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秦始皇陵到清東陵期間的中國歷代陵墓變化

一、中國古代喪葬的主要方式及陵墓類型 (一)喪葬方式(以下內容多了閱讀) 由於不同地域自然條件的差異,不同民族的觀念與傳統習俗的差異,故在我國歷史上形成了多種處理已故親屬的喪葬方式。 主要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懸棺葬等。 土葬:土葬是將已故的人放入木製或石制的棺槨中,埋在已挖掘或建造好的地下洞穴內,以土封蓋的喪葬方式。這種方式無論在地域範圍上還是在人群階層範圍,在中國使用的比較普遍,也是構成今天用於旅遊的主要陵墓建築景觀。 火葬:火葬是用火將已故的人焚燒掉,把不易燃燒的骨骼收集、存放起來的喪葬方式。古代佛教僧人多用火葬,佛教寺院中或外的寶塔建築就是存放修鍊到一定果位的僧人骨灰的地方。這種建築是佛教建築群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以後,為避免有限的耕地不致減少,普遍提倡火葬。目前火葬已成為主要的喪葬方式。 水葬:水葬是長期生活在水域上的人群普遍採用的喪葬方式。 天葬:天葬是在固定的地點,由固定的人將已故人的屍體分割,由禿鷲吃掉為葬,吃得越光越好。中國的藏族、門巴族及部分裕固族採用這種方式。 用於天葬的固定地點稱天葬場,是一塊靠近小山坡的平頂巨石,一般多在20平方米左右。巨石上要有若干大坑,以用來搗碎人骨。完成天葬者一般是固定的人,稱為天葬師。為使屍體能全部被禿鷲吃光,天葬有其固定的程序。 懸棺葬:懸棺葬是把已故人放入船形的棺木中,將棺木懸置於起臨水的懸崖峭壁上,任由屍體自然風乾的喪葬方式。古代江南山區里多用此種方式。至今在長江三峽、武夷山等風景區的崖壁上還看到懸棺。 (二)陵墓類型 陵墓:是安放故人的屍體,祭奠故人的場所的總稱。 若分開來講,陵一般指地上建築,墓則是地下部分。中國目前用於旅遊的陵墓景觀可分為:無陵無墓,有陵無墓,有陵有墓三類。 1、無陵無墓 :在上述五種喪葬方式中,天葬、水葬、懸棺葬屬於此類,屍體或消失或置留在大自然中。 2、有陵無墓 :有陵無墓即有地上祭奠用的建築或墓碑,而沒有地下的墓穴與屍體。這種狀況的形成大致有兩種原因: (1)屍體不存在 對於歷史久遠的祖先和無法找到屍體的英雄,人們為寄託自已的哀思,修建了他們的祭奠場所,如黃帝陵和炎帝陵就是如此。海內外的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有共同的根,對祖先拜祭是世代中國人共同的心愿,因此修建了多處黃帝陵。為祭奠中國古今征戰殺場的英雄,後人為其修建了共用的紀念碑。 (2)陵、墓不在一處 在蒙古族的歷史上,其貴族有秘密安葬的傳統。據《草木子》一書記載:貴族去逝後葬在一片水草豐美的草原上,葬完,以萬馬將此處踏平。與此同時,在埋葬地當著母駱駝的面殺死它的小駱駝。之後派近千人在此守候,待來年春天綠草遍地,無法辨認葬地在何處時,守候人離去。若要祭奠時,就跟在當年的那隻母駱駝的後面在它停住並發出悲哀的叫聲的地方,就是墓地。就是由於這個傳統,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墓地究竟在何處,眾說不一。目前 ,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南部,伊金霍洛旗境內的成吉思汗陵,其中只有安放其空靈柩的陵而沒墓。 3、有陵有墓 即地上封土、祭奠的殿堂與地下墓穴、屍體都存在的陵墓類型。這是普遍採用的土葬形式。今天用於旅遊的陵墓建築景觀的主體就是這種類型的陵墓。 二、陵墓景觀的構成及其旅遊價值 陵墓景觀的構成:包括三部分,其一是陵墓建築,有地面建築群和地下墓穴以及棺槨;其二是陵墓建築上的繪畫、雕刻等文化藝術;其三是殉葬品。