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代良母之冠——孟母

人類社會充滿了愛,其中最偉大、最神聖、最持久的要數母愛。母親對子女的愛出自內心,發自自然,深刻、永恆。從生下子女起,慈母不計條件,不分場合,對子女哺育、教育、關懷,使其儘快成才,對社會、對國家做出貢獻。人們理應為母親設置個節日。但多少年來,有人過外國的母親節,其實外國的「母親節」內涵很淺薄。1907年,美國費城有個小學教師安娜?M?賈維斯有一天對她那班的小學生說,我們應該感謝母親,她要學生們胸前佩戴上石竹花,舉行了一個儀式。第二年,一些人也跟著學。日子長了,人們便把每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天定為母親節。近幾年來,我國有人也隨大溜跟著過,殊不知尊敬的是洋媽媽。為什麼我們自己不能有個母親節呢? 綜觀我國幾千年的歷史,有很多女性堪稱良母,他們母懿垂範,教子有方,大多表現為教子勵學、教子修德、教子忠信、教子治國、教子廉正及為義護子等方面,對後世人都做出榜樣,榮載史冊。 一、教子勵學 人與一般動物的主要區別是有思想、有智慧。有智慧就要學習,學習是打開心靈之窗的鑰匙,學習是一個人由愚昧變聰明的必備手段。教育孩子努力學習的典型,首先應數孔母和孟母。孔子這位「博學」的大學者,不但通曉三代典籍,整理六經,對於人間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也樣樣通曉,並能以此教育弟子,他的學問除來自自己的努力,「學無常師」,虛心向多方面學習以外,他的第一個啟蒙老師就是她母親顏征在。顏征在不到二十歲時嫁給六十多歲的叔梁紇,第二年生下孔丘。在兒子三歲時丈夫死去。孔母帶著兒子遷居魯國城內闕里。這裡能找到更多的老師,看到更多的文獻資料。孔子六歲時「陳俎豆,設禮容」,就是孔母令他學習貴族必備的禮儀。「入太廟。每事問」是他已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為了日後成大器,孔母教兒子學習六藝。所以他當「乘田」「委吏」時乾的都很出色,在地方上取得「博學」的讚譽。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一部《三字經》流傳了幾百年,孟母三遷、斷機之教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孟母仉氏,賢明能幹,對教育兒子特別重視。兒子三、四歲時,丈夫去世,自己勞動養活兒子。她們住在鄒國北郊馬鞍山旁(今山東曲阜市小雪鎮鳧村),附近有一片墳地,埋葬者、祭掃者絡繹不絕。兒子常學人喪葬的樣子取樂。孟母認為這裡對孩子成長不利,便遷到鄒國西邊不遠的地方(今山東鄒城市西之廟戶營)。這裡當年是個市場,商販雲集,叫賣之聲不絕於耳。小孟軻又學著做生意,講價錢。孟母見環境不好,決心再遷。這次遷到一座學宮旁,天天能聽到朗朗讀書聲,孟母滿意地讓孟軻每天到學宮學習,孟軻在母親仉氏三遷之教下,開始學習了。但兒童生性貪玩,小孟軻有時不去讀書,卻和小朋友一起逃學去玩。起初孟母沒在意,後來見兒子學習成績天天下降,回家時常常滿頭大汗,仔細了解,原來是逃學去玩,孟母很難過的記在心裡。有一天,孟軻回到家,孟母突然拿起刀來,把正在織的布割斷。小孟軻驚問為什麼?孟母說:「一個人學習和織布一樣,耽誤了就是中斷了,永遠不能成材」。小孟軻羞愧地低下了頭,認了錯。從此努力學習,終成大儒。今鄒城市孟廟內的「孟母斷機碑處」向人們展示出當年孟母教子的明證。 