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月 釋萬行上師著作
|
上部如是辛苦如是參禪如是明心如是見性如是閉關如是音念如是學畫下部 心法十論 論明師 論行者 論法門 論生命 論虔誠 論功夫 論次第 論覺照 論心境 論奧秘1997的農曆八月二十三日第三次進關,2000的農曆八月二十三日圓滿出關。連續三次閉關,前後長達七年,在這短短的七年里,猶如一夢,也許別人一聽到七年,一定會大吃一驚,萬行一定不簡單,好偉大。時間的概念在20歲時似乎就已超越了,古人講:「日如彈指」,在萬行看來,就像是年如彈指一樣。特別是在這七年的閉關生涯里,儼然就是剎那間,當時護關的人告訴我:「你三年閉關結束了,過兩天你就收功吧。」當時我心裡想,閉關還沒過好癮,怎麼又要出關呢?出關一年,走遍了中國大江南北,也跑遍了東南亞數國。 2001年的農曆八月二十三日,正好是出關一周年,東華山三聖洞開始搞建設了。首先建了「而立樓」一座(當年我正好是30歲),原本計劃是不搞建設的,還想回到三聖洞中,享受禪悅,日中一食。沒想到東北三省的居士跑來了數十人,這一來給我帶來了麻煩,要給大家安排吃住,沒有地方,就要搞建設,所有的建築材料,都是從山下挑上來的。在山下建一座「而立樓」,兩個月就可以完工,而在山上建,整整搞了五個月才完工。山上的建築材料,一部分是花錢請工人,另一部分是居士自動發心做義工。1997年閉關的時候體重為75公斤,三年後出關的時候體重為60公斤,出關一年,也即雲遊一年,體重又恢復到75公斤。2001年的八月二十三,山上開始動工後,三個月下來,體重又降到65公斤。萬行做事是一個比較追求完美的人,這種人是最辛苦的人。好多人都說我放不下,「建築質量要求那麼高」,其實萬行心裡並非是這樣想,主要是,建設的錢都是信徒捐的,把質量搞好,也算是對得起信徒,最起碼在萬行手裡搞的建築,萬行還沒死就不要出現牆倒屋塌,死後如何也就管不著了。 自古都是人易得,而「才」難求,有了人才,方能有一切,當自己親自做事時,才體會到人才的重要性,人的智能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也不同,有的人是只看到目前的一步,有的人是看到三步、四步,甚至五步。如是一步者和五步者的意見永遠不一致,「一步者」說:「五步者」的看法不可能出現;「五步者」說:「一步者」的看法不到位,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啊,想必都有這種體會吧! 在山頂上做了個可容納40噸水的池子,全部是人工,20斤一桶,一個人傳一個人,一直傳到山頂上。頭上淋著小雨,衣服和鞋全濕透了,可以想像做這個水池的艱辛程度。20年後來到東華寺三聖洞用水的人,可曾想到當年20幾位信徒,汗流滿面,濕透衣襟,累不堪言的場面,開山的人總是最艱辛的人。 2002年8月23日是東華寺獅子吼閉關中心大喜的日子,從2002年元月份就向政府申請辦理閉關中心的土地,截止今日才把閉關中心的土地證拿到手,辦完公證書。辦土地原本是直接和政府交涉,可是縣政府沒有錢向農民手裡徵購土地,這樣一來,萬行就得和農民直接交涉,當地的土地全部分給農民了,政府沒有土地。和農民達成協議以後,才叫縣政府出面交涉。鎮政府出面做證明人,甲方為石背大隊,乙方是萬行,丙方是縣政府及龍仙鎮政府。丙方的任務是負責協調甲乙雙方的矛盾。土地辦理的當中錯綜複雜及艱辛,別說有多難,好在是對方需要錢及縣政府鎮政府大力支持才把事情辦成功。上圍、下圍、新屋三個村莊的村民百分之八十簽了字,證明三聖洞周圍的土地歸閉關中心使用。閉關中心首期工程計劃投資兩千萬人民幣,預計五年建成,將面向四眾弟子開放,閉關全部免費。 為什麼萬行出關後沒有馬上建東華寺,而是先創建了中國首座閉關中心(0751――2862395、2867488)。建閉關中心也不是容易的事,首先要征地皮,給當地的農民交涉無數次,才把三聖洞這一片山谷買下來。三聖洞是公元五世紀,印度的智葯禪師來東華山時,創建靈鷲寺之前所居住修鍊的地方;到公元八世紀六祖惠能又在此洞隱修過,當地的信眾都叫該洞為如珠岩、惠能洞。其實這座山看上去就像一個從山上往下沖的一頭獅子,單從左邊的山看上去是一頭獅子,從右邊看,還是一頭獅子,從中間看更像是一頭獅子,把三座山合併起來看只是一個獅子,真的如六祖惠能所講的那樣:「法身、報身及化身,三身原本是一身。」獅子吼閉關中心目前在國內尚屬首創,在國際上也寥寥無幾,閉關中心專為閉關人士免費提供一切,無條件的支持,只要是閉關修鍊,來者不拒,無論是哪一種宗教都可以來閉關,一個人一個關房,初步設計90間關房,女眾有30間。 目前國內外都是對寺廟大興土木,建成後都是以營利為目的,不像是修行人的場所,出家人應以弘揚佛法為目的,首先加強自身的修鍊,進一步明心見性,而後隨緣度眾生,了卻宿緣超三界。 閉關中心的宗旨: 東華寺是新時期、新時代的新道場,在新道場之內融匯了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之精髓,是現化文明與傳統文化有機結合的場所,這裡即提倡傳統規範嚴格的修行方式方法,又提倡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思想鏡界,這裡為修行者提供了禪凈密的各種修行方法,也為修行者提供戒定慧修學的機會和條件,但需具備下列前提條件:1. 從國家利益,維護人民利益,遵守國家法律法規,既愛教又要愛國。 2.遵守共住規約,念誦規約,閉關規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3.不搞封建迷信活動,不搞個人崇拜團體膜拜,我們頂禮膜拜佛是對佛陀的覺悟與智慧的崇尚與尊敬,佛教只有一位根本老師——釋迦牟尼佛。 4.不搞脫離社會團體和脫離家庭的行為與活動。 5.我們的基本理念,信須深信,行必力行,理事圓融,道在紅塵,空有不住,即心是佛的內在超越,才是修行人的理念。 6.我們提倡融入紅塵,服務社會,欲修天道,先修人道,人道修好,天道自成。 7.我們要求做到安份守己,各盡其職,以人為本,借事煉心 。 閉關中心是為修行者完成內在歷程的場所,也是為社會培養完美人格的基地。 釋萬行2002年9月於廣東省翁源縣東華寺而立樓 通信地址:廣東省翁源縣東華寺 東華寺電話:0751――2862395 2867488 郵編:512600上部:如是參禪 整個佛法離開「實踐」二字便無佛法可言,也無佛法之價值。 說食不飽,看餅焉能充饑, 了事即歸,無言道盡真如。 如是參禪 禪宗主張頓悟是指接引中根機的人,而上根機的人則明白:不待頓悟,如來智慧功德本來就是具足的,本來就是圓滿的,本來就在佛地,如果不承認這點,縱然修三大阿僧祗劫也不會見到佛的影子。有修有證有次第,都是對接引下根機的人而言。能夠找到房門的開關,剎那間就打開了,萬年的黑暗剎那間就消失了,哪裡還有慢慢消失一說呢?所謂:「到家都是親人,途中總有親疏」。密宗、禪宗、凈土宗……若站在究竟意義上講,是沒有區別的,都是靠心在修行,還沒有到家,站在門外就有千差萬別了。 如果自認為可以修成佛,那麼註定你成不了佛,你與佛無緣,為什麼呢?因為眾生本是佛還成什麼佛呢?真是頭上按頭,成佛與不成佛皆是戲論,乃方便語,佛就是眾生,眾生本是佛,佛與眾生一體不二,有凡有聖皆是妄自分別矣。「分明一片閑田地,過來過去問主公」真是多事。 「性命」二字古今都有人爭來爭去,真是邪見,如果丟掉性,那麼命又將在哪裡安身呢?如果沒有命,性又將在哪裡發揮作用呢?道家批判佛家:「只修性來不修命,萬劫陰靈難超聖」,佛家批判道家:「只修命來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性命是一種不是東西的東西,但也不是不同的東西,此二者是一不是二,猶如一枚硬幣的兩面,翻來覆去只是一個東西。 你問萬行七年閉關證得了什麼?萬行回答:老朋友再會,故地重遊,不往前進,乃是後退。 有多少種類型的眾生,就有多少種類型法門。 人生最痛苦的是,有了理想,而又無法達成。 最快樂的人生是沒有理想,活在當下。 世上什麼葯都有賣的,就是沒有賣後悔葯的。 超越命運的人,往往是不執著後果的人,後果考慮的越多,越沒有辦法超越命運。 人生應該是以一個參與者的面目出現,而不是以一個旁觀者存在。你想成長、成熟嗎?那就做一個參與者吧!生活猶如百味調,酸甜苦辣都得來點兒。 本來就沒有路,你敢衝過去,也就成了一條路。 人生沒有信仰,猶如沒有航向。 十全十美的人、事、物、理,永遠不存在,還是學會接受現實吧,一帆風順是狗屁胡說,心想事成更是絕無可能,還是接受人生之路是彎彎曲曲的吧,彎彎曲曲就是人生之路。 修行與做人是一樣的道理——理清路則明。理清楚不等於就不需要走路了,理清以後正是走路的開始。倘若沒有實修,單憑理論永遠不可能悟透自性,形而下的可以理悟,形而上的非實修不能悟透。 不看心,不坐禪,專心做事心坦然,倘若有事就有事,我心還是安安然,要是把事推兩邊,是非煩惱永不斷。接受它,它消失,推卻它,它更大,不取不舍方到家。 眾生有煩惱皆因放不下,面子放不下,好勝心放不下,發財心放不下,理想之心更放不下…… 「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惟有孜孜不倦的任勞任怨才談得上是行菩薩道,欲證得圓滿的菩提聖果,唯一的辦法便是行願。三世諸佛如來所成就的路線都是這樣——第一是見地,第二是修證,第三是行願,通過行願果位才能圓滿,悟到的東西,證得的境界,通過行願後才紮實牢固。 能夠把三藏十二部經講得天花亂墜,倘若沒有明心見性,仍然是在六道輪迴中,更談不上是善知識,所謂善知識乃過來人也,走進去,再走出來方謂善知識,僅僅走進去,還沒有走出來,則不名為善知識,只能說是一個有修行的人而已。 何謂參話頭?首先明白何謂話頭,然後才知道如何參話頭。一念不生謂話頭,若生一念叫做話尾(這是上根器人蔘的話頭),若上上根器參的話頭則又不然,一念相續,永不間斷,看住念頭,不緊不松,不冷不熱,不取不舍,無形無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住它,最後融為一體才是上上話頭也。 看話頭和參話頭有何區別?看話頭是偏向於定,參話頭是偏向于慧,看話頭無疑情(也即看住它,把散亂心收攝回來),參話頭則帶有疑情在用功(「參」帶有往裡面深研的意思),也即在用心參究一個問題。 看話頭也即看住它,但沒有用心思維,通常是先看話頭,抓住話頭以後,再參話頭。抓不住話頭,頭腦亂糟糟的,又如何參話頭呢? 參話頭是拋棄頭腦,是拋棄文字、語言、形象,用心來參,用定來參,用覺照來參,用空靈來參,慧光一閃,答案出現,清楚明白。 如果能提起覺照用功夫的話,那麼,平時在吃喝拉撒當中也就是在用功,與吃喝拉撒並行也是在修道,和財色名利打成一片,也即和道同一體。一念不生是定非禪,但不是正定,是邪定,更不用說是能開智慧了。觀照心存在才是正定,是正禪。 真正的觀照又不是在心裡自問自答,那是在語言文字上用功,是在形象上用功,是在心意識上用功,皆屬外道,拋開心意識才談得上用功,才能讓覺照出現。 信要全信,行必真行,信佛無需體驗,學佛就是體驗佛,信佛只需要信有佛、有地獄、有天堂、有輪迴、有報應……就行了,學佛則不然,學佛包含了信佛,信佛不包含學佛,信佛永遠成不了佛,學佛將來也做佛,學佛將來必定是佛,學佛當下就是佛,就是佛在做。 你願學佛嗎!還是信佛吧,信佛容易,學佛難,學佛的心量,學佛的智慧,學佛的言行,學佛的悲心,學佛的精神……難、難、難。 何謂定力?不取不舍,不隨不亂,是名為定力。 何謂定境?定中出現的現象——也即境界,故名定境。 參公案、看話頭、念佛都是靠的定力,不被境轉也只是靠的定力使然。 尤其是現在這個時代的修行人,要想入定,最好的辦法就是動中修定,在動中修出來的定,若面臨事物時,還有點作用,若在靜中修出來的定,一旦出現事物,這點定力早就被事物轉進去了,也即進入了定境。定境能讓人狂妄,讓人散亂,讓人發瘋,讓人傲慢,讓人不信因果…… 明心見性和出現神通及開智慧,靠的都是定力,而不是定境,倘若有了定力做基礎,再深入定境,那又另當別論了,怎麼論呢?百花叢中過,一點不沾身,酒色財氣不礙菩提路。 你比別人坐禪坐的時間多,為什麼功夫上不去呢?因為你的見地不清楚,理清路才明;因為你的心從來都沒有集中過,以散亂的心在坐禪;因為你的信心不夠,在用功的過程中,一直都在懷疑自己,懷疑老師,懷疑這個方法;因為你沒有長遠心,三天打魚,兩天晒網;因為你的私心太重,財色名利要得到,佛果更想得到;因為你有點小聰明,懂得的多,反應快,處處都表現的比別人強,從來不願輸給別人;因為你沒有慈悲心,從來沒有發過大願,缺少這股動力;因為你見到師父才想到道,不見師父就想到功名利祿、想到兒女、夫妻、好衣服、好傢具…… 修行、做人、做事必須要去體驗,當你全心經驗她以後,才有資格去論述她,否則你所講的都是猜測、估計、想像,但絕不是體悟。 世界上動蕩,那是因為我們的心在動蕩。世界上混亂,那是因為我們的心在混亂。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們內在的投影,因為內在有動蕩,有混亂,有鬥爭,才投射到社會上也有這些。 真理不僅是在悟道者的身上,沒有悟道者的身上也有真理,如果你一旦完全追隨某位個人時,也就意味著不再追隨真理,真理不該分種族,不該分宗教,真理是屬於人類的,也就是為什麼萬行在著書時,在演講時,總是在圍繞著人在講,而不是圍繞著佛教在講。 要想證悟到終級的真理,或是得到真正的快樂,你必須超越你的宗教信仰,宗教也是有局限性的,只有超出局限性,才能與浩瀚的真理合二為一,得到究竟的解脫。 權威是最容易誤導子弟的,權威者大名鼎鼎,未必是明明白白。明師者,非大名也,大名者,非明師也,自古難兩全,萬行也無奈,好在是見怪不怪了。 開悟的人講內在自己的心經,不需要講釋迦牟尼佛講的話(也即佛經),只有沒開悟的人才會死板地講佛經,動不動就說是佛說的,其實自己沒有一點見地,能夠在經中找到出處的還不是屬於自己的心經,真心經者,在佛經上找不到出處,但又暗合佛經之理。悉達多、耶蘇基督、穆罕默德等聖人能證悟真理,你我他為什麼不能自己證悟真理呢?因為你依賴權威,而不自己去經驗真理。 我是誰並不重要,先要把自己的習氣毛病,慾望,妄念這些添加物,給徹底的剝光後,「真我」才能自然顯現。要找到礦石寶藏並不難,得先把浮土刨光。 什麼叫做無我呢?沒有主觀和客觀意識了就達到無我的境界,本來面目也就出現了。主觀、客觀都是頭腦的產品,正是這些添加物才掩蓋了我們的本來面目。人往往都是活在——回憶過去、渴望未來、錯過現在。 聖人的風範,禪者的風範都是不回憶過去,不渴望未來,只活在當下。活在當下的人,才是富有的人,反之都是在消耗心力,在消耗體力,最後變成一個窮光蛋,依靠名師,依靠佛…… 活在當下,也不執著當下,三際盡空(過去、現在、未來)之時,身心內外才會有一個質的飛躍,這些添加物一旦空寂,宇宙的巨大能量便和你合二為一。 三際(過去現在和未來,即時間和空間的概念)都是頭腦製造出來的,包括成功與失敗,好與壞,對與錯,愛與恨,貧與富……對於一個悟了道的人來講,頭腦在作用,就是本來面目在作用,六根在作用就是本來面目的顯現。 人生最累的事情就是處理人際關係,人生有許多精力都是消耗在人際關係這方面,中國人更嚴重。過多的思考問題是最妨礙修行,思考問題會把體內的能量消耗殆盡,參話頭、提起覺照、觀想……並不會消耗能量。 宗教里的修鍊人士為何要禁慾,拿火箭發射來比喻,人體就像一座火箭發射架,中脈則是火箭發射的通道,神識也好,靈魂也好,則是上升的火箭彈頭。火箭為何會升上天空,因為火箭底部本身帶有燃燒的能量,通過一種方法把火箭底部蓄存的能量點燃,並且讓它燃燒到一定的程度,即能把火箭頭髮射到太空。倘若火箭底部沒有能量燃燒,沒有能量爆炸,或是力度不夠,箭頭根本無法上升。拿到人體來比喻,體內的精氣神則是燃燒的能量,修鍊的人縱慾過度,根本無法開頂。 體內的精氣神充足到一定的程度,而且正在往上升的時候,身體會發燙(往下降則會性慾衝動),頭頂會漲的似要裂開,有鐘聲、鼓聲、琴聲,有電光、雷鳴,有透視、遠視……頭頂打開後成為一個通道,睜眼閉眼都是晴空萬里,渾然忘我的同一體,但在沒開頂以前,徹夜徹夜都是夢,白天也是夢,儘是光影漣漣。當心這個時候別人說你是精神病,若執著不放,真的會變成精神病。 慾望永遠滿足不了,滿足了一個慾望,馬上又產生一個新的慾望,如此循環,為慾望活著,被慾望驅使著。讓別人賞識或認可,只能助長自己的慾望,而失去真我,現代人換了個好聽的名詞,叫做理想,細分析理想和慾望有什麼區別呢? 時時刻刻保持內在的覺知對事物清楚明了,而又不對事物加以分別——比較、衡量、算計……事物就是事物,它沒有屬性,你一旦給它下了定義,就有了好壞、善惡、是非…… 人之所以複雜,是因為對事物過多的分別造成的。 人之所以活的很累,還是因為對事物的分別造成的。 人要學會時時刻刻覺知事物,而又不分別事物,這樣去生活試試看。 對事物覺知,而又不分別事物,就是一種單純心,只有這種單純心才能入道。財色名利佔據了我們的心,怎麼可能生活的不累呢,又怎麼可能成為單純心呢? 悟道後可以不迎不拒不相隨,但是在未悟道以前仍須思維觀,也即正念。如果不是通過思維觀,定力則無法生起,也就不可能見到佛性。 對於悟道的人來講,煩惱即是菩提,六根飛舞也即化身的顯現,可是未悟的人,煩惱就是煩惱,六根就是六賊。佛門裡有些話,簡直把人害死了,現在學佛的人總是拿著祖師悟道後的思想往自己身上套,而不是把人家未悟前的話往自己身上套。所以萬行不允許弟子看六祖壇經,看完壇經後人人都說六祖講的好,「無戒可守,無戒可犯,無定可入,無定可出,無需打坐,無需入定,自性本自具足,本自圓滿,本自清靜……」,可是六祖未開悟以前老老實實打坐,老老實實修定,老老實實守戒,老老實實躲在東華山一帶隱居15年,還吃鍋邊菜,不敢吃野味(山上的動物)。 一個未開悟的人,千萬不可學開悟的人的思想行為,否則對自身學佛一點益處都沒有。看祖師的語錄,要把前後分開來看,未悟前是怎樣修的,開悟後又是怎樣做的,怎樣講的。 一念不生是定非禪,禪是有念才能修,一念不生的結果是什麼?可想而知,是無心,無心又怎能觀照呢?既無觀照,又如何明心呢?「莫道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數重關」。 何謂妄心?六根對六塵產生識別就是妄心,消滅妄心,就要關閉六根,六根一旦關閉,妄心息滅則產生定力,有定力,雖分別,也無分別,無分別則有覺知,有覺知,則不被境轉。 覺知是不是心意識呢?是心意識。佛門裡不是講,「離開心意識來參」嗎?無住為離,不覺是住。覺與離皆是妄,既是妄,又何謂道呢?道者,真妄同在,妄息真也無。「真」無能,「妄」有用。講經說法度眾生,真妄並存,並用。 妙明真心不是見聞覺知,但也不離見聞覺知,離是斷滅,不離是妄,只有順著見聞覺知,方能證到妙明真心。若言覺知是真心,四大散盡真何在?若言覺知不是真,離開覺知真何來? 坐禪、坐禪,禪豈能是坐的呢?禪是參出來的,定才是坐出來的,嚴格說來,定到一定的程度也無需坐了,也要藉助事境上鍛煉自己的定力,禪更是要藉助人事物理的境緣中參。參禪是有觀有照,有覺有知,定是一念不生,無分別,無揀擇。 往往坐禪的人容易犯一個毛病,就是怕吵鬧的環境,不願意接觸人和事,究其原因,還是不懂何為參禪,實際上,在動中參禪要比在定中參禪容易悟道的多。在定中參禪只有一種味道,而動中參禪,則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門,悟道的契機(也即因緣)特別多。 參話頭首先要提起話頭,提不起話頭又如何參話頭呢?有時候提起話頭,又未必是參話頭,猶如止觀,能止未必能觀,止是定,觀是慧,提起話頭,而不參話頭,光得定而不能開悟。所謂的放下,是叫你放下世上的功名利祿,而不是放下求道求悟的道心,倘若道心都沒有了,還能超三界嗎?超三界的就是這顆心。 這三天一直悶悶不樂,前天早上有二十分鐘,為什麼沒有聽到廚房裡的豆漿機的聲音,每天早上靜坐中沒有一次聽不到早上打豆漿的聲音,可是前天早上萬行的真我跑哪裡了?真正的入定並非什麼也聽不到,聽不到的定,那是無記,臨終時必落畜生道,悟道後的心性並非不需要覺照,更需要用覺照時時刻刻體會真如,這麼多年來人在洞中,周圍的一切動靜聽得清楚明白,從未像前天早上那樣,二十分鐘什麼都不知道,這不是件好事,是偏差,是無明出現,是觀照跑掉了,入大定的人,猶如一面鏡子,萬事萬物都照的清楚,包括時時刻刻。 對於一個閉了七年關的人,竟然出現一次二十分鐘什麼也沒聽見,讓我好傷心,這種心情沒有人能理解,更不用說是體會了。平時在寫作,在讀書,在談事,周圍發生的一切沒有一樣聽不到,如果萬行沒修鍊還能理解,俗人常常說,我沒聽見,那是有情可原,因為俗人根本沒找到「我」,平時都是頭腦在作用,既是頭腦,當然有來有去,有生有滅,有睡有醒,有昏有清,可「真我」絕對不存在這些。找到了佛性(也即真我)應該時時刻刻體驗他,使用他,提起他,於四威儀中照看他,永不走掉,永不間斷,多年來從未斷過,從未散失過,可是前天早上打坐為何沒聽見打豆漿的聲音。 找到佛性的人何時能放下佛性?達到看佛性隨看隨在的時候才能小息一會,找到佛性後幾十年如一日,從未走掉過,才敢放下。有好幾次寺廟裡因為土地的問題,把萬行搞得焦頭爛額的時候,隨時看佛性,都是朗朗現前如明月,竟然前天早上有二十分鐘什麼都不知道,這還了得。 生死未了,智慧未開,永遠要時時刻刻提起覺知,保住佛性永不間斷,按禪宗的境界,三關未徹底破,真如佛性永遠不能放下,一直提起覺知看著佛性,待三關通透才能放下覺知不需看著佛性。 禪是超越頭腦後的產物,而不是頭腦的作品,尤其是許多人總愛思考禪,參禪絕不是用頭腦思考禪,而是拋棄頭腦,用祖師的話講:「拋開心意識來參」,如果一個人僅僅是看了一些禪學書,根本沒有資格來談禪宗,談一些禪學還勉強。何謂禪宗?何謂禪學?何謂教?何謂宗?讓大家幫萬行參一參吧? 真如佛性真的不能傳嗎?「向上一路」真的不能傳嗎?這兩者是一還是二?這兩者是一不是二,的確不能傳,傳後,我佛斷子絕孫,所能夠傳的只是些基本方法和理念,凡所傳,凡所說皆非第一義,第一義者需自己去親見、親明、親受用。