(記住) 中國古代人認為,死只是肉體生命的結束,靈魂還是存在的,只是從陽間轉到陰間。為了使自已在陰間的生活與原來的一樣,故生前所用的一切東西、所從事的一切活動,以及所經歷的一切場景或對自然界的認識,都要帶到墳墓里去或繪畫在棺槨和墓穴的四壁上。在任何歷史階段,陵墓主人生前的地位越高,生前的生活內容越充實,陵墓景觀的構成內容就越豐富。在所有人當中,帝王以及王公貴族的地位是最高的,他們的陵墓景觀內容所反映的歷史原貌是最充實、最全面的。是後人了解、認識逝去世界的有利依據,也是彌補文字資料中已遺失的斷代歷史的最可貴的憑據。更重要的是,這些真實的歷史遺物是追索文化歷史淵源的有利佐征。 歷代帝王與王公貴族的陵墓都是現代旅遊業開發的主要對象。(記住) 三、中國古代帝王喪葬制度的演化 (一) 古代帝王的葬制的演化 中國古代帝王的葬制:經歷了由單葬制、陪葬制到群葬制的演化過程。(記住) 1、 單葬制 所謂單葬制,即一個皇帝一個完整的陵墓區。選點分散,陵園獨立。(記住) 漢武帝之前的帝王都是這種葬制。著名的陵墓,有陝西臨潼的秦始皇陵。(記住) 2、陪葬制 所謂陪葬制,即在帝王陵園外圍有生前的愛將、功臣、貴戚的陵墓陪伴,形成以一代帝王陵為中心的陵墓區。(記住) 這種葬制始於漢朝,到唐朝,群臣陪葬成了一個固定的制度。著名的陵墓有,位於陝西茂陵縣的漢武帝的茂陵,位於陝西乾縣的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等。(記住) 3、群葬制 所謂群葬制,即同一朝代的帝王及其后妃、子女的陵墓集中在一個陵園內的葬制。(記住) 這種葬制始於北宋,沿用於明清。這種群葬制還影響到與宋朝同代的党項羌族的王朝——西夏。 這樣的陵墓群有六個:位於河南鞏縣的北宋帝王陵墓群;位於浙江紹興的南宋帝王陵墓區;位於河北遵化的清東陵和位於易縣的清西陵;位於寧夏銀川賀蘭山腳下的西夏王陵;位於北京的明十三陵。(務必記住) (二)古代帝王陵墓封土形制的演化 封土形制:是關於帝王墓穴上方堆土成丘的形狀和規模的制度。大型陵墓建造是中國封建倫理對孝道的一種規定,,也是對帝王生前就安排死後的「奢侈生活」行為的維護。「厚葬以明孝」起源於周禮,帝王陵墓封土形制自周朝以來,經歷了「覆斗方上」式、「因山為陵」式和「寶城寶頂」式的演化過程。(務必記住) 「覆斗方上」式 :就是在地宮上方用黃土堆成三階逐級收縮的方形夯土台,形狀很像倒扣的斗。這種封土形制沿用的朝代最多,自周朝一直延續到隋朝。之後,又被宋朝選用。在諸多使用這種封土形制的陵墓中,以秦始皇陵墓的墓冢形體最大。 「因山為陵」式 :就是將墓穴修在山體中,以整座山體作為墓冢,氣勢宏大,雄偉壯觀。唐朝帝王陵墓使用這種封土方式。 「寶城寶頂」式 :是在地宮上方,用磚砌成圓形(或橢圓形)圍牆,內填黃土,夯實,頂部做成穹隆狀。圓形圍牆稱寶城,穹隆頂寶頂。這種形制用於明清兩朝,清朝的寶城寶頂多為橢圓形。 (三)古代帝王陵園建築布局的演化 歷代帝王陵墓的陵園建築群由三部分組成: 其一是祭祀建築群,建在墓冢前方,為一封閉的方形庭院,院門稱祾恩門,院內建築有主殿祾恩殿和兩側配殿; 其二是神道,是一條從陵園大門直達祾恩門的大道; 其三是為帝王守護陵墓的人居住的地方,稱護陵監。(務必記住) (以下內容多閱讀)整座陵園以圍牆圍繞,象皇帝的宮殿一樣,不得隨便進入。帝王的陵墓都是建在環境優美的地區,一座陵園就是一處天然的園林。在隋朝以前,陵園建築以祭祀建築與護陵監為主,神道比較短小,石人、石獸數量較少。其中以漢朝的護陵監規模最龐大,全國的官員、富豪均搬到陵區,為皇帝守護陵園。於是一個陵區就形成一個繁華的城市。 唐朝開始,陵區的神道加長,並確定了神道兩側的石像生數量為18對。其中,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乾陵神道最長,石像生最多,在約八里長的神道上,除了傳統的18對石人、石獸外,還有61尊巨服於唐朝的少數民族首領和外國使節的石像。 