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景德鎮與影青瓷

引 言景德鎮是江西省東北部一個市鎮,地方不大,但名聲很大,無論古今中外,都知道景德鎮以產「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的瓷器而成為舉世矚目的瓷城。「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峰是此都」。這是著名史學家、文學家郭沫若對景德鎮的高度評價,景德鎮也當之無愧。景德鎮的形成階段景德鎮在東晉叫新平鎮,唐武德四年改鎮為縣,仍叫新平。因其雄居昌江南岸,又叫昌南鎮。北宋真宗時(公元1004--1007年)改名為景德鎮。當時,景德鎮燒制的瓷器光致茂美,名揚海內,真宗皇帝趙恆派官員到鎮督造瓷器,貢奉朝廷,並命陶工在瓷器底部寫上「景德年制」四字。景德是真宗年號,從此以後,這個地方就改名為景德鎮,並一直沿用到現在。景德鎮瓷器名聞天下,但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製造瓷器的,目前尚無定論,據史書記載:景德鎮陶瓷業是從公元一世紀左右,即東漢時代開始的;經過三國、魏晉到公元六世紀的南北朝時代的陳朝,它的瓷業生產已較有名氣了;唐代景德鎮產的瓷器被稱為「假玉器,且貢於朝廷,」名震天下。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至今還沒有發現唐代及唐以前的窯址和實物,在這個地區所發現的最早的窯址及瓷片,均為五代時期。在沒有找到新的實物證據前,只能把五代作為景德鎮瓷業的開始。五代景德鎮五代時,景德鎮瓷業已初具規模。當時,景德鎮制瓷還沒有使用高嶺土作瓷坯原料,僅用瓷石作原料。這種單一的原料制胎,史稱「一元配方」。用瓷石製成的坯,在高溫下易變形。為減少變形,陶瓷工就把底足加厚加重,以承受上面的壓力,這樣瓷器的造型風格受到一定影響。五代時,景德鎮的主要產品是青瓷和白瓷。青瓷,胎呈灰色,與當時名噪南方的浙江越窯製品風格相近,其質量上乘的製品幾乎達到亂真的程度。白瓷較精,白瓷胎緻密堅實,吸水率低,色調純正,與北方白瓷接近,但透光度更好。五代景德鎮燒制白瓷的成就,對於該地區宋代青白瓷的製作以及明清時期彩瓷的發展,都有很重要的意義。景德鎮也是南方最早生產白瓷的地方,它開始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壟斷局面。但從全國範圍來說,那時的制瓷格局是「南青北白」,即南方以浙江越窯青瓷為代表,北方以河北邢窯白瓷為代表,景德鎮窯同它們相比,還稍遜一籌。五代是景德鎮瓷業的起步階段。宋代景德鎮宋代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社會恢復安定,生產得以發展,制瓷業也進入到一個「百花齊放」的繁榮時期,各地名窯名瓷不斷湧現,其中官窯、汝窯、定窯、鈞窯和哥窯被後人稱為五大名窯,成為當時制瓷水平最高的代表。受其影響,景德鎮的制瓷技術日益成熟,規模迅速發展(瓷窯多達300餘處),質量也有很大提高。宋代景德鎮主要燒制青白瓷一種品種。這種瓷器因釉色青中顯白,白中泛青,介於青、白之間,故得名(也稱為影青、映青、隱青)。青白瓷,清淡高雅,俊秀挺拔,享有「饒玉」之稱(即饒州之玉,因景德鎮在宋時屬饒州)。它是景德鎮獨創的一種瓷器,因而也成為我國陶瓷史上一個極珍貴的品類。