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他!

昨日下午5時45分(瑞典斯德哥爾摩時間10月9日上午11時45分),2017年諾貝爾獎的最後一個懸念——經濟學獎被揭曉,瑞典皇家科學院將獎項頒給了對行為經濟學產生貢獻和影響的美國經濟學獎、芝加哥大學教授理查德·泰勒(RichardHThaler)。

理查德·泰勒是誰?行為經濟學是什麼?

先簡單介紹一下這位誰都沒猜對的經濟學家。

泰勒於1945年出生。1974年畢業於羅徹斯特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現執教於芝加哥大學商學院,Robert P. Gwinn金融和行為科學教授,行為決策研究中心主任,同時在國民經濟研究局主管行為經濟學的研究工作。

除了行為經濟學,泰勒的研究領域還包括金融學領域、決策心理學。

泰勒的學術觀點是:

完全理性的經濟人不可能存在,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經濟行為必然會受到各種「非理性」的影響。很多從傳統經濟學角度看來是「錯誤」的行為,經常被忽視,但往往正是這些行為導致了那些「看起來很美」的決策最終失效乃至釀成惡果。

1980年,泰勒提出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也稱原賦效應):指的是當一個人一旦擁有某項物品,那麼他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要比未擁有之前大大增加。

假設5年前,你花50美元買了一幅油畫。這位藝術家成名,油畫價值漲到1000美元。設想你願意出售這幅畫的最低價位,同時你願付多少錢買幅品質相當的油畫。可能的結果,是多數人在賣油畫時要價較高,而買相似品質的油畫時願意支付的價錢較低。

人們在決策過程中對「利害」的權衡是不均衡的,對「避害」的考慮遠大於對「趨利」的考慮。由於害怕損失,人們在出賣商品時會索要過高的價格。

宣布獲獎後,瑞典皇家科學院這樣描述泰勒的研究(非全部內容):

理查德·泰勒將心理上的現實假設納入到經濟決策分析中。通過探索有限理性,社會偏好和缺乏自我控制的後果,他展示了這些人格特質如何系統地影響個人決策以及市場成果。

理性有限:泰勒開發了精神會計理論,解釋了人們如何通過在自己的頭腦中創建單獨的賬戶來簡化財務決策,重點關注每個決策的狹隘影響,而不是整體效應。他還表明,如何厭惡損失可以解釋為什麼人們在擁有它時比其他人更重視同一項目,而不是不稱為稟賦效應的現象。

泰勒是行為金融領域的創始人之一,研究認知限制如何影響金融市場。

瑞典皇家科學院認為,理查德·泰勒的貢獻在於:在個人決策的經濟和心理分析之間建立了橋樑。

2017年呼聲最高的經濟學獎「候選人」都有誰?

2016年,來自哈佛大學的奧利弗·哈特(Oliver Hart)和馬薩諸塞理工學院的本特·霍姆斯特羅姆(Bengt Holmstrom)憑藉在契約領域(關於合同、執行薪酬等)的貢獻獲得諾獎。

在過去的獲獎者中,已經有關於宏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金融經濟學和博弈論等領域的學者。

諾貝爾獎一直很難預測,不論是大眾參與感更高的文學獎,還是高深莫測的物理學獎、化學獎,最終的獲獎者總是與熱門預測不符。

而預測經濟學獎的難點在於,不僅提名名單保密,而且候選人的學術研究涵蓋氣候變化、經濟增長和貨幣政策等眾多領域。

不過,吃瓜群眾還是會從「引文桂冠獎」(被稱為「諾獎風向標」)中尋找線索。

科睿維安公司於9月21日宣布了「2017年科睿維安引文桂冠獎」(原名「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更名為「科睿維安引文桂冠獎」)。評選出3組引文桂冠獎,共計7位經濟學家入選:

