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之名的威脅和欺騙,到底如何毀了一個孩子?

前段時間,我們將從前推送過的文章,按照「家長在長期、高強度的條件下,做什麼會毀掉孩子的一生」這個標準做了個盤點,寫出了《如何毀掉孩子一生》系列的第一篇文章,裡面包含了家長很容易在孩子身上犯的七宗罪,末了還做了下期預告。

然而因為第二篇的內容,需要我們去查更多的資料和數據,去確定這些做法是否真的對孩子不好,所以耽擱了一些時間,今天來把這個坑填上。

閑話不多說,我們開始吧。


第八宗罪:威脅離開孩子

幾乎每個家長,都會在面對固執的孩子無計可施之事,脫口而出「再不走,我就把你扔下」,或者「再不聽話,我就丟下你走了」這句話。

的確,當孩子難以管教,或者在該回家的時候拒絕回家時,家長們往往先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秉承正面管教的原則耐心勸說,可如果根本撼動不了固執的小傢伙們,氣急敗壞、黔驢技窮的家長們,只能藉助於終極武器——威脅拋棄。

這句話的震懾力,會隨著孩子年齡增加而減小,而對於兩三歲的孩子來說,此類威脅可謂是百試不爽,乃專治叛逆小孩的殺手鐧。和體罰的效果類似,這個方法簡單粗暴、即時生效,無需花費過多口舌和時間,就可以令孩子乖乖就範,從而達到家長目的。

因為每個孩子都害怕被父母拋棄。

從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來看,這種根本不會付諸實施的威脅,叫做empty threat(空口威脅)。比如父母威脅孩子不聽話就會被拋棄,以及親戚在亂開玩笑時說的「你爸媽不要你了」。

發出這種空口威脅的家長,其實都不是什麼壞父母。他們可能都不會體罰孩子,也會非常在意保護孩子的情緒和心理,不到萬不得已,他們不會採取激進的管教措施。然而,即便是對孩子倍加呵護、充滿愛意的家長,也會在毫無辦法之時,出此下策。

而如果長期採用此種威脅,就會對孩子產生不小的負面影響。

總得來說,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和認知程度,「為了讓孩子乖乖就範,而威脅離開孩子」的負面影響,可以分為兩方面:孩子安全感危機,和父母權威喪失。

孩子的安全感危機

孩子年齡越小,對父母和其他大人就越害怕、越服從,也越信任,對父母的情感依賴也越深。而親子關係的牢固基礎,構成了他們對外部環境的安全感。所以,對小孩子來說,父母在的地方才最安全,確認父母時刻愛自己、保護自己,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

因此,一兩歲的孩子,就會非常粘父母(主要是媽媽),甚至到了讓媽媽們感覺窒息和疲勞的程度。他們要求媽媽看著自己玩耍,在媽媽離開時惶恐哭鬧,也只有媽媽鼓勵的時候才敢進行自我探索。對於1-5歲左右的孩子而言,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無異於被最愛的媽媽拋棄。

如此情況下,當得知最愛的爸爸媽媽要丟下自己,對孩子簡直猶如世界末日。所以,依然和體罰一樣,這種看似無害的威脅,背後其實暗藏著孩子長久的擔驚受怕和精神恐懼。

研究也顯示,當家長威脅離開孩子,哪怕是非常輕微、看似不嚴重的威脅,也會撼動孩子基本的安全感,以及父母樹立在孩子心中的形象,還會削弱父母早期積累下的種種教育優勢。

這種恐懼,會侵蝕親子關係的牢固基礎,束縛孩子自己探索世界的腳步,因為他相信,一旦自己走錯路,父母就會拋棄自己。

如果你看過我們以前的文章,就會知道父母很多行為(比如吵架、冷戰、出軌),以及朝不保夕、居無定所的生活環境,都會剝奪孩子的安全感,也會在壓力之中,傷害孩子的大腦。

可想而知,當那些對父母的所有話都堅信不疑的小孩,聽到父母親口說出的「我不要你」時,內心必然充斥著無邊的恐懼和壓力。

當然,要想通過威脅拋棄而毀掉孩子一生,必須要父母長期、頻繁使用此種管教方式,還是那句話,如果父母99%的時間都予以關愛和支持,只有1%的時間發出過此類威脅,那麼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應該不會如此嚴重。

