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張國棣先生武術論集

張國棣老師,師從佛漢拳明家劉連科老師習練佛漢拳,藝有所成後,又習練八卦掌等其他流派的拳術。曾在《北京晨報》、《武魂》等報紙、雜誌上發表過等多篇武術論文,尤其是《挽救傳統武術於瀕危: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一文發表後,在武術圈內引起不小的反響,激起更多武林同道不遺餘力地為傳統武術吶喊,正視傳統武術的尷尬境地。格鬥文化《鏡子理論》、《船頭理論》創始人,北京職業搏擊中心創建人,深研八卦掌、佛漢錘之技擊精華。尤其是古太極內功真正傳人,神力驚人,出手不見手,傷人於無形。大隱於市。本文所述即古太極內功的真實寫照。

張國棣老師傳授培育武功高人的絕密武功

「傻子教拳,學者得實」。張國棣老師就是這樣的「傻子」。他不像許多人那樣把簡單的武功複雜化,把淺顯的拳理玄妙化。相反,他把複雜的武功簡單化,把深奧的拳理淺顯化。他恪守「誠信為本」的人格底線,更把這當做武德修為的底線。他發表《武功用於現代拳擊的優勢》披露了劉老先生的奇絕武功,引起讀者強烈反響。許多武林人士、武警教官、搏擊教頭、功夫迷,輾轉來人來電探問功夫密鑰,都因其還懷有「再育武功高人」的高遠夙願而被婉拒。寒了許多武功愛好者的心,為此張老師深表歉意。為使熱愛武功的青年能學到真武功,為回報武功愛好者的厚愛,張老師決定披露當初培育武功高人的全部絕密武功。

(1)劉老先生內功嫡傳「古太極內功」(揉球)。能迅速積聚內氣,打通關節;輕如羽,重如山,快如電;練至骨節通靈處,渾身龍虎任橫行。突破人的體能極限,實現超體能超自然的一系列功能。學費9998元。(簽保密協議)

(2)「八卦佛漢拳內功」(大功夫、小功夫):這是八卦掌和佛漢錘兩大名拳內功精髓的融合,更是張國棣老師幾十年練功體驗的結晶。習練此功骨節日見柔順,身法日見輕靈,功力日有所增。練三年頂五年,練五年頂十年,渾身柔順如鞭,碰之如鐵棍鋼斧,人不敢當,直驅高層武功境界。使原先所學拳法隨功夫增長發生質的飛躍,學費6000元+2000元

(3)「八卦佛漢拳」:佛漢拳本就是少林寺高僧的秘練之術、看家拳法,加之融入八卦內家精髓,經張老師近四十年以實戰為尺的打磨浸潤,已形成了集諸家技擊精華於一身的,實證高級技擊理論的武林奇葩!張國棣老師獨創的「鏡子理論」、「船頭理論」盡含其中。一招一式,儘是拳理。已是「無理不成拳,無拳不合理」的上乘武功!「出手就是連環套,見招打招,招里套招」,迅如狂風猛如虎豹。幾近「手見手無處走」所向披靡的武林絕學。一位參加過越戰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的老兵,見了張老師演示的「八卦佛漢拳」驚嘆道:「噢!像海嘯!勢猛力大,無無堅不摧」!(共十二路拳法,可分路學習,一路1000元。)

(4)「作繭自縛,蛻變化蝶」秘練之法:

作繭自縛蛻變化蝶」是張國棣老師集多年研究成果和技擊理論,融合劉老先生的技擊精髓而獨創的高級搏擊技術訓練方法。這是洞悉高級搏擊技術規律之後的去繁就簡、返璞歸真的練法,是搏擊技術的「否定之否定」。絕無僅有,一家獨創!即把兩臂綁上夾板,再在腕部連一根與胸同寬的綁繩,使肘部不能彎曲,兩臂不能分開,渾身力無法施展(或肩上橫一根長棍,兩臂側平舉綁在長棍上形成個十字架,使胸、面完全暴露無法顧及)。試想:人被捆綁著,活動不能自如,如果能擊敗訓練有素的拳手,除掉綁縛之後該是個什麼情景?此技練成,搏擊技術會有層次上的提高和質的飛躍,敵人攻來,不必再考慮「防守——反擊」等問題,出手功成易如反掌。原來許多難以克服的技擊難題都迎刃而解,會有「豁然開朗」、「一覽眾山小」的夢想成真的喜悅。來學藝者可親自一試,確信後再學。學費8668元。(簽保密協議)(適於有搏擊基礎者、搏擊教練)

(5)「剪手」絕技,「一招鮮,吃遍天」,武林亦是如此。昔日有一武林人士,專練「剪手」,加之習練勤苦,功夫純厚,雙臂如鐵,每與人交手,手臂必被其折斷,一時名震川、黔。如今,經張國棣老師多年研究、豐富,配合相應的功法,已是功、技雙全,獨立成藝。學費2000元。

另,預招20名立志成為武功高人的13——18歲的少年進行專業培訓,學費每年一萬,吃住另算,訓期四至五年(以揉90斤石球一小時以上為內功標準)。

電話:010—62226012,13691279788張老師

郵箱:zhangguodi@sina.com

1、挽救傳統武術於瀕危: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中國武術歷史悠久,門派眾多,博大精深,晚清時發展到極致。隨著冷兵器時代的結束,武術由戰場退隱到民間,漸趨消亡之勢。民國時,雖有一些武館,但也只是一些仁人志士憤於外國列強的欺侮,為強兵強種而從事的武術救國的嘗試而已,並未使武術走向興盛。建國後,武術經幾十年演化,就成了現今的競技武術,即誰耍的好看誰就得金牌,離真正意義上的武術已越來越遠。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武術代表團訪問日本,日方向該團一位某拳種冠軍提出,要與之切磋武技,這位冠軍被逼無奈竟說出令中國人汗顏的話:「我不會!」1995年10月,本人被邀請參加中國武術院舉辦的「北京傳統武術家座談會」,旨在討論中國傳統武術如何發展。會上,中國武術院前某院長說了一件事:美國一自由搏擊冠軍與他在廣州相遇,說你們中國武術聽說很厲害,選一個人來跟我打一場,贏了我給你們一百萬美金,輸了你們給我十萬人民幣就行。他沒敢應。現在,據說全國的武術館校近兩萬家,為賺取學費各自標榜自己是某派真傳,吹得烏煙瘴氣。許多人都說武術界也得打假,可真的沒有,這個假可怎麼打?「中國的真武術眼看著就要滅絕了」,這絕不是一句聳人聽聞的話。許多門派的真功夫早已滅絕,個別門派或拳種的功夫也正在日趨滅絕,這已是不爭的事實。八卦掌第三代傳人李子鳴老先生生前就曾向我感嘆過:「許多好東西眼看著就失傳了!」八十五歲高齡的孫氏太極拳傳人孫劍雲老師(孫氏太極拳創始人孫祿堂之女)說,她只學到其父功夫的十分之一二,而她的學生輩中無一人繼承她的功夫,孫氏太極拳在她之後就沒了。武術,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正宗的武功是通向中國古代哲學殿堂的鋪路石,是其理論最直接的詮釋。武術的失傳,不僅失去了數千年來中華文化孕育的瑰寶,也會使後人對古代文化哲學的探尋因難覓蹊徑而慨嘆,小而言之是民族文化的損失,大而言之是全人類文化遺產的損失。因此,挽救傳統武術於瀕危,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義舉,是獻給未來的瑰寶,是對全人類的巨大貢獻。《北京晨報》