青白瓷以日用器為主,飲食具有碟、盤、碗,酒具有注子、注碗、杯;衛生具有缽、洗和各式香薰,照明具有燈盞,瓷枕有象枕、獅枕等,盛化妝品和香料的盒更是豐富多彩,還有浮雕人物。齊全的品種說明,景德鎮瓷工已經熟練掌握了各種器物的成型方法;而且還出現了較細緻的分工。此時,瓷工們對成型質量非常講究,坯胎已做得很薄,坯體表面也加工得十分精細,再輔之刻花、篦點、篦紋和印花裝飾,與影青釉相互配合,相互輝映,使青白瓷真正收到了光致茂美的藝術效果。它常見花紋有牡丹、蓮、梅、卷草、鳳、魚、嬰戲等。北宋前期,青白瓷多光素無花紋,器形規整,釉質潤潔,有「冰肌玉骨」之譽。北宋中期以後,刻花、篦點、篦劃紋飾在器物上大量出現。南宋以後,盛行印花裝飾。其紋飾題材,布局方法,明顯受到河北定窯影響,因而又被稱為「南定瓷」(即南方的定窯)。如果從瓷器的緻密度、透光度、燒制技術等方面比較,青白瓷比定窯瓷好,青白瓷的白度和透光度都很高,已接近現代細瓷的標準。此後,社會上大量使用的白瓷都是在青白瓷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青白瓷的出現,使景德鎮躋身於宋代名窯之林,它以其獨特的風姿而具備了與同時代的其它名窯名瓷一爭高下的實力。色質如玉的青白瓷一出現,就倍受人們喜愛。這也使它的銷售市場極為廣闊,不僅銷往全國大部分地區;還大量銷往海外。青白瓷對江南地區的瓷窯影響很大,出現了許多模仿青白瓷的瓷窯(共計有8省34個縣),它們之間形成了一個以景德鎮為中心的青白瓷系。青白瓷系是江南地區兩大瓷窯之一,影響面之大,居宋代六大瓷系的首位。宋代是景德鎮瓷業全面發展的階段。元代景德鎮元王朝於1278年在景德鎮設立浮梁瓷局,專門燒制官府用瓷。為什麼元王朝要把唯一的為皇室服務的瓷局設在景德鎮呢?這是因為蒙古統治者崇尚白色,以白為貴,當時,景德鎮大量燒造青白瓷,這種白色調瓷器博得了蒙古統治者的喜愛。這便是他們把瓷局設在景德鎮的主要原因。浮梁瓷局的設立,使景德鎮倍受「關懷」,它得以集中全國各窯場的優秀工匠,得以壟斷優良的原料等,這為瓷業發展提供了保障。元代結束了宋、金、西夏對峙的分裂局面,社會趨於穩定,蒙古統治者雖不善於治國之術,卻大力提倡海外貿易。那時,中國的瓷器輸往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達的海上貿易和廣闊的海外市場,必然刺激各種手工業發展,它對於在宋代已有廣大市場的景德鎮制瓷業來說,無疑也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元代景德鎮瓷業的輝煌成就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元代景德鎮瓷工憑藉其出奇的創造力,在制瓷工藝上取得了巨大突破,發現了新的優良的制瓷原料——高嶺土,並把它摻進瓷石制胎,這便是著名的「二元配方法」。高嶺土(此土產於景德鎮市東北45公里處的東埠高嶺村的高嶺山,故名之,它也是國際通用的專門術語。此後,就把這種能制瓷的白色粘土通稱為「高嶺土」)的應用,是元代景德鎮的偉大創舉,在陶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其一,迎來了瓷業的繁榮。南宋後期,景德鎮出現了原料危機,上層優質瓷石枯竭,瓷業生產陷入困境。