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堂 20090704梁冬對話余敦康 周易的智慧周易的智慧 全文 MP3

國學堂20090704 梁冬對話余敦康 周易的智慧   下載 國學堂 20090704梁冬對話余敦康 周易的智慧周易的智慧.mp3

中國智慧在周易,周易智慧在和諧1、周易=易經+易傳。易經=算命,易傳=哲學。2、中國的智慧在周易,周易的智慧在和諧。我們學習周易主要是學習智慧,64卦就是講和諧二字。企業管理則是把周易放入管理中創造團隊精神。3、學習周易要掌握三個方面:1、周易是什麼書?2、它的核心思想是什麼?3、怎樣認64卦?講清楚這三個問題,需要十二次的48個課時,讀懂了這三個問題則需要用一生去悟。4、周易是什麼書--人更三聖(伏羲、文王、孔子),世歷三古(上古、中古、下古)。伏羲,文王是上古和中古時代的,他們主要體現周易的卜巫。下古則是孔子著的易傳,主要體現了周易的哲學思想,對人生,家庭,事業,包括國家的決策。16大三中全會,胡錦濤報告中體現了周易思想,共產黨從革命黨到執政黨,最需要的就是和平。故提出了構建合諧社會,求同存異。與時俱進。5、周易的核心:和諧。從陰陽的角度來考慮問題。陰陽和則生(家和萬事興)。陰陽離則滅(背道而馳則滅)。陰陽錯則變(人為和命運兩種)。陰陽平則佳(在陰陽不斷變化的中間保持平衡態)。6、周易的兩個部分:象數和義理。象數則代表一套符號的系統。八卦的卦象。義理則是符號背後的哲理。7、認識八卦:(血緣大家族)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巺下斷。(這個口決要熟背)。其中象數奇數為陽,偶數為陰。8、乾卦第一。乾,元亨利通(春夏秋冬)。[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要熟背)9、坤卦第二。坤,元,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住,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卦象沒有捷徑,一定要熟記熟背。融匯慣通。周易的64卦,乾為純陽之卦,坤為純陰之卦,集中體現了陰陽哲學的基本原理,稱之為乾元和坤元。其他62卦都是通過乾元和坤元不同的組合派生而成的。用孔子的話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到了五十歲能從易經當中學習一些智慧在生活中不要犯一些大的錯誤就好了。

------------《中國智慧在周易,周易智慧在和諧》余敦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教授)中國智慧在周易,周易智慧在和諧王魯湘:提起《周易》,現在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觀點,在知識階層,許多人都稱其為群經之首,經中之經,哲學中間的哲學,是一本智慧之書,但是在民間,易學也一直和算卦呀,占卜啊相連,甚至和風水聯繫在一起,也是一本智慧之書。那麼《周易》到底是個什麼性質的一本書,是一本什麼著作。它的核心價值何在,現代我們有學習它的必要嗎?關於這樣一些問題,我們非常榮幸地邀請到了中國社科院著名學者,余敦康先生。余先生1930年生於湖北漢陽,1960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研究生畢業。長期從事中國哲學史、思想史研究。平生有兩大嗜好:一是哲學;二是美酒。先生好哲學但不拘泥概念,好美酒卻總能不貪杯。平日隨和謙讓,一開講卻憂患逼人。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余先生有"宿儒"美譽。王魯湘:余先生是我所敬仰的一位前輩,今天已經79周歲了,實歲,在民間說法應該是80了,在這個,儒學的十三經中間,我們知道《易經》,是群經之首。但是很奇怪的就是,這個《易經》不僅僅是儒學把它認為是群經之首,很多道教的人,也在使用它。然後我們很多民間的一直流傳的像堪輿啊,占卜啊,算卦啊也在用它。余先生已經研究了幾十年的《周易》了,您覺得就是《周易》的象數學和它的文辭的這些部分,他們之間到底是兩張皮,還是要合到一起來研究,還是其中的這個象數比這個文辭的東西更重要,或者反過來,文辭的東西是主要的,象數的東西是另外一套系統。余敦康:這是一個很專門的問題。這個,可以說是,爭論了幾千年了,這個問題都沒有解決。象數和易理的關係今後還在不斷地爭論下去,我有一個朋友,也是搞《周易》的研究,也很有名的。他最近寫了一篇文章,《現代易學研究的困境和出路》,就是說現在的易學的研究有很大的困境,還沒有恢復到過去的那個易學的很高的層次。還在很多,你剛才講的現在很多人把《周易》,民間,還《周易》看成算卦,看風水的,升官發財的,炒股的。是不是?還可以用《周易》去算一卦能不能搶銀行的。實際上,真的我在講這個問題,現在這個《周易》還沒有恢復到過去那個崇高的群經之首這個地位,這就是困境。這個困境有各方面的原因,學者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也是個原因,還找不到了一個方向。但是出路是絕對是有的。我今天準備把這個問題,稍許談談我的看法,《周易》有一句話,百姓日用而不知。