2、武功用於現代拳擊的優勢

真正的武功是跑得快、跳得高、力量大、又能打,它是以搏擊為形式,以內功修練為內容的、全面開發人體體能的訓練方法。就以劉連科老先生為例,他能讓人用直徑十多公分的鐵棒(載重卡車的半軸)重擊頭部,能讓人用爐鉤子刨腦袋,別人不敢刨他就自己刨給人看,把鉤刨直了自己再用手指還原,他能把十二毫米粗的鋼筋纏在小臂上,再擄下來,皮膚完好無損。他能兩臂側平舉一手拎一個二百斤重的棉花包踩跳板上火車,連續四趟;他七十餘歲尚能輕鬆從人頭頂躍過落地無聲。他骨瘦如柴,渾身柔軟如鞭,擊人沉重如鐵。這不是天方夜譚,這是許多人都親眼所見的事實。劉老先生要求來切磋武功的人必先過這幾關,然後再切磋武功。可惜他這樣「國寶」級的武功奇人,於1986年已經謝世了;所幸的是他把這武功絕學的修鍊秘技留給了我們!武功能突破人的生理體能極限,訓練出體能驚人的大力士,結論是「肯定」的。現代運動力學、運動生理力學,研究的是大腦發出信號人體肌肉相應部分收縮,牽動肢體運動而產生力,或由局部肌肉反覆收縮使人體產生「勢能」力(即慣性力),與另一部分肌肉收縮產生的局部力的瞬間結合,以使人體在從事某項運動時瞬間產生最大的力量值。這種研究只把「肌肉收縮」作為人體力源,未免限於物理和表面。人體不是機器。人體是由許許多多奧妙無窮的系統組成,蘊藏著極大的能量。據資料載:二戰時一架飛機耗盡油料迫降於一處荒野,一機組人員下來察看地形,一隻大熊迎面撲來,這人轉身向飛機跑去,一蹦,就蹦到三米多高的機翼上。這遠遠高於世界跳高冠軍的紀錄。76年地震期間,有人惡作劇喊了一聲「地震了」,一婦女一腳踹開窗戶把孩子放在當院,返身攛入,把尚有大半缸水的水缸抱了出來。這些事實用肌肉收縮的爆發力是解釋不了的,說明人體內有極大的非肌肉力能源,只是這種能量的非常規爆發,使人們無法把它當作常規現象來研究而漠視了它。

武功訓練能使人體體內能量增強,並隨意使用,所以古人稱之為「內功」。前面說到的劉連科先生,能輕鬆越人落地無聲,能承受鐵棒重擊,爐鉤刨頭,能兩臂側平舉雙手各拎二百斤重物裝火車,而其人只不過是一位身高1.76,體重60公斤,骨瘦如柴的老人。這就是武功能鍛造超人、肌肉力並非人體唯一力源的活例證。

如果把肌肉力作為人體唯一力源,必用各種方法刺激肌肉的生長,使其發達,從而達到增強力量的目的。自然的人體各部是有一定比例的,局部的刺激、發達使人體失去自然比例,違反人體正常規律,人體的調節機能就會與這種訓練對抗。形成進(練)且艱難,不進(練)則退的「逆水行舟」的局面。這就是從事重運動的人,運動生涯短,中老年身體不好的原因。練肌肉力還有一個大缺點,是關節筋腱肌肉硬度、緊密度增大,降低了關節的靈活、柔順度,身體的力通過關節時被鎖住、消減,使之達不到肢體的稍節。這就是常見的壯漢搏鬥時顯得笨拙,有力使不出,發力不通透、不順達的原因。

內功修練是依循人體的自然規律,用體展心靜、吐納呼吸的方法增強體內能量,能量越積越大,蔓延到四肢,在內氣的蒸騰下,各關節越來越柔順、鬆弛甚至於脫開(自然脫臼),用時身靈體展,動作看似輕柔如鞭,打到敵身上卻沉重如鐵。而這種武功也不用像社會上傳說的那樣,得十年二十年,有個三、五年即可。我訓練的孩子們的體會是,一不注意呼吸、思想一溜號手上的球,就沉重下墜;一集中精力注意呼吸,手上的球就輕了。一次,為了檢驗孩子們的體能極限,蹲馬步揉34斤石球,一個小時後,我沒讓他們停下來,讓他們繼續揉,直到揉不動為止,結果又持續了三個小時,直到該吃午飯了才讓他們停下來。他們說「要揉還行」!孩子們的內功雖淺,已體會到只要精力集中注意呼吸,揉34斤的球與揉60斤的球差不多,這正印證了劉先生所說:「內功練好了,揉100斤的球是它,揉200斤的球也是它」。也詮釋了內功好的人,輕鬆揮臂,沒覺著使勁,被打者卻騰空而起的原因。

武功與現代拳擊在理論上也不一樣。武功講的是腿腳堅實、下盤穩固才能力大,就像起重機,根基穩固才能吊起重物。拳擊講的是上肢發達,腿細才好,說是移動靈活快速。看似有理實際上不對。腳下無根,上力必虛浮無力,不可能沉實透達。上重下輕,重心不穩,下肢力弱,怎麼能移動快速?就像轎車底盤輕的一跑快了就發飄,底盤重、馬力大的轎車才能真正跑得快。

練功原理上的不同,使得運動員在身體外形與實戰中的風格都有明顯不同。練外力,以肌肉發達隆起為標誌,肌肉越發達,力越大。力越大、塊頭越大,動轉越不靈活,一拳打空,自己閃個踉蹌是常見的鏡頭。練內功,以關節鬆柔脫臼為標誌,關節脫臼越大內功越深,功深者一展臂比尋常人長10至20公分,且肌肉勻稱。功力越大,動作的靈活性、柔順性越高。練肌肉力違反人生理的自然規律,逆水行舟且有極限;練內功適應人的生理規律,順水行船且無極限。

現代拳擊與傳統武功,後者在技術上的優勢是明顯的,前者以得點為主,擊倒為輔;後者以擊倒為主,得點為輔。前者常以前手刺拳試探、騷擾敵手,伺機施以後手重拳。有一定的運動距離才能發出力,需訓練「距離感」、「準確度」;後者前後拳都能施重拳,能纏著打、摸著打,不需練「距離感」和「準確度」,能近距離發力。前者出拳即回,以保持防守姿勢;後者「手不空回」,撕開(擄開、摟開、挑開)敵方防守,牽動敵重心,欺身進敵,施以重拳。前者只會單側局部發力(右拳發力左拳無力),常以躲閃或雙拳護住頭面抵禦攻擊;後者能雙拳同時發力,「逢手即進」,「攻防一體」,崩開或盪開敵來拳,使其不得歸位,瞬即跟進施以重拳。前者一旦與敵太近無法發力,以「抱纏」獲得喘息;後者盼敵「抱纏」,正好是近距離發力創敵的時機。技術上的諸多不同,限於篇幅不細說了。

美國的拳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許多拳擊界人士把美國職業拳王看成是不可逾越的高峰,也屬正常。但中華武功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是文化智慧和格鬥藝術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珍寶!那博大精深、天人合一的哲學內涵,那生死搏鬥中的兇猛凌厲、機巧善變,是任何體育競賽範疇內的搏擊所無法比擬的。從武功的角度看現代拳擊,即使是在規則限制下的拳擊,不過是層次較低的打鬥而已。

遺憾的是我國目前還是拳擊弱國,我們還在以步歐美拳擊的後塵為時髦,殊不知歐美拳手看著我們「端著金飯碗向人討飯吃」,揮汗如雨地跟著他們「打沙袋」、「舉杠鈴」,正捂著嘴偷著樂呢!我創建北京職業搏擊中心,就是要繼承本民族珍貴的武功遺產,並用於現代拳擊,以告慰先人,實現理想,增強民族自信自強之信心。然而,如今人們已不相信有真武功,連選「苗子」都成了難以克服的困難。如果能選到好「苗子」,用武功進行職業訓練,三五年內達到渾身關節脫開、蹲馬步揉180斤鐵球一個小時以上的功力,那將極大地提高我們的擊打功力和抗擊能力,形成大人打小孩之勢,管它歐洲打法還是法美洲打法,我們將橫掃世界職業拳壇!