明朝十三陵的陵園主神道長達14里,祭祀建築群為三進院,同時在寶城寶頂前加蓋方城明樓。 (四)古代帝王陵墓地宮結構的演化 根據史書記載以及已挖開的各朝代地宮看,帝王墓穴及棺槨在漢初以前,多為石質。西漢主要用特殊木材修造地宮,一般是將黃柏木去皮,截成等長的方木,頭向中心類在木質槨的外圍,呈一方形墓穴,方木皆以榫卯結構,縫隙以木炭、膏泥封固,此種地宮的營造方式稱「黃腸題湊」。 東漢以後,棺槨都用木質製作;地宮,除唐朝是直接在開鑿的山洞中就地營造外,都是用磚石發券壘建。宋朝以前,多是磚砌成地宮,四壁繪製墓主生前的活動場景。 從明朝開始,地宮建築發展到頂峰,用巨型條石建築大型墓室。從目前打開的墓穴看,除乾隆墓穴側壁上有佛教神像的雕刻外,其它都沒有繪畫或雕刻。歷代帝王的墓穴布局要表現得與生前所住宮殿一樣,由多個相連的空間代表前後排列的庭院。 (五)殉葬制度的演化 隨死者一起埋葬的人或物品為殉葬品。一般人的殉葬品只是生前的主要生活用品和心愛的物件。作為帝王的殉葬品,除上述物品外,還包括其在位時的生產工具、科學發明、樂器、兵器、各種重要的書籍、史冊、藝術品、珠寶乃至物種。殉葬品中的人物,商周時期為活人殉;戰國後期開始,因大量的人殉造成勞動力的不足,遂改為俑殉制。但是人殉的現象並沒有完全消滅,根據記載,秦始皇的嬪妃中,未生育的全部隨葬;明成祖朱棣死後,弔死30名宮女隨葬。 四、中國現存的著名古代陵墓 中國現存的古代陵墓景觀有兩種展示方式: 第一種方式,地面和地下建築規模都很龐大的,在嚴格保護的情況下,就地開放展示。如秦始皇陵的兵馬俑;揚州天山漢墓與北京漢封燕王的地宮,都是復原了的黃腸題湊;明十三陵的長陵的祭祀建築群和定陵的地下宮殿;清東陵和清西陵等。 第二種方式,地下規模與布局不易於人流行動的,多集中、複製展示。如洛陽的中國第一古墓博物館,集中展示了邙山數十座東漢古墓。 (一)著名的帝陵 著名的帝陵有:黃帝陵、成吉思汗陵、秦始皇陵。(記住) 1、黃帝陵:黃帝陵是中原各族共同的祖先軒轅黃帝的陵墓,是中國保留至今最古老的帝陵,初建始於春秋。《史記》載:「黃帝崩,葬橋山」。橋山位於陝西黃陵縣城北總面積8500餘畝,生長柏樹86000餘株,多數樹齡在千年以上,是我國最大的柏樹群。黃帝陵位於橋山之巔,山下有軒轅廟與之相呼應。(務必記住) 黃帝陵封土為丘狀土冢,據說為衣冠冢。其高3。6米,周長48米,佔地200平方米,周圍環以1。87米高的磚砌花牆。陵前立一石碑。上書「橋山龍馭」,為明朝嘉靖年間所立,碑前為一八柱祭亭,內立郭沫若手書「黃帝陵」碑。 陵園南面山門外有一高大土丘,丘前立一石碑,上書「漢武仙台」,為漢武帝當年征戰凱旋而歸,路過此地,修築此台以祭先帝。 2、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南部,伊金霍洛旗境內的甘德利敖包(土石山丘)之上。陵園總面積4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500平方米。陵墓建築造型為蒙漢文化結合的產物,具有很強的民族風格。整個建築群由三部分組成,即石牌坊、欞星門和陵宮,一條380多米長的寬敞整潔的鑿石步道將三部分串聯成一個整體。 四柱三門的漢白玉牌坊是陵區的大門,其牌坊的造型是漢文化的傳統形式,然而四柱頂上的四頂蒙古包式的頂飾具有強烈的蒙古族傳統文化的色彩。欞星門遠望似無門樓的長城關門,整座欞星門的牆頂為垛牆式,其上也有兩面座蒙古包頂飾。陵宮主體由三座相互連接的蒙古包式大殿組成。中央正殿高24。81米,頂面用藍黃兩色琉璃瓦砌成雲紋圖案,上為金色寶頂,邊緣是藍色八角形雙重檐,內置的八根通天巨柱上裝飾著飛龍戲珠。東西兩殿均高18米,頂部式樣與主殿相同,殿相同,殿檐為單層。 