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隱於市-北京法源寺

法源寺,原名憫忠寺,位於北京宣武門外教子衚衕南端東側,是北京最古老的寺廟之一,而且是市內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剎。據《元一統志》記載,寺始建於唐朝。是唐太宗「深憫忠義之士歿於戎事」,為悼念陣亡於遼東地區的將士蓋的忠烈祠。

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為哀悼北征遼東的陣亡將士,詔令在此立寺紀念,但寺還沒有建成,太宗就撒手人寰。高宗李治繼位後,於上元二年再次頒詔建寺。武后稱帝後的萬歲通天元年(696年), 「追感二帝先志,以『憫忠』為額。」 欽定寺名為憫忠寺,一座深憫忠義的皇家寺廟終於建成,前後經歷兩帝一後竟五十一年之久。安史之亂時,一度改稱「順天寺」,平亂後恢復「憫忠寺」名稱。唐末景福年間(892-893年),幽州盧龍軍節度使李匡威重加修整,並贈建「憫忠閣」。閣甚雄偉,有「憫忠高閣,去天一握」之贊語。遼清寧三年(1057年),幽州大地震時,憫忠寺被毀。遼咸雍六年(1070年)奉詔修復後又改稱「大憫忠寺」,從而形成今天的規模和格局。明朝正統二年(1437年),寺僧相瑢法師募資進行了修葺,易名為「崇福寺」。雍正十二年(1734年),該寺被定為律宗寺廟,傳授戒法,並正式改為「法源寺」。1956年在寺內成立中國佛學院、1980年又建立了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是中國佛教協會所屬的宗教類博物館。2000年(庚辰年),台灣著名作家李敖所著《北京法源寺》出版後,在海內外廣泛流傳,使法源寺名聲大躁,引來無數佛教信眾以及尋幽探古的遊客。

現在的法源寺由南往北依次有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憫忠台、凈業堂、無量殿、大悲壇、藏經閣,大遍覺堂、東西廊廡等,共七進六院,採用中軸對稱格局,建築規模宏大,布局嚴謹,寬闊龐大。寺內現存華嚴三聖、布袋和尚、觀音、十八羅漢,頗有特色,凈業堂前的大石缽更是精美絕倫。

由於寺廟的殿內不讓拍照,所以無法分享殿內精美造像。

天王殿殿內正中供奉彌勒菩薩化身布袋和尚像。五代梁時,明州奉化有個和尚大腹便便叫契此,他背個大布袋,笑口常開,自稱是彌勒轉世。貞明三年(917)他坐化岳林寺磐石,臨終偈語說:「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後來寺院一進門的天王殿里就供奉了這位「大肚能容、笑口常開」的彌勒佛。這座佛像高1.12米,袒胸露懷,表情喜樂詼諧,為明代精品。

彌勒像後是佛教中的護法真神韋陀。他手捧降魔寶杵,一身金盔金甲,威武莊嚴。這尊坐姿銅像高1.70米,鑄於明代,工藝精細,神態凝重。

殿內兩側還有從大石橋衚衕內的拈花寺移來的四大天王站像,均高1.2米。像雖不高,但精細俊美,栩栩如生。

殿前甬路上有一座鐵香爐和兩尊青銅獅。香爐兩側分別鑄有「庚戍年乙酉月吉日造」、「慈寧宮管事提督四署御馬監太……」字樣。

大雄寶殿是法源寺僧眾每日誦經和舉行重大佛事的主要殿堂。梁間高懸乾隆題寫的「法海真源」御匾。殿內正中供奉的是「華嚴三聖」,即毗盧遮那佛、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像,均為明代所造,木胎、貼金罩漆。正中的毗盧遮那佛端坐在須彌座上,像高2米,腦後背光,連座通高3.97米。文殊、普賢分立兩旁,像高2.14米。這三尊塑像,雕刻工藝精湛,相貌莊嚴,在明代同時期的塑像中是上乘之作。大雄寶殿兩側是十八羅漢坐像,像高約1.35米,木胎、貼金。在大雄寶殿中,有兩個石柱的柱基,卷葉蓮瓣,應是唐初建寺時的原物。

