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世界》2016.06期目錄與作品(下)

社團擷英

·武漢市老幹部活動中心未名詩社組稿·

王明松

浣溪沙·紀念慈父誕辰一百周年

時若書香飄故鄉,緬懷先父話滄桑,深恩厚德耀雲章。  名冠樹翁聲翥遠,心懷家國韻流長。家風祖訓總傳揚!

浣溪沙·學友桃山村聚會

翠柳鶯鳴曙色新,東湖波碧望無垠,桃山聚友笑聲頻。  六四樹輪情誼重,八零年紀德能純。夕陽珍愛樂長春。

陳冠英

玉樓春·新農村疊韻

彎彎曲曲嶙峋路,濺濺涓涓滋潤露。幽幽縷縷裊炊煙,壟壟畦畦田畝務。  花花草草商標註,簇簇叢叢科技度。村村戶戶玉樓春,燕燕鶯鶯鸞鳳翥。

詹固熙

清明祭掃二首

清明時節雨傾盆,忠孝兒孫去上墳。

老伴歸天逾十載,垂垂楊柳淚沾巾。

時令來臨桃李淳,踏青訪友道稀珍。

健康快樂才多福,萬壽詩書曙色新。

龔 瑞

致敬抗戰老兵

砍倭禦寇少年兵,轉瞬之間耄耋齡。

直面人生無懼死,奮身殺敵不偷生。

英雄壯舉千秋頌,烈士遺風萬代承。

憶及當年迎勝利,今人猶聽警鐘鳴。

賈玉龍

杜甫草堂悼詩聖

錦官城外草堂前,翁媼相隨謁聖賢。

曲水曲腸哀動怨,秋風秋雨忍熬煎。

流離顛沛一生苦,輾轉紛爭萬事難。

廬破凍僵終不悔,唯求寒士有房間。

鄒良俊

九寨溝游

徒步漫遊海子溝,珍珠一串閃藍眸。

白鏈飛瀑花迷眼,蒼翠勁松枝碰頭。

萬里晴空山氣爽,半湖倒影岫雲流。

岷峰兒女祖耕地,仙境人間何處求。

鄭先明

讀《長江救援志願隊》報告有感

平凡堅守默無聞,事迹驚人感眾心。

落水沉江是常事,救人忘己震江城。

一群壯士勇為者,十里長河守護神。

滾滾波濤東逝去,獻身境界要傳承。

吳世干

病中吟二首

鬆鬆垮垮破車老,冒著黑煙爬陡坡。

不是輸油油堵管,便因漏水水開鍋。

小修次次燃眉急,大整回回拽鼻拖。

只要清晨能發動,轟鳴又唱一天歌。

李曉艷

西江月·游廈門日光岩二首

遠賞雲飄松碧,近看鵲唱花鮮。曙光初照上東軒,妝畢興登景殿。  拾步台階迴繞,欣攀松石雲巔。廟前燃燭默掏錢,祈語心誠意念。

藤繞廊回故事,岩衝浪鼓傳奇。遠山起伏鷺江棲,琴漫殷居行禮。  前望海藍壯闊,後看樓彩沉迷。襟連台海共相攜,何日不分此彼?

劉季和

游黃山

登頂側身穿石徑,翻山徒步腳生風。

天都目睹迷雲海,絕壁空懸逗客松。

怪石崢嶸猴子秀,溫泉攸久暖流鍾。

朝霞有意藏峰外,夕照無心出岫紅。

陳聞儒

兩會感賦

春風浩蕩滿江湖,壯麗征程共一呼。

東土千鈞降惡虎,北京兩會畫蘭圖。

強軍南海揮長劍,圓夢中華躍鯉魚。

民主民生順民意,青雲極目眾心舒。

【越調·桃紅】兩會春潮

黃鐘大呂地天鳴,瘴霧排空凈。民意民心響如磬。亢龍騰,關河百二凝情重。春潮泛洪,壯心縈夢,萬眾向咸京。

丁翠華

湖畔信步

空濛山色亦無奇,卻引黃鸝鳴碧枝。

微雨籠紗如抹畫,清風拂柳似吟詩。

湖亭品茗遊船候,葦畔觀鳧飛水痴。

欲把鄉情酬遠客,春光遙寄意嫌遲。

葉玉蓮

蘆 葦

搖曳多姿態,情痴雲水中。

比鄰邀野鷺,橫笛戲村童。

葉吐江湖氣,心吞天地風。

時來翻雪絮,高潔隱幽叢。

浪淘沙·蝸 

屋大恰裝床,怕擠兒郎,暗樓巧搭做童房。喜泣洋房驚是夢?倍感心涼!  客到笑沾牆,偏愛當庄,蝦肥魚嫩藕丸香。酒盡夜闌人不散,夠顯荒唐。

王適剛

西江月·自題科羅拉多大峽谷照

深穀人間劈險,遊人眼底流光。老夫也發少年狂,搶坐懸崖邊上。  攝取雄奇景象,陶成曠淡情商。更吆老伴拍三張,好去共經風浪。

調笑令·觀聖地亞哥軍港

"勝利之吻」雕像有感

軍港,軍港,屹立永恆雕像。航母泊攏綠茵,少女大兵吻深。深吻,深吻,莫讓戰爭靠近。

李亞非

採桑子·詠夏兩首

江南春盡芙蓉俏,野鴨雙雙。舟動波光,綠褲紅衫嬌女郎。  湖中錦鯉輕輕語,不試梅妝。清麗非常,西下斜陽照媚娘。

清波菡萏蜻蜓立,魚戲湖中,隔岸榴紅,垂柳絲絲綠蔭濃。  蘭舟劃棹歌喉放,萬里晴空,習習微風,攜手夫君花影叢。

肖漢斌

秋 醉

村北有槽坊,饞人四季香。

純糧頭子酒,敦厚種田郎。

一日三餐樂,半壺千古湯。

今為秋意醉,無意拜侯王。

鷓鴣天·雪

九域彤雲撲面來,浩茫心事任鋪排。潛光呈瑞酬民願,騁巧含英靖宿霾。  銀世界,玉樓台。氣埋山色鳥徘徊。謝家柳絮天涯處,庾嶺梅花一夜開。

辭賦天地

李季能

永田露賦

陽春三月,歲在丙申。四方霧靄,形若煙塵。身臨觸感,微寒氣溫。久慕鋅硒之沃土,欲品名茶而銷魂。東有龍井,乃世人所公認;西有鳳岡,實此際之新聞。品牌如此,心存疑問,虛實狀況,務必躬親。遂走訪茶園于田壩;亦傳播國學至鄉鄰。此地環境清幽,蔥鬱雅緻,山明水秀,空氣清新,觀茶廠之設置,星羅棋布,嘆旅遊之景點,錦繡紛呈。駐足仙人嶺下,尋訪產業能人。「永田露」之字型大小,亦公司之名稱。主人待客,謙恭禮讓,乍觀形體,竟屬後昆。「其鵬」乃號,姓字曰「陳」。見其廠房規模,恢弘氣勢,便知創業好手,博大胸襟。員工舉止,和諧氣氛,目標奮鬥,致富脫貧。問創業之滄桑,傾談暢意,待賓客以誠摯,訴其本根。當改革之勇將,存四化之公心。為桑梓之變化,具忘我之精神。樹追求之理念兮,空囊起步,始興家於白手兮,務實求真。創業維艱兮,無分晝夜,辛勤運作兮,不論昏晨。園中布置,確保生態,有機利用,尤重早春。工藝之要求,管理強化,產品之製作,力求精純。明前翠芽,品之令人神清而氣爽,雨後毛峰,得而視為飲料之寶珍。獲利豐盈,頭腦保持冷靜,但逢障礙,意志從未消沉。待顧客為上帝,視信譽若黃金,氣候既成,再接再厲,終致形象,卓爾不群。意識超前,心頭常記,小康路上,舉步飛奔。

嗟乎!無數先烈,雪百年之恥辱,幾多英豪,致中華以強盛。飲水思源,各盡所能,感開放之英明,報祖國之深恩。萬千群體,新中國之典範。一方旗幟,「永田露」之赤心。冀我中華兒女,激發振奮,將相無種,豈盡豪門?英雄創業,不問出身。有感於斯,寄之以文。

當此之餘,心潮未竭,偶發四韻,以抒情懷。

大田缺水變荒丘,下種三年兩未收。

政策出台方起步,鋅硒露土便抬頭。

拓開事業留千古,贏得聲名響九州。

更贊茶鄕兒女志,心朝大海任奔流。

郝 峻

安鄉賦

丙申春,攬勝而探幽,怡情以徜徉。予觀竹排之版圖,南稍矮,北偏亢。演繹洞庭首端,鉛華長江身旁。頭頂華容荊境,腳踏衝天湖浪,左目平,右嶺崗。夫境內,桃花艷,會子親,打鼓台笑,響水彎唱,白馬蹄嘚嘚,書院聲朗朗,(六者均為地名)子龍庵,樹系韁

更那堪,黃山頭秀,青油燈亮。其景點,似彩鳳坐鞍,如犀牛望江。歷代騷人,存墨留芳。至若傍石龜者,天光一色,碧波恬盪。傳沉三百戶悲戚戚,稱呼珊珀湖響噹噹。且物產豐富,又品質精良。藕尤絕,味極爽。菱角芡實菡萏艷,草鱅鯿刁鱖魚壯。沙鷗戲,筍根長。洞庭明珠,還看安鄉。