余敦康:就是我們在座的,沒有學過《周易》。實際上你作為一個中國人,就有了《周易》的文化基因。你天天在用它,可是你不知道它就是《周易》。王魯湘:在前一段時期,有一位著名的獲諾貝爾獎學金的科學家。他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引起軒然大波。說是《周易》它那套思維方式,影響了科學思維在中國的發展。您對這位科學家的這樣的一個斷語,您同意嗎?余敦康:是楊振寧。好多研究,這等於是把我們《周易》的飯碗給搶了。我們天天研究《周易》。你楊振寧,諾貝爾獎學金的獲得者,說是《周易》的思維模式阻礙了中國科學研究的發展,這是,實際上啊,他的這個問題,不是他一個人的,包括李約瑟也是這個看法,李約瑟難題,英國的李約瑟。中國古代,技術發展得很高是世界的前列,或者是中國那麼高深的技術就是在十五世紀以後,落後於西方,沒有發生一個現代科學,這是這個難題,沒有解決的。我說《周易》的重點不在乎科學。而在乎它人文方面的東西,價值理念,它的思維模式,對中國這個民族文化它的發展,這個東西是關注的最重要的一件事。至於這個科學的發展那是一個過去的問題,實際上我認為它是個假的問題。儘管中國沒有發展一個現在的科學,但是現在科學在中國人一學就會。神七五號上天,兩彈一星。是吧,什麼東西一學都會了,中國人的科學思維並不差的,儘管中國沒有發展一個西方的像英國的那個資本主義。可是現在的發展中國超過英國了。對不對。那是另外一個問題。余敦康:不要把這個問題搞來搞去,講個沒玩。我們著眼點是未來。二十一世紀未來,如果這個《周易》的思維模式,它的思維能夠有助於我們走向未來這是好事。是不是?易之教,潔凈精微。《周易》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它為何會成為當代中國執政理念的思想源泉?大易之中有大智。易學大家余敦康主講易學的現代詮釋。我不知道大家對《周易》有個什麼看法。我曾經在各種場所,能夠在四十分鐘的時間裡面把這個《周易》講清楚我還沒有太大的把握,基本上我把我這個《周易》研究的心得,歸結成兩句話,就是說,中國這個古老的民族有五千年的文化,它有它的智慧,中國的智慧在哪裡呢?在《周易》,這是一句話。還有一句話,《周易》的智慧在哪裡呢,《周易》的智慧在和諧,就是和諧兩個字。我們現在不是要建構和諧社會嗎?走向和諧世界嗎?那麼和諧這個詞就是從《周易》來的。而且《周易》的基本核心思想就是和諧,那麼這兩句話是不是能夠把它說清楚,我曾經講了,有些人說余先生你說的是有點道理。今天能不能把他說服,說不服呢馬上就問我,好不好?給我一個下不來,我願意啊把我駁得個體無完膚,我願意的。首先,第一個問題,中國的智慧,在《周易》,這個也不是亂說的。《周易》這本書啊,在全世界歷史是最長的,它的歷史,一般地說呢,可以說有五千年,至少五千年,五千年的歷史。沒有哪一本書能夠有五千年的,這五千年有沒有證據呢,古時候是很相信的,我們現在考古學的發掘也不見得不能證實這個道理。過去呢,是怎樣說法呢。幾千年來是這麼說的。一部《周易》這個書,它叫人更三聖,世歷三古。人更三聖,就是說它的作者有三個聖人,換了三個聖人,人更三聖。世歷三古,它的時代經過了三個古代,這什麼意思呢,第一個聖人伏羲畫八卦。伏羲第一個聖人嘛,八卦是伏羲畫出來的,是古時候的說法,伏羲什麼時候的人呢,很古很古啊,離現在至少有五千年了吧,新石器時期的人,五千年。人更三聖,過了快兩千年,到了周文王的時候,重為六十四卦。周文王過了四五百年左右,到了孔子。孔子,再把那個伏羲畫的八卦,周武王重的六十四卦,整個作了一番解釋。寫了這個書叫做《易傳》,就是形成了現在的《周易》,這不是三個聖人了嗎?人更三聖,伏羲、周文王、孔子,三個聖人是古時候的說法。世歷三古,三個古代,上古、中古、下古。這個加起來就有二千五百年了,孔子離我們現在多少年了,也有兩千五百年了,所以以孔子為界上二千五百年,下二千五百年,加起來五千年。這五千年,都可以一部《周易》中間都可以看得出來。好那你說,伏羲畫八卦有這麼回事嗎?文王重為六十四卦有這麼回事嗎?從考古學,人類學的角度來研究這是可能的,一部《周易》和別的書不同。那個時候還沒有文字,全世界沒有哪個民族在這五千年說有文字的,沒有的。英文、歐文、希臘文什麼文化全是沒有,中文也沒有。中國的《周易》就是畫卦呀,拿個什麼樹棍在地下這麼一畫,畫成一個八卦這很容易的一件事吧,小孩子會畫嘛,是不是,不要文字就可以了,知道吧,真正畫卦的方法就是一個陽一個陰這麼七拼八湊,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就變為六十四卦,非常容易的,可以形成一個六十四卦體系,不要文字的。所以伏羲畫八卦是可能的,文王重六十四卦也是可能的。有了這個八卦了以後,畫了畫不要文字,那就是在文字出現以前,首先這個書就可以出來了。所以呢,一部《周易》的歷史就這麼長,五千年。一部《易經》然後孔子作了《易傳》,合起來稱之為《周易》。自從孔子作了《周易》以後,到現在兩千五百年,就發展一種文學,叫做易學。人更三聖,世歷三古,古老的智慧燭照千年,中國古代為何把《周易》定為群經之首?它在近代中國又經歷了怎樣的用舍沉浮?易學大家余敦康主講易學的現代詮釋。易學研究《周易》的學問,到現在保存起來,已有三四千種之多,現在已有的,我們編纂的最完整的書,叫做《四庫全書》。《四庫全書》首先一打開就是經,經史子集啊,所以就是經,《易經》是打頭的。《易經》一大堆,有些,全書,有的有這個書的目錄,加起來是三千多種,這加起來的就構成了易學的傳統。