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秦晉訪古(四)寺廟壁畫
(2014-08-24 01:16:39)
轉載▼
標籤: 轉載 |
原文地址:秦晉訪古(四)寺廟壁畫——水陸道場壁上觀作者:樂家灣_
古代寺廟裡,除了塑有神像,四面牆壁也大都繪有壁畫。這些壁畫,繪製了繁複的天上人間、宮廷市井的諸多說教和故事,也給了做水陸道場時出現的儒、道、釋眾多人物一個非常大的表現空間。由於年代久遠,受自然和人力的破壞,不少壁畫已經湮滅塵埃,能保留下來的,實在是彌足珍貴。
秦晉之行,遍游古寺廟過程中,我們也看了不少壁畫,每看到一幅好作品,特別是順著懂行人的指點、看到精華所在時,心裡特別高興。如果得到允許,還能拍幾張留作紀念,那便是奢望的滿足,心裡甚至油然生出一股子幸福感。幸運的是,經過溝通,多數管理人員都能對我們網開一面。
我們這幾次出行看到的壁畫,繪製年代在元、金、明、清。這些壁畫中有不少珍品,最優者甚至上過中國美術史教程。除永樂宮壁畫外,繁峙縣岩山寺的金代壁畫、新絳縣稷益廟和繁峙縣公主寺的明代壁畫,堪稱最佳。
由於行前功課不到位,看壁畫時往往不知從何處著眼,對不少壁畫的價值認識不夠,常常是回來對照資料才知,一些關鍵的畫面沒拍到或沒拍全,或在有的寺廟中只關注了其他,忽略了殿內壁畫。這種地方去一次不易,能遇上允許我們隨意拍照的機會更難。這真是無法彌補的遺憾。
一、清代壁畫
1.大同華嚴寺壁畫。
華嚴寺上寺大雄殿內的壁畫繪製於清光緒年間,它的主要特點就是大。壁畫畫面高6.4米,總面積有887.25平方米,畫中佛像最高者達3米多,這倒是符合這座全國最大佛殿的氣派。壁畫的主要內容為佛傳故事,由當時大同市鐘樓街董安等一批工匠所繪,設色以石青、石綠為主,並使用了瀝粉貼金畫法。
由於面積巨大,給了畫匠們充分的表現空間,壁上所畫大佛、菩薩、羅漢、觀音、供養人等,數以千計。在一個殿內繪製如此宏偉壯觀的壁畫,為我國寺觀壁畫中所少見。
在寺院參觀時,多關注了一些塑像,對華嚴寺和其他幾處清代壁畫,沒有特別注意。回來整理片子時,只能從中扒出這部分內容。可惜了。
2.大同善化寺大雄寶殿。天王身後的壁畫為清康熙年間所作。與華嚴寺相仿,除禇紅外,青、綠用色較多。
3.大同關帝廟。關帝廟主殿是大同唯一的遼代建築,殿內東西兩側牆上繪製有數幅關公故事壁畫,為清代所繪。
整個畫面以連環畫形式,一張畫講述一個內容,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關公故事。
4.大同觀音堂,清代壁畫。內容是觀音菩薩救難故事。
觀音堂壁畫的用筆、設色與前幾處不同,人物繪製貼近生活, 細膩、生動,不呆板。
二、明代壁畫。
1.陝西韓城大禹廟壁畫。
大禹廟主殿除供奉大禹外,唐代名將郭子儀也與禹神並列供奉,令人不解。主殿東西兩側牆壁各繪有大幅壁畫。其中東牆所繪是西遊記故事——孫悟空大戰紅孩兒。一幅畫面上,共繪製了四個場景——取經遇紅孩兒,孫悟空大戰紅孩兒,觀音收伏紅孩兒以及唐僧和山神土地一起等。四個場景的過渡自然流暢,畫面山青水綠,人物生動傳神。
