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唐詩天空的日和月(觀天下)

石厲

一個如炎炎烈日,其詩韻光照乾坤,一個如朗朗明月,其文意幽深沉鬱。唐玄宗天寶三年,李白與杜甫真正意義上地會面了,這是中國歷史上兩位偉大詩人不同凡響的相遇。1000多年以後,聞一多將李白與杜甫的這次相遇,比作是太陽和月亮的相會。行路艱難極盛時期,需要極盛的詩人。李白和杜甫在詩壇的相繼出現,讓唐詩的天空分外絢麗奪目。李白,武則天長安元年(701年)出生於中亞碎葉城,相傳祖籍隴西成紀。5歲時,隨做生意的父親定居於蜀。少年時代的李白不僅喜歡道家的仙游生活,而且作賦的水平更不可小覷。他20歲時所作《大獵賦》,其中豪俠與浩然之氣縱橫奔突,文氣、詩意水平之高已非同尋常。公元725年秋天,25歲的李白出蜀,過起了干謁諸侯、仙游、飲酒、寫詩的豪放生活。這期間,他去過一次長安,大詩人賀知章一邊讀他的《蜀道難》,一邊驚呼李白是「太白星謫仙人」,從此「謫仙人」成了世人對李白的稱號。李白試圖得到朝廷的賞識,但絕望後重歸江湖,寫下諸如《將進酒》這樣的名作,其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自信與散淡情懷,不知安慰過多少沉淪與失意者孤寂的內心。天寶元年(742年),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終被李白的詩歌打動,向玄宗推薦了李白。這年秋季,已是42歲的李白,接到了玄宗要他去長安晉見的御旨。如日中天的才華,終究難以被浮雲遮掩。「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這是李白當時絲毫不加掩飾的心情寫照。玄宗對李白的迎接,場面格外隆重,並且不經過科舉考試,直接供奉翰林,為皇帝起草詔誥。玄宗皇帝的禮遇,讓李白人生的榮耀到達了頂點。但是放浪不羈而散漫慣了的李白,當人生最為重要的機遇到來之際,他卻放縱了一下,這機遇便一滑而過。一次玄宗讓李白陪宴,李白呼喊皇帝的寵臣高力士為他脫靴。宴會一結束,玄宗指著李白對高力士說:「此人固窮相。」還有一次,玄宗在酒宴中命李白撰寫《宮中行樂詞》十首,李白讓玄宗賜他「無畏」,意思是他可自由發揮,玄宗許可,李白揮筆立就。該詞其二:「柳色黃金嫩,梨花白雪香……宮中誰第一?飛燕在昭陽。」他將貴妃楊玉環比作是居於昭陽宮的趙飛燕。從歷史軌跡來看,李白這首詩隱喻了盛唐將因後宮而起災難。可這樣的聯想怎能取悅於玄宗和貴妃?終於,玄宗賜金李白讓其還山。李白不得不離開了長安。他不禁發出對自己前途的感嘆:「……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行路是多麼艱難,但總有理想實現之時。即使遭遇如此困境,李白依舊精神飽滿而自負。當然這種逐離,又是另一種隱喻:才情恣肆的李白,他的熠熠星光,縱使時間也無法遮掩。詩星聚會李白被逐離長安,雖然是個人仕途的大失敗,但卻成就了文學史輝煌的一頁。唐玄宗天寶三年(744年)初夏,謫仙人、供奉翰林李白,從長安一路風塵來到東都洛陽。他與詩人杜甫就要會面了。杜甫雖然比李白小11歲,但時人將他們並稱,詩壇已有「李杜」的說法。1000多年後,聞一多將李白與杜甫的這次相遇,比作是太陽和月亮的相會。一個如炎炎烈日,其詩韻光照乾坤,一個如朗朗明月,其文意幽深沉鬱。此時的杜甫正在東都洛陽。杜甫,字子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生於河南鞏縣。因長在中原,其父祖皆官宦碩儒,受家學及儒家思想的影響頗大。