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 良渚文化——中華文明之光
俯視良渚博物院(王洪坤攝)
大遺址保護良渚論壇在良渚圓滿舉行(王洪坤攝)
良渚博物院(桂國棟攝)
良渚古城遺址
良渚國家遺址考古公園規劃圖
良渚玉琮
即將發行的《良渚玉器》特種郵票票樣5300-4300年前,在中國太湖之濱的廣袤土地上,曾經誕生過一個古老而神奇的文明。這個文明,雖未見諸歷史文獻,卻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歷史遺迹和珍貴文物,彰顯出良渚文化時期的社會已是一個高度分工、等級分明、組織嚴密的社會,這是一個敬奉神靈的國度,共同的信仰、規範的禮制,是它生命延續的精神支柱。而今,將歷史向前推進75載,當年西湖博物館的年輕考古學者施昕更在其家鄉餘杭良渚鎮,首次發現了大批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器、石器。1949年後,考古工作者在太湖周邊的不少地方,又陸續發現了相類似的遺存。1959年,中國著名考古學家,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夏鼐在《長江流域考古問題》的講話中,正式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良渚文化,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良渚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長江下游最重要的考古學文化,其中位於杭州市餘杭區境內的良渚文化遺址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內涵最為豐富,是良渚文化的中心。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良渚遺址區內反山、瑤山、匯觀山、莫角山、良渚古城等遺址相繼發掘,出土了大量珍貴的玉器、陶器、漆器等精美文物,共同勾勒出了良渚文化鼎盛時期的社會面貌和社會形態,引起了世界性的轟動。良渚遺址以其種類齊全,規模宏大的遺址類型和數量眾多,材質精美的文物逐漸改變了以往人們對中華文明起源的時間、方式、途徑等重大學術問題的認識,顯示出了良渚遺址在同一時期世界罕見的規模和品質,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起源的重要實證,在中國乃至世界文明進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這裡有高等級中心遺址集聚分布。在餘杭區中部良渚、瓶窯兩鎮境內42平方公里的保護區範圍內,分布著135處遺址,約佔太湖流域良渚文化遺址總數的三分之一,如此之高的遺址密度在中國新石器時代非常罕見,且每個遺址的布局、結構、功能、更替、遺址間存在著相互關係以及與聚落群體配套的社會組織、生態系統,這些遺址構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共同體。它包括城址、宮殿、墓地、祭壇、村落、大型防護工程、大型禮制型建築基址、水利設施等;各遺址點以莫角山為中心向外輻射,中心聚落、次中心聚落和普通聚落,呈現各自相對集中分布的級差式格局。這些遺迹、遺物的發現,表明良渚文化遺址已成為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這裡有「土築的金字塔」。反山、瑤山是良渚遺址中發現的最高規格的顯貴墓葬遺址。這兩處墓地的墓主們截取全社會最精緻的玉器,有些墓主的斂玉重量甚至超過其本人軀體的分量。刻有神人獸面紋的各類玉器將他們一個個籠罩上神秘的色彩。發掘鑽探表明,墓地是人工營建的高土墩,上萬立方米的土方工程,需要大量勞動力才能完成這個巨大工程,因此考古學家將其稱之為「土築的金字塔」。反山、瑤山墓地出土玉琮、玉璧、玉鉞等大型禮器,證明中國禮制文化中的用玉傳統在良渚文化時期即已形成並達到相當完善的程度,這對於研究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階級、國家的出現等重大學術課題具有重要意義。這裡有頂級禮制性場所。莫角山遺址是所有良渚文化遺址中規模最大的中心遺址。其布局結構和堆積特徵都表明,這裡絕非普通的遺址,而是與集權密切相關的禮制型工程。根據歷年的調查、鑽探和考古發掘,莫角山被證實是一座人工營建的大型長方形土台,總面積達30萬平方米,現存的相對高度還有8米以上。遺址主體是一個大型的夯土平台,面積超過3萬平方米。莫角山遺址上的三個小山丘(小莫角山、大莫角山、烏龜山)為良渚文化時期的遺存。小莫角山南側小範圍內清理出的數排大型柱坑,最大直徑達90厘米,可初步推斷出夯土台基上禮制型建築的規模。