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載]中觀四百論講記(十)

這以上講了聚合的自性就是和分離形影不離的,因此不值得貪戀。下面接著指出,在輪迴中,聚合的時間很短,而分離的時間很長,因此既不值得為那麼短暫的聚合而歡喜、貪戀,也不值得為聚合的失去而傷心。

庚二、思惟分離長無始終而斷貪

設問:儘管與子女等親友註定是要在某一個時間分離的,但是一起相聚的時間很長,對此難以斷掉耽著,這該怎麼辦呢?

答:

過去無有始,未來無有終,

何故汝見合,不見長時離。

頌文直解

此具有無明眾生的輪迴,過去無有開始,未來也無有終點,聚合相比於輪迴,僅僅只是一剎那而已,你以什麼原因把那麼短的聚合見為很長,卻不見在無始無終的輪迴中,那麼漫長的分離呢?因此,應思維分離漫長,而對暫時的相聚不應耽著。

釋義

聚合與分離的時間長短,到底該怎麼看待呢?如果眼光只局限於當前的一段時間,那麼幾天、幾個月的相聚就顯得很長,顯得很重要。因此與子女或者愛人等的相聚,當然就高興;而如果與他們分離了,也難免為此而悲傷。但是眼光如果放遠一些,從整個一生來看的話,那麼幾十年的相聚,才會顯得很長,才會很重要;而幾天、幾個月的相聚,就顯得很短,不那麼重要,也就不會太執著。在生活中,還會有很多更重要的人會遇到,還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如果眼光再放遠,把相聚放在整個輪迴的大背景下來看,那麼輪迴中的過去是沒有起點的,已經流轉過了無數次了,將來呢,在獲得解脫之前,也是不會停止的,也會流轉無數次的。這樣的話,現在的相聚,即使有幾十年那樣長,但是和漫長的過去和將來相比較的話,也都只是短短的一瞬間而已。在輪迴中,遇到過和將要遇到的人和事會多得不可計數,因此眼下的這點相聚,就更不重要了,更加的不值一提,與他們的分離,也完全不需要傷心了。可見,如實地進行觀察非常地重要。

而且,正當你在感受和某個人相聚的快樂的時候,你們的相聚在不停地遷變,你們的快樂也是在不停地遷變的。這樣的遷變,說明快樂是沒有常有自性的,也不可能長久的,甚至還沒有分離,就已經變成痛苦了。經常可以見到的情況是,人們久別重逢,第一天還感覺很高興,互相有說有笑;第二天就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開始看對方有些不順眼了;第三天就已經在考慮要重新分開了。

所以一方面來說,在輪迴之中,相聚的時間非常短暫,而分離的時間非常的漫長;而且,即使相聚時是快樂的,快樂本身也受著太多的各種因緣的制約,並不穩定和持久。因此如果一直貪執這種相聚的快樂,必然會帶來像夏天的雨點那麼密集的煩惱和痛苦。壞苦必然會引起苦苦,輪迴中的緣起規律就是這樣。所以只有看破它,對它產生厭離,才能帶來安寧,也才是最有智慧的選擇。

庚三、思惟集聚為剎那滅法則而斷貪

設問:儘管分離是如此的痛苦,但是人們又會被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等等的新鮮事物所吸引,導致人們會很快淡忘痛苦。

答:

剎那等諸時,定如諸怨害,

故於彼怨害,汝都不應貪。

頌文直解

正在剎那剎那消失的春夏秋冬等的時間,就像自己的怨敵一樣,必定會傷害到自己。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你的存活也在剎那剎那地滅盡,死主在一步步逼近,所以對於這樣的怨敵,不應該產生貪執。不管已經過去的時間是長還是短,我們都應當憶念死亡而不放逸、精進修行。

釋義

凡夫的心是無法自主的,一直被各種因緣所左右,被各種外境所吸引,加上人道是三善道之一,因此痛苦都不會太長,沒多久就會被淡忘,人們又開始過新的日子了。宋朝的無門慧開禪師有一首著名的禪詩:「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無門禪師的本意是說,如果放下執著,那麼無論春夏秋冬,當下都是解脫。但是凡夫俗子是怎麼做的呢?凡夫俗子心中充滿了常執等各種執著,因此心中被閑事佔據,當然也會對本是虛幻的春夏秋冬等等的事物產生執著,雖然淡忘了痛苦,但是虛度了時光。之後大家會發現,自己突然變老了,死主馬上要出現了,已經沒有多少在世的時間了。