走武功之路,中國拳擊將柳暗花明!

3、技擊是習武者的羅盤--武學尋徑談

中華武術博大精深,是國人引以為驕傲的珍貴文化遺產,有志於此的後學甚眾,這是武術遺產得以發揚光大,後繼有人的基礎。然而,每見流汗數年仍不得要領者;或雖有師指點,卻踟躕不前,朝秦暮楚,欲速不達者;或為師雖有功夫,卻受徒無方,其徒耍了諸多套路卻不識拳者。此皆令人嘆息,遺憾。為此,筆者忍不住想借本刊一角談一點看法。為後學,亦為師長。

現在談起武術一詞,概念似乎有點混淆。有把刀耍得上下翻飛,寒光纏身,累得氣喘吁吁以博人一笑者,有或會耍,或不會耍,但身上卻有視刀斧如秸桿的真物在者。前者是常被同道們稱之為「舞術」的武術,後者才是本文所要介定的武術概念。武術有如蒼山如海的山系,中有無數突起的小山丘,也有參嵯巍峨,雲遮霧繞,玄奧神秘的高峰。志在踏上小山丘者,無須尋徑,只望著那小山丘努力就是了。歷兩三年,其技已可觀矣。此也不在本文所論。本文所談是途經小山丘,或不經小山丘而志在高峰者。

武術就是搏擊術,練功夫為了搏,搏是武術的內容和本質。不追尋,不弄懂武術的技擊內容而盲目的練,就等於沒有努力的目標和方向,就會在「小山丘」的水平上徘徊不前,耗時費力,不知要多少年才能擺脫這個「誤區」。其實也很簡單,送給你一個羅盤,這羅盤不是別的,就是技擊。直接進入對技擊的研究。有的師長或曰:「沒有功夫談什麼技擊?」其實前輩拳家早已說過:「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而要除「雙重之病」,就要先讓學生熟悉打鬥,體會和積累打鬥的經驗。讓打鬥走在練功的前頭。因功夫不到而影響打鬥技術的發展。練功也就成了打鬥的需要,學生也就明白為什麽要練功。練功也就有了明確的目的性,功夫進步也就快了。功夫的進步必然促進打鬥技術的飛躍。能激發學生更大的練功熱情。「功」與「技」本是孿生兄弟,它們始終交織在一起,互相促進、密不可分,而貫穿於武學的全過程。我不明白,為什麼有的師長忌談技擊,彷彿學生一問及此,就是好狠斗勇,學武目的不純。學生一問打架的招法,或某動作的用法,便諱莫如深:「你練好了功夫,一點就透。」其實,學生此時還根本弄不懂老師讓練的這玩藝與打架有什麼聯繫,將來怎麼會「一點就透」。感到神秘懷著疑慮,搔著頭皮,懶散而去。習武的熱情就這樣被消磨,寶貴的時間就這樣被浪費!

技擊是習武者的羅盤,它必須而且可以貫穿教與學、學與練的始終。就拿武術套路來說吧,武術起源於搏鬥,是千百年來打鬥技術與經驗的積累,而其套路則是打鬥技術的集合,或打鬥動作的延續、連貫和發展。練套路就要尋求它的內容,以技擊需要為規矩,步要如何出,拳要如何發,步為什麼要如此出,拳為什麼要如此發,而這個「為什麼」,就是實戰的需要。就拿長拳類武術常有的動作,「摟手拗步沖拳接前進踢打」來說吧,右步踏出成右弓步,同時,右手摟到右腰側,轉腰順肩左拳衝出,然後重心前移,左腿踢出,左拳收回右拳衝出。那麼就要追尋:右摟,手摟的是什麼?是摟敵之腿,還是敵之臂?是摟敵左側之腿、臂,還是敵右側之腿、臂?倘是摟敵之腿,是摟踵還是摟小腿?倘是摟臂,是摟拳、腕部,還是摟小臂部(倘敵發的是右直拳,必得摟敵肘部),此時敵方哪個腳在前,哪個腳在後;身法是高是矮、是斜是正;敵之兩拳在何位,我一摟敵方會作何反應、有幾種可能等。我左拳衝出是擊敵鼻?擊喉?還是擊胸,擊肋?我拳一發,敵拳在何位,會作何應?身法會有何變化,步法是退是進?大致有幾種可能?後面的踢打動作是做還是不做?倘做,拳打何位,腳踢何位?倘不做,又將作何變化,都要考慮。這麼分析有點近乎實戰,但練拳套路,也應設定敵方一種連續變化而使其套路動作發之有的,神有所依。久而久之,尋此略可漸進「眼前無人若有人,眼前有人若無人」的武學高層境界。

技擊是習武的羅盤,不僅是指這「羅盤」可以引導你沿著正確的方向去攀登武術的高峰,少走彎路,而且還可以藉此判斷其武學層次的高低。這就如蹬山一樣,往往人在山中,不知身在何處、居何高度。搏擊可以幫你作出判斷。武術乃搏擊之術。那麼檢驗其武學層次的高低,就不能以所會武術套路的多寡,所做動作的奇難來判定;亦不能以掌碎磚瓦,腳斷石碑來衡量。因為這無法體現出「山崩於前而色不變,出入刀叢而心不寒」的武學高深者的特質和氣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武學的檢驗標準只能是搏擊,通過搏擊來檢驗,亦通過搏擊來提高。武學的修鍊大致分四種境界。首先是初級境界:「明拳明腿、勁力順達、拳腳帶風」;其次是中級境界:「聲東擊西、形左實右、引上打下、刁鑽古怪」;再次是高級境界:「吞吐無常、變化無端、神龍莫測」;最後是武學的最高境界,即所謂「虛境」,及「不見不聞」之境。除最高境界外,前三種境界不單是指實作的表現,也指在實作中應付這樣的對手。通過技擊實作,你所表現出的水平和能應付處於何種境界的對手,就可以知道自己武學修鍊到何種境界了。說到此,想順便提一句,請武術教練們、師傅們能教一點防守的知識和技能。有的為師者也教學生這麼打,那麼打,可是別人用此法進攻你你該怎麼辦,這卻不講,或說之甚少。攻與防是對立的統一,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不能只講其一,不說其二。不要重演「矛」與「盾」的故事,要「矛」與「盾」一起講。啟發學生去思考去悟,學生才能進步。常見一些愛武者,練了許多年,也有了幾分功夫,可是連明拳明腿都應付不了,豈不可悲!

武術乃是武學,雖言習武,文在其中矣。所以我們在武術技擊實踐中,要大興研究探討之風。但在研求技擊招法時,不可固執的各執一端爭論不休。一者,傳統武術大都有它的技擊內涵、有其風格特點,是上輩拳家經驗的積累和總結,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二者,自己功夫的境界到了什麼地步,你就覺得什麼招術順手。不見得你覺得不順手的招法就都不對,你做不來的就不可能,何況還有流派特色方面的區別呢?在這方面,我看還是著重領會其技擊精神,不偏執於一拳一腿。真理都是相對的,無數相對真理之總和,構成絕對真理。應該怎麼打,不應該怎麼打都是針對不同對手的不同態勢而言的。在瞬息萬變的打鬥中,每一個動作的「定格」都是上一個動作的延續,下一個動作的開始,都會有許多答案。不可教條,亦不可固執。如果你過去以為很厲害的招法,後來覺得不那麼厲害了,對方只需稍一變化就可化解,而自己反處於不利態勢;或者過去你覺得打人很簡單,連踢帶打,三拳兩腳就可以把對手擊敗,現在你覺得打人不容易了,不是個簡單的事兒,那麼你的武學修養實際上已經提高了。在技擊實戰中,對每一個「相對真理」的否定,都是向「絕對真理」的靠近,都是向上一境界的進步。