歷史上許多學者、名人,多是幼年時在父母的教誨下,努力學習,終致成名的。北宋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自幼喪父,由寡母撫育成人。因為家裡窮,要讀書、寫字,買不起紙筆。歐母便用荻草為筆,土地為紙,教子寫字。教育兒子努力攻讀,後來成為一位很有學問的人。 在孔子的故鄉山東曲阜,多年來流傳著「一母三進士」的故事:顏子後裔在清朝初年,英武忠烈,其六十八代孫顏伯景,在清初大混亂的形勢中,隱居鄉下。顏伯景妻朱淑人,在清兵攻破兗州時被擄,清兵砍傷她的手臂也不屈服。此人知書達理,教子有方。自小對孩子加強教育,嚴格要求。長子顏光猷,於康熙十二年(1673年)中進士,次子光敏於康熙六年(1667年)會試中進士,三子光學文 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中進士。三個人都是文學家,都有一些詩文傳世。朱淑人的三個兒子在十七年中連續中了進士,她也被當人稱作良母。人們說中進士就是做高官,習稱「天官」,直到現在,他們在曲阜的住地仍名為「天官第街」。 清朝江西鉛山人蔣士銓,四歲時候,母親就教他讀四書,因年幼不會拿筆,母親便把竹枝削成條,然後折斷,做成書中的撇、捺、點、橫、豎等筆畫,用來組合成字。抱著孩子在膝蓋上識字。兒子六歲時教他練習拿筆寫字。兒子九歲時,教習《禮記》、《詩經》、《周易》,和別家的孩子一起背誦。因為家境貧窮,蔣母在教兒子學習時,自己紡織,十分辛苦,但毫無怨言。蔣母有時煩悶或身體不好時,只要一聽到兒子的朗朗讀書聲,百病全消。如此努力地培養孩子,終於把蔣士銓培養成一位著名的文學家、戲曲家。良母教子,子女成才的例子史不絕書。偉大的母親茹苦含辛地培養出多少棟樑之才。尤其有的家境貧窮,條件惡劣,培養子女更心力交瘁,令人欽佩。 二、教子修德 「要成才,先成人」,成人就是有優良的道德品質,一個人要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一定要從幼年抓起,母親便有很大的責任。歷史上良母教子居仁由義循禮誠信的例子比比皆是。春秋時魯國大夫臧武仲,為魯國出使到齊國後,估計可能被齊國扣押起來。他母親對他說:你以前權勢大,但不注重修身,對別人太嚴苛,有積怨。此次到齊國,齊國如果把你扣起來,別人正好藉機報復,誰也不救你。臧武仲聽了母親的勸告,從此對國君禮敬尊崇,對手下人多施恩惠,搞好關係。到齊國後,果然被扣了起來,齊國要用他當人質,出兵伐魯。他馬上捎信回國,但又不敢說真相,只好用了些隱語,大家都看不懂。只有他母親從信中窺知真情,稟告魯君,採取措施。於是魯國陳兵邊境,齊國不敢進犯,也就放了臧武仲。戰國時楚國將領子發的母親,賢明仁德。子發與秦國作戰,糧食匱乏,派人回國催糧,差人到家探望母親時,子發母親向來人問兵士吃什麼,回答兵士因為缺糧,每天平分豆粒吃,而將領卻每天能吃上酒肉。兒子打完仗回來,母親關上門不叫進,派人責備兒子說:當年越王勾踐得到一壇酒,自己不喝,倒進小河裡,兵士從下游都能飲到,所以能以一當十,戰勝敵人。你卻高踞兵士之上,今天雖然得勝,但卻不是你治軍有方。你不是我的兒子。」子發向母親誠心認了錯,才饒恕了他。 如漢昭帝時,大臣雋不疑的母親,仁慈賢惠,經常教育兒子對人仁慈。雋不疑當京兆尹後,每次回家,母親總是問他是否善待百姓,包括為囚犯平反。打聽有多少應獲死罪的無辜百姓被赦免活了下來。如果聽到許多百姓平了反,他便高興,吃飯、說話也與平時不一樣。如果知道兒子對百姓嚴刑竣法,便很生氣,甚至不吃飯,為此,雋不疑在任官吏期間,對百姓以仁慈著稱。