這是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眾生的壽命越來越少,因此時間是眾生真正的怨敵,就像是一刀一刀在切割眾生的劊子手。

眾生無論做什麼事情,都需要消耗時間。而南瞻部洲眾生的壽命不定,並且很短,並沒有多少時間可供消耗。因此眾生的壽命,很快地就在各種俗事中,不知不覺地消耗完了。俗話說,歲月就是一把殺豬的刀,這就是一般的人,看到了時間流逝很快之後,發出的一種無奈的感慨。

尤其對於學佛人來說,大家擁有的時間是暇滿難得的,可以用來聞思修行,因此比不學佛的人更加地珍貴。如果將本可以用來學佛的時間,去做了其他沒有意義的事情,這是一種巨大的損失。這就好比是一個聰明健壯的青壯年,不去好好掙錢養家,反而整天去和一群不懂事的小朋友一起玩過家家的遊戲,這是非常荒唐的。因此無論做各種事情,都要知道需要付出時間的代價,都在減少自己的壽命。

即使是學佛,也要認識到,學了一個鐘頭,就少了一個鐘頭的壽命,學了一天,就少了一天的壽命。但是學佛和做世間俗事不同。世間俗事在浪費壽命的同時,人們往往造下了惡業,最好的也只是造下了有漏的善業,而學佛雖然也減少了壽命,但是積累了出世的功德,這是今後獲得增上生和決定勝的殊勝資糧,是離苦得樂的資本。即使是以散亂心來念佛,以散亂心來聞思修行,也遠遠要比去做世間俗事要好得多。當然,越能保持正知正念,就越能獲得殊勝的功德,那麼所用掉的時間就越有意義。這樣到了臨命終時,就會對往生到極樂世界很有把握,那就是真正成功的人生了。

己三、教誡如是斷貪而依靜處

以上從分離和集聚兩個角度學修了合際必分的無常法則,這樣有理智的人,就應該斷除對現世的貪執,前去寂靜的地方修行。但是對此聞思和串習不到位的人,就會產生下面這樣的疑問。

設問:即使是這樣,與親人的分離還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因此很難做到現在就辭別親人,前去寂靜的地方修行。

答:

惡慧怖分離,不能出家者,

智者定應作,誰待於治罰。

難詞釋義

惡慧:指邪慧。

定應作:必定要做的事,即與家人和親朋的分離。

治罰:指死主的懲罰。

頌文直解

如果你以惡慧的原因,害怕與親友分離,因此不敢舍家,前去出家修行。然而和家人分離是確定無疑的事,所以有智慧的人,現在就應當去做。在現在自由的時候不離家,死主懲罰後也是要被迫分離的,遲早都是分離,因此,應該在尚且自由的此時,離家前去寂靜之處。

釋義

與親友分離是必然要發生的事情。如果現在不分離,那麼許多的時間,將浪費在親友身上。因為按照世俗的規矩,一個家庭中的成員,有許多必須要完成的義務。有的是應該完成的,比如說孝養父母,但是更多的,則是人來客往的客套和繁文縟節。

不但是一般的在家人,包括一般的出家人,如果不專註聞思修行,就會找出很多散亂的借口,跑來跑去,去做世間一般的事情,浪費了時間,非常不值得。

就像前一頌說的,「剎那等諸時,定如諸怨害」,在做這些世間俗事的時候,損失了自己的壽命,浪費了本可以用來解脫的暇滿人身寶。那麼在臨終的時候呢,因為心中沒有一點修行,也沒有積累清凈的功德,因此就會陷入到巨大的恐懼之中,後世也將面臨黑暗與痛苦。因此雖然之前沒有離開親友,但最終還是會被迫離開,而且是在受到死主的懲罰下離開的。

