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最早的簡化漢字方案是誰提出的?

博主按:最近一些人又在網上對簡化漢字發起新一輪抨擊。為了表明觀點,特將本人一篇舊作略加修改貼出,以參加討論。

鮮為人知的民國漢字簡化方案

北京方雨

最近,對簡化漢字的討伐越來越厲害。王干先生在博客上發表《五十年內,廢除簡化字如何》,引起廣大網民的關注,點擊量已達21萬多。今天又見到新浪推薦的司馬平邦的博文《漢字必然走向繁簡通行》,更是把簡化漢字罵得一塌糊塗。漢字簡化,是不是「當年親蘇或者全盤蘇化的遺害」?是不是解放後大陸頭腦發熱的產物?簡化字是不是「傷了的漢字之根」?有必要做個回顧。

歷史上,漢字的簡化(當然也有繁化)一直沒有停歇過。從南北朝開始,常用的楷體漢字中已有一些形體比較簡單的字在民間流行,被人們稱作「簡體字」、「俗體」或「破體」等。現存的《水滸傳》元刻本中,就已經出現了「劉」的簡化字「劉」。但這些簡體字長期沒有取得合法地位。

歷史上首次給予簡體字合法地位的是太平天國。在太平天國政府的印璽和所印發的公告、書籍等,大量採用了民間流行的簡體字,同時也創造了不少新的簡體字(這些簡體字大多數成為我們今天的簡化字)。

清末民初,正式出現了漢字簡化的呼聲。1909年,陸費逵在《教育雜誌》創刊號上發表《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五四以後,改革漢字的呼聲逐漸高漲。1920年2月1日,錢玄同在《新青年》上發表《減省漢字筆畫的提議》一文。1922年,錢玄同等提出一套具體的簡化方案,其中提出8種簡化策略,這是第一次系統提出漢字簡化方法。1923年,胡適在《國語月刊·漢字改革號》的《卷頭言》中說:「中國的小百姓不但做了很驚人的文法革新,他們還做了一件同樣驚人的革新事業:就是漢字形體上的大改革,就是『破體字』的創造與提倡」。

在廣泛的輿論宣傳之後,民間的漢字簡化開始走上實踐的道路。1928年,胡懷深的《簡易字說》出版,這是最早的關於簡化漢字的專門著作。1930年,劉復、李家瑞的《宋元以來俗字譜》、卓定謀的《章草考》、陳光堯的《簡字論集》等出版。1931年,徐澤敏的《常用簡字研究》出版。1932年,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編的《國音常用字彙》出版,收入了宋元以來的大多慣用簡體字。

1934年1月,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第29次常委會通過了錢玄同的《搜采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呈請教育部施行。1934年,杜定友的《簡字標準字表》出版。徐澤敏的《550俗字表》發表。1934年,錢玄同又一次向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提出《搜采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

1935年2月24日,上海《申報》首先刊載《手頭字之提倡》的新聞報道,同時發表了《推行手頭字緣起》和《手頭字第一期字彙》。上海其它報刊紛紛響應,相繼轉載《推行手頭字緣起》。手頭字運動由蔡元培、邵力子、陶行知、郁達夫、郭沫若等200位當時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以及15家雜誌社共同發起。

接著,漢字簡化進入政府的議事日程。1935年8月21日,民國教育部發布第11400號部令,正式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這個簡體字表由民國教育部委託北京大學教授、著名語言文字學家黎錦熙主持制訂,主要採用了錢玄同所編《簡體字譜》中2400字中的324個,在當時又稱「手頭字」,也與上述《手頭字第一期字彙》基本一致。這是政府第一次大規模推行簡化漢字。這個《第一批簡體字表》,有三條選字原則:

1.以述而不作之原則;

2.擇社會上比較通行之簡體字,最先採用;

3.原字筆畫甚簡者,不再求簡。

附圖就是民國教育部發布的《第一批簡體字表》。可以發現,大陸的簡化字主要就是這個簡體字表的繼承。甚至這個簡體字表中有些字比大陸現在的簡體字還要「簡化」得多,如「答」、「礦」、「念」、「庵」、「甚」、「儒」、「貌」等。