以上是良母教子講仁的例子。教子講禮的例子可以舉孟子休妻的故事。 戰國時孟軻的母親仉氏,對兒子講禮儀上從來嚴格要求。有一次,孟子在屋外看見妻子在室內蹲在地下,衣冠不整,不守婦道,便對母親說:「她這麼不守禮法,應該休了她。」孟母問「你是怎麼知道的?」孟子說,「我從窗戶里看見的。」孟母告訴他,古人說「將上堂,聲必揚。將入戶,視必下。進屋前應叫別人有所準備,不能乘人不備,突然襲擊。你偷看人家是你無禮,不是人家無禮。」孟子認了錯,再不提休妻了。還有個母親教育兒子慎交友的事例。 春秋時魯國大夫公父文伯的母親,為魯敬季姜。此人博聞知禮,教子有方。有一天,公父文伯的朋友來家,見他們都畢恭畢敬,便對兒子說「古人交朋友為了學榜樣,長學問。你的朋友都對你巴結,所以這個樣子,其實都不會幫助你。」兒子聽話,以後交了很多道德水平高的朋友。自己也與朋友相互幫助,成就了大業。孔子說「志士仁人,無捨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為了堅持正義,可以捨去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在孔子故里,古代就有這樣一位良母。 東漢末年,孔子十九世孫孔宙的妻子,經常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那時宦官專權,迫害好人。張儉被迫害,到朋友孔褒家避難。孔褒不在家,他弟弟孔融接納了他。日後被宦官侯覽得知,要追究責任,對藏匿張儉者要治罪。孔褒說「張儉是我的朋友,如有罪也要我承擔。」孔融說:「人是我留下的,我願服罪。」他們的母親卻說:「兒子是我的,如果有罪,全由我承擔」。後來孔褒被官府殘酷地殺害了,但孔母大義凜然,卻做出了好的榜樣。這樣一來,人們更看清了宦官邪惡的嘴臉了。 三、教子廉潔 廉潔是一個人的美德,尤其是為官的人更應以廉潔自律,不浪費資財,要愛惜民力。歷史上有些以廉潔出名的人,許多是母親教育的結果。例如春秋時魯國的公父文伯做了大官。他母親經常紡織,公父文伯因為自己做了高官,不叫母親紡織了。他母親嚴厲地責備他說「魯國要亡了。怎麼找了你這樣一個不懂生產、不通人情的人當官。你要知道,只有人人忠於職守,努力生產,國家才能富強。」兒子認真受教育,並照著去做,把魯國治理的很好。 田稷是戰國時齊國的相。他曾接收了官吏百鎰之金送給母親。田母說:「你為相三年,俸祿不會這麼多。這些金從哪裡來的?難道是別人送的嗎?」田稷承認是別人送的。田母說:「一個人不義之事不應在心中考慮,不義之財不應拿回家中。如今國君以高官厚祿待你,你不廉潔公正,還用不正當的手段對待國君,太不忠了。做臣子不忠,也就是做兒女不孝。」田稷羞愧地拿起百鎰金走開,接著送還給下屬官吏,又主動到齊宣王那裡請罪。宣王赦免了田稷,對田母更敬重了。 三國時,吳人陸績的母親對兒子幼年就諄諄教育,做官後更教育他為要官清廉。他從鬱林太守任上卸職還鄉時,一家四口人的財物,裝不滿一船。陸績耽心船輕難抵風浪,買了一些大甏裝滿鹹菜。船公還搬來一塊幾百斤重的大石頭壓到船頭。行船的路上,遇見水盜,遍搜船體,見無物可拿,空手走去。船到了家,陸母高興地對兒子說:「你如果裝來一船金銀財寶,我就不認你這個兒子。如此清廉地回來,我很高興,這塊大石頭可收藏起來作紀念。」人們把這塊石頭稱作鬱林石,又稱「廉石」。 此後還有東晉名臣陶侃,幼年喪父,寡母把他帶大。二十多歲當潯縣吏時,託人送回一罐鮓魚給母親。陶母卻拒收,說:「這是官物,我要了倒增加憂愁。」堅持把魚退了回去。後來陶侃和母親住到一起,母親對他教育和要求更嚴了。