如果將眼光放遠,考慮到這一世結束時,不管遲分、早分,反正都要分離;而且即使遲分,使今生的欲求得到了滿足,對後世又能有什麼用呢?一點好處也沒有,而且如果今生造了殺盜淫妄等罪業,反而對趣向後世光明的道路作了嚴重的障礙。再看看這一生剩下的時間,與漫長的輪迴相比,也只是滄海一粟,那麼就不難做出正確的決定,那就是辭別親友,前去修行。身清凈,具有出家的身份;心清凈,放下了世間的貪嗔痴,這樣身心都清清凈凈地,前去阿蘭若修行,這是最大的福報,這就是一個有頭腦的人,該做的選擇。

如果只是因為工作有很大的壓力,生活有很多的痛苦,要做很多複雜的事情,心裡其實還沒有厭離生死、厭離娑婆世界,沒有追求解脫的無偽的出離心,這樣雖然跑去一個寺廟,穿上出家人的僧衣,在寺廟裡混吃混喝,睡懶覺,還不是真正的出家人。因為身雖然出了家,心還沒有出家,還沒有捨棄家。如果從因果上看得遠一點,這就有可能是在自己害自己。

不管做什麼,都要看自己的心。心裡要能做得到真正的出家人,真正有出離心,能夠聞思修行。最好還能在聞思修行的基礎上,有弘揚佛法、利益眾生、利益現世跟自己有緣的眾生。有這樣的出離心和大願菩提心,這樣去出家,那是非常不得了的。

遠離紅塵,出家修行,當然是最有智慧的選擇。但是如果出家的心還沒有成熟,因此害怕出家之後,不能嚴謹持戒、如理地聞思修行,這樣就難以消受十方的供養,對後世造成很大的障礙,那麼先選擇離家,到寂靜的地方去,以居士身,去聞思修行,作為過渡,也是一個理智的選擇。因為只要離開了家,就遠離了很多煩惱的對境,遠離了俗事的羈絆,也就遠離了部分修行的障礙。因此即使以居士身,也能獲得很大的進步。等到心相續成熟後,可以再考慮出家。

還有一個現代特殊的情況,要引起足夠的重視。那就是比起古代來說,現在的互聯網非常發達,智能手機越來越普及,網上的資訊越來越豐富,微博、微信等的功能越來越多。這樣不但是世間上的人,就連不少學佛修行的出家人和居士,也深受網路影響,每天在網上瀏覽新聞,尋求刺激,在這些垃圾一樣的信息上,浪費了大量的寶貴時間。不管是寺院,還是寂靜處,只要能夠上網,能夠用電話,能夠看電視,那麼各種導致散亂放逸的因素就會誘惑大家,這樣寺院和寂靜處就失去優勢了,就會變得像世間鬧市一樣了,不是阿蘭若了,不是寂靜處了。這是對聞思修行非常大的一個障礙,大家要好好反思,要下決心,要加入每年都有的《珍惜暇滿》的誓願,把這種網癮、打無意義的電話等散亂因素堅決戒掉。

設問:雖然應該儘早離家去修行,但是應該在生下孩子,並且等孩子成家之後,再去做離家修行的事情。

答:

汝思作此已,後當往林間,

若作已後棄,作彼有何德。

頌文直解

你想把現在還沒做完的事情做完之後,再去寂靜的地方修行。但是如果這些事情在做完之後,還是要捨棄的話,那現在做它又有什麼用處、利益呢?所以應當斷除懈怠、放棄拖延,應該去到寂靜處修行。

釋義

大家要好好想想啊,提婆菩薩這裡說的是非常有智慧的教言啊。如果現在讓有些人放下工作,放下家庭,估計他會舉出很多理由,說現在的工作、家庭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是不能缺少他的,還有很多事情等著他去做。這種理由,他可以一個接著一個地說,這時他就像一個學識淵博的班智達那樣了,思維很敏捷,口齒也很伶俐。但是,這只是說明了他的常執是多麼的厲害。

