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人一生的心理學法則(思維誤區篇)

門檻效應: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派人隨機訪問一組家庭主婦並請求將一個小招牌掛在她們家的窗戶上,絕大多數家庭主婦都愉快地同意了。過了一段時間,實驗人員再次訪問這些家庭,請求將一個大且不美觀的招牌放在她們的庭院里,結果依然有超過半數的家庭主婦表示可以。與此同時,實驗人員隨機訪問同樣數量的之前從未去過的家庭,直接提出將大而不美觀的招牌放在對方的庭院里,結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婦表示可以。

解析:大多數人都會直接拒絕不想做或做不到的請求。但如果請求方在表露自己真正的請求之前,先提出一個簡單而又容易的小請求,讓對方找不到拒絕的理由,那麼當他接下來提出真正的請求時,對方答應的幾率就會極大增加。所以這樣在於人們潛意識中總是希望給人留一個首尾一致的印象。因此,當用小請求讓他成為一個願意助人為樂的人之後,他就會保持這種形象,繼續幫助別人。

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提出的。他認為,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從局部出發,進而擴散得出整體印象,也就是常常會以偏概全。

心理學家戴恩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他準備了幾張照片,給被試者看,之後讓被試者給出評價。照片上的人有的一看就很有魅力,有的則很普通。結果表明,被試者為有魅力的人賦予了更多正面的、理想的人格特徵,如和藹、沉著,好交際等。這果然是一個看臉的世界。

暈輪效應不但常表現在以貌取人上,而且還常表現在以服裝定地位、性格等判定人方面。在對不太熟悉的人進行評價時,這種效應體現得尤其明顯。

解析:所謂「情人眼裡出西施」,不過是暈輪效應的一種外顯罷了。對於自己喜歡、認可、親近的人,他犯錯我們也能原諒;對於那些不喜歡的則正好相反,做了好事我們也會覺得其另有目的。

由暈輪效應的特性可知,如果有一記特長,那麼欣賞這特長的人們都會喜歡上這個人。如果有一個極重的毛病,那麼討厭這種毛病的人,也會進而討厭這個人。那些哪方面都普通的人,註定是沒人關注的,當然也不會有人特別討厭他們。至於想做哪種人,就看個人喜好了。

阿倫森效應:

阿倫森效應是指人們最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歡、獎勵、讚揚不斷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歡、獎勵、讚揚不斷減少的人或物。

阿倫森效應的實驗是將工作人員分成4組,然後讓他們分別評價對實驗一無所知的被試者,藉以觀察被試者對哪一組最具好感。當然,評價內容和方式是早就定好的,並非特意針對被試者,只不過被試者並不知道這一點。被試者會自動以為,這些人在真實地評價自己,表達的也是他們真實的想法。根據實驗安排,第一組始終對被試者褒揚有加,第二組始終對之貶損否定,第三組先褒後貶,第四組先貶後褒。

結果,發現絕大部分被實驗對象對第四組最具好感,而對第三組最為反感。

解析:如果想讓人接受你的批評,那就先貶後褒,表達完自己的真實意願之後,給予小小的肯定,對方會好受一些,敵意也會少一些。如果想要激怒對方,那麼就先褒後貶好了。而想要一個不那麼熟悉的人喜歡上你,就要逐漸遞進去表示讚賞,先表示他還可以,繼而表示他很不錯,然後誇他特別棒……他便會越來越認同你,也越來越在意你的評價和意見。

仰八腳效應:

仰八腳效應來自於一個這樣的心理學試驗:

把四段情節類似的訪談錄像分別放給被試者看:第一段錄像里接受主持人訪談的是個優秀的成功人士,在接受主持人採訪時,他態度自然,談吐不俗,表現得非常有自信,且不時地贏得台下觀眾的陣陣掌聲;第二段錄像中接受主持人訪談的也是個成功人士,不同的是他有些拘謹,在跟主持人的對話中表現得非常緊張,竟把桌上的咖啡杯碰倒了,淋濕了主持人的褲子;第三段錄像的主角是個很普通的人,沒有不俗的成績,整個採訪過程中,他雖然不緊張,卻也沒什麼精彩處,比較平淡;第四段錄像中也是個很普通的人,不同的是他表現得非常緊張,和第二段錄像中一樣,也把咖啡杯弄倒了,淋濕了主持人的衣服。

錄像放完之後,試驗人員要求被試者選出四人中自己最喜歡的和最不喜歡的。

結果,最不喜歡的那個如人所料,是第四個。讓人想不到的是,人們最喜歡的並不是最出彩的第一位受訪者,而是犯了錯的第二位受訪者。95%的測試者選擇了他。

試驗人員從中總結出了仰八腳效應,即對於那些取得過突出成就的人來說,一些微小的失誤比如打翻咖啡杯這種,不僅不會影響人們對他的好感,反而讓人更加喜歡他、信任他。

解析:人人都追求完美,但完美其實並不討喜。原因就在於完美給別人以壓力,你完美就是在時時刻刻提醒身邊的人他們不夠完美,這必然遭受冷遇。優秀,其實也是如此。反而是那有些小缺點的優秀者更討喜,人們青睞他的優秀,又能從他的缺點中獲得一種他其實也跟自己一樣的平等感。最聰明的,永遠都是既能做出成績,又能跟人打成一片的。他們有成就,又不會因為有人嫉恨從而擋了路。

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又稱福勒效應、星相效應,其內容為每個人都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人們仍然認為其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這種人。

心理學家弗拉對學生進行一項人格測驗,並讓學生們對測驗結果打分,分數分為五個檔。如果覺得測試結果跟自己的性格完全不同則打零分,完全相同則打五分,部分相合則酌情打中間分數。但事實上,所有學生得到的測試結果都是一模一樣的:

「你樂於原諒他人卻對自己要求很嚴;雖然人格有些缺陷,但你總有辦法彌補;看似強硬、嚴格自律的外表掩蓋著一顆不安與憂慮的內心……有些時候你外向、親和、充滿社會性,有些時候你卻內向、謹慎而沉默。」

學生打分的結果很快就出來了,平均評分為4.26。拿到結果後,教授揭曉了答案,那份評價與每一位被測試者都無關,是他從星座與人格關係的分析中摘錄出來的。

從分析報告的描述可見,很多語句適用於任何人,這些語句後來以巴納姆命名為巴納姆語句。

解析:世上最正確的話,從來都是那些空洞的廢話。我們都會覺得那些話很可笑,內心對其不屑,但事實上每個人都會深受影響,尤其身處其中的時候。當我們看一個人空洞地誇讚另一個人美麗、得體等的時候,會覺得很尷尬,但當有人這樣說我們的時候,我們又會很享受,完全不覺得對方虛偽,這就是人的特點。


推薦閱讀:

小小強話投資: 怎樣才能擁有富人思維? 今天我們分享的是第4本書《窮爸爸,富爸爸》,窮爸爸是作者羅伯...
當你靈感匱乏時,你需要提高創造性思維
摒棄傳統思維障礙,開拓風水新思維
書單丨讓你思維清晰、提升邏輯的書單!
哲學小徑第五站:語言在哲學研究中的局限性

TAG:心理學 | 心理 | 思維 | 誤區 | 影響 | 法則 | 一生 | 思維誤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