有一次,他家宴請賓客,陶母把案上的飯粒吃掉,陶侃希望母親不要這樣,給自己留點面子。陶母說:「你要事業?還是要面子?你應知道農夫耕作的艱難,就能有飯吃。」陶侃跪下認了錯。從那後,他坐官特別節儉,傳為佳話。體恤民情,受到人們的稱讚。 又如,唐朝人李畬任監察御史時,曾把所得的祿米派差役送到家中。李母一看,便知太多,問到差役時,差役說,「經辦無誤」。李母要重新量米,果然多了三石。李母問:「為什麼多出這麼些?」差役說:「老爺們的祿米慣例不量,多一點就多一點。」又問「運費怎麼收?」回答「按慣例不收。」李畬回來,李母對他說「你這樣做官。國家怎能不亂?你身為監察御史,這樣做更不對。馬上上奏認罪。」皇帝知道後認為小題大做,李畬卻堅持母親的正確意見,自己帶頭退賠,並帶動其他官吏不再多收,從此廢除了多年多沾的慣例。宋朝人歐陽修以廉潔著名,自小就接受母親的教誨,歐母經常以他父親忠於職守、廉潔奉公的事例教育兒子,說「你父親為官清廉,又好施捨,喜歡宴請賓客,所以家裡沒有積蓄。他死時,沒留下一間房,一塊地。他經常夜裡點著蠟燭處理公事,睡的很晚。對於百姓犯了法,他很難過。見到懷抱的你,對我說,把我的言行告訴兒子,叫他也忠於職守、廉潔奉公。」歐陽修謹遵母命,日後為官清廉,給百姓辦了不少好事。清朝山東有個都御史叫耿嗚世,妻子生活清廉,愛惜民力,兒子耿庭柏也官做到都御史。在外面做官,她經常叮囑兒子防腐倡廉,為此寫了《寄子書》:「家內平安報爾知,田園歲入有餘資。 絲毫不用南中物,好做清官答聖時。」 四、教子忠信 「忠」字由「中」、「心」組成,把心放到正當中叫「忠」,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叫忠,《尚書?伊訓》傳中注「事上竭誠也」,人們多把臣子竭誠事國君說做忠,古時君就是國家的代表,對君盡忠就是對國家盡忠,這是人生的大事,也是母親教育兒子的重要內容。戰國時齊國大夫王孫賈的母親教育兒子盡忠,就是一例。王孫賈十五歲時就事奉齊閔王。齊國動亂,篡奪大權的相國淖齒殺了齊閔公。齊國人卻無人站出來給閔公報仇。王孫母對兒子王孫賈說:「你既然知道淖齒不義,閔公不該殺,你為什麼若無其事呢?我一早一晚等著你,希望你救國勤王,你為什麼無動於衷呢?」王孫賈聽從母令,到街市上號令百姓說:「願意討伐逆賊淖齒的露出右臂來」,一時四百多人跟從,一舉把淖齒刺死,平定了齊國的內亂。 秦朝末年,沛人王陵在劉邦起義反秦時,帶著一些人跟隨劉邦南征北戰,十分忠心。在楚漢戰爭中,王陵的母親被項羽擄去,項羽派人叫王陵母親寫信,招王陵投降。王陵母親認為劉邦行為仁義,項羽慣於殺戮,希望兒子輔佐劉邦。她對使者說:「請您告訴王陵,要他全力輔佐漢王。別因為我而出現二心」。說畢,伏劍自刎,以自身一死教育兒子。王陵聽後,更堅定了扶漢滅項的信念。最終輔助劉邦戰勝了項羽。東漢時趙苞的母親,為了讓兒子全忠為國,更大義凜然。趙苞奉命到遼西上任時,順路把母親、妻子一起接到任上。但卻被烏桓人圍住,將他母親、妻子擄去。兩軍陣前,敵人提出條件,「如果把遼西的城池讓出來,就放你母親回去」。趙母在陣前大聲對兒子說:「千萬不能這樣做。讓不讓城是公事,放不放我是私事,不能因私害公。你有心接我來,已經是很孝順了。如果為了我讓出城池,使更多的母親遭殃,是不忠不孝。」敵人殘酷殺害了趙母,趙苞堅守陣地,盼來救兵,打退了敵人。 從前人們說歷史上三大良母中指孟(軻)母、徐(庶)母和岳(飛)母。三國時徐庶之母罵曹一事是否應該,史學界多不贊同。但她為堅實地叫兒子輔佐漢室,反對「漢賊」而自縊,對於古時提倡效忠正統皇帝的人還是有一定影響的。岳母教子及「岳母刺字」的故事卻是能站得住腳的。宋朝湯陽人岳飛,是有名的抗金名將。