網上有一個傳說:郭沫若在大會上徵求對簡化漢字方案的意見時,有人提出:「『國』字中間是「王」,不能體現人民當家作主」,於是郭沫若當場在「王」字上加了一點改為「玉」字了事。這個傳說是要證明簡化漢字方案的制定極為隨意和不科學,但事實上,這個中間為「王」的「國」是《康熙字典》收錄的,後來被太平天國採用,並被民國政府教育部發布的《第一批簡體字表》收入,而大陸的簡化字「國」顯然是借鑒了日文的「新字體」(日文的國字就是中間為「玉」字),並非郭沫若隨心所欲的產物。

1935年民國政府教育部發布的《第一批簡體字表》

1935年8月22日民國教育部制定公布了《各省市教育行政機關推行部頒簡體字辦法》。

不過,當時國民黨內對文字改革的意見不一致,特別是國民黨元老戴季陶跑到蔣介石辦公室大吵大鬧,堅決反對。1936年2月5日,戴又逼著蔣介石以「國民政府」的名義下了一道「不必推行」簡化字的命令,教育部不得不奉行這個命令,訓令「簡體字應暫緩推行」,《第一批簡體字表》被收回廢止。儘管如此,民間的漢字簡化仍沒有停止,這些「廢止」的簡體字也在很大範圍內流行。1936年10月容庚出版了《簡體字典》,並且在燕京大學開設簡體字課加以試驗。1937年5月字體研究會發表了《簡體字表》第一表。後由於抗戰爆發,漢字簡化進程終於停止下來。

國民黨到台灣後,也沒有完全放棄文字改革。在1952年國民黨宣傳彙報會上,蔣介石再次提出文字改革。他說:「我們的漢字筆畫太多,士兵教育困難,學生學習難度也太大。我覺得漢字還是應做適度的簡化。我的意見,與在大陸時期一樣,先提出一個簡化方案,再提交到會上來討論」。台灣「教育部」根據蔣介石的指示,立即組織專家學者研究簡化漢字的方案。但這一次文字改革,遭到另一位國民黨中央委員胡秋原的極力反對。他猛烈抨擊提倡漢字簡化的羅家倫等人,並聯絡一批人在國民黨內外利用一切機會,反對簡化漢字。蔣介石感到此事阻力太大,只好不再提簡化漢字的事。

但是,從1973年開始,台灣開始進行「國字整理」,1982年頒布了《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4808字與《次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6341字。後又經多次局部修改,最新一次修改是1998年。這個規定中實際上承認了一些簡化字。例如,這個規定的「原則」中有:

字有多體而音義無別時,取一字為正體。原則如下:

  • 取最通行者。如取「才」而不用「纔」。
  • 取最符合本義者。如取「腳」而不用「腳」。
  • 多字型均符合本義時,取筆劃最簡者。如取「舉」而不用「擧」。
  • 必要時可不符合上述原則之選字,但應特別註明。如「麪」字較「麵」字要簡,然而丏容易誤作丐,故採用「麵」字。
  • 字有多體,古通而今異者併收。如「間」「閒」。
  • 字有多體,古異而今通者併收。如「證」「証」。
  • 字的偏旁有多體而無關繁簡時,取符合造字原則者。如「吞」不做「呑」。
  • 凡偏旁古異而今混者,區別之。如月與肉。
  • 凡偏旁容易混淆者,亦予區別。
  • 這些字體表用於台灣地區出版的國中小課本、公文上,是台灣「正體中文」的規範依據。目前並沒有強行規定所有字型必須符合標準。台灣中文Windows的細明體5.03版符合此標準,標楷體也大部分符合這個標準。

    順便說一下:大概是受日文「新字體」中簡化字的影響,台灣人寫的「台」字在大多數情況下一直用簡體,反而是我們大陸一些人自做多情偏要寫成「臺灣」。還有人在網上同我辯論過,說這個「臺」字設計得多麼好,看上去多麼像一個「台」,簡化後多麼不倫不類。可惜這位網友的觀點也得不到台灣人民的響應。一個整天要寫的常用字,多達十四筆,用小四號字正常情況下都不能在Word上顯示全部筆畫,難怪台灣人民也把它簡化了。

    其實,日本民間也長期流行著一些簡體漢字。二戰之後,日本一些人出於民族主義傾向,提出放棄漢字,但困難實在太大,於是在1946年日本內閣公布了《當用漢字表》,收字1850個,其中有131個是簡體字(即為一般民間流行常用的筆畫簡化字,日本稱為略字),其餘為傳統繁體漢字,這些字型稱為「日文新字體」。

    所以,一些輿論說簡化漢字是「解放後大陸頭腦發熱的產物」,是不公平的;說「漢字簡化是對中國文化的破壞」,「得不償失」,更是不符合事實的。

    王干先生認為,有了計算機漢字就完全沒必要簡化。但請問:我們的兒童學習寫字難道也從鍵盤上開始?我們都清楚,計算機鍵盤輸入漢字的前提是我們必須認識這個字,如果不認識某個漢字,要想輸入是非常困難的!繁體字筆畫多,數量大,兒童認識並記憶它們顯然困難得多。今後計算機技術進一步發展,可能甲骨文的輸入也極為容易,王干先生大概又會提出「五十年內中國人恢復使用甲骨文」吧?