從小就開始學習寫詩,他在晚年寫的《壯遊》一詩中追憶:「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後來杜甫在詩歌中,多次以鳳凰比喻心志。比如他48歲時所作《鳳凰台》:「……恐有無母雛,饑寒日啾啾。我能剖心出,飲啄慰孤愁……圖以奉至尊,鳳以垂鴻猷。再光中興業,一洗蒼生憂……」鳳乃傳說中的神鳥,據說鳳凰出則預示天下大治。從杜甫的詩歌中,你能看出他那種憂國憂民的深沉情感,總是擔心無母的幼鳳無人照顧,他願意剖開自己的心血,啄喂孤愁的雛鳳,就是為了有朝一日,鳳凰展翅,讓普天下的蒼生過上無憂的生活。他對國家和民族的拳拳赤子之心,讓人無不垂淚。與杜甫不同的是,長於蜀地、出身游商的李白受道家的影響較大,求仙訪道貫穿了他的一生,在詩歌中他喜歡用莊子想像中的大鵬來形容自己的凌雲之志:「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氣勢宏大而萬里空靈,蘊含了在大自然中搏擊的無窮力量,但對人群與社會的興趣似乎很淡。李白一直對儒家思想有一種蔑視和抵觸。他在詩中說:「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論語·微子》就載有楚狂人唱著「鳳兮鳳兮」而告誡孔子的歌,李白自比那個唱著鳳歌勸諫孔子隱去的楚國狂人。杜甫對李白抱有神秘感,以前在長安城附近的長樂坡(又名飯顆山)一帶曾匆匆見過李白一面,那時的李白,是朝廷看重的詩人,玄宗身邊的詔誥起草者,動輒聲色犬馬,公子王孫相隨,止則高朋滿座,有鴻儒談笑,而杜甫在詩壇剛剛嶄露頭角,無法與李白有深入交流。此次李白來洛陽,明顯有許多失意,這種失意,卻讓略顯拘謹的杜甫有了接近李白的勇氣。未料想李白竟然能夠記起他們曾在飯顆山前的那次見面。他們關於詩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李白追求虛無縹緲,試圖超越現實,不受任何事物的拘束,所以它的詩歌大多遊走在自然之中,想像奇特,天馬行空,很少受格律約束。杜甫則憑家學淵源,以「吾祖詩冠古」自傲,崇尚那些講究格律形式、典故叢生的詩歌。杜甫是儒家思想的踐行者,承認現實,在格律的方寸之中追求最大限度的自由,因此他的詩歌,張力很大,在日常瑣碎的描寫中沉鬱而深刻。平等的學術爭論讓他們有了相互了解的可能,也增加了彼此的信任。李白寫下《戲贈杜甫》:「飯顆山前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做詩苦。」李白首先回憶曾在飯顆山前與杜甫首次見面的情景,那是日當正午的時分,杜甫頭戴一頂斗笠。這次見面,卻發現杜甫消瘦多了,一定是因推敲詩句造成的。詩意中不乏對杜甫費盡心機遣詞造句情形的善意譏誚。杜甫讀完詩後淺淺一笑,一種冰冷的隔閡在寬厚的微笑中就此消融。李白狂放豪爽和喜歡閒遊的個性,對杜甫有一種吸引力,杜甫深知自己身上最欠缺的恰恰就是這樣的品質。聽說李白不久就要去梁宋一帶尋仙訪道,他含蓄地表示自己也想去梁宋一帶,希望一起同行。李白也樂意與這樣一位友好而心地寬厚的兄弟同游。梁,今河南開封;宋,今河南商丘,兩地相距不遠,是當時非常繁華的通都大邑。有一天他們在商丘漫遊時與高適不期而遇。高適此時還不作詩,喜歡談論時事,這一點讓三位胸懷天下的人有了共同的話題。他們登上單父台,朝北而望,此時玄宗為拓展疆域,喜歡在邊關動武,不僅百姓骨肉離散,死傷無數,像邊將安祿山之流乘機邀功請賞,囤積錢糧,擴充兵力,伺機作亂,「萬里風雲」不可管測。詩人的眼光是睿智和超前的,他們雖在痛飲遊樂,時局及國家安危卻讓他們難以釋懷。