自小母親就教育他忠於國家,愛護百姓。小岳飛除努力攻讀外,又拜周侗為師,苦練武藝,準備隨時殺敵報國。金兵打來,岳飛前去應徵從軍前,岳母給他講了許多愛國愛民的道理,舉出許多歷史上殺身成仁、愛國殺敵的事例,然後令他跪在地上,在兒子後背刺上「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岳飛終生牢記不忘。不久組織岳家軍,取得抗金鬥爭的勝利。後來雖然被奸臣害死,死前仍大義凜然,念念不忘「精忠報國」的母教。 至於戰國時趙括的母親,堅持反對紙上談兵的兒子掌軍權,則是從另一個側面體現其愛國的思想。趙母是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的妻子,趙括的母親,她是個有遠見,識大體的人。他兒子趙括自幼熟讀兵法。談起軍事來,認為天下無人能與其相比。但趙母認為他是紙上談兵,對他信不過。秦趙交戰時,秦國離間趙國名將廉頗,趙王要起用趙括為將時,趙母為了國家和百姓,苦苦哀求趙王不要用兒子,趙王就是不聽。趙母說「大王執意用趙括,以後他做了對不起國家的事,不要連累我家。」紙上談兵的趙國和秦軍作戰不久,便損兵折將四十五萬,使趙國一蹶不振。因為趙母有言在先,所以她家得以倖免。 五、教子治國 古時有些帝王的母親對兒子精心教育,使其建國、立國、強國、富國。《列女傳》中列出的「周室三母」最為典型:一位是周朝的先人古公亶父的妻子太姜,她是呂國的女子,端莊和順,以禮自守,尊奉正道。為了謀求發展,他幫助丈夫由幽遷到周原(岐山)。三個兒子在她教育下,都做出突出的業績。三兒子季歷重仁尚德,生下個兒子姬昌聰慧明敏,古公亶父特別喜愛此孫,認為他是理想的繼承人。他們的大兒子泰伯、二兒子仲雍為了讓侄兒繼承王位,雙雙離家,奔向南方,成為後來吳國的先祖。王季在母親的教育下,認真教育自己的兒子姬昌,果然成就了大業,他就是周文王。 第二位是王季的妻子太任,即姬昌(周文王)的母親。此人品行端莊、誠摯,舉止行動嚴守規範。在她懷孕的時候,為了使腹內的胎兒更好地成長,睡不側身,坐不靠邊,站不偏倚,不食怪味和不規整的食物,不坐不該坐的地方。目不觀難看的顏色,耳不聽浮靡的音樂,口不出傲慢的語言。經常聽一些有意義的、倡正道的詩和故事。總之,一直保持良好的感覺和心理狀態,所以生下一個仁德睿智的好兒子——周文王。第三位是周文王妻子太姒,她是莘國的女兒。仁德而又賢明,識大體而又耐心誨人。據記載,她生下十個兒子。丈夫姬昌(周文王)整日忙於國家大事,家中事情由她一人承擔,而且做的很好。大兒子伯邑考隨父到朝歌,被討王殺死,全忠全孝;二兒子姬發(周武王),繼承父志,滅殷興周,文治武功,彪炳史冊。三兒子姬旦(周公)輔佐武王,伐討成功,東征勝利,制禮作樂,分封諸侯,建立了一個持續八百年的新王朝。古籍記她「卒成 武王、周公之德」,正是說明武王、周公的業績都是她教育的結果。日後,母懿天下,教子治國的良母歷史上有許多。例如:東晉皇帝司馬聃(晉稱帝)之母褚氏,是晉康帝司馬岳的皇后。褚氏,名蒜兒,父親褚裒是名門貴族。立皇帝不久,二十三歲的晉康帝便死去,褚氏才二十一歲,兒子司馬聃剛滿兩歲。皇帝一死,朝內大亂,面對複雜的政治形勢,她首先發了一道詔書,聲明自己臨朝聽制,抱著兒子主持國政。她先後稱制近二十年,能以體恤民間疾苦,減輕對百姓的徵調。在出現災荒時,對百姓賑濟。尤其是他不貪戀權貴,不許外戚專權,給晉朝保住了江山。歷史上有人把她譽為「女中丈夫」。明清以來,人們熟知的孝庄皇后,在清軍入關前,費盡很大力氣,力保兒子福臨(順治帝)即位,在順治即位的十六年中,指導與幫助皇帝做了許多事情,建立與初步鞏固了清朝對全國的統治,此後又幫助孫子玄燁(康熙)即位,滅鰲拜、平三藩、收台灣,使清朝由內憂外患叢生,朝內朝外不穩到統治穩定,經濟發展,逐漸走向盛世。 