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受在家菩薩戒的條件和意義
授受在家菩薩戒的條件和意義 2013-03-07 14:16閱讀: 授受在家菩薩戒的條件和意義中國佛學院 理凈每年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是觀音菩薩出家的日子,各寺院規定給發心求受菩薩戒的大眾居士授在家居士菩薩戒。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日子,觀音菩薩從今天開始發心出家修學佛法,行菩薩道而成證果,證得不生不滅的法身,成就菩提大道。而我們今天能發心求受菩薩大戒,也表示我們能成為眾菩薩中的一份,將來成就菩提道證入等覺、妙覺菩薩。一切佛經皆言「以戒為師」,這也是佛在涅盤時阿難請問佛的四件大事之一。說明我們修學佛法無論是出家在家,都應當以「戒」為師。在佛法的戒、定、慧三學中也是以「戒」為最上,戒是戒定慧三學的基礎,由戒而生定、依定而發慧。所以我等今天修學佛法理應以「戒」為根本。由此可見,我們進入佛門的第一件大事,首先應當是受戒。否則,不能被佛教所承認。如果雖學佛多年而不求戒,那任然不能說是一個正式的佛門弟子。佛教的戒律有級別不同的差異,有在家出家不同的差異。進入佛門最初的是受三歸,然後是求受五戒、十戒、八關齋戒、菩薩戒,出家者可受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今天我們發心要求受的是在家居士菩薩大戒。戒律雖有種種不同的類別,在於每個人的發心不同、因緣不同,而隨個人條件、因緣求受不同的凈戒。但受戒功德和戒律的精神是同等的。戒律的精神可概括為兩點:一是防非止惡而遠離身口意三業的過患;二是修善利他而積聚功德。如果從防非止惡意義而言,戒律有五戒、十戒、八戒、具足戒、菩薩戒的不同種類和層次;如果從戒律的精神和性質而言,所有的戒律可歸納為三大類:一是攝律儀戒,二是攝善法戒,三是攝眾生戒。攝律儀戒是指能夠受持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一切戒律,以攝護戒行和威儀;攝善法戒是指以修十善等一切善法為戒;攝眾生戒又名饒益有情戒,是指以廣修六度、四攝等來饒益有情一切眾生為戒。因此我們修學佛法要不斷進取,由淺到深、由低到高、由少到多,受戒也是如此,由最初的三歸五戒到十戒,出家眾由沙彌十戒到具足戒,最後求受菩薩大戒,才能成為一個正式的出家僧人。我們在家居士也要發心求受菩薩大戒,才能成為一個正式的修學菩道的人。所以說三歸只是引導我們進入佛門的前方便,菩薩才是修行成佛的最後身份。三世諸佛皆以受菩薩戒而成就佛道,所以我們受過三歸五戒的人應當繼續發心求受菩薩戒。成為一位真實的佛子。既然我們今天要求受的是菩薩大戒,那我們今天就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要談談關於菩薩及菩薩戒的一些基本常識,今天我們要講五個方面的問題,即:一是何謂菩薩、二是何謂菩薩戒、三是求受菩薩戒的條件和方法、四是菩薩戒的持犯及其意義、五是菩薩的說戒布薩。首先談談什麼是菩薩?