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野玫瑰》
《巴黎野玫瑰》 1986
范 斯皮爾伯格 妮 發佈於: 2008-09-24 23:10
導演:尚 賈克 貝內克斯
演員:貝阿特麗絲 達勒
讓 雨果 安格拉德
「貝蒂就像被切斷腿筋的野馬,跳過一堵牆,然後掙扎著站起來。她認為是草原的地方實際上是家畜欄。她不能忍受靜止不動,那樣子不適合她。」
包裝盒上的影評:本片以大膽的性慾表現引起爭議,企圖結合心理分析和文學手法,刻畫一對兒特立獨行的年輕情侶的瘋狂激情及背後微妙的內心世界,視覺映像和演員表演都現出年輕旺盛的精力,比如一開場就是長達五分鐘的肉帛相見,映像大膽直白。但整體風格並不統一,前半段故事沉醉於男女熱戀的浪漫氣氛中,而後半段急轉直下,充滿沉鬱悲情的凄涼氣氛,以致成為導演最受爭議的作品。導演明顯想透過這兩個社會邊緣人來反映法國新一代青年的迷惘和失落,手法雖不免偏激、賣弄和情緒化,但是強烈的性格表現仍給人驚艷之感,煽情的鋼琴配樂也找到不少知音。
以上影評完全是未通過導演精心布置的影像獲取本片真正所要闡述的東西的表現。並且還出自作者主觀個人態度自作聰明地以精選的辭彙潛行對本片進行誹謗。
《巴黎野玫瑰》所要講述的是一類「畸形人」。在這裡「畸形人」絕不是貶義詞。它是形容那些擁有獨特自我個性的,脫離社會常規的,會被社會正統人士恥笑嘲諷的人們。「畸形人」不會讓生命中的每一天重複,不會為了果腹而勉強自己,社會是非觀在他們眼中是扭曲的,永遠渴望追求生命的真意。簡而言之,「畸形人」是價值觀、人生觀與整個人類社會不相符合的那些人。但他們身上所表現出來的性格正是因為與社會不相符,甚至是格格不入,而更具吸引人、殺傷人的力量。正常的人一方面在社會常規的庇檐下,處於社會集體輿論的壓迫而不斷指責著這些「畸形人」;但在個人視角上,在集體壓力的斷裂處卻為這些「畸形人」的與眾不同而吸引,露出嚮往的表情。就像樹上的那些因表面凹凸畸形而被拋棄最後腐爛在泥土裡的蘋果,如果你在無人的時候將它摘下,咬上一口,那是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香甜的味道。就在那些坑窪處,鮮甜會集,沒有人會忘記它的味道,但人們礙於面子,果農們不去摘他們,人們也不會買來。「畸形人」的結局終歸是泥土。
片中的貝蒂和佐格就是社會上的「畸形人」。人們隨著長大似乎都會放棄那些會引起我們受傷的任性和頑固的追求。跟隨著社會的腳步亦步亦趨地經營著生活。但似乎就有那些堅持到底不怕受傷的人們存在著,寧可傷害自己也不屈從於常規。佐格相對與貝蒂是老到的,更社會化的。貝蒂的確像是發了瘋的野馬,任著自己的性子在實際上沒那麼廣闊的世界伸手踢腳,碰的滿頭是包。
本片就是圍繞著這一核心主題在一步步深入地進行著。影片並不像「包裝盒上的影評人」說的那樣前後有錯節,前半部昂揚,後半部凄哀。在我看來本片是絕對完整融合,並接依照勻速的步伐向深處走去的。只是在結尾處步子沒有邁開(這個我們一會兒在談)。影片的前半部分的是試圖全面展示女孩兒貝蒂的個性、心理特徵。後半部分是想表達:在這樣一個世界是沒有像女孩兒貝蒂那樣的「畸形人」的生存空間的;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社會習俗,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本來沒有任何意義的東西已經將我們的世界越變越小,最後,已容不下一個女孩兒身體的伸展了。正是因為這樣,本片覺不僅僅局限在法國這一個國家,它跳出了任何歷史形成的文化標識(文化、國家、法律…),站在人類本能的角度,探討了當今社會對人性的束縛。因此,包裝盒上的影評人所說的「導演明顯想透過這兩個社會邊緣人來反映法國新一代青年的迷惘和失落」是非常狹隘的。