六、身正懿範 身正懿範就是指母親賢明仁慈,為兒女們做出良好的榜樣,例如,戰國時魏國芒卯的妻子,生下五個兒子後早死。芒卯娶了後妻,又生下三個兒子。這一後母對前面五子十分疼愛,但前妻的孩子就是不理她。她叫自己的三個孩子在吃飯穿衣上都比五個哥哥差,前妻的五個孩子還是不愛她。有一天,前妻的次子犯了法,判了死罪。慈母心中十分難受,為兒子多方奔走,腰圍瘦了一圈。別人問他為什麼這麼下力,她說:「他已經失去了母親,我不愛他是不慈。正因為不是我的親兒子,我不幫他是不義。無慈無義,孩子怎能活下去呢?」魏安厘王知道有這樣一位深明大義的慈母,便赦免了他的兒子。於是,五個孩子對她都很好了。人們都熟悉《寶蓮燈》中之「二堂舍子」劉彥昌夫婦捨棄親生兒子救沉香的故事,此類故事歷史上並不少見,漢時《列女傳》中就有兩則這樣的故事。 其一是魯國一個鄉間婦女「魯義姑姊」的故事。有一次齊國進攻魯國,打到魯國郊外,遠遠望見一女子,抱著一個孩子,領著一個孩子。齊軍將到時,她丟下抱的孩子,抱起領的孩子,向山上跑去,丟下的孩子在後面哭喊,她連頭也不回。齊軍追上那一女子,問:「你為什麼把小的丟下,難道他不是你的親兒子嗎?女子哭著說:「正因為他是我的親兒子,我才丟下他。我抱的是哥哥的孩子,他已無父無母,我不愛他,誰去愛他」。齊軍聽後,派人對齊君說:「魯國有這樣仁義的百姓,我們不應打它」,於是撤了兵。 又一處記載戰國時期齊宣王時,有人鬥毆死在路上,官吏查看,發現是被人害死的,當時有兄弟二人站在旁邊,官吏問時,兄弟二人各自承認是自己殺的。過了一年,也無法判決,上奏齊宣王,齊宣王說:兩人都治罪,不公平;兩人都赦免也不合理,應該問問他們的母親。於是叫來兩個孩子的母親,母親哭著說:「殺掉小的吧」,齊相說:「自古父母都愛小兒子,你為什麼要給小兒子加罪呢?」母親說:「小兒子是我生的,大兒子是丈夫的前妻生的,丈夫死前,托我好好照顧他,我要忠於丈夫的託付」,齊相進宮,將此事告訴宣王,齊宣王讚美她的義舉,給她「義母」的稱號,赦免了她的兩個兒子。 有的母親以自身的剛強不屈教育了孩子及後人。例如,春秋時楚平王的妻子,楚昭王的母親伯嬴,秦穆公的女兒,是個講禮儀又勇敢的女子。吳國攻下郢都,滅亡楚國後,將百官的嬪妃全部分給將士,吳王闔閭又要強佔伯嬴為妾。伯嬴一面護著兒子,一面對吳王義正辭嚴地說:「你是大王,應作天下人的表率。自古以來就有夫妻之道,不能胡來。天下最壞的事是貪財好色。你霸佔我,人們便會對你不服氣,反對你,你很快就要滅亡」。一席話,說得吳王無言可對。伯嬴和自己的兒子阿保緊閉大門,手中一直拿著武器,過了三十多天,來了救兵,昭王複位,勇敢的伯嬴才得自由。這一剛烈行為,有力地教育了兒子阿保。春秋時期,楚人江乙的母親為兒子申冤,兩漢末年,陽曲(山東日照)的呂母率先起義為兒子復仇等,也是慈母愛子的又一表現。 古人曾經讚頌「母德」有三:生民、相夫、教子,「生民」是生育兒女,這是自然界及人類社會的必然規律,任何人都是母親所生。父母愛子女,子女孝父母乃是最基本的人倫,天經地義的事情。「相夫」是指女子出嫁後,幫助丈夫做些事情。夫敬婦愛,夫唱婦隨,共同持家,妻子支持丈夫的事業,作丈夫的後盾,也是一種重大貢獻。如果從母愛的角度上來說,母親對子女的愛,就更應表現在教育子女,使其成材上。這要從娃娃抓起,最基本的是從母親教育孩子學習開始。在這方面,孟母早已成為國人承認的良母,兒子的生日是母親的受難日,把孟母生孟子的這一天定為中國的母親節,自然是順理成章,為國人所贊同了。