高嶺土的應用,使過去無法利用的藏量巨大的中下層瓷石得以使用,從而使景德鎮瓷業安然渡過了南宋以來的原料危機,迎來了元代瓷業的興旺發達,也為明清景德鎮瓷業的蓬勃發展開闢了廣闊的新天地。其二,減少製品變形。高嶺土摻進瓷石制胎,提高了瓷胎中氧化鋁的含量,使製品的燒成範圍增寬,變形減少,成品率提高。高嶺土在瓷胎中起到骨料作用,因而能燒造頗具氣勢的大件瓷器。高嶺土的應用,改善了瓷器的理化性能,景德鎮瓷器由低火度的軟質瓷變成高火度的硬質瓷,從而完成了中國陶瓷史上一次巨大的、質的飛躍。其三,降低了成本。高嶺土是土質原料,採掘方便,僅需淘洗即可使用(瓷石需經長時間粉碎後才能使用),這樣,瓷器的成本必然會有所降低。高嶺土的應用,是元代景德鎮瓷業高度發展的重要標誌之一,它給景德鎮瓷業帶來了一系列重大變化。「樞府器」是元代官府機構樞密院在景德鎮定燒的一種白胎白釉瓷器(因有的器物上刻有「樞」、「府」二字,而得其名)。同青白瓷相比,樞府器胎體稍厚,釉色偏白,呈鵝蛋色澤,故又稱「卵白釉」瓷器。它具有燒成溫度高,胎釉結合緊密的特點,而成為一代名品。卵白釉瓷分精、粗兩類。精製的製品基本為白乳濁釉色,有印花裝飾;較粗的製品一般胎體厚重,素麵無紋飾,釉色白中略顯灰青。卵白釉的出現,為青花和釉里紅的藝術效果提供了物質條件。元代景德鎮另一個巨大成就,就是燒制出成熟的青花瓷(青花瓷是指一種在瓷胎上用鈷料著色,然後施透明釉,以1300℃左右高溫一次燒成的釉下藍彩瓷器)。清新明麗的青花瓷取代了元代以前的刻、劃、印花等裝飾技法,而成為我國陶瓷裝飾的主流,開創了陶瓷藝術的新紀元。青花瓷的出現,使其它大部分古老的窯場都相形見絀,它昭示著景德鎮瓷業的高度發展。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優良的使用價值,贏得了古今中外人士的喜愛,為此,青花瓷的生產歷經數百年而不衰。元代景德鎮的青花瓷器絕大部分供外銷,主要銷往伊斯蘭教地區。銷往這一地區的青花瓷器多數是大件器,各式盤的口徑一般在35--45厘米之間,大的達58厘米之多。這是適應當地生活習慣,為人們圍在一起,席地而坐吃抓飯時所使用的。釉里紅瓷器是元代景德鎮的又一重要發明。釉里紅也是釉下彩,在操作上亦與青花相同;與青花不同的是,青花的著色劑是氧化鈷,釉里紅則為氧化銅的呈色。元代釉里紅的呈色紅而不鮮,樸實無華,象徵吉祥與富貴,深得人們喜愛。釉里紅可以單獨裝飾瓷器,也可以與青花結合,稱作青花釉里紅器。青花和釉里紅的綜合裝飾,有著奇特的藝術效果,二者相互襯托,顯得和諧高雅。它至今仍為景德鎮瓷器中的名貴產品。此外,金彩、琺華彩、紅釉和藍釉等,也是當時的新品種。這些顏色釉的出現,大大豐富了瓷器的彩飾技法,它表明景德鎮瓷工熟練地掌握了各種色劑的使用方法。元代景德鎮的瓷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並開始進入黃金時代,它為明清景德鎮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奠定了雄厚的基礎。明代景德鎮明代景德鎮瓷業在宋元發展的基礎上,呈現出一派繁榮昌盛的景象。在宋元以前,名窯遍布全國,各名窯產品各具特色,並且都有各自市場;但製作水平相差無幾。從明代開始,景德鎮瓷業的技術水平和燒造規模都明顯地超過各地窯場,其產品幾乎佔據了全國主要市場,而至精至美的宮廷用瓷也幾乎全部由景德鎮供應。由此,景德鎮成為「天下窯器所聚」的全國瓷業中心。這一局面的形成,除了其特殊的歷史條件和有利的地理環境外,御器廠的設立也有重要作用。