影片的細節幾乎是全部到位的,女孩兒一次次的發脾氣,一次次對自己、對別人傷害的深入,表現出了她心理上所受的壓迫和禁錮,也漸漸塗抹出了女孩兒以後生命的結局。在這裡,影片是依照自己的不緊不慢的步調漸漸深入的。並且在劇情上,運用了從喜劇到悲劇的漸進轉變(女孩兒想將男孩兒的生活拉出桎梏,將油漆桶摔在老闆的車上,將男孩兒很重視的房子燒毀→女孩兒受不了餐廳的饒舌找茬的女人用叉子刺向了她→女孩兒因為出版商寫信侮辱男孩兒的作品,用梳子將他劃傷→接下來是女孩兒用手打碎玻璃→最後的女孩兒刺瞎了眼鏡)。可以這樣形容「影片的步調是一個個勻速落下的腳印,愈到終點就深度就愈深,顏色也愈暗黑,直到最終腳印的消失。」正是女孩兒這種鮮明的個性要求了影片一定要將那種激越、熱情、膨脹爆炸的氣氛與情感表現出來。導演將這種激動不寧的情緒化完美地運用藝術手法轉化為影像語言,這就是導演個人實力的展現。
對於影片中用大量篇幅描寫的做愛場面,也是這樣兩個激情漲溢、無視社會規條的「畸形人」真實表現。真正率直的人是不會假正經地限制自己性慾的勃發。只有處於社會之中的人才會受到社會道德規條的禁錮去裝扮純潔,澆滅慾火。真正無拘無束渴望自由的人會任流水般的慾望推動,隨意哪去。兩個主角裸露上場,並不讓人覺得羞愧和受到了侵犯,相反你可以在他們身上發現原始靈動的美。現代的分級制度是十分有必要的,市面上還有那麼多的生產者是為了滿足那些在表面上禁錮性慾,在自己暗黑的小角落卻又泛濫性慾的人而生產的為了性事而性事的影片;畢竟還有那麼多家長那麼多孩子渴望做符合社會常規的人。分級制度在這一層面上是十分必要的,但既然那些為了表現情節而表寫性事的電影已經默認了電影分級制度,為什麼眾多影評人還要去找它的茬呢?想張顯自己愚昧的社會道德觀嗎?想像征自己是多麼富有社會責任感嗎?
影片的配樂極富個性。不知道為什麼「盒子上影評人」一定要以嘲諷的語氣
說出「煽情的鋼琴配樂也找到不少知音」。電影不同於常規電視劇,它更要求藝術表達方式和精益求精。與情節相合,起到烘托凸顯內容和情感的作用,是所有電影配樂追求的目的。本片做到了,在平和生活場景出現的時候,濃郁的薩克斯管的慵懶之聲流出;情感激越噴發的時候,活潑熱烈的音樂響起;情感互動的時候,淡淡的輕盈的鋼琴聲響起……
本片對於構圖的藝術效果實踐十分引人注目,幾乎所有畫面完全是按照構圖技巧進行的,這就使影片具有非常華麗的外套。不得不承認,讓人在觀賞的過程中倍感舒適。這種反傳統的題材,有兩種基本的拍攝方式:一種是將內容的放蕩不羈帶入攝影構圖中,展現著一種隨意的、不羈的美感;另一種是將這種不羈用華美的藝術外衣包裹,產生一種舒適的美感。如果是我,我會選擇後者,這不僅代表了導演對自己影片的謹慎態度,其更為主要的目的是將形式的放浪降到最低,以凸顯內容上的隨意與對傳統的挑戰。否則,我們會將一部分注意力放到影片的形式上,會用太多的時間試著去適應這種風格,這就會相應削弱了影片內容的力量。
法國式的愛情就是這樣的嗎?還是說導演的愛情觀是這樣的?不拘小節,放蕩不羈,不互相拘束。比那些愛了一輩子,伴侶死後痛不欲生的的來得更有說服力。
對於我來說,本片除了結尾(男孩兒將女孩兒殺死後)之外都是完美的。我總認為電影的結尾應該是影片中所要表達的終極要義得到升華的地方。本片似乎太過平淡,和整體效果有些不符。並不是說電影的結尾都要是重重的一擊。有些電影以平淡結尾,是想將影片中所表達的那種順其自然,平穩自然的生活延續下去。這類電影的結尾沒有濃墨重彩,是風格和表現內容所趨。雖然沒有濃黑的擊打,但有的是一種傳遞,一種引承。但這種平淡的結局顯然不符合本片,因為本片是強力控訴社會的悲劇,最後應給予傳統最強力的一擊。參照《飛越瘋人院》(1975年),似乎本片的結尾弱化了主題,草草收場。最終,男孩兒繼承了女孩兒口中的對生命意義的追求,開始不分晝夜地寫起了自己擅長的小說。我並不是說一定要男孩兒在女孩兒死後也隨她而去,只是覺得缺少最後的強力的一擊。即使是平淡,也是沒有味道的平淡。稍顯不合邏輯。我個人對本片結尾有少許遺憾。