斯地,又名潺陵,史稱作唐。居者,人來湘贛幾處,話說西南兩腔。謂之民俗,一漁鼓,竹馬兒,三鼓棒。舞龍劃舟吃粽,耍獅豎桿上樑。七千流歲年,「三崗」存瓦牆。驚乎雪瓷彩陶,尤嘆稻炭斑黃。況更有,於斯盛矣,尤其閃亮。何哉?太守車浚,語驚人,詞騰章「囊螢夜讀」,堪稱榜樣。陰鏗五律舉高燈,弘古三詩入全唐;少年朱悅,「劃粥割齏」,《岳陽樓記》,精采瀏亮;潘相廉潔,乾隆重望。嗚呼,堤垸文化,主智生強。昌頤夢偉,垂史顯揚。

俱往矣,最休忘,百年魔鬼,萬般凄惶。響春雷,見太陽。盼安/鄉鄉冠安名。祈福/家家剪福窗。又逢改革,蒸蒸日上。路路通千村,橋橋接八方。國貿廈,日近雲低,業興旺,扛鼎穹蒼。硬化入農家,茅蓋變樓房。歡鵲喳喳,喜氣洋洋。

然則睹目今而追往昔,小蟲無奈,盆垸難防。賣兒女抓兵丁,哭天悲地悵。噫,贊東風,糾法盲。想先烈,堤潰蟻鑽穴,為眾想。國腐蛇吞象。其必曰:寧無響譽,不可以無方向;寧無權勢,不可以無信仰。寧無錢財,不可無心香。嗟夫,勿忘「北有」評點,堅持先進文化,篤信旋律能量。今所賦之,予筆拙未盡詳,願將見聞聊以抒胸臆云爾:

金黃燦燦溢流光,相映兩園工貿商。

蛙鬧池塘魚戲水,犁翻田壟燕泥房。

廣場小巷手牽舞,長笛短簫歌引吭。

一路聚焦驚望眼,莫非入夢走仙庄?

註:

①常德、津市、安鄉和南縣等縣市。處於長江中游荊江南岸,

②即目平湖。

③即太陽山。

④老人說前些年高台上尚有一樹,即趙子龍曾系過馬。

⑤即佛教寺廟。

⑥珊珀湖前名山背湖,即石龜山後背,故傍石龜。

⑦即爬桿上高處摘禮品。

⑧湯家崗、劃城崗、庹家崗。

⑨白瓷彩陶,震驚中外。

⑩談家港發現七千年前炭化的黑稻。

三國時作唐縣人,與大都督言:「蜥蜴不能假重任以升舉,燕雀不能從激風以飛揚。」在坐無不驚訝,「想不到武陵蠻夷之邦,竟有如此禮貌之士。」

即《奉陪呂使君樓上夜看花》,《秋江》,《孤竹》。

相傳親來槐樹村探望。

即血吸蟲。

即縣委提出。

園,縣城和大鯨港兩個工業園。

劉錦忠

祭母文

慈母仙逝,一腔悲情。伏棺嚎呼,欲喚母醒。跪拜叩首,淚濕衣襟。燒紙敬香,祭奠母親。守靈三日,為母送行。

嗚呼哀悼,以成祭文∶母親潘氏,諱名祥珍。丁卯春日,神農同生。享年七七,辭世於病。初小文化,斷字識文。十八始嫁,劉家成親。四男三女,生我七命。含辛茹苦,育之成人。

母愛如雨,滋潤童心:抱吾入懷,連連親吻,給吾喂飯,母食菜根。添吾新衣,母衣補釘。伴吾入眠,燈下飛針。為吾做鞋,手巧心靈。帶吾洗衣,棒錘破冰。背吾看戲,漸悟人生。送吾上學,書包母擰。教吾作業,松茬為燈。母愛如風,吹開學門:初中出村,高中出鎮。自修大專,涵授大本。母盼周末,村頭相迎。洗澡更衣,美餚幾頓。腌菜鹹菜,備好幾瓶。問寒問暖,反覆叮嚀。母愛如光,照亮人生:結婚生子,立業從政。孩兒進城,職務遷升。慈母教誨,警鐘長鳴。回家看看,莫忘鄉親。不做貪官,一心為民。

母親勤勞,辛苦一生:吾滿三歲,祖母斷魂。繁重家務,於母一身。集體勞動,母出全勤。選種晒種,春耕備耕。采蒿扯稗,放牛擔糞。挑水抗旱,披蓑防汛。興修水利,三代同程。母扶祖母,父挑兒行。唐王水庫,棚度冬春。多掙工分,欠款少增。母親善良,真誠一生:祖輩農民,家住山村。砍柴挖葯,山外百姓。來到家裡,招待熱情。乞丐上門,獻上愛心。左鄰毛家,孩多致貧。舊衣舊被,母親相贈。右舍大爺,常年有病。缺食少葯,母盡孝心。真誠行善,美譽鄉鄰。愛心遍撒,不染一塵。母親樸實,節儉一生:淳樸誠實,以誠待人。質樸篤實,以信做人。從不奢侈,嚴以自身。反對華麗,節儉為本。不作誑言,不存欺心。人生信條,與世無爭。

嗚呼吾母,別死離生。哀哉吾母,肝腸裂寸。三年乳汁,舔犢情深。五十八年,養育之恩。恩比天高,愛如海深。孩兒不孝,愧對母親。千般悔恨,頓化淚人。萬般內疚,傾吐兒聲:若有來世,再敬孝心。天堂之路,母親慢行。天國福地,願母安靈。兒孫重們,永享福蔭。

天上人間,兒盼清明。紙錢高香,奉呈娘親。

新詩之頁

張 琰

北方的雨

唯有藉助著一場風

才能帶來你羞澀的身影  

悅天地之心

澆萬物之涸

不是因為落日的美好

而是所有時光的靜寞

才使你芳心驛動

沿著恆久的軌跡

撲面而來

清爽的雨絲

將混濁的季節絕塵而去

骨節上的花蕾

在空空落落的枝頭

被你的痴情拾起

此時,我們不再言語

不再感嘆風沙途徑我的憂傷

撥亮心燈

與天空一起裸露出肌膚

在下一個時段里

開始另一種妖嬈

李肖華

詩友會

把唐風宋月的幽芳

融進一杯清澈的茗茶

靈巧的詩思便在這裡

輕輕流淌

啜一口沁人的清香

吟幾句動人的妙韻

那陽光般的心情

便化作萬縷彩色的霞光

絢麗綻放

楊 越

詩意的靈魂入住春天

桃花開了的時候

喜歡以懷舊的思路來體味

按著回歸自然的流線

靜靜的坐在

去年與楓樹對望的廣場里

但那是秋天

楓紅的時節

緩台有三層踏步

步步都是拾起往昔

左手粉色桃花正艷

右手白色桃花妖嬈

與太陽銜接出一把紅傘悄然起舞

眩暈了多情的鏡頭

走近楓樹

看到他已經發了嫩綠的新芽

似風中眼角的一滴淚

虛幻而又入髓刻骨的真實

如我的靈魂已經入住春天

唐江波

唐詩情韻

我是一隻來自大唐的黃鸝

飛翔在二十四橋明月夜

漁火點燃了夜半鐘聲

白雲悠悠

芳草萋萋

映照著浩浩煙波

我眼前

那些被時空過濾的詩句

被風融化

化為巴山夜雨

鴻雁幾時到

淡淡的鄉愁

緩緩飄落

寫滿詩句的思念

落入我懷

李白舉起酒壺

邀我同飲

杜甫迎接我

把蓬門打開

一千二百年的相思

散不盡浪漫詩情與酒香

理不盡三千丈的幽怨和嘆息

往事付瑤琴

只有在夢裡

我追尋著你

那千年大唐的足跡

李晨欣

嵩 栢

沒人知道

何時在此屹立

遙望著無盡的遠方

是在為誰等待?

等過了多少晚風暮色

看過了多少月落星稀

是你

蒼老了時光

還是

時光蒼老了你?

春風夏雨

是不是你心中的憂愁?

秋霜冬雪

是不是你心中的歡喜!

聽了多久的晨鐘暮鼓

你還要站過多少歲月?

蔣惠雲

可否給我這樣一個世界

長角的天牛也會說話

爸爸要用它的身體泡酒啦

我偷偷把它放到原先那株綠樹椏

大自然定會滿心歡喜地接納它

我想爬上路邊的李子樹

摘下酸楚的滋味兒細細品嘗

哦!媽媽,請別阻止我

我,有我的主張

老師,別怪我做得不夠好

我已經把愛因斯坦

最笨重的那條小板凳兒

模仿了一遍,又一遍

舞台上,有一群美麗的小天鵝

還有我這隻笨拙的醜小鴨

請給一點掌聲和鮮花

我勇敢地走上台多不容易啊

誰說太陽旁邊就不能畫荷花

瞧,那是它在的湖裡的倒影呀

呵!請原諒我嘲笑您沒文化

那麼,

就別再隨意把我的想像力抹殺

爸爸,媽媽,親愛的老師

我的未來,不要任意地規劃

我不要刻板的模子,

不要複製和印刷

不要刻意讓我模仿您心中的那個他

我想活在孩子的世界裡

天真,善良,自由地玩耍

奔跑,馳騁,什麼都不怕

別著急!