你說這個東西啊,是不是表現中國的智慧。所有的大人物,大思想家,大哲學家,大政治家,都把這個精力用到研究《易學》上面去了,寫成的巨作,歷代都有,所以這部《周易》這個東西在中國的歷史上面起的作用真是不可低估。如果說這裡面有沒有智慧呢,絕對是有智慧的,中國的智慧都集中在《周易》這本書上面去了。或者說中國的智慧在《周易》,這話不錯的,到了漢朝時候,就把所有的中國的經典分類。編一批,然後評一個誰占第一位,誰占第二位,結果評出的結果是《周易》是群經之首。所以群經有也是六個經,六經之首。因為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排在第一位,所以的話,這個《周易》中間是儒家這六個經中間的第一位,有沒有道理,你們學了儒家的六經沒有啊,我們說,為什麼第一位,主要是用於政治方面的,治國平天下。一部《詩經》怎麼治國平天下,《詩經》啊,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談戀愛都可以,是不是,治國平天下差一點,對不對,文學的東西很多。還有民風民謠,《尚書》,《尋求》,這是什麼東西你們知道嗎?烈士書,把過去古代的烈士都記錄下來,政府的文告,這也是啊,不是一個很高深的東西。《禮經》這個東西關於講道德,社會,禮貌,這些東西的。唯獨一個《周易》啊,它是講的一個什麼東西呢,哲學。這個哲學是什麼東西呢,就是一種,治國平天下的戰略思維,從漢朝開始,這六經學來學去唯獨《周易》能夠治理國家。宰相,大臣,六部尚書、天子都得好好學《周易》,而且把《周易》下了一個定義,這是聖帝明王治太平國。如果啊,把這個社會把它治理成一個太平盛世啊,就應該用《周易》這本書。從漢朝開始,官書上面的《漢書藝文志》,官方的歷史寫的這個定了,以後兩千多年來沒有改過,《周易》一直保持著這麼崇高的地位,知道嗎?不要講它太多的歷史,隨便點一點就行了。南北朝魏晉,你們知道嗎,玄學研究三本書,一本《周易》,一本《老子》,一本《莊子》這叫三玄,哪一本書打頭啊,當然是《周易》了,所以三玄之學就是《周易》之學。魏晉南北朝過了以後到隋唐,唐太宗建立了統一的唐朝,大唐帝國,全世界是第一牛的。首先,編了個《五經正義》,把五個經編成了標準的教科書,哪一個書最重要啊,《周易正義》最重要。現在還有,十三經裡面,《周易》是最重要的。唐朝以後,到宋朝,熙寧變法,王安石要進行一個宋代的一種改革,所用的思想是什麼呢?《周易》。到了明朝你們知道嗎,有一個改革家,張居正,張居正他自己說了,我從事改革,作為一個宰相日理萬機。每天都有困境,我研究脫困的方法,到《周易》里去請教,沒有事把《周易》翻一翻,回去看一看,哪一卦哪一爻,它就能夠幫你脫困。康熙,他編了一本書,叫這個大臣李光地編的,叫《周易折中》,他前面寫了一個序,他說,我啊,作為一個皇帝,作為一個天子我就是依靠《周易》,《周易》是我的一種建設的依據。我從童年開始學《周易》,現在我學到五十多歲快六十了,深深的感覺了一部《周易》這個書啊,對我們這個國家是多麼的重要,對我們國家的政治是多少重要。所以的話,簡單地說,從《周易》開始,一直到清朝,在中國文化幾千年的過程中間,它作為一個群經之首啊,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間,佔據了一個最重要的位置,頭把交椅。為什麼?據說,國家的政策,國家的戰略思想,政策利用它來撥亂反正,轉危為安。現在有一個成語是吧,憂患意識。憂患,居安思危,是不是啊,都是從《周易》來的。作為一個政治家你要居安思危啊,你要保持一個憂患意識啊,而且你要真在困境啊,確定困境不好辦,不好辦我也要進行一種決策,《周易》呢,就告訴你如何來決策,起了這麼個作用,這個就是一種,關於決策管理的教科書。所以,在古代的時候呢,《周易》是在所有的知識分子中間,所有的大臣、政治家中間,這個地位是非常崇高的。可是呢,到了鴉片戰爭以後,西方的學問進來以後,《周易》的地位就一下下降了。我們不要再不根據《周易》來決策了,不行了,先進的中國人啊,毛主席說了,是向哪裡求真理,救國的真理,在西方去找,救國的真理,西方它能幫你中國來救國嗎,確定是能,在西方去尋找救國的真理。因為中國那時候和西方來對比中國是落後的,老是打敗仗,那麼從那時候開始,一百多年來,《周易》就不能夠作為一個決策的依據,中國人要決策,就只能從西方去求真理,就把西方的東西搬到中國來作為實驗,這個實驗來實驗去有的不太那麼成功,中國是救國的真理在西方找不著,以前學歐美找不到。後面學習蘇聯,不行,探索來探索去,最後終於啊,經過了改革開放,中國人要慢慢地探索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就"四人幫"粉碎以後,1978年,開始十一屆三中全會,就慢慢的一直走到現在,這個路子找到了。這找到了一個什麼路,合起來兩個字,和諧。這是哪一年呢,我告訴大家。中國共產黨找這個《周易》的智慧的時候,以2004年十一屆四中全會為標誌,就是那一年,明確地找到了,其實也找到了,可是明確地在用文件形式表示出來,就是在中國要構建和諧社會,提出來,這個迴旋是大不一樣了。那我們說,今年新中國成立60年,就有個前30年後30年,1978年以後到現在30年,1978到1949年也是30年,正好,兩段平均。那麼從治國的理念來說,前30年是什麼,後30年是什麼,哪個說的清楚,後30年是什麼,改革開放,治國理念是什麼啊,我告訴大家,這也不是我一個人說的,前30年我們的理念是革命,革命的關鍵是鬥爭,後30年我們的理念是建設,建設的理念是和諧。