似乎現代人所認為是自己創造的東西已經不大存在了——都已被前人實踐完了。藝術形式已被拓展得很遠很遠了,要想創造一點什麼,似乎只有兩種方法;一是走得更遠;二是有機融合所有自己喜歡的風格。第二種方法,對於現代人來說似乎更可行。
8 .1
巴黎野玫瑰(1986)
影評(1)
收藏(10)
轉發:
·時光好友
·新浪微博
·騰訊微博
·開心
·人人
·天翼
·網易微博
·豆瓣
·Qzone
·MSN
·郵件地址
·複製鏈接
回復 (11) | 收藏 (0) | 2760 次閱讀 |
下一篇:《殯之森》 2007 >> << 上一篇:《下班後》 1985
有想法 2008-10-24 16:02
有想法,但不敢苟同
--------------------
回復
朱頂紫羅袍
2009-06-08 18:14
難道結局非要讓那男的死了才合理嗎?中國人典型的定式思維
--------------------
回復
匿名
2009-07-03 23:53
沒有了,我只是很謙虛地認為結尾稍微和整體節奏有些不符。這完全出自我個人喜好。如果是我的話,我會設計一個更加強烈緊湊的結尾(不一定會出現死亡)。再次強調,只是我個人想法!如若冒犯到你,實在抱歉!
--------------------
范斯皮爾伯格妮
2009-06-12 18:13
這樣的女孩還是有的。但確實是讓人抓狂,根本就是一神經病。能寫這個莫名其妙的電影肯定影評的人也是夠莫名其妙,還是文化差異巨大的東方人,事實上這樣的影片怎麼說垃、圾也不為過。奧斯卡說好的你就覺的好了?用一套不成熟的西方思想思考累不累?
--------------------
回復
匿名
2009-07-03 23:29
沒有沒有啦!我個人是相當喜歡這部電影的,再次強調一遍,是相當。跟奧斯卡鳥事呢?你是男孩子吧!從說話的口氣中感覺到的。你覺得奧黛麗赫本的《蒂凡尼的早餐》怎樣呢?不認為本片中的女主角其實和《蒂凡尼的早餐》中的奧黛麗赫本飾演的赫莉在本質上是完全一樣的嗎——追求自己心中純粹的「白色」。只不過,美國作家卡波特是從男性視角出發創造的「赫莉」,正因為如此赫莉雖說也美麗得張狂、任性得瘋狂,但早男性作家手中的女孩兒還是有脆弱得不堪一擊的一面的,這就引發了全世界男人們同情。那麼本片中的法國創作者並沒有從明顯的性別視角出發(如果說有的話,也是從女性視角),因此,他所展現女主角柔軟一面的手法也相當堅硬(比如自殘等等)。那麼我可以這樣下結論吧!你,活到現在一直處在男權體系為主的東方國家,面對這種性差模糊的文化有些畏懼,因此才會如此理解角色。你的思想已經在這種體系中生長了太長的時間,完全不適應另一種文化了!無論如何,學得寬容一點總是好的!我並不是閑到想和人去辯論的人,我也明白你的以上這番答話肯恩只是你的一時之言,或許根本沒經過思考,或許只是出於炫耀。但是,侮辱我喜歡的女主角,單單是這一點我是絕對無法原諒的!並不是說我希望每個人都喜歡她,你當然可以討厭她,鄙視她,但為什麼要告訴我呢?當你喜歡上一個事物的時候,在你的心中,它已經是聖潔得不容他人傷害的地步。在炫耀自己思想和體貼別人心理這兩者之間,為什麼你要選擇前者呢?無論如何,你的想法對我來說都無關緊要的啊!我希望你能做一個更好的人,更加寬容的人,討厭什麼的話放在心裡就好,沒有理由在喜愛那件事物的人面前炫耀啊!謝謝!
