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終滅吳

  • 越王勾踐的故事:卧薪嘗膽終滅吳
  •   越王勾踐是春秋晚期越國的國君,越王允常子。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打敗吳國老王闔閭,得意忘形,終被吳王夫差和伍子胥領兵打得大敗。他以卧薪嘗膽的精 神,經「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使一個被人斥之為「越之水重濁而汩,故其民愚極而垢」的弱小國家,成為一個國富民強的泱泱大國,成為春秋時代的最後一位霸 主。  自刎亂吳,激化矛盾  在我們沒有講到越王勾踐之前,先來了解一下越王勾踐之前幾個君主的背景。(東周)敬王 (姬*)周敬王,名姬*(公元前?~前476年)。周景王第二子,周悼王弟。悼王病死後繼位,在位44年,病死,葬於三壬陵(今河南省洛陽市西南10里 處)。周敬王姬*在悼王病死後,由劉卷、單旗扶持繼位,居於翟泉,時人稱為「東王」。姬*在位期間,吳國也強盛了起來,積极參加爭霸。公元前515年,吳 王諸樊的兒子公子光,在從楚國逃亡來的貴族伍子胥(名員)的協助下,指使勇士專諸將匕首藏在魚腹中,乘宴會上進食的機會,刺殺了公子光的堂弟、國君僚,奪 取了王位。公子光登上了王位,史稱吳王闔閭。  闔閭登上吳國王位,即任用逃亡到吳國的原楚國貴族伍員(伍子胥)和齊國的孫武,改革內政,「立城郭,設守備,實倉廩,治兵庫」,擴充軍隊,加強戰備,並制定了「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的戰略方針。定都會稽(今浙江紹興)。  據有今浙江北部地區的越國,領土狹小,人口稀少,經濟文化發展相對落後。楚為聯越制吳,積極扶植越王允常,從而使越力量迅速壯大。公元前510年,吳國進攻越國,兩國爭戰就此展開,雙方你來我往,開始了長期的拉鋸戰。  勾踐(約公元前520~前465),大禹後裔。其先禹之苗裔,夏後帝少康之庶子封於會稽,以奉守禹之祀。後二十餘世,至於允常。勾踐允常子也。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允常去世,繼位越王。名*執,勾踐、鳩淺同聲相通。  當時的吳國經濟基礎之所以那麼厲害,是因為一次戰爭。這場戰爭就「吳楚豫章之戰」。   吳王闔閭七年(公元前508年)夏,桐國(今安徽省桐城縣北)背叛了楚國。桐國的北面,原來有個小國舒鳩(今安徽舒城縣),很早以前就被楚吞併了,因此 舒鳩人十分懷恨楚國。孫武、伍子胥利用桐國背叛楚國之機,派出間諜前往舒鳩,唆使他們說:「如果你們想辦法誑騙楚軍來攻打我國,我軍便佯裝懼怕楚軍,假意 代楚伐桐,使楚國對我不存戒心,這樣就可以尋機消滅它。」舒鳩人為了報復楚國,便聽從了吳國的誤楚之計。他們編造了一套假情報,去欺矇楚國。楚國君臣利令 智昏,果然聽信了舒鳩人的謊言,在這年秋天派令尹子常率大軍伐吳。孫武、伍子胥領兵迎敵。二人謀劃一番後,採用明攻和暗襲相結合的戰術:一方面,大張旗鼓 地調集水兵戰船前往豫章,以迎擊楚師;另一方面又暗集軍隊於巢地(今安徽巢縣東北)。楚將子常得報吳軍戰船擺滿桐國以南的江面,便誤以為吳軍膽怯,想用伐 桐來討好自己,於是把大軍駐紮在豫章地區,靜觀事態的變化。這樣,楚軍從秋天一直駐紮到冬天,時間一長,土氣便日益低落,防備自然也開始鬆懈。孫武抓準時 機,率吳軍突然包圍了楚軍,打得楚軍猝不及防,落荒而逃。隨後,又出其不意地攻克了巢邑,還俘虜了在巢邑駐守的楚公子繁。  但是這樣一個在當時能數得上的強國竟然被剛上台的越王一個心理戰術給搞垮了。   公元前506年,闔閭率軍攻楚。次年春天,允常乘吳國內空虛,出兵襲擊吳都姑蘇。吳王急忙抽兵回救,允常自知力不能敵,遂在大掠之後主動撤兵而還。公元 前496年,允常病死,子勾踐繼位。吳王為「南服越人」,遂乘勾踐新立之機,率軍攻越。雙方對陣於*李(今浙江嘉興縣西南)。勾踐見吳軍容嚴整,組織敢死 隊連續幾次發起衝擊,均被吳軍擊退。在此情況下,勾踐迫使犯了死罪的囚徒,列為三行,持劍走到吳軍陣前,一起舉劍自殺。吳軍將士被這一瘋狂舉動所震懾,紛 紛擁上看個究竟,吳軍陣勢因而大亂。越軍乘機發動突然襲擊,大敗吳軍。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越王勾踐使死士挑戰,三行,至吳陳,呼而自剄。