一、 何謂菩薩菩薩二字對我們並不陌生,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到處可以聽到別人說菩薩的「稱號」,乃至常常用「菩薩」來稱呼別人,將「菩薩」二字作為恭維他人的美譽。所以菩薩一詞對於一般人的印象,既是崇高偉大的,也是平易近人的;既是神聖莫測的,也是簡單普通的。其實能夠真正了解菩薩的層次及其境界的人並不會太多,尤其是世俗的一般人說到「菩薩」,總認為泥塑木雕或石刻彩畫的一切神像才是菩薩,那能明白我們發心修學菩道的凡人就是菩薩的道理。所以我們今有必要給大家解釋一下「菩薩」的含義。所謂「菩薩」者,是印度梵文的音譯,意譯為是「覺有情」,意思是覺悟了的有情。覺是覺悟、覺了、覺知、覺見的意思;有情是眾生,眾生是眾因緣和合而生的意思,也有眾多生命的意思。因此所言菩薩者有兩重含義,即自覺和覺他。言自覺者是說菩薩是上求佛道以成正覺的有情,所以名為覺有情,即覺悟了的有情;言覺他者是說菩薩不僅要自己覺悟成就佛道,而且要度化一切有情眾生覺悟成就佛道。所以言菩薩者是指上求佛道以自覺,下化眾生以覺他,這就是「菩薩」的真實含義。我們修學佛法的目的是希望我們將來能夠成就佛道證得涅盤,但是佛道的境界是至高無上、至妙至極、至圓至明、至實至真的,成佛之道的行程也是非常的艱巨而且非常的遙遠。一個人從最初開始信佛學佛,要經過三大阿僧祗劫的時間和過程,才能達到成佛的目的地。世間沒有廉價的寶物,越是稀有難得的東西,就越是價值高貴。成佛也是一樣,佛道雖然是遙遠而難成,但只要我們努力修行終究能夠成就,不過需要付出更高更大的努力和代價,這個代價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薩行和菩薩道。通過修學菩薩道來不斷地洗刷自己從無始以來被無明煩惱所染污了的本覺佛性。自己洗刷無明煩惱可以增長智慧,由此可以自照,也可以照他;幫助他人洗刷無明煩惱,可以增長自己的福德,用以自利、也可用以利人。這就是智慧與福德雙修雙成的菩薩之道,也就是不斷努力向上追求的成佛之道。由此可見,菩薩是由於實踐了成佛之道而得名;成佛是由於實踐了菩薩之行而得的果;菩薩是成佛之正因,成佛是菩薩道的結果。所以要成佛必先行菩薩道,行了菩薩道必定會成佛。所以在佛經中說:菩薩道是成佛之道。二、 何謂菩薩戒我們知道了菩薩的意義之後,就要談談菩薩戒的問題。菩薩之所以稱為菩薩,並不是平空而來,也不是自己以為是菩薩就成菩薩了。菩薩之名是由佛法而來,如要成為菩薩也就要從佛法說起。也就是說菩薩是由受了菩薩戒而來,又三世諸佛皆由受持菩薩戒而成佛,所以菩薩戒是養育三世諸佛的搖籃。那麼,什麼是菩薩戒呢?菩薩所受的戒名為菩薩戒;也就是說要做菩薩必先受菩薩戒。如《梵網經》中所說:「菩薩戒是諸佛之本源,菩薩之根本,是大眾諸佛子之根本。」不行菩薩道雖然信佛學佛而永遠不能成佛,要行菩薩道必須先受菩薩戒,所以菩薩戒是一切諸佛之所以能成佛的根本原因,也是菩薩之所以成為菩薩的根本所在。所以菩薩被稱為「真佛子」,言佛子者,是因為其有了成佛的種子而稱為佛子。如《欏伽經》以八地菩薩名為最勝子;《佛性論》以初地菩薩名為佛子;《瓔珞經》則以十地菩薩名為佛子;《梵網經》則以凡是初發菩提心的受菩薩戒者,皆稱為佛子。如《梵網經》所說:「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所以菩薩戒是一切諸佛成佛的根本原因,如果從因位上說稱為菩薩戒,從果位上說便稱為佛戒。