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重要知識要點

1、有機整體的中心是五臟2、有機整體的主宰是心3、「亢則害,承乃制,治則生化」理論體現了中醫學的整體觀念4、《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善病洞泄寒中」的季節是長夏;「善病風虐」的季節是秋季5、《素問·脈要精微論》說「泛泛乎萬物有餘」脈象指的時間是夏日;「蟄蟲周密」脈象指的時間是冬日6、《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說「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是因為人氣始生,病氣衰;「夫百病者,…………多以夕加」,是因為人氣始衰,邪氣始生;「夫百病者,…………多以夜甚」是因為人氣入臟,邪氣獨居一身;疾病病情隨晝夜時間節律而變化,其病「安」的時間是晝7、精氣概念源自水地說8、氣的概念源自雲氣說9、精氣首見於《管子》10、對立制約:正常:「陰平陽秘」、「動極者鎮之以靜、陰亢者勝之以陽」;反常: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陰虛則陽亢;「陰平陽秘」→陰陽的對立與消長11、互根互用:「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離決,精氣乃絕」12、消長平衡:「陰消陽長」、「陽消陰長」13、相互轉化:「物極必反」「重寒則熱、重熱則寒」、「重陰必陽、重陽必陰」14、《素問·上古天真論》說「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15、「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髮去」。16、陰中求陽適用於陽虛;陽中求陰適用於陰虛17、「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指的是「陰病治陽」18、「壯水之主,以治陽光」指的是「陽病治陰」19、《內經》所謂「陰陽之道路」,是指「陽中之陰」20、「木火刑金」屬於相侮傳變21、培土生金法、益火補土法的理論基礎是五行相生22、瀉南補北法、抑木扶土法的理論基礎是五行相剋23、相乘:是指五行中某「行」對被克的「一行」克制太過,引起一系列的異常相剋反應。「木旺乘土」、「土虛木乘」。24、相侮:指「反侮」,是指由於五行中的某「一行」過於強盛,對原來「克我」一行進行反侮,所以反侮亦稱反克。「木火刑金」、「金虛木侮」25、「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 滋水涵木法(滋補肝腎法)、益火補土法(溫腎健脾法)、培土生金法(補養脾肺法)、金水相生法(補肺滋腎法)等26、抑強扶弱…………………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法)、培土製水法(健脾利水法)、佐金平木法(瀉肝清肺法)、瀉南補北法(瀉火補水法,即瀉心火滋腎水)27、陰虛不能制陽而制虛熱者,用滋陰壯水之法,以制陽亢火盛,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內經》稱為「陽病治陰」。28、陽虛不能制陰而造成陰盛而致虛寒者,用扶陽益火之法,以消退陰盛,「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內經》稱為「陰病治陽」。29、五行屬性歸類五行人體五臟五腑五官五體五志五聲變動木肝(魂)膽目筋怒呼握火心(神)小腸舌脈喜笑憂土脾(意)胃口肉思歌穢金肺(魄)大腸鼻皮毛悲哭咳水腎(志)膀胱耳骨恐呻栗五行自然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氣五方五季木角酸青生風東春火徽苦赤長暑南夏土宮甘黃化濕中長夏金商辛白收燥西秋水羽咸黑藏寒北冬30、五行中認為病情較重的色脈關係是色與脈的五行屬性相剋,較輕則為相生。