在元代浮梁瓷局的基礎上,明洪武年間,朝廷又在景德鎮設立了御器廠,亦即官窯,專燒皇室用瓷。為滿足宮廷需要,官窯不計成本,講究質量,向高、精度發展,同時還不斷開發新品種,從而也帶動了民窯的發展。民窯為了擴大市場,也不斷提高質量。這樣就出現了「官民競市」的繁榮景象。據史料記載,明代景德鎮制瓷最盛時期有官窯58座,民窯900餘座,從事瓷業的瓷工達10餘萬眾,出現了「晝間白煙掩空,夜間紅焰燒天」的盛況。清清昌江水,悠悠貫城過。在這條古代景德鎮主要的交通運輸道上,每日裝運瓷器的「舟帆日日蔽江來。」瓷器為景德鎮這座江南山區的古鎮,孕育出資本主義的萌芽,帶來了空前的興旺。由於商品經濟發展,景德鎮民窯的分工很細,從瓷土開採到瓷器燒成,要經過72道工序;同時,官窯的分工也極其細緻,御窯廠內有大碗作,酒盅作等23種專業分工。專業化分工提高了生產力,也提高了產品質量。當時,所產瓷器的瓷質細膩,釉色精美,藝術造脂相當高。瓷器以青花為最主要產品,其它各類品種也很出色;還能燒造氣勢宏偉的大龍缸和薄如蟬翼的薄胎瓷。按制瓷工藝分有:釉下彩、釉上彩、鬥彩和顏色釉四大類。釉下彩是指青花,釉里紅和青花釉里紅,因彩繪在生胎上,著釉後一次燒成而得名。明代景德鎮青花器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由於繪畫用的鈷料和繪畫題材、筆法的不同,明代各個時期的青花瓷往往各具特色,千瓷百態,例如早期青花色澤濃艷凝重,中期淺淡秀雅,晚期鮮艷且藍中泛紫,末期則藍中帶灰。此時,官窯青花精細優美,民窯青花也不乏精緻之作。在青花的製作和青料的運用上,明代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而成為中國青花瓷發展的頂峰。釉里紅的製作在洪武時發展到極盛階段,宣德釉里紅器也頗有盛名,其後,釉里紅器逐漸減少。青花釉里紅創燒於元代,但未見成功之作,明宣德時,燒制出了較成功的青花釉里紅。釉上彩是指在已燒成的瓷器上進行彩繪,彩在釉上而得名。明代景德鎮釉上彩品種豐富,有單彩、三彩和青花五彩等。青花五彩創製於宣德朝,盛行於嘉靖、萬曆朝。嘉靖、萬曆青花五彩濃艷奪目,不但官窯器精彩紛呈,民窯器也爭奇鬥豔,青花五彩製作技藝步入一個新階段。鬥彩,是釉下青花同釉上彩相結合的彩瓷工藝。真正的鬥彩創造於明成化年間,以後各朝均有燒制,但以成化鬥彩成就最高、名氣最大。顏色釉是指各種色澤的高溫釉和低溫釉。它有一種色澤的單色釉,也有多種色澤施於一器的雜色釉。明代景德鎮的顏色釉瓷,主要是官窯製品。明代的白瓷屬於高溫顏色釉。明代白瓷胎體薄、白度高,這種白瓷釉色柔和,給人以「甜潤」的感覺,被稱為「甜白瓷」。此後,各朝的白瓷均別具一格,如宣德白瓷「光瑩如玉」,嘉靖白瓷「純凈無雜」,萬曆白瓷「透亮明快。」高質量的白瓷為彩瓷的迅猛發展創造了極好的條件。永樂,宣德時成功地燒造出高溫銅紅釉器,即「祭紅」,它是我國陶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色調純正的紅釉瓷,也是景德鎮瓷工的又一重大貢獻。宣德以後,高溫銅紅釉漸趨衰落。此外,明代景德鎮燒制的高溫藍釉、柿色釉、黑釉和青釉等都有極高的成就;其低溫的孔雀綠釉、鐵紅釉、黃釉也很出色;嘉靖時,雜色釉製作特別興盛。明代景德鎮瓷器大量外銷,它不但銷往亞洲和非洲,還銷往歐洲。隨著瓷器的輸出,明代景德鎮的瓷藝也對世界各國的陶瓷產生了影響。