禪門裡的公案和機鋒就是祖師對眾生的慈悲才善巧設立的無門之門,無法之法。 見山是山,是凡夫,見山不是山,是處在參禪的過程中,見山是山,是從功態中走出來徹悟圓滿。古人常講,前十年見山是山,中間十年見山不是山,最後十年又是見山是山。在這裡我們換一種講法:前十年只要是用心,什麼都聽得見,中間十年,儘管用心也聽不見什麼,最後十年,即便不用心什麼也都聽得見。因為前十年用的是頭腦,稍微注意下便產生頭腦效果,聽見聲音;中十年是處在功態中,提起覺照,頭腦已不復存在,所以外界聲音干擾不了覺照(只有頭腦才易干擾);後十年已經圓滿,身心內外,八萬四千毛孔全部變成覺照,變成一個透明體,不存在,用功覺照便出現,不用功,覺照便消失。如果在定中沒有覺照,智慧永遠不會現前;或者說真如佛性永遠不會現前(前十年,中十年必須提起覺照否則便落入無記)。 在參禪過程中必須要有念才能參究(在禪宗里叫做疑情,也即提起正念),而且這個念還要相續不斷才能參究。 明師即是種子又是陽光和甘露,凡是被灌頂的人,已被明師種下了一粒菩提種子,一旦因緣成熟,種子逢上了陽光和甘露就會發芽結果。為什麼許多眾生聽聞佛法後,或見到明師一眼,就會發菩提心,那是因為在前世曾經聽聞過佛法,被明師種下過種子。皈依和灌頂的意義是一樣的,都是和明師的力量溝通,也即是和歷代祖師的力量,包括和佛菩薩的力量溝通,因為在世的明師身上有上一代明師灌過頂,法脈的力量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傳續下來的,猶如每一個眾生的身上都有自己的父親、爺爺的遺傳基因是一樣的道理。沒有經過灌頂,就沒有辦法和法脈的力量溝通,因為你的阿賴耶識里沒有這個記憶(基因)阿賴耶識里沒有儲存這個信息,就是給你方法修鍊,也不會產生效果。灌頂後在你心靈深處,會有歷代祖師的信息和力量,師徒倆人猶如兩杯水,在灌頂的一剎那,兩杯水是彼此融在一起,成為一體,不分彼此。如此一來,雖然是師徒兩人,實則是一人。為什麼母子之間容易相感應呢?因為彼中有此,此中有彼,或者說,子女是父母親的化身,經灌頂後的師徒也是如此。 常人的神識是隨習氣停留,生前好淫的人,其思想是停留在生殖器位,那麼死後,神識也會從生殖器走出去,將會進入畜生道。生前貪吃的人,其神識多數停留在肚子上,在臨終時,神識將會從肚臍上出去,進入餓鬼道。經灌頂時,是把神識喚醒提升到頭頂上,是停在頭頂上(大根器的人,在灌頂一剎那還會從頭頂出去),那麼臨終時也必然從頭頂上出去,將會進入佛國。對於一個學佛的人來講,皈依和灌頂是至關重要的。 總之,參禪悟道靠見地,自了生死沒出息。上部:如是明心 明心可以解釋給你,如果把見性功夫告訴你,只會讓你落個不能見性。明心是理上,見性是功夫上,倘若你的功夫還不夠,明師即便告訴你,也不能見性,佛性、六根都能見到,六根互通互用,古今有許多自稱明心見性的大德,實則多為是明心之師,而少有見性之師,沒有通過功夫上的修鍊,永遠不可能見性。當初六祖惠能見五祖之前,也只是明心而已,並非是大徹大悟的見性功夫,當五祖半夜三更為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六祖才徹見佛性,而後又再三打撈,在東華山一帶隱修15年。 欲見佛性,唯一的路便是修定力,看話頭、持咒、誦經、參禪……都是為修定力打基礎。明心是通過善知識的開導,而見性必須通過自身的修鍊,佛性是空、也是有,明心是苦空無常,見性是常樂我凈,見性重要,明心更重要,倘若心明的不正不透,性也無法達到究竟。解悟和證悟的距離還有十萬八千里,尤其是專搞佛學研究的人,各個都成了佛,而實修的人卻被人們誤認為都是業障深重、都是傻瓜蛋,真是不同的時代,流行不同的風氣,這個時代流行吹牛皮,研究幾本佛學都成佛了,研究佛學,充其量也只是個知解分子,道的邊還沒沾上。 有些人明心不是修來的,是聽來的,是別人給的答案。見性是什麼樣的情形,也是別人講給你聽的,這種人既不能眼見佛性,又不能親身體會真如。三界未超,生死不能了。口頭理論講的頭頭是道,但遇到一個過來人(走實修的路,而不是研究理論的)給他一個公案,或給他一首悟道偈,結果是啞口無言。玩理論的人,充其量只能明心,也即明白果子。見到果子,吃到果子,絕無可能。 開始第一步怎麼用功?清清楚楚知道你每一個起心動念;第二步,遠離一切幻相;第三步,明心;第四步,見性;第五步,先天的根本智與後天的後得智合二為一;第六步,過牢關,超三界,了生死,開山做祖渡眾生。 整個修鍊過程都是通過定力來完成,非定不禪,非禪不能證道,定力不僅是在靜中修來,更要學會在動中也能保持定力不失(也即學會在動中修定)。修定力的目的是為了在動中使用定力,定中無需定,有定方有正念,有正念方能證道。 都說入道要門是慧,萬行說入道要門是定。何謂定,不取境,不舍境方為定,有定不為境轉,不為境轉即是如來,如來即是智慧之人嘛! 何謂正念?精而不雜為正,醒而不寐為念。意思是說,專修某一法的人,不夾雜,不間斷,心眼清醒,而不昏寐,晝夜一如,持續下去。 定力為什麼修不起來?大家一聽到修定力,總以為是在盤腿方為修定,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們的習氣毛病太多,習氣多,則煩惱也多,習氣煩惱不除,再好的禪定功夫也沒用。 習氣不破,縱然見性,也無法超三界,破除習氣,還是要藉助習氣,而不是躲避習氣,躲避是壓抑,因緣一成熟還是被習氣所轉。中下根器的人斷習氣,是靠躲避習氣來斷,上根器的人是和習氣打成一片來斷習氣。 斷除習氣煩惱要守戒,守戒方能斷習氣。超越三界的修行人,無戒可守,無戒可犯,三界內、有戒要守,有戒可犯,三界以內是因果的世界,也即五陰的世界,破五陰(色受想行識)要守戒,之所以有習氣煩惱,是因為色身未轉變,是被物所轉,要轉物先守戒,戒清靜,習氣破。無習氣,定力才穩。有定力不再造業,無業力,才不再往返三界。 開悟的人會不會發脾氣,古來開悟的祖師大德都會發脾氣,而且比沒開悟的時候發的還要大幾十倍,甚至百倍,開悟的人發起脾氣來如同獅子吼,百獸聞之皆喪膽,降妖除魔靠的就是這股爆發力,常人聞之,震耳欲聾,妄念頓消,頑固眾生聞之,傾刻改變我執。前念發脾氣,後念又嘻嘻哈哈,絕沒有嗔恨、報復的心存在,柔順的時候可以騎在他肩上,發起脾氣則無堅不摧,怒目金剛正是如此。 功德福報何時修來的?悟前修的是福報,悟時修的是功德,悟後是功德福報同時修,並非是悟後什麼都具足,而是悟後什麼都在修,所以悟後什麼都能得,萬行門中不舍一法,種種福報都會具足。 修行的人最怕做事情,實則是錯誤的認識,事情來時用心做。事情去時不戀它,用心做,就是禪,禪即一心不亂,專註一事,一心做萬事,萬事皆成,萬心做一事,一事也不成。鋤地放在鋤尖上,砍柴放在刀刃上,交友放在真誠上,若能常此一往,即是無事道人。 開悟見性以後是不是大功告成?見性以後才算走完一半的路程,接著要走的便是繼續修定力,通過藉助人、事、物、理來修定力,藉助定力來斷除習氣煩惱,生生世世阿賴耶識里儲存的習氣煩惱非明心見性一剎那能徹底清除。業力也即習氣構成,業力牽引,實際是習氣牽引。明心見性的人一樣會有財色名利的念頭出現,不同的是,前念起、後念覺而已。 明心見性嚴格來講還是屬於見道位,下一步才是修道位,最後是證道位。理論是頓悟,事情(功夫)是漸修,修功夫的時候,心不住在色聲香味觸上,絕不可能入魔境,多數著魔的人都是下意識里喜歡這些才著魔。 心理行為改變,功夫絕對能夠做上去,換句話講,之所以沒有進步, 唯一的原因就是心理行為沒有真正的改變,既然真修行,為什麼心理還改變不過來呢,入道要門首先是改變心理行為,其次才是藉助某個方法。 為什麼明心見性以後才是修行的開始,一個高中生考入大學以後,便成了大學生,為什麼還要學習四年,甚至更多年,最後才能獲得大學文憑,大學在讀生和大學畢業生,為什麼都叫大學生呢?十年的老教授和剛剛被評上的教授是一樣嗎?是有區別的。 修學靜坐的人當進入到一定的程度後,身體逐漸開始發熱,甚至發燙,這是因為體內的精力充沛後的正常反應,人體的熱能是由精產生,力能是由氣產生,光能是由神產生,通過修鍊後把體內的精、氣、神變成熱、力、光。就像冰塊遇到高溫後逐漸融化變成水,再繼續升高溫度,則變成水蒸氣,遠遠望去,雲霧繚繞,又像一團白光。 不解法身,不算悟道,報化非真佛,也非說法者。真說者,處處在,處處說,沒悟者處處不見,處處未聞。 迷則是八識,悟則如來藏。 念無好壞,住即壞, 起而無住,念自滅。 聖人起念,能破念, 凡夫起念,被念轉。 修而不解,邪見多, 解而不修,非真解。 妄起生境,境生妄, 妄是真心,生妙用。 是空非空,乃無住, 是相即有,不住空。 是空若住,空也有, 是有無住,有也空。 空有未生用,實為幻中生, 若是已生用,實為定中出。 妄念息處,是真如。 真如起用,需六根。 妄自本凈,何需滅, 若言有滅,是有住。 度生者,生者從未生,度死者,死者從未死,那你在度誰?是自己需要,而不是他人需要。究竟需要什麼?需要法報化三身。法有理集,報有悟,應化全憑功德修。 凈土者,生者決定生,去者實不去,心中凈土,實無來去,來去皆非真,本地風光,原不動。 不隨念轉,不被境遷,念起即知,就是禪宗所講的「覺知」。 涅槃的意思是,不在這裡,也不在那裡,不在任何地方,又在任何地方,在也不在,沒有特定的形相。時間、空間都是它,說它是什麼都可以。 美與丑,好與壞都是頭腦給強加的,美與丑,好與壞在某個國度,在某個歷史階段都有不同的定論,一旦進入內在的源頭,一切都是一種存在。 有問必答的老師,不是高明的老師,對於學生來講,有問必答,學生靜慮的功夫永遠不會出來。既不能靜慮,智慧也就不可能打開。有時候在教學方面需要現金剛面孔,學生才會深思猛醒,也即菩薩心腸,金剛面孔。 修行人並不是不能發火,你可以發火,但心要把持住,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在發火,知道自己所說的每一句話,所做的每一件事。否則就是被境轉進去。 心裡妄想紛紛,雜念重重時如何?覺知不斷,何懼它!靈明覺知的出現乃至最後的穩固,靠的就是妄想與雜念的磨練。 念佛、念經、念咒語,心若在散亂,念破喉嚨也枉然。念起、念滅,念念分明,有念也無念。 種種善法皆是助行,惟有覺照是正行。 青山本不動,白雲任去來,念念不停留,念念則自滅。 一本《圓覺》通諸法,無奈世人不願讀。《圓覺經》是修行人必讀之經,不明圓覺,不知如何修道,不通愣嚴,不知如何是道。 綿綿密密,相續不休是何意?綿是細長意,綿綿,是恆而持久意;密是不疏意;密密,是沒有前後,無有間斷,是一體,不是二體;相續不休,意為連續不止,行如雲,流如水。 心是妄,性是空,三藏十二部經皆是對心性的註解。有了分別,對境集起為心,性又是心的根源,心是像,性為體,心性合二為一,又生用,實則體、相、用三者是一,不是三。 明妄心,見真性,生死根源頓時空。明者真明,見者真見,明其無形相,見其真性空。體無形相,用之即顯。相無定形,動之即是。 明心離相,離相見性,見性相空,相空隨緣,隨緣無我,無我真空,真空寂寂,寂寂不動,不動如如,如如即佛。 欲明心性,先明六根與六塵,對境生起,即是心性相見,生起者為性,見到者為心。六根六塵即是心性的投影,不明六根,不見性;不知六塵,不見心。根塵若分離,心性也無用。 心性是一,不是二,為明心性方便故,故把心性分為二,心是苗,性為根。無根,也無苗,無苗,不見根,這叫做:順苗找到根,依根而生苗,根苗原本是一體。 性是生命的根源(苗),和光同塵,此滅,又生彼。生滅僅是現象,根(性)從未生滅,萬物之母,即是性,逍遙法外,出生入死還是性。 性為體,心為相,體相合和,便是用。依用為相, 才顯體,體、相、用不需分。不用,不見心(相),更不能見性(體)。處處用,處處見;時時用,時時見。會者,處處會;識者處處識。不會、不識者是理未通;能會,能識者還需用功。 心如明鏡時,對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看得清清楚楚,既能看見起心動念,也就意味著能守住自己的心,能守住心,也就做得了主。 起心動念為影子,心如明鏡,無影不鏡,無鏡不影;心性的關係猶如:鏡與影的關係,鏡外無影,影外無鏡;佛與魔的關係亦復如是。 但用言說,皆非實義。心性本自空,何來體相用。說有說空,皆你需用。若能識鏡遣影,宇宙萬物皆我性之現也。 禪宗法門,最適合這個時代修習,密宗儀軌繁多,投入的時間更多,凈土宗亦復如是。唯禪宗,至簡至易,於日常生活中每件事皆可修禪,一切事物的相用,皆是性的顯現,也是六通齊發。禪雖頓悟,更重漸修,今日頓悟,乃昔日漸修;今日漸修,乃明日頓悟。 禪是無聲之教,重在落實在日常生活中,若言頓悟,或言慧開,未能生用,皆非悟開。修在事物中,悟在事物中,用在事物中,體現在事物中,乃佛法之精髓也。 成功人事,是用事實體現出來,非言語,非智慧,非能幹…… 教不足以論禪,理不足以成功,禪是在用中體現,成功是在落實中干出來的。 善讀理者,永不通理,更不通事;善讀事者,事不圓,理事兼讀者,方能透徹圓融。 佛門巨匠,是實修實證出來的;談玄說妙者,只能放在茶餘飯後以供眾樂。 凈土彌陀,乃無上禪法,「一心不亂,凈念相續」,乃禪之覺照也;凈念相續,覺照不失,豈非密宗即生成就嗎?禪凈密皆是即生了生死,何有貴賤之分? 先師所云:「迷時,法轉人;悟時,人轉法。」是人修法,非法修人也。人邪,修正法,正法也變成邪法;人正,修邪法,邪法也變成正法。 分別為著,著即有染,染有生死;無分別者為凈,凈即無著,無著者,即無佛魔——處無相大定中。 無名可為萬物。 無體可為萬體。 有名有體,是物非道。 佛之一境,非來非去,有來有去者,是妄念所為,心地清凈者,自然與佛相應。佛雖現前,實無來去,如天上月,是一,非千萬也,心猶水,水清者月自現,千江水清,千江有月,而月實無分身來去。 「唯有家裡人,方知家中事。 若語門外漢,無疑定遭謗。」 未能明心,皆是盲修,未能見性,皆是瞎練,明心方可見性,見性方為始修。學佛之人,待明心見性後,方可斷盡習氣。 過去聖賢皆是先悟後修,悟是理,修是事,理是頓悟,事是漸修,累世舊習,非悟能消,皆是依悟起修,依修而證。 總之,明者自明,迷者自迷;凡用言語,皆非實義。上部:如是見性 進入內在的覺知就能了解肉身是虛幻不實的,百年之內即會消失,同時也感受到第二層意識身,第一層身體有內和外,第二層也是同樣。佛祖講,人有八層意識身,(實際上,遠不是如此)每一層身體猶如一堵牆分為兩面,穿越時空,也即穿越各個不同的意識層次,惟獨第一層身體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體,實際上每一層身體,就它本身的時空而言,都是一個實體,比喻第一層肉身,就本身而言是一個實體,就第二層身體而言(也即第二時空)即是虛幻不實,第二層就第三層而言又是虛幻不實…… 穿越第一個身體,見到第二身體(這個時候你在中間)就會有許多自由,像是晚上做夢一樣,可以隨便穿越第一層身體所在的時空(也即不受娑婆世界阻礙)靜坐或是做夢能夠離開身體的,能夠出現在你面前的,能夠教你學習的都是第二層身體在作用。 隨著禪定的加深,自然可以進入第二層身體,只要你動個念頭就可以離開肉身,因為念頭本身單獨就可達成,六根作用靠得就是念頭。就修行的次第而言,第一層肉身的突破是很困難的,肉身也即物質,肉身想離開物質世界是非常困難的,因物質與物質之間會有強大的吸引力,第二層身體與第一層身體之間就不存在引力,通常身體休息後還在作用的,或打坐突然出現在你面前的,就是第二層身體。 影響第一層肉身的,比喻接受信息的,或是被暗示的,主要針對的是第二層身體,一旦第二層身體接受到,自然會反應給第一層的肉身。 貧窮與富貴,健康與病患,聰慧與遲鈍都是第二層身體接受到的信息(多生多世接受的)反應給第一層肉身,這也就是為什麼自信的人容易成就(真正的自信同時也是自知),因為自信的人,已經發動了第二層身體的力量來幫助第一層達成。通常所說的改變心態,轉變觀念指的就是第二層身體,然後再通過第一層身體體現出來。 進入第二層身體裡面後,第一層身體自然消失,當進入的時候,要把身體空掉全然的進入,當要出去的時候也是全然的希望出去。進入第二層身體,也就見到了第三層身體。第二層身體與第三層身體非常相似,都是透明的玻璃體。 第一層身體一直到第五層的身體大小几乎是一樣的,因為它們是五根的再現。第六層(意識身)身體大如宇宙,第七層,第八層已經超越了宇宙的大小,已經沒有一個固定的形可比喻,大的時候包容太虛,小的時候連針尖也容不下。 前五層身體的進入猶如機械一樣,靠一個固定的方法變化並不大。但是第六層身體已接近靈性的身體(只是接近),要把多生多世修來的力量用上才能超越第六層身體。 超越第七層就更困難了,多數修鍊人都是停留在第六層上,會誤認為是成就者,前六層通常是延伸四面八方,根本不會往上延伸(也即橫豎關係)。 只有當你達到身心都空掉(也即前六根關閉空掉)才能進入第七層身體,而後靈性的力量才會向上升,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修行的法門要觀想力量從頭頂上出去的原因,但是要在觀想力量從頭頂出去之前首先要把前六層的功夫修完方可這樣,否則會出現意外,很難處理。前六層的力量都是向下流向,第七層是往上流向,往往在這個層面上會出現問題,過此則無妨。 第七層是最大的我執,好壞善惡全部是有第七層在分別審查,超越第七層才算得上是一個聖人,凡夫俗人的氣味及特性才逐漸消失,第七層的超越如同佛一樣——希有難得。 前七層都低於人性,隨時有可能變成異類、傍生。進入第七層還不夠,走出第六層牆,見到第七層牆,進入第七層牆,走出第七層牆,見到第八層牆。必須要超越七層做聖人才有把握,穿過七層,慈悲、智慧、無我……聖人的品質都會出現,一切都平等無二、無別。 七層以前的我,都沒有中心,都是被外物所轉,用第六層的我執分別一切,與七層的擇別,導致一個修行人無法進入靈性層次成為一個完整的聖人。 然而超越第七層實非易事,它是一個沒有方法超越的時空層,稍一使用方法就加重我執,修行人通常所講的順其自然只有達到了第七層才能談得上「順其自然」 。你可以通過努力,藉助某個方法修完第六層,可是第七層已經超越了所有的方法,古人所講的:「無法為法,無門為門」指的就是第七層階段的修行。 第八層身體算是終極,它已經超越了因果世界,窮盡了源頭,見到了本來,達到了來的源頭,去的歸所。在這裡所有的一切都是現成的,無需再做什麼,無備無用也無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宇宙萬有既是存在它裡面,又是消失在它裡面,此時的覺與不覺都不重要了。 修鍊的人必須突破三關才算究竟,初關、重關、末後一關。初關要明心,空掉世間的功名利祿,三界的無常要識透,乃至修行的路途也必須明了,了知真如,真心及祖師語錄,俗稱見地。功夫的成就全靠見地的正確與否,明心的人在理上已全部通透,只是沒有驗證而已。 重關要見性,是踏踏實實的做功夫,是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是親履本地風光,是見到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我」。重關靠的是定力,是實實在在修證,見性以後每天都能和功夫打成一片,天天在三摩地中,山河大地皆是如來,風聲鳥鳴皆是法音,晝夜六時皆在受用。 末後一關(又稱牢關)也即打破生死的牢籠,能生死做主,來去自由,不受業力的牽引,到此方能稱得上智慧無礙,酒色財氣不礙菩提路,才能接引眾生,才應該去外邊行菩薩道,鍛煉自己的心性。不明心,不見性,又如何鍛煉自己的心性呢?別騙自己了。 三關必須要證悟,若是解悟,自己一點受用也沒有,也即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三關靠的都是定力,沒有禪定功夫絕無可能透過三關,初關是明白果子,重關是見到果子,末後一關是摘到果子吃到嘴裡,可以分享給眾生,可以開山做祖,廣施法果。 尤其是現在這個時代的修行人多是狂慧,而不是在真修實練中產生的定慧。修道之人若慧多,雖見佛性,而不能了了分明,也不算究竟,定多而慧少的人也無法眼見佛性,只有定慧相等的人,才能無障礙地時時親睹佛性。 學佛之人如果明心得透徹,很快就能眼見佛性。明心見性以後,要做的事就是走出山林,進入紅塵,對境練心;六根對六塵,時時觀照佛性,如此保護佛性一到二年,不被境轉,隨見隨在,方可無觀無照、任其自然。明心見性以後,若不做保任功夫,定力很快失去,而無法眼見佛性。修道,見道、養道,最後是用道。 行不退和念不退有何區別?在八地菩薩以前都是要有意提起觀照,時時鞭策自己,以免分散思想而不在道中,當進入八地以後念念入道,永不間斷。達到念不退,行才不退。在開始雖然沒見道,念頭也沒入道,但在行為上應該勉強自己符合道。行為符合道,也能促進念頭很快入道,由勉強進入安詳,從有為進升到無為。 當進入第三禪中產生的喜樂,世間上所有的快樂都無法趕得上三禪的喜樂,儘管如此還得超越,不能貪戀它,心若有貪即入魔境,每一種境界皆是魔境,心若不貪,魔也非魔。 在禪定中能做得了主,在夢中未必能做主,在夢中能做得了主,在臨終時又未必能做主,臨終時的昏迷要比夢中更加昏迷,平時入定就是訓練死亡,在臨終時走,猶如在定中走。 修凈土法門要懂方法。「阿彌陀佛接引我,阿彌陀佛接引我……」這是用一種有為的方法在修鍊,與道不相干,不明心,不見性學法無益,僅僅是種點善因而已。 念佛就念佛,管她接不接引,那是佛的權力,我只管一心念佛,一心不亂,永不間斷,能如是很快產生定力,何愁不能見彌陀? 念佛的目的就是聲聲念醒主人公——也即覺照,覺照非本來面目,但也不離開本來面目。 無念即念——也即念念分明,了了分明之正念。 有念即無念——也即無邪念,念念能入道之正念也。 念而無念——也即念念不停留,是非不分,過後無痕。 不念而念——也即不取不舍、不辨之念。 三界輪迴,六道往返是何原因?乃是妄念不息,隨境而入,若定力夠,隨便出入也無妨。念頭起時不跟隨,天上人間任你挑選,什麼念?貪嗔痴……之念。 現在學佛的人,是在佛學上玩名相,入海算沙,永遠無法知道佛的真意。佛學是學佛後產生的思想——也即佛學,不學佛,何來的佛學。 