權威喪失

如果說小孩子們會把父母的每一句話都當做真話,那麼稍大一點的孩子,可能會在長期經受空口威脅的過程當中,早已練出金鐘罩和鐵布衫,把父母的威脅當耳旁風。

他們明知這種威脅只是父母對自己沒辦法時的無奈對策,而無論自己多放肆、多叛逆,父母都不可能真正將他們所說的「遺棄」付諸實踐,他們只是在虛張聲勢。

因此,就像抓住了父母的弱點和把柄,孩子們可能會更加肆無忌憚、隨心所欲,反正他們知道,只要自己足夠強硬,父母最終哪怕氣得肝兒疼,也不會將自己真正拋棄。

在此可以舉個美國虎媽蔡美兒的例子。

大家都知道,她是典型的為了讓孩子贏在終點,不惜以各種強迫、委屈甚至侮辱孩子的方式,讓孩子學東西的母親。在此並沒有對她個人的價值評判,雖然她廣受爭議和討伐,但她也似乎是用各種強制性手段,讓孩子在年少時期刷滿各種人生所需技能點,再在成年後的岔路口,將選擇權交換給孩子的媽媽。

她兩個孩子的快樂童年必然是沒有,但雙雙考入哈佛耶魯,才藝過人,也是無數下不來狠心的中產父母,無比艷羨的一件事。

每個家庭都有適合自己的教育方式,這和文化背景、家庭階層、父母資源以及思維格局相關,底層和上層家庭比較放鬆,而中產家庭一旦放鬆,孩子就會泯然眾人,甚至跌落普通階層。

所以,這樣的家長認為,與其為孩子的未來擔心,不如索性先剝奪童年自由。雖然蔡美兒侮辱孩子確實過分,很多教育理念也值得商榷,不適合普通家庭完全效仿,但對於其他家庭來說,如果教育方式與家庭各種因素相互協調、結果向好,而且孩子也表示適應,那麼採取稍許嚴厲的教育方法,其他人也無可置喙。

跑題了,再說回蔡美兒自己威脅女兒的例子。

在她的暢銷書《虎媽戰歌》里有一段,講述了一個關於威脅和懲罰的故事。

當自己一個女兒3歲的一天,蔡美兒用各種方法迫使女兒練鋼琴。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專註力不足、玩耍心滿格,所以,不達目標誓不罷休的蔡美兒只好威脅女兒,如果再不練琴,就把她扔到寒風刺骨的門外。

原以為這一招能讓害怕寒冷的孩子乖乖就範,可沒想到,女兒並未按常理出牌。這麼小的孩子,就真的打開門,穿著單薄的衣裳踏出門去。

這讓計劃沒得逞的蔡美兒慌了神,一時沒了對策,尷尬之下她只好給自己找台階下,她說「好吧,現在看起來你安靜下來了,我們進屋吧」。誰料,現在輪到女兒打主場了,她固執地搖了搖頭,站在寒風裡就是不肯進門,無比被動的蔡美兒只好拿出巧克力和蛋糕,最終把女兒賄賂進了屋裡。

看來,即便強勢如名揚中外的虎媽蔡美兒,面對不按常理出牌的3歲幼童,也會頓時沒了脾氣。

整個過程,其實就像是一輪可笑而尷尬的出牌,博弈的雙方里,誰手中的王牌多,誰就能牽制誰。

或者說,愛得多的那一方,更容易妥協,比如父母。

你強勢,我固執,所以你只好妥協,我最終獲勝。

所以,在很多家庭中,父母的威脅之所以起不到作用,就是因為孩子精準地知曉,威脅根本成不了真,這種老套的把戲玩了幾年還不換方子,孩子早就產生免疫力了。在親子博弈中,孩子明白,只要自己強硬到底,多半父母都會妥協,所以「固執」就是最優策略。