在埃及、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土耳其等國製作的陶器中,可以明顯地看到明代景德鎮瓷器的影響,有些產品模仿得非常逼真,在形狀、圖案、紋飾上與明代景德鎮瓷器的風格很接近。隨著瓷器的輸出,景德鎮制瓷技術也傳播到世界各地。先傳到朝鮮、日本、越南、泰國、中東等國家與地區,稍後,經阿拉伯人傳到義大利、西班牙、德國、法國、丹麥等國,為歐洲制瓷史上開闢了一個新紀元。明代景德鎮瓷業的成就是巨大的,對世界產生的影響也是深遠的。明代景德鎮無可爭辯地成了中國的瓷都,也成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瓷城。清代景德鎮在清代,景德鎮始終保持著中國瓷都的地位。瓷業生產仍分官窯和民窯兩類,但官窯和民窯的關係與明代相比有區別,它廢除了明代官窯官辦官燒的制度,採用官搭民燒制度;取消了明代那種對民窯限制性的禁令,充分釋放了民窯的發展潛力。民窯的生產規模,專業分工都上了一個新台階。燒制技術普遍提高,精細瓷器不斷湧現,清代官窯瓷器多為民窯所出。官窯、民窯相互影響,相互推動,促進了整個瓷業的發展。清代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鎮瓷業得到了巨大發展,進入了我國古代陶瓷史上極盛的黃金時期。其全盛時期,制瓷工人有20餘萬之多。法國傳教士殷弘緒(漢名)在康熙51年(公元1712年)寫的信中這樣描述景德鎮:「景德鎮擁有一萬八千戶人家,一部分是商人,他們有佔地面積很大的住宅,僱傭的職工多得驚人。按一般的說法。此鎮有一百萬人口,每日消耗一萬多擔米和一千多頭豬。……」《浮梁縣誌》說:「昔日景德鎮只有三百座窯,而現在窯數已達三千座。……到了夜晚,它好像是被火焰包圍著的一座巨城,也像一座有許多煙囪的大火爐。」這裡的數字可能有些不準確,但它卻實實在在反映出清初景德鎮瓷業已十分繁榮昌盛這一事實。就整個清代來說,景德鎮瓷都的地位比明代更突出:全部的宮廷用瓷由景德鎮供應,社會上絕大部分民間用瓷也由景德鎮供應;景德鎮瓷器還銷往世界五大洲,其中銷往歐洲的瓷器的數量非常巨大。當時的外銷瓷,大多是按照外國指定品種、器形、圖案和色彩進行製作的。這些對景德鎮的制瓷技術的提高,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清清代景德鎮在制瓷工藝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康熙年間,景德鎮瓷工對窯爐進行了改革,他們吸取了北方饅頭窯和南方龍窯的優點,發明了蛋形窯(其形狀像半個雞蛋覆於地面,故名為「蛋形窯」)。蛋形窯也叫鎮窯,又因其以松柴為燃料,所以又把它稱為「柴窯」。它以容量大,燒成快和利用還原焰見長。我們知道,決定瓷器品質有兩個關鍵點:一是原料,二是窯爐燒成技術。因此,窯爐便構成我國優秀傳統制瓷工藝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蛋形窯在我國陶瓷史及窯爐技術史上有特殊地位,也對歐洲的陶瓷窯爐產生了重大影響。蛋形窯的出現,為景德鎮瓷業的飛速發展創造了條件。其次,改進位備工藝,在瓷胎上大大增加了高嶺土的用量,使瓷胎的理化性能大大提高,達到了現代硬瓷的標準。清代景德鎮的瓷器,胎質堅實緻密,略呈半透明狀,釉色潔白純凈,瑩潤如脂。這為彩瓷和顏色釉的大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青花瓷仍是清代景德鎮最主要產品,其中尤以康熙時的民窯青花最著名。