1. 加州理工學院行為金融學和經濟學教授科林·凱莫勒(Colin F. Camerer)及卡耐基梅隆大學經濟學和心理學教授喬治·列文斯坦(George F.Loewenstein),因對行為經濟學和神經經濟學進行了開創性研究而獲獎;

2. 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兼經濟學教授羅伯特·霍爾(Robert E. Hall)。獲獎原因是,對勞動生產力的分析及其對經濟衰退和失業的研究。

3. 哈佛大學商學院工商管理榮譽教授邁克爾·詹森(Michael C. Jensen)、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金融經濟學榮譽教授斯圖爾特.梅爾斯(Stewart C. Myers)、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金融學教授拉格拉姆·拉揚(Raghuram G. Rajan)。獲獎理由:在闡明企業融資決策維度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

2002年至2016年,已有43位引文桂冠獎得主獲得了諾貝爾獎。

除此之外,去年「落選」的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保羅·羅默(Paul M.Romer)因其著名的「內生增長理論」再一次成為今年呼聲最高的人選之一。

除此之外,有三位常年的熱門候選人(也是「引文桂冠獎得主」),因於今年去世而失去參評資格:

威廉·鮑莫爾(William Baumol)。前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榮譽教授、高級研究員,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因提出「鮑莫爾成本疾病」而聞名;

安東尼·阿特金森(Anthony Atkinson),前牛津大學納菲爾德學院高級研究員。他在收入不平衡、福利國家的貢獻以及公共部門經濟學等領域有深入研究;

斯蒂芬·羅斯(Stephen A. Ross),套利定價理論(Arbitrage Pricing Theory)的創始人。

自1969年以來頒發的48個獎項中有一半被兩三名經濟學家分享;只有過一位女性獲獎者;獲獎者的平均年齡是67歲。

相對於那些高深莫測的研究,泰勒的研究顯得更加「親民」,而且,他贏得了諾貝爾獎的青睞。

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身世

說起來, 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身世有些「凄涼」。

1896年,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在遺囑中只設立了5個領域的獎項: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和平。也就是說,經濟學獎並不是諾貝爾的「親兒子」。

諾貝爾經濟學獎有一個很長的原名:「瑞典國家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簡稱是:「瑞典銀行經濟學獎」。它是1968年,瑞典國家銀行為了紀念諾貝爾而增設的。所以,它比1901年開始頒發的諾貝爾獎晚了好幾十年。

因為血統不純正的問題,經濟學獎常常被人詬病。有人懷疑瑞典國家銀行的真正目的是「為自由放任的經濟學說爭取公信力」。一些諾貝爾家族的後人主張將其更名或徹底廢除。

2001年,諾貝爾頒獎典禮100周年時,四位諾貝爾家族的成員在《瑞典日報》上發表了一封信,堅稱這所謂的經濟學獎貶低了真正的諾貝爾獎的格調;

2005年,諾貝爾的曾侄孫彼得·諾貝爾(Peter Nobel)在接受法新社採訪時說:「經濟學獎把自己打造得好像真的是諾貝爾獎一樣,但實際上卻只是經濟學家為了提高自己的名聲而採取的公關策略。」

被當做公關策略、金融市場投機者的獎勵、蹭熱,諾貝爾經濟學獎經歷了不少坎坷。不過,「乾兒子」還是得到了諾貝爾的公平待遇,其提名流程、評選標準以及頒獎儀式和與諾貝爾其他獎項一樣,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負責頒發。

只不過,在諾獎的網站上,可以赫然看到幾個大字:「Not a Nobel Prize」——你不是我親兒子。


推薦閱讀:

美元反彈掀起「薅羊毛」,這次中國會中招么?
全球債務高達 164 萬億美元,比 2007 年金融危機爆發前還多 40% | 好奇心小數據
【社會觀察】資金為什麼不願脫虛入實?
誰說廣東經濟不行了? 其實不你懂廣東... [轉帖]——
央行這樣放水,經濟還是不行,到底怎麼了?

TAG:經濟學 | 經濟 | 諾貝爾 | 想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