所謂的著魔,實際上是六根對六塵的貪戀執著造成的,不住六塵,一切魔境如何產生呢? 能夠看住自己的身口意就是修行,也是最好的修行。 真正的修行就是看住自己的念頭。 除魔境——先無住。 欲平天下——先平自己的心。 物不自物——因心生物。 性無形相——非用不露。 心不自心——因物見心。 縱然有種子(因),如果不給它機會(緣)也不會成熟。好比種子不遇到陽光、水份、土壤絕對不可能開花結果一樣。命裡面有,但是不給它機會,若是機會有了,再躲開,事情也不會成功。有因,未必會有緣成熟。因是自己在有意無意當中種下的。 初顯覺照——→養成覺照——→無所不照——→進入不動地 ↓ ↓ ↓ ↓ 初悟見道——→綿密養道——→煉心固道——→起大妙用 念佛的人,妄念出現,趕快提起佛號;持咒的人,妄念出現,趕快把咒語提起來;參禪的人,妄念出現,趕快提起覺照。覺照不斷,乃是了了常知,念念分明。 真心本自無生,也無滅,有生有滅是頭腦的妄念也。 了了常知,念念分明,乃是真無住,若真無住,天上人間任你自由遨遊,閻羅王也拿你沒辦法。 生死的根源乃是妄念不息,隨境攀緣。 功德圓滿時,也即念念分明時,也即如如不動時。 念念分明時,也即無所不能時。 無所不能時,也即戰戰兢兢時。 戰戰兢兢時,也即功德圓滿時。 何時無需修鍊?親見本來面目以後無需執著修鍊,但還要保持覺照不失。何時覺照不失?進入八地菩薩以後就無需有覺有照,自然也不存在失與不失了。 通過第六意識修鍊、念佛、念咒、誦經、觀想就是把清凈的種子傳給七識,再傳給八識收藏起來。一旦把第八識打開,生生世世收藏的種子都會利用上。 六識動了念頭,五識就會去做,七識就要分別,七識喜歡的,就送給八識這個倉庫收藏起來。 六根關閉,五識自然不會去造業,七識也無有東西去分別,八識自然空空如大千。 是是非非,你好他壞,愛你恨他,皆是七識的分別,把七識打死了,一切都變成平等性智,真正的打七,是把七識打倒,不分別,不執著,惟有降伏第七識,八識才能變為大圓鏡智。 逆著修鍊,五識變為成所作智……八識變為大圓鏡智。 五識————→六識————→七識————→八識 ↓ ↓ ↓ ↓ 成所作智 妙觀察智 平等性智 大圓鏡智 如果不修鍊,六識是造業的根,五識是造業的工具,七識是造業的策劃者,八識是窩藏犯。 覺照功夫一旦培養起來便是無所不照,無所不照便是寂照,進一步達到如如不動地。 理事不二,那是針對圓滿者而言。凡夫者,理還是理,事還是事,理事不融,也無法融為一體。會說者未必也會做,但要想做事通達,理一定要先通,理不通達者無法入事,事以理成,理以事顯,如同《心經》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一樣的道理。 性色真空,性空真色,色空不二,空色不分,不能分,本體是一,不是二。前後念斷,照體朗然,靈明不昧,無處不是我,即如如佛,即無住處涅槃,即不生不滅,即喚醒主人公…… 念佛、持咒、觀想……無非是培養出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方能喚醒主人公,主人公沒被喚醒者,皆是心外學佛。心外學佛者,皆有分別,有分別即造業。有業者,必然要輪迴。 無念者,並非一念不生,而是念起無住,若有住,即是隨念轉,隨念轉,即非做主,倘若不隨念轉,雖在中陰,仍可自由,自主。 如何讓自己的心不隨念轉,不被境牽?上座時在心上鍛煉,下座後在事上鍛煉。心態的鍛煉靠功夫,何為功夫?理通為學問,放下為功夫。耳聽終難會,離言方能知,能知是什麼?什麼都不是。 能所雙亡,根塵俱空,前後念斷,了了分明,你道是個什麼?佛也,人也,如是也!如是即如是——隨緣任運,自在逍遙,和光同塵,過而無痕,有緣則顯,無緣不見,不見非不見,而是見之不識。 若有能所,已偏差,(能覺與所覺)究竟是個什麼?說了即不中,知道還不是,是萬物,即非萬物,從門(六識)入者不是自家財富,須自作自受。如何做?無情能入,何為無情?耳聽終難會,眼(心眼)處方得知。何處是眼?晝夜不寐者是也。為何不見? 只怪相逢不相識,處處皆是,皆不識,到頭還是——你是你,我是我。無中有路莫尋有,根塵交鋒無需避,空有不住誰敢合?傻瓜半吊才敢做,精敏者永遠無著落。 佛陀修行的歷程猶如眾生的根性是一樣的,先歷經小乘的境界、大乘的境界、圓教的境界。 小乘教、著有,有道可成,有涅槃,有生死…… 大乘始教、著空,涅槃、生死、罪福皆空,一無所有。 大乘終教、著非空非有。 大乘頓教、著即空即有。 大乘圓教、著非空也非有,非有也非空,一切皆是圓融無礙,過後有而非有,空而非空,也有也空,有而無形,空而有物。 修行喜歡找個清靜的地方固然很好,但絕不是長久辦法,真正的定力是在煩惱中修出來的,不能經受環境考驗的定力不算定力。非境無心不算定,必須要做到對鏡無心才算定。清靜的環境猶如溫室中的嫩草一樣,根本無法面對曠野中的狂風暴雨及烈日嚴寒,溫室中修行只是暫時性的,修行目的是為了將來(走出溫室)能在紅塵中起大用,不被紅塵所轉。 現在的修行人,不是經書讀的少,而是讀的太多,不是沒有環境,而是環境太好,讀外在的經越多,內在的心經越出不來,環境越優越,內在的潛能越沉睡。 總之,,能否受用靠根基,見性不能告訴你。上部:如是閉關 通常大家都想閉關,試問大家,一個不能覺照的人如何閉關呢?「閉者」,閉身心;「關」者,關六根。閉關,並不是把自己關在屋子裡名為閉關。通常大家要麼不見,要麼是見而不照——也即見而即住。 不知不覺,能知能覺,能覺能照;能照能入,能入能出;能出入則無我,無我則自在;自在則無痕。 時常聽說有人在閉關,但是時間不長就出關,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一個人的忍受力是有限度的,如果你對這一件事情沒有產生樂趣,還沒有生起法喜,卻要繼續做下去,其結果一定是一無所獲,會自動放棄,終生厭倦。一旦和功夫打成片,產生法喜,樂不間斷,身心內外一片光亮,日如彈指,而不是坐在洞中算時間,因緣成熟(法財侶地)都俱備了,才能閉關,閉關若是誦經拜佛,那僅僅是在皮毛上用功,如果什麼方法都沒有,根本不知道如何用功,還閉什麼關,心理的素質,身體的素質都要很健康才能閉關,身體不健康的人,修到一定程度,很容易出現幻覺,再加上心理不健康就誤以為是佛和魔來了,但大多數都以為是佛來。其實在閉關前應該早已明心了,不明心又如何用功呢?明心是理上,見性是功夫上,自古以來,理上都是頓悟,事上都是漸修,不存在理也是漸悟,閉關就是為了親見佛性,在沒有閉關以前早已經明了心性,對修行之途掌握在手,閉關之時,正是親履本地風光,不是前進,乃是後退,回到最初的源頭,回到老家,正是這個意思。 如果一個人真的發心修道,想要閉關的時候,必須外忘世界,內忘身心。法、財、侶、地不僅都要具備,還必須能夠得心應手。所謂「得心」,也即明心;所謂的明心,也即明確方向。禪宗裡面叫做「明白見地、確定方向」。 明心即因,見性即果;見性即因,入道即果;入道即因,無我即果。到究竟的無我之前,要把世間上的利、祿、情、愛全都放下。這些放不下,無論你每天用功辦道多少,都與「道」不相干!你「用功辦道」的越多,實際上對世俗的功名,情愛,貪戀的越多。因為你對這一面投入的越多,對另一面索取的也會越多。即便有一天你入了道,見到了自己的心性,你沒有持續地修鍊下去,一不留神,覺照還會被業力給拉出來。因為一個人的業力越大,越有力量,一旦降伏,入道的力量也就會越大。 如果在外邊做事情能夠全心全意投入的話,一旦我們走進另外一個環境——閉關的話,同樣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相反,我們在外邊做事情貪生怕死,不願多做一點,不願多付出一點,我們想閉關修鍊,難道是一種享受嗎?難道它不比在外面付出的更多、更艱辛嗎?古人講:智慧用了智慧在,力氣用了力氣在。一個不願意布施智慧、力氣的人……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修行人? 拋開學佛的角度來講,你用了智慧,用了力氣,從某種意義上講確實好了對方。那麼我問一句:你自已究竟丟失了什麼?實際上,人的智慧,力氣,是從布施當中、從供養當中培養出來的。也可以說是被逼出來的、是挖出來的。 我們都知道:人才,與先天的素質及後天的培養有關係。實際上,人的一半上天已經給你定型了,給你安排好了,無論你怎麼蹦、怎麼跳、怎麼掙扎,誰也沒有能力幫你改變這一半了!所謂的「改造命運」,只能是改造另一半。可是就一個凡夫而言,這另外的一半,你也無法改變!惟有在世的明師可以幫助你改變。就連過去己經住生了的明師,對你來說也是無濟於事。就像現在的人有病,必須要找現在的醫生,你去找古時候的扁鵲、華陀,根本醫治不了你現在的病。你們在座的人,誰有了病會去找過去的華陀、扁鵲治療呢?是不是都去找現在的醫生呢? 人的福報、功德、智慧、承受力等等,一切的一切,都是從給予當中、付出當中、供養當中培養、訓練起來的。為什麼在「六度萬行」中,要把布施放在第一位呢?我們看問題不要只看表面,要看到它的實質,看到核心。 當一個人的心態沒有改變的時候,你所謂的學佛修道,就像一個齒輪每天按步就班地轉動一樣。你就是轉一百年,也不會開悟。即使在修道,也未修道!因為你天天都是按步就班的這一套,並沒有讓你的身心有巨大的震撼,巨大的觸動。 可憐之人,也必然有其可恨之處! 要想知道自己能否修行,是否己經在修行,或是說修行到哪個程度了,從日常生活中發生的每一件事、接觸的每一個人,足以能夠檢驗出我們修行的等級了,哪裡還需要看經書,找明師印證呢? 菩薩之所以有悲心,那是因為他有一個難以形容的心量。如果他沒有這個心量,如何來的悲心?即然沒有悲心,如何來的智慧?既然沒有智慧,如何來的神通?所有的一切,全部是建立在「量」上。有了這個量的存在,接二連三的智慧、神通、福報、功德,都會具足。人生很短暫,轉眼間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你得到它也是如是,你得不到它也是如是。既然世間上的一切都是如是,大家何不找一個超越了如是的「如是」呢? 一個人嘗試的越多,當他超越、放下的時候也就越多越快。這裡所說的「嘗試」,不是說你經歷的很多,而是指你用心投入過。有許多人經歷了很多,但都沒有用心投入,當然也就不可能有很深的嘗試。因此在他的身上,也就不可能完全的超越。可是有幾個人敢把自己的身心完全投入到某一件事情上呢? 因為他不知,所以就不覺;因為不覺,所以就不能夠照;因為不能夠照,所以就不能夠入;既不能夠入,所以就不能夠出,既不能夠出入,也就不能夠自在。上部:如是音念 音念為何這麼重要?粗者為聲,細者為音,聲者閉,音者開。音流是一種超自然的音振(也即音波),通過音流的振動力,能夠使身心的能量,即本身俱有的能量喚醒,從而能把被困在身心內的能量從中解脫出來。 比如:「阿」e彌陀佛的阿字,e音便是把身心內俱有的能量,沉睡已久的能量喚醒,進而從身心中衝出來,走出自我(小我)與大我合二為一。 小我本身就是大我中的一滴水,因此小我與大我本身就有一種互吸互應的渴望與功能存在。 這種力量叫做佛性,也可叫做上帝、覺知、超靈,但都不重要,都可以,重要的是如何找到它,如何使用它。你可以通過一種方法(也即法門)來找到它,法門的名字不重要,關鍵是方法。你可以叫狗屎法門、也可以叫哦呀法門,還可以叫蓮花法門…… 聲音和光都是修行途中不同階段的產物,也即沿途風光,非寶所(目的地),切記,切記…… 比喻我們念誦「嗡」字,採用音念法,一旦掌握了這個技巧,就會很快和最高的力量溝通。它叫什麼都不重要,關鍵要得到這個力量,萬物源於它,必將也回歸到它裡面才算圓滿,才算歸源。 與靈性力量溝通,應該是先把恭敬心修出來,否則一切將免談,當一個人的恭敬心真正生起時,應該是一個無我的人,即是無我,才有可能融入萬物,與萬物同一體。 恭敬心生不起來,等於白修。謙卑、無我的奉獻將會見到真理,我執(凡夫之心)將無法與靈性世界的力量溝通,凡夫心中不可能體悟到絕對的真理。 佛門裡常講的把身口意供養給師父,實際上就是訓練一個人的恭敬心、謙卑心、布施心、無我的境界,這種手段是唯一與靈性力量溝通的辦法,得到加持力也就是通過這種辦法。上部:如是學畫 連續閉關三次,前後長達七年之久,內在的境界不計其數,用禪宗的觀點來論,此乃「門頭光影」不可執著。人的習性,天生喜歡留戀美好的境界,恰恰美好的境界用文字又寫不出來,語言也表達不出來,即便是寫出來、講出來、離那個境界還是相差甚遠,有時根本就是詞不達意,實乃背道。本來我是天生就不愛講話,但是做了和尚,所到之處,信徒總是叫我講開示,當講到形而上的境界時,又總是苦於語言文字的缺乏,講出來的既不能、也不是那個形而上的境界;只能說是接近它、相似它,但畢竟還不是它。也許用一種聲音,或是一個圖像,更能把那個形而上的境界給描繪出來,更能把自己的心聲和形像給表達出來。出關以後的這種靈性的力量時常敲打著我的身心,叫我講話、叫我寫、叫我學琴、叫我學畫。 因此出關後便到北京中國音樂學院學習古箏、水墨畫,我並沒有想成為琴畫這方面的專家,也沒有想成為這方面的能手,只是想把自己的心聲給彈出來、畫出來,作為一種再現的方式。若能這樣,想必就是一種好的作品。至於說好不好聽,好不好看,那都是次要的,關鍵是內在的境界給表達出來了就夠得上檔次。琴、畫、道三者都是相通的,要專心,進一步專心到忘我,物我合為一體,近而兩忘,作品的神韻才會閃現出來。畫是由點、線、面三者構成的,箏是由二十一根弦構成的,箏和畫練到一定程度都得達到雄偉而不野蠻,流暢而不輕浮,豐富而不臃腫。在佛學院學習期間,曾學過數年毛筆字,現在把它都結合起來,驚奇的發現,無怪乎古人講:「一竅通,則百竅通。」百竅實際上是受一竅在指揮,如毛筆字,筆正則鋒藏,筆斜則鋒出,畫也是這樣,手指彈箏更是這樣,否則稜角百出,既不圓潤,也不豐滿,流暢更談不上。藝術是以「形」為橋樑,以「神」為目的。 理論不能代替實踐,只能減少彎路而已。道者,如鹽入水中,視之不見,嘗之有味。做菜、穿衣、居室擺設都是藝術,好的藝術就是一首詩,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才夠境界。佛門裡講童心易入道,對於藝術方面來講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童心的藝術才不會老,才有生命力。 聖人也一樣會做錯事情,不同的是,聖人不會把同一種錯誤繼續犯下去,而凡夫則有可能把一種錯誤,一而再、再而三的繼續錯下去。聖人通過一件事情會明白許多事情,甚至所有事情的道理。做學問與做人是同一種道理,終生不會錯是沒有這種道理的。聖人那是因為他善於觀察事物、善於總結經驗、善於反省、善於不厭其煩......遇到事情自己儘力去解決,這樣可以培養自己的毅力、思考力、承受力,倘若不經思考就做出決定,或輕易問人,自己內在的潛能很難開發出來。真正的思考是把身心靜下來進入三摩地中,而並非是社會上所講的苦思冥想。冥想到極限是無想,無想之中,智慧才會出現。 波濤起伏的人生,往往使人的心境更加開闊,一帆風順的人生是不會有大的成就。逆境使強者更強,也能使弱者更弱。 藝術家的心境,都是在他的作品裡表現出來的,生活經歷越多,其思想境界也會越高;思想境界越高,其作品的境界也會越高。藝術家的作品不能隨著時代做,也不能隨著環境做,要隨著自己的思想境界做,只有這樣,他的作品才有個性,才有生命力,才能走出一條路子。 為名、為利的藝術,不能稱其為藝術,因為他的靈魂里沒有真善美。藝術家必須為他自己的藝術獻身,其作品才能達到一個完整的靈魂,否則只有靈魂的十分之一,甚至沒有靈魂。學佛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藝術家的作品裡必須要有種韻味兒散發出來,才能讓人感受到他的作品是有生命的。我學古箏的時候每天練高達十來個小時,剛開始渾身疼痛,全部用的是僵勁,一個禮拜後,彈起來就輕鬆多了,漸漸地也就能夠玩起味兒來了;當我學水墨畫的時候,畫出來的作品都是死的,連我自己都不滿意,也不知畫了多少,漸漸地才有點兒味道了,可見藝術品里必須要有味道才算藝術。 我常常羨慕老師得箏彈的好聽,當時心裡曾想,要是自己這一輩子能夠象老師這樣彈得好聽,自己也就滿足了。實際上,不可能彈得象老師那樣的風格,也學不會老師的那種風格,只能說自己努力十年二十年也會有自己的一種風格,老師的風格不能說不學,但也無法完全學會,即使學會,也是外表的東西,內在的神韻是沒法子模仿的。每個人的業力不同,經歷不同,思想不同……註定了內在的神韻也不同。學老師的風格,關鍵在於參考老師的風格,而又能跳出老師的風格之外,形成自己的風格。凡是模仿出來的東西,都沒有靈魂,上乘技藝不是通過模仿可以出來的,她是通過累世修鍊出來的。模仿出來的作品,嚴格來講不算是自己的作品,彈琴繪畫,都應該走自己創作的路子,凡是用心創作的東西裡面都有自己的靈魂。基本方法,非老師教不可,但神韻上的東西,非自己領悟莫屬,學佛修道是一個道理。 在藝術上凡是善於模仿的,其內在的靈性力量永遠不會出現,最後「靈魂」也會死亡。模仿意味著離不開拐扙,不能獨立,不能隨心所欲,不得不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什麼叫做藝術品,實在很難回答。 大抵說來,凡是藝術品不能缺少兩個方面:一是形象(也即結構),二是神韻(也即內在的境界)。光有外在的形象,猶如軀殼或殭屍,光有內在的境界大多數人又認識不到,無法接受。一件好的藝術品,內行人能接受,外行人也能接受,這才叫做上檔次的藝術品。一個真正的藝術家的作品,能把觀眾由外在的形象帶到形而上的境界里。 一幅藝術作品不外乎形象與神韻的處理得當與否。好比一個人很有文化,只能算是一個好老師,但絕不能是一位明師,文化是一種形象,但是一位明師,不僅要有內在的境界,而且還要有外在的形象(也即知識)。往往許多搞藝術的人,也包括學佛的人,過多的模仿外在的形象,自然也就失去了內在境界。模仿是某個階段,但不應該當做全過程。 我從小沒有學過音樂,樂理一點也不懂,所以學起古箏來很吃力,老師教得也很辛苦。對於現代音樂我並不喜歡,覺得很粗糙,古代音樂雖然也不懂,但我一聽就喜歡。實際上節奏並不僅僅局限於音樂上,可以說,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中都會有「節奏」二字。 搞藝術的人比較講究靈感,總誤以為靈感是先天的,實際上,人的大部分靈感是來自於後天的知識、人生的閱歷。 隨著知識的積累,生活的閱歷,事物的觀察,人的思想境界自然開闊,聯想也自然豐富,內在沒有這些做基礎,其靈感也很難出現。一個沒有知識的人,沒有生活閱歷的人,不善於觀察事物的人,靈感是不可能出現的。 搞藝術的人可以說是半個聖人,因為搞藝術的人必須在高度集中忘我的狀態下流露出來的作品才夠得上檔次,否則就是做出來的作品,頭腦里是不會創作出好的作品,真正的藝術品是從自性里湧出來的,是有一股力量,不彈、不唱、不寫、不畫、不舞,身心都靜不下來,心靈里沒有這個東西是做不出來的,夠神韻的詩詞書畫等等,都不是做出來的,是「修鍊」到一定程度後,從自性里迸發出來的。凡是不朽之作都是神來之筆一氣呵成。好的作品就是四不象,是沒辦法歸類的。不同的根器見到後,則有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認識。太像的藝術就不是真正的藝術,藝術和「道」相通,她裡面什麼都有,什麼都能在她裡面發現,都有,又都沒有;都是,又什麼都不是。太像的東西,或是一模一樣的東西,她只能是一種東西,而不是藝術,更絕不是道。 能講出來的藝術,還算不上藝術;能講出來的道,更不是道。只能說,相似她,接近她,但畢竟不是她。 道非定,也非不定,定是斷滅,不定是散亂。 道非修,也非不修,修是妄,不修是放縱。 道者,有無相伴,是非並隨,凡是有說,皆是假立。既是假立,何故要說?皆因無明。 遠離,也非遠離;超越,也非超越;不可道,也可道。能所雙空,也非空。無取,也無舍。 明心容易,見性難證,若不明心,何以見性?心是明,性是見。見性就是見到自性佛,這個自性佛,原本就是現成的,不是修成的,只需找到即可。 美術之所以是美術,那是因為是藝術家的表現能力,是藝術家的生命,是藝術家的人格,是藝術家的形象。下部心法十論:論名師 * 大徹大悟的人就是一位徹底的平凡的人,正是因為平凡,才使其成為一位神秘莫測的人。平凡的人拋棄了所有不平凡的抱負,完全滿足於現狀,享受現有的生活,他沒有什麼想達成,做任何事都沒有動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對於平凡的人來講,都是一種享受,他直接進入生活,面對生活,不加分別地生活,他不想知道何謂生活,只會去經驗生活,讓生活來充滿他,他完全和生活同一體。 * 聖人就象太陽一樣,不會在意人們對她是好是壞,有人說她好,必然也會有人罵她壞,有人需要她,也有人不需要她,然而聖人並不會因人們的譴責與讚歎而改變自己的行規。 * 「一真法界」:得道的人可以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入一法中解眾多法,眾多法中解一法,法法相融,參而不雜,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起必一切起,一落必一切落,萬事萬物皆是佛,皆是法,平等無二。 * 沒有眾生就沒有明師,明師的功德是以眾生為基地培養起來的,眾生是土壤,明師是大樹,是大樹需要土壤,而不是土壤需要大樹,大樹的葉子和果子,最後又落在土壤上,眾生的福報是以供養明師而來的。 * 成道的人融入了整體之中,「我執「的空間消失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處在整體之中,他沒有得的感覺,也沒有失的感覺,生死的空間早已不復存在了,他雖說是活在當下,可是連當下的概念也不存在,他也會努力,也會發火,也會罵人,但這些都又不存在他裡面。 * 開悟的明師不追求任何東西,也不會畏懼任何東西,所做的一切都是隨緣。她沒有朋友,也沒有敵人。她的眼中沒有好,也沒有壞,她是一個善惡不分,男女不分,天堂與地獄不分,生與死不分的聖人。