康熙青花題材多樣,色分五等,成為整個清代青花瓷的代表。除康熙青花外,康熙釉下彩還有青花釉里紅,釉三彩和各種色地釉下彩,它們都達到了很高水平,其中釉里三彩是康熙朝創燒的新品種。康熙釉上彩也是百花爭艷,康熙五彩便是其中一個著名品牌。它的重大突破就是用釉上藍彩代替了明代青花五彩中所用的釉下青花,並將黑彩也用作釉上裝飾,豐富了彩色,是一種純粹用釉上彩料繪就的五彩瓷。此時,瓷工利用國外進口的琺琅彩料燒制出顏色豐富的琺琅彩瓷;景德鎮瓷工又在康熙五彩的基礎上,參照琺琅彩的製作工藝,創製出一種新的釉上彩——粉彩。此外,康熙鬥彩、素三彩也相當出色。康熙顏色釉更是品種繁多,美不勝收。光紅釉就有鐵紅、銅紅、金紅之分;藍釉有天藍、霽藍、灑藍之別;既有變幻莫測的窯變花釉,又要別具一格的結晶釉;它們之中,尤以郎窯紅和豇豆紅而享譽天下。雍正一朝時間雖短,但它的制瓷成就卻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其品種之多,製作工藝之精湛,都是其他朝代所無法比擬的。雍正朝的顏色釉,以仿官窯、哥窯、汝窯、鈞窯為最有名,仿製技藝均達到出神入化、隨心所欲的境界。其青釉的燒制水平攀上了歷史的頂峰,釉里紅髮色鮮艷,成為空前絕後的傑作。在康熙粉彩的基礎上,雍正粉彩的技藝已趨成熟,並形成粉彩裝飾的獨特風格,無論官窯、民窯、粉彩瓷的製作都非常講究。自雍正開始的整個清代,粉彩成為了彩瓷的主流,它和青花兩個品種在整個景德鎮燒制的瓷器中佔了極大比重。另外,低溫胭脂水釉的製作水平也創了歷史新高,爐均釉則是雍正朝首創。乾隆時期,景德鎮瓷器無論在數量上或質量上都攀上了歷史的新高,其精美奇巧的造型,五彩繽紛的釉色,華縟多姿的紋飾,都堪稱一代之奇。若單從成型技巧角度看,乾隆瓷器在我國陶瓷史上確實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它竭盡製作之能事,無論大件器小件器,均不惜工本,精益求精。青花、鬥彩、琺琅彩、金彩、粉彩製品,在繼承雍正的傳統上,都有極精緻的產品;高溫和低溫的各種色釉如紅釉、藍釉、青釉、松石綠釉等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乾隆朝的另一個突出成就是,極大地發展了特種工藝瓷,如「象生瓷」和「仿生瓷」。象生瓷是用瓷土塑造植物、動物及乾鮮果品的形象。所仿胡桃、藕、石榴、茄子、花生、螃蟹、海螺等形象,幾乎與原物不能分辨。仿生瓷就是用瓷器仿製各類工藝品。所仿古銅器、漆器、竹木器、牙角器和玉石器都得心應手、惟妙惟肖。縱觀乾隆一朝,其瓷器的特點是以「奇」、「巧」取勝,它雄偉渾厚不及康熙,精緻茂美不如雍正;而特種工藝瓷的製作技巧則有鬼斧神工之妙。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是過去中國瓷業的鼎盛時期,乾隆以後,景德鎮瓷業開始走下坡路,特別是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前,作為中國瓷業中心的景德鎮受到了很大打擊。小結景德鎮制瓷業從五代到清代歷經千年而長盛不衰,這在世界陶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她雖然不是瓷器的發明者,但卻能集歷代名窯之大成,以精湛的制瓷技藝和高度的瓷業成就,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陶瓷的最傑出代表。