我需要靠自己慢慢地長大……

詩詞鑒賞

鄭 瑛

於易水送人一絕

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駱賓王(約640-684後),字觀光,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七歲能賦詩。曾做長安縣主簿,入朝為侍御史,因上書指陳時政,觸怒武后,被貶臨海丞。後隨徐敬業揚州發兵反武則天,寫下了有名的討武氏檄文。兵敗後下落不明。與王勃等以詩文齊名,為「初唐四傑」之一。詩以七言歌行見長,多悲憤之詞。有《駱賓王文集》。

【鑒賞】這是一首借送別友人而抒發己情的五言絕句。

作者駱賓王具有濃厚李唐王朝正統思想而又一生坎坷。他「少年落魄,薄宦沉淪,始以貢疏被愆,繼因草檄亡命」(清人陳熙晉《駱臨海集箋注》)。對自己的際遇,他憤憤不平;對武則天稱帝,他極為不滿;等待時機匡複李唐王朝,是他矢志不渝的心愿。本詩明白地表達了他擺脫壓抑、干出一番事業的這種心境和願望。

上聯寫昔日荊軻在易水邊與燕太子丹告別時,一曲悲歌令在場的所有人都怒髮衝冠。史載:戰國末年荊軻為替燕太子丹復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歸還迫燕割讓之地。臨行時燕太子丹及高漸離、宋意皆著白衣冠(喪服)送於易水之濱,高漸離擊築,荊軻踏節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歌聲悲壯激越,「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此地」即詩題中的易水。「壯士發衝冠」用來概括那個悲壯的送別場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達了作者對荊軻的深深崇敬。如今作者在易水邊送別友人,很自然地想起了荊軻的故事。本聯在寫作技巧上給人一種突兀之感,它捨棄了那些友誼深長、別情依依等一般送別詩的常見內容,大量芟夷枝蔓,直接納入史實。這種破空而來的筆法,反映了作者心中蘊藏著一股難以遏止的憤激之情,把昔日之易水壯別和今日的易水送客融為一體,從而為下聯的抒懷準備了條件,醞釀了懷古以慨今的氣氛。

下聯用對仗的句式抒懷。前一句很自然地引出後一句,「今日水猶寒」是全詩的重心所在。寫法上既寓情於景,又景中帶比。說荊軻雖然死了,但他代表的那種不畏強暴的高風亮節卻千載猶存。「人已沒,水猶寒」,隱含了作者對當今現實環境的深切感受。「已」、「猶」兩個虛詞的運用和「昔時」與「今日」的對比,既使句子變得自然流暢,又使音節變得紆徐舒緩,給人一種迴腸盪氣之感,更有力地抒發了作者那種抑鬱難申的悲痛。

全詩題為「送人」,但卻無一句是敘自己送別友人的情景,也未告知我們送別的是何許人。然而我們卻由它的內容自然地想像出那種「慷慨倚長劍,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壯別的場景,也可以自然地想見那所送之人,一定是作者肝膽相照的至友。因為惟有如此,詩人才願意、也才能夠在分別之時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塊壘,而略去一切送別的常言套語。

此詩題為送人,卻純是抒懷詠志。作為送別詩的一格,此詩開了此風氣之先。

魯 拉

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學家。宋真宗祥符八年(1015)進士,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政治上力主改革,直言敢諫,是慶曆新政的倡導者。他頗具文才,工於詩文,其詞剛健清新,氣勢揮灑,為蘇辛之先導。詞僅存5首。有《范文正公集》傳世。

【鑒賞】宋仁宗康定、慶曆年間,范仲淹節鎮西北邊塞。據說他守邊時特作了《漁家傲》詞數首,述邊鎮勞苦,現只存此一首。

上闋側重寫景,既富有邊塞獨特的風光色彩,又具有強烈的主觀情感。起句以「塞下」點明區域,以「秋來」點明季節,以「風景異」概括地寫出邊疆秋季和內地大相徑庭的風光,尤一個「異」字,道出作者這位蘇州人對西北邊塞季節變換的敏感及驚異。次句寫所在地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急飛,毫無留戀之意。「無留意」三字以遒勁的筆力透出這個地區到了秋天寒風蕭瑟的荒涼景象。「四面邊聲連角起」續寫邊塞傍晚時分的戰地景象。帶有邊地特色的一切聲響隨著軍中的號角聲而起,形成了濃厚的悲愴氛圍,為下闋的抒情蓄勢。接下來以「千嶂」、「孤城」、「長煙」、「落日」這些所見與前面所聞的「邊聲」、「號角聲」結合起來,展現出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畫面。而「孤城閉」又依稀透露出宋朝守軍的力量薄弱,因而不得不一到傍晚就關閉城門的嚴峻形勢。這就為下闋的抒情埋下伏筆。

下闋側重抒情,抒寫了抵禦外患、建功立業的決心及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起句以「一杯」與「萬里」形成了懸殊的對比,訴盡了杯酒難銷的濃重鄉愁。次句化用典故,表明戰爭沒有取得勝利,還鄉之計無從談起,可是要取得勝利,以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談何容易。「羌管悠悠霜滿地」承上闋寫夜景。深夜裡傳來悲涼抑揚的羌笛聲,大地鋪滿冷霜。如此凄清寒夜,滿腔愛國激情和濃重鄉思的詞人思潮翻滾,怎堪入眠,自然引出「人不寐」。結句由己及人,總收全詞,道出了將軍與徵人共同的情愁:既希望取得偉大勝利,卻因戰局長期無進展,又難免有思念家鄉、牽掛親人的複雜而矛盾的情緒。愁更難堪,情更凄切。

這首詞通過作者親身經歷,摹邊塞風光,抒愛國情思,首開邊塞詞之作。全詞情調蒼涼悲壯,感情沉摯抑鬱,一掃花間派柔靡無骨、嘲風弄月的詞風,成為後來蘇軾、辛棄疾豪放派詞的先聲。

詩詞解讀

趙京戰

細參妙諦動人心弦

——讀劉征新作《定風波》

每讀劉征老的詩,都能讀到一種對心路的參悟。這種參悟,即得妙諦,卻無止境;層層深入,如探驪宮。每一首詩,都是一個新的層面,一個新的境界。近讀新作《定風波·玉龍山望雲》,這種感觸更加深刻。詞的全文如下:

定風波·玉龍雪山望雲

乍雨還晴煞費猜,玉龍一半著雲埋。也解雲流無定住,飄去,卻疑山動欲飛來。  雨散天青山自碧,滿地,金黃靛紫野花開。自笑捕詩如捕蝶,奇絕,不知是叟是童孩。

這是一首寫玉龍雪山的詞。玉龍雪山在雲南麗江,是全國著名旅遊勝地,遊客多矣。寫玉龍雪山的詩,汗牛充棟。寫山,寫雪,狀其高峻,贊其雄偉,賞其冰清玉潔,仰其孤標傲世,可謂「前人之述備矣」。詩人卻效範文公「然則」之筆,另闢蹊徑,別開洞天,只寫它的雲,只寫它雲遮雲開的霎那間。於是乎雲雨、雲遮、雲移、雲散,天青、山碧、野花、彩蝶,次第登場,真可謂移句換景,令人目不暇接。這雲,是玉龍雪山特有的雲。只有玉龍雪山的雲,才具有這種雲雨捉摸不定、陰晴瞬間變幻的景象。詩人通過細緻入微的觀察和體驗,捕捉住了這種特有的景象,是因為詩人對人生的細緻入微的參悟和體驗。兩種體驗互相滲透,互為表裡,隨著「移句換景」同時展開,如影隨形,同步並行。

「乍雨還晴煞費猜」,使人自然而然地想起「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千古名句。人生的「氣候」,不更是「乍雨還晴煞費猜」么?半個多世紀的人生體驗,不知不覺中一語道出,渾若無心,實為與眼前之景結合得太巧妙之故。

「玉龍一半著雲埋」,山被雲埋,人呢?人生的苦難、挫折、失敗,不都是埋山的雲么?更何況經歷過「反右派」、「文化大革命」等等,那就更會被「埋」得結結實實了。

「也解雲流無定住,飄去,卻疑山動欲飛來」,使人想起敦煌曲子詞《浣溪沙》:「滿眼風波多閃爍,看山恰似走來迎,子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雲迅速移開,山迅速顯露出來,越來越清除,露出的部分越來越多,一剎那,雲散無蹤,擎天雪山矗立在眼前。這個過程如果緩慢發生,人們對雲與山的關係還不致產生錯覺。如果發生在扭頭轉瞬之間,那感覺真的就像雪山突破雲封霧罩,徑直飛到了人的面前,令人突然仰視這擎天巨峰而瞠目結舌。細思量,這不止是寫山,這分明是在寫人,是在寫久經狂風驟雨、歷盡塵世滄桑的人生!

「雨散天青山自碧,滿地,金黃靛紫野花開」。上面寫雨散雲開的過程,下面便是寫雨散雲開後的景象。這正是人生經歷過風雨洗禮後,所參悟到的新境界,一片春光明媚、山花爛漫的新天地。

「自笑捕詩如捕蝶」,參悟並無止境,境界還要繼續升華。「捕詩」是怎麼樣「如捕蝶」的呢?如其自在悠閑?如其快樂有趣?如其放浪形骸?如其象小貓捕蝶一樣「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還是兼而有之?噢,對了,應該是童心,是純真的童心!老子說,返樸歸真,復歸於嬰兒,這大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吧?