用漢白玉雕刻的高大的成吉思汗坐像安放在主殿中央,兩側陳列著傳說是成吉思汗的寶劍、頭盔和弓箭等到物。後殿供奉著三頂黃緞覆蓋的蒙古包式陵包,裡面方桌上停放著成吉思汗及其家人的靈柩。陵宮各殿及兩廊的內牆上繪有壁畫,分別繪有成吉思汗一生的戎馬生涯、豐功偉績及蒙古族的社會情況、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內容。陵園內還陳列著當年征戰用過的器物。 3、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位於陝西臨潼的驪山腳下。在歷代單葬制的帝王陵墓中,秦始皇的陵墓是最大的。秦始皇陵被命名為世界遠古第八大奇觀,並於1977年作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遺產,載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務必記住) 其陵園外垣為長方形,周長6。3公里;內垣近似方形,周長2。5公里。現在測量的方上式墓冢底邊長度,東西345米,南北350米。在陵園內,其地上祭祀建築已蕩然無存,現已發現地下有兵馬坑3座,馬廄坑一座,跽坐俑坑31座,珍禽異獸坑31座,造墓工人坑103座,被處死的宮廷近臣的陪葬墓 18座。據記載,其地宮為石槨,槨內,上有用珠寶玉石做的日月星辰,下有用水銀灌制的江河,金銀做的鳧雁,琉璃做的龜魚與玉雕的鯨鯢等,並設弓弩毒箭機關以防盜墓。近年測量墓冢上方空氣,發現汞蒸氣含量異常高。1974年發現的一號兵馬俑坑,與真人真馬等大的6000多人俑與馬俑,再現2000多年前的戰陣軍容。這一轟動世界的發現使秦始皇陵被命名為世界遠古第八大奇觀,並於1977年作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遺產,載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1980年,在陵西側又挖掘 銅車馬坑,有彩繪銅車馬兩乘,大小為實物的1/2,每乘由四匹馬、一個御官俑和車組成,結構完整逼真,3000多個由金、銀、銅製作的部件,不僅工藝精湛,而且至今能轉動自如。銅車馬的出土,使世界各國對中國2000多年前的文明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二)著名的陵墓群 著名的陵墓群有:明十三陵 清東、西陵 乾陵。(記住) (以下內容多閱讀)明十三陵:明十三陵位於北京西北昌平縣天壽山下的小盆地上,陵區仙積達40平方公里,是中國明清兩代著名的三大皇家陵墓群之一。這裡埋葬著明朝定都北京後的十三位皇和眾多的后妃。十三座帝王陵如扇面狀分布在盆地內的山前丘陵上。整個陵區由一條主神道和十二條分支延伸的輔神道構成通向各陵墓的神道網。明永樂皇帝朱棣的長陵坐落在主神道的頂端。各代皇帝陵墓依照輩數關係對稱分布在主陵兩側。地宮封土為圓形或橢圓形的寶城寶頂,地宮前是安放帝王謚號碑牌的方城明樓。明樓前是三進院的祭祀建築群。神道上的石象生等飾物均布置在主神道兩側。每一座陵墓旁都設有「護陵監」,看護、祭掃陵墓。明代陵墓地下墓室都用巨石髮捲,構成若干墓室相連的「地下宮殿」。 十三陵以地面建築宏偉的長陵和唯一打開地宮的定陵聞名於世。 2、清東、西陵 清東陵:位於河北遵化馬蘭峪西,昌瑞山下,佔地約2500平方公里。清西陵:位於河北易縣永寧山下,佔地225平方公里。清東西陵墓群:為清朝定都北京後的帝王與后妃的兩大陵墓群。是我國現存規模宏大,建築體系完整的皇家陵墓群。其建築體系結構與明十三陵基本一樣。 清東陵:埋葬著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等五帝,以及十五後和一百四十一個嬪妃。乾隆的裕陵和慈禧陵的地宮已被發掘,對外開放(務必記住)。 