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之陣究竟有多厲害,這場曠世大決戰就是最好的驗證
「百戰休論蓋世功,鴻門宴罷霸圖空。虞歌慷慨孤燈下,楚業消沉一炬中。」
——明·曾棨《項羽廟》
公元前202年冬,北風呼呼地吹,像是悲歌,也像是輓歌。項羽率楚軍退到了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楚漢之爭的決戰時刻終於到來了。
在決戰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雙方的軍事情況。
劉邦這邊已聚集了四路大軍。
第一路:劉邦自己率領的嫡系漢軍,手下主要謀士有張良、陳平(此時蕭何還坐鎮漢中),主要將領有周勃、樊噲、曹參、灌嬰、夏侯嬰等人。兵力有十萬左右。
第二路:齊王韓信率領的齊軍,手下主要謀士是李左車,主要將領有孔熙、陳賀等人。通過不斷擴張,此時的兵力已達三十萬之眾。
第三路:梁王彭越率領的梁軍,手下的主要將領有欒布等人,通過「游擊戰」不斷擴軍,此時兵力有五萬人左右。
第四路:淮南王英布率領的九江軍,手下的主要將領有劉賈、周殷等人,經過多年積累,此時的兵力有五萬人左右。
總而言之,劉邦這邊主要謀士不下十人,主要悍將不下二十人,其餘大小將領不下百人,兵力總數超過了五十萬人。
項羽這邊的楚軍已是孤軍一支,情況不容樂觀。他手下的謀士如今只有項伯一人,主要將領有鍾離眛、季布兩人,其次還有他項氏家族的「四大劍客」:項聲、項冠、項他、項悍。總之,項羽這邊主要謀士幾乎為零,主要悍將在十個以內,兵力總數約十萬人。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雙方實力相差懸殊,漢軍優勢明顯,楚軍劣勢明顯。
但不管強也好,弱也罷,不到最後時刻誰也不會輕易服輸,更何況是從來不服輸,從來不認輸,從來不低頭的項羽。
果然,大決戰開始前,處於絕對劣勢的項羽,一是發動思想攻勢,他豪氣干雲地對楚軍說了這樣兩句話:
「咱們楚軍向來只有前進沒有後退,只有勝利沒有失敗,哪怕只剩下最後一個人了,也決不認輸。
「咱們楚軍經歷的風雨何其多,因此,不到最後一刻,誰勝誰敗都不好說。只要咱們奮力一搏,拚死一斗,就能創造出奇蹟來!」
鼓舞好士氣後,項羽開始進行軍事部署。他將十萬楚軍一分為三,呈「品」字形布局。他派鍾離眛為右軍主帥,帶領二萬楚軍屯於垓下東北方向;派季布為左軍主帥,帶領二萬楚軍屯於垓下西南方向;自己居中,帶領楚軍主力迎戰,並做好戰略轉移的準備。
在楚漢之爭的多次交鋒中,多半都是劉邦先出招,而項羽以不變應萬變,後發制人。此時,項羽率先出擊,主動部署,只能說明此一時彼一時,形勢已經到了非常危險的局面。可以說,他是在進行一場豪賭,是生還是死,成敗在此一舉。
主動出擊可以早安排、早部署,起到先發制人的效果,但劣勢也很明顯。正如人無完人一樣,戰鬥部署不可能毫無破綻,因此,主動出擊往往容易過早地暴露一些不足和缺點。
隨後出招的劉邦仔細觀察了項羽的軍事行動,通過主動查、仔細找、大家提等方式,他很快摸到了項羽的命門所在。
劉邦思來想去,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將整個大會戰的軍事指揮權交給韓信。
對一向謹慎、一向視權力為生命的劉邦,能這樣做真是難能可貴。可以說,他也在進行一場豪賭,贏還是輸,在此一擊。
而劉邦之所以這樣做,一是形勢所逼,項羽的決戰態勢讓他感到了沉重的壓力,為了能戰勝項羽,他大膽下注,冒死一搏;二是能力所限,他本人直接跟項羽硬碰硬,從來都占不到半點便宜,而韓信先前的指揮作戰能力征服了他的心,為了能戰勝項羽,他創新思路,孤注一擲。
事實證明,賭徒劉邦這一次的做法完全是正確的,把軍隊的總指揮權交給韓信,是知人善用之舉。
在接到調兵的符節後,韓信本著一顆感恩之心,馬上進行了戰略大部署。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向用兵如神的韓信這次借鑒了對手項羽的布陣之法,也排出了「品」字形陣勢。
他派陳賀為右軍主帥,帶領五萬楚軍屯於垓下東北方向;派孔熙為左軍主帥,帶領五萬楚軍屯於垓下西南方向;自己居中,帶領漢軍主力三十萬大軍和楚軍正面作戰。
當然,在走「別人的路」的同時,韓信還做了兩個創新之舉:
第一,他精心挑選了漢軍當中最為出色的十個將領,包括樊噲、英布、彭越、周勃、曹參、灌嬰等勇冠三軍的人物,然後把自己的主力中路軍分成十隊,每個將領負責一隊。以十面埋伏布陣,陣與陣之間層層相圍,層層接應,緊密而有序。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十面埋伏」。