被摸清底線的家長,猶如牌局中丟了底牌的玩家。

遇到孩子這類對策,父母還有什麼辦法?難道你真的能效仿新聞曾報道過的,因為熊孩子胡鬧,而把自己兒子獨自丟在森林的父母嗎?想來誰都做不到。

所以,以威脅作為管教工具的父母,就在孩子面前完全陷入了尷尬、被動的境地,還會因為被孩子牽著鼻子走而十分受挫。從這樣的結果來說,父母的空口威脅,一點也起不到管教的作用,也將在孩子心中喪失權威和信任感。

等到孩子再大一點,真的出現棘手的教育問題時,父母的任何威脅都將起不到作用,孩子也會因為不把他們當作權威形象,而徹底揭竿起義。這時候,父母還有計可施嗎?

所以,總結一下,父母的空口威脅,讓小孩子覺得自己會被拋棄,而擔驚受怕、備受壓力,失去安全感不說,大腦也會受到影響;而識破了父母雕蟲小技的大孩子,則會更加肆無忌憚、難以管教,父母也會失掉主動陣地和權威形象,孩子也將不願再相信他們。

孩子們在各個年齡階段,都會出現由於自我意識萌發而出現的叛逆行為,只要不涉及道德和基本人格發展,適度的叛逆是正常的,需要家長在予以包容的同時,利用以下技巧性的引導方式,使孩子按照自己說的做。

對於小孩子,可以採取「溫和勸說、倒計時或轉移注意力」的策略。

如果孩子不肯從遊樂場回家,可以先耐心解釋為什麼不能再讓他玩,或者至少等到孩子發泄完情緒,然後繼續你的說教。而說教的策略,可以在玩耍時間還剩5分鐘、4分鐘、3分鐘、2分鐘和1分鐘的時候,分別給他倒計時,提醒他還剩多少時間就要回家了。

如此一來,孩子就會有心理準備,也明白到了離開時間。

如果是更小的孩子,理性說教的意義可能並非很大。

這時就需要父母轉移孩子注意力、分散孩子精力,比如「看看那是什麼」,或者「回家以後我們可以玩一個有趣的遊戲」(但務必按照自己說的做,否則就變成欺騙孩子了)。如此就可以用另一個有趣的事物,讓他從沮喪心境中走出來,繼而按照你的計划走。

而對於稍大點的孩子,設立倒計時可能效果不大。

為了維持父母的權威性,也為了不讓孩子覺得你是不講道理的家長,可以先冷卻雙方,避免在氣頭上將矛盾複雜化,而如果你已經將威脅說出口,請及時停止,並為自己剛才的失控道歉,坐下來安靜地和孩子說自己的需求,表明自己的權威和態度,說明自己的確為孩子剛才的行為不高興。

此外,父母可以多強調積極、正面的事情,比如不要總是說「你不可以、不能」這樣的話,可以多說「我希望你如何」的句式。

頻繁被否定的滋味,連大人都會倍感挫敗,何況非常需要父母肯定的孩子。

另外,適度的懲罰也是可以的(懲罰需要注意的問題,點擊這裡)。但請記住,空口威脅不起作用的主要原因,就在於父母言行不一,不按自己說的做。

所以如果要懲罰孩子(當然是除了拋棄、體罰之外的理性懲罰),請務必做到出言必行。如果做不出來的事情,就不要說,而說了的話,就一定要做。

倘若養成開空口支票的習慣,以後即使真要懲罰,孩子也不會當回事,更不會有什麼管教效果。因此,管教問題上的「言行一致性」很重要。

失去權威的父母,只能被孩子認為可以任意操縱,並無法得到應有的尊重,也不會被孩子當作朋友。

第八宗罪:試圖和孩子成為朋友

既然說到這裡了,我們再來說一下,為什麼嘗試做孩子的朋友,也是有害的。

很多雞湯都會說,民主隨和的父母,應該和孩子成為朋友關係,而不是管理和被管理的關係。於是家長們就心心念念開始努力和孩子做朋友,希望孩子對自己敞開心扉、無所不談,也覺得這樣做父母很酷。