--------------------
范斯皮爾伯格妮
2009-06-12 18:27
法國電影多多少少是標榜靠露引起關注的,是不是一定要露,全露直接A類片 加點所謂迷茫,瘋狂,歇斯底里就是深度了?當然 那些商業大片 在思想上海不如這類法片,角度多樣,。好電影還是有的,巴黎野玫瑰不僅僅是晦澀,而且是假裝很晦澀來增加深度。何苦了,還有一群人 明明看的時候累的要死,硬是要抽點難受來證明是衝撞了你的心靈,我不介意拍片露點,但有拍必露就真有必要嗎,一定要重複大量的使用這些鏡頭,表達這個是人都會的運動?如果他們真的認為做愛很正常,怎麼不多拍拍拉屎撒尿啊。。。忘了還真有這樣的片子。 總結那些拍法片馬屁的該醒醒了。難受就說出來,別騙自己了。大眾有時候會盲目,但太個性是不是自己出了毛病啊。當然你選擇你自由。
--------------------
回復
匿名
2009-07-03 23:48
並不失這樣的,這跟深度什麼的一點關係都沒有!我,單純從現階段的自我而言喜歡上了這樣一類人物——在這個世界堅持自己的東西,奔跑著、追求者(飛蛾撲火般地),他們由於和這個世界的步調不一致,最後總是被傷害得很厲害。不知道為什麼這幾年強烈地喜歡上了這樣的人物。是因為自己也想像他們一樣追求卻總是畏懼吧!無論如何,正是上述個人原因讓我極度喜歡本片,當然還有諸如此類的故事《永遠的卡拉斯》《飛越瘋人院》《蒂凡尼的早餐》《夢之安魂曲》等等。本片中的女主角就是這樣的人物啊!真的是非常喜歡。還有,關於那個露點的。就像上面所說:我覺得本片露得超級健康,真神奇能達到這種效果。看到最後竟然認為全身裸露才是所謂的常態,我們常人衣著完整,越過一點禁忌就覺得羞恥才是因為我們的靈魂有缺陷。當然,這這是我個人的感覺。不過,片子能拍成這樣也很神奇啊!我們姑且稱其為「健康的、嬰兒般地裸露」吧!一部叫《感官世界》的片子,就是那個關於日本女子「阿布定」真人真事演繹那個,應該可以稱得上三級吧(這樣說似乎有些不敬,因為導演是帶著實事求是的敬畏去拍的片子)!看過《感官世界》後幾乎喪失了對兩性世界一切的好奇,「完全的淪喪」就是這種感覺。也覺是因為太實事求是的緣故。所以我認為裸露這種事,從社會學的角度看沒有什麼道德與不道德之說。土著人成天光著,為什麼沒有人說他們不道德?這種東西這是和我們所處的文化有關。日本人對男性「根」的崇拜在日本是理所當然的,拿到中國卻成為中國人嘲笑、鄙視日本人的把柄。那麼,在電影領域。應該可以這樣說,你拿那種文化來拍片,並且你服從了那種文化的傳統與禁忌,這時你的片子就是健康正統的;你若是拿一種文化來拍片,卻無視這種傳統與禁忌,那麼你的片子很可能就被定為所謂的「三級片」。不過,話說回來,能不能不拿一種文化來拍片呢?這種片子會有人看嗎?想起了一部叫《尼維塔》(似乎是這個名字)的片子,可以說它就是完全的文化缺失的影片,我是完全不喜歡的。不過,這種領域值得探索,畢竟探索的人還是極少的,那就意味著很容易成功。
--------------------
范斯皮爾伯格妮
2009-06-25 23:37
現在的人怎麼都這麼奇怪呢,你不喜歡法國電影,那你為什麼還要去看呢?看完了還說些"哎,這電影真垃圾"這屁話,不喜歡就不要看唄,難道你活著的意義就是要去貶低別人??電影是給人看的,不是給人拿來分析的,誰都有自己的感覺,不要因為別人想法跟自己不一樣就貶低別人真是看不慣了!!
--------------------
回復
匿名
2009-08-18 21:09
一部無與倫比的好片,與性愛等等低下的說詞無關.我看到了那無法言語的憂傷,也相信那純粹的人和那純粹的愛情.至於結尾如果要中國化一點,讓它窗外響起刺耳的警笛聲,讓不懂法國影片的庸俗的中國觀眾傻笑著.