在她的眼裡沒有一個眾生,個個都是佛。超越自我的人,進入道裡面的人,哪裡還會有善惡美醜好歹之分呢?她證得了無分別智,她不講信用,她不會再造業障,也不會再消業障,她所做的一切,既合人道,也合天道。 * 對於悟道人而言,愛和恨的心都已消失,他不愛某人,也不恨某人。然而你若來到他跟前卻能感受到一種深深的愛散發著,那是一種單純的品質在散發,你想他是什麼,他就是什麼,依你的根基而感受,而起反應,悟道者的心中始終是種單純的存在,對他恨不值得,對他愛更不值得,但是你若想要愛,那麼他就是全部的愛的化身。 * 成道以後的身體還是和以前一樣的形象存在,而內在的存在已徹底變了,我還是我,又不是以前的我,過去的我死了,又生出一個新的我——無量劫以前就有的我——現在重新出現。因為現在的我(頭腦)死了,無量劫以前的我不得不出現。 * 不要認為修行人修到最後象個木頭樣,什麼也不知,在修行的某個階段固然象個木頭,由於頭腦不再向外追逐,這股力量返回來逐漸進入了內在的核心,完了這個過程後,所有的力量,所有的技巧都變成了覺知,天空中飛只小鳥,猶如在你的心頭飛過,別人在地上行走,猶如踩在你的心頭。當然這種境界里是種難受的境界,你太敏感了,你太容易受到影響了。從另一面講,此時的佛菩薩、天堂地獄都和你在一起,和你同一體,你已到了家,再也沒有任何事讓你可做的了,你的整個旅程已完成,你的整個結果就是一個覺知,時時刻刻地覺知,夢和非夢都成了覺知,過去的一切,在你覺知的狀態下都連接上了,都記憶上了。所有的方法都是一個提醒,提醒你內在的覺知,變成了覺知後,也就不需要方法了,過去的方法只能對後來者有用。明師什麼也不會做,只會叫醒你的睡眠,然而由於你頭腦的習慣勢力,明師把你叫醒後,你還不願起床,仍然賴在床上,頃刻間又開始做你的夢。什麼時候頭腦被明師打死了,覺知才會立即穩固,它不需要時間,瞬間的工夫就可完成,也許努力十年就是為了那一瞬間,明師只是掌握了如何切斷你的頭腦,而能讓你立即與內在的覺知連接上,讓你變成覺知,錯過了這個瞬間,也許一年,十年,好幾世才會出現下一個瞬間,一旦達成一次瞬間,你將變成永恆的覺知,瞬間足以鑄永恆。 * 人類的痛苦幾乎大半都是來自於比較,自己和周圍的人事物比較,倘若能夠進入內在使靈性開花,那麼也就不會和外面的事物比較了。諸佛菩薩能夠深入禪定,她喜悅,她寧靜,她滿足,她博愛,就是因為她內在的花開放了。 * 大開悟的明師所說的每一句話無不是教理,所說的所行的都是代表如來佛,供養明師就是供養三世諸佛,輕慢明師也即輕慢三世諸佛,明師是與三世諸佛心相通。 * 得道的人不需要藉助外界的任何事物,自己的內在也一樣活得很充實,他不僅能和自己為伴,也能和萬物為伴,他外在看上去是孤獨的,而內在實是與萬物同一體,他沒有任何慾望,他從不顯示自己,他能承受別人給他的是是非非,他從不認為自己很重要,他從不努力奮鬥,他看上去象個傻瓜蛋,象個無用的人,象個軟骨頭,他沒有原則,沒有立場,你跟他合作一定會氣死你,他只能做聖人,這個聖人的頭銜還是別人給他的雅稱,實際上他什麼都不是,千萬別把他劃分成是屬於某一類型,否則你會失望。 * 佛菩薩無所不在,沒有來去之說,只是眾生沒有擺好自己的「頻道」,接收不到,所以不能和佛菩薩溝通,悟道明師正是懂得了架設頻道的技巧,雖然眾生皆有佛性,若不因明師的指導,終究不會悟道,一旦學會了頻道的密碼和技巧,即刻和佛菩薩溝通。 * 開悟的人若沒有感情,又如何了解眾生的感情呢?又如何幫助眾生呢?生在人間就有人的特性,但又超出人的特性之上,猶如水中的蓮花,生在水中,但又超出水面。 * 明師總是最難當的。來到明師面前的每一位信徒都抱有一種成見,「我心中的明師肯定是這樣這樣,只有這樣才是我心中的明師,否則就不是明師」。來者都是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想像在塑造明師,沒有給明師一點自由,本來是向明師學習,反而成了教導明師。如果你來到明師面前,不放棄以前所有的成見,那麼你什麼也不會學習到,你能把自己交付給明師多少,那麼你便能從明師那裡得到多少,交付並不意味著你交給明師什麼東西,而是要對明師信任和敞開,惟有你所有的成見空掉後,明師的力量才能進去。來到明師面前就是要學會死亡,把過去所有的思想概念全部死掉,明師所能教你的,也就是教你如何把頭腦死掉,惟有這個複雜的頭腦死掉後,那個一塵未染過的亮晶晶的本來面目才會出現,否則就被你複雜的頭腦給掩蓋住了。由於我們輪迴太多世,頭腦裡面的習氣太多,把那個亮晶晶的東西給掩蓋住了,那個亮晶晶的東西縱然掩蓋得很深,但它始終不會變質,一旦把過去的概念拋棄,接受當下,本來面目也就出現了。 * 懷疑別人,就是在搜索別人的垃圾,信任別人是在給別人套枷鎖。對於一個得道的人來講,早已超越這二分性,既不懷疑,也不信任,而是實話實說,以真實的面目在表達一件事,惟有模糊的頭腦才會留在二分性上,懷疑和信任,罪過和功德,成功和失敗……超越的頭腦就是一個清晰透明的頭腦——也即無分別的頭腦——透明的鏡子。萬事萬物在鏡子面前都是還給他本來面目,凡是所能夠發生的,也該發生,發生歸發生,不應該以頭腦來給發生套上某種概念——是與非,善與惡。發生的事情既不能分辨也不能判定,依它本然的樣子接受它,它有自己的屬性,人為的就失去了自然的美。之所以給它套上某種概念,那是因為你有動機,有目的。面對腳下的泥土,誰會說它是好是壞呢?因為我們對它沒有動機和目的。概念是人類慾望的投射,把慾望投射到事物身上,它也就變味了,分類了。記住,聖人是一面鏡子,它沒有分別,沒有目的,沒有慾望投射,所以在聖人面前永遠能保持本來面目。 * 一位開悟的明師猶如一朵鮮花,也是有時間限制的,百年之內也會往生,然而他的加持力——也即能量場,三界以內的明師的能量場百年之內就消散了,超越三界的明師的能量場千年之內還不會消散,還有加持力。 * 上師只是一個手指,你順著手指的方向可以看見明月,但你千萬別模仿上師,只需相信上師就能達到你自己的目標。模仿上師則會忘記自己內在的佛性,上層技藝不是通過模仿可以得到的,只有膚淺的表象可以模仿到,而內在靈性惟有完全成為自己以後才會開花。模仿則意味著是把自己劃分為七零八散,不模仿上師,並非不相信上師。實際上每一個開悟的人都是一個不同的方法,沒有兩個開悟的人是採用同一個方法,在起步的時候芸芸眾生可以採用同一個方法,越往內在深入越產生分歧,越有自己獨特的方法,進入內在的核心點裡以後,又是同一個方法——沒有方法。前幾步可以有方法給你修,最後的那一步則是無法為法,無門為門。有方法——沒方法——又有方法——又沒方法。上師的思想只有一個思想——他達成的,也希望你達成。而他使用的手法則是千奇百怪,不要認為上師奇怪,因為你開悟的因緣適合這個奇怪的方法。只有在你覺得奇怪的情況下,這個奇怪的方法才有效用,明白時,也即你開悟時,也即奇怪不奇怪時,也即無法時。 * 愛明師就是愛道,明師就是道的化身,明師雖然是有肉身存在,但他們的振動韻律是和道一樣的,接近他,自己內在的振動也會變。為什麼那麼多妖精都想吃唐僧的肉是有道理的。明師的一根頭髮,乃至所用過的一切,都是有同明師一樣的振動力。如果你的敏銳很強,靠近明師完全可以感受到他的振動力穿透了你,你也會和明師具有同樣的振動力。成道的力量如疾病一樣具有傳染性,感冒會傳染,肝炎會傳染,成道的力量同樣會傳染。明師成了海洋,什麼都不需要,什麼都能容納,物質的、靈性的都能給,你敞開多少就能接收到多少,即便你不打開窗戶,陽光也能照耀你的房屋,春風仍然經過你的窗前。母親只能給你物質,不能給靈性,母親給你身體健康,明師給你靈性成長,母親給的是大樹,明師給的是花果,見明師一眼就能使你沉睡已久的靈性蘇醒,經明師灌頂後,過去世的業障永遠消失,當下解脫。再造的新業由自己承擔。 * 是是非非無定論,也不能定論。人類往往總是受先入為主的概念去評價一切,如果是先學了佛教,便無法接受基督教的思想,反之又無法接受佛教的思想,甚至互相攻擊對方為歪理邪說,每一種宗教都有自己特定的定義和固定的概念,凡是不符合自己的都視為外道。門戶之見,約定俗成決定了彼此格格不入。對於一個大徹大悟的人來講,根本不存在正邪之分,一切言論皆是方便而說,無非都是使眾生進入內在的核心。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沒有文字)?如果說明師狂妄自大的話,那麼今天的明師哪一個也沒大過釋佛,耶穌。悉達多一出生,便口出狂言:「天上天下惟我獨尊。」耶穌也說:「我和天父是同一體,我就是真理,我就是道路。」明師並非是自大,而是實話實說,真理就是真理,真理是不能用謙虛和自大來衡量的,真理必須依它本然的樣子被表達出來,必須依它本然的樣子存在。對於一個常人來講,謙虛和自大是同一種心態,都是「我執」的表現,是同一種能量的正負極。小智慧的人善搞陰謀,大智慧的人善搞陽謀,開悟的聖人總是依它本然的樣子出現。陰謀陽謀與謙虛自大是同一種性質,皆是「我執」的再現,當我執消失的時候,明師所說的一切都是在陳述一個事實,既不是自大,也不是謙虛,而是把那個東西原原本本地表述出來,佛陀與耶穌都是實話實說。下部心法十論:論行者 * 功夫深的人沒有德性便是道里的魔鬼,有功夫有德性才能為民所用。德是功夫的用,功夫是德性的體,功德二字不能偏修。 * 生命的價值在於奉獻,人品的墮落在於追求。 * 真正的教徒應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擁護政府,團結一致,為國為民獻身。 * 一個真正的修行人要時時刻刻記住眾生,六道中的每一個眾生都曾經是我的父母,我們本是同一體,只因他們未曾超越三界,故不能脫離輪迴。六道中惟有佛道才不會輪迴,余者皆難逃脫地獄、餓鬼、畜生之苦,即便是修鍊成仙也還是屬於三界之內的果位,終難免除輪迴之苦。 * 空有不住業才空,若住還須還宿債。法執不盡,悟跡不除,宿業仍如影隨身,此須親證,非理悟即可。 * 達摩老祖講:「若不見性,能說十二部經教,儘是魔說,不懂我說之意,宣我說之法,即是謗佛。」整個十二部經教儘是先祖們的修行體驗記錄,單從字面理解,三世諸佛都喊冤枉,若能深入禪定才能理解諸佛妙心。 * 思想觀念沒有轉變,心性因此提升不上去,故不能和高層次的眾生溝通,在思想方面突破得越多,放下的越多,心性方面提升得也就越快。要先把自己頭腦裡面裝的一些不好的概念倒乾淨後,佛菩薩的力量才會進來。否則佛菩薩的力量也被複雜的頭腦抵觸在門外。 * 每層空間里都有它的時間和空間限制。倘若你超越了這層空間,就不會被這一層的空間和時間限制於你,所謂的超越三界,也就是超越每一層天的空間和時間,超越了時空,也就超越了三界,超越了因果。超越後沒有因果報應,是針對超越者而言,但沒有超越的人猶如還在大海中(因果的層次)作業,仍然還是被因果制約,所做的一切都還是要受果報。 * 人越是使用頭腦,越是依賴物質,也就越離不開這層空間,而內在的功能也就越退化,倘若不及時醒悟修鍊,最後也就完全消失,不僅不能返回上去,而且還會往下一層空間墮落為畜生或鬼,它們醒悟後修鍊為人體,最少也得千年以上,而人體這一世直接就可以修鍊到超越三界成為佛。 * 修鍊的人要存正念,不可貪小神通,否則無形眾生就會附體,隱態中的精靈鬼怪不會無緣無故地附體,也即所謂的不請不會來,來了以後,它給你鬼通來換取你的陽氣,把你的陽氣盜盡,人死為歸,它有了陽氣便可為人。 * 常人所講的悟並非是徹悟,而是在道理上的一些知解,還是頭腦的範圍。徹悟者乃是指的在理事上窮到了源頭,得到了根本智,猶如得到水的源頭,從此再也不會饑渴,心靈中有了深沉的滿足。倘若是理論上的頓悟,也即古人講的,大悟十八回,小悟無數次,還得從功夫上老老實實地做起。 * 真修禪的人,世人根本無法理解,外忘世界,內忘身心,行無伴侶,人情斷絕,泯滅人我,若能如是身能安閑,心能入道,故此禪者給世人的感覺則是冷酷無情,心無眾生。殊不知,不如是又怎能入道成道返回人間度眾生呢? * 修要真修,悟要徹悟,不可做一個知解的修行人,要解行合一,更要把修行融入生活中、工作中,佛法離開生活也就無立錐之地,也就沒有意義了。 * 順其自然是大悟後的行徑,凡夫順其自然必然墮落。初修者一定是逆流才有希望成功,悟後的聖人一切都是順其自然。聖人無心即是佛,凡夫無心則是落在空上,死後淪為畜生。 * 一個修行人平時若能儘力做到不把空和有、是與非、好與壞、成與敗、苦與樂、解脫與束縛看得那麼重,分得那麼清的話,在修行上也就象個樣子了,太在意這些就是給自己設置一道無形的枷鎖,製造一些額外的痛苦。 * 遠離世上的財色名利固然是有修行,但是能和財色名利打成一片而又不被財色名利所轉,那才是真正的有修行有功夫。小果羅漢是遠離紅塵修鍊,大菩薩是紅塵為我所用,前者是片面的,後者才是圓滿的,惟有處在圓滿之中,才能修成圓滿。 * 多數修行人整天都在追求——有神通,有境界,有智慧,你那個「我執」沒有消除掉,又如何會有神通,有智慧呢?惟有透過我執的消失,才會有某種在的出現,有是「真空」後的有,往往當「空」出現時,幾乎每一個人都不敢面對它,人從無始以來,都是被有支撐著,一旦有消失,人就會發瘋,空的境界比有的境界更可怕,空是種死亡,死去你的我執,死去你的存在,試問:你都不存在了,你還願意活嗎?人最渴望的便是我、我、我,希望別人心中有我,重視我。「無我」就是「真我」的存在,也即另外一個原本的我開始出現。 * 死亡之所以對人類是那麼恐懼,是因為你從一個已知的世界,將要進入一個未知的世界。倘若生前能脫離軀殼進入一個未知的世界,那麼臨死的時候,死亡對於你來講,已是變成了已知數。臨終那一剎那的慾望將會決定你來生的去向,或者說:「臨終那一點的記憶將決定你來生的去向。平時靜心入定就是對死亡的訓練,死亡跟入定沒有什麼差別,它們都是很清醒的從這個已知的世界進入另外一個已知的世界。入定(死亡)是達到佛國的一道門,是放棄這個世界進入另外一個世界的開始。那個永遠不朽的東西是最喜歡死亡,惟有藉助死亡它才是最自由的。死亡對於生命來講不是終點,而是這一階段的結束和進入下一個階段的開始。只有當一個人,生前全然地生活過,那麼在臨終的時候才不會留戀這個世界,否則還會留戀這個世界。內在的佛性(本來面目),它不需要你再去拜神拜鬼,更不需要你去拜佛,所需要這一切的,是你的頭腦,因為你沒有找到你的佛性,你是一個傻瓜蛋,所以才會以為你會死。當你透過覺知和醒悟將會了知沒有人會真正地死亡。身體的死亡和生命的死亡是截然不同的,身體的死亡在百年之內誰也逃不掉,死亡是最民主的,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乞丐農夫,都要經歷死亡。生命的死亡,不是遇到意外事故,幾乎是不會死亡的,如飛機爆炸,其死者的靈體是魂飛魄散,將再也無法投胎。一個靈體的形成,從石頭到樹木到蟲子需億萬年的進化才成為人身。當你試著把意識從頭到頂拋向空中,時時刻刻觀看著你下面的身體,有一天你將會突然發現,我已離開身體,我已和身體分家,我是一個觀照者,我是一個覺知者,久而久之,你學會了如何出去,自然也會如何再回到身體內,那麼死亡對於你來講不會有任何畏懼和困難,說走就走。 * 生活是生命的一部分,死亡是生命的另外一部分,後一部分惟有通過靜心可以享受到,靜心就是死亡的感受,靜心當中拋棄了功名利祿,拋棄了身體和思想,世界所有的一切你都拋棄了,死亡也是如是,有一點不同的是,靜心當中是你自願拋棄,因此走得很輕鬆,死亡是你不得不拋棄這個世界的一切,因此你會留戀。由會動的身體變得慢慢不會動,由很活躍的思想變得慢慢靜下來,最後身體完全不動,思想離開身體——就是死亡——就是入定。首先坐下來靜觀你的身體,它在幹什麼就讓它繼續干,意識要清清楚楚地看著它干,而後再現你頭腦里的每一個念頭,有什麼都讓他出現什麼,你只是一個旁觀者,全然的旁觀者,絕對不是一個參入者,一參入,觀照的功夫便會失去,它愛想什麼就想什麼,你只保持一個觀照者——也即旁觀者,絕對不要跳出去,久而久之的觀照下去,你將會和身體,頭腦分開,死亡對你來講還有什麼難度和恐懼呢?你的觀照只會成一面鏡子,周圍的任何東西都被你照的一清二楚,(這個時候別誤以為得了神通,此乃小菜一碟,僅是修行的開始)整個宇宙都在這幅鏡面里,山河大地盡在手掌中,萬事萬物來來去去,都不會在這個鏡面上留下任何痕迹,來就讓它來,去就讓它去,來者不拒,去者不留,鬼神豈奈我何,你是一位百分之百的旁觀者,是一幅完整的大圓鏡,上照天堂,下照地獄,到了此時才能免除一切痛苦。下一步粉碎鏡片,知者和被知者,照者和被照者,全部打破,溶入廣袤的本覺之中。他就是你,你就是它,在也無在,知也無知,它做就是你做,做也無做,原本如是,細讀心經中的六個字——觀行照度空無。 * 死亡對於得道者而言,他不是一種知道,而是一種經驗,是打開另一扇門的經驗,進入另一扇門會使你變得再度年青,又開始另一階段的生活,同樣的道理,這一階段過完後,又會再度死亡,生命輪迴不息,春來花開秋又謝,秋謝春來花又開,生命河流永不息,死亡也是三摩地。 * 省吃儉用把財物供養給出家人,不如把財物施捨給孤寡老人,建寺安僧,不如創立慈善機構。下部心法十論:論法門 * 不管你是信仰哪種宗教,還是修哪種法門,還是東方人,或西方人,只要你還沒有認識到自己的本來面目,還沒有和道溝通,你就是外道,反之,你就是真正的道。 * 凡是想證明佛法的,須先修學,修學最快的是從禪定開始。 * 修行必須先從有相上開始,到無相上為成就,最高的境界,就是即相而離相。不先有相,哪裡會有離相之說呢?又豈能證到實相之果呢? * 密宗中的觀想,乃是用心理的力量影響生理起變化,達到某種境界。有氣通的感覺,即是不通,真通是沒有氣通的感覺。 * 通過禪定把生命力升華到頂點,並能離開身體,也即所謂的出神入化,進而方能開悟。 * 密宗禪宗乃至所有的法門都不外乎從意識上下手,觀想、參話頭、念咒語……,都是意識的作用,在唯識學上稱謂「作意」,無意識則無佛可成,也無眾生可度,最後的成就又是轉識成智。 * 道家、密宗是從身體上下手,更注重意識的修鍊,修氣脈的開始,首先就是作意。參禪止觀雖然不從身體上手,但也從作意開始,專心致志地作意下去,就會成功。 * 參禪是從行門入手,也即先修後悟,止觀是以慧門入手,也即先悟後修。現在這個時代的修行人多以慧門入手,結果個個都成了狂禪份子,悟了一點門外的道理,就誤以為悟到了終極,僅此門外的道理也非自悟,乃是依明師的開示在理論上解悟而已,並非是證悟,若在理論上解悟後,再用能觀之智,去觀所觀之境,能所雙運才能達到證悟佛果。 * 如來禪是邊修邊悟,祖師禪則是悟後再去做功夫。祖師禪多為契理,如來禪契理又契機。契機契理者為經,契理不契機者為語錄,契機不契理者叫做外理邪說(理是理論,機是時代)。 * 念經、念咒語、結手印、觀想,它們功用與效應都是一樣,猶如安置電視機的天線是一個原理,使電視機本身具有的接收功能發揮與電視台溝通,十指是與五臟相通的,人體發出的音又是和宇宙相通,通過觀想結手印和音頻的振動,既可把自身的信息發送出去,也可接收到宇宙的信息,手印和觀想並非是密宗或道家發明的,而是有人類的那一天就發明了。古人沒有語言,交流的方式便是以音波的頻率振動起共鳴,由於人類不修行,退化以後,便發明了文字語言,從文字上還可以找到天音,如「嗡」字便是。 * 密宗許許多多修法,大抵說來不外乎三種:一是「考拉法」,也即男女雙修,通過性刺激把彼此的生命能量激活,並達到頂點,結合個體意識再與至上的意識合二為一,拋開軀殼進入三摩地。二是「密斯拉法」,為混合型的修法,人體本具有的能量,在修到某個階段生理能量會跟不上,再通過某種方法激活能量升至心臟部位,下部徹底空掉,此法也易悟道。該兩種方法適合年老體衰精力不足或性慾強烈無法超越者修鍊。三是「山瑪雅法」,單身的出家人最適合走這條路,此法與性絕對沒有關係,也不需要性能量,直接把意識提升到頂輪,通過密咒中的音頻振動力把頂輪振開,此法最易最快也最險,需要過來者親傳。咒語中的音波頻率與大自然最易溝通,咒語的發音本身就是模擬宇宙的聲音,所以會產生不可思議的效應,音波在人體而言能激起每一個細胞的飛舞,光有光波,味有味波,音有音波,想也有想波,目前科學只能證明光有波,知道音有波,但還證明不出來,如果音沒有波,為什麼人們聽到音樂便會自然地扭動身體做各種各樣的舞姿呢?親人之間的思念便是想波的共鳴,故此會有感應一說。目前人類的現代音樂只有七個音符,而古代的宗教音樂至少有十個以上的音符,每一個音符代表每一個不同的音階,在人體與每一個意識層次起共鳴。為什麼有些音樂人一聽便易產生興奮,產生焦躁,產生輕安,產生睡眠,產生憤怒……,而宗教的音樂為什麼一聽便易清凈下來容易入定呢? * 密咒就是宇宙之音,念得準確容易使自身的信息能量和宇宙溝通,並能獲得更大的能量,有助於氣脈暢通,深入禪定,啟發自身的神通,達到佛境。 * 佛教的核心是禪,禪是最能代表佛教的,整個科學都是圍繞著禪演變出來的。整個佛學都是在讀禪,禪是最透徹的心理學,禪是最符合宗教邏輯,但不符合哲學中的邏輯,宗教中的邏輯與哲學中的邏輯是有本質上的區別。宗教中的邏輯符合心靈,但不符合頭腦,哲學中的邏輯符合頭腦,但不符合心靈,此邏輯非彼邏輯,此哲學(宗教)又非彼哲學。由於文字的缺乏,宗教的邏輯和哲學也和社會中的邏輯和哲學使用同一個字眼,但兩家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再者如宗教中所講的愛與社會中所講的愛是有本質上的區別,語言和文字的缺乏,不得不使用同一個字眼,尤其是用語言來形容禪定中的喜悅,沒有一個字眼能配得上描繪那種境界,再怎麼挑選語言文字,最多也只能接近那個奧秘。 * 開脈不屬於開悟。健康人的脈一直都是開的,也無須再開,身體有病的人,在修到某個階段才會有脈開的感覺。開悟是件不能制定的事,一切準備工作都不能迫使開悟,但是努力的結果也即通過「觀行照度」四個努力階段進入「空無」兩個無需努力的階段。前面四個階段是你在邀請「客人」,五六兩個階段是放棄努力耐心等待,來不來,則由客人決定。事實上你的邀請函(觀行照度)發出以後,客人今天不來,明天後天,早晚總會來。它一直渴望與你會面,只是被你那頻頻發來的堆積如山的亂七八糟的邀請函把客人也弄糊塗了,你是真請,還是假請(意為今天拜這個師,明天又修那個法)?上下五千年,形成了八萬四千法門,也不外乎兩個字:「能所」。