「奇絕,不知是叟是童孩」。是蝴蝶化作了莊周,還是莊周化作了蝴蝶?是捕詩的老叟,還是捕蝶的孩童?天人合一,物我合一,這才是人生最後的歸宿、真正的妙諦。我們終於見到了這隻「其翼如垂天之雲」的大蝴蝶——詩的靈魂,也即是詩人選擇「雲」這個物象的真正的動機。前面說的「兩個體驗」,雙行雙止,水乳交融,「一雙兩好纏綿久,百轉千回繾綣多」(聶紺駑),融合膠結得是如此之巧妙,如此之渾然天成,宛如羚羊掛角,飛鴻踏雪。詩人的參悟,已臻化境。

讀詩至此才恍然大悟,詞牌名《定風波》,人生的風波,塵世的風波,因「老叟捕詩,孩童捕蝶」而塵埃落定。充滿心境的,是「雲雨、雲遮、雲移、雲散,天青、山碧、野花、彩蝶」的心靈的大千世界。得睹「大蝴蝶」的風采,便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跟著詩人「捕蝶」去了。

至此,另一位哲人不邀而至闖入我的思路,那就是蘇軾蘇東坡。他向我們展示他的一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瀟洒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高韻既出,誰人續其弦響?岳飛做得了英雄,做不得哲人。他是弄潮兒,喜歡《滿江紅》,不會去寫《定風波》,最後收留他的,便是「風波」之亭。檢點詞壇,能與蘇東坡這首《定風波》「華山論劍」的,當首推劉老這首《定風波》了。比較這兩首詞可以看出,二老的詞,如雙峰相聳峙,如雙璧相輝映,此唱彼和,互相燭照。論其詩藝,伯仲之間;論其境界,蘇詞流露出消極被動,劉詞體現出積極主動(試比較「一蓑煙雨任平生」與「卻疑山動欲飛來」);蘇詞重在豁達放浪,旨入於庄,劉詞重在參悟升華,旨更近老(試比較「回首向來瀟洒處」與「自笑捕詩如捕蝶」)。觀其結句「也無風雨也無晴」與「不知是叟是童孩」可以看出,二老還是殊途同歸的。二老心有靈犀,用《定風波》推杯換盞,談詩論道。我作為旁聽者,只顧欣賞雲錦天章,渾不知斧柯已爛。

劉老詩成,即書條幅贈我。我既先睹為快,又詩墨兼得,幸何如哉!劉老的詩,無綺詞,無壯語,素麵如月,娓娓道來。但每讀一遍,總覺得心神為之震蕩。讀得遍數多了,慢慢悟到了其中些許,那便是詩人把自己對人生的細緻入微的參悟和體驗,融於自己對自然景物的細緻入微的觀察和體驗之中。這兩種體驗一融合,便形成一種「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詩境。這既是詩力,又是學力,又是詩人獨到的人格修為。它於潛移默化之中,不動聲色地使人受到感染。每與劉老晤談,如坐春風,如沐霽月。斯人也,乃有斯詩也。

為了不放過這個向劉老學習的大好機會,筆者不揣淺陋,步韻和詩一首,請劉老指正。如下:

定風波·步韻劉征老《玉龍雪山望雲》

白雪蒙頭作發猜,盈盈眉眼發中埋。誰拂雲裳飄又住?揮去。素裙拖地任風來。  欲寫丹青調紫碧,憑地,親掀紗帳錦帷開。駭散繞肩群玉蝶,驚絕,瑤池月下一童孩。

袁善臘

夏明江的美麗《鄉愁》

收到夏明江《鄉愁》新詩集,有一種衝動,希望寫一篇讀後感。但我不懂律詩,老老實實到《東湖詩社》去討教。

《東湖詩社》創辦一年,在市老年大學後湖校區5樓的一間不到20平方米的陋室辦公,主編、編審、發行都是張德順一人兼任。

5月19日上午在《東湖詩社》落座,向張德順請教了一個問題:「明江的律詩不論數量還是質量都可和唐詩PK,但為什麼明江的名氣沒有李白響亮?」

「明江詩詞風格和李白不一樣,」德順批評我參照系搞錯了。「李白的詩大氣瀟洒,明江的詩秀麗嚴謹,準確說,明江詩的風格和王維相近,都是注重精雕細刻。」

我回家認真比較了三位詩人的風格,同是表達自甘恬淡、與世無爭的心境,李白是「看花飲美酒,聽鳥臨晴川」,確是放蕩不羈的氣勢;王維的筆下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給人修鍊到極致的感覺;明江在《冬日茶山遠眺》的描述則是「歸田求片土,夙願一茶農」,遣詞造句精鍊之極。還真被德順言中。

且不談風格,明江詩詞產量高則是不爭的事實。《鄉愁》是繼《鄉戀》後明江寫故鄉、故土的第二部詩集,按明江介紹,第三部《鄉湖》即將面試,前後5年的時間即將完成明江完整的故鄉三部曲。而僅僅《鄉愁》一部就收集了明江2015—2016年不到兩年時間的516首作品,幾乎是一天一首,而且是風雨無阻,不論是都市田野,都能信手拈來,出口成章。這既和明江紮實的文學功底分不開,也和明江對故鄉眷念之情密切相關。可謂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而且是思如潮湧,一發不可收拾。

讀明江的詩是一種享受。明江的詩寫景、景美,寫情、情深,寫境、境高。「水唱長江賦,雲縈千古樓」。「江花無蓋酒,醉後起心瀾」。「重上層樓覓舊蹤,飄瀟白髮櫛寒風」。「門無車馬閑心靜,案有詩書笑眼歡」。都是讀起來朗朗上口,情景交融的上乘佳句。我特別欣賞明江和武漢市委研究室一批老友唱和的小詩,感情真摯,經典雅緻。如《恭賀張德順先生(半山詩選)付梓》的「一卷清詞懷往事,半壺老酒醉平生」。《再讀石大鴻先生散文集(漣漪)感懷》的「千池漣漪千池汗,萬里行程萬里情」。《讀陳復榮(從沈家樓走來)感懷》的「宅院幽深藏遠夢,河流碧澈洗征裳」。《秋遊曾雪萍先生老家莊園》的「人生苦旅故園戀,一片丹心染赤林」。深情厚誼,溢於言表,讓大家勾起很多如煙往事。

從《鄉戀》到《鄉愁》體現了一位遊子對家鄉故土的夢牽魂繞。明江的《鄉愁》後記的標題就是「故鄉是我一生的牽掛」。正如明江所言「故鄉的山與崗,河與湖早已融進我的血液」,「一湖風景闌珊夜」,「一聲斷雁叫江天」都是發自內心對家鄉的讚美。明江寫《鄉戀》是「夢翥柴門燕,魂牽故水船」;寫《鄉愁》是「久在江城念故鄉,歸來雁帶滿頭霜」;寫《童年》是「拾穗炎天泥煮趾,牧牛雨夜水流蓑」;寫《夏至思鄉》是「難耐明朝歸路遠,輕車沐月趕朝陽」;寫《重回湯雲湖》是「回到湯湖身覺輕,閑雲野鶴淡浮名」。字裡行間記錄的是一位寒門弟子艱辛難忘歲月,流淌的是對故鄉故土的無限思念。

明江的《鄉愁》並不僅僅停留在單純的情感流露,而是對家鄉發展的關注,對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新問題的憂慮。如《鄉愁》中的「催耕布穀久難聞,滿月荒蕪野草芬」,《回鄉》中的「兒孫入市忙殘月,老友空巢牧夕陽」;《觀老家渠道遺址感懷》中的「當年碧浪潤春濃,今剩殘垣草一叢」等等都客觀反映了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過程中,部分鄉村出現的「空殼村」,大量農田荒蕪的窘況。特別是對農民工的關心,在明江詩中表現得尤為焦慮,如《武湖農民工》中「浪擊萍根總系家,鄉愁帶霧濕天涯」;《觀農民工工棚隨感》中「浮萍雨打任漂流,岸泊江湖一葉舟」;《鄉村老人》中「歲末村頭長佇望,討薪晚輩在天涯」。其情之深,其意之切,相信所有讀者都會為之心動,這也反映了明江作為一位農民兒子的質樸、率真,更體現了作為一位詩人的歷史擔當。

當然,在明江詩中更多表達的是對家鄉進步的喜悅,更多流露出對家鄉的美好憧憬。如《鄉梓賦》的「越過秋山人未老,心中總有故園春」;《今日故園》的「漂流歲月似織梭,重歸故土惠風和」;《安仁湖春曉》的「淺灘柳笛吹晨霧,遠水雲帆掛曉暉」。在明江筆下,即便是地處大別山的貧瘠山鄉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如《老區秋景》的「夕照牛羊丘飽卧,西霞盡染笛聲悠」。《秋遊鳳凰山老區》的「踏秋尋夢步微涼,菊燦茶青肺腑香」。「血注汗澆荒土熱,錘鐮落處秀山鄉」。明江出生在新洲漲渡湖邊的一個小漁村,對生於斯、長於斯的漲渡湖,明江更是傾注了他的一片衷情,這種情感在《夏遊漲渡湖》中表現得尤為典型「霓霞鶴鷺東飛去,舸載漁歌正遠航」。應該說,明江的《鄉愁》,不僅僅是「為了完成對故鄉的回望和致敬」,更重要的是在歌唱他那「古韻悠揚、新風浩蕩」的美麗家鄉。