快意的遊玩讓時間轉瞬即逝,冬天裡,高適與他們告別,去楚地漫遊,李白、杜甫則北渡黃河,登王屋山,後來到了齊州(濟南),深秋時又到了兗州。杜甫就住在李白的兗州家中,杜甫詩中描述:「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他們情同手足,「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杜甫有些惆悵,李白就領他去北城郊外尋訪一位叫范十的隱士,他是李白的故交;東魯一帶自古崇尚黃老之術,李白和杜甫還一起隨董奉先鍊師煉丹,可是空手而歸。至此,杜甫對跟隨李白尋仙訪道的生活產生了失望。杜甫自幼就有「竊比稷與契」的雄心壯志,自從24歲在東都洛陽考進士不第,10年來他稍有懈怠,現在又跟隨李白閒遊,一晃就是兩個年頭,過了一番放蕩不羈的生活後,他感到內心異常空虛,決定離開李白,再去獲取功名。兩位偉大的詩人就要分別了,臨別的時候,杜甫又寫下一首著名的《贈李白》:「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以前與李白見面不久曾在一首《贈李白》詩中表示願意跟隨李白「方期拾瑤草」,最後在這首《贈李白》中又從「未就丹砂」開始質疑,反思他與李白的這種生活:秋天裡相互看看對方如飄轉飛蓬,至今也沒有煉得仙丹有愧道教祖師,我們整日痛飲狂歌空度時光,飛揚跋扈究竟為了什麼呢?而李白似乎對杜甫這種情緒變化和提醒並不在意,他像一個失望後整日沉醉的酒徒,有他自己狂醉的情緒邏輯。那盞酒杯,在李白那裡,一直是那樣的金光閃閃。李白送別杜甫的詩《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台。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整首詩中,一二四聯的注意力都在飲酒上,只有第三聯,是在飲酒之餘,偶然抬起頭來瞭望自然景色。因為這其中的情義纏綿,非酒似乎不能消解。此情此景都濃縮成更深的情感和意象,沉積在杜甫的心裡,開始了漫長的發酵。杜甫走了,李白獨自來到沙丘,因為思念不禁寫下《沙丘城下寄杜甫》:「……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思念杜甫之情,薄酒無法消解,歌曲也不能傳達,猶如浩蕩汶水。從此以後李白再沒寫過懷念杜甫的詩歌,而杜甫卻不然,時間越久,思念李白的情感越濃烈,尤其是在李白的人生走入最低谷的時候,寫過許多篇懷念李白的詩歌。這可能是道家與儒家的不同,道家偏重個體的自覺,與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而儒家卻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倡導仁愛。莫忘江湖745年深秋李白杜甫分手後,杜甫西返,試圖再次通過科舉求取功名,第二年因參加宰相李林甫選賢考試的騙局而無果。他曾失望地叫喊:「儒術於我何有哉?孔丘盜跖俱塵埃。」他質問儒家思想,但是質疑歸質疑,杜甫還是沒有「歸去來」,沒有拋棄儒術,而是繼續留在長安,用近10年的時間在漫長的等待中謀求職位。他對國家的感情依然是「葵藿傾太陽,物性固難奪」。到了755年10月間,他終於獲得了一個管理門禁鎖鑰正八品下的職位。杜甫剛任職,安祿山於755年就起兵造反。757年初夏,杜甫逃出早已淪陷的京城,來到鳳翔,衣衫襤褸,拜見新皇肅宗。肅宗封他宣議郎、行在左拾遺,任務是向皇帝提意見,同時還有舉薦賢良的責任。這是杜甫一生榮耀的頂點,雖然級別低,卻是在皇帝身邊擔當諫官的職責。他一上任,就碰上了宰相房琯被肅宗貶為太子少師一事,左拾遺杜甫認為不公,因此言辭激烈,竟上疏為房琯辯護,激怒了肅宗。