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佛教二十:臨終關懷應有的認識
第二十課 臨終關懷應有的認識
有生必定有死,新生的喜悅常常令人忘記死亡的哀慟,人間也不知這邊生命的結束原來是那邊新生的開始。在這一生一死之間,只知道自己的悲傷,而忽略了關懷臨終者的身心狀況。因此,如何使臨終者獲得良好的身心照顧,是死亡的尊嚴,也是「生權」的重要課題。 臨終關懷的主要目的,在使臨終者面對人生最後階段,能認識死亡並接受死亡,心中不生憂怖苦惱,進而安然面對死亡,並不一定要以延長壽命或苟延殘喘為目標。臨終關懷同時也給予家屬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協助他們度過此一生離死別的時刻。因此,佛法對臨終的常識,成為臨終者與家屬雙方最佳的心靈救護。 佛教最早的臨終關懷機構,是設在印度只洹精舍的「無常院」,目的在使病患能興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想,這是根據彌陀凈土法門的思想而來;中國的禪林更設有「安樂堂」或「涅槃堂」、「喜樂塔院」、「安養中心」等,內設堂主,職司看護病僧的工作;現在的寺院則設有「如意寮」或「安寧病房」,專為病患服務。此外,《十住毗婆沙論》的〈解頭陀品〉、善導所著《觀念法門》及道宣的《四分律行事鈔》之〈瞻病送終篇〉,也對臨終關懷有明確的記載;今日日本田宮仁甚至提倡「毗訶羅」,作為佛教社會福利的末期護理中心。這些機構展現了佛教對生命的愛護及對死亡的尊重。 現代臨終的關懷,有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安寧照顧基金會等。此外,各醫院設有安寧病房,如:台大醫院、馬偕醫院、榮民總醫院等,組織更為龐大,結合了醫師、護理師、營養師、藥師、物理治療師等成員,藉以減輕、緩和病人身體的痛苦;並有社工人員、宗教人士的加入,令患者消除恐懼死亡的心理,更由於宗教的力量,能使臨終者得到安慰和引導。 臨終關懷是幫助病人有尊嚴的走完人生最後的旅程,因此,在護理的時候,應注意以下的事項: 一、認識臨終病人的心理變化 臨終者所面臨的情緒變化各有不同,家人、義工、慈善人士、宗教師等,都應該要了解,而給予適當的協助。如: 1.恐懼,要設法使臨終者心生喜悅,無諸恐懼顛倒。 2.憤怒,要安慰臨終者,使情緒平靜,萬緣放下,不生愛憎。 3.罪惡,讓臨終者不要有罪惡感,教他念佛可以消除罪障。 4.不舍,勸導他對世間的親人、財物不生貪戀之心。 5.擔心,讓病患者放心,不必挂念閑雜人事。 6.無助,讓他知道很多親人朋友做他的精神支柱。 7.自暴,鼓勵他堅定信心,念佛必生極樂國土。 8.孤獨,不要讓病患者感到病床上的孤獨。 9.沮喪,病患者即將離世時,若有沮喪、無奈,應給予適當的安慰。 10.無知,告訴他將到清凈安樂幸福的國土,讓他知道未來有無限的希望。 二、正視臨終病人的需求 從事臨終關懷者,應為每一位病人製作懇談資料表,以了解其個別的需求與願望,或從觀察而得知其所求。例如: 1.希望明白病情。 2.希望獲得別人寬恕。 3.了解寬恕他人。 4.希望別人對他的關懷。 5.與親友見面。 6.對生命的了解。 7.宗教信仰的渴求。 8.後事的安排。 三、給予臨終病人的協助 1.以關心的態度專心傾聽他訴說。 2.讓他所愛的人適時給予關懷,並陪伴身旁。 3.尊重病患者的宗教信仰。 4.講說懺悔得救的故事及道理。 5.安排法師或宗教人士與其談話,或為其開示說法。 6.儘可能滿足他心裡的希望。 7.共同討論他心中的願望。 8.告知醫師,減輕病者肉體痛苦,保持神識清明。 9.幫助病患及其家屬維持正常生活型態,以及預備後事。 10.保持病人心理的平和。 11.為他助念,使之提起正念,安然離去。
推薦閱讀:
※早春西裝大牌范, 實用美搭長衣遮肉
※雙杠上的肌肉男神, 5種實用的雙杠動作, 助你練出一身腱子肉
※圖解13種手相!問姻緣不再求人!(實用)
※初秋實用款背心
※正手攻球最實用的三大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