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金玉:星雲大師與人間佛教

台灣佛光山

文:溫金玉(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教授)

2017年12月15日赴寶島台灣參加人間佛教研討會,再圓重訪佛光山心愿。

記得首次赴佛光山還是在2000年,當時由中國藝術研究院田青教授策划了台灣第2屆「中國佛教音樂研討會」,委託我在五台山召集了十多位小沙彌組成佛樂團訪台演出。那時佛光山的面積之大與僧眾之多,給了我強烈的印象。

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網路圖)

此次參加人間佛教研討會,給我最大的觸動不是佛光山的地大、僧多、殿堂廣,而是擺放在研討會前台上的一套《星雲大師全集》,我想沒有人不為之震撼、讚歎。在短短的兩天會期中,星雲大師竟四次蒞臨現場與大家互動,並贈送書法作品,想想這是一位剛剛大病而起的長者,我想沒有人不為之動容、感動。《全集》多達365冊、重150公斤,共3000餘萬字,12大類,5萬條目。包括了經義、人間佛教論叢、教科書、講演集、文叢、傳記、書信、日記、佛光山系列、佛光山行事圖影、書法、附錄等,系統闡述了人間佛教的思想、學說、理論,以及實踐結果。有報道評價說:「365冊《全集》的出版,等同為人間佛教定位,構成人間佛教學,成為一宗法門,統攝古今一如、事理融和、空有不二、教觀雙美,讓佛法的真義回歸到佛陀本懷。不僅是佛教界之盛事,也是全人類的至聖寶典。」

過去我們常常聽到對星雲大師的評價:「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常流五大洲。」佛光山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風,樹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凈化人心」宗旨,先後在世界各地創建200餘所道場,5所大學,9所美術館、26所圖書館、12所書局、50餘所中華學校、16所佛教叢林學院;又相繼創辦育幼院、佛光精舍、慈悲基金會,設立雲水醫院、佛光診所;協助高雄縣政府開辦老人公寓,並與福慧基金會於大陸設立佛光中小學和佛光醫院數十所,育幼養老,扶弱濟貧,對中國佛教的現代轉型和佛教的當代復興做出了積極努力和重要貢獻。這樣的願景今天佛光山都做到了。大師自己曾以詩明志:「心懷度眾慈悲願,身似法海不系舟;問我平生何功德,佛光普照五大洲。」大師2013年榮獲「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台灣佛光山

從佛光山有形道場的建設,到365冊全集的出版,呈現出人間佛教由實踐的探索已推進至理論的總結和建構。什麼是人間佛教?可能是許多人共有的疑惑。大師曾有說明:「佛光山推動人間佛教,什麼是人間佛教呢?佛陀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弘法在人間,說法在人間,所以佛教就是人間佛教;凡是佛說的,人要的,凈化的,善美的,有助於增進幸福人生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

大師今年91歲,出家近80年,弘法60餘載,畢生致力於弘揚「人間佛教」。他認為自己一生所行之事,皆以人間佛教為宗旨:「人間佛教,不但早在我心裡,在我的行事里,也時時在我的信仰之中。」他說:「過去的佛教給人的印象是山林的,寺院的,出家人的,老人的,消極的、出世般的佛教……今後我們要從山林走向都市,從寺廟推動到家庭,從僧侶擴大到信眾,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這是人間佛教的精神,也是佛陀的本懷。」大師認為佛教發展千年,曾有過路線錯誤,什麼路線錯誤?佛教不往都市發展,卻到山林裡面去了,失去了都市的人口支持,山林裡面有多少人?大師主張要從文化、體育、音樂、藝術與民眾生活有關係的做連結,人間佛教就是在人間。佛教要與民眾信仰相關聯,與百姓生活相打通。

台灣佛光山

佛光山成立了文化推廣機構,如電視台、美術館、出版社、普門雜誌、人間福報等;提出體育弘法,運動教化,此次會期中恰好觀看了普門中學籃球比賽,見證了這一讓人置身其中的參與模式;用佛教梵唄弘法,這是大師早年在宜蘭時就開創的弘法模式。佛光山梵樂團,聲聲佛號,唱響五大洲;推廣佛化婚禮暨菩提眷屬祝福禮,秉持「家庭和慈應從佛化,眷屬愛敬端賴同心」的理念,在人生旅途上相互尊重包容。佛教邁出寺院,走入尋常家庭。星雲大師曾說,佛教不僅講愛,更將愛升華為慈悲,而真正的愛要互相諒解、信任、體貼與讚美。此次參訪佛陀紀念館,廣場前排列著八座塔,分別稱為一教塔、二眾塔、三好塔、四給塔、五和塔、六度塔、七誡塔和八道塔。我們特意參觀了五和塔,堂內鋪了紅地毯,原來剛剛舉辦過一場婚禮。五和即「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舉行婚禮的五和塔蘊含著人間最美好的祝願!