景德鎮瓷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傳統的民族文化,同時,它也是我國與東西方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因此,景德鎮陶瓷理所當然地在我們偉大民族的文化史和世界文明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汲雅軒】如玉似冰話「影青」「影青」是人們對宋代景德鎮燒制的具有獨特風格的瓷器的俗稱,由於它的釉色介於青白之間,青中帶白、白中閃青,加之瓷胎極薄,所刻劃的花紋迎光照之內外皆可映見,因此被稱為「影青」。「影青」的釉色主要分為兩類:一是白中閃淡青色,厚處閃深綠色,瑩潤精細,晶亮透徹,前人把它稱為「假玉器」,有晶瑩如玉的美稱;二是淡青閃黃,這種釉色的「影青」瓷最為大量。另外,「影青」釉中還有一種在器物周身加繪褐色的彩種,人們稱為「點彩」。宋時點彩位置隨便、自然,面積往往較小,彩色有非常明顯的濃淡區別,中心處最濃,呈鐵斑色。「影青」紋飾主要是刻花、劃花、印花,還有少量的堆塑花紋。早期器皿多無紋飾,或有少量刻劃極為簡單的花紋,如蔓草紋、水波紋等。中期以後,花紋顯得繁雜,刻花、印花大量出現,常見的有菊瓣紋、蓮瓣紋、石榴花、芙蓉花、萱草紋、雲龍紋、龍穿纏枝花、纏枝蓮紋、纏枝菊花、纏枝牡丹、風穿牡丹、嬰戲牡丹、海浪紋、海浪五魚紋、水波雙魚紋、蓮塘雙魚紋等等。「影青」的刻花、劃花大多數構圖簡練,給人以雅緻之感。例如海浪紋,僅用梳篦式工具隨意在器皿上劃幾下,再用尖形工具在其上劃幾個隨意的弧度,即可出現一幅洶湧澎湃的水波浪圖畫,如再添上幾條小魚,那就更有情趣了。而嬰戲牡丹也較為精美,一般表現的是兩小孩追逐於牡丹花叢中的圖案,匠人刀法嫻熟,流暢有力,將嬰兒天真活潑、爛漫可愛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影青」的造型非常豐富,主要有盤、碗、洗、盞、缽、盒、瓶、壺、罐、枕、注子、博山爐、動物、堆塑人物等等。從窯址調查和紀年墓出土情況來看,「影青」瓷草創時期是在宋太祖建隆至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這一時期產量小,器類簡單,主要為碗、盤、碟之類,也有盒、缽、注子、注碗等。器物造型多承襲晚唐、五代遺風,器型低矮,圈足寬大,唇口及壁都較厚。為防止燒時變形,因此在器物口沿下常留有一道厚紋,這種做法至今尚存,俗稱「撐口泥」。也有的器型仿金屬器,如瓜棱形的壺身、細長彎曲的壺流、盤碟腹壁的稜線及碗、盤多作花口五齣或六齣等。而宋真宗天禧至宋神宗熙寧年間,「影青」瓷產量大增,器類也多種多樣。這時期的產品多為廣口小底,圈足窄而高,器壁弧度加大,胎體多上薄下厚,與前一時期的厚唇形成鮮明對比。器型以盤、碟、碗居多,較多見的還有盆、爐、缽、罐、盂、盞托、盒子、注子、注碗、盤盞、台盞等,堆塑瓶也偶有出土。其中,注子、注碗是配套使用的一套酒器,注子曲流帶把,壺身作瓜棱形,蓋頂飾以獅鈕,注碗則多呈仰蓮形,全器造型生動,恰似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是北宋市民生活的常用之物。盤盞與台盞則是與注子、注碗相配使用的酒具,相當於現在的酒杯.