    王干先生還提到「簡化字給古典文化典籍帶來的傷害」,但是,僅僅認得繁體字就能讀懂「古典文化典籍」嗎?同一個漢字在古漢語中有很多寫法,含義也可能與現代漢語完全不同,語法也大不相同,豈是僅僅會「繁體」就能讀懂的!我也認得繁體字,但對於古文基本是個文盲。

    至於司馬平邦先生說的「簡化字不如繁體字好看」,這就更沒有道理了。難道老祖宗往烏龜殼上刻甲骨文時,以及以後的金文、大篆、小篆,每一步就都能預想到以後的楷書結構是不是好看?況且,司馬平邦所讚美的繁體「龍」和「飛」字,在甲骨文、金文和篆書中就有好多種完全不同的寫法,即使在《康熙字典》中,除了「龍」,龍的寫法還有「竜」、「龒」等八種,「飛」字還有兩種,如果計算機沒有安裝超大字型檔(「漢典」網站可以下載),這些「繁體字」大多無法顯示,所以我用圖形文件表示在下圖中。請問司馬平邦先生,這些字那一個最美?顯然,司馬平邦先生鍾愛的「龍」和「飛」字,其實也是「簡化字」!

    《康熙字典》中「國」、「龍」、「飛」的寫法,那種最美?

    美學原理告訴我們:世界上從來就沒有什麼客觀的「美」。司馬平邦可否解釋一下,為什麼繁體「叉」、「丈」字就好看,簡體「義」字就不好看? 其實,那主要是司馬平邦先生的個人感覺,可能還有個次要原因:簡化字歷史短,書法家們揣摩得還不夠,還沒有寫得像歷代大書法家們那樣好。實際上,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和大書法家歐陽詢的《九成宮》就用了很多簡化字,誰敢說不美?況且,很多「簡化字」,是繁體系統就本有此字,如簡體字「氣、無、處、廣、范、丑、卜、廠、斗、後、古、壞」,其實都是古體字或繁體中做別解的字,是否也不允許書法家寫這些字?請問,孔子有個弟子「卜商」,難道要給人家改成「蔔商」才好看?如果嫌「丑」字不美,硬寫成「乙醜年」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繁體字的擁戴者們故意避開了,簡化字的支持者們也較少提及,那就是:簡化字不僅減少了漢字的筆畫,同時大大減少了常用漢字的個數。因為一個簡體字經常對應兩個以上的繁體字,常見的如「面」、「發」、「制」,「表」、「范」、「丑」、「斗」、「後」、「松」、「谷」、「廠」等字,都對應兩個以上含義完全不同的繁體字( 當然這些也是大陸簡繁轉換經常出錯的字,所以我反對輕易進行簡繁轉換,除非特殊需要)。這使得我們只需記憶較少的漢字就能夠讀寫。要知道,我們頭腦中的「漢字型檔」決不是計算機「漢字型檔」能夠取代的,更不是漢字輸入法能夠解決的!

    當然我也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漢字簡化的步伐確實過快,1977年的簡化方案也確實過於輕率。如果從祖國統一的角度考慮,更應該暫緩單方面進一步簡化漢字。今後,現行的簡體字也許應該進行一些適當的修訂,使之更合理完善。但是放棄簡化字走回頭路是根本行不通的——即便想放棄也不可能了,試想:世界上用簡化字的人口有將近10億(不算學齡前兒童與文盲),而用繁體字的人口不過幾千萬,難道讓這十億人重新掃繁體字的盲?


    推薦閱讀:

    絲巾變身 摩登低齡化方案
    客廳玄關隔斷的設計方案(配圖)*
    不生病的紀律---每個女人都需要一套量身定做的養生方案----張鶴瑤
    食療方案?便秘問題飲食解決
    (1)室內風水布局調理方案

    TAG:漢字 | 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