不管他說出多少理由,提婆菩薩用一個偈頌,就一下子全部回答了。提婆菩薩說:「若作已後棄,作彼有何德」,意思是現在放不下的這些工作、家庭,不管你說有多麼重要,但是在做完了之後再回頭去看,無論你做的那些具體的事情,還是做那些事情的目的,都是留不住的,都是要放棄的。既然要放棄的,那和沒有做又有什麼區別呢?而且不但沒有功德,還造下種種不善業。大家仔細想想這句話,想通了,很多深重的執著馬上就會放下來了。

已經過去了的事情,就像變成了一具屍體一樣,不需要去執著了。比如工作,做完之後,大家就會舒一口氣,就想著要早點下班回家,不會再去管它了。又比如在養育孩子過程中的各種辛苦快樂,也都已經隨時間消失了。

但是有的人想,工作的目的是賺錢,養育孩子的目的是把孩子培養成材,這些目的如果最終實現了,說明自己的辛苦得到了回報,這不是很有意義嗎?怎麼也說要放棄呢?

大家想一想,賺了錢之後,做什麼呢?你所做的任何事情,在做完之後,不是也都要放棄的嗎?至於要養育孩子成材,請你想一想,即使孩子很隨順你,媳婦也孝敬,孫輩也懂事,你的晚年很安樂幸福,但是在死主到來的時候,這些幸福也都煙消雲散了,都沒留下什麼東西,這些往事在死主面前什麼作用都沒有。而且,前面學過了「如父愛其子,彼則不如是,世間向下行,故難生天趣。若時不隨順,則都無所愛,爾時起貪愛,唯同於貿易」,尤其在現在的五濁惡世,孝順的子女並不多見,那麼他如果不隨順你,你還會覺得自己的辛苦得到回報了嗎?還會覺得那樣做有意義嗎?對今生、對來世,有意義嗎?

另外,世間上很多事情,工作也好,家庭也好,不但對解脫沒有利益,而且離開了自己,那些事情別人一樣也能做下去,而且很有可能做得比自己還要好,那為什麼還一定非要你去做呢?沒有人能給你下這樣的命令,你去做,就是因為自己的貪執放不下而已。

所以,世間有為法剎那遷變的自性,決定了世間人們所做的,都是註定要放棄的事情。這就像小孩子玩遊戲,玩的時候很高興,結束了就什麼也沒有了。小孩子愚蒙不懂,所以第二天還是照樣去玩。但是有思考能力的大人,在聽了提婆菩薩這麼殊勝的開示之後,大家就應該考慮考慮自己所做的這些事,到底有沒有必要了。

大家熟知一句話:「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這說明世間上的一切事做完後都沒有了,但是唯有業力在做的過程中留下來了。所以應該注重的是業力,而不是所做的事情。除了維持必要的生存之外,其他的時間,都應該用來精進地修學佛法,這樣才能逐漸放下執著,創造福業、不動業,以及無漏的功德,獲得增上生和決定勝的殊勝果報。相信因果的話,確實一點都沒有錯,種下如是因,收穫如是果,會成就很好的果報。

月稱菩薩在《四百論廣釋》中,對此作了下面這樣的譬喻。

就像一個趕路的人,撿了一塊石頭,在路上磨了起來。同伴問他幹嗎不趕路了,而去磨一塊石頭。那人說,沒有什麼目的,就是想把它磨平。眾生在輪迴中的很多事情,就像這樣,沒有什麼意義的。

還有一個人,看到一個芒果沾上了污穢,他於是去撿了起來,清洗乾淨。旁邊人問他清洗後幹嗎,他說還是要扔掉。既然最終都是要放棄的事情,現在又何必費力去做呢?

學習以上的這些教言,並且深入思維,思維後再數數串習,就能辨別清楚,是留在俗世過懈怠的日子好,還是去到靜處精進修行好,是找出各種理由一拖再拖好,還是當機立斷,現在就動身好。只要是有頭腦的人,真正是在為自己將來的利益考慮的話,就肯定能找到讓自己心服口服的答案。

推薦閱讀:

[轉載]慧庵如是說:《白衣大士神咒》的三世因緣
轉載:夢斷秋水,伊若霓裳
[轉載]長壽的人有十個愛好
[轉載]癌症的11個真相!醫生絕不會說的秘密
【轉載】佛 者 覺 也

TAG: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