能修的是心,所修的是法門,能開車的是人,所開的車是賓士……。任何法門能修的都是心,「所」僅是個配角,僅是個拐杖,因為心不能安,不能獨立,所以才會要一個「所」來做配合。能所雙空才能入道——有能照的心,還有所照的境存在,仍然是在門外邊——只有當能所都消失的這一瞬間才會發生。知者和被知者沒了,照者和被照者沒了——沒了是因為他發生了——他發生了才會沒了,就在這一瞬間,就在這一剎那達成一切。 * 現在流行一派「看光的法門」,實際上多數人都把看和觀搞錯了。用眼為看,用心為觀。看還是屬於頭腦部分,還有思維存在,觀則為心靈方面,觀則是頭腦停止了思維。觀著一個東西而進入了忘我的狀態,觀者和被觀者都不存在了,也即頭腦不工作了,在這個瞬間會產生一個蛻變,那個本來的東西才出現,才工作。接近觀的境界時,有點發獃,有點白痴,一旦真正和觀接上後則是:一張明鏡覽天下,惟見日日如中秋。此時才能離開師父,依法而修,下一步不是師父能幫的上,必須自己走。 * 人的生命只存在於一呼一吸之間,能吸不能呼則意味著生命還可以延續,能呼不能吸意味著即將死亡。氣的吸入意味著再生,能生,還有活力,氣的呼出是死亡,意味著內臟沒有能力接受能量。吸入的是生命,呼出的是死亡。嗡音在人體而言屬於頭部,或是宇宙,嘎音在人體屬於中部,也即內臟,吽音在人體屬於下部,也即丹田,或叫性中心,對物理世間而言屬於地音。無論哪一個咒語,哪一個字都是用一呼一吸來念誦。而在每一個呼吸之間有一個短暫的空隙,也即空白,也沒有呼,也沒有吸,此時你在幹什麼——成了白痴——在浪費生命!若能在這個空隙中發生——事實上開悟成道都是在這個中間發生達成——前念過去了,也即滅了,後念還未生起,中間進了去,就進去了。若沒進去,就在下一個呼吸間吧!如何延長中間的空?吸氣的時候吸入丹田,把身體吸滿,中間停十秒鐘最好,呼氣的時候全部把體內的氣呼出去,停十秒鐘後再吸氣,心念隨著呼吸走進走出,也即「心氣合一」就得神通,就能打開脈結。不要氣還在嘴邊,心念就跑到丹田,更不要氣從嘴裡呼完了,心念還留在丹田,要把氣和意識形成一體進進出出。常人的呼吸里,氣到喉頭就呼出去了,好一些的是吸入胸腔就又呼出去了。長期修鍊的人,吸入小腹(丹田)以後才往外呼。聖人的呼吸是,把氣吸入了腳上,充滿了腳以後,才又往外呼出。聖人的呼吸別說停留十秒鐘,可以隨意控制。如此練習,將可達到:既不呼,也不吸,呼吸停止——這個時候就是你的本來面目顯現的時候。以上不是道,僅是個沒有方法的方法,從這個方法進入以後才是道。 * 所有的生物都能彼此互通,從本質上講,本身就是互連的,只是有些生物的覺知遲鈍些而已。人的覺知不僅靈敏,而且內在的潛能再通過這種潛能與宇宙中的所有的生物溝通。與生物溝通就是與自己溝通,所有的生物就是自己的法身顯現,六道眾生皆具有三身,只是停在沉睡的狀態里。關閉你的所有的感官(也即六根),將意識集中於眉間,將生命之光提升上頂輪,並結合意識把它拋向虛空中去,與宇宙中的萬物融為一體。下部心法十論:論生命 * 每一個眾生原本就是佛,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發揮佛的力量,可是這個世界上的誘惑力太大,整天向外追求,久而久之就忘記了自己是哪尊佛下凡,也和內在的力量失去了聯繫,經過明師的指點,即可認識自己原有的本來面目。 * 佛菩薩來到這個世間本來是加持這個世間、凈化這個世間的,由於長期在紅塵的這個舞台中遊戲人間,也會忘記自己的使命,如是就忘記了佛國,否認了佛國。 * 找不到自己的本來面目永遠都會輪迴尋找,來到這個世間的目的,一是尋找自己的本來面目,二是加持這個世間。找不到自己的本來面目永遠不會滿足,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生活永遠不會滿足,一直在追求外面的東西來彌補內在的空虛。 * 身體乃是真我的一部機器,真我藉助這部機器來顯示自己的用,百年之後這部機器朽了,真我還要去尋找適合自己的這部機器,如此輪迴永無止盡。倘若在生前活著的時候能把真我修出來,並能與虛空合二為一,那麼在臨終的一剎那間,真我就會自動地融入廣袤的本覺之中,否則還要來到這個地球上投胎輪迴。 * 生是偶然的,死是必然的。怎麼死沒有關係,重要的是如何生,只有生好以後,才會死得好。 * 命運絕非由誰主宰,而是由自己主宰。一個人的個性就決定了自己一生的命運,個性就是今後的命運的寫照,個性就是命運的形象,個性決定了今後的前途。 * 害怕死亡那是因為你不了解生命的根源,生命是不滅的,生命是循環的,生命從未死亡過,當你深入禪定裡面就能認識到你自己已經生過無數次、死過無數次,身體不是你,頭腦不是你,心還不是你,所已經發生的死亡和出生,都是你的頭腦和身體,百年一換,百年一換,在這個換的中間有一個始終不生不滅也不換的東西存在,它是永恆的,這個會死的,會生的,已經歷經了無數次的生生死死,然而你的「真我」始終還活著,真我從未生過,又怎麼會死呢?真我是先天的,沒有宇宙以前它就存在了,宇宙有壞,它還是不壞。 * 人生猶如長河,時刻都在流動,水流到不同的河道,變成不同的形式,然而水的本性永遠是動性,是清澈的。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會產生不同的心態,一生都在流動,一生都在追求,從未滿足過。沒有把道打開,沒有進入終極(海洋)裡面永遠都會追求,何時流進了海洋(進入道裡面)才會滿足。人在追求一切,都是因為沒有進入道裡面。成道的人雖然也在努力做事,但不是被慾望驅使著在追求。 * 生命猶如一股水,隨時都在流動,只要你不阻止它,自然會形成一條自己的路,自然把你帶到生命的終極——大海。隨緣接受周圍的一切,伴著水勢,整個生命旅途不會錯過一草一木,所有的一切都能得到。 * 臨終一念至關重要,臨終時你記得什麼,就往生到什麼地方去。如:你只記得佛,就往生佛國,如果平時只記得性慾,只想做愛,臨終時比如還是記得性慾,毫無疑問必往畜生道去。生前的習氣和嗜好決定了你臨終後的去向。這一生的行為決定了來生的命運,你今生這個樣子,就是前世遺留下來的習氣,你今生有什麼習氣趕快突破吧,以免又帶到來生。 * 男女之所以會互相吸引,實是兩種能量在背後推動造成的,每一個人都是由兩種能量和合產生的,如果你是男人,那麼在你身上會有陽性能量百分之五十一,陰性能量只有百分之四十九。是女人的話,在你身上會有陰性能量百分之五十一,陽性能量只有百分四十九。在每一個人身上是有一半的能量在沉睡,如果你是男的,會有四十九的陰性能量在沉睡,女人身上會有四十九的陽性能量在沉睡,因此每一個人都會尋找另外的百分之四十九的能量來協調——如是產生了愛情。女人是大地,萬事萬物都建立在大地上,大地能承受一切,男人的根是以大地為基礎。天空下雨,是天地溝通的一種方式。雨是天地之間的脈絡,是條通道,雨落在地上變成水蒸氣,再把大地上的能量帶到空中,如此循環,為天地接通,也是天地能量協調的一種方式,長期不下雨,地上的人和物都會生病,都有種莫名其妙的難受感,這就是因為天地沒協調,地上的生物也會失去協調。人體的能量來自於天地的能量,惟有天地的能量協調,人體的能量才會協調。男女互追,就是兩種能量在要求協調,雖然每一個人身上都具有兩重能量,然而差不多有一半的能量是在沉睡,世上只有一種人不會想外追求這種能量協調——也即開悟的聖人,開悟的人並非不需要這種能量協調,在他們內在的一半能量通過修鍊已經蘇醒,併合二為一,他們既是女人,她們又是男人,人類原本就是陰陽兩種能量創造的,除非你向內找到內在的女人或男人,否則你一定需要外面的能量來協調。在這裡不妨道破一句天機,人體很多病,包括心理的,生理的,以及莫名其妙的變態症,都是由能量沒協調引起的。協調後的能量,既不是陰性,也不是陽性,而是一種靜態的,整體性的能量,陰陽平均就是得道。 * 萬行時常主張修行要從心態下手,即心是佛的內在超越才是無上大法,生理的修鍊能健康就行了,要把生理的能量扭轉過來,實非易事。出家人較適合走這條路,無兒無女無牽掛。從生理學的規律來講,能量往下流是好,而從修行的角度來講,能量往上流為好。要扭轉這股能量弄得不好就把生命賠進去。當能量往上升的時候 會出現無數種疾病,打亂整個生理系統將是最大的冒險——冒生命之險,佛教的高僧傳里有好幾百位高僧,而在修鍊途中死亡的有好幾千,就象中國共產黨的元帥只有數十位,而死在戰場上的士兵有無數位。在二十二歲,我首次閉關就扭轉這股能量,從那時起生理系統就打亂了,也就是從那時起開始生病,一直到二十八歲把人病得就快不行了,但我深知,把這股能量放掉,什麼病都會消失,好在是菩薩終於接受了我,在一天凌晨,生理上有一次大的轉變,又出汗,又冒氣,又放光。自古禁慾的人,沒有幾個長命,放縱的人更沒幾個長命,違背了自然規律,或是超越自然,或是被自然吞噬。 * 修行本身就是在向未知挑戰,敢趨向未知需要一種非常勇敢的行動,只有這個勇敢的行動才能進入未知。實際上生活中每一件事都是一種未知:房屋會不會倒塌,明天是否還活著,事物是否有毒。習慣了未知,也不覺未知存在。當涉及到修行這條道時,總愛問:是否真有神存在,我是否可以開悟?別人的回答,你不可能絕對相信,不跳進水裡絕對不會游泳。不進入未知,永遠不會有已知,生命中的每一步都是離開已知,進入未知,達到已知,進入未知…… * 人都有兩種品質——偉大的一面與渺小的一面,上帝只有一面,既不是偉大,也不是渺小,實際上日常生活中每時每刻是和上帝生活在一起,見到上帝既不是靠修鍊,也不是靠祈禱,而是靠感悟,惟有感悟到上帝的存在才能終止內在的饑渴。 * 要規律就意味著沒有自由,要自由就意味著必須打破規律。 * 生命存在的當下就是喜悅,勿需再立下什麼目標,或達成什麼目的。有目標就有痛苦,就錯過了生命的意義。生命不應有目的,更不應該有目標,生命猶如河流水永不停息地一直流淌,縱然是大海也在流淌,大海並非是水的歸宿點,水所流經的地方就是它的歸宿。生命也是如此,無始也無終,生命存在的當下就是涅槃,你所到之處就是天堂,天堂不是一個目標,天堂是一種生活的方式,當你沒有目標的時候,也就進入了天堂,當你生活在此時此地,天堂就有了你。當你把生命寄托在未來,把生命指向一個目標,那你也就抹殺了生命,生命的意義就在於有什麼就接受什麼。「接受」二字果真能理解它的含義,那麼你也就是一位解脫的人。生活中所需要的一切,當下就有,如果當下沒有,那麼未來也不會有。當下是未來的當下,也是過去的當下,「當下」二字涵蓋一切時空,一切時空都是「當下」的投影,當下是什麼,那麼過去和未來就是什麼。 * 在天上的修行速度遠遠沒有在人間修得快,人間是苦樂參半,順逆皆有,天上則是樣樣如意,種種現成,日日享受,不思超三界,福報享受盡後,又墮落人間再次修行。由於生前修行的功力不夠,未能超越三界,只能升到天上,如是又享受,又輪迴,惟有超三界後才不會輪迴。 * 雖然一切有像皆是虛妄,但念念為善,處處為善,時時做惡,都還是會受因果報應的,一點也不能馬虎。每一層天各有自己的因果大律。即便是大徹大悟的祖師們在行為上也是不舍一法,在心上可以空,但在行為上是不可以放棄服務大眾的機會。宇宙中的一切,無實無虛,非真非假。 * 光有愛國愛教的心還不夠,還要付諸行動。 * 擁有多少並不重要,能否知足才是重要,自己的心態不改變,誰也幫不了你。 * 隱居的生活固然很好,但對一個大菩薩來講決不會隱居起來,不行菩薩道終不能成究竟圓滿的佛,沒有幫助別人修行,自己的修行也很難進步。 * 只有適應時代、服務社會、豐富生活的佛法才是真正的佛法;只有理事圓融、正知正見、利樂有情的修行才是真正的修行;只有把思想提煉為智慧、把情感陶冶為大願大行才是真圓滿,方為真究竟。 * 權力是人類所患的最大的疾病。人類一出生就被灌輸這是最高尚的職業,實際上內在空虛的人才會拚命地追求權力。權力不是道,是道的附屬品,也可通過權力來修道,有權力的人所對人類的貢獻,一點也不亞於一個傳教士對人類的貢獻。權力和道有一點區別便是,權力需要別人來賜予,失去了別人,權力也就沒有意義了。道是不需要別人,自己一人就可以達成。權力是駕御別人,道是駕御自己。 * 過於追求某一種東西就會被它所轉,進而便會失去自身的自由,成為它的奴隸,為了得到它,人們會變得發瘋,變得忘我,什麼事都做得出來。得到和成功是人類的兩大魔鬼,魔鬼是想證明我的偉大,事實上越想證明我偉大,我將會變得越渺小,當能夠放棄偉大的時候,我才能變成真正的偉大;當能夠放棄我想成為強者的時候,我才是真正的強者;放棄解脫的慾望,才是真正的解脫。 * 把金錢捏在手裡不放也就失去了金錢的意義,金錢就是要流通才能體現它的價值,金錢是為人活,人不應該為金錢而活,錢是人的工具,錢是人創造的,違背了這個規律,生活將會變得痛苦,也將會失去人性。錢的價值在於流通,權力的價值在於為民使用,金錢和權力都沒有必要放棄,要放棄的是你對金錢和權力的慾望。 * 許多修行人對於靈性追求和物質追求協調不好,我可以告訴你一個很簡單的辦法。倘若在你內心,你是一個靈性追求者的話,那麼就應該以靈性為主,以追求物質為次,夠生活所需就行了,若是一個物質追求者,就應該以物質為主,以修行、以靈性作為你生活中的調節劑,作為你物質中的音樂。反之也可以把物作為靈性中的音樂。兩者都佔主導地位,或都佔次要位,那麼你將會一事無成,物質難滿足,精神更難滿足,相比而言,物質較易滿足,物質到達某個程度一定需要靈性,靈性達到某個程度可以不需物質,明白這個道理後就會協調二者的關係,主僕分清,你將是一個快樂的人。 * 道德不道德實在無法下定論。若按佛教的思想來論,時時刻刻能返觀內照深入內在的旅行即是道德,除此皆非道德,外表做的越多越不道德,自然的表白才是道德,除了內在開花以外皆不是道德。宗教裡面的道德是以心態來論,社會上的道德是以行為來論,如宗教裡面動了殺人的念頭即是犯罪,而社會上的規定把人殺死了才算犯罪。內在開花以後所做的一切都符合道德,即便是在打罵也是道德的顯現,是以愛心做基礎在打罵,處處皆是道德的顯現,處處皆是內在的核心在顯現,輻射式的顯現。 * 勝利和失敗只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兩面都很美,都是上帝的智慧精心設計的,眾生的成長和成熟需要這一枚硬幣的兩面,智者會從失敗中吸取更多的智慧,勝利者往往失去更多,而失敗者則會得到更多。歷史的規律是,人們佩服勝利者,但不尊重勝利者,甚至厭惡勝利者,而對失敗者不僅同情,更尊重失敗者。人生有成功,必然有失敗,只是人類的習性總善於把成功的一面,把好的一面亮出來,就象日常生活中照相一樣,總是把好的一面呈現給相機鏡頭的。環境對每一個人都是同樣的,絕不會傾向某一個人,所不同的只是每一個人的心態不同,對環境的感受和評價也就不同了,有人喜歡白天,則有人喜歡夜晚,有人喜歡天堂,又有人喜歡人間,對於開悟的人而言,人間不僅不亞於天堂的美,而且比天堂還要美數萬倍。 * 萬行之所以說道在紅塵,那是因為修道是非常實際的經驗,是現在解脫,而不是死後解脫。惟有在紅塵,面對生活,透過人生的種種痛苦,才能超越痛苦。把自己關閉起來,這不是解脫,而是逃避,是壓抑。痛苦超越了,也即是超越了人生。生活本身就是道,捨棄了生活,也就捨棄了道,道並非在書本里,生活才是一部真正的經典,唯一值得讀的書便是生活——全然的生活。能使你開悟的法門惟有生活,生活中有什麼便享受什麼,沒有的也不必再渴望,渴望便會錯過生活的意義,渴望是痛苦的根源,當人生沒有渴望的時候,也即是邁入一個全能的旅程的生活——開始進入內在的核心。全然的生活意味「我執」消失,沒有了貪慾,沒有了爭鬥,不為名而活,不為利而活,是一個完整的人,真實的人,惟有這個時候內在的蓮花才會開放,那裡是我們的源頭,也是我們應該去的地方,那裡沒有希望,沒有痛苦,沒有未來,沒有智慧,沒有愚痴,只有當下的開花和寧靜的祥和。 * 誰都能夠得罪,千萬別得罪你的老婆,後院起火,將不會有安寧的日子過。老婆可以為你死,可以為你生,惟獨不可和你論理。有句俗話:「女人的心是十成,男人的心只有八成」。女人干任何事都是十分投入,男人幹事只有八分投入。女人生氣時有十分,男人只有八分。家庭里只論情,不論理,法庭里只論理,不論情。 * 煩惱也非煩惱,只是對它認識不夠,當你深入禪定後,發覺煩惱就是喜悅,此猶如傍晚見到路邊的一根繩子,遠遠望去就象一條蛇,當我們放鬆靠近它時,發現原來是根繩子,當你還沒看清這根繩子,那麼這根繩子就可充當毒蛇來攔你的路。所以說煩惱除盡菩提也無,菩提就是覺悟,當你還沒覺悟,菩提就是煩惱。 * 不敢面對金錢和物質,說明還沒超越它,果真超越了金錢和物質,為什麼還不敢面對它呢?也就是為什麼開悟的明師敢談金錢,敢談性,假如不是人類貪圖金錢和性,那麼金錢和性又怎麼可能會引起人們痛苦呢?金錢和性是個大愚蠢的東西,是聽命於人的,它是沒有主導性的。超越的人對於金錢和性來講,視它為成長的助緣,它是美的,是享受的,而並非是骯髒的,痛苦的。世界上出現的任何一樣東西都具有兩重性質——正極與負極,要想協調,靠的就是正負兩極的力量,舍此一極都無法達成。 * 修禪的人是一個對來世是沒有興趣的人,在禪者的眼裡只有當下,只有此時此刻,從不把希望寄託於來世,當下的那一頓悟就是終極,是沒有次第的,此岸就是彼岸,「一」就是一切,剎那間就是永恆。修禪是最單調的,也是最無聊的,惟有透過無聊才能達成終極,無聊可以殺掉一切妄想,迸發出一切智慧,智慧是在無聊中產生的,無聊具有無比強大的滲透力,無聊可以透頂,無聊可以成佛,無聊可以看透人生。 * 錯誤是成長的需要,是學習的機會,聰明的人能從錯誤中吸取更多的智慧,愚昧的人則悔恨終生。 * 生活在物質的世界裡沒有慾望簡直是不可能的,要吃,要穿,要住,會生病,周圍的環境促使你產生慾望,人的一生都是在為慾望活著,就是想修行也是一種慾望,慾望只要加以正確的對待,並非是一件壞事。慾望是一種生命力,有生命力就有慾望,慾望才是萬能的。 * 科學是把一件事一分為二,甚至一分為三為四地去看。宗教則是把一件事作為整體來看,中間沒有界限。天、地、人原本是一個整體,破壞整體即是失去協調,在整體中去探索才能找到究竟的源頭。科學是拿死人去研究,宗教是拿活人去研究,所以萬行常講,科學是門屍體學,宗教是人體學。再過一萬年,科學也不是宗教學的對手,人死以後身體中有許多結構和宇宙失去了聯繫,惟有藉助大活人才能開發出天人合一這條路。科學是把屍體解剖為無數個小塊來研究,宗教則是透過整體來研究,那就是為什麼科學無法了解生命學,只能了解屍體學,科學與生命學無關。早在五千年前《黃帝內經》就已研究出天人合一這門學問了,而今天的科學還不能證明出來。科學的手法是透過分析來研究。宗教的手法是直接拿生命來參與,今天的科學是在否定昨天的科學成果,今天的宗教是在驗證五千年前的宗教成果,那就是說明五千年前的宗教對生命學已達到源頭了。 * 知識從來都無法進入那個內在的核心,但知識可以在某個階段引導你接近核心,這就是為什麼宗教研究者從來無法進入那個內在的核心的原因——道不是來自外面的知識。知識勉強能算得上是道的外圍的影子,因為知識還是屬於頭腦的部分,也即思維部分,內在的源頭不是靠思維得來的,頭腦對於核心來講屬於垃圾,收錄的垃圾猶如喜馬拉雅山之多,必須把頭腦關閉掉,不,應該把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關閉掉才能進入內在的核心。當你進入核心後發現:道一直都是對你敞開的,一直都在等待你,只是多年來,你一直都在玩頭腦遊戲,被自己所知道的那一點知識障礙在門外了——也即「所知障」。 * 宗教之所以也說是科學的,那隻能說指的是宗教的外圍而已,但宗教的核心是非科學的,也非哲學的,也許再過一萬年科學發達了能捕捉到超越肉身以外能獨立存在的那個東西,那個時候科學也成了宗教,宗教也成了科學,彼此都不分你我了。今天的宗教說成是科學的,那隻能說是宗教在給科學的臉上貼金,想得到科學的證明。宗教永遠是超科學的,科學永遠無法證明宗教的核心。科學的核心是理性的,宗教的核心是非理性的。下部心法十論:論虔誠 至誠至敬的人容易入道,是因為這種人有一股正氣,單憑此一虔誠的浩然正氣就不會輪迴,沒有正氣的人,還要先學會做人,人道做好後,才能升入大道。 * 精氣神充沛到極點,天眼自然打開,頂門自然沖開;雜念排除,心念專一,精氣神自然充沛。 * 真正的誠心就是無我,無我以後才能找回自己,修到最高的成就,即是無我。 * 最善良的人,最單純的人是最接近道的人。 * 叫你虔誠、奉獻、服務,就是在給你培養佛菩薩的品質。 * 信必須深信,行必須力行,信而不深,猶如未信,行而無力,猶如未行。深度與力度都達到了頂點才能打開那個浩瀚的終極的「東西」,否則都是隔靴搔癢。 * 如果坐在那裡什麼也不想,豈不和木頭沒什麼兩樣?靜坐並非什麼也不想,而是不要胡思亂想,要起正思維,也即正念,參禪或守竅都是集中一念,一直鑽進去達到頂點,也即開悟。 * 佛教的偉大之處就是,你信我要度你,你不信我,我更要度你,好人要度,壞人更要度,佛教不是信一神或多神,而是信你自己就是佛,人人都是佛,六道中的任何一道只要是肯修鍊都能達到釋佛的等級。 * 萬行堅信:「人之初,性本善」,人人都有一顆善良的心,善良是人類固有的本性,固有的品質,惡習是後天學來的,是受環境影響的,只要是加以適當的教導,就會返樸歸真。 * 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根本原因還是自己不自信,對於自己的所作所為還是不清楚,希望得到別人認可的人,永遠不會有真正的快樂。不敢讓別人評價的人更不會有快樂,藉助外境得來的快樂,不是真正的快樂,要深入內在的覺知,才是一個永久的大的喜悅。 * 古代的祖師講:「不破本參不入山,不到重關不閉關。」不把世俗的功名利祿放棄,不見到空性就不要入山,住在山上你心也不會安,不把那個東西修出來,不見到那個東西,你就不要閉關,眼前一片漆黑,你怎麼用功,你怎麼入定?明其心,才能見其性,見性以後,躲起來,用上數年的時間和它打成一片,最後說走就走。要麼靠佛的力量和上師的力量臨終接引你也是一樣,但前提條件:必須對佛對上師深信不疑才能和佛的力量相應,燒香拜佛,供養上師目的就是培養信的力度和深度。 * 道裡面是沒有分別的,惟有當你沒有分別的時候才能深入道裡面,一旦你有分別的時候也就是從道裡面退出來的時候。分別來自於頭腦,道裡面是不需要頭腦,政界商界才需要頭腦。