習武有捷徑嗎?有,那就是武術技擊的實踐。「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和發現真理。」實踐是向上的階梯,實踐是前進的車輪。讓我們的武林前輩,武學同道,武苑後學,相互攜起手來,沿著武術技擊之徑,共同攀登這武學的高峰吧!只有在武學技擊的艱險山路的攀登上,不畏勞苦的人,才有希望到達風光無限的頂峰。

一九九四年十月三十日

4、說給同道與後學

我知道在當下要學到真正的武功是多麼的不易,假大師太多。如只是騙點錢財倒也罷了,他們騙的是孩子們對中華武功的摯愛,是工作學習之後寶貴的業餘時間,是人生中期待成功的痛苦煎熬,是人的一生有限而寶貴的生命時光!當初,我提前退休創辦北京職業搏擊中心,就是想樹立一個標杆,一個真武功的標杆,讓那些假大師們不攻自破。可惜中途夭折了。不是別的原因,主要是資金問題。這期間我給國家體育總局寫過信,給一些大企業寫過信,也給一些所謂的慈善家寫過信,結果都是泥牛入海。我在2004年第十一期《武魂》上發表的《武功用於拳擊的優勢》那篇文章,就是給國家體育總局信中的其中的一段兒。沒想到卻得到廣大武功愛好者的驚喜和嚮往。

我蟄伏了七年。在這七年中有許多愛好武功的朋友幾經周折找到我的電話和地址,或打電話或寫信誠懇執著地要求學習武功都被我婉拒了,寒了許多愛好武功朋友的心。現在想來很覺歉意,很對不起這些朋友。不是我太保守,是我的心還沒死透,還期望著有朝一日實現「再造武功高人」的夢想。你想想:論選材我遠不如國家隊的優越條件;論名氣我不是國家隊的教練;論錢財我遠不如那些腰纏萬貫的辦培訓的「武功大師」,更不如那些辦武校的億萬富翁。我所憑藉的只有能培養出武功高人的方法。這是能創建一個體育帝國的核心機密,是開發體育金礦的鑰匙,怎能輕易示人。我當初在孤兒中選幾個學員培養,主要是從保密方面考慮的。北京職業搏擊中心當年就是一個能成長為武功巨人的嬰兒,因為多強大的巨人在嬰兒時都是脆弱的,而保密其成長的秘訣才是其長大成人的保證。這幾年不斷有朋友勸我,年紀越來越大別「扛著」了,再珍貴的種子老藏在懷裡也不是辦法,不如灑向社會,愛者得之,其中真出幾個武功高人也未可知。還有的說,社會上假武功太多,真武功你又不傳,卻哀嘆武功日衰,豈不矛盾?我的心被觸動了。如果能讓愛武功者學到真武功,或許真能出幾個功夫大家,也是大功一件。也算對得起民族和前輩,也不辜負自己多年的研究和前輩的傳承。我原還有個顧慮:怕壞人得之橫行霸道危害一方,後來一細想,許是多慮。無論何種功法,不經恆、苦二關是不會成功的,而能過恆、苦二關的非有大志者不能!種子雖灑向社會,只有有大志者方能真正得之。得之者不僅武功驚人,其堅忍不拔的意志更加令人尊敬。豈是雞鳴狗盜之徒能得之的?於是我決定向社會傳授武功,讓愛之者學之,學而恆苦者得之!

我準備向愛這門功夫的武功愛好者傳授的是原搏擊中心為培養武功高人的全部武功和技術,包括劉老先生的高級內功(揉球)和技擊精髓以及我幾十年的研究成果和技擊理論。具體有:劉老先生的「古太極內功」(揉球)、八卦內功(與外邊的不同);「八卦佛漢錘」;「作繭自縛蛻變化蝶」的「捆綁」練法,(此技練成可以在技擊方面有層次上的飛躍,不再考慮「防守——反擊」等問題);「剪手」,經我的研究和充實、完善,已較為系統,可以作為獨立的搏擊絕技供練習。這就是我當年培養武功高人的全部內容。只是「剪手」未作為單獨技術來訓練,這招太狠不宜在實作中訓練,易出事故。

商人且能以誠信為本,修武之人更應如此。武林中應提倡實事求是的授武之風,一斤就一斤,八兩就八兩,這樣反倒能得到學生的信任和尊敬。我想勉為其難破個例:我傳授的每一項功夫,學員來學時都可以親自一試。只是醜話說在前面,我的功夫與劉老先生相比差很多,可以說是層次上的差別。與十幾年前比也差很多(這些年心情不好)。我不能讓人用「爐鉤子刨腦袋」,我只能在談話時你可以輪圓了拳頭照我腦袋擂幾下,看我在無準備的情況下頸椎是否受傷,頭是否暈眩;來學「八卦佛漢錘」的可以用你拿手的技術放手來攻,看我能否招架得住或是應付自如;來學「捆綁」練法的,我可以把自己先捆好,即把兩臂綁上夾板,再在腕部連一根與胸同寬的綁繩,使肘部不能彎曲,兩臂不能分開,渾身力無法施展(或肩上橫一根長棍,兩臂側平舉綁在長棍上形成個十字架,使胸、面完全暴露無法顧及)。這種情況下可以讓人向面門、胸部隨意攻擊,看我如何應付。至於「剪手」不好以實戰形式試驗,一試胳膊容易受傷,只能比劃比劃說說了。我想出這個辦法實在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現在「大師」太多,武林風氣和武功水平已墮落到目不忍睹的程度。這樣做多少讓學武者心裡踏實一點。也許這無意中又被「大師」們記恨,實在是無奈之舉。至於那些隱在民間的武功高手不要吃心,本人絕無自高之意,更無比武逞強之意。據我所知現在功夫比我強的還有一兩人,但在教學和訓練的經驗、培養後學的效果方面,我有我的自信。

現在是人們都夢想著一夜暴富的浮躁的社會,已很少有人靜下心來練武了;加之假武功太多,又寒了那些愛武之人的心;再加上學無所用,也只是自娛和健身,學的人就更少了。如今學生上學「擇校費」動輒三、五萬,家長們眼皮都不眨擠著去交,還有那「英語班」、「經管班」,學費也動輒幾萬十幾萬,人們還是擠著上。可那些天花亂墜的功夫幾千塊錢都沒人學,一是學無所用,二是人們已不信還有真武功了。其實,如果練出真功夫,用武功開發人的體能極限應用於競技體育,一旦取得突破,前景是極大的,可以任意想像的,不亞於一個金礦!據報載2003年拳王金童霍亞的年稅後收入3600萬美元,羅伊瓊斯2400萬美元,即使國內的拿金牌的運動員,哪個不是身價百萬?如果能實現「三五年內揉90—120斤的石球一小時以上,拳台上連續激烈搏擊20分鐘不氣喘」的訓練目標(這是我尋求合作的合同標的),奪取職業拳擊的金腰帶將不是夢想!何況武功訓練可以為「柔道」、「跆拳道」「摔跤」以及跑、跳、投擲、等多項奧運項目提供體能支持。那樣武功不僅學有所用,而且前途無量。為武功找到新的生長的土壤,使中華武功真正得以挽救,是我多年的追求和夢想!我常為找不到好的合作者來實現這個訓練目標而扼腕嘆息。我不是為教幾個學生掙幾個學費,我是國家退休人員,不缺錢又沒有錢,無法實現復興武功的宏願。只能向社會撒幾顆種子,或許哪一顆長成大樹,也算為武功的振興做了一點事情。在此一吐心底,意在倡引同道者共同努力,以期武功得以復興。所為所說倘有唐突不悅之處,還望同道們寬懷諒解。

5、與後學者說1

古人云:「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本人不敢以大師、專家自居,不敢著書立說,生怕自己未成熟的果子,害了吃著果子的後學者。可如今各門各派的大師們都在著書立說,其理論水平比戚繼光的《紀效新書》要高得多,比《拳經》也高得多。明清是武術發展的高峰時代,可那時論武功的書比現在少,文也樸實,能看懂。現在大師多,文也多,水平也高。讀來彷彿是在雲中傳道,讓拜讀者也如在雲中。所論內容也如「黃山之霧」,你向山的左邊找,它在右邊,你上右邊找,又在左邊。莫衷一是不知所宗,就是覺得高,可就是不知道怎麼才能那麼高。不讀還好,越讀越糊塗。本人忍不住想說一句:別崇拜那些大師了,別讀他們的高論了,從基礎開始,練就是了!