吳師觀之,越因襲擊吳師,吳師敗於*李,射傷吳王闔廬。」。大意是:越王勾踐派軍中罪人成列自刎驚亂吳軍而僥倖得勝,一舉打敗吳軍,射傷吳王。   《春秋左傳》中記載,勾踐因怕吳軍齊整而將死囚編為三行敢死隊,以劍自刎,喊道:「二君有治,臣好旗鼓,不敏於君之行前,不敢逃刑,敢歸死」,擾吳軍心 而致吳軍大敗。靈姑浮「以戈擊闔閭,闔閭傷將指」,還撿到了他的一隻鞋。「將指」就是大腳趾。但傷到腳趾怎麼就死了呢?《春秋左傳》中沒有記載,只說他 「卒於陘,去*李七里」。陘是山脈中斷的地方,烽火台肯定是沒有的。  這次大戰,吳軍投入精兵三萬是明朝馮夢龍在《東周列國志》中的敘 述,他說兩軍列陣於五台山(到明朝再想不出「*李」這樣的地名了)。勾踐先出敢死隊,左右各500人,然後又出囚徒300人列3行。《東周列國志》中說靈 姑浮用的是刀,砍中了闔閭右足。它描寫闔閭是怎麼死的呢?是「吳王因年老不能忍痛,回到七里之外,大叫一聲而死」。  在講到這節內容時,我們不得不提一提這個人的個人簡歷。闔閭(?―前496),又作闔廬,姓姬,名光,吳王諸樊之子,故又稱「公子光」。春秋末期吳國國君,公元前514至前496年在位,著名軍事家,為「春秋五霸」之一。  公元前515年,因王位繼承問題,公子光以慶賀吳王僚伐楚班師設宴招待。勇士專諸將劍藏在魚腹中,趁上菜之機刺殺了吳王僚,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專諸刺王僚」,公子光奪得吳國王位,史稱「吳王闔閭」。   闔閭上台後即開始實施強國富民振興計劃。他廣泛搜羅人才,重用伍子胥、孫武等人,並在全國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鼓勵政策,施恩行惠,大力發展農業生 產,使吳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逐漸得到加強。前506年,吳軍在孫武、伍子胥率領下,從淮水流域西攻到漢水,五戰五勝,攻克楚之郢都,逼得楚昭王出 逃。後楚臣申包胥入秦乞師,在秦延哭了七天七夜,才使秦出兵助楚復國,但楚自此一蹶不振。  沒有讀過《史記》的人,可能會對「闔閭」這 個字感到奇怪。春秋戰國時期先人的名字都那麼隨意而有詩意,不似今天我們這樣實際而平庸。比如闔閭,闔閭二字是兩扇門――闔是閉著,《易經》中說,一闔一 闢為之變,辟也就是開;而閭是通向里巷,也就是通向鄰里、市井。前者是藏,後者不僅是開,而且是聚攏。  闔閭用伍子胥獻給他的刺客殺吳 王僚,這刺客叫專諸,他將魚腸之劍藏在蒸好的魚肚中實施了暗殺與改朝換代。闔閭共得到越國獻他的寶劍三把:魚腸劍逆理不順,臣以殺君,子以殺父,所以用來 殺了前吳王。盤郢劍是不法之物,對主人不親,所以被他女兒用以自殺。第三把湛廬劍集五金之英、太陽之精,可臨陣拒敵,但主人如有逆理之謀就會自動離去。在 《吳越春秋》中,它就自動出鞘而去,從水面掠過而至楚昭王的枕邊。現在我們還有這等想像力嗎?  闔閭當了19年吳王。掌權時間最長的吳王是第一任壽夢,25年;第二位是闔閭的兒子夫差,20年,比他父親多一年。   從上面的*李之戰中我們發現,在古代戰爭中,有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冷兵器作戰,以殘酷的肉搏戰為主。士兵必須最近距離的面對鮮血淋漓的死亡,除遭受到肉體 的打擊之外,心理更是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越王勾踐正是覺察到了士兵心理上的這一弱點,迫使死罪之徒自刎於陣前,從心理上徹底的摧毀了吳軍的勇氣,使其陣型 不戰自亂。這就是一個曠世之才越王勾踐所使用的智能――心理戰來使對方的軍隊不攻自破。  兵敗夫椒,忍辱求和  唐代詩人杜甫《前出塞》:「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生活中的「打蛇要打七寸」的說法,也是這個意思。  此計用于軍事,是指打垮敵軍主力,擒拿敵軍首領,使敵軍徹底瓦解的謀略。如果錯過時機,放走了敵軍主力和敵方首領,就好比放虎歸山,後患無窮。  夫椒之戰,吳王夫差雖然獲勝,但他沒有乘勝一舉滅越,也沒有當機立斷把勾踐殺掉,為以後越國的發展及繼而攻滅吳國埋下了隱患。  自從吳國和越國發生了*李之戰(今浙江嘉興),吳王闔閭陣亡後,兩國由此就結下怨恨,連年戰亂不休。