31、五髒的共同特點是藏精氣32、區分五臟、六腑和奇恆之腑最主要的依據是功能特點的不同33、與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關係密切的是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34、五臟:心、肝、脾、肺、腎………………………………..「藏精氣而不瀉」,「滿而不能實」。35、六腑:膽、胃、小腸、膀胱、三焦、大腸………………………..「傳化物而不藏」,「實而不能滿」。36、奇恆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藏而不瀉」37、心→「君主之官」、「生之本」①心主血脈→與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關係密切②主神志(心主神明)→君主之官的理論基礎;五臟六腑之大主的理論基礎③在志為喜④在液為汗⑤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具有「壅遏營氣,令無所避」作用的是脈⑥在竅為舌◆與血液生成關係密切的是心、脾、肺、腎的功能◆與血液運行關係密切的是心、脾、肝、肺的功能38、肺→「相傅之官」、「華蓋」、「嬌臟」、「氣之本」、「清虛之臟」、「主氣之樞」、肺之門戶是喉、氣機升降之樞紐是脾胃、氣機調節關係密切的是肝肺。①主氣、司呼吸②主宣發和肅降→肺所宣發的氣是衛氣③通調水道→依賴肺的宣發和肅降④朝百脈、主治節⑤在志為憂⑥在液為涕⑦在體合皮其華在毛⑧在竅為鼻◆肺主一身之氣體現在生成宗氣和調節氣機◆肺主一身之氣的生成體現在生成宗氣◆肺主一身之氣的運行體現在調節氣機◆五臟關係中主要體現在氣血方面的兩臟是心與肺◆心主血脈、肺朝百脈以助心行血◆精神互用關係的兩臟是心與腎39、脾→「倉廩之官」、「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生氣之源①主運化②主升清→以升為健、喜燥惡濕③主統血④在志為思⑤在液為涎⑥在體合肌肉、主四肢⑦在竅為口,其華在唇40、肝→「將軍之官」、「剛臟」、「魂之處」、「血之藏」、「筋之宗」、「罷極之本」、「體陰而用陽」、肝具有促進血液運行和津液輸布的作用,具有促進脾胃運化的作用。①主疏泄②主藏血③在志為怒④在液為淚⑤在體合筋,其華在爪⑥在竅為目41、腎→「先天之本」、「腰為腎之府」;「命門之火」即腎陽、元陽;「命門之水」即腎陰、元陰;腎推動和調節臟腑氣化、五臟陽氣的根本是腎陽,陰液的根本是腎陰;腎陽(不是腎氣)具有溫煦、推動、興奮和宣散作用①藏精、主生長、發育和生殖②腎主水③主納氣→腎所攝納之氣為清氣④在志為恐⑤在液為唾⑥在體為骨,主骨生髓,其華在發⑦在竅為耳及二陰42、六腑生理功能:腐熟水谷、傳化糟粕43、六腑生理特點:實而不能滿,六腑以降為順,以通為用。44、七沖門(《難經》):唇為飛門、齒為戶門、會厭為吸門、胃為賁門、太倉下口幽門、大小腸為闌門、下極為魄門,故七沖門也。45、膽→「中精之府」、「中正之官」、「奇恆之腑」貯存和排泄膽汁46、胃→「太倉」、「水谷之海」①受納和腐熟水谷②主通降,以降為和→喜潤惡燥47、小腸→受盛之官①受盛、化物→主液②泌別清濁……臨床上常用「利小便即所以實大便」的治法。48、大腸→「傳導之官」傳化糟粕→主津49、膀胱→「州都之官」貯存和排尿50、三焦→「孤府」、「決瀆之官」①主持諸氣,總司全身氣機和氣化②三焦為水液運行之道路上焦:一般為膈以上的胸部,主氣的升發和宣散,即宣發衛氣,而散水谷之精微以營全身→「上焦如霧」中焦:一般為膈以下,臍以上的腹部,消化過程中腐熟水谷的狀態→「中焦如漚」下焦:一般為臍以下部位,主要功能是排泄糟粕和尿液→「下焦如瀆」51、腦→「髓海」52、女子胞→胞宮、即子宮、是發生月經和孕育胎兒的器官。