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式太極拳源遠流長(百花山原創)
楊式太極拳源遠流長
李亞萍原創文章
本文刊登在【名家】雜誌2012年第五期
引用轉載請註明出處 http://lee-yaping.blog.163.com/blog/static/67417758201248659630/
一、楊式太極拳源於武當正宗太極拳
中華武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可追溯到數千年之前。太極拳從中崛起逐漸發展成為中華武術最著名的拳種之一。太極拳思想源於中國偉大哲學思想道家理論是中國傳統哲學和勞動人民長期實踐的結晶。老子《道德經》的「道法自然」、「柔弱勝剛強」、「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以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剛」至今是修練太極拳的指導思想。有人據此推論,此拳可能起源於老子時代,長期在道教內部傳授。
太極拳在唐朝時期已有。宋元明時有溫州陳州同、張松溪、宋遠橋、俞蓮舟等人有名傳聞於世。
明代以後世傳太極拳術乃張真人所傳。據《明史·方伎傳》記載:張三丰名全一,字君寶,號三豐。遼東懿州人。生於元定宗貴由二年,明史正式記載張在寶雞死後復生,後行蹤神秘,不知所終。張曾在武當山修鍊「內丹功」,著有《玄機直講》、《玄要篇》等,根據老子道家學說及在靜坐修鍊靜功的同時,作為修道的動功創編了靜如處子,動如脫兔,柔如靈蛇,剛如猛虎的太極拳術。享譽海內外的武術大家吳圖南先生認為,張三丰是太極拳的集大成者和中興者。
以此太極拳的祖庭是武當山,太極拳的祖師是張三丰,武當正宗太極拳原名張三丰太極拳,至今武當山上道士仍在練張三丰太極拳。清朝時期張三丰太極拳由道人傳王宗岳,王宗岳傳蔣發,蔣發至河南溫縣陳家溝傳陳長興並葬在陳家溝,陳長興傳河北廣府人楊祿禪。張三丰祖師遺著[太極拳歌訣]由王宗岳先師精解並注釋,落款處為:「以上系武當山張三丰祖師所著,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陳長興在關於太極拳源流的一篇《序》中詳細地記述了王宗岳傳蔣發、蔣發傳拳於己的過程,成文於嘉慶元年菊月,落款溫州陳長興謹序。
二、北京是楊式太極拳的發祥地
楊式太極拳第一代傳人楊祿禪(1799—1872年),名福魁。三下陳家溝,歷時十八載,向陳長興拜師學藝。學得真功夫後應親戚武汝清邀請,率次子楊班侯、季子楊健侯入京到清廷皇宮和王府授拳,武藝高強,人稱楊無敵。後經楊家第二代楊健侯(1839—1917),楊家第三代楊澄甫(1883年-1936年)將大架定為對外傳授的至今普遍流行的楊式太極拳。經過熏陶,楊式太極拳益發顯出其從容、堅定,氣勢磅礴、呑吐萬物氣派。楊澄甫先師身法中正,拳勢樸實渾厚大方,氣勢騰然,動作空松靈活,剛柔內含,支撐八面實具大家風範。他留下的拳照如同名家書法一樣,為後人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學習和研究資料。
至今在社會上有楊家大、中、小和長拳的傳授,拳架招式都是以楊澄甫定型的大架為主。
中華書局在民國十四年(1925年)印刷出版了由楊澄甫先師口授陳微明先生筆錄的《太極拳術》,該書是研究、習練太極拳的重要參考著作。書中[太極拳術源流]一節中雲「拳術有內外家之別。外家傳自少林,內家始於宋之張三丰。」文光印務館、神州國光社在1931年1月出版發行了由楊澄甫初稿、董英傑整理的《太極拳使用法》。
楊澄甫先生教拳的場所一個是太廟(現天安門東側的勞動人民文化宮),另一個就是中山公園的「行健會」。在《太極拳術》一書中登載的[太極拳十要]對身法上要求「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松腰松胯」,在行拳上要求「分清虛實、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相連不斷、動中求靜」。 於鬆柔中求虛無的氣勢、求內勁的增長、求異常靈敏的感覺,於鬆軟中求勁起陡然、冷快絕倫、入里透內,渾身是手,全身發勁。由楊澄甫口述張鴻逵筆錄的[太極拳之練習談]至今仍然是各門派初學者習練太極拳的必修之課。
楊家嫡傳太極拳世人習慣稱為楊式太極拳,以王宗岳的《太極拳論》為指導,完全繼承正宗武當太極拳風格。拳架結構嚴謹、立身中正,拳勢舒展大方、圓活飽滿,鬆柔沉靜,樸實無華。行拳中自始至終表現太極天體圓形運動,陰陽不斷轉換,上下相隨,一動無有不動,呼吸緩慢柔和。內動綿綿,外柔內剛,既適宜於養生健身,又是自衛防身的高級武術。
人們常說,楊露禪闖天下,楊班侯打天下,楊澄甫傳天下。1928年楊澄甫率眾弟子離京南下,授拳於南京、上海、漢口、杭州、廣州等地,轟轟烈烈地將楊式太極拳傳播到大江南北,使得太極拳得以廣為流傳。如今國內習練楊氏太極拳的人數超過4000萬,國外120多個國家習練人數超過3000萬。另據統計,在世界太極拳愛好者中,80%以上的人習練楊式太極拳。(統計數據來自中國武術協會《中國武術段位制系列教程》推介會宣傳頁)
三、真正的楊家嫡傳太極拳真功尚存