有的讓孩子對自己直呼其名,不需對自己太尊重和禮貌;而有的家長,則徹底和孩子稱兄道弟,帶領孩子出入網吧、酒吧不說,暴力電影和遊戲也絲毫不攔著(《四大名助》有一期就是這樣的父親)。

這樣的結果呢?

就是家長喪失權威、暴露底線、失去原則。

要知道,朋友的角色和父母的角色存在很大不同。朋友雙方無需互相負責,也沒有照顧對方的義務;而父母對孩子有天然的責任,也有約束行為、實行教育的義務。

很多兒科專家、心理學家都建議,確保孩子眼中家長的角色很重要,尤其在為孩子設置行為規定、建立邊界方面。

如果孩子不把父母當父母,他們就很容易毫不收斂地養成壞習慣,並且不服父母的阻止和管教。

很多孩子走上歧途、過早輟學,當中不乏因為父母沒有權威,扭轉不了孩子的錯誤選擇,而放之任之的遺憾案例。

所以,父母的教育行為應該有個邊界:

既不要強勢、控制到以權威去要挾孩子,因為這樣只能讓他們因為害怕而勉強服從;也不要毫無原則到放任孩子破罐破摔,這樣就會因為難以管教,而使孩子容易長歪。

你可以利用自己的閱歷、經驗和知識,對孩子解釋有些事為什麼不允許做,而不是用空洞的「因為我是你爸爸,所以你就要聽我的」來強制孩子服從。

我們說過,權力的施展,或以奉獻、關愛和以理服人,來使他人聽從自己;或以暴力、攫取和以權制人,強迫他人歸順自己。

從歷史中跌宕起伏的政權更替中,我們早已明白,何種帝王長期服眾,何種暴君早早收場。(推薦大家閱讀《權力的悖論》一書)

這些經驗教育,其實都可以放在教育中。

管教孩子,其實也和權力博弈有很多不謀而合之處。既讓孩子心服口服,又讓他們心懷崇拜的父母,肯定也是能讓孩子在大是大非問題上聽從自己的父母。

所以,管教孩子,什麼才是最有效的殺手鐧?

你的權力觀念、知識廣度、談判技巧、情緒控制能力、邏輯清晰程度、生活閱歷經驗,還有基本的耐心。

歸根結底,要想孩子對你心服口服,從各方面提升自己是必經之路。如果不信,可以去知乎搜「最酷的父母」,你就會看到,如果你能夠在孩子和自己之間,設立清晰的邊界,並在各方面讓孩子崇拜和尊重,他們是不太會難以管教的。

第九宗罪:經常對孩子撒謊

這一點,其實和第七宗罪中的「空口威脅」也有關係。因為不會付諸實施的威脅,也應該被算在撒謊、欺騙孩子的範疇。

所以,套用以上的內容,經常對孩子撒謊的影響之一,就是讓孩子覺得父母不再可信,從而對父母形成習慣性懷疑。

如果有父母說「我一次也沒有騙過孩子」,那實在是值得欽佩的,因為大多數父母,幾乎每天都在和孩子撒大大小小的謊。

有一項2012年11月的研究,是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中國浙江師範大學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聯合研究,他們就專門探究了一個問題——中美父母到底給孩子撒了多少謊,以及都撒了什麼謊。

研究者對114對美國父母和85對中國父母做了訪談,並將父母們撒的謊分成了四類:

為了讓孩子好好吃飯而撒的謊(「如果不吃蔬菜,臉上會長滿痘痘」);

為了讓孩子離開或安靜而撒的謊(「如果再不走,我就不要你了」);

為了控制孩子不良行為而撒的謊(「如果你撒謊,你的鼻子會變長」);