1987年在遺址東南部清理出大面積燒土堆積,以及1993年揭示的排列規整的溝埂遺迹、堆積大量石塊的積石坑和填埋純凈土的灰坑等遺迹。2007年,發現圍繞莫角山一帶四周的古城牆。眾多跡象顯示,莫角山是良渚文化時期金字塔型社會結構中最高權力的物化形態,是研究良渚文化社會文明程度的核心標誌。這裡曾是中國獨一無二、世界只此一家的玉文化殿堂。具有獨創、首創精神的玉器是良渚文化最顯著的特徵,良渚玉器主要有琮、璧、鉞、璜、鐲、環、牌飾、三叉形飾、冠形器、錐形器、砭針、帶鉤,以及管、珠、墜飾、項飾與各種鳥、龜、魚、蟬為造型的飾件。1986年首次在反山發現的良渚文化「顯貴者」墓地,出土了各種形狀的玉器達5000多件(組),這是良渚文化考古發掘史上最為壯觀的一次發掘。從世界範圍看,無論在玉器的種類和規模,還是玉在社會生活,尤其是在禮儀制度中所佔據的地位,良渚玉器都是無與倫比的,因此,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華玉文化中心主任、著名考古學家張忠培先生將良渚遺址譽為「世界絕無僅有,中國只此一家的玉文化殿堂」。良渚先民琢制精美的玉器,並賦予琮等玉器溝通人神天地的崇高地位,作為通神的靈物、權力的象徵和秩序的標誌。這種用玉制度隨著各種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長久地影響著日後的歷史,成為中華玉文化的源泉,開創了中國史前燦爛的玉時代。這裡有同時期規模最大、營建最考究、配置最高級的古城。良渚古城於2007年發現發掘,是良渚文化時期社會結構的體現,良渚遺址的中心位置就位於良渚古城,布局略呈圓角長方形。據目前的考古發現,城牆南北長1800—1900米,東西寬1500—1700米,總面積達3.07平方公里,相當於四個北京故宮的面積。城牆底部普遍鋪墊石塊作為基礎,在石頭基礎以上用較純凈的黃色粘土堆築而成,城牆底部寬40—60米,現存較好地段高約4米。四面城牆的堆築方式基本一致,從堆築技術上反映了城牆的整體性。石、土從山那邊運過來,至少需要四萬人堆一年,這些都能看出當時社會統一規劃的能力,難以想像在當時的環境條件下,如何調動如此之多的人力物力,如何管理規模如此宏大的工程等等,這都超過一個部族社會所能承受的範圍,是國家產生的證據。正因如此,良渚古城才會被專家們視為「中華第一城」,並全票當選200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揭開神秘面紗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位於良渚遺址保護區核心區,規劃編製25平方公里。早在2008年,餘杭區就已經將良渚國家遺址公園的建設提上議事日程。2009年6月舉行了大遺址保護良渚論壇暨良渚國家遺址公園的啟動儀式,全體與會代表通過了《關於建設考古遺址公園的良渚共識》,並大力推廣良渚遺址的保護模式。2010年10月9日,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作為浙江省申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唯一入選項目,被國家文物局確定為首批12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之一。會上,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對良渚遺址保護工作予以充分肯定,認為餘杭區在寸土寸金的地方,規划了25平方公里良渚遺址公園,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隨後,餘杭區政府、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積極響應國家文物局和省市有關領導指示精神,認真聽取專家們的意見和建議,突出整體、和諧、生態、持續原則,堅持大遺址保護與遺址公園、博物館建設相結合,與新農村建設、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與生態環境保護、人居環境改善相結合,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在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工作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建成良渚博物院。良渚博物院位於良渚國家遺址公園內,總面積1萬平方米,2008年9月正式建成開放。採用了「一把良渚玉錐撒落在大地上」的構思,其建築著眼與環境的緊密結合和良渚文化元素的有機融入,設計了在山野鄉村環境中,流水環繞的小渚上,一個富有良渚古玉特有質感的良渚博物院靜卧其間的格局。整體建築由4個不完全平行的長條狀建築組成,內部留有三個通透式庭院,設臨水美人靠椅,具有大氣、厚重、簡潔的特點。