《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闔廬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毋忘越。』」大意是:「吳王闔閭臨終前告誡兒子夫差:一定不要忘記越國給我們的恥辱。」  夫差即位後,遵照遺訓,日夜勤兵,矢以報越。還叫人經常提醒他。他每次經過宮門,手下的人就扯開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殺你父親的仇嗎?」夫差流著眼淚說:「不,不敢忘。」   夫差遵照遺訓,勵精圖治,苦練精兵。他任命伍子胥和另一個大臣伯*日夜操練兵馬,準備攻打越國,報殺父之仇。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魯哀元 年),勾踐聞吳王夫差日夜練兵欲攻越以報父仇,打算欲先伐吳國,主張「先吳未發往伐之」。吳王夫差見時機成熟,率10萬精兵,以子胥為大將,伯*為副將, 迎擊越軍,雙方激戰於夫椒。吳軍恥喪先王,誓死圖報,在孫武、伍子胥的策划下,吳軍在夜間布置了許多詐兵,分為兩翼,高舉火把,只見在黑暗的夜幕中火光連 成一片,迅速向越軍陣地移動,殺聲震天,越軍驚恐萬狀,軍心動搖,夫差更是親立船頭,秉袍擊鼓,全軍勇氣倍增。恰好北風大起,波濤洶湧,吳軍大艦順流揚帆 而下,俱用強弓勁弩,箭如飛蝗。越兵迎風,無法抵敵,大敗而走。逼得越王勾踐僅以五千甲兵固守會稽山(今浙江紹興)。越之危亡已繫於一髮。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范蠡諫:「不可。臣聞兵者兇器也,戰者逆德也,爭者事之末也。陰謀逆德,好用兇器,試身於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然 勾踐不聽大夫范蠡勸阻,發兵攻吳。吳王夫差聞之,親率精兵擊越,兩軍大戰於夫椒(今江蘇吳縣椒山)。終因力不能敵,慘敗於夫椒(今太湖中西洞庭山,一說今 浙江紹興北),勾踐率殘兵五千,退守會稽山(今紹興東南)。夫差追而圍之。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勾踐非常後悔,對范蠡說:「以不聽子故至於此,為之柰何?」危急之際,納范蠡委曲求全、以退為進之謀,卑辭厚禮以求和,派文種向吳求和。  宋人蘇軾《留侯論》曾說:「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有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在生活中我們知道,加工木材時,既要有進的方向,又要有退的姿態。而我們為人處事又何嘗不需要進與退的共同作用呢?  明月退出與太陽爭輝,才展現出它的恬靜與溫柔;枯葉蝶退去它華麗的外衣,才逃避了人類的追捕,得以生存;梅花退出與百花爭艷的春天,才顯示出它「凌寒獨自開」的傲骨;人退出束縛自我的怪圈,其生命才會更加多姿多彩。  從古到今,以退為進、委曲求全都是我們生存和求得成功的有利戰術。  委曲求全不等於賣國求榮,也不是阿諛奉承,它是要人學會犧牲,樂於犧牲。應該說這是種策略。以退為進是一種彈性自救。更是人生成功的另一策略和智慧。  面對成功同樣需要忍辱負重、以退為進,面對失敗更需要忍辱負重、以退為進的智謀。這一點上,越王勾踐和范蠡做的更是非常到位。  夫椒之戰時由於被吳軍團團包圍,越王勾踐迫於無奈,採納大夫范蠡、文種建議,只得向吳屈辱求和,派文種以美女、財寶賄賂吳太宰伯演,請其勸吳王夫差准許越國附屬於吳。伍子胥請吳王勿許。此時,夫差急於北上與齊爭霸,不納伍子胥之言,遂與越講和,並率軍回國。   其實,越王勾踐在吳國當人質時也沒有少受苦。他率妻子和范蠡親去吳國作人質,伺候夫差。抵達吳都後,夫差有意羞辱他,把他囚禁在一個石室里,要他住在闔 閭墳前的一個小石屋裡守墳喂馬,有時騎馬出門還故意要他牽馬在國人面前走過。勾踐忍辱負重,自稱賤臣,對吳王執禮極恭,吃粗糧、睡馬房、服苦役,「服犢 鼻、著樵頭;夫人衣無緣之裳、施左關之襦。」「勝過夫差手下的僕役。」此外,夫差生病,勾踐前去問候,還掀開馬桶蓋觀察夫差剛拉的大便,體貼夫差的病情, 「問疾嘗糞」,並「三年不慍怒,無恨色。」這都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剛才講到求和,文種替越王勾踐付出很高的代價。根據《史記?