因此在《梵網經》被稱為「千佛大戒」。意思是說過去莊嚴劫中的千佛是由於受持菩薩戒而稱佛,現在賢劫中的千佛也是由於受持菩薩戒而成佛,未來星宿劫中的千佛也是受持菩薩戒而成佛。並且過去三世千佛、未來三世千佛;過去無量劫千佛、未來無量劫千佛,一切眾生、一切菩薩、一切諸佛,無一不是由於受持菩薩戒而得成佛。由此可知,菩薩戒是一切眾生成佛之根本大戒。菩薩戒的種類很多,大致菩薩戒的出處有這樣六種經論:一是《菩薩瓔珞本業經》,二是《梵網經菩薩戒本》,三是《瑜伽師地論·菩薩戒本》,四是《菩薩地持經戒本》,五是《菩薩善戒經戒本》,六是《優婆塞戒經戒本》。在此六種戒本中我們今天一般採用和傳授的大多為《梵網經》和《優婆塞戒經》這兩種,其餘《瓔珞經本業經》、《瑜伽師地論戒經》、《善戒經》、《地持經戒本》等四種由翻譯、和根機的適宜等原因沒有廣泛流通,這裡就不多加說明。《梵網經戒本》與《優婆塞戒經》的不同之處,主要在戒條的多少不同與戒律的性質不同。在目前國內大多數地方以《優婆塞戒經》作為在家菩薩戒,而以《梵網經》作為出家菩薩戒。尤其是是在北方基本上都是以《優婆塞戒經》作為在家菩薩戒。原因是《梵網經》菩薩戒有十重四十八輕戒,而《優婆塞戒經》是六重二十八輕戒。《梵網經》戒條多而《優婆塞戒經》戒條少,所以以此來區別在家出家菩薩戒的不同。看起來這種情況已經基本上形成一種習貫,但雖然說已經形成普遍的習貫,並不能說明是正確合乎道理。戒條多少並不能代表出家與在家的不同,而應當從戒律的精神來區分在家與出家的不同才對。我們法源寺給大家授受的是《梵網經》菩薩戒,但不能說是大家成為出家菩薩。聖嚴法師認為《優婆塞戒經》是屬於在家的大乘戒而非菩薩戒,理由是在本經的卷三「受戒品」中說:「是戒能為沙彌十戒、大比丘戒及菩薩戒,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作根本。至心受持優婆塞戒,則能獲得如是等戒無量利益。」這也就是說,優婆塞戒的本身,是沙彌、比丘、菩薩戒的根,受了優婆塞戒,才能獲得沙彌、比丘、菩薩戒的無量利益。所以說《優婆塞戒》只是受持其他的根本戒,而非獨立的菩薩戒。出家在家菩薩戒的區別在於對戒律受持性質不同而決定,根據菩薩戒的精神而言,凡是菩薩皆應當斷淫慾。所以在家出家菩薩的不同僅僅是化現的形相不同而已,在家菩薩為了悲心度生而不防行淫,但不同於凡夫是以貪戀淫慾而行淫,如維摩詰菩薩雖為菩薩可成家有行淫而不廢菩薩道。由此可見出家在家的菩薩戒不同主要以「淫慾戒」為主,《瓔珞經》云:「不得故淫」;《梵網經》亦云:「不得故淫」;《瑜伽戒經》云:「出家菩薩,不應行非梵行;在家菩薩,習淫慾法,繼心菩薩,求非梵行。」《優婆塞戒經》重戒戒「邪淫」,輕戒戒「非時非處行淫慾」。由此可見,在家菩薩戒與出家菩薩戒的區別在於對持戒的性質和精神不同而定,並非以戒條的多少不同而定。三、 求受菩薩戒的條件和意義因為菩薩戒有在家與出家的不同,所以就對受戒者的條件也有各自的寬嚴不同,不過有兩個主要的條件是必須具備的。那就是:第一要有感戒之善;第二要無障戒之惡。所謂感戒之善分為兩類:一是菩薩種姓;二是發菩提心。言菩薩種姓者,是指大乘的根性而言,如《地持經》所言:「住無種姓補特伽羅,無種姓故,雖有發心用加行,定不堪任圓滿無上正等菩提。」也就是說沒有大乘根性的人,雖然能夠發心求受菩薩戒,仍然不能如實實踐菩薩之道。