劉南陔

一線串珠 熠熠生輝

——談談陳彬《抱玉集》的構思與布局

在距離筆者居住城市不遠的湖北省南漳縣有座古迹曰「抱璞岩」,相傳是卞和獻寶處。和氏璧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卞氏執著堅守、忠貞不渝、剛正不阿的偉大人格歷來為民眾所景仰。在近三千年之後,從三千里之外的遼寧瀋陽電傳過來一沓書稿《抱玉集》,作者是一名七〇後。瞬時,時空、思維在這裡交集,激情在筆者、作者心中涌盪,命我不得不提起筆來寫下這篇文字。

詩集共六篇,除第一篇賀詩及點評、第六篇現代詩匯存外,第二至五篇都是詩詞作品。

首先看第二篇「高山流水和知音」。作者在2003年4月12日有一首現代詩《相思始終有你陪伴》(見第六篇),前兩節是這樣的:「天邊有朵彩雲未散/就象我心愛姑娘含羞的笑臉/它伴著我回到家園/我知道遠方有你在翹首期盼//而今你我相見/總要遠隔萬水千山/這是一種刻骨銘心的永生相戀/ 這是一份難以割捨的一世情緣」。從詩句中我們似乎聽到了詩人對知音的呼喚,對友誼的追求。

《南歌子·京城雅聚》一闋是暢敘詩友聚會的短令:「意動金秋影,情殷淡玉壺。誠邀益友共圍爐,欲將身行唐宋那時途。//李杜詩中韻,蘇黃墨底圖。等閑枰上作功夫,卻道棋文詩趣正堪書。」詞人相聚,圍爐執觴,暢談詩詞,情投意合。此番景象,回憶起來確實意動金秋,情淡玉壺,令人難以忘懷。還有《鷓鴣天·詩酒棋聚兼賀海雲天詩選付梓》一闋:「驛路乘風夜入京,麒麟閣里醉邀迎。酒香更引詩香溢,茶道猶聞雅道鳴。//尋妙苑,展楸枰,個中佳趣共君聽。閑敲玉子消棋癮,酣戰歸來月正明。」為赴《海雲天詩選》付梓之宴,作者千里迢迢從瀋陽趕到北京,與詩友們飲酒品茶談道,分享快樂趣聞,可見他對這份情誼的重視與珍惜。收錄進第二篇的詩詞作品共205篇,皆是唱和之作。唐王昌齡有句云:「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知音的純潔,友誼的敦厚,其所抱玉者之一乎?

第三篇「塵海飛沙紙上尋」,收集詩篇內容較為龐雜,有行樂的(《酒之韻》《煮雪》),有詠物的(《詠雪》《詠梅》),有懷古的(《永陵懷古》《辛亥革命百年紀》),有感懷的(《登丹東鳳凰山感懷》《行香子·香山詠懷兼賀盟社成立》),有記游的(《登廈門日光岩》《登臨九宮山》),共145篇作品。「塵海」何謂?人生耶?世道耶?似乎都不確切。

遙聞幽處起樵歌,越上蔥蘢景緻多。

欲入洞天尋勝地,猶從草畔覓清波。

風拂玉樹芬芳溢,雨潤晴峰翠綠馱。

山水行前神已醉,仙人未遇又如何?

《尋隱者之境》

在讀完這首七律之後,筆者才豁然開朗:「沙海」其實只是詩人營造的一種理想境界,是對故土、塵世的眷念,筆者姑且稱之為「眷情」。「正是因為有了分離/我們才這樣渴望相聚/正是因為有了眷戀/我們才這樣渴望相期」。第六篇《心之物語》中的句子說的更為直接明白。純樸的鄉情的,深沉的眷念,其所抱玉者之二乎?

第四篇「冷暖憂悲隨筆觸」,收錄詩詞作品27篇,其中最為引人矚目的是古風《不平歌》。《不平歌》前有一小序:「聞十九年前清華鉈中毒案至今懸而未決,兇手逍遙法外,受害者朱令九死一生,中毒後遺症慘不忍睹。聞者莫不義憤填膺,語多不平。今依其冤事,詩以記之。嘗以關注之心,行吶喊之實,是為序。」《不平歌》是一首長達54句的嵌頭詩,各句首字連綴起來又是一首13句的四言詩:「華春感憤:風華正茂,才譽校園。宵小嫉妒,暗下毒鹽。網尋義診,死生往還。余年慘狀,千古奇冤。沉冤得雪,法治青天。祈福朱令,同抗強權。」結尾兩句為「怒鏟不平事,寫罷淚滔滔」,語言擲地有聲,情感無法抑制,作者憫人悲天、懲惡揚善的情懷可見一斑。關注朱令遭遇的詩作還有七絕《朱令生日有寄》、現代詩《致朱令·路見不平者的吶喊》等。詩人應該是時代的代言人。唯如此,世間才有公道;唯如此,吟詠才有力度。責任的堅守,仗義的執著,其所抱玉者之三乎?

最後,來看第五篇「拈來詩韻作清吟」。

我們還是從第六篇的現代詩入手。「是誰牽動了平平仄仄的脈搏/問世間有探尋如我/你在桃花影下靜沐春風/便留下了傳頌千載的愛情傳說//是誰飾演了真善美的使者/問世間有見疑如我/你在嶺梅叢中相伴如水容顏/便升華了『此心安處』的清苦生活」。這是《微笑》中的句子,意在向世人傾訴:文學情趣已經融入了自己的生命,戛玉鏗金已與自己不棄不離。第五篇中的60首作品,也大都如此。

玉柳新飛俏羽鶯,尋芳路上試音鳴。

生來我自行天下,唱與山河處處聽。

《春音》

作者把吟詠之事作為與生俱來的使命與責任,為此上下求索,不辭奔波,這是否有點卞貞士的味道?在筆者看來,對吟壇的熱愛與忠貞,應該是本書作者緊抱的第四塊寶玉。

「高山流水和知音,塵海飛沙紙上尋。冷暖憂悲隨筆觸,拈來詩韻作清吟。」第二至五篇的篇目連綴起來其實就是一首七絕,並以其一線串珠。而第二至五篇各篇所詠主題皆取象於玉的象徵意義,或純潔高尚,或堅貞執著,或懷仁行義,或才華出眾。作者運籌帷幄,慘淡經營,使得滿卷熠熠生輝。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為這位接踵古賢、英姿勃發的七〇後點贊。我們有理由相信,中華之龍的傳統詩詞定會在新的紀元騰飛!

詩藝漫談

胡迎建

觀詩如觀人

作為讀者,希望讀到好詩;作為編輯,希望選到好詩。

觀詩如觀人,觀詩可分二步,第一步,觀字詞、聲韻、章法布局,亦如觀人之肌理膚色、面目體格如何。繼由形到神,觀其神韻氣骨,內涵如何,譬如觀人之神情精神如何。或外表華麗而其實胸無點墨。或面目姣好而無氣色,懨懨病態則大煞風景。或病句或錯韻、欠對,則如人之有殘疾。

詩有體格,不可不求佼壯勁健;詩有體段,不可不求完體相稱,和諧變化。詩有魂魄,在揣知其境遇,以我之心求無象於渺冥之間。有詩膽,不可不養氣馭膽也;有詩腸,不可不求其意之婉轉曲折也。詩有肌膚,不可不明粗細;詩有面目,不可不辨其風貌。有詩眼,不可不知其所在與其奇警也。詩有姿態,不可不知其動人之所在也;詩有肥瘦,不可不知過肥過瘦之病也;詩有八相,清奇古怪,威厚偉秀,在其有神則貴也。詩之骨神,在觀其體格聲調,骨植則詩之神氣聲色自能至也。故骨之輕重不可不知,其高者蒼勁峻峭,能於排偶中見,於虛字中見,於蒼茫中見。

是以人之性情品德、神韻氣骨、肌肉聲色以譬詩。由此亦可明作詩之道在立意定格,依法成形。骨肉在求停勻,神骨在求清秀,筋骨在求果敢與含忍,骨病之態色以及骨傷之由。神之內外盈虧,運行之有形神、神氣、神韻,辨腠理之微,抉玄秘之妙。氣之有清濁、陰陽、剛柔與氣勢氣運。又觀詩之脈絡,以尋繹其義。以章法切脈為要領,其中轉接斷續,挑出一一清徹,其病得其把脈切診,裨知有所進與有所避也。須審聲之響啞、洪細、清濁、雌雄,以聲觀詩之情氣色。辨色之有古色、淡色、本色,以色有富麗秀滯諸相也。察言之,有心態語、性情語、賞語、語品、作家語。

詩要力足氣充,貴健忌弱,以健為美。以雄渾為最上品。以詩之剛筆見魄力,柔筆見神韻。然過柔則纖穠,過剛則生硬。故能知章法句法用韻與健弱之關係。觀詩之病,因有意病、理病、情病。診體格、聲韻、章句之病,力求摒除俗韻、俗句、俗意乃至一切俗腐也。而針砭之法在得療詩用藥之方。養煉之法在養氣、鍊氣。養心在養情性意識。除浮暴之氣,得恬靜之性。集義鍊氣,得運神行氣之妙。