一個和諧一個鬥爭,就分成兩個方面。我們這30年,能夠在30年的時間中間,取得這麼驚人的成就,全世界在驚嘆啊。簡單地說,就是把鬥爭拋棄了,基於一個以和諧為綱領的理念,而這個東西實際上要回到《周易》。這個地方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很重要的。從鬥爭到和諧,隨著執政理念的更迭,大易再次成為中國走向文化自覺的重要思想資源,中國智慧的源頭在那裡?什麼是一分為二、合二為一?什麼是易學思維?就是六十年代,1963、64年那個時候。在整學界產生了一個很大的爭論,這個世界啊,究竟里一分為二,還是合二而一啊,說一分為二呢,就是說,事物都是分裂的,都是對立的,都是鬥爭的。有資產階級就有無產階級,有社會主義就有資本主義。有工人就有資本家,有地主就有農民,堅持這個世界分得是對立的,這叫做一分為二。可是呢,有的說,既然是一分為二,那麼就不能合二為一了嗎?應該說我們這個《周易》的思想既是一分為二,又是合二為一。世界上有陰必有陽,有陽必有陰,陰和陽絕對是連在一塊的,是不能分離的。所以《周易》這個哲學簡單化就是陰陽哲學,既然是陰和陽是對立的,可是又是統一的。這叫做對立的統一啊,既然是對立的統一啊,那就是既是一分為二,又是合二為一。可是這裡面有大問題了,就是1964年的時候,中央黨校,校長楊獻珍,還是中央委員很高的地位,他就學習《周易》,他看到《周易》裡面合二為一好。他就說,一分為二,合二為一,這兩個東西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是世界裡普遍的辯證法,中國也是這樣,西方也是這樣。可是這個合二為一這個詞是中國《周易》裡面發明的。他把這個一發表以後,講課也講了,他的那些學生,也把這個文章,楊先生的思想,登到《光明日報》去了。結果呢,當時,康生看了,不行,世界上不是合二為一啊,只能一分為二啊。還派他手下的人寫文章,好好的把楊先生批一下,批什麼,不能夠講合二為一,只能夠講一分為二。為什麼不能夠合二為一,如果合二為一就是階級鬥爭熄滅論,講階級調和。地主和農民能夠合二為一嗎?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能夠合二為一嗎?我們和帝、修、反能夠合二為一嗎?不行,那個極左思潮的思想就是這麼來的。就把那個楊先生就批了,批了以後不久又把楊先生把他關到秦城監獄裡面坐了十年牢。1978年以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楊先生才放出來。可見得,在1949年建國以後,我們片面地強調革命,強調鬥爭,把革命和鬥爭強調得過頭以後就來一個極左人啊,不斷地斗不斷地斗。鬥了以後就沒有心思搞建設了。這一來的話,這個前30年實際上我們還沒有走上一個正軌,後30年以後才慢慢走上一個正軌,就是說,世界上的事情應該兩方面全面的看,不是老是強調這個一分為二,一分為二和合二為一二者之間是一個並行不悖的事情,我們現在要自覺的話把這個智慧用在各個方面,到了21世紀,中國的《周易》的智慧可以繼續恢復到以前,成為一個國家決策的一個高度的東西,創出一個中國的模式。能夠在全世界裡,起一種示範的作用,為世界作出一種貢獻。確實中國人,能夠在三十年時間中間,一代人走過了西方几百年所走過的這個路程,這個文化的奇蹟不是那麼簡單的,確實有一個中國的智慧在裡頭,中國的智慧在哪裡呢,和諧。用歷史的很多的事實我們都可以說這個道理。一個革命和一個建設,打天下,或治天下,是兩件不同的事你打天下的時候要革命,強調一分為二。是不是啊,你治天下的時候可不行,應該強調,把這個矛盾怎麼樣子的化解,知道嗎,但是古時候的人很聰明,早就把它總結出一條公式出來了。馮友蘭先生他90多歲了,最後寫了一本書他就總結革命。中國的辯證法,只有四句話。第一句話是,有象斯有對。有象,象是形象是萬象有了這個萬象啊,必然有一個東西和它相對立。第二句話,對必反其為,既然相對,它的行為方式必然不一樣,反其為,求相反啊,是不是。有反斯有仇,既然行為方式相反,必然結成仇了。仇,仇是矛盾衝突,結成仇了。這三句話啊,中國、西方、古代、現代我們都知道。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無時無刻不是生活在矛盾之中,對不對。中國的聰明勁在哪裡呢?中國的智慧在哪裡?最後一句話,仇必和而解。想想有一個仇必然是和諧,用和諧來解決這個問題,不要用鬥爭的方式來解決,不要把它打倒,不要用鬥爭,用和諧的方法來解決這個矛盾,仇必和而解。這四句話,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這就是太和。實際上我們老百姓啊很懂,陰和陽必須相合,家和萬事興,和了以後,才能夠有個生機活力和可持續發展。陰和陽如果離開,拜拜了,那兩敗俱傷。這兩句話,陰陽和則生,世界上為什麼有這個生機勃勃、生生不已啊,是陰陽和則生。社會政治所有的東西陰陽和才生。陰陽離呢,離開,則滅,滅了死亡了,兩敗俱傷了。陰陽錯,這個陰和陽啊千變萬化。則變,世界上非常的豐富多彩,為什麼,都是由不同的陰陽不斷地變來變去,最後一句話很重要的,中國人最懂,誰都懂。陰陽平則佳,相對的平衡,各種各樣的要維持一個相對平衡,使陰和陽不要再鬥爭中間兩敗俱傷。這是中國人幾千年的的一個智慧,這叫文化基因,學了《周易》以後呢,就要把這個東西由自發的變成一個自覺的,可以辦事,處理各種矛盾,做人做事都好,做事業做學問都好。