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抑鬱是一種病

抑鬱是一種病 作者:文波

很多企業家和高級經理人是抑鬱的,但他們確實也有諸多理由懷疑「抑鬱是一種病」的說法是否誇大其詞,比如認為抑鬱只是「思想問題」。抑鬱至少是病兆,而抑鬱症肯定是一種病;但這種病是可控制的,甚至是可以利用的

  是病還是「思想問題」?  2003年8月4日凌晨,韓國現代峨山公司董事長鄭夢憲在漢城總部大樓跳樓自殺。  對於偵探來說,鄭夢憲自殺原因未明,因為他們要的是直接而具體的事件--政治醜聞、巨額虧損、家族紛爭。而對於心理醫生來說,鄭夢憲自殺的原因已足夠清晰,那就是由於壓力而產生的難以解脫的抑鬱。鄭夢憲給妻子的遺書中有這樣的話:「我把家庭的重擔全留給你一個人了。」  中國也不乏企業家因抑鬱而自殺的例子,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1993年,廣東茂名企業家馮永明割腕自殺,時年29歲。原因是因麵粉廠經營不善而患上的重度抑鬱症;1997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優秀青年企業家陳星國在遵義開槍自殺。他領導的貴州習酒股份有限公司拖欠債務高達4億多元,他無法接受被其他公司兼并的現實……  抑鬱之於中國企業家和高級經理人,早已不是秘密。很多文章談到這個問題,很多企業家也都知道自己很抑鬱。但企業家們似乎也有諸多理由懷疑「抑鬱是一種病」這種說法是否誇大其詞。比如,「如果麵粉廠經營得好,馮永明就不會抑鬱」,「如果習酒公司沒有欠那麼多錢,陳星國就不會自殺」。  這種「如果……就不會……」的思維方式與偵探一樣,背後的邏輯是:出了問題就去找到問題,再去解決問題;而問題一解決,就絕對不會再抑鬱了,更不會自殺。  接下來,就順理成章地否定了「抑鬱是一種病」,而將抑鬱判斷為「意志力不夠」,「事業心不強」,「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等,是「思想問題」。於是,克服抑鬱的方法就出台了:變本加厲地工作再工作,變本加厲地加碼以「磨練」自己的心理承受力。  難道上述人等抑鬱自殺的原因是「思想問題」嗎?要知道,54歲的鄭夢憲擁有美國MBA的學歷,以頭腦冷靜、精於謀劃著稱,是現代創始人鄭周永從幾個兒子中親自選定的接班人;陳星國在15年時間,把一個年產值只有300多萬元的縣辦企業,發展為年銷售額達2億多元的國家二級企業。  企業家對「抑鬱是一種病」的質疑至少有七分道理,但對「以暴易暴」的抑鬱解決之道就未免太冒失了。談到該問題時,北京易普斯企業諮詢服務中心首席顧問張西超博士、中國心理衛生學會諮詢與治療專業委員會成員李子勛不約而同地感到無奈,又不約而同地提出這樣一個勸戒:嘗試以專業人士的方法解決抑鬱的問題,肯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他們不能把人抑鬱的直接原因消除掉,但可以幫助你對付抑鬱。  抑鬱源於壓力。從心理學上講,任何能影響人們心理和生理健康狀況的干擾都可稱之為壓力。造成抑鬱的壓力與突如其來的打擊不同,它綿綿不絕,無休無止,讓人看不到前景,使人處於兩難之中。  工作過重、人際溝通、角色衝突、環境污染、社會變化、公司經營、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壓力無處不在。  企業家大都比常人堅強,所以他們在壓力下出現初期抑鬱癥狀,諸如性格改變、失眠、記憶力減退、食慾性慾不振時,確實不能算病。但只當作「思想問題」並採用上述解決「思想問題」的自發「療法」,很有可能會出現狂躁、胡鬧、情緒異常、酗酒等嚴重癥狀。長此以往,就是不折不扣的精神殘疾了。  「事業為本」還是「以人為本」?  安迪·格魯夫說,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  我們理解這是格魯夫的誇張說法,但也自然會想到這樣的價值觀:為了事業,一個企業家應該把自己豁出去。如果能夠成功,即便成了偏執狂也在所不惜;如果只有偏執狂才能成功,不是偏執狂的企業家要爭取成為偏執狂。  