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秦泥封 | 文字與藝術(上)

「泥封」是將印章加印在特殊膠泥上,用來封緘的用品,是反映古代封緘制度的重要遺物;泥封所待用的膠泥應當被稱為「封泥」,盛放封泥的是「封泥筩」,加印印章並起到封護作用的應當稱為「泥封」。泥封制度較早的文獻記載見於《後漢書》:守宮令「主御紙筆墨,及尚書財用諸物及封泥」。然而,世人對泥封認識的時間較晚,清末曾將四川、山東等地出土的泥封誤認為是「印范」,後來才命名為「封泥」。筆者曾經也不準確地稱泥封為封泥,現在本文中皆稱為「泥封」,以此更加突出其作為封緘之物的性質和功用,以區別守宮令加以管理的、尚未列印的封泥,按守宮令去看守一批已經列印過的泥封是沒有道理的,因此,在文物學上要做到名實相符。

泥封的發現是近代金石學的重要成果之一,泥封的不斷出土,為古代職官、地理制度作了非常好的補充,也為古文字研究開拓了一片新領域。關於泥封的研究,前人已經做了不少,筆者在下文中簡略地討論一下秦泥封的文字和藝術的相關問題。

夷輿丞印

一、文字

(一)漢字古文字階段的成熟期

對於漢字形體表現在「古文字系統」中的發展,人們常常以秦代為界限,稱之前的文字為「大篆」,大篆又有甲骨文、鐘鼎文、籀文等不同的稱謂,其實這些都不是很準確的。而秦時的標準文字,則一般被稱為「小篆」。

商到西周早中期的青銅器銘文,多能反映筆意,雖然充滿了藝術氣韻,但對於漢字的規範化十分不利。西周中晚期,相當於宣王太史籀的時代,漢字的規範化工作再一次開始進行,出現了所謂的「玉箸體」。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文字面目有異,又被稱作「六國文字」或「古文」。

秦文字直接繼承了宗周文字,秦統一前後,李斯、趙高、胡毋敬等大官僚取法「史籀大篆」,分別作了《倉頡篇》《爰歷篇》《博學篇》等,造成所謂「小篆」的範本。秦始皇支持他們的工作,並付諸政令推動,於是便有了中國文字史上的又一次「書同文」之舉。

漢字古文字階段的成熟期的標誌是西周的籀文到秦小篆這一體系,小篆是古文字系統的最高代表。秦泥封文字的字體絕大部分是脫胎於秦小篆的「摹印篆」,所謂「摹印篆」,其實是受小篆氣息籠罩的一種治印專用的字體。秦泥封上的文字還有一部分從形體上看是要早於秦小篆的,比如「重泉丞印」「永巷丞印」「麋圈」「西鹽」「中廄」等秦泥封上的印文表現了似比小篆更早的面目,甚至可以看到西周、春秋時代文字風貌的影響。總體而言,秦泥封中的文字還是處於古文字階段的成熟期之中。

下相丞印

秦泥封的面世,不僅是文物考古工作的一項重要發現,而且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古文字系統的內容,秦泥封上的印文是中國古文字的重要分支之一,是研究古文字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漢字古文字的重要財富。

秦代是漢字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秦始皇及群臣推行的「書同文」措施,對中華文明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從漢代的總結來看,秦對漢字的統一,並非局限於小篆一體,而是從偏旁數量、偏旁位置、基本筆畫及數目、字形結構上做了整理規範化的工作。秦推行「書同文」的成果,便是依書寫銘刻用途的不同而形成的秦八書,即如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加以總結的:大篆、小篆、刻符、蟲書、摹印、署書、殳書、隸書。

秦泥封上的文字,顯然是繼承了《不其簋》、秦公諸器、《秦公石磬銘》、《石鼓文》的傳統,與同期的紀功石刻相映生輝,表現了屬於古文字系統、貼近小篆的摹印篆的風貌。

上寢

(二)秦泥封文字和隸書的關係

「隸書」是起源於春秋時期的一種書寫文字,早期結構中有「古文字系統」的影響,可稱為「古隸」。約在秦朝或稍早的時候,隸書已基本擺脫了上述「古文字系統」的影響,而成為獨立的書體。隸書成為文字的最重要的表現是秦隸的完整、成熟以及隸書在西漢時期的普及,這主要還是靠在秦的普遍使用基礎上的進一步推廣。

對於這一問題,秦泥封中的表現比較複雜,秦泥封的文字中所能見到的隸意並不多,有的泥封文字具有少許隸意,但更多的是見不到隸意。而秦印之中則有一些,尤其是私印中已經出現了文字隸化的現象,比如一九七五年秋出土於湖北江陵鳳凰山七十號秦墓的「泠賢」印,此印有兩顆,為戰國時期秦晚期之物,但兩顆印字體顯然不同,其中一顆印的印文是完全篆化的文字,另一顆印的印文則具有了秦隸的某些明顯的特徵。

隸書在當時印章、泥封中的表現還是不足,究其原因,秦泥封上的文字主要是反映公印的內容,公印有其一定的嚴肅性和穩定性;即便是私印及泥封,也具有比書寫更為強調的嚴肅性和穩定性;而秦隸作為一種新興不久的行用字體,主要應用於文書的書寫以及相對流動和活躍的場合,在早期的發展中未必那麼嚴謹。戰國時代隸書的不嚴肅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字形、偏旁的選用以及偏旁選用的位置,這些是不是完全成熟還需要進一步探究。

