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歷史上的科舉七宴

中國歷史上的科舉制度始於隋朝開皇年間,歷經唐、宋、元、明、清五代,一直沿襲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前後達1324年之久,是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十年寒窗」後擠身仕途的必經之路。它既是封建統治者選拔、培養、任用各級官吏的主要途徑,又是籠絡控制知識分子的重大決策之一。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述進士》載:「唐太宗曾私下到端門,見新科進士綴行而出,樂不可支地說:天下英雄吾彀中矣!」為此唐代詩人趙嘏有詩云:「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

科舉制度規定從童生到狀元,經五個階段。院試考中者為秀才,鄉試隔三年在省城舉行,秀才參加鄉試,考中者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二至十名稱亞元。鄉試後次年春天,舉人在京城禮部參加會試,合格者為貢士,第一名稱會元。會試後貢士即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或欽點大臣代為主持的殿試,殿試合格者統稱進士,其中殿試一甲第一名稱狀元、一甲第二名稱榜眼、一甲第三名稱探花。至此功名成就,平步青雲,登上仕途。

為了慶祝學子參加鄉試、會試、殿試金榜題名,從科舉制度形成以來,逐漸出現並形成成規的曲江宴、探花宴、瓊林宴、鹿鳴宴、鷹揚宴、會武宴、燒尾宴等喜慶七宴。

曲江宴

曲江又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城南五公里處,原為漢武帝時所造,是帝妃游幸之所。唐玄宗開元年間大加整修,池水澄明,花卉環列,其南有紫雲樓、芙蓉苑,西有杏園、慈恩寺,曲江逐成「京都第一勝地」。按唐制,進士考試在秋季進行,發榜則在次年春天,這時長安正是春風輕拂、百花盛開,曲江杏園一帶春意更濃,新科進士應邀赴曲江御苑受皇帝賜宴於曲江亭,故稱為曲江宴。這是高規格的御宴,也是文人「金榜題名」後的最高獎賞。「公卿家傾城縱觀於此」《唐摭言》卷三。唐代詩人趙嘏有詩讚云:「滿懷春色向人動,遮路亂花迎馬紅」,當時新科進士們騎著高大駿馬赴曲江宴的熱鬧情景,令人為之羨慕傾倒。

探花宴

唐代科舉殿試一甲第三名稱探花,新科進士們初宴杏園,這時選同榜俊秀少年進士二三人封為「探花使」,遍游名園,探采名花,故稱為「探花宴」。宋代將探花使改稱探花郎,元、明、清三代均沿襲不衰。

瓊林宴

瓊林,宋代御花園名,宋太祖乾德二年(公元964年)置。在開封新鄭門外,與金明池南北相對,為皇帝賜宴新科進士之處,故址在今河南開封城西。北宋初,宋太宗太平興國於公元977年賜宴新進士於瓊林苑,故有瓊林宴之名。宋代文人吳文英《夢窗詞.絳都春》:「花底天寬春無限,仙朗驕馬瓊林宴。」清代詩人袁枚《瓊林曲》:「幾隊霓裳行簇簇,瓊林苑裡春波綠」都提到了瓊林宴之盛況。參加瓊林宴的除了新科進士外,還有的大臣中舉六十一甲子後也可參加瓊林宴。如清代浙江巡撫黃昆圃有《辛未重赴瓊林》詩云:「天鼓聲喧曉漏餘,春風吹雨灑庭除。婆婆老眼看新榜,彷彿青雲接敞廬。」「鶴返故巢無宿侶,花開仙洞見新枝,輔軒南國追疇昔,風雨橋山愴夢思」以抒發再次赴瓊林宴的感慨情懷,追感兩朝恩遇。遼代曾設宴於果園或禮部,但也沿襲稱「瓊林宴」。

鹿鳴宴

是唐代為科舉鄉貢考試後的新科舉人設的喜慶宴。由州縣長官宴請主考官、學政、教授以及新科舉人,在宴會上唱《鹿鳴》之詩,作魁星舞,並邀請巡撫主持其宴。據《新唐書》載:「長吏以鄉飲酒禮,會屬僚,設賓主,陳俎豆,備管弦,牲用小牢,歌《詩.小雅.鹿鳴》以宴之。」因有「鹿鳴」句,故稱鹿鳴宴,並一直沿襲至宋、元、明、清。但據宋.吳自牧《夢梁錄》載:「宋代殿試文武兩榜狀元設宴,同年團拜,也稱鹿鳴宴。」此外大臣中凡中舉後六十一甲子逢鹿鳴宴也應邀重赴以示恩寵,清代詩人宛平黃昆圃曾有《庚午重赴鹿鳴宴》詩一首,以記其事。詩云:「蕊榜新開敞盛宴,漫勞車馬問衰年。雀羅門巷群相訝,鶴髮重聯桂籍仙。」(見袁枚《隨園詩話》)。

鷹揚宴

是科舉武科鄉試放榜後,次日宴請監射主考官、執事各官及考中武舉人者的喜慶宴會,稱為鷹揚宴。(見《清會典事例》)三六二《禮部》.《貢舉》.《賜燕》。所謂「鷹揚,見於《詩.大雅.大明》載:維師尚父,時維鷹揚。」其意是以鷹之奮揚,喻威武或大展雄才。

會武宴

是武科殿試放榜後,由兵部舉行的喜慶宴會。宴請監射大臣、主考官、執事官吏及中試的武科狀元與進士,其宴由兵部尚書主持,規格、規模都比鷹揚宴更高更大,群英聚會,盛況空前,稱為會武宴。一直沿襲到宋、元、明、清各代。

燒尾宴

唐時士子登第或升遷的喜慶宴席,以示慶賀。見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五載:「唐時士子初登榮進及遷除,朋僚慰賀,必盛置酒撰音樂,以展歡宴,謂之燒尾。」另據《舊唐書.蘇瑰傳》載:「公卿大臣初拜官者,例許獻食(註:官初拜為大臣,照例向皇帝獻食,以謝皇恩),名為「燒尾」。故有燒尾宴之稱。

推薦閱讀:

當年歷史課上你漏掉的知識,它能幫你搞定!
二戰歐陸雄心系列視頻·一
【歷史長河一滴水 —— 非常珍貴 、罕見!不收藏可惜!】(組圖)
游本昌演完《濟公》後為啥突然消失一段時間?
隋末一位和尚稱帝,以尼姑為皇后,在位三個多月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