這裡昭示的問題是,企業家應該以事業為本?還是以人(自己)為本?  事實上我們經常聽到企業家的表白:事業就是我的全部,願為了事業我願意肝腦塗地。  有位台灣老闆,在大陸投資很多,但總打不開市場局面。錢還在不斷地燒,但看不到好轉跡象;如果放棄,則前功盡棄。他陷入了典型的抑鬱狀態,沉默不語,甚至拒絕再談工作,企業發展就此停頓。  心理醫生認為,不僅人,動物植物都可能處於抑鬱狀態。抑鬱是為了生存,比如植物抑鬱,葉子枯萎,是為了減少水分消耗;人抑鬱,會不做決定,不去接觸社會,減少壓力。雖然是消極防禦,但畢竟屬於自我調節。  那位台灣老闆信佛教,輕易不肯開除員工。醫生的建議是,既然你已經陷入抑鬱,就應該該裁員就裁員,該減少開支就減少開支。  以上事件,從心理醫生的角度講,救人是第一位的。為了擺脫抑鬱,縮減事業規模,減輕事業壓力是個好辦法。  而從「偏執狂」來看,則屬於臨陣退縮,與所有企業文化都大加讚揚的「積極進取」精神決然對立,幾乎不可原諒。  張西超認為,企業家的自我意識大都非常強烈,受外界的影響不是特別大。但目前流行的企業家人格定義都很狹窄,似乎你必須具有某些特質,你才會被認為是標準的企業家。這就導致很多企業家,自覺不自覺也要去做「標準化的人」;也只有這樣,員工和社會才去認同他。  成功與人格有一定的關係,但不是絕對的。張西超的研究方向是,具有什麼樣的「勝任力特徵」才能成為企業家,比如決策能力,親和力,等等。而這些「勝任力特徵」與人格往往沒有必然關係。  張西超說,成功所需要的性格要素與精神的病態往往難以區分。成功人士中很多都屬於輕躁狂。輕躁狂的表現是精力旺盛,思維活躍,非常熱情,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都很強,缺乏持續性。再比如偏執狂,意志極堅定,看法極頑固,他要努力實現自己的想法,不怕任何挫折。  人的情緒有五個狀態:「躁狂——輕躁狂——正常情緒——心境不良——抑鬱」。正常人都在中間三個情緒中波動。從有一定心理問題的人,到有人格障礙的人,再到有嚴重精神問題的人,界限不是那麼涇渭分明。  單從企業成功這一維度看,可以說偏執狂和輕躁狂是企業所鼓勵的。而從精神健康的維度看,精神問題就是精神問題。  張西超認為,成功要素與精神問題即便表現一樣,但其本質是不同的。因果關係不能胡亂安排,即,不能說精神病使人成功;只能說:他是成功的,但他有精神問題。如果人真的成了扁執狂,將很少有人能夠與之有效交流,也就不太可能成功。  如果一味以事業為本,太過強調奉獻,對自己進行殺雞取卵式的心理壓榨,結果將事與願違。  夜以繼日地工作,人就會陷入「心理枯竭」,簡單地說就是太累了,精神強直了。「心理枯竭」的人,會情緒暴躁,輕易決策,忽略複雜,傾向於一切簡單化,不被遠景鼓舞。意義感很差,陷入「哲學的貧困」,每天都在問:「我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這個終極問題,事業和個人都將受到損害。  心理還是生理?  抑鬱的危害,除了人們已經了解到的,如喪失工作樂趣,影響工作能力,誘發自殺等,還會直接造成生理的病態。  一位四川籍搞建築的青年企業家,在北京天津承包了很多項目,結果他在北京承包的工程發生火災,兩個工人發生工傷事故,同伴攜款潛逃。在他生意最興旺、最不需要幫助的時候有很多人幫他,而在禍不單行最需要幫助時,朋友們反而都躲著他。生意的失敗、同事的背叛、朋友欺騙使之身心俱疲,高度抑鬱。在28歲的年齡,這位企業家就患了胃癌,事業和生命事實上都已結束。  北京安貞醫院教授洪昭光說,絕大部分疾病是由心理因素導致的,這類疾病叫做心身疾病。從疾病譜的變化來看,現在導致人死亡的前幾位疾病全都是慢性心身疾病,而以前則都是傳染病。  抑鬱的自然療法可以說明心理與生理的關係。  李子勛說,飲食、觀感等生理因素都可以影響心理狀況。比如處於抑鬱中的人,應該盡量生活在光明之中,不要在陰暗的房間躺著,因為光亮會使人的大腦松果體分泌使人快樂的激素。  有位老闆有婚外情,女方要求與他結婚,否則給多少錢都不行。一方面是夫人和孩子,另一方面是情人。這位老闆不想在任何一面扮演「壞人」的角色,最終的選擇是「所有問題都自己扛」,在愧疚、兩難的折磨下患上了抑鬱症,喪失了性能力。  