彭城丞印

裘錫圭先生在《文字學概要》一書中講到隸書對篆文字形的改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隸書解散篆體,改曲為直,將古文字「隨體詰詘」的線條分解或改變成平直的筆畫,以便書寫。

②隸書往往把篆文的兩筆省並為一筆,或者是將兩個以上的偏旁或偏旁所包含的部分合併起來,改成較簡單的筆畫結構。

③隸書有時會直接省略篆文字形的一部分。

④隸書偏旁有所變形,篆文中一個字用作偏旁時的寫法,通常跟獨立成字時沒有明顯區別,而在隸書中,時常可看到用作偏旁的寫法和獨立成字的寫法有明顯的不同。同時,即使偏旁所處的位置相同,寫法也不同。因此,在隸書中,同一個偏旁在不同的文字里可以分化成多種不同寫法。而且在隸書里,偏旁的寫法還有很多沒有固定下來,同一字的同一偏旁也往往有好幾種寫法。

⑤在隸書中,也時常見到偏旁混同的現象。為求簡便,把某些生僻的或筆畫較多的偏旁,改成形狀相近,筆畫較少又比較常見的偏旁。而且,省並、省略和偏旁變形也會造成偏旁混同的現象。

裘錫圭先生所談到的這幾點很好地解釋了早期隸書的不穩定性和不嚴肅性,而出土的泥封多是公用性質的,或是私人在正式場合取信用的,所以泥封文字所表現更多的還是成熟的篆書。

雲陽

從璽印藝術的角度來說,璽印文字的隸化現象是一種很好的嘗試。然而,這種嘗試由於藝術表現上的問題並沒有繼續發展下去,人們最終認為中國璽印不宜用「今文字系統」入印,而用「古文字系統」入印更符合一向的審美,即在規定了的較小平面空間,由文字組成的藝術氛圍,更加看重於凝重與深遠的美的追求,這種認知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擋了隸書在璽印上的廣泛應用。

(三)秦泥封文字是秦篆的標準之一

許慎《說文解字·序》云:「自尓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又說到王莽時期書體時,曰:「時有六書: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異者也。三曰篆書,即小篆,秦始皇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左書,即秦隸書。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鳥蟲書,所以書幡信也。」這王莽「六書」中除了隸書,大概都屬於秦篆的範圍。而秦泥封上的文字又屬於秦篆大範圍中的標準字體。大部分秦公印泥封文字,應該是標準的秦篆,更能代表當時官方的正式字體。

蒲反丞印

秦石刻文字是漢字古文字系統之一支——「秦系文字」的重要資料,秦統一後,秦始皇巡行天下,在嶧山、泰山、琅玡台、芝罘、碣石、會稽等地刻石銘功,這些都是研究所謂小篆的最好資料。一般認為,秦小篆便主要表達在這幾通刻石裡面,比如《琅玡台刻石》《泰山刻石》以及現代本子中的《芝罘刻石》《會稽刻石》等。但是這些刻石的面目之間,都是有一定差異的,《會稽刻石》應當是後代人的摹寫,已經不再具有強烈的秦味。秦「半兩」錢幣有些篆意明顯,但文字太少;東周及統一後的秦金文中全部具有篆意的不多見,包括二十六年、元年詔版文字,都參以隸意,或篆里隸表;秦的刻畫陶文、簡牘文字,也恐怕都不能作為「秦篆」的典型作品。在秦公印數量並不太多的情況下,現在人們能見到的具有明顯秦味的字體,同時字跡遺留比較多的,並且足以編輯為「秦篆」字典的,就應當首先是在秦泥封的文字群體中了。

必須指出,人們現在掌握的秦私印及秦私印泥封的數量也不少了,秦私印實物中文字「隸化」的現象並不少見,這與當時公印有很大不同。可是秦私印泥封中,文字「隸化」的現象幾乎不見。筆者認為,存世的秦私印實物中,有相當部分是隨葬用印,以快捷的隸書刊刻文字,並不用於打制泥封,所以泥封中見不到此類印之遺蛻。用於打制泥封的私印,必然是實用印,而實用印文字是不能「隸化」的,所以秦私印泥封已然見不到隸意。

華陽禁丞

在這裡,不得不多說一下秦文字對漢字發展的重要貢獻。秦王朝用經過系統規範整理的篆文總結了全國文字,不僅基本上消除了之前各國各地「文字異形」的現象,而且使古文字異體眾多的情況有了很大改變,在漢字發展史上有重要的意義。

漢字經過秦代規範整理之後,基本上走向定形,為後來漢文化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秦篆所創立的一些字體規範原則,一直沿襲下來,後來興起的隸書和楷書,雖在個別形旁簡化方面又有所發展,但基本結構都是照秦篆的原則隸定的。

儘管筆者認為秦在漢字史上的最大貢獻是「以吏為師」而推廣了隸書,從對於後來的積極作用看,實際上是以隸書完成了漢字的又一次「統一」;但是,秦泥封文字作為秦篆中的標準字體,而且單字數量巨大,偏旁形態清晰,系統化程度在秦篆中最為突出,是為研究秦文字,研究當時的用字規範化,研究在秦篆基礎上的秦隸統一,提供了更多的,甚至有決定性價值的寶貴資料。

徐無丞印


推薦閱讀:

安心、安身生活之方法文字版第三集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注】第三八六集(文字版)
很美的文字,讀到心醉。 - Qzone日誌
從此漠北與天南
漢語句法成分問題:為什麼它是中心語?

TAG:藝術 | 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