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的「棋改」滑鐵盧(組圖)

司馬光像資料圖片

北宋宰相司馬光對於當時民間流行的兩人對戰的象棋模式感覺不過癮,日理萬機之餘,把圍棋盤當象棋盤,造出了能七人同時混戰的"七國象戲"。圖為今人複製的七國象戲圖資料圖片

宋徽宗時期的象棋子,字與圖案對照。資料圖片

引子

與後世相比,北宋在棋具上相當講究,圍棋子上一定要繪滿各式花紋,象棋子也要一面有字一面有畫,細枝末節上憋著勁兒要帶點那個時代的浮華。如今制棋工藝先進了那麼多,卻完全不願再費這個事,圍棋子沒了紋飾,象棋子也只剩下字。所以,說宋人精雕細琢窮講究一點沒錯。

除了外觀,宋人在象棋的規則上也腦洞大開,窮盡所能,在短短三百年間創造出了大象戲、小象戲、七國象戲、廣象戲、三國象戲等版本,這些版本通過相互競爭,最終由小象戲一統江湖,成為今天的中國象棋。

當時,開發各式象棋的重任,主要由盤踞首都開封及洛陽等地的眾多知識分子來完成。可以說,城市休閑文化登峰造極的開封,是棋類改良與推廣的核心試驗區。其中,宰相司馬光在日理萬機的忙碌之餘發明的七國象戲,相當搶眼。

司馬光是政治家,也是史學家,他的刻苦勤奮是出了名的,不然《資治通鑒》這種浩繁巨制兩輩子也完不成。但他也是懂得放鬆的,玩玩投壺、下下象棋,並且帶著一股聰明人玩什麼都能玩出名堂的勁頭,對這些競技遊藝項目的"源代碼"也指指畫畫。投壺,他寫了《投壺新格》,把當時流行的玩法大罵一頓,改良規則;象棋,他也覺得民間流行的兩人對戰模式不過癮,異想天開,竟把圍棋盤拿來當象棋盤,改換棋子名稱與規則,造出了能七人同時混戰的"七國象戲",並指定用於高端宴會勸酒助興。

但事與願違,七國象戲能為今人所知,並不是因為它有多麼好玩,只是因為作者官做得高,名氣夠大。司馬光對投壺的改造相當成功,在象戲上卻遭滑鐵盧,中國象棋的最終定型,與他往"大"里發展的意願正好相反,恰恰是棋盤最小的那個版本生命力最強,成了流傳至今的現代象棋。

司馬光為何"丟車棄象"

七個人同下一盤象棋?那得多熱鬧呀!

司馬光圖的就是熱鬧,因為他在遺於後世的《七國象戲圖》中註解,玩七國象戲輸了必須罰酒。聯繫到投壺也是宴飲助興節目,也就是說,司馬光的遊藝改良,實際上是圍繞著服務宴會進行的。但他也極用心思,就說這七國象戲的七國,分別是齊、秦、楚、燕、趙、魏、韓,正是模仿戰國七雄爭霸。棋盤跟圍棋一樣是縱橫19路,分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秦居西方,韓、楚居南方,魏、齊居東方,燕、趙居北方。正中央有一個"周",置一枚棋子,代表周天子,該棋子不能出擊七國,七國也不許相犯。七國的棋子遇到周子,一律繞行或跳躍而過。

七雄每方有17枚棋子,除了老將之外,還有一偏、一裨、一炮、二刀、四劍、四騎、一弓、一弩、一行人。其中,"行人"一子不能吃子,也不能被敵方子吃,只起到阻塞敵子的作用;"炮"、"騎"的著法與現行象棋一致,"刀"和"劍"一個斜行一個直行,每次走一格,相當於"卒";"弓"和"弩"相當於厲害一點的"刀"和"劍",一次行走的格數更多一些。

懂象棋的會注意到,七國象戲捨棄了"象"和"車",這是為何?司馬光是這麼解釋的:"(此棋)雖名象戲,而無象及車者,車即將及偏、裨所乘,象不可用於中國故也。"車是將帥和偏裨所乘,應避免重複;象則是因為當時中原地帶已經沒有大象,再置這個子沒有現實意義。

司馬光有破有立,最有創意的是,他讓棋盤上第一次多出了"俘虜"。如果一國的將被殺,該國告負,所余兵力由戰勝國指揮;或者將雖在,棋子被另一國吃了十個,該國棋子連將一起成為戰勝國的俘虜。最終,以有人滅掉兩國,或者俘獲敵子滿三十個稱霸,棋局宣告結束,負者都要喝酒。

司馬光在改革上被視為保守派,改造遊戲的想像力卻不可謂不發達,他的靈感是從哪裡來的呢?