對於抑鬱,很多企業家會酗酒,熬夜,賭博,並認為這是在放鬆。李子勛認為這絕不是什麼放鬆,而是在增加壓力。長此以往,人即便不被抑鬱擊潰,也會產生生理疾病,甚至會「過勞死」。  當抑鬱只處於感覺層面,人只有輕微的抱怨,不滿,發脾氣等情緒化反應,還沒影響到工作效率時,可能不會感覺到抑鬱對生理的影響。而當抑鬱加重,產生睡眠障礙,軀體障礙時,不僅要抵抗抑鬱,還要注意生理疾病的發生。  抑鬱症、焦慮症、恐懼症等心理疾病,是造成心腦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心身疾病的元兇。慢性心身疾病往往是驟然發作,而發作後再治療則經常是為時已晚,縱然有妙手回春之術,也難免勞神費力傷財,所以治病不如防病。  洪昭光教授談及生理疾病預防時尤其強調「心情愉快」的作用,心情愉快的作用超過一切其他健康保障的總和。一個人如果做到心理平衡,不但很少得病,即便得了病也會好得很快。洪教授提出一個方法——話療,即輕鬆徹底的交流,尤其強調的是家庭中夫妻之間的交流。有效的「話療」能夠使人保持自信、開朗、向上的心態,從而避免「化療」。  對付抑鬱,李子勛的建議是:  首先要注重家庭關係。情感是包括老闆在內的任何人的生命線。家庭是最能充分舒展人性的所在,其安全感是無可替代的;  其次要有純私人興趣,這種興趣要與生意和公司沒有關係,比如繪畫、攝影、釣魚;  第三是要建立一個完全與生意無關的「社會支持系統」,要交一些即便破產時也可相處的朋友。你的存在對他們就是一種安慰,他們認為你很重要,你也認為他們很重要。「天塌下來你也不必擔心他們不喜歡你。」比如追求博愛、利他的正統宗教的教友關係,可以使人產生充分的歸屬感,是從自我衝突和自我矛盾中走出來的一個途徑。  最後才是認識一個專業的心理學醫生。如果沒有以上三條,抑鬱後找到心理醫生也很難辦,因為心理醫生也要靠這些來進行治療。  抑鬱也是一種資源?  李子勛強調,不要過分強化對抑鬱的恐懼,抑鬱是可以控制的,甚至是可以利用的。雖然抑鬱作為資源的概率極小,但畢竟這個可能性是存在的。  張西超博士及其北京易普斯企業諮詢服務中心是「抑鬱可控論」的實踐者,他們的方法是EAP(員工幫助計劃),旨在幫助解決員工及其家庭成員的各種心理和行為問題,進行職業壓力管理。  EAP最早起源於20世紀初的美國。20世紀80年代以來,EAP在全球發達國家得到了蓬勃的發展。截至1994年,世界財富500強中,有90%以上的企業建立了EAP項目。  張西超的EAP與心理醫生不同的是,他的計劃直接指向企業家和企業員工,在了解企業運營、企業工作特點的基礎上直接服務於企業:「1997年,韓國三星集團第一次邀請我們開展心理培訓,之後我們在三星陸陸續續做了至少20餘次培訓。中國建行北京城建支行、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北京丰台支公司、朗訊科技、可口可樂、思科等企業也陸續找到我們進行了心理培訓。」  李子勛說,抑鬱就象流水,解決抑鬱要因勢利導,不能急於求成。比如醫生認定這次抑鬱大概要持續三個月,那麼就應考慮:如何在這三個月中既度過抑鬱,又符合老闆人格色彩?  有位省級幹部人選,在權力重新分配中被任命為某外地企業領導。懷著滿腔的不情願到任後,該企業又非常排外。這位企業家在當地沒有親人,沒有社會支持系統,不要說改革,就是任務也很難按部就班地完成。他想撒手走人,但以他的身份地位,又無處可去。抑鬱發生了,他開始失眠健忘,吃不下飯,憔悴消瘦,甚至整天躲著人,不出門。最終是太太硬把他拉到心理醫生處。  醫生的勸告是,暫時離開崗位休假,嘗試把抑鬱當做朋友相處一段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體驗家庭的溫暖和私人的快意。這位企業家脫離抑鬱比醫生預料得要快,而此時醫生卻鼓勵他,不妨在抑鬱狀態中再停留一段時間。  李子勛說,抑鬱的好處,首先是適當的抑鬱可以通過情緒變換來釋放軀體疾病。甚至有心理學家認為,適當的抑鬱是一種能力,是一種自我調整,只有智商和情商高到一定程度的人,才會通過抑鬱釋放壓力。確實有一種人,永遠都不允許自己抑鬱,他認為抑鬱就是示弱,最後的結果就是通過軀體變換釋放壓力。  其次,抑鬱還可以消除人的狂妄,使其回到現實的情境。