越王 勾踐世家》記載,文種「膝行頓首曰:『君王亡臣勾踐使陪臣種敢告下執事:勾踐請為臣,妻為妾。』」意思是:文種跪著爬行到吳王夫差面前,叩頭說:「您的亡 國之臣勾踐派我告訴您,勾踐請求作您的臣下,勾踐的妻子作您的婢妾。」此時,吳國大臣伍子胥不同意,對夫差說:「天以越賜吳,勿許也。」  文種回來向越王勾踐彙報後,勾踐絕望了,準備殺妻滅子,焚燒珠寶玉器與吳軍決一死戰。  在這關頭,大夫文種向勾踐獻謀:「吳國太宰伯*,貪財好色,忌功嫉能,與子胥同朝卻志趣不合。吳王敬畏子胥而親信伯*。若能私下以財色結其歡心,使其言於吳王,則和議事成。」當夜文種就進獻伯*一批「寶器」和八位「美女」!   第二天一早文種再次拜見吳王夫差。「願大王赦勾踐之罪,則盡入其寶器、倘若您不肯赦越,勾踐將盡殺其妻、子,焚毀其寶器,率五千將卒與您拚命!」口氣之 強硬,似乎比第一次求和在過之而無不及。伍子胥當即出諫:「夫吳之與越,世仇之敵國也!三江環之,民無所移。有吳則無越,有越則無吳,將不可改變這種狀 況。勾踐賢明,文種、范蠡更是良臣。倘若讓其求和而返回,將留無窮後患。今不滅越,悔將無及!」由此可以看出伍子胥的睿智所在。因為伯*是一個喜歡受賄之 人,俗話說「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短。」正在僵持不下之際,太宰伯*卻一反當初之沉默,出來幫文種說話了:「我聽說古代討伐敵國的,也不過迫使敵國臣 服而已。現在越國已經臣服,我們還有什麼可苛求的呢?」吳王夫差本就志驕氣傲,不把越王勾踐放在眼裡。聽了伯*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受了伯*的迷惑,放過了 本可輕易消滅的可怕敵人,答應越王求和,把圍困會稽的大軍撤離而去。  看到吳王被伯*說服後,伍子胥氣得一句話也沒有再說,從這件事上 讓我們更了解到伍子胥其人的深謀遠慮。憑藉自己的智慧他早已洞察了此次放過越王勾踐的危害。所以退朝以後,即憤憤地告訴臣僚:「越王得此緩解之機,十年生 聚,十年教訓,必能捲土重來。二十年之後,我大吳之國,恐怕要化為一片荒沼了!」  越王勾踐之所以能東山再起,沒有被吳王殺死,這其中 與范蠡出的上述計策息息相關。就像《紅燈記》唱詞的一樣:「做事要做這樣的事,做人要做這樣的人。」范蠡做事一點也不含糊。「夫椒之戰」前,他諫勸勾踐不 可輕舉妄動,怎奈勾踐不聽他的話,「遂興師」去摸吳王夫差的屁股,這一興,就把勾踐自己給「興」到溝里去了。越國戰敗後,局面很糟糕,越國時刻都有被摧毀 的危險,覆巢之下,難保完卵,勾踐不知道該怎麼辦。這個時候范蠡沉著冷靜,審時度勢,以戰略的高度看待問題,提出了一攬子因應困局的計劃。《史記?越王勾 踐世家》記載:「卑辭厚禮以遺之,不許,而身與之市。」意思就是,首先以糖衣炮彈進攻,大力開展金元外交,用金錢,敵人如果還不動心,那只有降貴紆尊,卑 躬屈膝臣服於吳王。「市」就是討好、買好的意思,朱熹《朱子語類?卷二十九?論語十一》:「所謂『曲意徇物,掠美市恩』,其用心要作甚?」可以說范蠡這種 策略相當的厲害,他為處在危險之中的勾踐指明了方向――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首先要保住青山,留得身體在,不怕美人來,為了有柴燒再怎麼委屈也只有忍 著點,待日後有了轉機再試圖進取。可以說不管是戰前還是戰後,范蠡對形勢都有清醒的判斷,示人以鴿派的氣象,一旦時機成熟,該出手時就出手,決不打折, 「蠡曰『可矣』」、「范蠡乃鼓進兵」。  勾踐、司馬遷之生,絕不是芸芸眾生之怕死貪生,亦不是俗語所言「好死不如賴活」。勾踐之生,意 在復國,意在雪恨,意在洗刷恥辱;司馬遷之生,生於意志,生於理想,生於未竟之業。死需要勇氣,生同樣不能怯懦。為了理想,勾踐強忍了下來;為了理想,司 馬遷隱忍了下來。一忍天地寬,再忍活路長。勾踐最終完成了復國宏願,成就了卧薪嘗膽、有志者事竟成的千古美名;司馬遷亦最終寫就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 騷」的鴻篇巨製,以煌煌文采高表於後世也。假如,勾踐於失落之時,選擇的不是生而是死;司馬遷在途窮之際,走上的不是生路而是死道,那麼,歷史將會怎樣?   古之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負重必先能忍辱。韓信能忍胯下之辱,後來也就能成就一番大業。