道是屬於整體,整體裡面沒有分別,惟有個體才有分別,小孩沒有分別,所以才能和道同一體,人人內在的核心都是一個小孩,都是和道同一體的,找到內在的核心就變成了小孩。頭腦才會故做威儀,才會道貌岸然,道是輕鬆的、活潑的、喜悅的,無分別的,頭腦總想要強,所以才會分別。幼稚、單純、天真有什麼不好呢?事實就是事實,要讓它本然的樣子存在,人為的就是一種分裂,心靈是單純的,總在敞開,頭腦是複雜的,總在想辦法把自己偽裝起來,因為頭腦是個膽小鬼,最貪生怕死,由於頭腦從小就開始偽裝分別,所以從未知道有個不死的東西,一直都在錯過那個東西。周圍的環境不是問題,問題出自於你的頭腦,頭腦的畏懼,以致於你無法達到你內在的佛性開花,拿出大無畏的精神,讓頭腦死一回吧——你能瞥見佛性。 * 惟有先透過自信,然後才能信周圍的一切。自信始後,才能信人,自信的同時還要自知,信而不知,則是迷信,迷信則是無能的表現。 * 宗教不象科學可以靠懷疑能夠研究成功,科學是屬於知識層面,所以需要懷疑才能進入,宗教屬於靈性層面,所以需要虔信才能進入。科學不懷疑就不會去研究,也不能進步,宗教不能虔信就不會去修鍊,也修鍊不成功。在宗教裡面懷疑是行不通的,在科學上虔信是行不通的。宗教的腦袋需要天真單純,科學的腦袋需要複雜。宗教與科學是兩大仇敵,是使用兩種截然不同性質的力量在運作——虔信與懷疑。兩種力量都對,但不能使用在同一領域。宗教里所講的懷疑,是含有探索的意思,科學裡所講的懷疑是否認的意思。哲學已經接近了宗教的外圍,內在的核心,哲學連做夢都不會夢到,根本原因哲學還是頭腦在運作,還是屬於頭腦誕生的,宗教是靈性在運作,是靈性誕生的成果。宗教是門實踐學,親證學,哲學是門思想學,頭腦學,思一思,想一想就成了哲學。哲學只要能玩理論,空對空就合格了,宗教通了理論還要拿命去修去證,一定要把那個最本質、最核心的東西找出來後才能告一段落。宗教裡面包含了哲學,哲學裡面絕對沒有宗教。佛學研究者說佛教是哲學,那是因為不願去修證,只願在文字上下功夫,只願在文字上研究,所以佛教也成了哲學。佛學已窮盡了哲學的源頭,哲學所講出的,釋佛早已講過。何為佛學?何為學佛?何為佛教?何為佛法?留給大家去研究吧。 * 修行人最需要的是要用真實的面目面對自己,內心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不要心口不一,倘若你不修行也就免談心口如一,要想在修行上有所進步,除了以真實的面目對自己對周圍外,沒有第二個法門可以入道。據萬行十多年的親身體會和觀察,許多人修行多年之所以未能入門,主要原因是:不敢以真實的面目面對現實。這種做法對世事或許是有幫助,然而用在修行這條路上則是障道的。真實的面對人、事、物就是解脫,真到什麼程度,便解脫到什麼程度,真的當下就是解脫,沒有時間和空間的距離,只有真在其中,那個自然的先天的東西才會出現。 * 對於宗教生不起虔信就別去修鍊,乾脆去研究宗教學,鑽進佛學中足以讓你天天有事干。學佛學不到忘我的程度,那個如如不動的東西根本不會出現,這個東西非是研究出來的,跟佛學沒有關係。虔信——忘我——佛性出現。 * 回憶自己十年前學佛那種虔誠忘我的勁頭,今天想起來還會笑。上師說:「不能看女孩子,看了就成不了佛」。我看見女孩時趕快閉起眼睛,總怕看了就不能成佛。一天上師指著空中的一朵雲說:「那是觀音菩薩」,我趕快跪在地上對著空中叩拜。一位乞丐老兄見到我時,大聲說:「和尚,我是菩薩化身」,當時我不僅把錢都給他了,而且把衣服都脫給他了,惟恐是菩薩來考驗萬行,錯過了機會。當初學佛的時候是把身口意全都供養給上師,依這種忘我的精神修了十多年。 * 對於禪定功夫深的人,在死亡的那一刻,猶如從這間屋子走進另外一間屋子一樣,神識是非常清醒的,就象生前打坐入定神識出去是一樣的方便。但對於生前沒有禪定功夫而不能離開身體的死後亡者來講,那就要靠明師的接引了,如果不信明師,那麼亡者的中陰身(靈魂)就會隨著生前的業力(習氣)去投胎,生前好淫,死後必投胎畜生道,生前好鬥,死後必投入阿修羅道,生前好佛,死後必升佛國。 * 虔信明師和迷信明師具有絕對的不同,虔信明師是通過自己的聰明才智,對明師的教義、思想以及行為都有了一番了解,虔信是智慧的表現,也即智慧的結果。迷信則是愚昧的表現,恐懼的表現,迷信則意味著自己的智慧還未開花,需要明師作主。虔信則是通過明師的思想已有所證悟,看清了「我執」,同時也 消除了我執,是一位解脫的人。迷信是還未看清我執,還隱藏著我執,還未解脫,還執迷於明師。虔信明師就再也不會否認明師,迷信明師則意味著隨時都會否認明師。 * 一個成道的人就是一個真實的人,只有敢真實才能進入那個終極,反之就一直在途中,一直難達成,一直生活在過去和未來。生命是單純的,無須你再去假裝什麼,只有當你敢真實的面對生命時,生命的意義也就在這個當下,這個片刻出現了。那個終極不是在未來,而是在當下,就在此時此地,當你沒有目標的時候,也就是目標達成的時候,也即是你最真實的時候,有了目標也就為目標而活,也就失去了你最真實的一面。下部心法十論:論功夫 果真修行證果是那麼容易的話,豈不是佛爺滿街走,神仙多似狗嗎? 沒有法可修指的是最核心的那一點沒有法可修。即便是說沒有法可修,實際上還是有法可修的,依無法為法,依無修為修。因為最最核心的那點靠的就是靜心,放棄一切,等待,然後才會發生。在核心以外都是需要修,靠修之後才能接近核心,倘若開始就不修,又成了放縱,也不可能會有靠近核心的那一天。 蒲團高坐,豎起脊梁,節節相拄,三百六十骨節,八萬四千毛孔,並作一個空字,透底透頂,拿命作抵押,與世隔絕三年,達不到河住江翻,日如中秋,你拿萬行問罪,到了這一步,才有資格談得上順其自然——棄師棄法會空有,勿忘勿助主人來! 念咒語的方式:心與息合一,才能打開身中的氣脈,才能夠產生神通,聲音接不上沒有關係,只要在意識上不間斷就行。 六根關閉不外用,才能處於同體之中,精氣神不充足,六根又關閉不住,心態不轉變,精氣神又無法凝聚,聚住精後才能和神相會,精神凝聚充足後,必然要破"土"而出,一道閃光,即可出神入化,與虛空合一。 在靜坐當中感覺到有氣機的震動是與生理的健康狀況有絕對關係的,一個生理健康的人,在靜坐當中幾乎感覺不到有氣機的震動,生理曾經患過重病,或潛伏的、有病灶的這一類型的人,在靜坐中最易感覺到有氣機震動,當能量激活運轉時,有病的生理就會阻礙這股氣機的流動,通而不痛,痛而不通,完全暢通的流動,是沒有感覺到在流動,只有在受阻時,你才能感覺到它在流動,或是在跳動。在生理上感覺氣機越明顯,則說明生理有病潛伏在那裡好久了。 童子身開始修鍊的人,在生理上幾乎不會出現有震動感。佛教從來不談論能量,並非是你信佛就沒有能量。道教、印度教、瑜伽術專談能量,也並非你信了這些教就有了能量。佛教是從心理上下手,後者是從生理上下手,區別就在這裡。 當你不注意能量,忘身靜坐,則很快突破能量的受阻及超越能量階層。在能量上下功夫,反而生理的能量不僅開發不出來,而且很難突破能量的阻礙,修了多年還停留在能量上轉來轉去,實為門外漢。 每次開始靜坐時,先用粗狂的呼吸十分鐘,這樣做會使你內在被壓抑的系統、紊亂的系統,統統發泄出來,還給它正常運作規律;同時,使用粗狂的深呼深吸可以直達下丹田,一是可以激活體內能量,二是可以使能量蒸發升華上去,三是可以排出體內的二氧化碳,使體內的細胞激活產生出更多的活力,不會昏沉。在這裡特別要說明,性功能不好的人使用深呼深吸,可以使性功能恢復正常,然而在正常後還繼續過多使用"呼",將會使性功能失去,出家人可以繼續使用,激活的能量越多,轉化的也越多,但就最初的階段,尾閭穴還沒沖開時,能量無法從後面上去,將會從前面漏掉。背後為陰,前面為陽,中間有個穴位叫"會陰穴",古人取的名字太妙了,前面的陽性能量是活的,後面的陰性能量是沉睡的,人的生命能量只使用了一半——陽性的。陰性的根本沒有喚醒,要修道必須把這一半喚醒並用上——陽來會陰,使體內能量釋放到宇宙中去(太複雜了,有機會再講吧)。 佛教徒是比較反對道教徒所講的三階段: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入宇宙。佛教徒果真從修鍊中走出來,才能理解此三階段,否則就是邪見,也不應該斥責。佛教里六通中,為何有一"漏盡通"?漏不除掉,人的獸性不會改變,這股獸性的能量會把人從道裡面拉出來,這股能量被徹底降服才能進入道裡面,才能成為一位超人。這股能量上升了,你想下降也不可能,這股力能量迫使你上升,就象當初一樣,你想上升,這股能量迫使你下降。人的一生幾乎都是被這股能量在轉動,因為人類是由這股能量做成的,要超越這股能量簡直是不可能,然而造化為人類留下了一條路——修鍊。成為人是打開這股能量,成為神就得關閉這股能量。超越這股能量還不是成道,僅是修鍊的開始,僅是為修鍊做準備,是修鍊的資糧。這股能量上升後,有幾點癥狀明顯,須得說明:晝夜六時,頭腦都不會昏沈,切莫誤以為失眠,身體的溫度比常人高數度左右,甚至更高都有可能,小癥狀不計其數。 呼吸與能量至關重要,能量與修行又至關重要,在每一口呼吸中都要覺知得清清楚楚,呼的時候知道呼,吸的時候知道吸,意識與呼吸同時進進出出,覺知隨著呼吸充滿你每一個細胞,每一個細胞都是一個完整的覺知,每一個覺知都是和那個核心同一體——和宇宙的核心同一體——與宇宙的呼吸同一體。能與宇宙的呼吸相吻,你身體的能量也隨之充滿。 平時體內的能量一是消耗於頭腦的思維,二是流向於下面的性之門,根本沒有多餘的能量向上沖。能量的上沖需要一個很大的積累,能量越少越易流向下面的性之門,多則反而不易漏失。能量具有一種整體的互吸性,不動性,少則易動,多則易穩,更易上升。 能量只有兩條路:不往下移動,就會往上移動。能量保存是通過呼吸,喚醒也是通過呼吸,上升還是通過呼吸。呼吸的辦法:深深的呼吸,深深的覺知,呼吸不亂,能量也不亂。這些雖是有為法,但有為法都不能專一,無為法又如何專一呢?《楞嚴經》里講:"心息合一便生神通",呼吸的法門最適合21世紀修,種種壓力使人無法發泄,通過呼吸可以發泄出去。 佛教里傾向於從心態上下手修鍊,道教則傾向於從身體上入手,實際上這兩家都是各執一端。真正的修鍊必須從心態和生理上同時下手,如:一個人心理上並沒有想到淫,但生理上的這股能量迫使你要去發泄,心力不堅的人就易被生理的這股力量拉下來,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呼吸和運動,就可以轉化掉生理的壓抑,進而可以和心力一起流向靈性大道,身心不應該分開修鍊,也無法分開修鍊,心物是一元的。 如何觀?晶晶白雪從未化,無相無名處處有,來來去去皆無痕,大物小物不及它。"它"不出現,就還是老老實實蒲團靜坐,觀的就是它,"它"出現才是修鍊的開始。 如何行?出家人最好要從海底行,你就死了這份凡塵之心吧!只要能行走一步,和尚包你快樂無比,再也不願走回頭路。背後水騰騰,檐頭浪涌涌,空中蘆花搖曳,地上根桿一動不動,宇宙鐘鼓齊奏,人間正是夢香,嫦娥駕著明月,不分晝夜偷偷來幽會。你還願意走回頭路嗎?那個賴蛤蟆不願吃天鵝肉! 如何照?清醒靈明自在行,穩坐蒲團定乾坤。空中偶有鳥飛過,管它西北與南東。敞開你的心扉,清清楚楚地看著它們,不迎不拒,不信不疑不相隨。 如何度?拋棄划槳任船渡,有情何懼未知音。隨緣日月須會過,吾身早在極樂中。 為什麼要空?空的是什麼?頭腦的思維不空掉,不停止,那個"真我"的力量就不會出現,頭腦用得越多,真我的力量越不出現,頭腦不下班,真我就不會上崗,空雜念,空妄想,實際上空的就是頭腦。當頭腦不再作用的時候,真我的力量才出現,才上班。所謂的靈感,也正是頭腦的作用偶爾停止或減慢時,真我的力量出現了,也即上班了,就叫靈感。頭腦的習慣勢力不空,真我永遠不會出現,燒香、拜佛、念咒、結手印都是抑制頭腦的活躍,讓頭腦沉睡,讓真我出現。 頭腦真正的集中思想,並非是在思維,而是空無,惟有處在空無之時,另一面的力量才會出現——真空以後才會產生妙有。真我取代頭腦的作用後,如果沒學會下班而讓頭腦上班——也即長期處在功態中,就是所謂的走火入魔,頭腦沒學會下班,真我沒學會上班——也即還沒入道。陽的力量與陰的力量能夠自如輪流上下班,就是聖人,否則不是凡夫就是瘋子,在道中說佛話、說神話,走出道中就使用頭腦說人話才是正常人。 人體的能量是一個整體的,它流向性之門,就變成性能量,流向頭腦就變成智慧。性之門,只是能量外泄的一個通道,過多地使用眼睛也是消耗人體能量,過多地使用聽力還是消耗人體能量。能量可以用於多方面,例如:當你專心修道時,能量就轉化成修行的能量,當你想做愛時,能量就轉向性之門,成了性能量。如果把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關閉掉,那麼人體的能量唯一可出去的便是"頂輪穴",俗稱囟門。對於最初積聚後的能量,幾乎都是從性之門漏掉,這是因為向上的通道還未沖開,人體的能量習慣性地幾乎都是為性之門服務了。這股能量不激活,修行則免談。激活以後,把握不住,更是免談。能量是中性的,它流向哪一道門,就變成哪一種能量。用於修行,則變成靈性能量。當你把修行的這道門打開後,所有的能量都轉向道之門,哪裡還會有性壓抑呢? 能量是種轉變,你轉不動它,它就要轉你了。道家功裡面所謂的"煉精化氣",實際上就是能量轉化的一種方式,能量隨著心態轉變,最根本的方法還是心態。宇宙之中只有一個能量,地球上的生物使用的是同一個能量,一旦吸收到自己的身體里後,所表現出來的,則是千姿百態,例如:玫瑰所表現出來的能量,則是芬芳,人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表現出——喜、怒、笑、罵、愛、恨、祈禱。下部心法十論:論次第 初修行者,勿急勿燥,不除妄,不求真,但觀現前一念,來從何來,去向何去,久而久之則會發現這一念無所從來也無所從去,乃至這一念本身就是真我的顯現,所謂的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一念妄心能覺即是真心,真妄永遠都是互存的,只需覺與未覺,知與未知也! 要想修行證得果位,必須先依小乘修持的路線,先把四禪八定修完後,有了一定的果位,再出來走大乘的路線。佛時代之所以證果的那麼多,都是先走小乘的路線,老老實實地從禪定入手,有了禪定功夫才不會被境轉,才談得上入紅塵中鍛煉自己的心性,如此才有希望成功。 修行第一步先是關閉感官的作用,視而不見,聽而未聞,食而不知其味,冷暖不知;第二步除掉心智的作用,煩惱與菩提莫分別,佛與魔莫分別,般若與愚痴莫分別;第三步是忘掉財色名利、功名利祿,實際上修行人是最難忘掉功名的,存有想成佛的心,這是最大的功名,最後必須也得把成佛的這一念放棄,才能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 不聽到那種聲音,不見到那種光,你根本不會著迷,你根本不會放下,你根本不會改變心態,聽到那種聲音和見到那種光後,你自然就會念佛、念法、念道…… 靜極以後眼前自然大放光明,此光也即自性之光,與佛光無二,以此常習下去,便和宇宙之光同為一體,升為常寂無相之光,也即與佛道相應。 悟道以後並非就是已了脫生死,這僅是修行的開始,了脫以後,進一步修鍊才達到佛果。悟道——了脫——成佛。 那個無形無像的東西找到後,並非就是功德圓滿,僅是修行的開始。把無形無像修鍊成有形有像,再進一步能脫離肉身,既能單獨存在,又能隨時融入廣袤的本覺之中。 能修的是心,所修的是法門,法門是修不成佛的,能成佛的是心。法門對於初修者來講是需要的,是有法可修,修到一定的程度後,法門就沒有用了,這個時候能夠進入道裡面的是心,而不是法門,法門只能送你進入門口,室內則需要你步行。觀、行、照、度四次第,是可以用法門修,"空無"二次第不是用法門可以修成的,惟有一空再空,一無再無,把法門空掉,連空也要空掉,連無也要無,空到不能空,無到不能無的時候,最後才能打開那個浩瀚的終極的東西,進而合二為一,方可告一段落。 倘若大根基的人,什麼法門也不要,直接上來就修空。一路空下去,一路無下去,也即祖師禪的路線——放下、放下,連放下也要放下,最後本來面目就會出現。可是今天的眾生喜歡修複雜的法門,走複雜的路線,一開始則喜歡有音有光有各種境界,才認為是無上法門,殊不知這正是旁門小道,於大道不相干。如何又是大道呢?心心俱絕見真心,色色空盡見佛色,明鏡打破與汝見,還需觀音伴吾行。 最初的起點就是最後的終點,第一步也就是最後的一步。所謂的步驟和次第,只不過是針對頭腦虛設的。超越了頭腦,人間就是天堂,彼岸就是此岸。雖然我把修行分成六個次第:"觀、行、照、度、空、無",實際上是一念之間就可完成,也即一念之間就可進入三摩地(覺知照見了空無——也即整體——如如不動的本性)。心念的超越沒有時空的限制,十地頓超無難事,不歷僧祇獲法身(從凡夫起步一念之間就可超越十地菩薩,並可獲得佛果),一念之間可超越三界,沒有什麼了不起,每個人都可達成。頓悟和超越不是頭腦的作品,而是心靈的作為,頭腦只會步步走,慢慢來。頭腦死了,靈性才打開,釋佛、耶穌也不在話下,他們也只不過是沒有"頭腦"的人嘛。 體內的精氣神與修行有著很大的關係,然而想成道靠的並非就是精氣神,而是心態的轉變。心態未轉變之前的精氣神不僅不利於修道,反而把你從道中拉下來。修道所講的精氣神,此精非彼精,而是先天的精氣神,並非是後天能生育的精子。心態未轉變,能量往下走,才會產生後天的精子,反之就是先天的精氣神,才有可能成道。順則凡夫,逆則成仙,雖非絕對,並非無理。 大地上的水蒸發於空中變成雲,然後再落下來為雨,如此循環,周而復始,才能生長萬物,人體亦復如是。心態的轉變,也即心靈的升華,人體的能量才有可能往上升,水從來都是往下流,除非當水蒸發後才會上升。雨是怎麼下來的,水是怎麼上升的?樹枝為什麼是往上長?成熟的蘋果為什麼是往下落?很簡單,地心有吸引力,宇宙更有吸引力,現代科學從未說宇宙上面還有吸引力,早在五千年前瑜伽行者不僅發現,而且早已掌握了如何把能量往上提。只有先把能量往上提的旅程完成後,才有使能量往下落的可能。 能量的起始,無先無後,處處皆有,而回歸惟有一條路——上升。人在靜心之中的能量是往上升的(躁動的時候是往下降),上升的能量並非是圓滿,僅是第一步功法,當第一步完成後(也即蘋果成熟),第二步功法往下落才算圓滿。能量往上升時,人體會大病一場,下降時更要大病一場(也即打亂生理的常規),人體的能量——精氣神,本來是往下流的,想盡一切辦法堵截住讓它往上升,腦門脹得鼓鼓的,兩耳轟轟響,上的功夫完成了,還要等待讓它往下降,一升一降,身心兩次大的蛻變,百尺竿頭爬到頂上是本事,能夠安然地下來更需要本事。白光載著你上去,時有嫦娥伴隨,不知不覺蠻好玩,下來的時候,伸手不見五指,黑色的萬丈深淵足以把你嚇得魂飛魄散,好在是修行人把命早已交了出去——交給了天地鬼神諸佛菩薩,當然還由他們送你返回人間。 見到那個東西後自然就想天天修道,沒見到那個東西是生不起真正的想。雖然這個相是假的,還不是真道,但對於初修者來講已有很大的吸引力,不見到相,心裡就不會想。"想"字是由見到相後,心裡才會想。要想把頭腦里的事忘掉,首先要把那個「相」空掉,相不亡,心裡也就不會忘。也不知是不是女人愛說謊話,總之"妄"字下面是個"女"字,也有可能是男人在妄想的時候都是在想女人吧,何故妄字下面要用女字旁呢?還是讀者幫我解答吧!要用心把這幾個字往修行方面聯想,別想到一邊了,中國的漢字都是天上的聖人下凡來造的。男女修到一定的程度後功力怎麼也上不去,這個時候你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妄"字喲!妄字不解決掉,你想達到河住江翻、六根關閉、出神入化,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只能是靜坐妄想,妄想成佛。 神通這種潛力人人都具有,只是頭腦使用得太多,這種潛力才被掩蓋住,只有通過靜心,減少頭腦的工作量,那種沉睡已久的潛力才會蘇醒,進而才能取代頭腦的工作。據我十五年的親身體會和觀察,有許多人修到頭腦已經接近空無的邊緣,又被周圍的親朋道友給罵了出來。那種潛力惟有通過空無的階段才能開發出來,空無是邁入這種潛力唯一的通道,"觀行照度"四個階段頭腦都還很活躍,一旦進入「空無」的階段,頭腦的思維和幻想逐漸消失,對外界的人事物理都不敏感,也就是在這種狀態的時候,周圍的親朋道友都誤以為你是修偏差了,成了白痴,成了傻瓜,而自己在此時也的確感到對周圍的事物麻木了,沒有前段修行那麼敏感。殊不知,這時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對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剛開始割斷啊!用佛教的術語來講,叫做"六根關閉",開始邁入內在的核心,此時的你則是:耳聽塵事心不動,眼見形色內無搖。也就是在這個階段,有許多人都退了道心,誤以為自己修偏差了,實為冤枉老師,實為可惜自己! 許多人剛開始修行,頭腦又清醒、又敏感,那正是妄念有所減輕的表現,平時不修鍊沒發現自己有妄念,一旦靜心才發現自己比平時的妄念更多。平時沒靜心,頭腦猶如一盆渾水,有雜念也不敏感,什麼也顯現不出來,靜心後盆內的水逐漸透明,周圍的一草一木都會體現在水裡,往往總誤以為是妄念多了,實則是妄念少的表現。修行由身體進入頭腦,由頭腦進入心靈,接近心靈的時候頭腦就會退讓,頭腦完全拋棄以後,進入空無裡面,也即接近"定境",通過定境才能將心靈打開,也即內在的潛力,或叫終極的智慧,佛教則叫"根本智",或叫"如來藏"。觀、行、照、度、空、無六次第缺一不可,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神通、所有的潛力,都是真空後的產物,真空以後才產生這些妙有。 修行不能進入空無裡面,達不到忘我,都不夠檔次;進入了空無裡面出不來,也不夠檔次,必須要走進去,再走出來,划上一個圓滿的句號,才算告一段落。 功名利祿不空掉、不放棄就不要入山,眼前的那盞明燈沒有出現就不要閉關,否則眼前一片漆黑坐在那裡幹什麼?果真能放下一些,就能體會到一點兒何謂開悟。下部心法十論:論覺照 大菩薩的境界視日常生活中的萬事萬物皆是修行,羅漢境界唯視盤腿打坐才是修行,離開盤腿心就不能專一,就易被境所轉,若能做到被境轉的時候,心裡明明白白地隨境進去,這就不是被境所轉。 