其實,練武是最實實在在的東西,一點都不玄。靜下心來,踏踏實實下功夫練去,就會有所得。不要去崇拜那些高人,更不要弄懂那些高人的理論,因為那些理論你一輩子也弄不懂。不要聽有人嚇唬你:練拳得先懂拳理,否則你學不了拳(這句話恐怕要激怒一些高人和大師)。這就好比一個學做豆腐的學徒,只按師傅教的做就行了,沒必要非得弄懂豆子的分子結構,石膏或是滷水的化學成分,也沒必要知道為什麼滷水喝了要死人,點了豆腐人吃了卻不死人,能做出好豆腐就是好樣的。試想,那些武林前輩有幾個是大學問家的?有的甚至沒上過學。誰懂得哲學、生理學、生物力學、神經學、運動生理學,還有什麼「體液」、「腦脊髓神經」、「線態彈性體」等等,誰懂得這些大到宇宙,小到細胞的學問!可是經幾年十幾年鍥而不捨的苦練,終成一代大家!而那些把這些名詞塞到拳論里的大師,與董海川、楊露禪、武禹襄、尚雲祥、霍元甲等名家相比,其實什麼也不是!

功夫是練的,不是研究的。就拿被說得雲山霧罩的內功來說吧,無非就是「體展心靜,吐納呼吸」,按規矩練下去就行了。練功夫不要急於求成,要循序漸進。就像學數學、先學一百以內的加減法,再學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再學有理數、初級代數······你加減乘除還沒學好呢,就問解析幾何,問函數,函數里又有指數函數、對數函數,甚至於微積分、線性數學······可現在武術界里幾乎沒有這樣的高人,即使有你也聽不懂。真正負責任的高人也不會講的,因為對你有害無益。可現在的高人不故神其說不顯其高,於是才有前面所說的情況出現。於是人也迷了,心也亂了,功也廢了。我在《武功用於拳擊的優勢》一文中提到的劉老先生(2004年《武魂》第十一期),就不讓人看練武的書,發現了就嚴厲呵斥。說書里沒真的,只會亂人心智,影響練功。劉先生要求學生就按我說的練。而他說的練功的規矩,也極簡單,人人都會做的,絲毫沒有高深的理論。劉先生曾說過他父親對他練功要求極嚴,卻不講高深的拳理,也沒工夫督促、監督他。只是門後放一根直徑十多公分粗的木棒,每天晚上回來,給他照頭就是一棒子。如果他沒好好練這一棒子就打得他晃晃悠悠站不住了,如果好好練了,就能站住不動。反正你能站住也好站不住也罷,每天就是一棒子,以此來檢查、督促他。於是一代武功奇人就這樣產生了。

再說說我的一個小拳友小林子的事兒。八十年代初,我依李子鳴老先生的旨意跟馬傳旭老師練八卦。後來去了個得小兒痳癖或是脊椎骨髓灰質炎(記不清了)的孩子,姓林,叫什麼沒人注意,都叫他小林子。他身材矮小,瘦不勝衣,走路坡腳,每走一步右腿要扭幾下,腰也要扭幾下,脊椎好像撐不住身體,讓人擔心好像不知何時脊椎就會向不知哪個方向彎折下來。這樣的人居然也來轉八卦圈兒,他就在角落裡慢慢地一步幾搖晃地轉著他的圈兒,讓人看了心疼又著急。人家轉圈上身都扭向圓心他卻身子扭向外邊,怎麼給他扳也改不過來,只得隨他去了。別人學套路、問這問那,他只埋頭轉他的圈兒。不想,十八年後竟然成為走路輕快,腰板挺直雙目有神的健壯的人!多年後的相見我們都很高興,他的變化讓我驚喜和欽佩。他在東直門某倉庫上班,他和我說有一次上班路上有個一米八幾的小夥子惹他了,他本來想揍他了,後來想自己是練武的就不跟他一般見識了。瞧!他居然能以一個練武的人自律不跟普通人一般見識了!誰能想到他當初竟是個讓普通人見了都可憐的人呢?可當初那些和他一塊練的手腳利落的普通人,由於沒他耐得住恆、苦,功夫反倒不如他的在多數,這不由讓人想起「龜兔賽跑」的故事。

我說這些意思就是告訴年輕的後學,別再研究理論了,也不要向大師們探問高深了,練武練武,「練」就是了。「新竹莫羨舊竹高,竹筍長與舊竹齊」。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練武就要一步一個腳印的練下去,練一點得一點,比感嘆、艷羨那些虛無飄渺的高功、大師要實在得多。

前幾天一個外地青年武迷,能熟知許多名人大師的高深理論,聽說哪裡有高深的功夫就學。幾經周折找到我家,我見他誠心求教,就把劉老先生的功法說給他。他聽後非常吃驚,覺得太粗淺了,一點也不高深。說幸虧是您說的要是別人說的我絕對不信,那麼高的功夫怎麼這麼簡單?這不誰都能練嗎?我無奈地笑了:只有神仙能練的才是高功嗎?他身上一點功夫也沒有,卻花了好多錢,浪費了許多寶貴時光,被害不淺!這位青年武迷的來訪和他的一席話,使我蟄伏七年後又忍不住寫了此文,也許因此得罪了某些高人、大師,可這不是我的本意,為了後學,請多多原諒吧!

6、與後學者說2——略談內功

內功也叫內氣,也叫中氣,也叫真氣,普通百姓中也叫元氣。它無形無象無聲無跡無色無味,非經長期練功不會有感覺。未練者和初練者聽來跟說空一樣,即使是經過長期鍛煉的人,因個人的體質、脾性之不同其感覺和體會也不同。(正因為如此才是大師們玩兒深奧的空間)前輩拳家說過:「中氣最難名」。無法說得細微、具體,所以只是「略談」。

這裡所說的內功,不是硬氣功的內氣,也不是發氣給人治病的那種氣功。這裡所說的是練武功所得的內功,老百姓中可以稱作「元氣」的那種內功。它不是口、鼻吸入肺里的空氣,卻與呼吸密切相關。它是借「體展心靜,氣沉丹田」的腹式深呼吸的方式,來不斷積累,逐漸增強的人的內在能量。無論太極、八卦、形意,其內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練法都是一樣的。只是這種鍛煉不像練健美,練哪部分肌肉哪部分肌肉就健壯發達,練內功的效果看不見摸不著,不易感知,只有練一段時間之後才有感覺。