康丕耀

婉約派白描作品淺探

婉約派是一個形成於晚唐五代,繁盛於兩宋的詞學流派;但這一提法卻首出明代。所謂婉約,是相對於豪放而言的。明人徐師在其《文體辨》中曾言:「婉約者欲其詞情蘊藉;豪放者欲其氣象恢宏。」當然,這是就其作品的主流風格與一般傾向所講的;因為婉約派詞人也有「橫絕六合」的豪放作品(如李清照的《漁家傲·天接雲濤連曉霧》),而豪放派詞人亦有「穠纖綿密」的婉約作品(如辛棄疾的《念奴嬌·野棠花落》)。此例甚多。而北宋的賀鑄更是一人兼有婉約與豪放兩種風格的詞人。

早在一千餘年前,婉約派就登上了詞壇,並以溫庭筠為鼻祖的「花間詞派」開其先河。此後,相繼而起的婉約派代表詞人有:唐、五代間的韋莊、李珣、李璟、李煜、馮延巳;北宋的柳永、晏殊、歐陽修、晏幾道、秦觀、周邦彥;兩宋間的李清照;南宋的姜夔、吳文英;清初的納蘭性德等。千百年來,婉約派諸大師,或寫兒女之情,人間聚散;或抒亡國之痛,故園之思;或嘆身世沉浮,羈旅行役;或感人生苦短,傷春悲秋……總是把心底的純真與嚮往,迷茫與苦痛,歌唱得那般凄美而和雅,深婉而清新,以至感動當時,流傳後世,成為民族乃至人類文化史上穿越時空的不朽篇章。

下面僅就自己粗淺的學詞體會,對婉約派白描作品談點認識,誠請各位專家、老師及詩友賜教。

一、婉約派白描作品的基本特徵

白描,本為中國畫技法之一。指不加色彩,純用線條勾勒的一種畫法。也泛指文學語言簡練單純,不事渲染烘托的一種藝術手法。

綜觀婉約派之作品,其中不少篇章洗盡鉛華,純用白描。像溫庭筠這樣的「香艷」詞家,也寫過「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望江南》)的白描佳作。韋莊、李煜、柳永、李清照等更是深諳於此,匠心獨運,把白描藝術發揮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婉約白描經典,真猶春風桃李,百媚千嬌。以下三闕無論語言之明白曉暢,詞情之凄美蘊藉,音律之諧和流轉,還是意境之深婉感傷,神韻之空靈幽遠,謀篇之獨到高妙,在氣象萬千的白描詞壇上,應該說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據此,讓我們來品讀和探討一下婉約派白描詞作的基本特徵。

例一:

深院靜,小庭空,斷續寒砧斷續風。無奈夜長人不寐,數聲和月到簾櫳。(李煜:《搗練子令》)

例二: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鳳棲梧》)

例三: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晏殊:《浣溪沙》)

李煜的《搗練子令》是一首本義詞;寫一個「夜長人不寐」者,秋夜聞砧的孤寂之感。感之於何?思鄉耶?懷人耶?詞中未雲。在詞人的精心「設計」下,小令畫面,順著「不寐」者的聽覺(深院靜)、視覺(小庭空)而展開;於是,我們的心之「絲」、情之「縷」,也被作者「牽引」得時近時遠,時起時伏,微茫而惆悵;不禁在我們的眼前和心底,同時幻化出一幅「秋夜聽砧圖」:秋院深閉,涼月如水,寒砧斷續,愁人不寐。

王國維《人間詞話》說「李重光(李煜,字重光)之詞,神秀也。」又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讀上詞而感王國維斯言,更覺信哉。該詞雖為小令,讀來卻音律諧適,韻味悠長;通篇白描,卻語淡意濃,蘊藉深婉;構思精妙,卻無雕琢之痕;以眼前之景,平常之語,卻道盡了深長的愁怨與難排的孤獨。非後主而不能也。

如果說李後主的《搗練子令》,是聞砧悲秋的話,那麼,柳屯田的《鳳棲梧》,則是望遠傷春了。憑「危樓」而有怨,臨「細風」以無言。對煙光以念遠,酒而無味,見草色而懷人,歌也生愁。斜陽漸遠,相思正濃。「多情自古傷離別……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雨霖鈴》)念伊人之不可見,化至愛而成名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一句平中見奇的警策心語,讓天下多少有情人熱淚長涌。

柳詞感情純真、用語大膽、情景交融、聲律諧婉,並以長於白描和善於鋪敘而聞名;他的這些特點,在本詞中均得到出色體現。王國維對《鳳棲梧》的結穴句推崇有加,他說:「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並將其列為「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之三種境界之第二境;意謂鍥而不捨,苦苦追求之精神。

李煜的《搗練子令》、柳永的《鳳棲梧》,以筆調清新,純任性靈而獨步天下;晏殊的這首《浣溪沙》卻以詞情閑婉,韻味深致而妙絕古今。

對眼前亭台,憶往日情景。「一曲新詞酒一杯」——良辰永駐心間,歡愉恍若夢中。西下的落日;也只有你懂得去年的今日——你還能讓那一刻回來么?夕陽沉默不語。哦,好像是去年的那隻燕子從遠方歸來了;可它依然是「青鳥不傳雲外信」(《李璟·攤破浣溪沙》)。斜陽下,落英繽紛的小路邊,我們的詞人正步覆沉緩的徘徊著,徘徊著……「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作品在「餘音裊裊」中收束全篇;但我們卻情不自禁地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小園香徑獨徘徊」的詞人,他究竟在感嘆什麼?在追尋什麼?

晏詞,向以富情韻,工造語,清麗閑婉,理致深蘊而聞名;本詞尤其如此。讀來音律諧轉,韻味悠長,意境深美,給人以多層次的藝術美感,堪稱白描典範。有關這首詞的「真義」,歷來理解不一。持傷春惜時者,有之;持遊園感舊者,有之;持人生苦短者,有之;持懷想佳人者,亦有之。品讀全詞,細嚼餘味,我以為諸者兼有,而又偏於末者。晏詞之美,美在自然,美在朦朧,美在情韻,美在餘味。綜觀全詞,虛實相生,情景交融,煙水迷離,如夢似幻,讓你辨不明,也說不清何者為景中之情,何者為情中之景。換頭兩句,更是巧借眼前景,妙抒心底情,絕唱千古,流傳天下,深得明代文學家楊慎之盛讚,被譽為「天然奇偶」。

通過對以上名作的品讀,我們不難發現,婉約派白描作品起碼有這樣一些基本特徵:

一、以真為魂。

真實是一切文藝作品的靈魂,白描詩詞亦然。因而,只有寫最真之意,抒最真之情,不掩飾,不造作,不虛偽,把最真實、最真純的情感寄託、傾注、融化在作品裡,才能感動人心,才能引起共鳴,才能獲得永恆的藝術生命力。此亦即白香山所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婉約派白描作品,除卻情真意真之外,他的語言不烘托、不渲染、不形容、不誇張,宛若行雲流水,自然律動;從這個意義上講,「真實」在婉約派白描作品中,體現的尤為突出。「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歐陽修:《生查子·元夕》)。又如,「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李清照:《一剪梅》)。正因如此,千百年來,婉約派的白描作品才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由衷喜愛。

二、崇尚自然。

這是老莊哲學的基本觀點之一。在文學批評領域,同處南朝齊梁時代的鐘嶸與劉勰就曾倡導過自然的風格,但他們的著眼點在於糾正當時只重形式的不良文風;而晚唐的司空圖則把崇尚自然上升到了美學思想的高度,並貫穿於他的二十四詩品之中,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他對「自然」作如是詮釋:「如逢花開,如瞻歲新;真予不奪,強得易貧。」

以我粗淺的學詞體會和理解,「自然」是一個蘊涵極為豐富的美學規律。一首佳作,她應該是詩境的自然遇合;抒情的自然流露;神韻的自然空靈;音律的自然流轉;語言的自然清新等等。無論「自然」表現在哪個方面,均應像李白所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白描詞正是這樣的作品。

讀了晏殊的《浣溪沙》,可知「自然」這個詩美理想,在婉約派白描作品中多有體現——「小閣重簾有燕過,晚花紅片落庭莎,曲闌干影入涼波。一霎好風生翠幕,幾回疏雨滴圓荷。酒醒人散得愁多。」(晏殊:《浣溪沙》

三、意蘊深婉。

婉約派白描作品的語言是清新而沖淡的,而其作品傳達給讀者的意蘊卻往往是含蓄而深婉的;儘管各個詞人所體現出的程度、感覺與風格不同。

劉勰《文心雕龍·隱秀篇》云:「隱也者,文外之重旨也」。這裡所言之「隱」,指的正是這種含蓄而深婉的藝術風格。司空圖對此作如是表達:「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而大文豪蘇軾講得似乎更為透徹與詳盡,「言有盡而意無窮者,天下之至言也。句中無餘字,篇中無長語,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餘味,篇中有餘意,善之善者也。」此等極具見地之論述,都在講詩詞之美貴在含蓄與深婉。而婉約派的白描作品,正是最能體現這種詩美理想、詩美極致與審美超詣的。「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別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無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晏殊:《蝶戀花》)。又如,「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秦觀:《踏莎行》)

讀婉約派的白描作品,我們經常會有如斯感覺,即欲露還藏、欲說還休、情余景外、意余言外的韻外之致。

四、音律流轉。

讀婉約派白描作品,確是一種美的享受:純情美、意境美、語言美、音律美,而且,常常是諸美交融。在我理解,一首佳作,應當是諸美皆備,情韻俱佳。否則,即使其它幾方面都很到位,而音律美欠缺的話,作品的質量(包括神韻、格調、語感、韻味等)總要打些折扣。當然,語言美是音律美的基礎,而音律美則是語言美的更高要求。