有關購物或者金錢的謊言(「下次來我就給你買這個玩具」)。

這些謊言,被研究者成為instrumental lying(工具型謊言),也就是為了達到家長目的,被當做管教工具的謊言。

除了這些工具型謊言,研究者還梳理出兩種謊言:為了保護孩子感情而撒的謊(明明孩子彈琴很糟糕,還說「你彈得非常好聽」);關於傳說和童話的謊言(「聖誕老人會給你送禮物,哪個孩子乖,他就送給誰」)。

這個研究讓無數家長紛紛中槍,看來在熊孩子們面前,家長的謊言都是一樣的拙劣和老套。

那麼,中美家長在以上謊言調查中的表現如何呢?

事實證明,中國家長比美國家長更擅長撒謊,也更喜歡將謊言正義化、合理化。

總得來說,84%美國父母和98%中國父母,承認自己至少撒過調查問卷里16個謊言中的一個,大多數父母都承認自己撒過四種工具型謊言。

兩個國家的父母中,最頻繁出現的謊言,就是第七宗罪中所說的「空口威脅」,也就是「為了讓孩子安靜或離開時撒的謊」,而這一項依舊是中國家長多於美國家長。

兩者差距比較大的,在於「為了控制孩子不良行為而撒的謊」這一項,只有50%以下的美國家長這樣做過,而撒過這類謊的中國家長,就有80%。

對於撒謊行為的看法,兩國家長也存在一定的不同。

中國家長認為,在讓孩子好好吃飯,和控制不良行為方面撒的謊,是合理的、可接受的,而且這還是他們比較有效的管教工具,如此認為的美國家長則比較少。

更有諷刺意味的一點,在於撒謊的中國家長中,絕大多數雖然接受自己撒謊,但表示絕不接受孩子撒謊,還認為孩子撒謊的行為非常嚴重。

這不是典型的雙標么?

而至於為什麼兩國家長對自己撒謊的接受程度不同,背後的文化差異可能是原因之一。

中國社會對一致性的要求比較高,人們覺得和別人一樣就很有安全感,所以當孩子表現出迥異於他人的過分活躍時,家長就會努力打壓孩子,讓他們安靜下來。而打壓的方式中,除了暴打一頓和耐心說教,可能就是撒個謊,威脅要拋棄他們了,畢竟動靜小、起效快。

另外,中國人比較注重順從和尊重,這就隱性地鼓勵父母,為了讓孩子順從自己,而撒更多的謊。當周圍人人都這樣做時,他們也就認為自己撒謊沒什麼了。所以,調查中有的中國家長就認為,善意的謊言反而能避免孩子走上歧途。

而在「關於童話和傳說的謊言」中,美國家長撒謊的頻率高於中國家長。美國家長就在孩子小時候告訴他們,聖誕老人是真的,也從不忍心戳穿聖誕老人不存在的事實,而更願意等待孩子長大後自己發現真相。

無論是中國家長還是美國家長,為什麼還要在撒謊問題上雙標呢?己所不欲,還勿施於人呢。

一個可能的原因在於,家長面對孩子的不順從,會感到很大壓力,尤其在公共場合的時候,他們會尷尬、窘迫,也怕被其他人當作沒有管教能力的父母。

而孩子哭鬧翻滾的時候,家長的大腦其實很可能是空白的,就像一個家長所說「當一個父母抓狂時,他能做出任何事」。

在大庭廣眾之下打孩子或者拖孩子走,明顯更容易遭到側目,更安靜、快速的方式,也只有以或恐嚇、或誘惑的謊言,暫時迫使孩子順從,先解決眼前的難堪,再考慮自己管教方式不足的問題。

當然,也有的家長,是因為有些事實很難解釋,孩子也難以理解,而撒個謊更容易應付孩子。比如被問「我從哪裡來的」時,父母直接回一句「從垃圾桶撿來的」。

那麼,父母這樣天天欺騙孩子,到底會對孩子產生什麼隱患呢?