以功夫之淺深,其感覺依次大略如下:如手指有發熱、膨脹感,抓握力增強(每次練功後都會有的),有時手指尖兒細微的針刺的感覺;再練一段時間小腹有時會咕咕作響(有的人放屁),覺得腸內有氣在動;再練下去這種感覺又沒有了;再練下去會覺得小腹充實但又不是脹氣的感覺,渾身舒服,打拳的架子也比以前低了,覺得低了舒服(初練時架子低不下來,腿酸腿抖);腰腿粗壯、強健了,自己錘錘腰腿兒,比以前抗擊打了;再練下去就會覺得體內和和融融,像洗了個熱水澡一樣,渾身皮膚滑潤;再練下去有時渾身有充氣感,練功時有時骨內有嗞嗞的感覺(氣行骨內);再練下去會感到渾身柔軟,動作的活動幅度增大,僵硬處、牽扯處減少,有時在練功狀態會感覺渾身沒有肌腱和筋肉了,只剩骨頭架子了。打拳的架勢更低,有伸縮之意;再練下去會覺得渾身輕盈、沉實,四肢渾厚沉重又輕靈柔順;繼續精進,有時會覺得小腹一熱,晚上睡覺時有時覺得會陰穴處動,幾天不動不知哪天又動;白天不練功閑坐時偶爾覺得後背一熱,有時在後腰處,有時在夾脊處,用手一摸皮膚並不熱。這時手臂打出更加順達、迅疾內中似有水銀慣出,渾厚沉重;繼續精進,會覺得身上有一種彈炸的勁力,心機一動,拳掌想打到哪裡就已經打到哪裡,出掌如被搬彎的鋼板突然反彈出去一樣,出拳如弩箭激發;再練下去會覺得手臂及渾身骨骼如鐵,不怕磕碰,揮出更加沉重卻如柳條般輕盈有破空之聲······這階段的或前或後肩關節會自動脫開或即將脫開。這就是練內功一般的由初級到中級的感覺層次,這些感覺有時會顛倒出現,也會反覆出現,若有若無,時有時無,有些細微感覺語言難以描摹,都屬正常。初級感覺因人而不同,但每次練完功「晚上睡覺時像泡完一個熱水澡一樣,渾身融和皮膚滑潤」之後的感覺應該是每人都有的,只是難以表述。我以上所說只是個大略,但只要記住,練內功只要向著「更輕靈、更沉重,更柔軟、更堅鋼」的方向發展就是正路。

至於內功的高級階段本人不敢妄寫,只見過劉老先生渾身關節都能脫開,任何擒拿、反關節對他都是沒用的,你拿他自己反受其害。渾身如鐵,輕盈如羽,迅捷如電。

以上這些練功的感覺我從沒見人說過,也沒見那篇文章提過。究其原因,一是為了保密。內功是個精密、深細的功夫,「歧路亡羊」,岔路很多,雲里霧裡摸個幾十年,這一輩子就算過去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各門派誰願意把真東西告訴你?其二,現在練內功的系統地有這些感覺的人不多,可抄書辦班的多,一旦付梓,「大師」就更多了。其三,即使拜師入門幾十年,自己不練不悟也不見得知道。這些是練功機密,師傅帶徒弟時是不說的,怕徒弟練功時老想著找這種感覺而出現幻覺,心靜不下來倒影響練功。我無奈在這裡勉為其難將此說出,意在給練功者指個路標,使其在漫長的練功過程中,大概知道自己練到哪一個層次了,從而增強信心。望見此文的練功者,千萬不要老想著這些感覺,靜心地練功,心無旁騖,功夫進步才能快。否則倒耽誤了你,萬望注意!

另外,宋代張伯端的《悟真篇》也提過,練內功是「有作有為」的功夫,不是「自然呼吸氣沉丹田」就完了。這只是初步功夫,養生健身是可以的。至於練武功該怎麼「作」,怎麼「為」,這裡限於篇幅就不細說了。

「好師傅難找到好徒弟,好徒弟難尋好師傅」,這是武林中常聽見的嘆息。不管是誰在「嘆息」,找個好師傅來指點是練武者必經的經歷。可是現在大師太多,對真假大師的辨別一直是個難題,因為內功看不見摸不著,他說他高,你也不能說人家不高,這實在是現在大師多的原因之一。其實也有方法辨別。一是看:看他打拳是否身法輕靈柔順,拳架在是否在中盤以下,發力是否順達沉重,拳掌是否有破空之聲;再者就是看他的肩關節是否能自動脫開而活動自如,這個做不了假(肩關節脫開在內功里來說也只是中層而已),現今練武的人中肩關節脫開的已很少,以我之孤陋寡聞,我只知道在還活著的練武的人中只有一人而已。二是試:所謂試也不是讓你去打他,那樣對大師不尊重。不過可以換一種說法:「我練得不好,我能不能發兩手您給接著,看有什麼毛病」。(這樣你就可以用你最拿手的招法進攻了,看他能否招架得住);也不要讓他打你、發你(站著不動讓人家打和發,),那樣你會吃虧的還試不出來。你讓他抓你手腕兒使勁握一握就行了。真是高人,手如鐵鉗,不僅力道透骨而還牽及心肺,感到心底里顫抖和恐懼,無形的氣勢壓迫得你透不過氣來!能如此便是高人!

另外,練武功不要執著於一拳一掌的功夫。有人花十年二十年專練一拳一掌的功夫,雖有所成,卻難於在武功上有層次上的提高。今年四月中旬我應邀去參加山東省東明縣佛漢拳立碑儀式,見當地某村老拳師,手上功夫不小,手掌有常人的兩倍厚,伸出個小拇指讓人掰,居然掰不動。自己很以為傲,外國友人更是驚奇圍觀,執手細看,讚嘆不已。這隻手老拳師練了一輩子,可見為了武功是耐得住恆、苦之人,可惜的是才年逾六旬走路已磕磕絆絆了。我心裡深為老拳師嘆息:走路磕絆之人即使拎個鐵鎚又能如何!

二十多年前,我的學生劉宜軍在大連某地施工,見一人能手碾碎石成粉(小石子用手指捻成粉沫),觀者無不驚羨其武功之高深。劉宜軍問:能打人嗎?他說能。宜軍讓他打,他一拳打來,宜軍手臂一擋,那人便飛出,摔在牆根下。練武貴在身上功夫,只練一拳一掌難入上流。我曾練過「金剛指」,兩食指指尖老繭有半公分厚,此功難練非常苦。後來我明白這個道理了就不練了。現在想來,即使給你個鋼錐,若遇高手也是無用。前輩拳家說過:「拳打腳踢下乘拳,妙手無處不渾然,任它四面都是敵,我身一動悉顛連」。我說這些,不是說一拳一掌的功夫不能練,而是說沒有全身武功作基礎,如遇高手使不上。如果在全身武功的基礎之上,練一絕技,那是可以的。昔日有一武林人士,專練「剪手」,加之習練勤苦,功夫純厚,雙臂如鐵,每與人交手,手臂必被其折斷,一時名震川、黔。當然,你如果只為碎磚斷石給人看,那又當別論。現在一些大師帶著徒弟表演「砍磚斷石,槍尖頂喉」等把戲,豈不知這等於告訴人們,他練的就是下層武功。自唐宋以來這就是大街上常見的打拳賣藝的玩意兒,如今已成大師的見證,武功的衰落可見一斑!楊露禪、董海川沒表演過這些,卻是名垂武林的大師,而隨處可見的能表演這些的大師們卻史上無名就是證明。

再者,練武功應把「走下盤」(大腿與地面平行)作為努力的目標,不經下盤功夫的長久鍛煉難入上層。拳彥云:「人走下盤,氣自騰然」。人經下盤的鍛煉,內氣自足,腿力雄健,動轉輕靈、柔順,與人交手方能得機得勢。如此才能漸悟高層武功是怎麼回事兒。

潛心刻苦地練習內功,拳掌上的功夫不練自練,會與內功一起增長。內功精深之後,一樣出手如鉗,拳重如錘,指若鋼錐;加之身法輕靈柔順,臂軟如鞭,迅疾如電;碰之如鐵棍鋼斧,痛徹骨內······望有志於大功者,以此為路,練之、悟之,將終有所得。

7、怎一個「松」字了得

許許多多練武的人都被「松」字給害了!尤其是練內家拳的,更尤其是練太極拳的。也難怪,翻開現存的武術期刊。連篇累牘的都是大師、名師、名家大談練功、練拳必須從「松」字開始,從「松」字而終。要從頭松到腳,從腳松到頭,從左手鬆到右手,從右手鬆到左手。彷彿練功就是練松,要松得全身無一絲力氣,松得如枯葉飄落在地,松得如綢似鍛,以期「全身透空」······好像那如鋼似鐵、摧枯拉朽的武功境界只要有個「松」字,就可以不期而至,不練而得。