生活中的我們 面對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面對一個個困難和挫折,面對無端的屈辱和怨氣,我們該怎麼辦?呈一時匹夫之勇,還是忍一時風平浪靜?很多時候,冷處理是非常有效的 解決辦法。  我們要學會曹操的處世原則「靜觀中等待,蓄積中爆發」。等待是什麼意思?不就是忍辱負重,靜觀其變嗎?蓄積中爆發便是忍辱負重的必然結果,這個結果是比較理想的。   縱觀古今歷史,忍辱負重的故事舉不勝舉。曾先後有東漢、南宋、元朝、明朝等朝的君主,在國家淪陷時,努力掙扎過,但終難逃脫覆滅的命運。而成功復國之 人,除了勾踐,大概要算明朝的第六位君主明英宗了。明英宗在「土木之變」後,被元朝後裔也先俘虜,掠至漠北。其弟朱祁鈺在於謙等人的擁戴下繼位,改元景 泰,並成功抵禦了也先的要挾與進攻。後來,英宗被釋放回京,景泰帝把英宗安置在南宮,嚴加防範,一過就是7年。最後,英宗在景泰帝病重之際,利用幾個大臣 和太監的幫助復辟,忍辱負重成就了英宗。  俗話說:「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要想干出一番事業或做好一項艱苦的工作,沒有忍辱負重的思想準備,是不可能幹好的。面對困難和挫折,需要的是勇氣和方法,而不是眼淚和魯莽。   蒲松齡在《落弟自勉集》中是這樣評價勾踐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人生就是拿出 自己的智慧,憑藉自己的正直和苦難經歷,卧薪嘗膽成事業,信仰自強鑄人生!這樣做了,即使生活不如意,別人也不會說你是弱者,因為我們努力過,嘗試過,不 曾墮落過,也一直是百姓眼裡的「挺著腰桿的人」!  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奮鬥努力的目標誌向,有了努力的目標,就如同黑暗中有了一點亮光,它會指引我們不斷前進、不斷超越。確實,沒有希望和理想的人生是麻木空虛的。  古今中外舉凡傑出的人物,都是敢於奮起與人生的逆境抗爭,緊緊扼住命運的咽喉,做生活的強者,都是通過自己的艱苦奮鬥,最終贏得了命運的青睞。  從上述的故事中我們也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那就是強國、興國離不開善於納諫,任人惟賢的開明的君主,更離不開忠誠智勇的謀臣。  開明君主,幸得治世能臣  前文講過,勾踐忍辱負重在吳國為奴三年,由於其盡心服侍,再加上伯*不時接受文種派人所送之禮而在夫差前為勾踐說好話,使夫差認為勾踐已真心臣服,決定放勾踐夫婦和范蠡回國。   這裡還有一個小插曲呢。范蠡跟著勾踐在吳國做了三年的奴僕工作。為臣僕3年,備嘗屈辱。一天,吳王夫差單獨把范蠡找去,對他說:「勾踐給我當奴僕,你何 必還跟著他?俗話說,『聰明婦女不嫁敗亡之家,明哲臣子不跟國滅之君』。你若拋棄勾踐歸順我,我就免除你的苦役,讓你做大官。」范蠡跪下說:「感謝大王的 好意。俗話說,『亡國之臣,不敢語政;敗軍之將,不敢言勇』。我是敗國之臣,何敢再望富貴?還是讓我跟著舊主為您服役吧。」吳王見范蠡意志堅定,只好作 罷。  勾踐七年(前490)吳王放勾踐、范蠡回國,回到越國後,越王勾踐一心想要報仇雪恨,帶頭日夜苦幹,重新積聚力量,為了激勵自 己,他在日常生活里特別定了兩條措施。一是「卧薪」,晚上睡覺時不用墊褥,就躺在柴鋪上,提醒自己,國恥末報,不能貪圖舒服;二是「嘗膽」,他惟恐眼前的 安逸消磨了志氣,在起居的地方掛著一個苦膽,出去和睡覺前,都拿到嘴裡嘗一嘗,還自己問:「你忘了會稽的恥辱嗎?」他還把席子撤去,用柴草當作褥子。提醒 自己不能忘記會稽被俘的痛苦和恥辱。這就是歷史上說的「卧薪嘗膽」。  這個范蠡為越王勾踐付出了那麼多,范蠡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物呢?通過本書只了解《史記》中的帝王似乎還缺少點東西。了解一下一個出色皇帝身邊的出色大臣也是多有益處的。   范蠡,字少伯,生卒年不詳,春秋楚人。與文種同事越王勾踐二十餘年,苦身戮力,卒以滅吳,尊為上將軍。蠡認為在有公于越王之下,難以久居,而且深知勾踐 為人,可與共患難,難與同安樂,遂與西施一起泛舟齊國,變姓名為鴟夷子皮。至陶,操計然之術以治產,因成巨富,自號陶朱公。因為經商有道,逐成巨富,民間 有尊陶朱公為財神。  他的一生大起大落,經歷坎坷;又大智大勇,名聲顯赫。