根據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一項研究,父母撒謊,會使得孩子也模仿父母開始撒謊,並認為撒謊是無可厚非、無損道德的一件事。

這個研究對186名3-7歲的孩子做了實驗。為了讓孩子們去隔壁房間做遊戲,研究者對孩子做了不同描述。一半孩子被欺騙,說隔壁房間有很大一碗糖果,而另一半孩子,只是被邀請去另一個房間玩遊戲。

遊戲內容,是讓孩子們僅憑聲音辨認玩具方位,而期間不能偷看。遊戲開始後,研究者借故離開房間90秒,剩下攝像機偷偷記錄孩子們的行為。回來以後,研究者讓孩子們說出玩具的位置。

結果呢?

60%沒被欺騙的孩子偷看了玩具的方位,而60%的偷看者撒謊說自己沒看;在那一半之前被以糖果的名義欺騙的孩子中,就有80%偷看了玩具,偷看者中的90%還撒謊說沒看。

所以,被欺騙的孩子,更容易欺騙他人。

其中的原因很好理解,此時的孩子們會將大人的行為當做自己的範本,他們會覺得,大人都在騙自己,那麼自己撒謊也無所謂。或者他們也許也在想,欺騙自己的人,也沒有必要去誠實對待了。

放在父母和孩子的關係中,未來的結果也很容易料想。經常給孩子撒大大小小謊言,卻不允許孩子撒謊的父母,只會因為言行不一和雙重標準,而被孩子列入誠信黑名單,並遭到孩子更多的欺騙。而孩子也會因為模仿大人,而習慣於撒謊。

這在很多以誠信為首要考察標準的企業單位,無疑是阻擋孩子成功的一抹黑點。

父母撒著自己的謊,終將抬起石頭砸了孩子的腳。無論父母嘴上說什麼,孩子只會以你的行動為模仿範本。

當我們口口聲聲要求孩子守信用,並因為孩子撒謊而惱羞成怒時,是否想過,就在我們撒謊的那一刻,其實就已經在孩子心中降格了。

都說「小時候崇拜父母,長大後看不起父母,老了以後原諒父母」。

當孩子的認知能力超前於我們,自然會看穿父母從前所有拙劣的管教方式,這一點要麼坦然接受,要麼成為孩子心中永遠的牛人。無論怎樣,我們至少應該在孩子小時候珍惜羽毛,不要讓孩子看不起我們時刻,來得過早。

結語

今天的文章,只說了三宗罪,其實還有毀掉孩子的幾宗罪,是父母經常在做,卻未曾意識到的,我們只能以後慢慢說了。

今天內容中的問題,相互關聯,也廣泛存在於無數父母身上,我自己也不例外,三宗罪全中。所以寫作過程中,我的腸子都要悔綠了,回想曾經對孩子撒過那麼多謊,也發出過很多空口威脅,看來我以後必須得學習談判技巧了。

其實很多問題,說來說去都會繞回一個原點:教育,歸根結底就是父母的自我進化。

這句話很空洞,卻能解決無數令家長黯然神傷的教育難題。我非常嚮往成為讓孩子崇拜和佩服的媽媽,相信每個家長都有這樣的願望。

這條自我進化之路,誰也不知道需要多長時間才能走完。但如果止步不前,只能早早被孩子嫌棄和看扁。當父母空洞、過時的思想境界和教育方法,再也不能讓與時俱進的孩子心服口服,就真的無人能幫你管教孩子了。

我們下期見。

Reference:

GailD. Heyman, Anna S. Hsu, Genyue Fu, and Kang Lee. Instrumental lying by parentsin the US and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12


推薦閱讀:

窮孩子富孩子,思維不一樣在哪兒?
為什麼大部分小孩子都不喜歡剪頭髮?
一個和孩子對話的小技巧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你的生活有什麼改變?
趁過春節,培養寶寶「勞動」的習慣吧~

TAG:孩子 | 欺騙 | 威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