大師們大談「松」字的心態和動機也不難理解。如今有高功的人很少,有高深內功的人就更少,鮮有實實在在的練功體驗,又不興拳打腳踢亂拳驗真功,更不興刀砍斧劈現真人。都是「文中練武,武中談文」,於是文章越玄越妙,越虛越高。虛而飄,飄而渺,渺而杳,杳而無,虛虛玄玄,不知所言;飄飄渺渺,海上仙山。於是方顯其武功深不可測,高不可攀!還有就是「去淺求深」的心理。誰都知道練武要硬、要有力才能身強體健,才能抗強御暴。可是直接練硬、練力,太直接了,簡直就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太膚淺了!那要以「松」求硬,以「無力」求有力才顯其高且妙!當然,也不是「松」不離口的大師都是這種心理。也有練出點內功的人教人練「松」的,也許是自己已練到能體會「松」的感覺的階段,於是讓初學或別人也「松」。這與動機無關,只是教學上失於偏頗而已。

太極、形意、八卦統屬內家拳學,其形不同,其理則一。凡內家拳學的鍛煉要點,練功原理則是相通的,無非就是:體展心靜,吐納呼吸

內家武功,顧名思義,是以內動、內煉為主的武功。至於步幅之大小,身架之高低,手臂之伸屈,用力之大小,渾身之軟硬都在其次。在其次並不是棄之不顧,皆須以內動之需來安排。神氣領起,骨節舒展,節節貫穿;以心行氣,刻刻留意;起動輕靈和順。重點全在裡邊,神意毫不外散。倘能如此,渾身自是不松自松,不展自展。請問,這時還用顧及渾身是松是緊,是硬是軟嗎?如一味顧及肢體是否「松」了,是否「松」透了,注意力全在外面,就是求枝葉而忘根本,舍本求末,遠離了內家武學之正道。

那麼,練內家武功有沒有「松」呢?有。但不是練武功的規矩,不是練武的方法,而是練功到一定程度自然經歷的階段,是不求而得的結果,不期而至的境界。把循正道久練而得的「結果」和「境界」誤當做方法和規矩,豈不是緣木求漁!

初練之人,身體是松不下來的,當做規矩硬讓他「松」,必失真意。學者定不知所從。如能不硬逼其「松」,把注意力全放在裡邊,放在呼吸上,則正好得不懈不僵,不軟不硬,不重不浮,不努不泄,全以神意貫之的中和之象。剛剛好!久練之後,自然會感到骨節松活之樂趣。再練之,由松活而和順,由和順而順達,由順達而柔順,由柔順而漸趨輕靈沉實······循階練去,趣味無窮,漸悟拳道合一之內家正道。大道至簡!

孫祿堂先生精通形意、八卦、太極,並創立孫氏太極拳,可謂內家拳學之代表人物。他所著《拳意述真》,記述了各位拳學大家以及自己的經驗和總結,無一人把「松」字掛在嘴邊,更無一人強調非松不能練武,練武必得松,而且要松透,全身透空······只是在講到郭雲深先生總結的內功的「三步功夫」(易骨、易筋、洗髓),「三種練法」(明勁、暗勁、化勁)時,才涉及到松的問題。而且是講到練功的第三個層次(高級階段),即煉「化勁」時才講到「練之周身四肢動轉起落進退皆不可著力,專以神意運用之。雖是神意運用,唯形式規矩仍如前二種不可改移。雖然周身動轉不著力,亦不能全不著力,總在神意之貫通耳。」即到了練武功的鬆柔階段(化勁),從內到外都能展現鬆柔的風姿和趣味的境界之時,也不可「一味地松,徹底地松」,要「雖然周身動轉不著力,亦不能全不著力」。可見,「松」不是練內功者必須遵守的規矩,而是練功過程中的一個結果,一個階段。至於「全身透空」更不是「全身放鬆,松徹底,松透了」的意思。那是武功修鍊的高級境界——「煉神還虛」階段。渾身空空洞洞,毫無牽扯之處,肢體動蕩,如風擺楊柳,極其柔順輕靈;及至用時疾如弩箭激發,銳如鐵棍鋼斧。這是武功修鍊的「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最後階段,這是武學家畢生追求的境界。強調非「松」不可的大師、名家,不是故難初學,故神其說,就是失於偏頗,捨本逐末。兩者均害人不淺!

前不久,一位五十六歲的遼寧的武友老於先生來訪,老於家境拮据卻愛武不舍。自述練太極拳二十餘年。我一看渾身松得不成樣子,腳下鬆軟無力,虛浮無根。一動作,手鬆懈得如煮熟的雞爪子,拿不成個兒。問「裡邊」怎麼練?「自然呼吸,別的就沒什麼了」。「那不睡著了嗎」?「那才是老師說的練功的最好境界——入境了」!「······」!又問:會用嗎?「不會」。我給他講幾個太極拳式的用法,讓他快拳攻進,一碰他就如草人一樣虛浮欲起,我心裡很是不忍和難過。老於為練武付出了很多······

我寫此文不是要和那些大師、名家打筆墨官司,我沒精力也不屑於打這種官司。我寫文章一向很惴惴,一是自愧武功不高,體會粗淺。怕這不成熟的果子害了偏愛這果子的後學青年;二是怕說了真話得罪了哪位大師名家,妨礙了某人的財路,憑空得罪人這又是何苦來呢!何況,說實話,我這點兒粗淺的體會和認知,不到一定程度,還真是捨不得說!可是又不忍這許許多多像老於一樣練武的人被這個「松」字所誤,此心此境,還望同道們理解。

8、再談怎一個「松」字了得

上次簡單說了一下,「松」是武學修鍊追求的「結果」,不是武學修鍊必須的「規矩」。練拳不能把「松」當做規矩硬去放鬆,不能把注意力都放在「松」字上,應把注意力放在呼吸和神意的貫穿上。身上不僵、不拙,不較勁,和順就好。如此練去,逐漸化去後天的僵拙之力,自然得松活和順之樂趣。入了正道,功夫自然如春起之草,不見其增,日有所長。可對「松」的偏狹理解,流傳太廣,影響太深,一兩篇文章難以說得全面、深透。下面我想就「松」在使用方面的問題談點看法。

去年在山東某縣,一美國的搏擊教練指著他一米九幾健壯的徒弟問當地一青年拳師:他一與人對峙(搏擊)就渾身發緊,老是不能放鬆怎麼辦?於是那位拳師就兩腳替換著在地上跳躍,兩臂松得丟丟蕩蕩,像撥浪鼓兩側的線鎚兒。那高大健壯的美國徒弟就跟著跳,胳膊也與他一樣丟丟蕩蕩。我在一旁捂嘴暗笑。果然,一開打,又渾身緊張了······

前幾天,廣州一好武青年來見我,自述曾打敗打傷若干人了。他問:與人對峙之時,身上松到什麼程度才算合適呢?我笑問:你是不是看那些大師的文章看多了?你可以問問貓,問它在捕鼠的時候身上是松是緊就知道了。他愣了一會,笑了。

這是個非常普遍的問題。要問我,我會告訴你:該怎麼練就怎麼練,先不研究「松」的問題。那麼,以後呢?以後也不用研究,因為到了「以後」已經不必研究了。

就像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剛開始,每要出一項政策,大家都緊張地討論是姓「社」還是姓「資」的問題,生怕走歪了「社會主義道路」,結果弄得踟躕不前。鄧小平聰明,讓大家先不要討論,先幹起來「摸著石頭過河」。這一干就幹了三十多年,如今還有誰提姓社還是姓資的問題?