毫無疑問,正是從他整理史籍的工作中來的。司馬光博通經史,出仕後尤其留心研批歷代史書,他在館閣校書以及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官時,萌生了編寫一本既系統又簡明扼要的通史的想法。嘉佑年間,司馬光在公事之餘開始了《通志》的編寫,最早寫出來的、受到宋英宗親切表揚的八卷本《通志》,講述的正是秦、楚、齊、燕、韓、趙、魏七國的盛衰興亡。七國這一語境,對司馬光的影響自然也極深。

醉心改良棋戲的文人們

七國象戲是北宋棋子最多、棋盤最大的象棋,司馬光也有點兒貪大。他大概以為,象棋這麼一改,一定會更有趣更熱鬧,但棋友們卻不這麼想。實際情況是,七國象戲由於參加人數眾多,往往會出現混戰局面,亂作一團,不好把握,所以並沒有流行開。據說,七國象戲手稿是司馬光死後二十五年,被人在其後人家中發現的,可見影響程度之小。但因為作者官大,名頭也大,地位尊崇,南宋及元明清都有學者刊印《七國象戲圖》,這一棋製得以保存下來,成為推斷北宋象棋發展狀況的寶貴史料。

北宋開封城裡還有一個喜歡改象棋的文官,叫晁補之,他也覺得當時流行的縱11路橫9路的大象戲棋盤不夠大,棋子太少不過癮,"意苦而狹也",於是請了一些民間象棋高手,根據自己的意圖和興趣,發明了藉助圍棋盤,縱橫19格,棋子從34枚增至98枚的廣象戲。廣象戲的命運與七國象戲差不多,沒有流傳開,棋子兵種和開局陣勢都已失傳。

相比而言,才女李清照在前人基礎上重新設計出來的打馬棋要更受時人歡迎一些,一度流傳至元明之際。打馬棋是一種投擲骰子行馬的遊戲,規則和現在流行的飛行棋非常相似,但跟象棋關係密切,用的是象棋盤和20枚跟象棋的馬差不多的棋子,銅錢大小,刻有各種名馬的名字,有汗血、渥窪、赤驥、綠耳、渠黃等。對弈時,兩人輪流投擲骰子走馬,誰的馬全部先到終點誰贏。

李清照的外曾祖父王拱辰是開封咸平(今開封通許縣)人,她幼年便在開封生活,24歲才和丈夫一起離開京城。李清照南渡以後,閑暇時間常玩打馬棋,水平很高,基礎很可能是年輕時在開封打下的。她編寫和創作了《打馬圖經》、《打馬賦》,於打馬棋既有傳承,也有很大改良。

在時間長河裡,象棋也經歷了大浪淘沙,只留下精華。歷史偏偏與改造者們努力的方向相反,象棋沒有往"大"發展,北宋諸多象戲版本中,最主要的競爭關係恰恰存在於格局並不大的大象戲和小象戲之間。大象戲源流久遠,上承唐代牛僧儒所改革的象棋;小象戲與現代象棋一致,雖然出現較晚,但在北宋已經一枝獨秀,李清照在《打馬圖經》里,繪製打馬棋、象棋兩用棋盤時,選小象戲盤而不用大象戲盤,顯示出小象戲已深得人心。

最終,棋盤最小的小象戲,反而成為大一統定式,流傳至今。

  • 分享到:
  • 推薦閱讀:

    深觀察丨趙薇的滑鐵盧:比信披失實更可怕的是空手套白狼
    大川富源:從三鹿到聖元 「奶霸」遭遇滑鐵盧
    A+H股「滑鐵盧」未獲追捧·每日商報

    TAG:司馬光 | 滑鐵盧 | 組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