佛陀紀念館完全顛覆我們傳統的觀念:人們心事重重地跪拜祈求,青燈古佛,木魚經聲……佛陀紀念館從硬體設計到內容設置遠遠超出想像,這裡不僅有郵局、銀行,還有星巴克咖啡、素食統一超市……來到這裡,你是放鬆的、歡喜的、自在的、休閑的。在輕安自在中就學會了三好、四給、五和,寓教於樂,弘法於喜。我們參訪的佛光山任何一個道場,都是空間開闊,所供佛像少而精,用壁畫、銅版來呈現原有的殿堂供奉布局,將大量的空間留給了前來隨喜參訪的人,一掃過去寺院殿堂的印象,我想這就是人間佛教的空間表達。

佛光山

從滴水坊到一筆字,佛光山在現代社會中引入通俗易懂、老少咸宜的方式,採用喜聞樂見、雅俗共賞的風格,全方位、多平台來推動人間佛教建設。這兩年更舉辦世界神明聯誼會,推動文明交流,宗教對話。各種宗教因慈悲無國界,音樂無國界,攜手聯誼,締造出空前的宗教盛會。此外,佛光山許多弘法理念進行了更為人性化的改進,適應現代人群心理,安頓民眾宗教訴求。比如像出家的青年僧侶對父母一定要孝養。如果父母不可以進到寺廟裡面來,就在旁邊蓋住所,讓父母可以隨時來看出家的兒女,對父母不能說出家無家的話。佛光山每兩年就會請僧團的父母來山聚會,親眼看看自己孩子的成長與進步。許多法師都說到自己親人曾經歷了由阻攔到默許,再到認同與讚歎的心路歷程。

星雲大師還說:「真正的信仰是發揚人間佛教信仰的精神,要能犧牲、奉獻,實踐弘揚佛法、普度眾生的菩提道。人間佛教就要發菩提心,能發菩提心才是人間佛教;所以要行佛,不要光是求佛、拜佛,行菩薩道才是真正佛陀人間佛教的精神。」佛法首先要人懂,然後才能去踐行。比如佛光山提倡三好運動,即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就是將傳統佛教的「三業清凈」轉化為更明白具體的語言,讓人可以在生活中隨時隨地去實行。再如提出奉獻的人生就是要「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如果能踐行這些,就會建立五和的人間凈土,即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去過佛光山的人一定有印象,那就是給人歡喜是佛光山的特色,始終面帶笑容更是佛光人的特質。

星雲大師反對負面的弘法理念與措施,針對明清佛教重死不重生的錯誤觀念指出:「為什麼我們不能把人間創造成安和樂利的凈土,而要寄託未來的凈土?為何不落實於現實國土身心的凈化,而要去追求不可知的未來呢?」他始終以示教利他的宗教情懷,推動人間佛教。「以佛光山來說,我覺得我們現在的寺廟道場,要給予信徒的信念一一我這裡就是西方凈土,我就能給你安養。」有情有義,皆大歡喜,這是佛光山弘法的方便之門。

一個人何以能獲得如此大的成就。星雲大師說「人生三百歲」,即將願力發揮到極致,將能量放射至廣遠。虛空有盡,我願無窮,與病為友,沒時間老。大眾第一,自己第二。為佛法也,何惜生命。行佛就是為大眾,要發菩提心,是奉獻,而不是索取。他說:我一向不希望「人人為我」,就算是最貧窮艱難的時刻,我都想要怎樣去「我為人人」。他認為自己一生弘法的成功秘訣是:我有一點慈悲心及一顆中國心。譚嗣同在《仁學》中說過這樣一句話:「度眾生外無佛法」。其實人間佛教就是回歸佛陀的本懷——弘法利生、普度大眾。《華嚴經》中概括為:「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成佛的目的就是為度眾,無眾生即無佛。

星雲大師正率領著佛光山教團,矢志不渝地推進著這一偉業。高希均教授評價說「他的一生,改革了佛教,改善了人心,改變了世界。」

星雲大師與本文作者溫金玉合影

走進佛光山,感悟大師的情懷,有一句話會永遠鼓舞著我們:有佛法就有辦法。

騰訊佛學獨家原創稿件,作者溫金玉,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推薦閱讀:

喬麥大師建議的穩定持機方法
聽大師講佛(4)
熊繼柏(國醫大師)辨治胃痛一:疏肝理氣,疏通氣機,和降胃腑
易緯易通卦驗【劉霏瑄大師】
我欽佩的語言大師們{之三}

TAG:佛教 | 大師 | 人間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