套論一下:練武功是要追求「松」的,要松得渾身無力,空空蕩蕩,才能渾身輕利,一往無敵(社會主義嚮往的是共產主義,要人人為公,大公無私,共建人人富足紅火的大同世界)。於是以目標為規矩,始終以「松」為宗旨,三十年武功沒練成(徹底興公滅私砸鍋煉鐵吃大食堂,結果三十多年沒改變積貧積弱的落後局面)。焦頭爛額之後,冷靜反思,才正視武功沒上身的事實(國家積貧積弱的現實),於是不管松還是緊,甩開「松」、「緊」的束縛,先練起來(甩開姓「社」姓「資」的討論,先幹起來)結果腰腿粗壯了,身體強健了(百姓富裕了,國家強盛了),回想當年被「松」困擾,不勝愧悔!

誰都知道「松」好,練拳松能得圓活柔順之趣,搏擊松能得變化快利靈活之利,但都不是想松就松得下來的。練拳之松,我上篇文章已說過,不再贅言。練打之松,只能在練打之中得之,而且是久練之後才能得之。很早以前,我看過一篇小說,有一個情節印象深刻至今不忘:有一個青年,跟一個水平很高的前輩學趕大車。前輩先讓他練鞭子,每天上千次雙手甩大鞭子,雙臂由酸而疼,由疼而腫,疼得晚上脫衣服都脫不下來。堅持不停練,逐漸不腫了,不疼了,不酸了,雙臂肌肉隆起,強健粗壯沉實。堅持不停再練,隆起的肌肉消失了,胳膊又恢復到原來勻稱自然的樣子。可力道卻有了質的飛躍,輕柔沉重,鞭稍精準。再烈的馬在他手下,一鞭服帖,渾身戰慄不敢撒野,於是百里聞名。雖是小說,卻道出武學的真諦。生動繪出武功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漸進歷程。雖然都是「無」,可前一個「無」與後一個「無」相差何止千里之遙!同理,沒有武功而模仿的故意的「松」,與武功極高的自然地「松」相差又何止千里,或者本質上就不是一種東西。

奇怪的是許多人盤桓於無力之「松」多年,非但不覺悟,還自迷其中,沉迷於鬆散幽悠之中自陶自樂,久之,臆想已到武功大家的鬆柔無敵之境而自慰自醉。於是,帶徒弟,教推手,「打打輪兒」,發發徒弟,來幾個「雀蹦」······於是發高論——「只有松,徹底松,松透了才······」每見此景,我都像不忍驚醒夢遊人一樣遠遠躲開。凡此都是練拳有年,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武術圈裡有一定影響。你打他,你就沒武德,傷眾一片,甚至影響人家的飯碗,何必如此呢!

推手是陳氏太極拳對中華武學的一大貢獻。以纏繞粘隨為中心內容,練習皮膚觸覺和體內感覺的靈敏性,綜合了擒拿跌擲打等搏擊技巧,解決了練習搏擊的場地、護具諸多問題,成為隨時隨地兩人就可以打手練習的一項運動,因之廣受喜愛。如今練推手的人,幾乎都是盤了幾年以「松」為規矩的太極架子就開始練推手了,根本就沒經過從「無——有——無」的漫長的武功積累過程。把前人留下來的關於剛柔的描述膚淺的理解為柔就是軟,就是無力;剛就是硬,就是有力。於是兩人你來我往,你推我化(把推力引向身側),時間一長,弄熟了,似乎也自有樂趣。推久了,對方的推力都能熟練地化掉,便覺得自己能應用於搏擊了。自慰、自信、自喜於主觀臆造的搏擊世界之中不知自省,於是上面提到的「大師」們誕生了。

為說明此理我講個二十多年前的真實的故事,為避嫌疑我隱去人物的姓名,只稱甲、乙。乙是練某派太極拳的,是某太極名家的再傳弟子,與甲甚洽。常與甲讚歎太極鬆柔之神妙,總想把自己練拳所得之「寶」亮給甲看,與其共喜,未得機緣。一日,獨與甲在空室中,硬拉甲體驗太極的鬆柔之妙:「我渾身松透,不著力,你推不著我也打不著我」。甲伸臂略一試,便回頭坐下:「你這是玩兒的」不與乙試。乙執意讓試。無奈,甲讓乙背離沙發三四步遠站定,遵乙囑把右小臂搭在乙左小臂上問:「可以了」?「可以了,推打隨意——」。甲右手突然打向乙眉眼處,乙慌抬臂上架,甲手臂一虛,從上翻下一掌推(沒捨得用拳打)在乙胸口上,乙跌坐在沙發上,久久不語。

至此,練「松」的朋友們已經可以悟到用什麼方法自測了。如果不想打破自己的鬆柔夢,繼續下去也無妨,玩味鬆柔之趣,總還算一種運動,比閑著強。如果要追求真武功不妨自測一下,以驗證所學:請一陌生人,站在面前一臂遠的地方,以四分之一秒(每秒四拳)的拳速猛擊面門,看自己能否「引進落空」;或在其前拳未回後拳未發之際,將對方打出。還可以讓人在正面一腿遠的地方,突然抬腿猛踹你胸腹部,看你能否輕鬆閃避,並在該腿未回之際,將對方打出。自測內功也簡單:找一編織袋,裝30斤沙,捆裹成球狀,一手在上,一手在下托在手上,腿微曲,或馬步,如太極的「抱球」式,由腹前運向左肩上,身隨之左轉,由左肩上運至左胯後,由左胯後經小腹(丹田)運至右肩上,身體隨之右轉,再由右肩上落至右胯後側,再由右胯後經小腹運至左肩上。以橫「8」字形軌跡運轉,球不沾身,身隨球轉,看能揉幾分鐘。暗自稱量一下自己的斤兩,自己知道就行了(別信「發氣打人,放電打人」的忽悠)。我在《武魂》2011年第十二期《略談內功》中也簡單說過辨別真假大師的方法,可以暗自一試。我當年訓練的幾個孤兒,十四五歲,經一年半訓練,30斤的石球,能揉三四個小時。(青年讀者或練「松」者試試可以,但請不要如此模仿著練,會練傷的。切切!)

刻意做出的「松」不是松,是假「松」,不「松」之松才是真「松」。凡打就要猛狠用力,猛狠用力中的松才是搏擊需要的真正的「松」。那麼,這種松如何得來呢?自然也是從「猛狠用力」中得來。拳經云:「練打之時,要雄狠儘力,從硬打做軟,從有力打做無力,方有精法,開始就以軟打,後來終無精法,故拳要軟中硬者此也」。許多人只記得「拳要軟中硬」(柔中有剛)才好,進而又把「軟中硬」、「柔中剛」,偏狹理解成「以鬆軟求剛硬,以無力求有力」,於是練拳練打必須從「松」字開始並貫穿始終,就成了內家武學的鐵律,成了衡量武學高低的標誌,成了武學大家、名家的粉墨。於是塗在臉上,你方唱罷我登場。卻忘了「開始就以軟打,後來終無精法」這句話了。因為沒有循序漸進的練功體驗,對前人的理論只望文生義,以為柔就是軟,是無力,其實不是。柔軟無力不配稱作「柔」,柔里有剛才是真「柔」,剛里有柔才是真「剛」,剛柔渾然合一。每一動作,自含剛柔,說是柔,實是剛,看是剛,實是柔,忽剛忽柔,忽柔忽剛,「任爾奸巧叢生,自是剛柔素具」。至此,才是真正的武藝。

推薦閱讀:

風水先生一看他家祖墳,說你將來不得了,而他毫不猶豫將其挖掉
書法原本如此——曾翔先生尚藝書院講座精彩語錄
藝苑邳州●詩歌|葦葉:八疊雙韻梅花詩 圖:七無先生
熊春錦先生誦讀《德道經》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魯迅先生的這100句話,教會了我們許多,終生受益

TAG:武術 | 轉載 | 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