自信還須自知,倘若光有自信不能自知,只會誤人誤己,不為境轉,也只是靈明中的一點覺知而已。 宗教里的一些思想之所以被世人誤解,那是文字和語言上的一些困難造成的。世界上任何一樣東西都需要去努力創造,而在修行的這條路上則恰恰相反,努力和創造都是與道相違背的。道原本就有就在,只需你放鬆,靜下心去觀。觀和放鬆既不是創造也不是努力。明師往往為了讓你了解何謂觀和放鬆,所以才叫去努力,以努力做背景方能顯出觀和放鬆的實質性,這樣一來也誤導了一些信眾,以為修行、以為道是努力和創造出來的。另一些信眾完全接受了"無為和自然",又落在自然外道上了。 道非修,也非不修,修是妄,不修是放縱。佛教使用了「覺照」二字是最準確無誤的,覺是覺知,照是照見,"覺照"二字既非修也非不修,而是時時刻刻的覺照。倘若不理解"覺照"二字,也可把它理解為時時刻刻警覺吧。能時時刻刻警覺自己的所作所為就是修道,就是在道中,警覺不是努力,不是創造,更非是順其自然和無為。警覺也即內在的心靈的照見生起了——生起了"正念"。 學會把你的兩隻眼睛關閉掉,把那隻獨眼打開:"一目了然"。把注意力集中在兩眉之間,閉上雙眼,稍微用一點力往外看。佛像為何都在眉間鑲一顆紅痣呢?那就是暗示人類,還有第三隻眼可以開發出來,思想能夠隨時集中於眉間時,就不要用力了,如同用你的雙眼平時看東西一樣,不要緊也不要松。在這個過程中,頭腦會出現痛,大腦會出現空白,眼神會發獃都是正常現象,久而久之,你的眉間骨和腦門骨都會鼓起來,那是能量衝上來的原因,看上去就像個大皮球,習慣以後,思想自然就會集中於眉間,內心生起一個念頭,眉間這塊熒光屏自然會顯現,猶如電視屏幕,別人的思想和自身的思想都會顯現出來,自己成了觀照者,別人成了被觀照者。這塊屏幕上星星、明月、鬼影時常會出現,那個時候你自然會明白釋佛夜睹明星而悟道之理了。 "空"是一把入道的鑰匙,但它不是道,當不再思考未來,不再回憶過去時,在這兩者的中間有一個空隙,利用這個空,也即前念過去了,後念還未生起來時,把中間這個空擴大延長,通過這個空可以瞥見道的影子,可以嘗到道的滋味。常人總是把過去和未來緊緊地連在一起,不讓中間斷掉,倘若中間沒連上,有一會兒空,就感到無聊,甚至感到恐懼,修道所要找的就是中間的這把鑰匙——空。 念經、拜佛、持咒、結印,都是把頭腦累個半死後,前念過去了,後念還未生,累得也生不起來了,這個中間的空也就出現了,剎那間,「有」又出現了佔據了空,如此一來想入道是非常困難的。"無"中生有,"空"能入道,這是修行的訣竅,是成佛做祖的鑰匙。一旦成了佛、做了祖,才發現入道既不是靠空,也不是靠無,隨處都可入道,猶如剛學騎自行車一樣,往往都是從前面上車,有了熟練的技巧後,前後左右都可上喲!如此一來,你將會知道,最易看清道最易入道靠的就是煩惱和妄念,當煩惱和妄念越強烈的時候,內在的那個核心的"知"越易體現出來,煩惱和妄念不來,那個核心的知也就不易顯現,煩惱和妄念越多,那個知顯現的也就越多。 佛教里講:"不怕妄念起,只怕覺知遲"。起的越多,覺知的也就越多,久而久之,覺知就代替了妄念,妄念就變成了覺知,煩惱即菩提,酒色財氣不礙菩提路,豈不是乎?要想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也即最根本的那個覺知——靠的就是煩惱和妄念。煩惱和妄念猶如學校里的黑板,白字需要黑色的背景才能顯現出來,黑字需要白色的紙張做背景才能顯現出來,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背景和實體的關係,實體需要背景來襯托,背景更需要實體來顯其用,要想見到本來面目,煩惱和妄念是在所必然的。 世界上沒有一樣是無意義的,若有,只能說是你還沒有認識透,就連死亡都是必要的,沒有死亡就不知道生命的可貴,沒有生病,就不知道健康就是神仙。當你把內在的終極打開後,才發現什麼也沒有,真的是無人無我無世界,你當然從未生,也從未死過,你在,你又不存在,一切的一切都是背景,沒有它,你無法認識到終極的空無。 坐禪不要試著去制止妄想,也不要去製造寧靜,妄想來時就看著它來,去時就看著它去,果真一個妄想停止不走,那也是一種定,事實上妄想猶如空中的浮雲,無時無刻都在流動,永遠無法制止。觀照是可以保持,惟有透過觀照才能達成,千萬年的黑暗,照之光一出現,黑暗頃刻消失。 覺知與修道甚為相關,妄念猶如空中的烏雲,一旦覺知升起,再大的烏雲也無關緊要,此需親證,非口頭禪矣。 修行所要找到的也就是這個"能知"的,而不是這個被知的,相反,必須要空掉這個被知的,那個能知的才會出現。父母未生我前,那個能知的是如如不動的,生了以後有動,是那個被知的在動,能知的始終是如如不動的。有名的時候,也是在動的時候,也就是萬物開始的時候。無名的時候,也就是如如不動的時候。修鍊到無可名的時候,沒法再名的時候,也就進入了生命的中心,和那個整體、和那個無名、和那個如來、和那個能融的成為一體——開始了三摩地。 不被色、聲、香、味、觸、法所轉,也正是那個覺知的驚醒,若沒覺知即是被境所轉,日常生活中若能處處保持覺知存在,不被物轉——也即是如來,反之被物所轉——就是凡夫。 佛教里最高的修行方法便是"覺知"一法,戒律也沒什麼好戒的,妄念也無妨修行,佛祖講:"不怕妄念起,只怕覺知遲",若能把覺知二字貫串於生活中不就是修行嗎?生活中無須你改正什麼,只需你能覺知什麼。改正和法門都不能使你成道,惟有藉助覺知才能使你達成。所有的方法無非就是提醒你內在的覺知,覺知就是月亮,方法就是手指,要透過手指去看月亮,但是千萬別崇拜手指(明師),別停留在手指上,要忘掉手指,才能看清月亮。 道原本就有,原本就在,只是沒有發現而已。當你完全放下時,道也就出現在你眼前了。若放不下,就全然地努力也會出現。但就一個剛入門的迷漢來講,開始最好是努力,不要先走放下這條路,否則就成了放縱,或懈怠了。不先經過努力,是不會明白毋須努力的真實含義,不先經過努力,你也不可能徹底放下。沒有先經過愛的人,是不可能理解恨,也不可能會恨的。沒有經過一提,又如何知道提不起呢?又如何能死心塌地地放下呢? 古人用關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方法來尋找"真我"是很有道理的,也是最快的方法。當紛繁複雜的六根有所關閉時,"真我"逐漸地也就出現了,一旦"真我"穩定後,也就不怕六根來喧賓奪主了。閉關的道路就是隔離六根與外界的聯繫,讓"真我"露面。 修行修不到忘我的程度也是沒法進入佛國的大門,進入佛國的大門裡走不出來,也不算圓滿。"忘了吃飯、忘了睡覺,遇到牆壁都不知道拐彎,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些話只能讓今天的眾生看看而已,根本做不到,但要想成功,這又是必然需要的,必然是要經過的階段。 出魂和解脫是截然不同的兩碼事,平常人所講的出魂也只是自己的潛意識出去,根本不是超三界,潛意識也不可能超三界的,充其量也只是離開這個肉身出去玩一玩而已。解脫是指自己的"本來面目",是那個最精細的"東西"超越三界之外。常人所講的靈魂也還是本來面目的外衣,這層外衣對肉體來講又是肉體的靈魂,見到本來面目才算徹底的解脫。 聖者之所以能改變自己的心態是因為見到了自己的本來面目,證得了生生死死的來龍去脈,而並非是僅僅悟到的一些道理。 佛教非宗教,非哲學,更非科學,而是門實踐學,若不能用自己的身心去實踐,什麼也得不到。 捨不得死,換不來生;捨不得假,換不來真。 學佛的精神只管施出,不管收回。 所謂的慈悲,就是犧牲自我,成全別人。 所謂的懺悔,就是停止以前所做的種種罪惡,永不再犯。 倘若你那個"關照者"也即旁觀者還沒出現的話,還是老老實實的行、住、坐、卧猛用功去,即便觀照者出現還不算功德圓滿。 旁觀者和觀照者還是有本質上的區別。先有靜慮產生觀察者——產生旁觀者——升華為觀照者——照空一切煩惱、無明、乃至菩提與智慧——最後能觀的與被觀的全部融為一體,徹底消失。觀——行——照——度——空——無,六次第缺一不可。 旁觀者,說明你已把那個"東西"修出來了,但還不會運用它,它僅是一個旁觀者,而不是一個參與者,還沒有發揮它的"照見"作用。它的使命便是照見宇宙萬事萬物的本質,由此岸渡到彼岸,最終彼此都消失在廣袤的本覺之中,成為一個如如不動的整體。 一旦那個觀照者取代了頭腦後,你將成為整個觀照者,但你也不會感覺自己成了觀照者。倘若在自己的心態上還有個觀照者存在,這說明你還沒有完全徹底變為觀照者,真正的觀照者乃是不觀而自觀,永恆的自觀,萬事萬物來到你面前,猶如來到一面鏡子前一樣,你的整個存在完全成了一面鏡子。 觀、行、照、度、空、無,是所有宗教,是所有法門唯一的一條解脫之道,超越三界靠的就是這個"照"之光。照是功夫、是境界、是現象,並非是空無,但最終是以空無的形式消失。若還有照之光存在,還不算究竟。 不要構建任何抵觸的思想。當每一個念頭來時,要用心靜靜地觀看這個念頭,觀它如何變來變去,讓它自然起伏,你只需做一個旁觀者就行了。久而久之,這隻猿猴般的野馬不再蹦跳,不再狂奔,不再和旁觀者對抗,會融入旁觀者一體。那時你才看到,我就是我,而不是有另外一個我跟我鬥來鬥去。 觀照者出現後,所有狂心當下熄滅,永遠處在滿足和喜悅中,每一個作為皆是處在禪定中。 保持觀照存在就以為是在修行上大功告成,實為 門外漢。觀照者出現也只不過是修行的開始而已。觀照者還沒出現,還在觀察,這說明還未入門。有觀察方能出現觀照者。當你在睡覺或是在靜坐時,會出現第二者看著你在睡覺在靜坐;再仔細一看,還有個第三者正在看著第二者。但第三者是不會和第一者交往的,它所交往的對象,只是第二者。第一者是身體,第二者是頭腦,第三者是心靈。能夠修出觀察者(第二者)當今世界上也是少之又少。 修行技巧,先要把觀察者(第二者)修出來,一路行下去,很快就會出現照見者(第三者),快則三天,慢則三年。切莫把觀察者誤以為觀照者。常人連觀察都不能集中,又如何能出現第三者——照見呢? 聞、思、修、悟、證、得,六次第缺一不可,開悟後,正是修行的開始,開悟的人已經看見眼前的那盞明燈,在以後修行的過程中再也不會走錯路了。真正的悟道,談何容易?釋迦佛為什幺還苦修十五年呢?中國的初祖達摩到六祖惠能一生都是禪床靜坐,也不躺下睡覺呢。佛法是分理入和行入,現在一些人,連基本的理入還沒透徹,就自稱開悟了,也許現代的"開誤"就是這樣吧。 有能觀的出現,還有所照的存在,怎麼能說算是究竟呢?要達到能所雙忘,空有不存,中也不立,才算真無我,方為真究竟。 中脈通並非就是成道了,充其量也只是修行的開始,此時猶如種子發芽,胎兒分娩,至於開花結果,長大成人,還早得很呢!也許還會出現焦芽敗種或夭折,整個過程都需過來人指導才能修行。 整個宗教的理論都是修行人修證後的言行記錄,是實踐後的結果,是前人摸索出來的經驗之談。自古都由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又是證明理論的對錯與否之說。 常人是由神降為光,光降為氣,氣降為精,有精就有壓抑,就放射;修鍊的人則反其道而行之,把精變為熱量化為氣,由氣再提煉為神光,散發出來和宇宙融入一體,還"我"本來面目——一團光,修到最後連這團光也不出現了,才達到如來的等級,無形無相如來如去。下部心法十論:論心境 諸佛從心得解脫,心若解脫萬事達。 千般萬種心是種,是種也須心去種。 種到自性能起用,方知本來無需種。 上乘大法既無成規,也無次第,一悟永悟,一證到底,猶如:一月普現千江水,千江水月一月攝。 在禪者的眼裡只有當下,只有此時此刻,從不把希望寄託於來世,當下的那一頓悟就是終極,是沒有次第的,此岸就是彼岸,"一"就是一切,剎那間就是永恆。修禪是最單調的,也是最無聊的,惟有透過無聊才能達成終極,無聊可以殺掉一切妄想,迸發出一切智慧,智慧是在無聊中產生的,無聊具有無比強大的滲透力,無聊可以透頂,無聊可以成佛,無聊可以看透人生。 "非法非非法":非法,是沒有法,沒有因果;非非法,並不是沒有法,沒有因果,而是沒有固定的法,固定的因果。法與果,無實無虛,非真非假,皆以你的心態、你的行為而定。 那個無形無像的真我不是能追求來的,越是追求,它越不顯現。猶如水中的月,急於撈取,反而更看不見,若能停下來靜觀,它也就凝聚在眼前了,成為一個"真實"的體。 空可空,非真空, 真空不空,是真空; 色可色,非真色, 真色是無色, 無色是真色。 《華嚴經》上講: 水清月現,月本非來, 雲遮月隱,月亦非去。 心清見佛,非是佛來, 心垢不見,亦非佛去, 猶如:千江有水千江月,一月普現千江水,千江水月一月攝。 煩惱本空,妄念本無,一切的一切皆是真心的顯現,何故會有妄念和煩惱之說呢?皆因不了解真心的顯現,故立妄念與煩惱相助,幫你認識真心。要認識佛,必須依靠魔力。 心生即種種法生,心滅即種種法滅, 法生也即心生,法滅也即心滅, 心不離法,法不離心, 心若離法,心即無體, 法若離心,法自無生, 心不自心,因境而顯, 境不自境,由心生境, 境外無心,心外無境; 即境是心,即心是境, 心境是一,亦不是二, 處處是境,境境皆心。 那個觀照者、覺知者並非就是真我,但也不離真我,真我也無我,只是方便假名曰我,了知我後,處處皆是我,處處又無我,自家那潭水清凈後隨時可見到明月(真我)。 沒有妄念,沒有分別心,又如何參禪呢?真心是如如不動的,能參的,靠的就是妄念和分別心。有正知正見,何懼妄念乎? 萬物放下,處在三摩地中,並非就是空洞洞的感覺,炳炳虛空中雖然無一物,但超越頭腦以外的那點覺知還是存在,當外面傳來事物時,這個"空"中立即生起妙用,與事物相應,用之即有、舍之即無,找不到也丟不掉,空有相應,周流六虛,隱現無常,鬼神莫測矣。 "心"是創造一切事物的種子,未來的世界和涅槃之果皆是由現在的心造成的,修行只要把那個能生的心消滅就行了。有現在的心方可延續成未來的果,沒有現在的心,也就沒有未來的果。現在的心為因,不在現量境上起分別作用,那麼未來的果也就無處依它生起。 心為廣收採集業力的先鋒,搜集來後,淺則藏在第六意識里,深則藏在阿賴耶識里,帶到來世受用。能藏和所藏的不轉化掉,縱經百劫還受果報的牽引。 分別心沒了才能打開那個浩瀚的、終極的東西。在佛經上名為"如來藏",小乘果位,如聲聞乘果位、小果羅漢都是了分段生死,沒有從根本性的藏識上轉變,也即所藏的沒有轉變,所以根本性的生死並沒有了脫,只是把現在的能藏的心消滅了,就誤以為涅槃,但以前的所藏還沒轉化,暫時因緣不成熟,過去世所藏的不能顯現,就敢說大話,我業已消,我果已圓,再也不受牽連,一旦遇到很深的因緣,那麼無始以來所藏的種子還會萌發,也即所謂的因緣成熟了。修行的關鍵就是要把那個能藏的心轉化掉。 一個真正的超越的人不應該落在空上、有上、斷上、常上、天堂上、地獄上、男上、女上、罪上、福上,超越的人是沒有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所有的這一切是因為有現在的這個分別心存在才會有這些現象。能修的是現在的這顆心,所修的也還是現在的這顆心,禪定最高的境界也就是遠離"能、所"二心,無能修之心,也無所修之果,若能如是,也即超越了現在的這顆心,成就了如來的大智,各種習氣已斷,真妄皆離,終日處在三摩地中,宇宙中的山河大地皆是你自性中的顯現,都是你自性的投影,也是你的神力所變。 拋棄軀殼以後獨立存在的那個形而上的本體,也就是佛菩薩所共證的。形而上的本體俱足萬法,它不需要緣起,它無形但有相,它無依也無靠,它不增也不減,它沒有智慧也沒有愚痴,它是先天性的就有,諸法都滅它不滅,它不需要精氣神來修鍊,精氣神還是來自它裡面,念經、拜佛、觀想、結手印、打通氣脈都與它不相干。 當你越是想超越它,那麼這個"它"越是存在,撒手逍遙不管它,便會自然消失。接受就是一種超越,對抗它,就是承認它存在,反而導致自己停止不前,接受是種成長、成熟的最快的法門,接受只會打開內在的那個無限的空間,絕對不會阻礙進入空無裡面。世間、出世間這兩條路本來是沒有界限的,都是由頭腦創造的,因為頭腦害怕無限的空間,不敢進入那個浩瀚的空無裡面,這也就是人為什麼一生下來總想抓個東西來依靠,人最害怕的不是背後,而是內在的那個知,因為這個知從未把那個浩瀚的、終極的未知打開過,沒有見到過那個無限的空無,所以在臨終時也就難免害怕那個未知了。 "未知"在佛門裡的術語叫做"如來藏",意為究竟的東西都在這裡面。接受則意味著在往裡面深入,發展裡面的空間,剝去了外在的枷鎖和面具。人之所以活得累,是不敢解除自身的枷鎖,認為面具戴得越多越安全、越輕鬆,甚至晚上睡覺也套上面具,清晨起來又怎麼可能休息得好呢?從今天開始學會敞開並接受周圍的一切,看看周圍的人事物理又奈你何! 人的煩惱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由分別而來的,許多事情本身並沒有善惡美醜之分,但由於人性天生喜歡把一件事情分開來看並加以區別,如是善惡是非美醜都出現了。天地間出現的一切是一種存在,它本身並沒有自身的屬性,你儘管去體會、去受用,但不要給它戴上對錯善惡的帽子,一有分別就是造業的起因。執著一個天堂,必然承認一個地獄;執著一個善,必然成就一個惡;執著一個君子,必然造就一個小人;錯就錯在不該去分別,分別就是執著,執著就會收集業障。 釋佛以法輪作為佛教的象徵是有深刻的超然的含義。輪子是圍繞中軸在轉動,整個輪子都在轉動,惟有中間的核心是如如不動的,外圍是無常的,因果是輪迴的,器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的,時刻也都在變動,這個無常是在圍繞著那個恆常不動的核心在變,也即是在受那個核心中的如如不動者的控制。動者離不開不動者。不動制動,不變應萬變,輪子縱有日行萬里的本事,離開了我這個如如不動的中軸則搞不成事,成了廢物。 生死輪轉,六道輪迴,都是指的核心以外的輪子,倘若通過修鍊進入那個如如不動的核心,哪裡還會有生死輪迴一說呢?眾生最內在的本質都是和那個如如不動的中軸是一體的,外圍的生死輪迴從未進入,也不能夠進入內在的核心——無常中的核心——如如不動者(中軸)。另一面則意味著,歷史在重複、人類在重複、因果在重複、重複在重複,惟有這個中心點始終沒有重複。 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宇宙,能夠和人溝通就是和宇宙溝通。人儘管只是宇宙的一滴,但這一滴具備了宇宙所有的屬性和特徵。人體隨著四季變化,四季隨著宇宙變化,宇宙又是隨著人的心態在變化。宇宙的成、住、壞、空都是由人類來決定。 一間黑暗的屋子有一千年都是處在無明之中,只要是把燈光打開,千年的黑暗,剎那間消失,僅此剎那間,就能看清屋內所有的家當。哪怕只是一個瞥見就能使整個人生蛻變,所有的一切原本都在,從未丟失,還找什麼呢? 宇宙的存在是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中只有"一" 裡面沒有好也沒有壞,沒有生也沒有滅,得到這個一之後,你想好,這個力量就變成好的力量;你想壞,這個力量就變成壞的力量,這個一的力量隨著心念的改變而改變。 信仰宗教,首先必須了解宗教,不了解,又如何信呢?未解而信,即是迷信。佛教固然說是有天堂,然而真正重視的還是即生天堂,非死後天堂。天堂地獄,皆為凈土。真修行人,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是死後解脫,而是在活著的時候就解脫,不是用於死後,而是用於生前。 凡是對生活充滿熱愛的人,都非常愛美,也都非常愛交朋友,這種人猶如一朵鮮花,隨時都在散發出芬芳。 真正的慈悲並非說說而已,要表現在行為上,沒有行為的慈悲不是真正的慈悲。沒有真正的大悲心生起,是修不成正等正覺的,即便是修出來一點功夫,也會進入魔道坑害民眾。 每一個眾生都是宇宙的靈魂,都是在替宇宙講話,替宇宙行道,符合人道思想便符合天道思想,更符合宇宙的規律。 何謂學佛?愛人如愛己,才是學佛的行為,沒有大悲心想學佛,想成佛那是不可能的。一個信教的人,首先必須愛國、愛家、愛你周圍的人;沒有行動的慈悲,不是真正的慈悲;欲修天道,先修人道,人道修完美了,天道自然成。 沒有大悲心的人永遠無法了解對方,他是永遠封閉自己的,甚至連他自己也不了解,這種人臨終時,輕則成為孤魂野鬼,重則成為石頭。大悲心是和諸佛菩薩溝通的唯一通道,大悲心的前面是以愛作為引子,沒有愛心就沒有大悲心,沒有大悲心就無法大徹大悟,修行要心存眾生,志在天下,忘我地去修,去煉,去愛眾生。 佛教里的慈悲本身就是愛的轉變,人生如果沒有愛也就失去了做人的意義,也就不會活下去,但是這個愛必須是自發性的才有意義,努力來的愛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義。人的一生始終是有愛伴隨著,夫婦之間的愛、子女之間的愛、事業之間的愛 ……。如果一個人說生活沒有意義,那麼我敢肯定他一定沒有愛心存在,一定缺乏愛,一定渴望愛。愛是成長的需要,更是修行的需要。 愛不是佛,愛只是邁入佛的一個門檻,超越了這個門檻才能見到佛,才能成為佛。 愛有什麼不好的?愛就是聖人的品質,愛就是聖人的化身。渴望愛就是渴望聖人,只有聖人才會愛, 有聖人才敢給予愛。愛是唯一值得歌頌的。沒有愛就沒有生命,沒有愛就沒有幸福,沒有愛就沒有太平 …… 萬行既不是理想主義者,也不是現實主義者,而是真實主義者。 一個開悟的聖人喜歡獨來獨往,在凡夫看來是這樣。其實在聖人心中什麼都已具備,是與萬物同在同行:既是絕對的個體,又是絕對的同體;她了解凡夫,凡夫不了解她;她與凡夫同體,可是凡夫不是與她同體。 一個開悟者的思想是不能用世俗的思想來衡量的。在開悟者的眼裡,生也沒生,死也沒死,愛也不是愛,恨也不是恨,成功也不是成功,失敗也不是失敗,因為開悟的人已經超越所有的概念,連悟也未覺得自己悟,其心態已徹底和本覺成為一體了。 對於頭腦來講,一切都是新鮮的,都是第一次嘗試,對真我來講,所有的一切早已體驗過。怕死的是我們的頭腦,真我從來不怕死,也從未死過。 生,是你的頭腦在生,死是你的頭腦在死,本我是永遠不生不死的,必須要超越頭腦的思維及種種概念,才夠得上修行的檔次。 