人甚至還可以從抑鬱中獲益,比如獲得大家的諒解和關心。  對抑鬱因勢利導的方法,企業的「HOPDAY」(發泄日)算是一個極致。在日本企業,因為企業文化較為壓抑,企業會設置「發泄室」,員工可以在裡面對 「模型老闆」任意拳打腳踢,發泄心中不滿與怨氣。HOPDAY是日本企業發泄室的一種變形,在這個日子裡,員工和老闆相互開玩笑,說具有侵犯性和攻擊性的話語,任何人不得動怒。  中國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設立了發泄室,室內色調血紅,牆壁、地板都可以用頭撞擊。屋子裡堆滿的由塑料製成的假榔頭、假棍棒等「兇器」。在心理醫生的誘導下,人們對自己的敵人盡情叫罵、毆打……山西太原也出現了發泄吧,發泄項目有拳擊、陪練、陪哭、陪罵、散打、摔東西等。  如果心中塊壘難消,發泄一下也未嘗不可,只要不再抑鬱就好。畢竟,嚴重的抑鬱是一種病。
減壓閥1、 讓辦公室亮起來,空氣流通起來,擺幾盆綠植,掛幾幅色彩明快的油畫。2、 保持桌面整潔,抽屜空空,文件夾乾淨。扔掉過期雜誌、無用文檔等一切雜物,那些東西只在原理上「可能有用」,而在事實上「看著鬧心」。3、 處理並行工作的能力很重要,但你無法同時做好數件重要而有難度的事。不要以千手觀音的標準要求自己,否則你將極度失落,倍感挫折。4、 學會說「不」,學會放手,學會暫停。一場足球比賽持續90分鐘,高手高就高在善於保存體力、控制節奏,到緊要關頭才傾盡全力,一擊致命。5、 善於「切換」狀態,在兩種身份、兩件事情、兩個場合之間遊刃有餘,不要耗費兩個小時去想: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6、 遊山玩水,親近自然。隨便一座山都比人的生命更長久,比任何事業更永恆,旅遊會讓你輕鬆起來。7、 假日一定要與工作日有差異:著便裝,睡懶覺,跟孩子一起放風箏。8、 力所能及,多做善事。善事助人,更助己——會讓你睡得踏實。9、 多去沒人看重你的集會場合——無論你是否喜歡音樂,都不妨到音樂廳坐一坐;不論你信教與否,都不妨到教堂走走。10、鍛煉身體。你適合從事游泳、跳繩、騎自行車、慢跑、快走、爬山等「有氧運動」。這些運動能夠讓血液循環起來,讓腎上腺素的分泌旺盛起來,讓大腦活躍起來,從而使身心鬆弛起來。數字 1、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完全沒有心理疾病的人口比例只有9.5%。 2、我國正常人群存在心理障礙的比率高達20%左右。 3、我國有1600萬精神殘疾人,抑鬱症成第5大疾病。 4、自殺已經成為中國第五大死因。抑鬱症是自殺的第一大因素,85%以上的抑鬱症患者有自殺傾向,10%到15%的抑鬱症患者會實施自殺。 5、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的數據表明,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國已有1200多名企業家因以抑鬱症為主的各種心理健康問題而自殺。 6、易普斯企業諮詢服務中心調查顯示,中國企業有超過20%的老闆或高級經理人「職業壓力很大或極大」。 7、我國有抑鬱症徵兆的企業家或高級經理人,90%以上不會覺察自己已經患病;即便已經察覺,仍有90%以上的人不願去看心理醫生。 8、深圳白領心理健康總體水平全國最低,近八成存在中度心理障礙,表現包括強迫、憂鬱、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等。其中表現最為明顯的是強迫、偏執、憂鬱三種癥狀。 9、據美國職業壓力協會估計,壓力以及其所導致的疾病,比如缺勤、體力衰竭、神經健康問題等等,每年帶來的損失高達3000多億美元。業內人士初步估計,中國每年因職業壓力給企業帶來的損失,至少上億元人民幣。 10、幾家美國公司宣稱,通過為高級經理人和員工進行壓力諮詢,公司整體工作效率提高了60%。
 

推薦閱讀:

動起來——為了心理健康~
意志力是稀缺資源
別讓抑鬱打敗你!
致留學生的抑鬱症

TAG:抑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