讓我們品讀兩首婉約派白描作品,體會一下她的音律美。其一,「燎沉香,消溽暑。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乾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周邦彥:《蘇幕遮》)。其二,「三月暮,花落更情濃。人去鞦韆閑掛月,馬停楊柳倦嘶風。堤畔畫船空。懨懨醉,長日小簾櫳。宿燕夜歸銀燭外,流螢聲在綠陰中。無處覓殘紅。」(吳文英:《望江南》)。讀罷,我們不禁要為祖國語言的傳神而拍案叫絕;原來,方塊漢字是可以這樣組合的,能讓字音的抑揚頓挫與詞人心情的跌宕起伏相一致;音律流轉的韻味和節奏,可以神奇而高妙地傳達出詞人心情的節奏。此等經典,之所以深受人們的喜愛,千古傳誦,其語言之靈動流轉(即音樂美),無疑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

音律流轉之與詩詞,就如同明媚月色之與春江。本文所言之音律,絕非詩詞中之格律。她是指漢字巧妙組合之後,憑藉漢字特有的美妙聲感,與作品的意境、格調交融後,傳達出的一種「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的聲韻美、情韻美、音樂美以及流動與迴環的一種和諧美、曉暢美。

五、語言沖淡。

沖淡,是司空圖二十四詩品的第二品,指淡遠平和的藝術風格。我把它用在這裡,主要是指語言的空靈平和與清新淡雅。婉約派作品的白描語言特點,儘管因各個詞人不同而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各臻其妙,然語言沖淡,無疑是他們的共有特徵。

語言沖淡,絕非淺露乏味,而恰恰是語言的一種更高層次的「妙造自然」的平和與淡泊。試看上舉名篇,既不用典,也不尚辭,純任性靈,洗盡鉛華,真猶水流花開,一片天籟,出神而入化。

二、婉約派白描作品對我們的啟示

千百年過去了,而婉約派白描詞人給我們留下的不計其數的名篇與名句,依然顯示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與不朽的藝術穿透力,這不能不引發我們的思考。那麼,她對我們今天的詩詞創作,究竟有著怎樣的現實意義呢?

啟示一:題材無大小

綜觀婉約派白描作品(甚至擴而大之到整個婉約派作品),其題材、主題,若與以辛棄疾、陸放翁、蘇東坡為代表的「撥動銅琵琶,叩響鐵綽板」,慷慨悲歌,虎嘯龍吟的豪放派相比,其之歌唱,確實顯得綿柔而纖細;但是,婉約派的深情旋律,同樣迴響和悠揚在千餘年來不同歷史朝代人們的心中;並且陶冶著人們的心靈,豐富著人們的精神。如果說豪放派的急管繁弦是人世間的「黃鐘大呂」的話,那麼,婉約派的淺斟低唱就是藍天下的「陽春白雪」。豪放派的大題材能夠鼓舞士氣;而婉約派的小主題同樣可以感動人心。應該說,這兩種不同風格的作品,都是我們民族文化寶庫中光芒四射的「珍品」。

「題材無大小」的另一層含義:就是無論作詩,還是填詞,一定要寫自己最熟悉的領域和感受最深的事物;否則,無論題材和主題如何宏大,都有可能成為大而空、大而平、大而淺的篇什;甚至主題越宏大,內容越空洞。一句話,寫江山社稷可以成為佳作,寫佳人香草同樣可以成為名篇;只要你用心靈歌唱,用赤子之情歌唱——歷史上,以寫花寫草而成為千古絕唱的例子實在不勝枚舉;並為豐富和絢麗民族語言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啟示二:筆觸任性靈

綜觀婉約派白描作品(甚至擴而大之到整個婉約派作品),抒寫感傷幽怨、離情別緒的作品確實佔了不小的比例;而這些深沉柔婉的低詠,與豪放派「大江東去」的高歌,同樣成為祖國文化百花園中無比瑰麗的奇葩。

快樂當抒發,惆悵可書寫——此正所謂:喜怒哀樂,人之常情。讓我們一同體會和感受一下李易安的開懷與苦痛,「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一個天真活潑、情趣高雅的少女形象,躍然紙上;「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武陵春》)——一個孤獨悵惘,凄凄慘慘的女詞人形象又令人潸然;同為泛舟,心境迥異;而這兩首風格、情韻相去甚遠的詞作,一同成為我國古典文學史上兩顆熠熠生輝的明珠。

讓我們再來品讀一下另一位李姓大詞人——千古詞帝南唐後主的一些詞作和詞句,「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相見歡》)。「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虞美人》)。千餘年來,這些感傷而深婉的詞句,不知打動過多少讀者,並成為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千古名篇或名句;當然,也成為我們民族文化寶庫中穿越時空,永不褪色的常讀常新的經典。何也?答曰:真也;赤子之心也。所以,不論登高,抑或望遠,不論歌唱歡愉,還是吟詠惆悵,一定要以真為魂,純任性靈,寫最真之意,抒最真之情;只有這樣,作品才能感人,才有回應,才可傳播,以至不朽。當然,這還要取決於知識積累、文化素養、人文情懷,以及才氣和天賦。

請允許我用蘇軾《水調歌頭》的詞句,來結束這篇文章。「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楊官漢

消除詩詞寫作中的弊端

林語堂說:「詩……,它替中國文化保持了聖潔的理想」(《文學生活》)。

寫出一首好詩不亞於一項創造或者發明。

經過集中、取捨、提煉而進入作品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現象,藝術創作上叫做題材。古代詩詞的題材大致都沒有跑出應制、旅遊、贈答、即興的範圍。它們彼此界限不甚嚴格,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當代詩詞,也大抵如是。古代寫詩的人不算多,但精品不少;現在寫傳統詩詞的人據說有好幾百萬,但好詩卻寥若星辰。為什麼?有社會原因,也有作者的原因。本文僅研究作者在寫作上普遍存在的嚴重弊端。

一、應制詩不要跟風追風

應制詩是封建時代臣僚奉皇命所作、或唱和的詩。內容多為歌功頌德,也有少數陳述一些對皇上的期望。現在借用來泛指應長官意志、應社會需求、應時、應節而作的詩。其中最濫的是應節詩:政治節日、民族節日、行業節日、名人誕辰……,天天是節日,天天要寫應節詩,儼然成了「應節詩人」。今年寫「地覆天翻六拾年,人民生活勝從前。」,明年、後年、大後年,只把年份的數字改變就可以了。往往通篇「四海昇平」、「萬民同慶」、「盛世重光」等等。以華麗的辭藻去掩蓋情思的缺陷。應制詩第二濫的是大事詩,頭條新聞、重要會議、重大事件、最新成就、領導人亮相、去世、平反……,天天有新聞,於是天天要寫了,儼然成了「新聞詩人」。每事都要表個態,把報紙上的新聞改寫成押韻的句子,用套話廢話去販賣無關痛癢的陳詞濫調。幾十年來,我們習慣地把藝術等同於宣傳,深信宣傳政策的就是好詩。在繼承與創新上,作者似乎只在膚淺、入世一途著力。社會出現大事件,首先以詩詞的名義表態,以為追上潮流就一定是好詩,其實往往是在浪費才華和生命。另外,以往報紙上刊登的詩詞,大多數只看政治表態不講藝術,讓公式化,概念化的東西泛濫,竟然成了詩詞的「主流」!詩人要關心政治,又要有清醒的審美距離,有距離才產生真正的美感。須知詩是作者的心靈歌唱,要寫好這一類詩,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首先,你不僅要有敏銳的政治嗅覺,還要有獨特的視角,找到一個切入點而進入寫作。楊啟宇《挽彭德懷將軍》:「鐵馬金戈百戰餘,蒼涼晚節月同孤。冢上已深三宿草,人間始重萬言書。」作者聽到為彭總平反的消息,才知道他已於三年前含冤去世了。雖然春天來得太遲,悲劇已經鑄成,所幸人間公理尚存,是非自有公論。此詩深沉警拔,別具一格,尤其末二句寄慨遙深,因而榮膺第一屆中華詩詞大賽一等獎。其次,詩歌不是你把報紙背得爛熟就可以寫好,你必須找到宣洩自己感情的獨特載體。改革開放無疑是值得大書特書的重大事件,王巨農《北海九龍壁》:「久蟄思高舉,同懷捧日心。曾教鱗爪露,終乏水雲深。天鼓撾南國,春旗盪鄧林。者番堪破壁,昂首上千尋。」通篇比興,以龍為喻,來寫改革開放與振興中華。此詩格調高昂,意境開闊,氣勢雄渾,語言典雅,邏輯嚴謹,有形有聲有色,高度讚美了志士仁人的愛國熱情,寫了我國上百年來的屈辱史、奮鬥史,更充分肯定了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和美好前景,實屬難得的佳作。總之,「應制」之作,也可以寫好,但不要跟風追風。魯迅先生說「寫不出不要硬寫」,小說如此,詩歌更加如此。

二、旅遊詩要有意象美和情韻美

旅遊詩是當代的提法,其實就是前人的山水詩、田園詩和邊塞詩等,這類詩詞思想內容深刻,想像力豐富,具有意象美和情韻美,是中華詩詞的瑰寶。當前祖國河山,特別是邊疆和農村的面貌日新月異,現代山水田園詩、邊塞詩仍然大有可為。