捨己為人、忘我而利人,便是菩薩根性的菩薩精神,如果沒有這種精神,終究無法達到成佛的目的。言發菩提心者,是指努力精進為善去惡的意志,有了大乘的根性,若無堅強的志願,來促成這一大乘根性的圓滿究竟,雖有大乘根性也是沒有用處。所以《地持經》說:「若不發心,不修加行,雖有堪任,而不速證無上菩提。」因此,「感戒之善」如同可染的布料,必先有可染的性質,才能染上顏色。所謂要無障戒之惡者,即煩惱障、業障、報障,這是障礙眾生了脫生死、行菩薩道的三大障礙,所以名「障戒之惡」。言「煩惱障」者,即一是放逸,放逸成性,暫時難改,所以不能受戒;二是愚痴,自不善巧,並且依附惡友,不想受戒;三是受他束縛,為他人束縛者,身心不能自由,所以不能受戒;四是生活窮困,時時為了生活擔憂,所以無暇想到受戒。言業障者,即所謂的五逆之罪,弒父、殺母、出佛身血、殺阿羅漢、誹謗三寶。言報障者,即地獄、餓鬼苦不可言,畜生道不解法師語,北俱盧洲不信因果,所以為菩薩戒之障礙。因此,「障戒之惡」如同抗藥性極強的病菌,藥物是無法治療疾病。五逆之罪障礙戒體,不能止惡修善。由此可見,求受菩薩戒的意義就在於「止惡行善」。「戒」有二意:一是止惡,二是行善。止惡是自覺自利,行善是覺他利他。菩薩的精神在於自利利他、自覺覺他,所以受持菩薩戒的意義也就在於自利利他、自覺覺他。再說我們修學佛法就是為了成就佛道,由此可知受持菩薩戒即是成佛之道的根本所在。如果我們眾生不受菩薩戒,那我們就永遠不能成就佛果。因此,受菩薩戒是我們修學佛道成就佛果的必經之道。如《梵網經》所說:「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總結而言,受菩薩戒的意義可概括為:一者、菩薩戒是諸佛之大戒,受菩薩戒才能成就佛果;二者、菩薩戒是盡未來際受持,生生世世不會捨去;三者、菩薩戒是「無盡戒」,自持一戒即一切眾生持戒,其功德也是無盡;四者、受菩薩戒法之後,生生世世不舍人身;五者、菩薩戒是佛戒,受菩薩戒者能破除邪見;六者、受菩薩戒者能起慈悲心,愛護和救護一切眾生;七者、受菩薩戒者能續佛慧命,能令正法久住世間;八者、受菩戒者能增長智慧,以方便善巧廣度一切眾生。四、 菩薩戒的持犯與悔過既然我們要受菩薩戒就應當首先明白對菩薩戒的持犯與得失,菩薩戒不同於聲聞戒,主要區別有兩點:一是持戒的對象;二是受持的時間。所謂持戒的對象是說菩薩戒不同於聲聞戒,菩薩雖持一戒要比聲聞持具足戒的功德更大,因為菩薩戒的每一戒都是「無盡戒」。若持一戒即能在一切眾生的分上得到持戒功德,眾生有無量眾生,故持戒功德也就是無盡功德。所以說受持菩薩戒的功德是大的無法比喻。如《瓔珞經》中說:「其受戒者,入諸佛界菩薩數中,超過三劫生死之苦。」雖然說受菩薩戒的功德固然很大,但也有人認為犯戒的罪過也是很大,唯恐受了不能堅持不犯,所以就沒有勇氣受菩薩戒。這是對菩薩戒的性質和精神不明白而錯誤的認為,一切戒皆有持有犯,無論任何戒故犯者皆有無量罪,並且不受戒造惡業也一樣有無量罪,何恐唯受菩薩戒而若犯者有無量罪?其菩薩戒重在持戒的精神而不在戒條,菩薩有時犯戒不但不犯戒反而是持戒。如《瓔珞經》云:「有而犯者,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是外道。」這就是菩薩戒的精神和作用。因為持戒是對一切眾生而持戒的,所以在一切眾生中都有功德,犯戒不能對一切眾生而犯,只是對某一眾生而犯,但對其他大多數眾生而言還是持戒。