外觀如玉,與周邊青山綠水環境形成強烈視覺對比,給人以震撼。良渚博物院收藏有良渚文化文物3756件(組),並依託良渚大遺址,再現良渚文化和良渚遺址的實物與場景,採用最新的多媒體、4D影院等現代科技表現演繹手段,提高博物院文物展示的可看性、可讀性、參與度。按照國際通行的五星級旅遊景區的標準,設計了LOGO標誌標識。2009年良渚博物院榮膺全國十大精品博物館。建成美麗洲公園。在省文物局的具體指導下,餘杭區斥資5.65億,對博物院周邊808畝區塊,按照「一心、一軸、兩片」的規劃格局進行環境整治。「一心」:即以良渚博物院為功能中心和景觀核心;「一軸」即為突出良渚博物院對周邊環境的統領地位,規劃南北向設置一條寬約200米,長約1100米的曲型綠帶;「兩片」以中部大綠帶分割而形成的東西兩大片區,布置旅遊配套服務區與居住等複合功能片區。通過搬遷和整治,切實營造出博物院和遺址環境相協調的外圍環境,將良渚博物院周圍凌亂的廠房、破舊的民房、亂拉的高壓線路、髒亂的小溪、破壞的山體恢復為生態之地,恢復良渚本來的自然面貌。成為杭州市區進入良渚遺址保護區的漂亮入口。2010年美麗洲公園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4A級國家旅遊景區。建設考古遺址公園現場展示點。良渚遺址保護與考古研究得到國家文物局專家的高度重視和精心指導,黃景略、張忠培、嚴文明等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成員先後多次到現場進行指導。根據大遺址的特點和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要求,良渚遺址管委會在各方面專家的指導下,積極探索大遺址展示點建設的實踐,已建成匯觀山、瑤山、塘山、古城城牆遺址的展示點。同時,2008年開始,在文物保護專家的指導下,良渚遺址管委會通過國際招標,引進國內外設計團隊,以考古資料和最新成果為前提,規劃設計了以良渚古城為核心的保護展示方案。建成良渚玉文化產業園。良渚玉文化產業園是2010年餘杭重點國有文創項目、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重要產業配套項目,於2010年10月建成開放,佔地50餘畝,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總投資約2億元。產業園南臨良渚博物院,西依良渚國家遺址公園,分為展示交流區、大師創作區、生活配套和管理區三大功能區塊,涵蓋玉器收藏、鑒賞、展示、開發、交易、拍賣以及玉文化研究與交流等各方面,良渚玉文化產業園的建成,不僅填補了中華玉文化中心落戶餘杭後在玉文化事業與產業方面的空白,同時還將促進餘杭旅遊業的發展。在遺址區周邊及遺址區非重點保護區,有良渚文化村君瀾國際度假酒店一家五星級酒店,農夫樂園、浪里白條休閑農莊、金都生態農業園、魚老大農莊等一批服務旅遊的休閑農業園區、玉文化鑒賞旅遊體驗區,參觀者可以親身體驗參與原始農耕、紡織、制陶、琢玉等項目,領略良渚文化的神韻。在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附近還有東明山森林公園、白廬藝術館,瓶窯摩崖石刻等旅遊及服務設施,使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與周圍一起,成為游點豐富、內容多樣的文化旅遊區。2011年3月8日,《良渚玉器》特種郵票將由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公開發行,取自良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兩種玉器——玉琮、玉璧將成為「國家名片」。這是良渚文化走向世界的一次精彩亮相。此外,餘杭區政府通過舉辦良渚論壇、中華玉文化中心年會等一系列高端學術對話平台,成立中華玉文化中心、良渚遺址考古與保護中心、良渚研究院等機構,積極構建產、學、研一體的現代發展模式,以促進良渚遺址綜合保護、研究與利用。隨著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完成,由良渚古城、良渚廣場、美麗洲公園、良渚博物院和良渚港文化景觀軸組成的遺址公園即將展現在人們眼前。
推薦閱讀:
※再議中國的禮服 (人民日報海外版)
※人民日報海外版 如何防「暈動病 」(健康關注)
※人民日報刊文:不孕不育成難題 代孕是否可放開,代孕中國真的會「放行」嗎?
※人民日報海外版 《弟子規》過時了嗎?(品味古籍)
※人民日報海外版 以手致意(禮儀漫談(111))
TAG:文化 | 文明 | 人民日報 | 中華 | 中華文明 | 人民 | 海外 | 人民網 | 良渚文化 | 日報 | 文明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