53、《素問·生氣通天論》:「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54、《素問·五臟生成篇》:「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皺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55、怒傷肝、怒則氣上;喜傷心、喜則氣緩;思傷脾、思則氣結;憂傷肺、悲則氣消;恐傷腎、恐則氣消,驚則氣亂。56、心為陽中之陽、肺為陽中之陰、肝為陰中之陽、腎為陽中之陰、脾為陰中之至陰。57、元氣:又稱「原氣」,「真氣」,是人體最基本,最重要的氣。通過三焦而流行於全身。元氣具有推動和調控各臟腑、經絡、形體和官竅生理活動功能。58、宗氣:積於胸中之氣,宗氣在胸中積聚之處,稱為「氣海」、「膻中」。聚集於胸中,貫注於心肺之脈,其下者「注於氣街」,其上者「走於息道」。具有行氣血、司呼吸作用、與語言、聲音、呼吸強弱有關,是連接「肺主呼吸」和「心主血脈」的中心環節;溫養心脈,以維持其運行氣血的功能,溫養肺和呼吸道,以維持其呼吸和發聲的功能59、營氣:是於血共行於脈中的氣;是富於營養,故又稱「榮氣」;營與衛氣相對而言屬於陰,故又稱為「營陰」。分布於血脈之中,成為血液的組成部分而循脈上下,營運全身。60、衛氣:是運行脈外之氣,又稱為「衛陽」。其特性是「懍疾滑利」,即活動力特彆強,流動很快,運行於皮膚和皮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61、十二經絡體表分布:在四肢:太陰、陽明在前緣;少陰、太陽在後緣;厥陰、少陽在中線。在頭面部:陽明經行面部、額部;太陽經行於面頰、頭頂及後頭部;上陽行於頭後側部。軀幹部:手三陽均行經肩胛部;足三陽則陽明行於胸腹,太陽行於背部,少陽行於肋部;足三陰均行於腹部。循行於腹部的經脈,由內向外的排列順序為足少陰、足陽明、足太陰、足厥陰。62、十二經脈表裡關係表裡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陰心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厥陰心包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陰肺經63、十二經脈流注次序:起於肺經→大腸經→胃經→脾經※→心經→小腸經→膀胱經→腎經※→心包經→三焦經→膽經→肝經,最後又回到肺經。64、十二經脈走向、交接規律手三陰經從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手三陽經;手三陽經從手指末端走向頭面部,交足三陽經;足三陽經從頭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陰經;足三陰經從足趾走向腹腔、胸腔,交手三陰經,這樣「陰陽相貫,如環無端」地循行。65、奇經八脈: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66、十二經別:十二經脈別出的經脈。67、十五絡脈: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各自別出一絡,加上脾之大絡,總稱為十五絡脈或十五別絡浮絡。68、十二經脈的循行部位起止絡屬關係絡相聯繫的臟腑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止於食指橈側端交於手陽明大腸經屬肺絡大腸手陽明大腸經起於食指橈側端,止於對側鼻翼旁交於足陽明胃經屬大腸絡肺足陽明胃經起於鼻翼旁,止於足大趾內側交於足太陰脾經屬胃絡脾足太陰脾經起於足大趾內側,止於心中交於手少陰心經屬脾絡胃手少陰心經起於心中,止於小指橈側端交於手太陽小腸經屬心絡小腸手太陽小腸經起於小指外側,止於內眥交於足太陽膀胱經屬小腸絡心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目內眥,止於足小趾外側端交於足少陰腎經屬膀胱絡腎足少陰腎經起於足