第二,他把劉邦和周勃兩路大軍安排在自己中路主力軍的身邊。
安排十面埋伏,韓信美其名曰「布陣」;安排劉邦,他美其名曰「督戰」;安排周勃,他美其名曰「斷後」。但是,只有韓信一人知道,他之所以這麼做,其實是為了給自己上一道「三保險」。
至此,楚漢雙方布陣完畢,正式開戰。
主動出擊的是韓信。他首先使出了誘敵的計謀。
韓信親自帶領三萬精兵去挑戰項羽,大決戰的序幕正式拉開。
項羽自然怒不可遏:「三萬人馬膽敢來挑戰我十萬精兵,太狗眼看人低了!」他大手一揮,率楚軍傾巢而出,呼啦啦地衝殺出去,那架勢似是要把韓信剁成肉泥才解恨。
韓信這麼點兵馬怎麼抵擋得住項羽傾巢之軍,於是只能邊打邊退,邊打邊撤,邊打邊逃。
項羽恨不得馬上抓住可惡的韓信抽他的筋、剝他的皮,所以對韓信窮追不捨。
我追啊追,你逃啊逃,項羽像是剛出山的獅子,勢不可當,而韓信則像是惶惶的野兔,狼狽不堪。
正在這時,只聽一聲炮響,十面埋伏中的第一隊人馬出場了——周勃和灌嬰帶著漢軍殺出來了。
項羽正手癢呢,面對四面湧現出的敵人,他一身絕技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只見他指南打北,指上打下,指東打西,直打得周勃和灌嬰兩人手忙腳亂。不多時,項羽率領楚軍就衝出了包圍圈,第一關順利闖過。
在闖第二關之前,項羽說了一句開場白:「都說韓信用兵如神,原來也不過如此啊!」
如果你是一個三國迷,一定會知道曹操在兵敗赤壁、敗走華容道時,曾在逃跑路上的險要處發出過三次感嘆,而每一次嘲笑諸葛亮不會用兵時,都會出現諸葛亮早就派在那裡的伏兵。最後如果不是知恩圖報的關羽放了他一馬,只怕他在華容道就要結束其光輝的一生了。
現在這種情況就和曹操那次如出一轍。項羽的感嘆話音未畢,只聽見炮聲又響起,兩邊又閃出兩路伏兵來,由樊噲和曹參領軍。
項羽同樣使出渾身解數。不多時,樊噲和曹參也招架不住了,紛紛敗退。項羽繼續帶領楚兵向前殺去。
就這樣,項羽每衝出一路敵軍,還來不及喘氣,就又會出現一路敵軍。最後,他憑藉個人的勇猛,並且以犧牲了大量楚軍為代價才連衝出了七八陣。項羽不是傻子,已然明白了敵人已經進行了嚴密的布防,只是當下楚軍只有一條路可走——向前沖,自己只有一個目標可攻——斬首。先斬了韓信的首級,再斬劉邦的首級。這樣一來,漢軍再多也無濟於事了,這樣一來,就可以力挽狂瀾,笑傲天下了。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當項羽發出「斬首行動」的指令後,士兵們再次士氣大振,排山倒海般地向漢軍的心臟之地衝去。漢軍被楚軍的氣勢所懾,紛紛潰退,眼看就要全線失利了。
正在這時,楚軍的後面卻突然慌亂起來。項羽正攻得起勁,但還是察覺到了後軍的異樣,於是趕緊來了個「驀然回首」。
這時,士兵過來稟報項羽說:「漢將孔熙和陳賀擊潰了我軍左右兩翼,正迂迴到我軍背後進行包抄。」
項羽的作戰風格向來是把騎兵放在前面衝鋒陷陣,把步兵放在後面全面推進。這次大決戰也不例外,他的騎兵在前面沖,步兵則跟在後面亦步亦趨。而韓信早就看到了楚軍的軟肋所在,命孔熙和陳賀左右兩翼大軍埋伏兩側不動,不參與和楚軍的正面作戰,等楚軍騎兵全部都過了,他們再對楚軍步兵發起進攻。這樣一來,楚軍自然抵擋不住了。
「韓信以十面埋伏誘我軍深入,再以兩翼之軍襲我後方,讓我軍首尾不能相顧,戰術果然高明啊!」項羽一邊感嘆,一邊馬上做出了緊急應對措施——撤軍。楚軍前隊改後隊,後隊改前隊,依次回撤,全力突圍。
撤軍是項羽做出的明智之舉,因為他終於意識到了交戰對手韓信的強大。既然韓信的布局如此精密,再向前沖,那便是自投羅網,自尋死路;只有撤軍,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方是最佳的脫身之計。
正在這時,只聽見連響三炮,韓信馬上開始反攻了,但見漢兵遍地開花,騎兵、步兵層層有序,那個壯觀,難以形容。換作一般人只怕早就被嚇死了,但項羽可不是一般人,戰神章邯都不是他的對手。關鍵時刻,他臨危不亂,讓鍾離眛和季布兩大猛將斷後,他自己親自充當先鋒,指揮楚軍有條不紊地向外衝去。
楚軍突圍的最後結果是:項羽還活著,和他一起活著的還有三萬殘敗楚軍。
十萬人征戰三萬人還,一戰折了三分之二以上的兵馬,這是項羽出道以來最為慘痛的一敗,也是他感到最不可思議的一敗。
這一戰定乾坤,也註定了項羽最後悲慘的結局。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邵氏電影當年為什麼那麼厲害?只因下面四位大師級導演
※「很厲害」的鄭莊公
※結婚都可以替?好厲害!
※阿珂怎麼出裝比較厲害?
※川字掌和斷掌命運如何?到底哪個更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