青少年時代,他雖生活在「衰賤」之家,卻飽讀典籍,胸懷大志,但又憤世嫉俗,性情怪異,被人誤稱「狂人」、「瘋子」。後受宛令文種拜訪,二人成為摯友,一起離楚赴越共創大業。   到了越國之後,他首先被任命為趙國上大夫,後任上將軍,擔任相國要職,從政率軍,二十餘年忍辱負重、嘔心瀝血、勵精圖治,以文韜武略、深謀遠慮襄助越王 勾踐奮發圖強,興越滅吳,功績卓著,名炳史冊。范蠡勇而善謀,能屈能伸,克敵制勝,胸有成竹,在歷史中是一個頗具個性、卓爾不群的歷史人物。  史學家司馬遷稱:「范蠡三遷皆有榮名」;史書中有語概括其平生:「與時逐而不責於人」;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范蠡的軍事宗旨:強則戒驕逸,處安有備;弱則暗圖強,待機而動;用兵善乘虛蹈隙,出奇制勝。為後世稱道並沿用。  范蠡著名的經濟思想:「勸農桑,務積穀」、「農末兼營」、「務完物、無息幣」、「平糶各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夏則資皮、冬則資*、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等至今對現代的經濟建設也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著作有《計然篇》;在《國語?越語下》《史記?貨殖列傳》中均有記載;《漢書?藝文志》記有范蠡兵法二篇,但皆已流失。  為了讓我們多了解一下范蠡生平事迹,讓我們粗略地看一下范蠡生平年表。  公元前536年(魯昭公六年、楚靈王五年)范蠡出生宛地三戶邑,其時孔子十五歲。  公元前516年(魯昭公二十五年、楚平王十三年、吳王僚十一年);宛令文種見范蠡,范蠡時年二十歲。  公元前511(魯昭公三十一年、楚昭王五年、吳闔閭四年);范蠡邀文種入越,時年范蠡二十五歲。  公元前494年(魯哀公三年、楚昭王二十二年、越勾踐三年);勾踐兵敗西於會稽山,始重用范蠡、文種等。范蠡時年42歲。  公元前493年(魯哀公二年、楚昭王二十三年、越勾踐四年);勾踐、范蠡君臣入吳為奴,范蠡時年43歲。  公元前490年(魯哀公五年、楚昭王二十六年、越勾踐七年、吳夫差六年);勾踐、范蠡君臣離吳返越,范蠡時年46歲。  公元前486年(魯哀公九年、楚惠王三年、越勾踐十一年、吳夫差十年);勾踐欲起兵伐吳,范蠡勸阻,范蠡時年50歲。  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楚惠王五年、越勾踐十三年、吳夫差十二年);吳再次代齊,占於艾陵,越王君臣朝見吳王,君臣皆有賄賂,進一步麻痹吳人,夫差殺伍子胥。范蠡時年52歲。  公元前482年(魯哀公十三年、楚惠王七年、越勾踐十五年、吳夫差十四年);吳、晉黃池之會,越師乘機襲擊吳國,大敗之,殺吳太子等,年底吳越講和。范蠡時年54歲。  公元前479年(魯哀公十六年、楚惠王十年、越勾踐十八年、吳夫差十七年);越興師伐吳,兵至於五湖。范蠡時年57歲。  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十七年、楚惠王十一年、越勾踐十九年、吳夫差十八年);三月,越伐吳、吳師還戰於笠澤、雙方夾吳松江而陣、越人大敗吳師。范蠡時年58歲。  公元前475年(魯哀公二十年,楚惠王十四年,越勾踐二十二年,吳夫差二十一年);十一月越圍吳、范蠡採用圍而不攻的戰略,令吳師自潰。范蠡時年61歲。  公元前473年(魯哀公二十二年,楚惠王十六年,越勾踐二十四年,吳夫差二十三年);年底,越滅吳,夫差自殺,范蠡時年63歲。  公元前468年(魯哀公二十七年,楚惠王二十一年,越勾踐二十九年);越王實現霸業,范蠡即泛舟五湖,時年68歲。  公元前465年,越王勾踐卒,時年范蠡71歲。  公元前448年,范蠡卒,時年88歲。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路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無論身處逆境還是順境,范蠡這個人都顯示出了過人的智能。在《史記?越王勾踐世家》里,處處可以見其過人才智。處逆境時,他勸勾踐「持滿者與天,定傾者 與人,節事者以地。卑辭厚禮以遺之,不許,而身與之市」;戰敗後,勾踐聽從范蠡、文種之計去吳國求和,通過賄賂吳國太宰使吳王赦免了越王,勾踐夫妻入吳為 人質。此時勾踐欲將他更欣賞的范蠡留下治理越國,獨自一人帶著文種入吳為奴。