小趾下,止於胸中交於手厥陰心包經屬腎絡膀胱手厥陰心包經起於胸中,止於無名指尺側端交於手少陽三焦經屬心包絡三焦手少陽三焦經起於無名指尺側端,止於目外眥交於足少陽膽經屬三焦絡心包足少陽膽經起於目外眥,止於足大趾後叢毛處交於足厥陰肝經屬膽絡肝足厥陰肝經起於足大趾爪甲後叢毛處,止於肺交手太陰肺經與肺、胃、腦有經絡聯繫69、十二經脈大多循行於皮肉之間70、手足三陰經交於胸部(不是腹部)71、十二經脈氣血充盛有餘時,則盛注於奇經72、主胞胎的是任脈73、奇經八脈中,與腦、髓、腎關係密切的經脈是督脈74、手太陽小腸經和足太陽膀胱經交接於目內眥;既到目內眥又到目外眥的經脈是手太陽小腸經;起於目內眥的經脈是足太陽膀胱經75、足陽明經與足少陽經循行過程中經過氣街76、環繞口唇的經脈是:胃經、肝經、沖脈、任脈77、《素問·氣穴論》稱其具有「溢其邪、通營衛」作用的是孫絡78、別絡的生理功能:加強十二經脈中相為表裡的兩經在肢體的聯繫79、經別的生理功能:加強十二經脈中相為表裡的兩經在體內的聯繫80、風邪性質及特點:風為陽邪,其性開泄,易襲陽位;風性善行而數變;風為百病之長81、寒邪性質及特點: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寒性粘滯;寒性收引82、暑邪性質及特點:暑為陽邪,其性炎熱;暑性升散,易傷津耗氣;暑多夾濕83、濕邪性質及特點:濕性重濁;濕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濕性粘滯;濕性趨下,易襲陰位84、燥邪性質及特點:燥性乾澀,易傷津液;燥易傷肺85、火(熱)邪性質及特點:火熱為陽邪,其性炎上,易擾心神;火易耗氣傷津;火易生風動血;火易致腫瘍86、決定病證虛實變化的主要病機是正邪的盛衰87、實證常見於外感病的初期或中期,基本病機為邪氣亢盛88、虛證的概念是以正氣不足抗病能力低下為主的病理反映89、實邪結聚於內,阻滯經絡,氣血不能外達形成的病理變化是真實假虛90、正氣虛弱,臟腑經絡之氣不足,推動激發功能減退,運化無力形成的病理變化是真虛假實91、陰陽不相維繫,可出現陰盛格陽、陽盛格陰92、真熱假寒的病機特點是陽盛格陰93、《臨證指南醫案》說「內風「產生之機理為體內陽氣之變動94、「寒從中生」是指陽氣虛衰,溫煦功能減退;主要機理是:脾腎陽氣不足,陰寒內盛。95、血燥生風的病因是久病耗血或年老精虧96、陰虛風動的病因是熱病後期,陰津虧損。97、正治(逆治)逆其證候而治的一種常用治療法則;逆是指採用方葯或施術的性質與疾病的性質相反。98、反治:順從疾病假象而治療的一種治療方法。從是指採用方葯或施術性質順從疾病的假象。方法:真虛假實:至虛有盛候、至虛之病、反見盛勢真實假虛:大實有贏狀、大實之病、反有贏狀◆熱因熱用:是以熱治熱,用熱性藥物治療具有假熱癥狀的病證,適用於陰寒內盛,格陽於外,反見熱象的真寒假熱證。◆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用寒涼的藥物治療具有假寒癥狀的病證。適用於里熱盛極,陽盛格陰,反見寒象的真熱假寒證。◆塞因塞用:是以補開塞,用補益的葯治療具有閉塞不通癥狀的病證。適用於因虛而閉阻的真虛假實證。◆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用通利的藥物治療具有實性通泄癥狀的病證。適用於食積腹痛,瀉下不暢,熱結旁流;瘀血所致的崩漏;膀胱濕熱所致的尿頻、尿痛等證。適用於真實假虛證99、亡陽:多見大汗淋漓,肌膚手足逆冷、蜷卧、神疲、脈微欲絕等危重證候。100、亡陰:多見喘渴煩躁、手足雖溫而汗多欲脫的危重證候。
推薦閱讀:

色彩基礎 色彩的對比詳細介紹
【基礎單品】黑色踝靴如何搭與選,不同腿型都能出彩。
學員作品 |基礎填詞班作業:《相見歡》六十三首
想學八字里進來,八字最實用的基礎知識
悲慘的戌中辛之一----綜合命理基礎篇

TAG:知識 | 中醫 | 理論 | 中醫基礎理論 | 重要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