【汲雅軒】影青,亭亭玉立,楚楚動人,價值不菲宋代景德鎮影青瓷,以湖田窯為上,湘湖、黃泥頭、瑤里等窯次之。湖田窯瓷器胎質細密,工藝精湛,釉色瑩潤,聲響清脆,完整器物市場價格高昂,即便優質娃娃碗(7寸口徑)價亦在萬元左;此類上乘瓷器,殘損者也價格不菲。包括景德鎮湖田窯址博物館在內的國內諸多博物館,都對湖田窯上品殘瓷備加呵護,即足以證明其收藏價值。【汲雅軒】宋元影青瓷鑒識所謂「影青瓷」,就是宋、元時期在南方生產的一種青白瓷。其實,我國白釉瓷器在隋、唐時期就有燒造,至唐代瓷窯已達很高成就。發展至宋代,在河北定州達到歷史高峰。當時,在南方以景德鎮窯為主的一批窯口所燒造的青白瓷,受了到北方定窯、鈞窯、耀州窯等瓷窯的影響,因此,在影青瓷中,也可以看到上述窯口的某些特點。在景德鎮地區,由於瓷土、木柴、交通、技術等方面的種種優越條件,使其燒制的青白瓷胎質精細、薄透而又堅硬,釉色白中閃青、晶瑩如玉,深受大家的喜愛。所以,以景德鎮為主的青白瓷系也就列為當時江南的兩大瓷系之一。宋代是一個崇尚玉器的時代。但一般老百姓用不起,因此,就在燒瓷上做文章,把瓷器做得極盡精細,燒造出一種玉的效果,其質感猶如青白玉一般。這是在鑒識宋代影青瓷時首先要考慮的。如遇乾枯無光,釉面粗糙,或反之過於濁潤熟滑者,則要慎重。宋影青瓷的胎色是潔白的,淘洗得很精細,有的器物精細到幾乎脫胎的程度,迎光薄可透亮。但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手工淘洗的結果是其胎質也細中有粗,而且,宋影青瓷在底足露胎之處,在白胎中間應有焦狀像傷疤樣的鐵質析出,這是重要特徵。此外,在制坯和上釉過程中總會出現不夠均勻之處,坯胎有厚薄,釉面有流淌。故如遇胎質過分精細潔白,狀如粉末,露胎和釉面均光潤無瑕疵者,須小心。元影青瓷胎釉都比宋代的要粗糙,此外,從燒制方法上,也可辨別其年代的先後。宋代影青瓷,在北宋前期釉面多光素無紋,正燒和覆燒都有,至北宋中期以後,出現刻花、篦點、篦劃和印花裝飾,也有少數貼塑。至南宋則盛行印花,盤碗多覆燒,紋飾題材、布局方法明顯受定窯影響。元代影青瓷製作漸粗,顯得笨拙,不如宋影青瓷精細靈巧。在燒制方法上只有少數採用覆燒,大部分恢復正燒,所以,器物一般口部有釉,而足部無釉。造型基本沿襲宋代,但盤碗底足大多為很淺的圈足,有的甚至淺近平底。元代影青瓷在裝飾上又歸於簡潔,印花減少,有的改為刻花和劃花,很多器物則又光素無花了,少數器皿出現紅褐色裝飾點。在器型上,影青瓷的燒制以日用器皿為主。一般多見於杯碗盤碟、執壼、注子、盞托、瓜棱罐、瓷枕、香,、盒子、蓋瓶和穀倉等。如遇少見而又特別的造型或與時代不合的裝飾,則要慎重。眼下市場上仿偽之品頗多,在收藏時要多注意鑒識的要點之處。要從釉色、胎質、形制和舊氣等幾個方面去綜合考察。有的釉色過於精美,又不顧時代特點;有的胎質過於細白,或人為在胎體加沙,手感偏重;有的釉色閃藍、閃黃,刻、劃、印花粗淺模糊、線條呆板;有的在內底或器壁可見均勻細密的旋紋;有的以泥漿、油污來作舊,又不見因時間和環境所形成的真正舊氣,等等。如遇其中之一,你就要慎重對待,切勿輕易下手。否則,上當的就是你。【汲雅軒】
推薦閱讀:

炫彩悅目 純色怡情||論藏彩瓷單色釉培訓景德鎮開啟
瓷都賞瓷景德鎮
景德鎮訪瓷
景德鎮陶瓷文化深度之旅|有瓷有師有文化,有茶有飯有精神

TAG:景德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