近來有人倡議將女媧的生日定為母親節,顯然不太合適。 女媧氏又稱女希氏、媧皇。傳說是古代一位很有本事的女首領。相傳有一年,一聲巨響,東邊的天塌下一大塊。一時天搖地動,谷裂山崩,亂石狂飛,洪水奔騰,野獸亂竄,人民遭殃。女媧氏為救百姓急忙練就五色石,把天補上。又斬斷鱉足,支撐四極,治平洪水,殺死猛獸,使天下安寧。後世盛傳「女媧補天」的故事,尊稱她為「女媧娘娘」。 在人類起源的神話中,有自然生人、動物變人、諸神造人三大類。其中諸神造人的神話里,中國傳統中又有用泥土造人,用飛禽造人,用蜂仔造人,用植物造人等等。其中用泥土造人的有彝族、壯族、獨龍族及漢族的傳說,漢族就是伏羲與女媧的故事。 傳說伏羲和女媧是兄妹二人,他們的父親是個很勇敢的人,曾經把禍害人的雷公捉住,兒女們卻把他放了出去。雷公為報復,發起大水,閃起了電雷,他們的父親和許多人都在這場大水中死去,人間只留下伏羲和女媧二人。他們靠自己的雙手勞動,繼續生活著。為了繁衍後代,哥哥提出要和妹妹結婚,妹妹最初不願意,曾給哥哥出了許多難題,都被哥哥一一解決了。後來妹妹要哥哥在後面追趕自己,追上就可結婚。哥哥追了好久未追上。在一次圍著大樹追趕時,哥哥採納了烏龜的主意,突然向後一轉身,捉住妹妹,兩人便結婚,做了夫妻。不久,女媧氏生下一個肉球,二人把肉球切成細碎的小塊,包起來拿著,攀登上天梯要去天庭,誰知一陣風吹來,把包刮掉破了,肉球灑向四方,落到地上都變成了人。也有的說:女媧氏「摶土造人」,即用泥土捏成人的摸樣,當他捏成兩個人後,感覺太慢,於是折了一枝柳條,在泥塘里沾了一下,然後一甩,甩出了許多泥點,落到地上,漸漸活了,都變成了人。老人們說,人洗澡時身上不斷搓出「泥」來,北方農村天晴曬炕時,揭開席底,便會看見席縫中落下的塵土,老人也會說人是泥捏的證明。 東漢末年,嘉祥武氏墓群石刻中,就有幾處伏羲和女媧的畫像。在武梁石室第一石第二層刻十個古代帝王中,第一圖便是。畫面兩人,右為伏羲,左為女媧,兩人下部多生長尾,相互交起。兩人中有一個小兒,面朝伏羲,雙手拉著兩人的衣服,是一幅形象的女媧造人的圖像。漢人王延壽在此前撰的《靈光殿賦》中也有「伏羲麟身,女媧蛇軀」之句,可知女媧造人的傳說由來已久。但這畢竟是一種傳說。伏羲女媧結婚,反映出在我國原始社會中一種只有年齡的大致差別而不限制近親之間結婚的「班輩婚」。多年來人們對伏羲,女媧尊稱為「人祖」,「人文始祖」。今河南淮陽伏羲廟中供奉女媧、山東鄒城市嶧山上的「人祖」廟中也供奉女媧。女媧的傳說:一則虛渺,二則遙遠,生兒育女是一種自然狀態,人們尊崇女媧是為了傳說她造人。作為社會上的人,主要應教育培養。為此,人們樹起實實在在的歷史上教子有成的孟母生孟子的日子為「母親節」,遠比傳說中的女媧要好得多了。 依據上述種種古代事例,縱橫比較,我們認為孟母教子事迹典型,可樹,可學。2006年10月在河南新鄉市,國際儒聯召開的第二屆儒家倫理與國民道德教育論壇上,由李漢秋教授、王殿卿教授,我們三人建議以表彰孟母的形式設立「母親節」,獲得全票通過。同年12月13日,在孟子家鄉鄒城市成立了「母親節促進會」。會上選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協節會委員會主任李漢秋教授為會長,北京東方道德研究所名譽所長王殿卿教授及山東省婦聯宋立華副主席、鄒城市委劉仲本書記為副會長。聘請原國務院參事室王楚光副主任、中國倫理學會會長陳瑛教授、清華大學錢遜教授、國際儒聯副理事長劉示範教授、香港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博士,現居台灣的亞聖奉祀官孟祥協先生及我為顧問。