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國王普密蓬最像哪個中國皇帝

文/青青子衿

2016年10月13日,泰國國王普密蓬去世,泰國全國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從1946年繼位至今,88歲的普密蓬是全世界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他經歷過26任總理和48屆內閣,以及20餘次軍事政變。在泰國,泰王普密蓬是一個「半神」的存在,與英、日兩國不同,泰國的君主享有的權力要實際的多,也大的多。從法理上講,英王、日本天皇是英國國家元首,是軍隊最高指揮官,享有行政、司法等權力,但是實際上這些權力從未行駛,是名副其實的「虛位君主」。雖然任命政府首腦、批准法律實施、簽訂條約等依然是以君主的名義,但這種行為只是一種形式和象徵,比如日本每一部法律的實施都會在開頭寫上「根據天皇陛下的命令」,但是這種政令畢竟和日本二戰投降書的「我們謹奉日皇……的命令」有實質不同。

英、日等典型意義上的君主立憲制國家中,君主在國家的地位僅是儀式上和形式上的。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兩國政治體制的有序運行,君主無法行駛其法理上的權力。英國自從1215年大憲章開始,國王的權力就收到很大約束,到了工業革命以後,國王更是只保留了很小一部分權力,政府的運行全靠完善成熟的民主制度,政府牢牢掌握在由選舉上位的政治精英手中,英王的地位被弱化和虛化,英國雖然沒有成文憲法卻憲政運行良好。日本則是學習先進一定學習徹底的國家,在中國,皇帝從未被認為是「神」,但是日本卻把中國的從皇帝集權制度發揚光大到「皇帝是神」的地步,在戰敗後則迅速建立起民主選舉的現代國家,雖然政府一黨獨大、長期執政、首相頻換,但是其根基仍是民主法治,所以國家才沒有陷入混亂。在這樣建立了完善的民主制度的國家,君主即便想有所作為,也無能為力,反而會讓自己陷入不利,影響自身的聲譽和名位。何況,鑒於日本天皇的歷史特殊性,為了防止「人老成精」,日本還有「宮內廳」來專門管理皇室大小事務。

在現代,成熟的政體應當是政府通過良好的體制來自我調整,軍隊聽命於政府、獨立於政府人事變更,最終是實現政治制度的「Checks and Balances」(控制與制衡)。在這樣的體制下,自然不需要君主的權威,而保留君主則多是基於本國的歷史傳統。與英、日兩國運轉良好的政治制度不同,泰國憲政體制相當不完善。軟弱的政黨無法通過有效的選舉來輪流上台執政,獨立的軍隊不聽命與政府,反而不時發動政變來重建政府、更改憲法,這樣一來,誰都無法控制國家,二者也無法自行形成制衡,所以,泰王就有了擴充權力的空間。取代政黨功能的泰王能獨得人民的擁戴,深厚的民望為其把握時機,獲取「法外」權力提供了政治資本和基礎條件。在獲得擴權的機會後,擁有高民望的國王的認可即意味著人民的認可。國王「背書」成為權力正當性的最重要來源,為各方追逐。這樣,泰王就從憲政體制定位下的「半虛君」,一躍而成為對國家大政有普遍影響力的幕後實權君主。最終,泰王承擔了「最終仲裁者」的角色,牢牢控制了國家。

泰國人對泰王的愛戴幾乎已經成了一種信仰,但是這種至上的地位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泰王在法律上依舊是「虛位君主」,其強大影響力只是現實中存在,並與泰王普密蓬個人自身有重大關係。這種實體權力是否會延續下去,人們拭目以待。

泰王使人想起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漢獻帝」。漢獻帝既無實權,又無人身自由,同樣是「虛位君主」,在軍閥混戰的東漢末年,皇帝為什麼不能像泰王一樣擴充權威,控制國家呢?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那些爭霸的群雄,不甘做臣子,雖然也有藉助皇帝權威行事的想法,但最終目的卻是想自己做皇帝。那麼,東漢就沒有想藉助皇帝名義的政治集團嗎?當然有,只是已經不存在了。在東漢的歷史上,自漢章帝之後,宦官集團和外戚集團輪流把持朝政,皇權並非「名存實亡」不但不衰落,反而因為二者的「狐假虎威」而延續,因為這兩個集團本身並無天然合法性,必須依附於皇帝才能發號施令,在一點上二者是一致的,並且把另外的勢力即官僚集團和軍人集團排斥在權力核心之外,以皇帝的名義控制後兩者。雖然皇帝本身可能並無多大權力,但是基於皇權的至高無上,兩大集團相互制衡,爭著披上皇帝的外衣,反而形成了一個穩定的體系,形成一種「危險的平衡」,看著搖搖欲墜,但是一直在穩定運行,皇權依舊至高無上。

直到一百年後漢靈帝死後,先是外戚集團代表人物大將軍何進捕殺宦官蹇碩,接著是宦官集團誅殺何進,然後袁紹、袁術、和何進部將反攻宦官,一次性殺死宦官兩千人。宦官下一次登上歷史舞台,則要到五百年以後的唐朝。宦官和外戚集團一起覆滅了,皇權就不再被需要了。漢少帝即位後,手無兵權的官僚集團和軍人集團被推上了檯面,給了董卓作亂的前提。兵強馬壯的董卓軍人集團肆虐長安、洛陽之後,皇權被狠狠踩在腳下,皇帝本人的安全都受到威脅,更何況一般官僚。而有能力的官僚為了在亂世中存活下來,只好將自己也變成了軍閥。皇權一步步衰亡,雖然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盛產皇帝,但是這時的皇帝並不是秦漢以及以後大一統時代意義上的皇帝,而是頂著皇帝名號的最大軍閥。真正的皇帝制度要到隋唐才得到恢復和完善。

可見,漢獻帝無法恢復皇權的原因,在於皇權的最高權威不再被需要了,軍閥的稱帝成了宣示自己權威的儀式。或許曹操依舊以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但是在其他割據政權里,恐怕就不是皇帝有最高權威。有人總結說,中國歷史上一直存在「皇權」與「相權」、「中央」與「地方」這兩大矛盾,但是從歷史發展來看,秦漢設置「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來分管行政、軍事、監察權力,隋唐設置三省六部制,將丞相權力一分為六,明清廢宰相,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皇帝大權獨攬,「相權」一步步衰弱直至消亡,皇權得到加強,其本質就是通過一步一步分權,「拉一派打一派」,讓手下人相互制約和制衡,自己居中裁判,擴充權力。這其實是泰王自身權力擴張的途徑,而被架空的漢獻帝根本無法駕馭那麼多未來的皇帝,更無法充當「最終裁判者」,因為,皇權的權威不再被需要了。

推薦閱讀:

文化的使者,友好的橋樑——國家漢辦赴泰國漢語教師志願者再啟程
泰國克拉地峽運河 / 尼加拉瓜運河
泰國不禁槍不禁色,偏偏禁了三樣國內很常見的東西!你猜是什麼?
泰國仙人跳的幾種類型
關於一個人去泰國的一些小tips

TAG:中國 | 皇帝 | 泰國 | 國王 | 普密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