比如犯殺生戒,也不能殺盡一切眾生,對其他眾生而言並未犯戒。再說殺生也有不同的性質,若殺一眾生為救更多眾生則不為犯戒,反而有無量功德。所以說「有犯名菩薩,無犯為外道。」所謂受持的時間,小乘戒是「盡形壽」受持,只能在一期生命中受持此戒,當命終時既是不破戒也會自然舍戒;而菩薩戒是「盡未來際」受持,所以命終不會舍戒。並且菩薩戒是不能捨去的大戒,只兩種情形下會舍菩薩戒:一是破重戒,如故意殺人等;二是故意捨去大菩提心,如不相信佛法或不修菩薩行了。如此則成為舍菩薩戒的因緣,否則菩薩戒受後生生世世受用不會舍離。另外,關於菩薩戒的悔過法,一般來說若犯了重戒是「有犯無悔」,如故意殺人等是無可悔的。但是若是過失而犯者可教懺悔,如《梵網經》輕戒四十一條說:「若有犯十戒者,應教懺悔。在佛菩薩形象前,日夜六時,誦十重四十八輕戒,或禮三世諸佛,得見好象。若一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見好相。好相者,佛來摩頂,見光見華,種種異相,便得滅罪。」如果說犯了輕戒,則說:「若犯四十八輕戒,對首懺悔則罪滅。」對首懺悔者,即若菩薩有犯戒者,應及早向大眾表白,說明犯戒因緣發露懺悔。五、 菩薩戒的布薩布薩是梵語的音譯,是清凈三業與長養功德的意思,另外也有「凈住」的意思。所以受菩薩戒後要半月半月一次說戒布薩,這是大小乘戒統一的,小乘稱為羯磨,大乘名為布薩。如果我們受了菩薩戒而不常誦戒布薩,即是一種犯戒。如《梵網經》說:「佛告諸菩薩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誦諸佛法戒,汝等一切發心菩薩亦誦。若受菩薩戒,不誦此戒者,非菩薩,非佛種子。」這就是說新學菩薩,受菩薩戒之後必須半月半月一次誦戒,以便懺悔罪障而清凈三業,以此誦戒而長養功德。至於受菩薩戒以後的誦戒方法,由於我們都是在家菩薩,不能常聚集一起來誦戒,所以按照個人實際情況不同,而各人自己設定誦戒的方式。請注意這幾點:一者、如果一人布薩就一人誦戒,如果多人布薩任然選一人誦;二者、如果多人布薩,但由於受戒的時間前後不同,不論男女老少,應當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在後坐;三者、受菩薩戒後,若半月半月布薩誦戒時,在家菩薩應當披縵衣自跪佛前禮懺而誦;四者、如果自己家中有佛堂,可在家中自誦戒,若無應當在附近的寺院一同布薩,附近若無寺院也可不布薩,也不為過。如《義寂戒疏》說:「在家菩薩,若家內有凈室,半月應自誦;若無者,由自內寺舍作布薩處往聽,若自家內無布薩處不犯也。」五者、一切佛法皆是為教化眾生而設,戒律也不例外,由於在家菩薩的實際情況不同,對於誦戒一事量力而行,若實有困難也可按照自己何時有時間,何時自己默誦,不要過份拘於約束才對。
分享
20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做人工授精需要什麼的條件
※國家是在什麼條件下產生的?它的產生,存在有什麼作用?
※☆ 愛無條件,結婚有條件
※香港官員:撤限帶奶粉令需符合4個條件
※法定結婚條件有哪些,符合什麼條件才可以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