現在啊,到了21世紀了,把這個《周易》的和諧的這個智慧啊,用於我們21世紀面向未來,那就可以看出來是大有希望了,應該是樂觀的吧。和諧並非和事佬,余敦康認為,大易之中最理想的卦是既濟卦,三易的核心是什麼?元亨利貞蘊藏著怎樣的東方智慧?易學大家余敦康主講易學的現代詮釋。王魯湘:非常感謝余敦康先生精採的演講。余先生就是幫助我們對於《易學》的核心價值,明確了一個認識,就是說,易學的核心價值就是一個和字,就是一個和諧,但是我們也發現就是在我們現在講和諧的時候我們也不要忘記,一味的為了保持平衡也放棄某種鬥爭,甚至說你一味的和諧變成了和事佬,沒有原則性,沒有鬥爭性,然後你自己利益得不到維護,所以我們現在講和諧的時候在某種意義上是不是還要考慮到,和諧中間其實還是有對立和鬥爭的。余敦康:絕對是。革命這個詞,是《周易》提出來的。《周易》講和諧,革命這個詞,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周易》有一個卦叫做革卦,革卦,就是叫革命。該革就革,不該革就千萬別革,要根據各種情況來具體地分析。所以《周易》這個書啊,它既是高度的現實主觀主義,也是高度的理想主義。什麼叫高度的現實主義呢,就是說,它分析問題的時候,非常具體,非常細緻,六十四卦就有六十四個不同的模型,有的是衝突的,有的是和諧的。衝突和諧還可不可以轉化非常具體,千萬不能夠掉以輕心啊,憑想當然那是不行的,而且你的一言一行都符合當時的需要,不能錯位。可是另一方面呢,它絕對相信事物朝美好的方向發展的,可以改的,困,不能夠老是困,要脫困。特別重要的是,你們知道嗎,《周易》裡面一句話叫做元亨利貞。元亨利貞相對於春夏秋冬四季,元是春天,亨是夏天,利是秋天,貞是冬天,事物的發展總是按照元亨利貞的方向來發展。那麼了,到了1937年中國人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日本人要侵略中國,要滅亡中國,那個時候中國到了什麼時候,貞了,冬天了,可是中國人相信,既然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貞下啟元,就馮友蘭他們貞元四季所之書。這個中國人永遠是個樂觀的。王魯湘:我們講到一分為二和合二為一的時候我們千萬不要理解這個事物之間的陰陽關係,包括對立方面的關係是一個絕對的平衡,其實在六十四卦中間,這種絕對的卦只有兩個就是乾卦和坤卦。余敦康:乾坤也不,最好的卦就是既濟卦。王魯湘:既濟卦。剛才您說道,因為這樣我們總是能看到事物發展的未來,所以我們是個主觀主義者。但是在《周易》裡頭恰恰又說到,文王是一個很有憂患意識的人,他演這個六十四卦是其有憂患乎?是吧,余敦康:對,這是中國人早就有了,就是機遇機遇,既看到機,又像那個危機危機既看到危又有它的遇啊,挑戰和這個機會轉機是相互結合在一起的。憂患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戒驕戒燥,牢記兩個務必是不是。還有另一個,如果現在我們大家都很緊張啊,天天是憂患意識。不,《周易》還教你安身立定。該舒服就舒服,該喝酒就喝酒,該玩就玩,樂天之命,故不憂。樂這個天,知這個命,所以中國人生活得很瀟洒呀。老是那個憂患意識,愁眉苦臉的,那生活得多難受啊。同學:教授你好,我是鳳凰網網友,我想請問一下您對南懷瑾先生的那個著作怎麼評價的?余敦康:南懷瑾對《周易》是怎麼評價的是吧,南懷瑾呢,那是我很尊敬的,但是呢搞學問我們不是一條路子。我這個路子是屬於北大傳統的,叫學院派。他呢,他很開放的,各個方面,他的知識面比我廣,思想也比我靈活。我是屬於學院派呢,比較規範,腦子也就死。知道吧,不敢亂說,不敢多說,是這樣的。同學:老師,您好,我想問一下就是說,有人說《周易》中就看到了現代高等數學中的許多知識,我想問一下,就怎麼樣從那麼古老的一本書中,它是怎麼樣洞悉現在的那些精妙的知識的。余敦康:《周易》啊,不能告訴你任何知識。什麼知識你想《周易》裡面去取得呢,那就錯了,《周易》它告訴你是思路,開放性的思路,知道嗎?知識啊,是沒有的,開放性的思路。六十四卦是六十四種不同的模型。你在這個六十四種模型中間,你碰到個問題,就能拿一個或者對路,就受到一種啟發。同學:您剛才說《易經》的既濟卦要比乾坤兩卦還好,我個人表示反對,您對此可不可以再解釋一下?余敦康:《易經》乾坤兩卦,根本它乾和坤沒有相交,乾是純陽,坤是純陰,那只是說明兩個基本的原理,懂得《周易》必須懂得乾和坤,陰和陽它的不同的作用。當時世界萬物還沒有產生,一直到第三個卦,陰陽始交,叫屯卦,也叫屯卦,那才是開始了萬物了,從第三個開始後來才生出來其它的一共六十來個卦,所以那個屯卦的那個第三個卦,乾坤始交,剛柔始交,而難生,困難就開始了,各種各樣的困難,後來那個困難如何克服,事物是如何發展,發展以後那麼有兩種不同的情況,一個陰和陽始交,交了以後配合得比較和諧,大致和諧,不是說完全和諧,大致和諧這是個幾卦,如果凡是那一種不太和諧的關係,或者陰盛,或者陽亢,過頭了,或者不那麼好,這反而是一種困難,困難不斷地調整,事物還在不斷地發展,最後發展了第六十三卦,到既濟卦的時候,最完美,這個最完美不是我說的,整個的漢儒,漢代的易學家,四百年了,就是說,所有事物的發展或者一部《周易》的發展就到了既濟定,事情已經達到最完美的結合了,覺得已經取得成功了。至於為什麼既濟定呢,兩個關係條件,陰和陽各居其位,這叫正,第二個陰和陽彼此配合,這叫中,既中且正,這個最好了,所有的卦,沒有這個既濟卦好,所以這個既濟卦是最好的。