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師懷瑾 | 圓覺經略說 第五章 彌勒菩薩 (2)
圓覺經略說
彌勒汝當知,一切諸眾生,不得大解脫,皆由貪慾故,墮落於生死。若能斷憎愛,及與貪瞋痴,不因差別性,皆得成佛道。二障永銷滅,求師得正悟,隨順菩提願,依止大涅槃。十方諸菩薩,皆以大悲願,示現入生死。現在修行者,及末世眾生,勤斷諸愛見,便歸大圓覺。
現在我們回到本經,由彌勒菩薩提出修學佛法的若干問題。
【於是彌勒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這一段是佛教的儀式,每一位菩薩都一樣,在此不贅。
【大悲世尊,廣為菩薩開秘密藏,令諸大眾深悟輪迴,分別邪正,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於大涅盤生決定信,無復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
彌勒菩薩請求釋迦牟尼佛,要為諸菩薩開示修行的秘密要點,使大家明了生死輪迴的根本在哪裡,人自己做不了主,永遠在生死之間輪轉。出生之後,慢慢長大,然後衰老,最後死亡。死了以後,又再投胎,為什麼會如此輪轉不停?此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要分別邪正,每一種宗教都說自己好。基督教說到上帝的天堂來,可以得到永生,佛教也說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來最舒服,只有快樂沒有痛苦。究竟哪個是正確可靠的呢?請您為我們講清楚。這樣可以使末世一切眾生對人生的生老病死,無所畏懼,不再感到害怕。
人的生死確是個大問題,所以莊子說:「生死大矣哉」。一切宗教所要解決的也是這個問題。而佛法的最高目的,在證得大涅盤,涅盤是個代號,指成佛的果位,圓明清凈,也教圓寂,圓滿寂靜,又叫寂滅,但不是滅亡,它是不生不死,它的境界是「常樂我凈」,很難翻譯,只好保留不翻,叫作「涅盤」,這是佛的正道。彌勒菩薩希望一切眾生對真正的佛法有所認識,生出絕對肯定的信心,然後,個個修行成道,再不會墮入生死輪迴之中,「起循環見」,循環見就是顛倒想;搞了半天仍然沒有跳出生死輪迴的圈子。
【世尊,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游如來大寂滅海,云何當斷輪迴根本?於諸輪迴有幾種性?修佛菩提幾等差別?回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惟願不舍救世大慈,令諸修行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慧目肅清,照曜心鏡,圓悟如來無上知見。】
接下來,彌勒菩薩對於剛才所提的問題,再問得更詳細--一點,將重點點出。
他說一切學大乘道的菩薩,以及末世的眾生,要想達到成佛的境界,什麼是成佛的境界呢?剛才講的是總稱「涅般+木」,現在他又把現狀描述了一下,叫「如來大寂滅海」,非常偉大、清凈、光明、快樂、自在、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必須不在迷濛的生死輪迴中轉,那麼,要如何切斷生死輪迴的根本呢?如何跳出輪迴的圈子呢?
「於諸輪迴有幾種性?」我們的生命都在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的圈子中轉,轉來轉去跳不出來,「西遊記」上形容孫悟空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這種輪迴有幾種性質呢?
「修佛菩提幾等差別?」要想修成佛道,大徹大悟,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其中有那些層次差別?