畫中左邊兩女子體態婀娜,衣帶飄逸,右邊的山神和土地倆佬,表情動作傳神,十分生動。
唐僧師徒四人取經途中。作畫人對衣飾皺褶和人物動作、表情的刻畫令人讚歎。
主殿西牆是郭子儀慶功宴壽圖(郭子儀在大禹廟的待遇很高,不僅塑像供奉,還專辟牆面宣揚),由壽宴和郭子儀單騎見回紇兩部分組成,兩個內容組合在同一畫面,場景過渡同樣自然流暢。
壽宴,郭子儀居上座,享百官慶賀,女伎們圍在兩邊,隨時準備吹彈起舞。小院里,急步出門的老夫人、抱孩挑窗偷覷的年輕婦人和躲在門洞內聽熱鬧的女人們,讓畫面更顯生動。
郭子儀單騎見回紇,說服回紇聯唐抗擊土蕃,為唐王朝解圍。
2.新絳稷益廟壁畫。
稷益廟是供奉后稷和伯益的廟宇,原名陽王廟,該廟現在不對外開放。
殿內東南西三面滿布壁畫,面積130平方米,稷益廟的壁畫保存基本完好,東西兩壁以台階式布局,寬8.23米,最高處達6.18米,在現存明代壁畫中屬巨幅佳品。
畫面里居中而坐的三人分別為大禹(中)、后稷(左)和伯益。
稷益廟壁畫不同於佛教題材的敦煌壁畫,也不同於道教內容的永樂宮壁畫,更不同於儒釋道合一的水陸畫,而以古代傳說故事為題材,讚頌大禹、后稷、伯益為民造福的英雄事迹。這種題材,在我國寺廟壁畫藝術中獨樹一幟。
壁畫繪文武百官、農民朝聖、稷益傳說、燒荒狩獵、伐木耕穫、山川園林等故事,這類貼近民生百姓生活的題材,在我國現存壁畫中極為少見。
農民收割莊稼、打場的場景,在其他寺廟的壁畫中難以見到。
背負行囊報信的小差,表情嚴肅,肢體誇張。飄飛的頭髮和衣襟,生動描繪了他急切的心情。
圖中女子似為五穀之神,身穿纓絡寶衣,左手持碗,右手執勺從碗取種子,好象是向農民賞賜,其優雅的身姿體態,皺褶繁複的裙裾飄帶,無不令人著迷。
壁畫中還繪有朝三聖、稷益傳說以及燒荒、狩獵、斬蛟、伐木、耕穫、山川園林等,內容豐富,藝術精湛,堪稱中國古代壁畫遺產中一顆璀燦的明珠。
3.繁峙縣公主寺壁畫。
公主寺大雄殿是明代建築,殿內的巨幅壁畫也是明代作品,內容是古代寺廟中盛行的水陸畫。作者安排了470尊人物形象,眾多人物面佛而立,大者l米,小者60厘米。陣容整齊,形態各異。其中,東西兩壁以彌陀佛和盧舍那佛為中心,按神衹系列、權位大小、分層次地在其周圍各安排了百多位佛道尊像,從而形成了一個諸神禮佛、群仙赴會的龐大場面。
壁畫神祇被分成90多個組,每組均有題記,名目中,可見明王、天藏菩薩、天龍八部、大梵天主、四大天王、羅漢、日宮天子、北斗星君眾、城隍五道、九曜星君眾、往古孝子順孫眾等,表現了三教融合,歸於凈土的思想。總面積達98.99平方米。
對於現世的儒佛道三教人物來看,其造型裝束各有分別,如佛像仙帝,莊嚴神聖;菩薩聖母,端莊秀麗;天王神將,威武雄壯;金剛武士,魁梧粗悍;后妃宮女,俊俏秀麗;神吏鬼卒,猙獰恐怖。其冠戴、襆頭、髮髻、衣飾及其手執的法器,也各不相同,美輪美奐,繪藝甚佳。
這是其中一組:東嶽中嶽南嶽大帝。
各類各組形象之間,沒有用墨線分界,而是採用了五色祥雲來過渡,使各組人物之間有分有合。遠看,每面牆壁都是一幅完整統一的畫卷;近覽,各組神祇又是有系列的分別組合。