但是特別注意一條,既濟卦是六十三卦,既濟定到了最完美的結合,馬上由最完美就到了不完美,變成未濟了,未濟就是沒成功,一下子好了,馬上又完了,掉下來,掉到冰窟窿里去了,所以《周易》六十四卦啊,最後是未濟,沒有成功啊,我處於高峰,處於高峰的人,一下子摔下來太多了,什麼王永慶、龔如心等等,高峰一下子跌下來了,低谷,未濟。可是這是中國的哲學。清朝一個大思想家叫龔自珍,他就讀《周易》,寫了四句詩,我都能背了,濟終焉心縹緲,《周易》研究是四卦,未濟是最後一個卦,讀了以後,我的心裏面很失落,縹緲,下面第二句,百事翻從缺陷好,什麼事情不要追求絕對完美,有點缺陷倒好,這就是大成又缺,百事翻從缺陷好,吟道夕陽山外山,唱歌,唱到我八十歲的老年了,是不是,古今誰免余情繞。每一個人一輩子總要留下一種遺憾,沒有事,留下一個不完美就是最大的完美了,這是中國人的思維,西方人是追求絕對完美。未濟中焉心縹緲,百事凡從缺陷好,我想起來啊,真好。王魯湘:兩千多年以前,孔子曾經說過:易之教,潔凈精微,他告訴我們品讀《周易》,研究《周易》首先要有一顆潔凈之心,一顆追求真理的潔凈之心。那麼余先生的講座也告訴我們,不管是相術也好,易理也好,精英也好,民間也好,易道的核心價值永遠是《周易》研究的大道。------------------《周易》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周易》這部書,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發生、成長、定型的整個歷史。《周易》是儒家、道家發生學的源頭,而儒家、道家雖然改變了《周易》,但是《周易》提供的思維方式,也影響了儒家和道家。這樣的哲學自戰國末年形成之後,2500年來,一直是中國文化的主流。全世界獨一無二,真是一個奇蹟,文化的奇蹟。今天很高興來到這裡做這個講座,其實心裡很緊張、很有壓力,下面從四個方面談談《周易》的智慧。講到智慧,人們不免會想到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西方的智慧》一書。就像它的書名一樣,這部書是講西方智慧的。那麼,東方有沒有智慧?中國有沒有智慧?對於這一點,持歐洲中心主義的學者似乎是抱懷疑態度的。在座的都是中國人,我們對於本民族的智慧當然是不懷疑的。那麼,中國的智慧是什麼?哪部經典能作為我們民族智慧的代表?《論語》嗎?有智慧,但不能代表全部的智慧。《老子》五千言嗎?確實有智慧,但也不能代表全部的智慧。《孫子兵法》嗎?國內外都很重視,但中國不是一個好戰的民族,所以它同樣也不能代表全部的智慧。想來想去,我覺得只有《周易》能夠代表中國的智慧,一部《周易》,就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其他的智慧都可以用《周易》這本書來代表。中國智慧在《周易》 《周易》智慧在和諧(一)馮友蘭先生說,一部《周易》,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現象學。這是認為《周易》這部書,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發生、成長、定型的整個歷史。一個民族要有精神,沒有精神的凝聚力,沒有文化的認同,這個民族就不能稱為是統一的民族。而民族的精神不是靜態的東西,也不是誰規定下來的,它有一個發生、發展的歷史過程。在中國,《周易》這本書恰恰完整地表現了這個過程。剛才說《論語》、《老子》和《孫子兵法》都不能代表中華民族的智慧,為什麼?是因為他們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離現在不過2500多年左右時間。中國五千年文明,還有2500年的空檔,誰來代表呢?有哪一部經典能夠代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呢?《周易》!全世界沒有一本經典能夠有五千年的歷史,《聖經》只有兩千年的歷史,《古蘭經》也只有1300年的歷史。印度的《奧義書》稍微古老些,也不過3000年的歷史。為什麼說《周易》有五千年的歷史呢?因為《周易》不是一個人寫出來的,所謂「人更三聖,世歷三古」,他是由三個聖人——伏羲、文王、孔子,歷經三個時代——上古、中古、近古而完成的。秦漢之後,歷代學者又不斷對它進行解釋和發展,構成了蔚為大觀的易學史。你看,這不是和中華民族的精神發展史同步嗎?《周易》本屬蓍占之書,用今天的話說,也就是「算命」之書,「數字卦」的破譯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但古人的算命也可以看作是古人認識世界的方法之一,所以這部「算命」的書中,又包含著「古之遺言」,包含著古人的生存智慧。所以,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孔子、老子這些大思想家不斷用哲學的思想來解釋《周易》,《周易》也就由宗教書變成了哲學的書。這就是哲學的突破。所以說,《周易》是儒家、道家發生學的源頭,而儒家、道家雖然改變了《周易》,但是《周易》提供的思維方式,也影響了儒家和道家。這樣的哲學自戰國末年形成之後,兩千五百年來,一直是中國文化的主流。全世界獨一無二,真是一個奇蹟,文化的奇蹟!《周易》的智慧在於「和諧」《周易》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這個智慧就是「和」。