空掉你的頭腦,道也就出現了,否則道也被你那複雜的頭腦給擠掉了。不要用你的頭腦來衡量道,空掉你的頭腦,才能認識道。 古人所講的不睡覺,並非是身體不睡覺,而是那個超意識的觀照者。身體有生有滅,有年輕有衰老,有動有靜;觀照者沒有這些現象,它從來不需要休息,它永遠不會枯竭,永遠充沛,永遠年輕。 達到觀照的最高境界,就是無我,無我也就是把自己融入萬物之中的最後結局;觀照不是獨立,而是整體,而是空無,有觀者和被觀者存在,還不算到家。 如果你報著有所求的心來做一切,那麼你的智慧、你的財富、你的愛心,將再也不會湧現出來,進而也會幹枯。 你越怕的事情,越應該去做,只有這樣,才能突破它,逃避和隱藏都不是辦法。 宋朝的永明禪師曰:"信而不解增長無明,解而不信增長邪見"。不要執著任何事情,要超越所有的概念,如:愛與恨、勝利與失敗、貧窮與富貴、生與死、痛苦與安樂等等 ……。這些都是虛妄不實的,要用那個觀照者觀這些"附屬品",觀照者的附屬品。 用眼為看,用心為觀,能觀的是心,所觀的是貧窮富貴,喜怒哀樂,也即種種幻象。既有相也就不真實,那個觀照者是無相為相,無名為名的。 定中的相,是以無相為相,不是眼見,而是智知,真見無所不見,也無所見。 迷時有三界,悟時一念超,六道輪迴當下空。 真空並非什麼也不想,空還是一種有的境界,空和無是兩種不同的絕對境界。 能在物質上解脫的人才能在精神上有更高的超脫,懂得生活的人,不會因追求物質而失去自身的自由。 知識和語言根本不足以用來論道,必須超越知識和語言的領域,才能進入道裡面去。 肉體對修行人的影響那麼大,根本原因還是慾望在影響肉體,進而才影響修行人的心情。一個凡夫的慾望永遠也不會滿足,只有通過修鍊把自己的等級提升後慾望才會消失,因為在靈性上沒有提升,沒有得道,所以在物質上才會拚命追求。當學會拋棄頭腦的幻想後,物質也就無奈何你了,靈性也開始上升了。 修到最後就是心靈的超脫,高高興興地生活,安安心心地工作。倘若你現在能超脫也就無須再修什麼了,在修行本身說明還沒超脫嘛。超脫的人甚至連自己信仰某種宗教的心態也不存在,也沒感覺到自己信仰宗教,也毋需信仰某種宗教,信教的目的,歸根結底還是想超脫嘛!下部心法十論:論奧秘 你我乃是宇宙的靈魂,乃是宇宙的代表! 見聞覺知與本體既是同體又非同體,本體者,無體為體,無形無象,見聞覺知乃是本體的用,由用可知本體,但又不能眼見本體,只能用靈明中的那點覺知,覺到本體。 一切事物皆是從本體中流露出來的,所有的現象皆是本體的顯現,本體顯也未顯,依因緣而生,生即不生,緣即是生,生即是緣。 若求佛,須見性,性即是佛,性即是心,心即是佛,性同諸佛心,心性一體不二。 自性猶如虛空,無形無像,但又能生起妙有,生也無生,它是借人的見聞覺知來顯其自身的妙用, 用也無用,只是感而遂通,隨機應物,用之則有,過後則無。 下無大地上無天,水無波浪火無煙,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搖,仁者能道來是個什麼? 本來面目無所不在,並非只在身體裡面。當我執消失以後,周圍的一切都是本來面目,山河大地皆是如來。 不把身體忘掉,真我就不會出現,人們常說的「我」、我,指的都是身體,正是因為太執著身體的這個假我,才把那個真我給遺忘了。事實上真我什麼都有可能成為,成為什麼他都不怕,都不會改變他,喜怒哀樂不是真我,但也不離真我,猶如水不是冰,然而冰即是水,又非是水,離開了水也無冰可言。真我是一種存在,是一種知覺,是一種照見,沒有真我,身體也就成了廢物,真我是能知,身體是被知,真我是駕駛員,身體是部車子。 身體是修行最大的障礙,一直到證果的時候才能徹底轉變身體,在心態上一開始就得轉變,心態上轉變不過來,根本談不上是修道。 化身並非是靠意念化出來的,高層次里既不用氣,也不用意念,乃是妄念熄滅後,真心所顯現的用,也即真空後的妙有,是前八識轉識成智後的妙用。大抵來說,祖師禪多數是把法身見到後就告一段落了,如來禪則是三身俱足才為圓滿。說句笑話,不想當教主就沒有必要修化身,證個法身佛就算解脫啦。 佛法並非只是經書中的這一點點,三藏十二部連佛法的十分之一也沒說到,僅是佛法的初級階段,那個不是東西的東西千比喻、萬比喻也無法用語言完全把它比喻出來,世間上的語言始終是比喻它,但絕對不是它,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以後,還離它有十萬八千里。釋佛能夠達到源頭,並非是靠肉體達到的,而是處在三摩地中的那個真我達到的。 宇宙中有無數個空間,每一個空間都有眾生,並各自依不同的方式在生存。欲界的眾生是有肉質之身,色界的眾生是以光的形象為身體,無色界的眾生連光體也沒有,住在深妙的禪定之中,以心識的方式交流,彼此念頭一動即可溝通。整個宇宙對無色界的眾生來講是沒有距離,宇宙只在心識之中,欲界天的眾生性交是以肉體來交,色界天是以光體,無色界是以神識,動個念頭性交完畢。 入定並非是什麼也不知道,真定者猶如一潭清水,一輪明月映在水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知道的定早已落在外道的定上了,無記定和斷滅定入上一百年也不會開悟,如枯木頑石沒有兩樣,真定乃是:沒有分別不作意,無依無靠同一體。 雖然傳統佛教從不明講人體能量與修道的關係,但嚴守佛教戒律也就自然包含了這股能量。在六通中,有一通便是漏盡通,此漏盡不僅暗指生理上證得無漏,也指證得三界的無漏;此漏不止,要想明心見性,超越三界,那是妄談。在《楞嚴經》中把能量暗喻為菩提種子,"漏失菩提種修諸善法是為魔孽"。在人體下部則為精能量,在中部為氣能量,上部為光能量。生命來自生命力,生命力又來自生命質,這個"質"就是光,就是菩提種子,它潛藏在人體脊椎最下部,順則凡夫,逆則成仙。生我之門死我戶,幾個醒來幾個悟,倘若把這股能量喚醒,而且還能使它逆流,那麼開悟就有了希望,喚醒以後降服不了它,還是大凡夫一個。人體本來沒有精子的,只有能量和元氣,只因有了慾望後,才在元氣的基礎上淪落為精子,一旦成為精子就要放射。所謂的把能量修鍊上去,是指的元氣,而不是精子,精子是化不掉的,只有漏掉,若認為成佛靠的就是它,那也是邪見,它僅是修行的助道品。 有許多人不願往生佛國,還願來人間做人享受人間生活,這也是件好事。倘若臨終時的中陰身(脫離現在的這個肉身,還沒有進入另外一個身體中的這個中間的身體就叫做中陰身,通常是一團光,活人出去叫神識,死後為中陰身)能做主,天上人間由你選擇,若不能做主就會隨著業力去投胎,而不是由自己的定力或念力去投胎。中陰身在生前就必須能識別何謂人道的標誌,中陰身是可以看見周圍的事物,畜生道和佛道的標誌,人道的標準是黃色,畜生道是藍色,地獄為黑色,佛道為黃白色,也即金色之光,或極亮之色。途中的形形色色極為複雜,最好是有明師的接引才為上策,若明師不在或沒有的情況下,一心念佛的名號,或明師的名號,都能使中陰身與高境界相應,絕不會墮落。 神和佛並不是不存在,但你必須通過深入內在去才能找到它,當你進入了內在核心,找到了源頭,你將會發現,你就是神和佛,神和佛與你無二無別,你和佛並非是有兩個個體組成,乃至整個宇宙和佛和你都是一體的,除了你以外再沒有其它的東西,然而你也是"無我"的,在你裡面不會看到自己的個體存在,只是有種存在——整體的存在。整體是種空無,空無也是種存在,是種無上的力量的存在。達成這一切,必須放棄外界的追求,才能深入到源頭,見到本來面目。 實際上正是因為你無法深入內在修鍊,才會修鍊外面——修氣修脈修明點。或許有一天你找遍了外面,進入一個極端,也會回頭往內找。佛教里講:"返觀觀自性,返聞聞自性"。向內觀到一個極端,也是流向外觀,內外本是一體,猶如一枚硬幣的兩個面。處在紛雜的紅塵里,頭腦裝得滿滿的,本來就快"爆炸"了,所以古來先師們總主張放棄外界紛雜的事物再往內尋找。果真有定力的人就是在十字街口修鍊也會成功。紛雜的外境干擾不了你以後,那個如如不動的東西才會出現,或是在山洞中把那個如如不動的東西修出來後,再到十字街口遊戲人間也行。 無始以來的本來面目既不在內也不在外,無處不在,無處不有,正是因為處處都在,所以人們才把本來面目忘記了。金錢很少,所以人們會時時記得它,少的東西才能讓人記得它的存在,人才會被它轉動。佛性是久有的東西,它一直都在,而且是真實的東西,從不會消失,太久的東西讓人沒有新鮮感,天長地久以後,自然就把佛性忘記了。金錢可以天天獲得,而且必須天天保護,否則就會消失,因為金錢是不究竟的東西,會來來去去,對於頭腦來講,來來去去的東西更適合它。佛性對於釋佛來講不多一點,對於乞丐來講也不少一點,不多不少的東西,誰還會追求它呢?金錢則恰恰相反,富人有,窮人則無,金錢會產生比較,佛性無需比較,人人平等。金錢是無窮的,是沒有限制的,凡是追求金錢的,其痛苦也是無窮無限的。大而言之,物質是無窮的,追求物質,那麼痛苦也是無窮的。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把神說成是至高無上的,是獨一無二的,把人比喻成奴隸,人應當對神百依百順,否則神就會降下滅頂之災。惟有佛教還給了人類真正的尊嚴,不僅如此,而且包括了飛潛動植的尊嚴,釋佛講:"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人人都可成佛,人人本是佛,六道眾生皆有佛性,而且都是平等的佛性,我所能夠達成的,眾生都可達成,眾生之所以現在未能成佛,是因為妄想和執著"。惟有佛教才是以人類為中心,惟有釋佛最愛人類,其餘的宗教從未說人人都可成神,只有說惟有聽神的話才能進入神堂,而且人都比神低一等。 不管你怎麼做都在使用同一個能量,愛和恨是同一個能量,上天堂和下地獄也是同一個能量,高興和憤怒還是同一個能量,體內只有一個能量,可以千變萬化,可以用於萬事萬物。內在的能量是一個統一體。愛的時候一定帶有恨的能量,否則你無法深入愛,要麼你是虛假的愛,愛有多深,恨也有多深,恨可以衡量出你對配偶愛的程度。真實的愛,一定有真實的恨,真實的恨來自於自身的經歷,而不是道聽途說。 體內的能量往往很少從正面全然地表現出來,而在反面的時候將會更好地全然地表現出來。靜心可以成佛,手裡拿著屠刀也一樣成佛,因為它們來自同一個能量,也就是為什麼說成道的人象個小孩子一樣,惟有小孩子的能量才是全然的,說哭就哭,說尿就尿,全然的能量用於一處,可以成就一切。記住:成佛是屬於小孩子的專利。 為什麼說"道"不是修出來的?它原本是現成的,所謂的努力也是針對頭腦而已。當頭腦轉變後,道也就自然顯現。頭腦的轉變需要一些方法,靜心是指向頭腦,頭腦需要寧靜,所有的方法也都是種設計,是種手段。要進入道之前是需要努力一些,對頭腦而言是需要的。道的本身是現成的,只等你去享用,它一直都在廚房等候你,要到達廚房,進入廚房內,有那麼一點點距離,需你努力走進去。有修指的是外面的距離,無需修指的是內在現成的東西。往往初修的人不知如何放鬆和放下,因此上師才會叫你去努力修行,猛用功。上師知道,努力對道的本身是沒有用的,然而進入道內又需要這麼一個設計——努力。用功達到頂點,山窮水盡,無力承受,即將崩潰時,身心突然間會有個逆轉的急流——進入生命的另一面——放鬆和放下。在這一剎那間,完全可以瞥見佛性,進而走進去。也即古人所講的:從有為進入無為。倘若一個人不知道如何停下來,那麼上師會告訴他——拚命地猛跑!有跑就意味著有停止。 成功與失敗僅是剎那間的閃爍,不要因外表的東西而影響內在的靈性,要把那個知者和被知者,照者和被照者全部修到消失掉,整個內外猶如一張明鏡,外表的事物象圖像一樣都會清清楚楚地映在鏡子里,來就讓它來,去就讓它去,來者是什麼,鏡子裡面便是什麼,自己不要有固定成見,自己要變成空無,要變成無我。既是成了無我,還怕萬物來困擾我嗎? 不要責怪周圍的環境,不要拋棄周圍的環境,記住:周圍的一切都是助你成功的,周圍的一切都是為你所用,而不應該變成你被外物所轉,之所以缺乏定力被物所轉,那是因為內心的佔有慾還沒消失,拋棄了我執,成了無我,歌舞廳里也能來去無掛,無我的人就是聖人,是和諸佛菩薩同一體。 詩的境界已接近了宗教的外圍,但始終未進入宗教的核心裏面。詩的外圍是非邏輯的,是超越頭腦的,但詩的核心還是屬於邏輯範圍,還未突破邏輯。宗教的外圍是邏輯的,是科學的,但宗教核心不屬於邏輯。邏輯是可以想像,宗教的核心不是想出來的。詩的外圍不是想出來的,更不是做出來的,能做出來的詩算不上好詩,詩的核心又是頭腦的產品——想像出來的。 宗教的核心之所以無法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那是因為核心部分不是屬於頭腦的部分,凡是頭腦的產品都能用頭腦表達出來,核心必須是以核心的語言才能表達出來。因此在佛經上有一百多個名詞都是指的那個核心——真如、本性、實相般若、本來面目…… 縱然如此表達得還是不夠準確,只能說是接近它,相似它,可謂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正是因為科學、哲學、詩詞、宗教它們有共同之處,又有非同之處,所以互相排斥,又互相吸收,在某些階層它們似是而非,某些階層又似非而是。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都是這樣:是是非非、好好壞壞、男男女女、正正邪邪永遠在一起,永遠互相襯托增強對方,使對方更好地顯現出來。 超越二字對頭腦來講是困難的,必須冒很大的危險才能超越頭腦的某項概念。生活是從一個未知進入另外一個未知,頭腦對於未知總是既嚮往又恐懼,未知是由頭腦築成的圍牆,最終還是由頭腦超越圍牆,人的一生就是這樣, 築了又毀,毀了又築 ……。 能離開身體中的那個無形無相的東西,並非就是無影無蹤,它來去自由,變化莫測,它不是本體,僅是本體的用。修來修去,覺來覺去,也就是玩的那個「用「,能把"用"修好則無事不辦。 萬行所到之處,就是正法,就是天堂。天堂、地獄、正法、末法,皆是你一心所造。 天地未生之前,聖人在道裡面;天地已生之後,道在聖人裡面。 日月因它而發光,時空因它有活力,仁者能道來是個什麼? 聞聲悟道,見色明心,仁者會否? 眼前月出,晝夜難分,空中仙樂,虛空粉碎,仁者見乎? 真正的愛,真正的道,真正的法門都是無法用語言描繪的。語言已是"實相"的第三層投影了,真進入道和愛裡面語言不足以形容,只能感受到是一個整體的存在,是一個如如不動的存在。 大乘佛法的最高境界,就是"無住,無舍"。 佛性不需要成長,本來就是圓滿的,裡面什麼智慧都有。 佛和上帝並非是個東西,或某種個體,乃是宇宙中存在的最高力量的代表。這種力量到來誰也無法抗拒,因緣的合和能使這股力量產生巨大的效應。宇宙中的萬事萬物既非主宰也非自然,乃是這股力量因緣合和的產物。這股力量到來可成事、可壞事。開悟的明師都得到這股力量,所以說明師是佛、是上帝都可以。凡夫俗子沒得到這股力量,並不能說他失去了這股力量,只能說他沒有掌握這股力量。這股力量是種存在,無處不在。六道眾生皆有這股力量,都可以開發出來,都可以成佛,成上帝。 宇宙萬有隻有一個根源,哲學上稱本體,佛學上稱如來,宗教稱靈魂。 佛者,乃是覺悟的眾生,只不過是弄明白了生命的本質和宇宙的起源罷了。 宇宙萬有的生命和事物,既無主宰,也非自然,乃是因緣合和。 所謂的涅槃,就是把生命的本質回歸到本位上,還給它本來的面目,例如把冰融化為水。 死亡只是自身的這一光團和宇宙的這一大型整體光團融入一體。生命並不是以死亡作為結束,死亡僅是另一階段的開始。 三摩地是種最深沉、最喜悅,一心能於萬境(萬物同一體)而都又不散亂的境界。 處在三摩地中就是種死亡(指的是頭腦)的體驗,這種死亡並非痛苦,而是種喜悅的死亡的體驗。 佛門裡講"三界唯心",這是真實的。有許多境界,許多事情都是唯心想像出來的。想像本身就是種創造力,本身是種潛在力。沒有這種力量存在,又怎麼可能想像呢?有許多癌症患者,醫院裡判了死刑,通過吃齋、念佛、靜坐,結果癌症好了,這不就是心力的作用嗎? 真正和佛溝通,就是和你周圍的人溝通罷了。實際上沒有一個眾生是獨立存在的,都是息息相關的。 無論你是信,還是不信,是修,還是不修,事實上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和宇宙相連的,是息息相關的,是和宇宙一體的。宇宙原本是"一",是一個整體,你的心念搖動一下,整個宇宙都在搖動,只是你未覺察到而已。 肉體只不過是不滅的"真我"的工具罷了,肉體和真我中間還有一個身體,既不是氣體,也不是光體,又類似光體,還是傳統佛教起的名字好:"報身"(肉體),化身(中間類似的氣體),法身(真我,也即本體)。 常人所見到的多數是中間的"氣體"身,根本沒 有進入本體之中,法身不解決掉,功夫不算圓滿。煉精化氣所充實的也只是中間這個"氣體"身,這個"法身"根本不是精氣神所能充實的,它原本就是現成的,亘古迄今永遠是圓滿現成的,無須假修。 "真我"無形無相,並非無影無蹤,更不是不可觀到它,欲觀到它,靠的就是煩惱和妄念,沒有強烈的煩惱和妄念,是無法觀到真我的。欲見到風的形象,必須讓空氣流動,狂風大作,飛沙走石,樹搖枝擺,這時你才見到風的形象,風就是以這種形式讓你見到它的。當你藉助煩惱見到真我後,才豁然明了,煩惱妄念原本就是菩提,原本就是真我,煩惱除盡菩提也無。 佛魔一念之差,一紙之隔,其實也沒有差,也沒有隔,只是兩者出現的形式不同而已。為了理解何謂佛的力量,唯一最快的捷徑,就是藉助魔的力量出現,因為人類往往更會從反的一面理解到真理。用力對抗魔,就是把佛的力量給分散開了。往往在修行時,總是抱有一個佛的形象在等待,一旦出現不符合自己想像中的境界時,如是就視為眼前所發生的都是魔境。只要空心靜坐,一無所求,眼前出現的一切,也無所謂魔,也無所謂佛,它只是種存在的力量罷了。 真理永遠是自相矛盾的,因為真理是前後左右兼顧的,它裡面什麼都具備才算真理。煩惱與菩提共存,佛與魔共存,黃金與砂礫共存,真實也是與虛假共存。 你原本就存在我裡面,我原本也存在你裡面,你我他她它原本都是互存的,一人修道眾生沾光,一人成道,天地鬼神皆受益。 親愛的讀者,萬行告訴你一個千古之秘密:你我他她它的"本我"從來沒有輪迴過,從來也沒有下過地獄從來都是聖潔的,從來都是圓滿的;所謂的輪迴,是指你的理想、你的慾望、你的習氣,也即宗教里的"業障"。當一個生命死亡後,他她它的"本我"也即本來面目,將會自動地融入廣袤的本覺的海洋之中,不管你是聖徒還是妓女都會歸到源頭上去。留下世間的惟有你的慾望。慾望再輪迴、再投胎,當慾望滿願時,也就沒有了輪迴。一個凡夫的慾望永遠不會滿足。惟有開悟的聖者是沒有慾望的。 傳教士們為了標榜天堂的美好,竟將人間說成地獄,——可惡。 傳教士們宣稱自己是神轉世,騙取信眾大量財物,——可恨。 信眾們聽信了傳教士的妖言惑眾——"世界末日來了",如是便拋棄工作,賣掉財產,上山避難, ——可笑。 永遠不會有世界末日,也從未有過世界末日。 世界上每時每刻都有天災人禍,從未停止過,也永遠不會停止。 有人類的地方就有天堂,有人類的地方就有地獄,有人類的地方就有神,有人類的地方就有鬼。 世人有種用燒香引鬼的辦法,說是可以找到自己的主人——也即真我。敬鬼和鬼相應,敬佛和佛相應,生前和誰相應,死後便到那裡。鬼怎麼可能使你找到真我呢?之所以是鬼就是沒有找到真我啊。 所有的神通都鬥不過"無我"的等級;"我執"重的人最易招業障。 修行中出現的境界大多數都是幻覺,那是因為你對真理太渴望了,同時也是先前經典上記載的種種境界進入腦子裡太深的緣故。比如,對一個異性太渴望,就會在夢中相會,渴望中脈通,如是身上就有氣機蠕動,因為頭腦有製造幻覺的本能。 現在流行一派修行人,認為只要把那個"觀照者"修出來就算大功告成,觀照者修出來也非功德圓滿,充其量也只是進入靈修的開始,何況真能把那個"觀照者"修出來的人少之又少。觀照者修出來可算證得"無師智",以後可以脫離上師獨立修行,有能觀的心,有所觀的物,怎麼能說圓滿呢?還是屬於見聞覺知的範圍。 修行的次第,應該是由"觀、行、照、度、空、 無"達到圓滿。 "道可道非常道"是什麼意思?果真文字和語言可以悟道,可以成佛,那麼佛學研究者、科學家、哲學家早已成佛了。學問不足論道,拾人牙慧,如數別人家珍,與道又何益呢?況且最根本的那個實相,是超越語言和種種思想的。從老子到惠能,沒有一個人能把實相描繪出來的,皆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就象為什麼相愛的男女還要同床的道理是一樣的,禪不能用語言,需要親證,需要經驗。 為什麼法師總是辯論不過禪師?法師僅是一個禪學研究者,研究開悟後的禪師的悟道思想及其修道經過,禪師是身體力行,是走進道里,又走出來,是親履本地風光過的人,法師得的是第三手材料,禪師得到的是第一手材料。真如實相——頭腦思維——文字語言,一個單從文字入手修行的人,是絕對不可能進入實相的終極點上,況且現在的修行人都是在拾人牙慧。拾一個悟道者的牙慧,拾佛陀、拾耶穌的牙慧。 理論猶如西洋哲學,還是屬於思維範圍,還沒有脫離頭腦的作用,幾千年來西洋哲學都是靠頭腦思維,企圖解釋宇宙萬有的本體,但始終沒有證入本體,反而離本體越來越遠。根本原因,西洋哲學是用頭腦研究,禪法是拋棄頭腦直接進入本體實相之中,前者是靠思維,後者是拋棄思維。 任何一種宗教,任何一個人,只要你不能和道溝通,你就是外道。 人人都有佛性,但是不了解佛性,未見到佛性的眾生是最貧窮的眾生。這就象皇帝有兩個兒子,各自得了父親的遺產,一個找到了這筆遺產,一個還未找到,未找到遺產的兒子就是一個貧窮的兒子。萬能的寶藏就是佛性。 平常學佛的人,多數是在思想上感悟到了"真空妙有"的道理,但在境界上並沒出現真空,更沒有產生妙有,煩惱來時也空不掉了,需要智慧時妙有也不來了。 道理悟了,事上行不通,猶如未悟;若在理上真悟了,在事上必能行得通。 釋萬行2000年8月 於 三聖洞 |
推薦閱讀:
※徐偉剛八字著作43個命例出身專題的研究
※讀錢鍾書著作札記——錢鍾書有鄉愁嗎?
※《我的前半生》原著作者亦舒是個怎樣的人?
※歷代風水經典著作
※美國頂尖大學學生都在讀的哲學著作,總要推薦一本給自己!
TAG: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