但范蠡放著在越國「人上人」的日子不過,說「兵甲之事,種不如蠡;填撫國家, 親附百姓,蠡不如種。」極力要求隨勾踐入吳。赴吳後,范蠡處處小心謹慎替君分辱、取得夫差信任,兩年之後,越國君臣均能全身而反國。司馬遷所撰的《史記? 貨殖列傳》有載:「昔者越王勾踐困於會稽之上,乃用范蠡、計然。修之十年,國富,厚賂戰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飲,遂報強吳,觀兵中國,稱號『五霸』。」大 意就是說他們返回越國後范蠡和他的老師計然輔佐越王勾踐練兵治國,歷經十年後越國富強。他們苦心等待時機,準備伺機報仇。終於公元前473年滅吳。范蠡後 又助勾踐揮兵北進、會盟諸侯,使他成為「春秋五霸」中成為的最後一位霸主。  我們知道唐代的房玄齡、杜如晦這兩個人都是唐代著名的宰相。一個多謀,一個善斷,被後世稱之為「房謀杜斷」,他倆合作,一起成就了「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而勾踐的成功和范蠡的忠心輔佐也是分不開的。  勵精圖治,等待時機   在武王計劃伐紂時期。一日,遇到了姜子牙,向他請教什麼時候伐紂最好。姜子牙通過分析,認為紂王雖然昏庸,但商王朝的氣數未盡,應該耐心地等待,到商王 朝氣數完全衰竭的時候再出兵,那樣就容易取得勝利。武王採納了姜子牙的意見。耐心地養精蓄銳、等待時機,一直等了十五年。十五年後,商王朝氣數殆盡,武王 出兵伐紂,果然勢如破竹,大獲全勝。這說明,耐心是成功的磨刀石;學會了等待時機,離「成功」也就不遠了。  范蠡回國後,與文種等為勾踐制定了結好齊、晉、楚,表面卑事吳國,暗中積蓄力量和興越方略。越國遭受戰爭創傷,田地荒蕪,人口減少,生產受到很大破壞。   為使國家富強,勾踐採納了范蠡、文種提出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之策。要范蠡負責練兵,文種管理國家政事,推行讓人民休養生息的政策。國家獎勵耕種、 養蠶、織布。尤其鼓勵生育,增加人丁。規定男20、女17必須結婚,否則父母受罰;上了年紀的人不準娶年輕姑娘為妻;婦女臨產前要報官,由國家派醫官檢查 照顧;生男獎酒1壺、狗1條,生女獎酒1壺、豬1頭;家有兩個兒子的,國家負責養活一個,有三個兒子的,國家負責養活兩個。  越王勾踐 從此苦心焦思,發憤圖強,富民興國。他還親自耕作,與百姓同其勞;自奉極微,出不敢奢,入不敢侈;內修其德,外布其道;充實府庫,墾其田疇;緩刑薄罰,省 其賦斂;獎勵生育,訓練士兵。納相國范蠡建議,選四達之地築城立廓,以圖霸王之業。先建小城,後建大城。於是人民殷富,社會安定,士民皆欲與報吳恥。志在 滅吳的深刻用心,在范蠡、文種輔佐下,勵精圖治,發展實力,等待時機。  隨著國家慢慢富強並迅速恢復生機的同時,勾踐又採取許多辦法麻 痹吳國,恭謹事吳,貢獻美女、玩好、方物、巧匠,以娛夫差,消除其對越的戒備;迎合夫差率精兵急於求霸之心,導吳北進中原,耗損其國力、軍力,造成吳國內 耗。勾踐每年每月都會按時給吳國納貢,使夫差始終相信他是真心臣服。繼續賄賂吳太宰伯*。派出姦細刺探吳國的消息,散布謠言以離間君臣關係,使夫差殺害忠 良。勾踐又以越國遇災為由,不時向夫差借糧,使吳國糧食儲存減少,而越國則儲備充足。探知夫差要建造姑蘇台,勾踐派人運去特大木料,說是「神木」,夫差非 常高興,擴大了姑蘇台的設計,使吳國更加勞民傷財。勾踐又施美人計,為夫差的姑蘇台選送美女。其中有一叫西施的,不僅美貌無比,且有才識,是由范蠡在芋羅 山上選得,並經過了訓練。夫差得到西施,極其寵愛,以至言聽計從。  伍子胥早已察覺勾踐所作所為意在復仇,多次勸諫,不僅未被夫差接 受,反而引起夫差的反感和懷疑。公元前485年,夫差為爭霸而北上伐齊,伍子胥不贊成,指出越國才是心腹大患。夫差不聽,繼續伐齊,在艾陵之戰中大敗齊 軍,獲勝而歸,夫差十分得意,不久又聽信了伯*的讒言,賜劍令伍子胥自盡,伍子胥死前說:「必取吾眼置吳東門,以觀越兵入也!」伍子胥死後,吳王將政事交 給伯*管理。勾踐得知伍子胥已死,擬起兵伐吳,范蠡認為時機未到,還需等待。  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年(勾踐十五年)春,吳王夫 差率全國精銳部隊北上黃池會盟諸侯,國內只留下太子友和老弱兵卒守衛。越王勾踐想乘吳國國內空虛之機出兵攻吳。范蠡認為時機未到。他分析說:「吳王率精兵 北上會盟,國中空虛,太子留守。