近些年來,人們終於又發現了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和諧」,這是很大的收穫,也是很值得闡發的。前面論道,《周易》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這個智慧是什麼呢?就是「和」。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像是一個大海綿體,能夠把各種不同的東西整合為一個整體,早在堯的時代就開始這種整合了,經過了夏商周,一直到春秋戰國,華夏就正式形成了。春秋戰國,雖然是百家爭鳴,互相之間也斗得不可開交,可是到了漢代又整合了。這就是《周易》說的:「一致百慮,殊途同歸。」我曾說,《周易》的智慧,代表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這種精神,其核心價值,可以用故宮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名字來表示。什麼意思?就是和諧,「太和」是最高的和諧;「中和」是陰陽相互協調產生的和諧;「保和」就是當它不和諧的時候,進行一種管理調節使它和諧。這些完全是《周易》的思想。孔子寫《十翼》,把宗教書改造為哲學書時,就已經反覆說到和諧的道理了,所謂「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作為一種核心的價值觀,它凝聚了中華民族精神,幾千年來賡續不斷,生生不息。這裡我們不妨以八卦為例,看看《周易》的和諧思想。八卦代表八種自然界的物質: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天和地相對,雷和風相對,水和火相對,山和澤相對。所有自然界的八種物質都是兩兩相對,相互依存,你也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你,共同來構建互動的關係。比如,天和地,如果天在上地在下,即乾在上坤在下,兩卦相重組成一個否卦,否就是不通。倒過來,地在上天在下,即坤在上乾在下,兩卦相重組成一個泰卦,這叫天地交泰。《周易》反對否,因為它的結果是背道而馳,不相交,天陽上升,地陰下降,不搭界,什麼事情都辦不成。反過來說,如果天在下,地在上,地氣下降,天氣上升,天地交,這是很好的一件事。所以陰和陽,排列組合,有的是優化組合,有的則不是。整個八卦都是講這個道理的。所以,不懂八卦就是不懂得和諧,不懂《周易》也就很難深入理解和諧的奧義。過去很長一段時期,人們對此不認識,把這個給忘掉了,想的不是和諧,而是鬥爭。和諧與鬥爭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當然,20世紀中國人把鬥爭放在第一位,與天斗,與地斗,也並非沒有原因,原因就在於那時民族面臨危機,面對帝國主義,面對階級問題,中國人要發揮作用,不鬥是不行的。但要知道斗之外,還有一個和,這兩者是二位一體的,而且「和」比「斗」還重要。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應該是由「斗」轉變到「和」才對的,可是當時沒有做,還是繼續斗。這方面我們是有深刻教訓的。近些年來,經過不斷反思,人們終於又發現了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和諧」,這是很大的收穫,也是很值得闡發的。《易》為群經之首歷史上,的確有人藉助《周易》搞迷信。但那是末流,不登大雅之堂。那不叫易學,而是數術,也就是所謂的算命。真正的學者,始終是把《周易》視為中國文化的主幹。懂了《周易》才可以懂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而《周易》,其智慧,其核心價值觀,就是和諧,就是陽剛陰柔的辯證統一,就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前面談了《周易》的智慧,現在再從學術史的角度談一談《周易》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在經學時代,《周易》居於群經之首的地位。它為什麼能居於這樣的地位呢?簡單回顧一下易學史,就可以明白其中的原因。我們所說的《周易》,通常包含三部分內容,一個是《易經》,一個是《易傳》,一個是易學。《易經》形成於伏羲到文王的這個時期,這時的《易》還是一部巫術的書,宗教的書,神話的書,算命的書。《易傳》形成於孔子及其門弟子之手,這個時期的《易》已被詮釋成為哲學書了。漢朝以後,《周易》經傳被奉為經典,直到清代,被稱為經學時代,解釋《周易》的成果有三四千種之多。那《周易》為什麼居於群經之首呢?這與司馬遷有關。起初漢朝人是重視《春秋》的,司馬遷說不行,應該是《周易》更重要,因為《周易》裡面有一個智慧,有一個核心價值觀,有一個哲學的原理。司馬遷是一個很偉大的人,凡是中國偉大的歷史學家,一律都是偉大的易學家。司馬遷說了一句話:究天人之際。天人之際就是一個陰陽的問題,《周易》講天地人三才之道,就是一個天人之際的問題。後來,漢武帝、董仲舒慢慢接受了這個觀點。到漢宣帝時候,有一個宰相,認為《周易》是聖帝明王治太平之書,帝王應該用《周易》原理,創造一個太平盛世。這樣,《周易》的地位就被提得更高了。