從數量來看,現在的旅遊詩詞也十分可觀,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欠缺意象美和情韻美。我讀過一位退休官員的詩集,中國和外國的所有名勝、名城,幾乎都有了,僅墳墓就有黃帝陵、炎帝陵、清東陵、清西陵、印度泰姬陵、俄羅斯列寧墓、……,像一則一則日記。詩是作者心靈的產物,它也不是刻板地照相,如果它與你在感情上沒有「擦出了火花」,你就不必要寫了。

旅遊詩要有意象美和情韻美,首先要求詩人要以智者的目光審視世界也審視自身,經過集中提煉,寫出自己獨特感受,否則就沒有味道,充其量算是日記。南宋詩人葉紹翁的《游小園不值》,歷來為人們所傳誦。「應嫌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作者想進小園去賞花而未能如願,但心情仍很好,因為他看到「一枝紅杏出牆來」,憑這可想像到園中春色的熱烈,這應該是一種精神奇遇。是一首別具一格的旅遊詩。其次,必須提煉景物的特點,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詩。《題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這也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景物的特點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雲遮霧繚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古人說看山有三種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題西林壁》就進入這境界了。

還有,今天的旅遊詩,在以山川風貌為主要吟詠對象進行創作時,還應體現時代氣息,今生今世的情韻。例如:王邦建《觀台灣日月潭》「日月長相抱,澄潭萬古清。神州分割久,天地若為情。」作者以其鮮明的時代氣息,使讀者在品味詩的美感同時,產生出希望祖國早日統一的願望。臨海「江南長城杯」全國詩詞大獎賽一等獎獲獎作品《桃渚抗倭城》作者徐中秋先生寫道:「鐵鑄銅澆立海隈,當年擊退浪千回。尚留四壁城牆在,無賴東風敢再來?」這首絕句文字曉暢易懂,大意是說,桃渚城位居海灣之處,是用鐵鑄的銅澆的,在當年(明代)一次又一次抵禦了海盜的侵擾。這座古城現在還完好地保存著,那些無賴的侵略者還敢再來嗎?作者所說「尚留四壁城牆在」,既是寫實景,更有象徵的意義,一語雙關,其言外之意,就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長城」是一脈相承的,牢不可破的。這樣寫,既描寫了桃渚古城的外秀,又折射出深刻的內涵,讓讀者留下廣闊的想像空間。我們習慣把「東風」作為革命或者進步的形象,作者在「東風」的前面加上「無賴」這一定語,界限分明,「無賴東風」一語出奇出新,不落俗套,這正是作者用語的高明之處。

三、贈答詩要不從流俗。

現在寫傳統詩詞的「複印機」很多,詩歌「卡拉OK」化現象普遍,其中贈答唱和也不少,你贊我「才高八斗」,我就贊你「學富五車」。你贊我「貌若潘安」,我就贊你「才比子建」,陳言濫調,俗不可耐。江西有位詩人徐絢批評說:「詩人如鯽過江多,澀語陳言兩奈何。」古人贈答詩寫的很好,首先是由他們的生活方式所決定的。時代變了,今人難有古人那種宦遊天下、廉藺交歡、易水訣別、拔刀相助的閱歷,這就失去了大量寫作贈答詩得必要。要寫好贈答詩,首先是你確有強烈的感觸,不吐不快,非說不可。第二你要提煉合適的表達方法。陶鑄同志受江青一夥蓄謀陷害,從1967年1月4日就失去了自由,一直就被幽禁、批鬥、迫害,「你一定要力爭活著,只要活著就有希望。」他的戰友、夫人曾志鼓勵他。陶鑄就寫了兩首《贈曾志》詩,以感謝在自己身處逆境之中,相依為命的革命深情。其中第二首:「重上戰場我亦難,感君情厚逼雲端。無情白髮催寒暑,蒙垢餘生抑苦酸。病馬也知嘶櫪晚,枯葵更覺怯霜殘。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心底無私天地寬」,胸懷博大,堅信自己清白,淡看個人榮辱,不為聲名所累,成了現在許多人的座右銘。唐代高蟾的《上高侍郎》:「天上碧桃和露種,日邊紅杏倚雲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東風怨未開。」晚唐科舉場上弊端極多,高蟾也是受害者。面對不公平的競爭,高蟾當然心中不滿,他在應試落第後,以詩當信,上書給官員高侍郎,用意是藉以暗示自己的抱負和請求。詩人用「芙蓉生在秋江」自比,沒有怨天尤人,而是充滿了自信,只是「未開」,而不是「不開」,只要東風來臨,遲早是會開的。在寫法上,詩人巧用比擬手法,使作品在表情達意上既委婉含蓄,又發揮得淋漓盡致,既表露了自己的抱負,又深刻而有力地揭露了當時科舉制度中存在的弊端。這樣的贈答詩,見友誼,見性情,見平生,見時事,讀來令人感動。傳統詩詞中的贈答詩以送別詩數量最大,佳作最多。送人遠行,就要作詩,這是唐代知識分子的風俗。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這是送別的名作。第三聯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偉詞自鑄,傳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聯點出「送」的主題。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一洗古送別詩中的悲涼凄愴之氣,音調爽朗,清新高遠,獨樹碑石,因而成為千古名作。盛唐詩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是送別詩也是邊塞詩,曾被譜入樂曲,稱為《渭城曲》、《陽關曲》或《陽關三疊》,千古傳誦,膾炙人口。是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詩。奇就奇在,它不同於一般的送別詩;它巧妙地藉助於時空的轉換,營造了耐人尋味的惜別氛圍,達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藝術感染力,具有極高的意境。「勸君更盡一杯酒」,這酒中不僅浸透了詩人對友人的一片深摯情誼,更飽含著他對國家和平安寧的美好祝願!——這正是「陽關曲」千百年來久唱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四、即興詩要有詩意的眼光

即興詩就是根據眼前實事而寫就的詩歌,包括即事感懷、詠物言志、懷古詠史等詩詞。它的表現對象是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題材十分廣闊。當前,社會處在轉型時期,新鮮事物層出不窮,各種即興詩發展的空間巨大,詩人們投入的熱情與力度還遠遠不足。即興詩所寫的事多數是「小事」,有時算不上是一件事,因此有人認為寫出來意義不大,這是一種誤解。在藝術領域,題材大小與質量高低是不能劃等號的。世界萬事萬物並非沒有詩意,而往往是我們缺少發現詩意的眼光。雕刻的、鋪路的都只是石頭,不同的詩人可以從中找到不同的詩意。面對廣闊的生活,即興詩首先需要經過集中、取捨、提煉而進入自己的作品,要求不僅要見物,更要見人,有所寄託。北宋王安石《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用「曈曈」表現日出時光輝燦爛的景象,象徵無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總把新挑換舊符」,既是寫當時的民間習俗,又寓含除舊布新的意思。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理想。其次,即興詩也要有時代觀念,「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灣。」是丘逢甲在1896年所寫,以台灣情結表現愛國精神唱出時代之聲的,世無人堪匹。詩人一想到台灣,首先堅持反帝、「哭」訴清廷腐敗無能。今人郭子翊的詞《秋風第一枝·日月潭》是旅遊詩也是即興詩:「信今生難履此鄉,忽怎地花甲卸職,潭裡蕩漾!都說那日月幽深,旖旎風景,光華珠晃;真好比紅彤彤紅日東升,實在似纖細細纖月天上。我依舟立頓時,悟贊造化無常,伊寺中伏,一心求認佛法三藏。最盼得兩岸同春,點化醒兄弟鬩牆。」作者到了花甲之年,有了機會到台灣一看,應該屬於「行」與「樂」了,面對日月潭許個願:「盼得兩岸同春」,這體現出時代精神,也關乎國家大事。這「盼」與丘逢甲的「哭」,表現了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訴求,這「盼」正是當今我們普通老百姓表達愛國感情的辦法,極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如果把詩詞題材分為以上四大類,愛情詩也是一種特別的即興詩,從《詩經》開始,優秀的愛情詩不勝枚舉,非常值得借鑒。愛情是文學尤其是詩歌永恆的主題。中國當代詩歌中,白話體的愛情詩不少;但格律體的卻十分罕見,這是不正常的。

科舉製取消以後,詩詞的功利作用似乎微乎其微了,但魅力不減,孔子說的「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過去如此,現在也如此。中華詩詞的天性從不媚俗從眾。林語堂說過:「詩……,它替中國文化保持了聖潔的理想」(《文學生活》)。它必然要傳承千秋永在的民族之魂和歷劫不磨的藝術之美,我們民族的精神追求依然是趨於高品位的。泰戈爾說「一個民族,必須展示存在於自身之中最上乘的東西,那就是這個民族的財富——高貴的靈魂。」中國當代詩詞不僅僅是一種文藝形式,更是中華文明程度的寫照與心靈的建造。寫出一首好詩不亞於一項創造或者發明。正因如此,它才更具魅力,更值得我們為之折腰。

我們不應該貪多求快,而應精益求精。


推薦閱讀:

一改婉約,李清照最豪放詩詞在此,絲毫不讓鬚眉-頭條網
填詞技巧_心雨飛揚的詩詞博客
有一種詩詞叫笑看人生
秋分詩詞 | 滿紙相思字,臨風欲寄君

TAG:世界 | 詩詞 | 作品 | 目錄 | 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