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涌看中國(轉帖連載6)平等刺激經濟發展

那麼,平等和發達之間是否有因果關係?有著怎樣的因果關係?是平等促進了發達,還是發達帶來了平等?對這些問題很難進行嚴格的經驗論證。不過,平等和發達並生的事實,已經給我們提供了相當多的啟示。    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在他的書中有一個宏觀的觀察:任何經濟,如果要長時期維持1%以上的年增長率,就必須有相當規模的金融部門,通過信貸為經濟輸血。而在信貸關係中,借貸雙方的政治、經濟地位比較平等時(比如在貿易夥伴之間),利率比較低,信貸對經濟有較大的推力。    相反,如果雙方的政治、經濟地位懸殊(比如地主借錢給佃戶),信貸就成了掠奪性的高利貸,對經濟增長不會有什麼作用。很顯然,從財經的立場上分析,比較均富的社會,平等公民之間的良性信貸就容易發生。在貧富懸殊或者優先保護富人的社會,高利貸則可能風行。    這也難怪,亞當·斯密在18世紀後半期面對中國這個世界最大的經濟體時,明確地判斷中國的發展已經到了盡頭,其中的理由之一就是貧富分化驚人,窮人缺乏保護,富人則被保護得好好的。這一市場經濟祖師爺的評論我曾反覆提出,至今沒有見一位中國的經濟學家出來解讀。    現代社會的發展,也能從另一個側面證明我們的結論。以美國為例: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鍍金時代,是貧富分化最嚴重的時期。在20世紀開始時,最富有的1%的美國人擁有18%的全國收入。到了1928年,這個比例漲到了21。1%。在1929年股市崩潰的前夜為23。9%。這已經是前近代社會的水平了。結果,大蕭條隨之而來。    到了戰後,美國走出大蕭條,經濟突飛猛進,1%最富的人所佔的全國總收入比例降低到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10%。但是,自此以後這部分富人財富猛漲,其佔全國總收入的比例在1996年達到15%,2006年達到20。3%,2007年達到23。5%,恰恰是大蕭條前夜的水平。而馬上來臨的,則是華爾街的金融風暴,是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全球經濟危機。    從《華爾街日報》和《紐約時報》的報道來看,美國的貧富差距,也隨之開始減小。根據經濟學家們的初步分析和預測,到2010年,這頂尖1%的收入占社會總收入的比例會跌到15%~19%。可見,在短期的現代經濟繁榮中,貧富差距可能拉大。但是,這種差距無法長期維持,經常要靠劇烈的經濟震蕩來打破。    中國對貧富差距的容忍度過大    「主流經濟學家」們一向以現代市場經濟為標榜,認為當今中國貧富分化是經濟發展的正常過程。媒體也引用《參考消息》轉載的「外電」,稱「中國必須消除仇富思想」。但是,以中國和西方發達國家作對比就可以看出:中國的問題不是「仇富」,而是對貧富分化太寬容。    眾所周知,在西方發達國家中,美國是貧富分化最嚴重也最容忍貧富分化的國家。在這次金融危機前,美國的基尼係數達到0。4,中國則明顯高出,將近0。47。經過這次經濟危機,美國的貧富差距開始下降,中國的貧富差距則繼續增長。應該說,0。4左右的基尼係數,基本上是美國對貧富分化的忍耐極限。過了此線,不僅經濟會出問題,選民也會通過政治過程進行均貧富。    如前所述,上次美國的貧富分化突破這個極限,是在大蕭條以前。結果是羅斯福上台,推動了一系列法案和公共政策,建立了最低工資等勞動保護制度、社會安全(socialsecurity)、醫療(Medicare)和醫助(Medicaid)體系,貧富分化隨之減小,基尼係數到戰後一度跌到了0。35左右。    如今的經濟危機,雖然富人失血最多,但是社會上劫富濟貧的呼聲甚高。最近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電視網和《紐約時報》的聯合民調顯示,74%的選民支持對年收入達到二十五萬以上的頭加稅。以此為政綱的奧巴馬順利當選,並在國會大力推動以全民醫療保險為目標的醫改案,也就不算什麼拍案驚奇了。
推薦閱讀:

《易經》的存在與發展具有非凡的意義(第2部分)
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於建議糾正山東省交通運輸廳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有關行為的函
專訪周鐵東:3D不是未來電影發展方向
【音樂百科】爵士鼓大事記:爵士鼓是如何發展成型的
人口與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系統研究(書刊評介)//人口增長考驗可持續發展

TAG:中國 | 經濟 | 經濟發展 | 發展 | 平等 | 刺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