「回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塵勞是佛學上的名詞,我們生活的世界叫塵勞,在這個世界中生活的人都勞勞碌碌過一生叫塵勞。塵勞這兩個字,在文學境界上非常美,再加上煩惱兩個字,成為塵勞煩惱,則更美,詩詞歌賦中經常用到這幾個字。假如我們爬到觀音山上看台北,上面籠罩著一層塵埃,灰濛濛的一片,那不是紅塵滾滾,而是黑塵滾滾。紅塵滾滾的境界,如果你到大陸的黃河以北,開車經過,揚起灰塵,經太陽光一照,那種景象看了便可了解。
為什麼叫「回入塵勞」呢?諸佛菩薩自己跳出了三界以後,為了悲憫眾生,再回到苦海中渡眾生。當然,我們不知道哪位是菩薩再來,他也不告訴你。假如某某人告訴你,我是什麼菩薩化身,那你就留心了。我國有句老話:「半瓶水響叮噹」,滿瓶水不會響,對不對?「學問深時意氣平」。真菩薩來,他不會讓你知道,都是等過後才露出一點痕迹訊息,而他已經不在了,有的甚至連走了都不告訴你。
諸佛菩薩都以各種不同的姿態再來,在諸世間中教化眾生,而且不一定搞佛教,不要以為在佛教中才有菩薩。依我看社會上許多大小不同的菩薩,做了很多好事,但往往絕口不談佛教,尤其是在亂七八糟的下等社會中,再來菩薩才多呢!「回入塵勞」就有這麼大這麼深的意義,難啊!一般人發了財,就不肯到窮人家裡去了,嫌他窮,嫌他臟,嫌他低俗,對不對?菩薩們重回人間,等於一個人發了財,還與以前的夥伴一齊討飯過日子,這樣,才能教化眾生。菩薩不只是再回到人間,甚至還變牛變馬變其他各種的動物,所以,我們吃肉要小心哦!是不是有時候吃到菩薩的肉呢?
「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教育眾生的方法有多少種呢?希望佛大慈大悲,解答這些問題,使得一切修行的菩薩,以及末世眾生「慧目蕭清」,頭腦清晰,智慧明朗,心裡清楚明白什麼是真正的佛法。圓滿覺悟如來無上的正知正見,看清楚哪一條是正路。
《圓覺經》,全名《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又名《大方廣圓覺經》、《圓覺了義經》、《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修多羅了義》、《秘密王三昧》、《如來決定境界》、《如來藏自性差別》。一卷。唐代佛陀多羅(覺救)譯。師罽賓人,於洛陽白馬寺譯《圓覺了義經》一部,其後行不詳。
圓覺,是圓滿的覺性。謂如來所證的理性具足萬德,圓滿周備,靈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覺、真心,自無始已來常住清凈,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體而言,稱一心;就因而言,稱如來藏;就果而言,則稱圓覺。與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畢竟同一。而本經即演說此法。如《圓覺經略疏序》載,統眾德而大備,爍群昏而獨照,稱為圓覺,其實皆為一心。背之則為凡,順之則為聖;迷之則有生死,悟之則息輪迴。親而求之,則止觀定慧;推而廣之,則六度萬行。引而為智,然後為正智,依而為因,然後為正因,其實皆為一法。終日圓覺而未嘗圓覺者為凡夫,欲證圓覺而未極圓覺者為菩薩,具足圓覺而住持圓覺者為如來。離圓覺無六道,舍圓覺無三乘,非圓覺無如來,泯圓覺無真法,其實皆為一道。
本經是透過文殊師利、普賢、普眼、金剛藏、彌勒、清凈慧、威德自在、辯音、凈諸業障、普覺、圓覺、賢善首等十二位菩薩,與佛陀的問答,而宣說大圓覺的妙理,並為不同根機眾生開示各種修行方法,使眾生能隨順悟入圓覺。全文分為十二章,自文殊章起,至圓覺章,共十一大段,每段先長行,後重頌;最後賢善首菩薩章是屬流通分。內容結構嚴謹,譬喻精彩,南宋後流通甚廣。
五、彌勒菩薩章
主要在除斷眾生輪迴根本,令心悟實相,具無生忍,因此敘說:
□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由於有種種恩愛貪慾,故有輪迴;亦即愛是輪迴根本。若能捨棄諸欲,斷除憎愛,便得成就佛道。
□一切眾生由本貪慾,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二種障而現淺深。此為《圓覺經》五性說。
□二種障──
□理障:又名所知障,障礙正知見。這是法執。
□事障:續諸生死。這是我執。
□五性──
□凡夫性:若此二障未得斷除,名未成佛。
□二乘性:若諸眾生永舍貪慾,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菩薩種性: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不定種性:一切眾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脩習,便有頓漸,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脩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外道種性: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非眾生咎。
□菩薩利生的方便雖多,唯以大悲為首,大願持之,同事攝之。
推薦閱讀:
※戊戌年二月十九恭迎觀世音菩薩聖誕日
※聖嚴法師談「菩薩」
※藥師經和文殊菩薩的因緣(如何保住我們的精氣神)
※對佛菩薩要有智慧的虔誠 而非愚痴的虔誠
※地藏菩薩廣說因果(如本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