--------------------
回復
黑則明
2009-08-20 23:42
奇異~!看這個片子的時候並沒有聯想到性慾之類的,感覺很純粹。女主角的從一開始張狂到最後的滅亡,總感覺她想要追求的東西實在太純粹,就像樓主說的,現實社會已經沒有她能伸展的地方。男人一槍把她崩了,即使抱著巨大的痛苦,結局這樣也不錯,因為,總覺得,這朵玫瑰,根本不屬於這個禁錮的世界,也算是擺脫了一種束縛吧。
--------------------
回復
匿名
2013-12-07 19:34
還有,關於那個露點的。就像上面所說:我覺得本片露得超級健康,真神奇能達到這種效果。看到最後竟然認為全身裸露才是所謂的常態,我們常人衣著完整,越過一點禁忌就覺得羞恥才是因為我們的靈魂有缺陷。 我非常贊同樓主觀點,我覺得露才是一個真實的表現,我就不信你和你女朋友倆做完愛馬上就會穿的很端莊斯文的各自忙各自的。 我覺得非常合理。
--------------------
回復
它的貓
《巴黎野玫瑰》影評——懷孕時的體溫
加入收藏
2009-8-27 0:19:57
一個女人用她的生命完成了對她所愛的男人的救贖。
一個貌似歡樂的上半部分,一個極度悲傷的下半部分及結局。生性懦弱的修理工遇到了一個熱情似火的女孩,她敢愛敢恨,一次偶然中,她發現了男主人公以前寫的一部小說,在一口氣讀完後,她深信男友的小說能夠出版,用打字機打成手稿後,Berry(女主人公)把小說寄給了多家出版社,可一次一次,出版社拒絕了出版,Betty也一次一次遭受打擊,憤怒讓她失去理智,最後殘酷的挖掉了自己的眼睛(有個叫曼森的歌手也這麼做過),住進了精神病院,一病不起,zory(男主人公)此時得到了自己小說出版的消息,可是Betty已經不能同他分享喜悅了,zory做出了幫助Betty結束生命的選擇,一個含淚的選擇。電影走到這一步,真正觸碰了我的心。zory遇到什麼事都選擇忍耐,我們多次看到他低三下四地給別人道歉的場面,他代表了人類社會中占很大比例的那種「認命」的人;而Betty則不同,她認為zory的書能出版,應該出版,所以她竭盡全力實現自己的目標,只不過有時不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她代表了那種「不認命」的人。而故事的結局「認命」的人在「不認命」的人的推動下改變了命運,而「不認命」的人為了完成對「認命」的人的救贖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這是多麼完美的戲劇衝突,也是導演怎樣的一個感慨啊!
年輕的一代人面對生命彷徨,失措,選擇逃避,生活就像片中粉刷那無數的木屋一樣,是像zory一樣選擇一個一個刷下去,還是像Betty一樣把原有的付之一炬,重新開始,這是一個人生的難題,很多人難以做出果斷的抉擇,我個人認為,這個選擇不存在對於錯,世界這麼大,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想法,但人生在世,誰會真正甘願平凡一輩子呢?不過這道選擇題還是必須選擇,還是沒有答案。
Betty最後的結局相信所有觀看的人都沒有猜到,看著這樣一朵熱烈綻放的玫瑰就這樣凋謝對誰來說都於心不忍,但我認為zory的選擇是對的,這是他對Betty最好的回報,這是他對Betty表達的最深的一次愛,同時,Betty的死也是值得的,她為自己所愛的人獻出了一切,她確實救贖了zory。「我寧願你去賭馬,也不願你甘心做個修理工」影片結尾,zory又拿起筆,飛速在紙上留下痕迹,他準備繼續寫下去,為了自己,更為了Betty,他在寫什麼?也許是關於一個女孩子的故事。<如果看到這裡請一定看看ps4>
(ps1:Betty的演員個人認為並不十分漂亮,但她的表演深深的打動了我)
(ps2:很難得,這樣一部影片有如此優秀的配樂,而男女主人公對坐一同彈起本片的主旋律一段十分經典,唯美的像一幅帶聲音的油畫)
(ps3:法國電影,看完後總有種說不出的奇妙感覺,回味無窮)
(ps4:重點說說題目,包括本片題目和本文題目。本片有個十分藝術化的名字:《37°2le matin 》,也就是《37度2》,37度2是什麼意思呢?我好奇的去網上查,得到一個令人深思的答案,37°2——女性懷孕時的體溫,懷孕代表一個生命即將來到人世,影片中可以理解為zory的重生,我將「懷孕時的體溫」作為文章的題目可能不太恰當,但是分能表達我此時的心情,我有點激動,因為我萬萬沒有想到這部貌似情色片的電影是如此的吸引我,而我又對她是如此的喜愛,以至體溫升高,語無倫次。)
推薦閱讀:
※怪不得花店都用月季冒充玫瑰,原來這麼像,你受騙了嗎
※常用玫瑰花品種
※玫瑰鮮花脯
※女人如花,就愛喝花茶,玫瑰花茶的幾個禁忌你要知道
※【園藝】海燕姐的「玫瑰花園」
TAG:玫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