杜甫被羈押,後經審訊,又通過別人說情,才被宣告無罪。長安收復後,肅宗還京,杜甫繼續做皇帝的左拾遺,但處境每況愈下,不久被貶至華州做了一個管文教的小官。杜甫因為房琯辯護一事,隨時有被迫害的危險,到了759年秋天,他便放棄了華州的職位,來到秦州(甘肅天水)投奔親友,從此落入了顛沛流離、沒有溫飽的凄涼生活。他依靠採藥賣葯維持一家人的生計。在極度的生活困境中,他的詩歌創作卻有著極大的收穫。在秦州不到半年的時間裡,他流傳下來的詩歌約有120首。在秦州,他最想念的朋友還是李白。自10多年前李杜分手後,李白南下重走自己曾隱居的吳越、秦淮之地。到了755年11月,「安史之亂」發生,李白也開始了他的奔逃,最後隱居於廬山屏風疊。如果就此隱居下去,他的命運可能要平順得多,但是喜歡鋌而走險的李白禁不住永王李璘派人再三邀請,加入了在長江流域以討逆為名招兵買馬、實質上對抗肅宗王朝的永王集團。而肅宗派出討伐永王的統帥正是李白和杜甫的昔日故友高適。永王在眾叛親離的敗落中被殺,李白逃跑後又自首,後被關入潯陽獄中,於758年長流夜郎。759年春夏之交,長流中途大概到巫山時因肅宗大赦而得救。李白興奮之餘寫下「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詩句。但關於李白的故事,眾說紛紜,有的說李白在流放途中已死。杜甫到了秦州,那裡就是李白的祖籍之地,他寫下《夢李白》二首。第一首詩其實杜甫是根據傳說以為李白已葬身江河湖海,寫與李白之魂在夢中相見的情景,但是他還是將信將疑,在夢中有所質問:「今君在羅網,何以有羽翼?」你身在羅網,魂魄如何長了羽翼,能飛來見我?在第二首詩中,他為李白的處境憤憤不平:「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到了759年的深秋,可能杜甫已聽說李白遇赦生還,但一直未接到李白的音信,他寫下著名的《天末懷李白》。後來杜甫為生計去了四川,李白的消息開始不斷傳到杜甫的耳朵里。此時的李白萬念俱灰,流落至安徽當塗一帶,靠裝瘋賣傻躲過肅宗王朝的迫害。杜甫的日子也是難上加難。他寫下《不見》一詩:「不見李生久,佯狂殊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可能在當時世俗社會的眼中,李白成了一個大逆不道的人。而此時的杜甫,之所以能夠如此寬容和悲憫,是因為他將功名利祿和世俗社會看得淡然多了,同時儒家仁愛思想一直是他堅持不變的內心圭臬,所以他能夠深刻地理解天才詩人李白內心的痛苦和無奈。詩聖杜甫所具有的仁愛、惻隱之心,並沒有隨著他人生的落寞而消失,相反在他晚年,於成都浣花溪邊寫下的詩歌中表現得更為具體和感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真正安如山的是詩人濟世的責任與良心,就像風雨中巍然的大山。盛極一時的唐朝最終徹底拋棄了詩人李白和杜甫,讓李白和杜甫在迫不得已的困苦中掙扎,但恰恰是這樣大起大落的生活,又成就了李白詩歌的飄逸和杜甫詩歌的沉鬱。這可能也是國家不幸詩家幸的又一次說明。恰如韓愈的感嘆:「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推薦閱讀:

藍色天空309的【男人天空】
仰望天空,那隻飛過的鳥兒
對聯構思原則與創作原則(常江老師) - 對聯世家 - 網緣天空論壇 原創文學 - Powe...
A的天空
硬派科學│天空的顏色

TAG:唐詩 | 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