大殿台前左右兩側分列著明清兩代的6座石碑,記載了明正統、弘治、萬曆、崇禎,清乾隆、雍正歷代修葺寺廟的經過,是一部法源寺的歷史記錄書。院子中間還有一鐵香爐立於明萬曆三年(1575),是當時崇福寺主持明玉、明禮為本寺所制。

觀音殿是原先「憫忠閣」所在地。「去天一握」的高閣現僅存台基,台高一米多,周圍砌以磚欄,觀音殿則建於台上。此殿仿照故宮御花園萬春廳的結構樣式,外牆以12柱為架,以示一年12個月;內室以12柱支撐,以示一日夜的12個時辰。寓意時光流轉,佛法永存。這裡保存著法源寺的歷史石刻、經幢等。

台前有一尊石香爐,是乾隆58年(1793)製造,爐身「八寶」及雲紋圖案精美,雕工精細。

毗盧殿因供奉毗盧佛而名,又叫凈業堂。抱柱楹聯:常清常靜性海無波帆正滿,不去不來心頭有願月已圓。內供奉一尊明代銅鑄五方佛巨像,通高近5米,可及屋頂,共三層,下層為千葉蓮瓣巨座,每一瓣上鏤一佛像;中層為四方佛向東、西、南、北;最上層為毗盧佛。整座銅像安置在石制的須彌座上,四面雕有力士龍雲刻像,古樸莊嚴,與銅像渾然一體。這尊碩大精美的銅佛像珍貴無比,它生動地表現了明代高超的冶煉技術和佛教造型藝術,令人嘆為觀止。

毗盧殿廊下一左一右還嵌有兩塊石碑,一塊是明萬曆17年(1589)刻的童子拜觀音畫像。另一塊是明萬曆19年刻的達摩一葦渡江畫像,均是珍品。兩碑原在附近南橫街的聖安寺內,後來該寺院廢棄就移到這裡保存。

院中還有一巨大石缽雕刻極為精美,石缽雙層石座,周圍雕海水花紋和山龍、海馬及八寶等形象。

大悲壇又稱觀音殿,面闊五間,殿後接抱廈一間。該殿供奉的都是觀音像,殿中供奉明代的木胎乾漆制的聖觀音,殿左面和右側是兩尊千手千眼觀音,殿中高懸有清康熙皇帝為當時法源寺住持授璽和尚所御書的「存誠」匾額。

藏經閣,是法源寺最後一進院落,亦作為法堂,是一座二層樓的建築,面闊為五間。現在正在重新裝修,暫不開放。

據說樓上保存了各種版本的佛經典籍,不僅有唐代和五代人抄寫的經書、宋版開寶藏、元代普寧藏、明代南藏和《貝葉經》,還有傳世唯一殘本武林藏和清代龍藏等珍貴的版本和善本經書,是中國珍藏佛經最多、版本最珍貴的機構之一。

1924年春天,詩人徐志摩陪同印度詩哲泰戈爾到法源寺觀賞盛開的各色丁香。當時泰戈爾、徐志摩、林徽因在寺內留下了一張合影,被當世流傳,稱為「歲寒三友」。林徽因清馨淡雅若「梅」,泰戈爾滄桑堅韌似「松」,徐志摩清癯飄逸如「竹」。

法源寺自古以來就以花木繁盛著稱京師,有「香剎」之美譽。花盛種多,引動京城各界人士紛至沓來,到城南古寺看花、詠花、賞花、唱花,積留下許多美好詩文。

傅熹先生憫忠寺復原圖

—————————— END ——————————


推薦閱讀:

帶著老人去北京旅遊怎樣規划行程?
北京 | 在這家店吃日式燒鳥,我一下回到了東京
北京與上海的差別,有什麼具體化的差別?
北京有專門教外國人漢語的機構嗎?
北京有哪些貓主題餐廳么?

TAG:北京 | 北京法源寺 |