但吳大軍出境未遠,聞越乘虛而入,會很快回兵擊我。」因而勸勾踐暫緩出兵。數月之後,估計吳軍已到黃池,遂促勾踐出兵襲 吳。勾踐乃率5萬大軍(發兵四萬親率君子《親兵》六千)攻打吳國,命范蠡率師一部沿海溯淮斷夫差歸路,自率主力由陸路北上,殲吳守軍,攻破吳都,吳軍大 敗,太子友陣亡,焚姑胥台。這時,夫差打敗齊國,正約晉、衛、魯等國在黃池(今河南封丘縣西)會盟,當上了霸主。接到消息,十分懊喪,只好派伯*向越求 和。勾踐和范蠡認為吳國還有實力,一時消滅不了,答應講和,退兵回國。  正在勵精圖治,等待時機的時候,吳國遭受了自然災害。沒有糧食,民不聊生。勾踐想伐吳的時機已經到了。范蠡說:「天時已至,人事未盡,大王姑且等待。」  勾踐聞言大怒:「我與你談人事,你以天時應付我;現今天時已至,你又借口人事來推倭。這究竟是什麼意思?」   范蠡回答說:「大王勿怪。人事必須與天時、地利互相參會。方可大功告成。現在吳國遭災,人民恐慌,君臣上下反而會同心協力,來抵禦內憂外患。大王宜照舊 馳騁遊獵,歌舞歡飲。吳國見此,必然不修德政,待其百姓財枯力竭,心灰意懶,便可一舉成功了。」勾踐強壓復仇怒火,依然等待時機。可見,范蠡是一個多麼有 遠見的智者。  敬蛙壯士,興師伐吳  史學界認為,一個國家的興亡,自有它歷史的必然性,有它深刻的經濟、政治、軍 事、外交原因,不是一兩個人能左右得了的。吳國滅亡的原因一個是放虎歸山,另一個是窮兵黷武,另外還加上自然災害。根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吳王 夫差與齊國、晉國連年征戰,爭霸中原,精銳部隊損失慘重,國力空虛。公元前478年,恰逢吳國大旱,百姓飢餓。越王勾踐乘機北進伐吳。吳軍慌忙應戰,慘敗 於笠澤(今太湖附近)。從根本上改變了吳、越力量對比。  越軍繼續揮師,勾踐採納了范蠡的意見,依據雙方形勢,以我為主,打打停停,將 吳都姑蘇團團圍住,按范蠡的戰略,高築營壘,圍而不殲,竟達三年之久。勾踐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吳王夫差勢窮力盡,日暮窮途,不戰而自敗。吳王派 使臣跪行至越軍大營,乞求罷兵言和。勾踐欲許和議。范蠡在一旁說道:「當年大王兵敗會稽。天以越賜吳,吳國不取,致有今日。現在天又以吳賜越,越怎麼可以 逆天行事?況且,大王早朝晚罷,全是為了一個吳國。難道忘記昔日的恥辱了嗎?謀劃20年,一旦捐棄前功,伐柯者就在眼前!天與不取,反受其咎。」轉頭又回 絕王孫雒說:「去是上天把越賜予吳國,你們不受;今天是上天以吳賜越,我們不敢違背天命而聽從你們的請求。」王孫雒還要哀求,范蠡毅然鳴鼓進兵。   勾踐露出不忍之色,范蠡當機立斷,對吳使說:「越王已任政於我,使者如不儘快離開,我將失禮,有所得罪了。」說著擊鼓傳令,大張聲勢,使者無可奈何,涕 泣而出。勾踐動了惻隱之心,派人對吳王夫差說:「吾置王甬東,君百家。」大意是:我將你安置在舟山群島,統領百戶人家。吳王回答說:「吾老矣,不能事君 王!」遂自殺。臨死時吳王夫差說:「吾無面以見子胥也!」吳王夫差感到無顏面對一直對他諫言滅越的伍子胥。勾踐滅吳後,埋葬了吳王夫差,而誅殺了太宰伯 *。  此後,越國稱霸江、淮,成為春秋爭雄於天下的一霸。范蠡也因謀劃有功,官封上將軍。  南宋詞人李清照在《夏日絕句》中寫道:「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首詩用在吳王夫差身上一點也不為過。在西楚霸王項羽的身上,隱約可見吳王夫差的影子。  打敗吳國後勾踐也沒有高高在上,在其立志圖強期間,有一天越王勾踐乘車經過禹穴邊,突然看見一隻青蛙,蹲伏在馬路中央,見勾踐的車駕到來,竟毫不躲避,而且氣鼓鼓地兩眼圓睜,好像不滿越王干擾它的生活安寧,準備和龐大的車駕一決高低似的。  越王立起身來,就從車上對青蛙敬禮。車夫看到之後說:「大王,那不過是只青蛙,您幹什麼跟它敬禮?」  越王說:「不要小看了這隻青蛙,區區一隻青蛙能有這種勇氣,敢攔阻車駕,難道說不值得致敬嗎?」  這點小事,一經傳開,全國軍民無不鼓舞。人們都認為越王對小小青蛙的勇氣都如此敬重,何況對他的部下呢!因此人人都在戰鬥中勇往直前,奮勇殺敵,樂意為他效死。
  • 推薦閱讀:

    勾踐只嘗膽未卧薪,「卧薪嘗膽」始於北宋

    TAG:勾踐 | 卧薪嘗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