還選舉一些常務理事、理事等,開始工作。 早在西漢初年,劉向《列女傳》首記孟母事迹後,對孟母仉氏的生卒生月一直不祥,但人們知道「兒子的生日,就是母親的受難日」,於是我們把農曆四月初二,即孟子的誕辰定為「母親節」。這種規定是有根據的。如明萬曆年間專記孟氏家庭的《三遷志》之《年表》中記:「周烈王四年,魯共公五年已酉四月初二孟子生。」 清康熙年間婁一均撰《鄒縣誌》之《聖賢志》及清道光年間馬星翼撰《鄒城史稿》之《聖跡?孟子》中,亦有同樣記載,最重要的還是孟子故里(曲阜鳧村)每年四月初二紀念孟子。尤其是1992年曲阜孟子研究會成立以後,每年這天都在孟子故里舉行祭祀活動、報告會、紀念會。今年已是第十五個年頭。今天——丁亥年四月初二,國內的天津、吉林、石家莊、太原、新鄉、棗莊、泗水等十五個地方都在用不同形式開展「母親節」的文化活動,一個「母親對子女教育,子女對母親感恩」的文化活動,在全國首次開展,日後堅持下去,發展起來,讓國人(以及海外五千萬華人、華僑)在這一天緬懷母恩、尊敬慈母。這一活動廣泛開展後,能更好地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孝道,在建立和諧社會中發揮積極作用。 最後,再說一下,現在許多畫家繪製的「孟母三遷」,「孟母斷機」圖像很多,對於弘揚母教,功在當代及日後。人們還可能找到民國初年及清代人繪的「孟母斷機圖」。但鄒城市孟廟內東院邾國公殿前的「孟子聖跡圖」,卻是八百年前明初洪武年間的雕刻。最近,鄒城市山水藝術中心主任董偉先生及副主任、孟子後裔孟昭年先生遍查古書,遍訪古文物,從河南找到東漢年間畫像石刻繪的「孟母斷機圖」。這是一千八百年前的形象作品,和那個只有二百多年歷史、一百年前民間確定的外國母親節來比,不但要早,而且內容豐富。可親,可敬,可學,可做。 我們倡議「母親節」,要做些什麼?扼要地說是:「愛母」、「母愛」兩項內容:「愛母」就是愛母親、敬母親。為子女者,應該恪盡孝道。對父母感恩,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培育之恩。現在許多年輕人過生日,很高興,其實這一天是母親最辛苦的一天,應對自己的母親感恩,這一天應是敬母日、愛母日。或者說您的生日,就是您的母親節。全國十三億人有十三億母親節。大家集體過、集中過的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母親(孟母)生她兒子的那一天(農曆四月初二)。通過母親節,更好地傳承孝文化,通過母親節感恩母親、感恩師長、感恩社會、感恩祖國。這是一個方面。 另一方面是「母愛」。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兒女,怎樣愛?是百依百順,又寵又慣地當成小皇帝、小公主對待呢?還是加強教育,嚴格要求,使兒女真正成才呢?母親節自然又有母親教子的任務。天下的母親,都要像孟母那樣教育子女。當然要科學的,即目的明確,方法合適,要求實際的對子女教育。母親通過努力把自己的子女真正培養成才,正是對子女更好地愛。最後,我用十五年前在「孟母教子研究會」上的題詞,作為結束:「天下多孟母,子女定成才。」
推薦閱讀:

宋元明清時期的古人是怎麼熬過夏天的?
中國古代五大瑞獸及四大凶獸(圖文)
古代最可憐的一類女性:必須滿足男主人的任何要求,最後下場凄慘
7000年前的中國古代的星象觀
古代這個胖女人到底有多美?先嫁給皇帝兒子,又被皇帝給搶走

TAG: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