裕陵地宮的四壁、卷頂及石門上都浮雕著佛像、圖案和經文,門樓上雕出檐、瓦壟、鴟吻和斗拱等,如同木結構。在明清已發掘的陵墓地宮中,最為富麗豪華,獨具風格。東陵各陵墓的地面建築中,慈禧陵最為華麗。其祾恩殿前的龍鳳陛石,採用透雕手法,鳳在上龍在下,龍翔鳳舞,神態生動。東西配殿的內壁都嵌以磚雕圖案,斗拱梁枋以及天花板上的彩繪全部貼金。大殿內的明柱上飾金龍盤繞,殿內金碧輝煌。 清西陵: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等四帝及其后妃等。(務必記住) 3、乾陵 乾陵:是唐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合葬陵。位於陝西乾縣梁山。(記住) 乾陵:以其北部主峰為陵,南部兩峰為闕,陵區仿唐長安城格局,外垣八十餘里。神道兩側大型石雕達120多件,王公貴戚、功臣愛將的陪葬墓有17座。是唐朝帝王諸陵之冠。從資料記載和考古發掘得知,乾陵可能是唯一沒有被盜掘的唐朝帝王陵墓。至今地宮未開掘。大型石雕中,有兩種因與眾不同而著名:其一是無字碑,通體高達7。53米,為一完整巨石,初立時無字。關於無字的原因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武則天「功高業大」難以用文字表達;一種說武則天認為自己功過是非應讓後人評價,所以無字。現在碑上的文字是後來人遊歷上綹時的題詞,內容多是對李唐與武周那段歷史的評價。其二是神道上的異國人物的石像生。 五、中國著名的現代陵墓 (一)中山陵 是孫中山先生的陵墓。位於南京東郊鐘山中部第二峰茅山南麓。1926年1月興建,1929年春落成,同年6月1日,孫中山先生的遺體由北京香山碧雲寺移此安葬。陵墓呈木鐸式,傍山而築,由南往北逐級升高,依次為牌坊、墓道、陵門、碑廳、平台,最後是祭堂和墓室。墓室海拔158米,從墓道入口到墓室距離700多米,共有石階392級。祭堂中為孫中山石雕坐像。四周有孫中山革命事迹浮雕,四壁牆上刻有他的遺著《建國大綱》。祭堂後面是球狀結構的墓室。正中是圓形大理石壙,中間是長方形墓穴,棺上鐫有孫中山長眠卧像。 (二)毛主席紀念堂 位於天安門廣場南端。1976年11月動工,翌年8月建成。為一座南朝北的建築,與天安門南北相望,。紀念堂是一座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正方形宏偉建築。在棗紅色花崗岩廊柱,高高擎起金色琉璃瓦覆蓋的屋頂,大門正上方鑲嵌著書有「毛主席紀念堂」金字的漢白玉巨匾。紀念堂兩側各有兩組大型群雕,四周栽種著來自全國各地的花草樹木。整座建築氣勢宏偉,莊嚴肅穆。 紀念堂由北大廳、瞻仰廳和南大廳三部分組成。北大廳中央是3米多高用漢白玉雕刻的毛主席坐像,背後牆上懸掛著一幅描繪祖國山河大地的巨型絨綉,這裡是舉行悼念活動的場所。瞻仰廳是紀念堂的核心部分,大廳正面白色大理石牆壁上鑲嵌著金色大字「偉大的領袖和導師毛澤東主席永垂不朽」,大廳中央的燦爛花從中安放著水晶棺,毛主席的遺體上覆蓋著中國共產黨黨旗。面大廳的漢白玉牆上,鐫刻著毛主席詞〈滿江約。郭未若同志〉的金字手跡,東西兩側是休息廳,1983年12月,紀念堂內設立了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紀念室。
推薦閱讀:

除了兵馬俑,秦始皇陵還出土了哪些奇珍異寶?
秦始皇陵兵馬俑簡介?
此皇帝在位54年,每年三分之一稅賦建陵墓,陪葬品遠超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確有以水銀為江河的風水布局
秦始皇陵里的水銀從哪裡來的?

TAG:中國 | 秦始皇 | 秦始皇陵 | 變化 | 清東陵 | 陵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