這是其中的壙野大將軍。
十二相屬。
持琵琶的東方持國天王。
這位天王手持琵琶的琴弦,其細如髮,筆直均勻,被「北京來的專家」(寺廟管理人的叫法)稱為難得的珍品。
玄天上帝。
有人將其和永樂宮壁畫相媲美,並稱「南北雙珠」。還有一種評價更高,說「公主寺大雄殿這一大型的水陸畫,是五台山乃至全國水陸壁畫中的上乘之作。」
三、金代壁畫
1.繁峙縣岩山寺壁畫。
岩山寺的壁畫畫在寺廟內僅存的文殊殿內,由金代畫匠王逵、王遵於大定七年所創作的。其中西壁為佛本生經變,即釋迦牟尼一生的傳記,畫面不僅反映了釋迦牟尼一生的行履法績,而且還繪有反映宮廷建築和王宮生活的場面,以及許多反映社會面貌的世俗場景。東壁壁畫的內容也是佛本生經變,是根據《佛本生故事》繪製的。北壁和南壁也都是一些佛教故事內容。
岩山寺壁畫中,繪有大量的宮殿建築和寺廟佛塔等建築,分成數組,等級清楚,建築型式與宋《營造法式》有諸多類同。在不大的畫面上,繪製出如此豐富多變、精緻複雜的古建築群,確實令人讚歎。
我國古代壁畫中的建築圖案,多是作為襯景出現。但是,岩山寺壁畫中的建築圖案卻大大超過了襯景範圍,成了壁畫的重要內容,且佔到畫面的一半以上。
畫內建築,構圖壯闊,透視準確,布局嚴謹,裝飾華美,畫技精純。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性,而且富有科學性。
在西壁上還能見到許多反映社會面貌的世俗場景,這些場景真實地反映了北宋汴梁、金朝中都的社會風貌。有人說,這些市井圖像可以跟「清明上河圖」相媲美。
根據壁上題記,畫匠王逵率其他人在岩山寺作畫時,年68歲。
2.崇福寺金代壁畫。
崇福寺彌陀殿建於金皇統三年(公元1143年),是中國現存遼金時代三大佛殿之一(另外兩座是大同華嚴寺大雄殿和遼寧奉國寺),大殿凈高19米之多,殿內繪製的巨型壁畫被稱作金代五絕之一,共計340多平方米,內容主要是佛和菩薩講經說法的畫面。
壁畫共繪有10軀高大佛像,皆結跏趺坐,端莊慈祥,分布於東西山牆和後牆。整個壁畫莊重宏偉,氣勢奪人,畫工精細,設色以朱紅、石綠為主,色彩絢麗。
壁畫上方為飛天,翱翔於五彩祥雲之間
畫有鬍鬚的菩薩,尚存敦煌唐代造像的風格,尤為古樸。
四、元代壁畫
元代永樂宮壁畫,是我國壁畫中的一枝奇葩,各種資料對它的介紹鋪天蓋地,太多太多了。其對中國美術史的貢獻非同一般,在世界繪畫史上也佔有一定地位。只可惜在管理人員允許我們拍幾張時,我的相機卡偏偏用滿,備用的也沒帶。這個疏忽,讓我想起就後悔不已。放一張手機拍的片子聊以充數,其他的,網上都能看到。
推薦閱讀:
※深夜寺廟門口傳來小貓一樣的哭聲,清晨開門後送來千里的緣分
※春節快到了,去寺廟的朋友們,佛前有十不求!
※嘉義縣梅山鄉寺廟
※中國寺廟100座圖文收錄 大明寺
※四分律比丘尼戒本講記。(具足戒348條)湖北江陵九華寺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