈正方形,邊長約1400米,周長5600米,面積約2平方千米。殘垣高3~6米,護城河寬30~40米。據考郢城是楚平王為防吳國入侵而修築。秦時為南郡治所,西漢為郢縣(王莽改稱郢亭)治所,東漢併入江陵縣,城遂廢。城名「郢」或借用楚都「紀郢」,或實因「郢縣」、「郢亭」而來。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楚皇城遺址位於宜城市城區東南7.5千米。又名鄢都,為楚國別都。城址面積2.2平方千米,略呈矩形。城牆周長6440米,厚13.05米。紫禁城、白龍池、烽火台、金銀冢(楚昭王墓)、曬金坡等遺迹現尚存。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情侶開房,男子意外發現女友竟是A V女…
※香港抽樣研究發現:99%港人血液含致癌塑化劑
※寶寶出生後,寶媽堅持5個一定,會發現產後瘦身也沒那麼難
※女子買1箱梨發現含11萬現金 稱錢不還睡不著(圖)
※迄今最大系外行星發現:320個地球大
TAG:發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