楊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燕京泰斗崔毅士(1892-1970)17歲時帶藝進京慕名拜楊澄甫為師,追隨楊師潛心修鍊太極拳技藝27年不離左右。1928年隨楊師南下,直至1936年楊澄甫去世。崔是楊澄甫的入室弟子中隨師最長者之一,見證了楊式太極拳各階段拳的變化及其發展壯大。
崔毅士先生為人純樸、善良、忠厚,寬容,畢生研習楊式太極拳,功夫深厚,深得楊師器重,凡楊氏太極拳、劍、刀、大桿(槍)、推手無不得楊師指點親傳,拳技爐火純青,譽滿京華,尤以推手最為擅長,稱其為鬆柔大師。崔毅士一生致力於太極拳的傳播發展,培養了眾多弟子,影響輻射到全國各地及海外,是北京地區楊式太極拳重要的代表人物和傳播者。
我的師父方寧先生今年88歲高齡,1943年在上海就讀期間跟隨王守先老師習楊式太極拳三年,從此練拳沒有間斷。1953年到北京工作,慕名向崔毅士拜師學拳,系楊氏第五代傳人。後相繼碾轉在合肥、廣州工作。方寧先生從未學過其他拳術,專攻崔師親傳的楊式太極拳,多年苦練,默默習拳悟道,,在安徽受衝擊時被關在牛棚,仍執著練拳。近七十年的寒暑修鍊,太極功夫純正自然,爐火純青,功臻無圈,能周身發勁,已經到了一羽不能加的境界,搭手就發,挨著何處何處發,表現出真正武當正宗太極拳內家功夫以靜制動,上下完整一氣的風貌。
方寧先生撰寫的太極拳論文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沒有親身體會,達不到太極拳的高層次是寫不出來的。方寧說:「太極拳是智慧拳要傳給有理解力的人,有文化更好,對太極拳論要很好地研究和理解否則功夫到中乘就上不去,不容易達到上乘的境界。」「拳論中每一個字都是古人畢生精力心血的結晶,要好好推敲,如「先求開展,後求緊湊」如何理解如何做到。古人為什麼說「差之毫厘 失之千里」,現在有不少人雖然也在認真練太極,為什麼功夫上不去,可能就是沒有很好地吃透這八個字。」2005年方寧應邀參加了「西安楊式太極拳國際邀請賽」,攜弟子在會上展示了太極推手神功,將弟子發出三丈開外。
太極拳發人時的勁力走向與外家拳有本質區別,不是生硬的打擊勁、不是簡單的推搡勁。一般拳術打擊推搡很少能將人打到那麼遠的,因此這種發勁是武當正宗楊式太極拳的特有優點。尤其這種發勁幾近失傳,近年很少見到,一般社會上現在偶爾看到認為不可能,甚至以為是假的。其實這種功夫鍛煉開始都在於正確的基本功,方寧常常強調「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功夫高深時力量不顯露於外,所以太極拳名為內家拳。師父常說,「太極拳緩慢是練功夫,用起來是很快的,但是和外家拳是兩種不同的快法,同樣有閃展騰挪。練太極拳沒有練出發勁,還不能算真正入門。」。師父對拳架要求很嚴格「架子不正確怎麼能練出發勁?」師兄弟們苦練盤架子,幾個月就穿破一雙鞋。師父說「那不是練著好玩的,打打好看,搞著好玩的東西,根本沒有用嘛。」
經常有人找上門來與方寧先生切磋拳技,有善意的來學習的,也有來試功夫深淺的,有的當時就磕頭拜師,如某位在倫敦授詠春拳多年頗有名氣的拳師慕名前來試手,只一搭手就騰空而起,當時就拜師,並在師父住所附近買房子從學,還前後多次介紹數位英國人前來觀摩學習。
方寧先生的弟子有兩百餘人,大家都知道「不是誠實勤懇用功正式的徒弟不改架子,不講勁路,不談用法。」因為真正掌握了太極拳的勁路和用法上了功夫是能打壞人的,所以一般不隨便外傳。方寧師父告誡徒弟,不要吹噓自己的功夫,不要追求名利。要互相學習、互相促進。「拳論不是想出來的,不是讀出來再做的,而是打出來再寫下來的。要認真感悟、深研拳論里深層次的東西。古人拳論中每一個字都要好好去體會。打拳時感覺出來的才是真正的東西。把拳論上的論述全部做到才能算畢業。」
太極十年不出門,路數不對、思想愚鈍、惰性十足者又何止十年。
與師父在一起,他渾身鬆柔的讓你根本不敢碰觸,他不但出手極輕且極有效,腳下移動輕靈迅疾,一旦我出手稍有力度,馬上被發,被打,自己總是處在劣勢。用力不是,不用力還是不是。師父真出手打時,眼睛閃出的目光是凜冽的,令人膽顫。這才是真正的太極拳,楊家傳下來的太極拳並未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消融,真正的楊家嫡傳武當正宗太極拳真功尚存。
2010年方寧在暨南大學講學,「內家拳與外家拳的區別,外家拳外露剛強,內家拳達到一定層次運用時從外面看不見有什麼動作。我們後來人在學習真正的 太極內家拳達到這個層次時,不得不從內心感謝我們的前輩古人給我們留下了這樣優秀的拳種,這也確實是祖國文化遺產中的一顆寶貴的明珠。現在社會上有些人不懂中國武術,認為武術是花拳繡腿,中看不中用。更瞧不起太極拳,認為那都是老年人健身用的,根本沒法實戰。我想,既然自己有這個功夫,就要利用有生之年改變世人對中國功夫、對太極拳的誤解,把傳統武術傳承下去。」
推薦閱讀:
※「原創」八字算命淺談「衝擊戌丑辰未四庫」論命技巧,喜歡的朋友可以收藏學習
※【煒東命理原創】判斷旺衰取用神(第三課)
※原創七律·藏頭嵌字詩三首·春明食品(為「春明食品」而作)
※歲月在指間,你在我心間(原創)
※原創串珠蕾絲邊背心: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