東漢時期,班固寫《漢書》,整理國故,編寫了《藝文志》,正式視《易》為群經之首。官方認可此說,《周易》便從所有的經書中脫穎而出。從此以後,《周易》群經之首的地位再沒有動搖過。很多人應用《周易》的原理進行決策,批評朝政,治國安邦。直到到民國年間,由於把《周易》看成是迷信,其地位才一落千丈。《周易》是不是迷信?歷史上的確有人藉助《周易》搞迷信。但那是末流,不登大雅之堂。那不叫易學,而是數術,也就是所謂的算命。真正的學者,正統的意識,始終是把《周易》視為中國文化的主幹。總之,我們要想懂得中華民族的精神,懂得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核心價值觀,離開了《周易》是不行的。而且,懂了《周易》才可以懂得儒家,才可以懂得道家,才可以懂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而《周易》,其智慧,其核心價值觀,就是和諧,就是陽剛陰柔的辯證統一,就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中國智慧在《周易》 《周易》智慧在和諧(四)結束語感謝余敦康先生所作的精彩演講。經過余先生的介紹,我們充分了解到《周易》所包含的古人智慧,也明白《周易》與中華民族哲學思想的密切關係。《周易》中所包含的「和諧」內容,更能幫我們理解人與自然、人與人乃至整個社會的「和諧」。也許,這正是西方人稱《周易》為中國的「聖經」和「智慧之書」的原因吧。《易》為群經之首歷史上,的確有人藉助《周易》搞迷信。但那是末流,不登大雅之堂。那不叫易學,而是數術,也就是所謂的算命。真正的學者,始終是把《周易》視為中國文化的主幹。懂了《周易》才可以懂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而《周易》,其智慧,其核心價值觀,就是和諧,就是陽剛陰柔的辯證統一,就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前面談了《周易》的智慧,現在再從學術史的角度談一談《周易》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在經學時代,《周易》居於群經之首的地位。它為什麼能居於這樣的地位呢?簡單回顧一下易學史,就可以明白其中的原因。我們所說的《周易》,通常包含三部分內容,一個是《易經》,一個是《易傳》,一個是易學。《易經》形成於伏羲到文王的這個時期,這時的《易》還是一部巫術的書,宗教的書,神話的書,算命的書。《易傳》形成於孔子及其門弟子之手,這個時期的《易》已被詮釋成為哲學書了。漢朝以後,《周易》經傳被奉為經典,直到清代,被稱為經學時代,解釋《周易》的成果有三四千種之多。那《周易》為什麼居於群經之首呢?這與司馬遷有關。起初漢朝人是重視《春秋》的,司馬遷說不行,應該是《周易》更重要,因為《周易》裡面有一個智慧,有一個核心價值觀,有一個哲學的原理。司馬遷是一個很偉大的人,凡是中國偉大的歷史學家,一律都是偉大的易學家。司馬遷說了一句話:究天人之際。天人之際就是一個陰陽的問題,《周易》講天地人三才之道,就是一個天人之際的問題。後來,漢武帝、董仲舒慢慢接受了這個觀點。到漢宣帝時候,有一個宰相,認為《周易》是聖帝明王治太平之書,帝王應該用《周易》原理,創造一個太平盛世。這樣,《周易》的地位就被提得更高了。東漢時期,班固寫《漢書》,整理國故,編寫了《藝文志》,正式視《易》為群經之首。官方認可此說,《周易》便從所有的經書中脫穎而出。從此以後,《周易》群經之首的地位再沒有動搖過。很多人應用《周易》的原理進行決策,批評朝政,治國安邦。直到到民國年間,由於把《周易》看成是迷信,其地位才一落千丈。《周易》是不是迷信?歷史上的確有人藉助《周易》搞迷信。但那是末流,不登大雅之堂。那不叫易學,而是數術,也就是所謂的算命。真正的學者,正統的意識,始終是把《周易》視為中國文化的主幹。總之,我們要想懂得中華民族的精神,懂得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核心價值觀,離開了《周易》是不行的。而且,懂了《周易》才可以懂得儒家,才可以懂得道家,才可以懂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而《周易》,其智慧,其核心價值觀,就是和諧,就是陽剛陰柔的辯證統一,就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中國智慧在《周易》 《周易》智慧在和諧(四)結束語感謝余敦康先生所作的精彩演講。經過余先生的介紹,我們充分了解到《周易》所包含的古人智慧,也明白《周易》與中華民族哲學思想的密切關係。《周易》中所包含的「和諧」內容,更能幫我們理解人與自然、人與人乃至整個社會的「和諧」。也許,這正是西方人稱《周易》為中國的「聖經」和「智慧之書」的原因吧。
推薦閱讀:

[轉帖]二十八宿星圖與星表|【 星相塔羅 】-周易天地 - Powered by phpw...
聽老涮講易經1.2《周易》分為經傳兩部分
【周易與環境】西北缺角的化解
周易陳沛甄:內向的她改了名字之後才兩天,朋友竟說她變嬌滴滴了
周易日課的發現與應用

TAG:智慧 | 國學 | 周易 | 對話 | 梁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